1.消费受挫 周期崛起水泥钢铁表现抢眼

2.“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3.2022公募行业“十大新闻”出炉几多精彩不乏遗憾

4.多重积极因素推动A股反弹

5.证券板块后市该如何分析?

消费受挫 周期崛起水泥钢铁表现抢眼

银保监会增量资金价值_银保监会 资金监管

 7月23日,A股各大指数低开高走。盘面上,受疫苗事件影响,医药生物板块领跌,带动休闲服务、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下跌。但建筑、水泥建材、钢铁、房地产等周期股则纷纷走强。其中,水泥、钢铁股自7月6日以来便持续反弹,明显跑赢大盘指数。

 周期股表现强势

 截至7月23日收盘,上证综指报收2859.54点,涨1.07%;深证成指报收9314.30点,涨0.68%。盘面上,国防军工、建筑装饰、建筑材料、钢铁、房地产等板块指数均涨逾2%。

 消息面上,日前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文件,虽与此前的资管新规相比,监管原则不变,但细节方面有所宽松。市场预计资管新规落地后,资管业务收缩速度或将有所减缓,表外业务也将有所改善,将为实体经济及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市场分析指出,随着资管新规细则逐渐落地,去杠杆和信用端政策有所微调,信用风险问题的边际好转为市场带来估值修复的良机。

 受此消息提振,前期被压制的金融地产股昨日强势反弹,相关指数一改往日颓势。申万建筑装饰、建筑材料、房地产分别大涨3.54%、2.99%、2%;银行、非银金融分别涨1.81%、0.98%。

 涨幅居首的建筑装饰板块中,成都路桥、龙元建设、中国交建纷纷涨停,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材国际等“中字头”个股均涨逾5%。

 近期钢铁及水泥板块明显跑赢大盘,领跑周期板块。申铁指数自7月6日触及低点一路反弹至7月23日,累计涨幅9%;申万二级行业水泥制造指数也自7月6日反弹,累计涨逾15%。但目前这两个行业估值仍较低。数据显示,钢铁、水泥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平均PB分别为1.26、1.96。

 水泥行业淡季不淡

 华新水泥昨日盘中创历史新高。7月9日,公司发布中报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同比增加13亿~14亿元,同比增长179%~192%。公司称,高增长主要源于水泥价格的上涨。今年上半年,在环保升级、政策引导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水泥行业供给侧收缩,价格涨幅超过市场预期。

 华东地区熟料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安徽等地熟料产线环保限产,当地熟料产量下滑速度比其他地区明显,产量急剧下滑导致库存减少。

 广发证券建筑材料行业分析师邹戈表示,高温淡季下这么早进行熟料提价还是第一次,侧面反映行业供需关系紧张。从基本面来看,这轮水泥景气周期从去年以来首要影响因素是供给,其次才是需求。

“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原标题:“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陈梦妤

政策的威力正在显现。

自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政策出台后,房企融资供需两端持续收紧。

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额为6090亿元,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29%,是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36%的房企融资规模有所增加,规模减少的房企中有约30%企业同比降幅超过50%。

融资规模大幅降低

在各种政策持续收紧下,房企融资规模大幅下降,房贷集中度管理成效初显,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创历史新低。从政策调控的稳定性、连续性来看,下半年融资环境将维持收紧态势。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中型房企融资规模下降最为明显,直接拦腰一刀。

具体来看,四大规模梯队房企融资量均同比下降。克而瑞数据显示,TOP31~50的房企上半年同比减少53.50%至922亿元,TOP11~30规模的房企融资规模下降幅度为23.48%,降幅最小。

对此,一家TOP15房企的财务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企融资规模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去年末央行对商业银行双限(对公、按揭)造成今年贷款和按揭规模收缩,融资体量下降;二是地产风险事件频发,有限资源更加集中头部房企,国央企议价能力提升,平均成本下降;三是今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同比去年下降40%,市场流动性充裕,也造成资金成本下行。

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息负债的下降会直接体现在融资规模上。

TOP30~50房企融资规模减少一半主要是因为降杠杆的需要,由于这类企业在踩线之后停止扩张,降负债抓回款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整个行业面临三道红线的监管,排名靠前的房企面只要没踩红线,面对压降有息负债的压力不大,就不会对融资造成太多的影响。如果财务相对稳健,负债情况不会出现大规模下降。

相比之下,头部存量比较多的,就不加杠杆了,把存货做起来。

而排在TOP10~30的房企,有加杠杆空间的,可能会多拿一些地,而必须降杠杆的一些企业,今年拿地就会少一点,以此来控制负债规模。

在此背景下,房企会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调整策略。目前,房企普遍采取两条经营策略,一个是以降杠杆为主,另一个是原先杠杆不高,在绿档内的企业则借机冲一把规模,借势扩张。

最典型的是招商蛇口,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招商蛇口新增货值1890亿元,拿地金额同比增长近95%。

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0家典型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为5.59%,较2020年下降0.48个百分点,其中境外债券融资成本达6.86%,下降0.97个百分点,境内债券融资成本4.40%,较2020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上半年融资成本下降的原因是,如招商蛇口、保利等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龙头企业发债量较多,其中境外融资成本下降1.66个百分点;同时TOP31~50房企中,远洋、越秀发行了数额较大的境外债,使得该梯队房企境外融资成本下降0.73个百分点。

为何融资规模下降,房企融资成本反而降低了?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资金角度来说,与银行合作深入的房企,在有息负债控制的情况下,反而会导致融资成本降低,因为房企资金需求量并不大,原先可能有10%~20%左右的资金增量需求,但在三道红线的管控之下,房企获得增量资金的空间有限。

“假设今年A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是1000亿元,在不增加规模的前提下,一分钱增量的开发贷都没有,意味着房企需要开发贷的缺口很小,这就导致银行要和头部房企合作,就必须主动降利率,谁的利息少,就和谁家合作。”上述财务负责人表示。

从企业性质来看,6月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较5月相比变化不大,但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大幅回升,主要由地方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增加所致。6月国企融资规模达452.4亿元,较5月环比大幅上升123.1%,占本月总融资规模由5月59.6%上升到78.9%。同时,国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地方国企方面,6月地方国企信用债融资规模上升至334.7亿元,占总融资规模的比例由40.3%上升至58.3%,其中主要是地方性房企发行增加。

在6月的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上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已经呈现出“五个持续下降”的特点,房地产贷款增速、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房地产信托规模、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的规模、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资金规模均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得到改善。

总体而言,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依然保持警惕和收紧态度,对房企来说,加快销售回款,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是接下来的核心主题。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戚琦琦

2022公募行业“十大新闻”出炉几多精彩不乏遗憾

2022年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然而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新时代刚刚开启。

这一年,公募基金正式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迈进。基金行业不仅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公募REITs和同业存单基金等创新产品也不断推出。这一年,即便在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公募行业整体规模依然再创新高。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成为万亿新蓝海,作为第三支柱的重要建设者,公募基金也迎来巨大机遇。

岁末将至,证券时报以“十大新闻”总结回顾基金行业2022年,希望公募行业紧抓新时代机遇,再创佳绩!

2022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第24个年头。这一年里公募行业依然精彩,呈现出了蓬勃发展态势,但与往年相比却多了一条新的发展主线——高质量发展。以这一政策定调为起点,公募基金行业在2022年再次扬帆起航,迈出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一年里,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这一年里,市场迎来了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公募基金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这一年里,公募基金数量突破10000只,全市场管理规模一度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此外,在银行系、券商系、个人系和外资四大势力助推下,公募行业还在2022年迎来了大扩容。底层资产持续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业存单基金,成为今年最具创新特色的基金产品。在持牌机构突破60家之后,基金投顾在2022年里业态进一步多样化,“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2022年,市场跌宕起伏贯穿了全年的权益、债券、汇率等领域,押注热门赛道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落神坛,“固收+”折戟,债基出现罕见大跌。但越是低谷,越有勇者逆行,公募行业在2022年发起了三波底部自购潮,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纷纷出手,拿出了史上规模最多的真金白银。

1.定调“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围绕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行业良好发展生态、不断提升监管转型效能等工作提出了16条意见,为加快构建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出了“良方”。

《意见》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经过多年高速蓬勃发展,公募基金作为资管行业“排头兵”,已成为大众理财的重要选择,更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基金行业要立足“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能力。公募基金将从“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两大路径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型。

“高质量发展”定调之后,公募行业一系列变革,次第落子。

2.薪酬体系改革落地

2022年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6月1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下称《指引》),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采用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相绑定的多样化激励约束措施。绩效薪酬的递延支付期限、递延支付额度应与基金份额持有人长期利益、业务风险情况保持一致,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

概括而言,本轮薪酬体系改革主要有五方面亮点:一是明确了基金行业薪酬基本原则:以持有人利益优先与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二是强调既要能有效激励行业人才,也要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提高合规水平,未规定行业最高薪酬;三是督促降低短期考核,对基金公司高管、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子公司负责人、核心人员等要求:绩效薪酬递延40%以上;四是督促基金公司建立严格问责机制;五是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将绩效20%以上投资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经理应将30%以上绩效投资基金。

《指引》出台剑指“薪酬过高、增长过快”等报酬分化现状,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薪酬体制,在制度上将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进一步绑定,提升基金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获得感。新规之下,基金公司将在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股东利益等各方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3.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历时三十余载,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落地。

11月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五大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日证监会也发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11月18日,证监会公布了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共40家基金公司旗下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纳入配置,规模共计890.59亿元,以适配“养老”属性、助力个人养老。

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也是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从制度层面来说,补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短板,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于个人而言,增加一份养老积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险需求,让更多人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和质量。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在未来5年至10年时间,我国将有8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庞大的养老金规模,有望为股市带来更多稳定的增量资金,进而促进资本市场与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4.四派系公募大扩容

12月中旬,财信证券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设立申请。此前7月份,开源证券也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并于11月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截至目前券商系公募机构数量超过了60家,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基金公司,既拥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创金合信基金、华商基金、长城基金、安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据晨星此前发布的《中国公募基金管理人发展分析报告(1998-2022)》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券商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达14.24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的55%,较2017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今年11月,苏州银行持有56%股份的苏新基金获准设立,银行系公募基金时隔6年后再添新军。包括苏新基金在内,截至目前银行系公募数量达到15家,是公募行业的中坚力量。早在2002年至2006年前后,国有大行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如招商银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基金、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瑞信基金等。在这之后,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入局,分别成立了浦银安盛基金、民生加银基金等。从2013年开始,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也开始发力,分别成立了鑫元基金、上银基金、永赢基金等。

同是11月,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募业务资格获批;泰达宏利基金股权转让暨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的申请核准通过,成为宏利金融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泰达宏利基金也成为继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后的第四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

此外,2022年还有两家个人系公募诞生,分别是泉果基金和汇百川基金。

5.基金产品数量破万只

尽管今年A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公募基金规模和数量依然在创造新高度。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合计10010只,突破万只“大关”。截至今年8月底,154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0262只。

从1998年蹒跚起步到基金数量突破万只,24年跨了一大步,无不展示着“资管排头兵”的蓬勃发展态势。纵观历年发展历程,我国基金产品从1998年底的5只增长至2003年的100只用了5年时间,从100只增长至2012年6月底的1000只用了近9年时间,从1000只再到今年的10000只,则用了10年时间。

不过从产品结构来看,当前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仍较小,上万只基金中约有1000只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市场结构仍需不断优化。随着公募基金行业不断强化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有所改变。

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基金发行速度远高于清盘速度,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市场基金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在这一趋势下,投资者愿意申购的依然是能创造长期业绩的基金,这在全市场中是少数。而短期业绩好但长期业绩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难经得住市场考验。这意味着,优化基金产品结构需要对以下问题做出解答:基金市场究竟需要多少基金产品?在已超万只的存量基金中,有多少是能真正满足需求的有效产品?有多少是无谓的资源浪费?公募基金市场未来将会如何出清?

6.REITs与同业存单基金齐舞

2022年新发基金有所降温,但依然不乏创新和爆款产品。

在2021年首批试点基础上,公募REITs在2022年加速扩容,年内成立的产品有13只。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公募REITs数量达到了24只,底层资产从最初的高速路、产业园扩展到了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

2022年公募REITs引来券商、保险、信托、私募等投资者参与其中,配售比例不断走低,其中不乏发行规模破百亿元的产品。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网下发售累计吸引资金721.55亿元,拟认购总数量298.53亿份,为初始网下发售份额1.4亿份的213.24倍,刷新当时公募REITs的网下询价纪录。

另外,在稳健收益投资诉求下,同业存单基金成为2022年出爆款最多的创新产品。截至12月20日,全市场同业存单基金数量为43只,其中有37只成立于2022年。37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58.26亿份,中位数为55.08亿份,有12只基金发行份额超80亿份,华夏、广发、工银瑞信、嘉实、汇添富、招商等公募旗下产品发行规模均达到100亿份。

7.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

始于2019年的结构化行情,让公募基金实现了新一轮蓬勃发展,并走出了一批赛道风格鲜明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高达几百亿规模的大基金,并受到了广大基民的热情追捧。但在大消费、科技新能源等赛道遭遇杀估值的2022年,他们“船大难掉头”,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根据数据,截至12月20日,以初始基金为统计口径,全市场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权益基金大约有90只,管理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大多是耳熟能详的“顶流”明星,且有着医药、白酒、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标签。今年以来90只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0.56%,10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最大亏损幅度逼近40%。

股市中没有“常胜”将军,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基金经理一时的业绩并不完全代表经理的真实能力。因此,基金公司应避免利用过去的亮丽业绩打造基金经理能力超群的“人设”,以防被均值回归的力量反噬,进而损害公司及个人的长期信誉;基金投资者应避免因受到某位基金经理一时亮丽业绩的吸引而盲目投资。

8.“固收+”折戟债基大跌

2022年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股债市场双向波动,主打“稳健收益”的“固收+”基金(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为主)遭遇了滑铁卢。根据数据,截至12月20日,近1600只“固收+”中有近1100只年内录得负收益,亏损比例接近70%。其中最高亏损幅度超过45%,亏损幅度超过10%的基金数量则超过70只。

“固收+”变“固收-”,主要在于组合的权益类资产配比过高(个别基金权益比例达到了50%),在股市全面回调的行情下难以独善其身。但也有“固收+”通过较低的权益仓位和灵活操作实现正收益。今年9月监管部门对“固收+”产品进行窗口指导,明确了权益资产投资比例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义进行新产品申报和宣传,符合二级债基与权益资产比例在10%-30%范围内的持有期偏债混合型新基金,才能称为“固收+”。

此外,在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因素下,11月来债市持续回调引发债基出现罕见大跌。以11月14日为例,3000多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中有近2400只单日收益为负,占比接近80%,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从业内分析来看,债市下跌虽与资金情绪共振、银行表内、银行理财等方面操作因素相关,但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变动。

9.基金自购规模创新高

虽然2022年市场行情一波三折,但公募基金自掏腰包,拿出了史上最多的真金白银。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自购净申购规模达67.0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创下历史新高水平。

公募基金先后于今年1月、3月和10月的市场调整之际,发起三波自购潮。1月开春之际,市场接连阴跌,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睿远基金等一批公募积极出手自购,金额在5000万元至2亿元不等。3月中旬到4月期间,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宝盈基金等公募出手自购。南方基金2022年以来自购旗下权益基金的资金超2.5亿元,易方达当时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及FOF产品。10月中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公司出手自购,不少公司投资旗下权益基金的金额在1亿元以上。

2022年的公募自购还有基金经理参与其中。3月时,2021年“双料冠军”崔宸龙出资150万元申购管理的三只基金产品;丘栋荣申购中庚价值品质基金不低于1500万元;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张仲维出资100万元申购旗下两只基金;6月时,基金经理林乐峰出资100万元自购南方宝嘉混合基金;随后,基金经理邓彬彬出资200万元自购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混合,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出资100万元跟投。

10.基金投顾三年迎蜕变

从2019年首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落地以来,基金投顾于2022年迎来了发展三周年。包括银华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兴业证券等年内上线基金投顾业务的机构在内,截至2022年基金投顾持牌机构突破60家,形成基金公司、券商、银行、基金独立销售机构“四方逐鹿”,业态趋于丰富多样化。

“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具体看,市场对基金投顾的关注已从最初的规模和用户数延展到了用户持有时长、复投、留存等指标上来。同时,投顾机构也开始吸引更多大V加盟,广泛吸收民间力量,更加关注线上与线下模式融合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

实践方面,中欧财富在2022年进行了投顾策略和投顾服务升级,推送投资决策、背后逻辑等陪伴内容,为客户提供匹配当前市场的买入方案。华夏财富确立了“懂投资·更懂你”的买方投顾理念,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服务,其中针对特定偏好投资者举办了“懂读书”“懂养生”“懂生活”“懂艺术”等多元化系列活动。

短短3年间基金投顾业务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规模、机构管理人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稳步向前推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财富管理转型加速和公募基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基金投顾业务或将成为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多重积极因素推动A股反弹

7月20日至24日,上证指数三连阳,日涨幅均超过1%,反弹重上2800点与2900点两个整数关。7月25日,上证指数微跌0.07%,收于2903.65点。

 上证指数1月下旬从3587点回落后,反弹有过六连阳,但日涨幅均超过1%的三连阳首次出现。此次三连阳的反弹量能放大,其中7月24日沪市成交2287亿元。这是上证指数3月23日破位下跌以来的第三大日成交金额,而前两大日成交金额均在放量暴跌超过3%时形成。此次放量三连阳,对市场情绪具有一定的提振作用。机构分析称,A股正处于估值底、政策底,进一步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不大。

 大盘反弹与多重积极因素有关。其一,宏观政策逐渐放松。7月23日召开的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会议还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市场解读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或利好基建,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则有望再迎降准。

 其二,央行发布资管新规过渡期细则,证监会与银保监会分别就资管业务新规、银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给市场带来积极效应。银行股在反弹中对指数贡献较大,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7月20日涨幅超过5%。现行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制度规定公募理财产品只能投资货币型和债券型基金,而新规征求意见稿放开了相关限制,允许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投资各类公募证券投资基金。

 其三,市场认识到外部风险可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韧性仍强,内需增长空间较大。通过促进内需增长来消化和吸收外部冲击仍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中国十几亿人口需求的增长本身就是巨大的市场。通过国内宏观政策的适当调整来刺激内需,中国经济增长仍可获得较强的支撑作用。金融市场和汇率的调整表明,市场本身已经对外部影响作出了反应,特别是汇率的调整幅度已经基本可以吸纳外部因素对我国出口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四,外资抄底迹象明显。上证指数近一个月在2700点至2850点间震荡,被誉为“聪明资金”的北向资金流入较为积极,沪股通多个交易日净流入超过20亿元。7月24日北上资金通过沪股通、深股通合计净买入26.35亿元,成交总额达249.51亿元,连续6个交易日递增,活跃度不断提升。

 其五,A股有望迎来更多国内长期资金。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7月23日透露,截至6月底,全国已经有14个省(区、市)与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签署了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5850亿元,其中3716.5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其它资金将按合同约定分年分批到位。投资者对比可发现,养老金到账速度加快,一季度新增到账资金335亿元,而二季度新增到账资金650亿元。此外,卢爱红指出,下一步,人社部将分类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工作。有专家分析认为,养老金更多投入运营将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将使A股长期资金再添新军。

 其六,增持与回购等稳定股价的措施增多,举牌和要约频频出现,显示产业资本看好A股的中长期价值。一项媒体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458家公司的主要股东增持,增持总金额超过336亿元。其中,股东增持比例达到“举牌线”的上市公司达35家。

 7月25日,A股成交较上一日萎缩,沪市成交1664亿元,这反映出投资者依然较为谨慎。面对A股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投资者应理性判断,摆脱前期过分悲观的情绪。

 大势分析>>>

 对冲基金经理:A股第五次重大投资机会来临

 招商证券:理财新规等细则落地 情绪修复式反弹继续

 后市攻略>>>

 国泰君安李少君:短线反击窗口 周期板块成急先锋

 华泰金融沈娟:银行股低估值夯实高安全边际 期待反转空间

证券板块后市该如何分析?

证券板块从2015年高点以来,伴随着大盘经历了近3年的下跌调整,不过从今年2月份以来,这种下跌调整似乎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目前近3个月的横盘整理,这说明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险释放之后,证券板块下跌空间已经被封住,而且技术上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一旦放量突破横盘整理区间,那么后期走势十分可期。

同时,翻开证券板块的 历史 走势画卷, 2014年证券板块发力前同样经历了一波长时间的横盘整理, 技术分析向来讲究 历史 终将重演,所以目前证券板块的横盘似乎在召唤 历史 ,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虽然证券板块一直被诟病业绩表现不佳,这主要受近三年低迷的行情所致,客户交易不活跃,经纪业务受损严重,但是近2年来,IPO的发行数量明显在上升,IPO发行数量的上行对于券商的承销业务可以明显改观,而牛熊周期一旦转换,市场交投活跃,券商的经纪业务也会明显改观,同时证券的两融业务也会发力,要知道券商的业绩本身受行业所限,就具备周期性, 随着A股加入MSCI日益临近,增量资金的增加,市场的交投活跃程度大概率会改善,这无疑是利好证券板块的。

同时继去年4季度证金等国家队增持券商股之后,今年1季度证金等国家队再次增持,而且证金等国家队往往风格偏向长期,证金不断增持券商股除了维稳市场的因素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目前证券板块整体处于低位,多数券商股存在估值上的优势。而 国家队不断增持券商股对于市场对证券板块的期待会大大提升。

综上,券商板块短期可能会继续维持震荡格局,但是中长期走好的基础是存在的,一旦突破横盘整理区间,向上的空间也就指日可待。 对于做中长线的投资朋友,目前可以适当开始低吸一些低位的券商股。

认可我的观点,点赞和关注是对我最好的支持!有什么投资疑惑,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虽然大部分人对于券商不太看好,甚至是嘴巴上看好,行动上迟疑。

但是我依然是非常看好券商板块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牛市里不可能没有券商的指数搭台。也就是说,未来的指数想要上4000点,5000点,乃至6000点,那么券商必定也有比它更大的涨幅空间。

2、券商在熊市底部区域里的PB都是1倍出头,但是到了牛市末期的PB基本都是4-5倍以上的 ,而如今大部分券商的PB在1.5~2倍左右,所以,空间还非常大。

3、业绩是券商能够上涨的最大动力,而注册制是提升券商业绩的最大保障,其次就是大牛市里的交易量。所以,此轮大牛市里券商不会差,也许没有2007年那么疯狂,但是会比2015年强。

4、国家、管理层的目标是打造航母级券商,意味着未来头部+头部的合并是必然的结果。从时间上来看我们无法得知什么时候,甚至也不知道是谁和谁的合并。但是有这样必然性的预期在,不怕券商后期没有题材炒。

5、目前一大部分的券商出现了低估、底部区域箱体里横盘4-5年左右的情况,股市里横有多长竖有多高是“规矩”。

综上5点!

券商此轮牛市的行情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俗话说得好:对一个牛人而言,什么都可以错过,但不能错过牛市;

因为错过就不是真牛人。

对一个散户而言,错过什么都正常,但错过券商行情没道理;

因为券商走强靠的就是群众运动,选股也很容易,错过券商行情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散户。

证券板块的大行情已经开启,随着七月初周线平台的突破,证券板块已经开启了月线级别的上涨行情,而且这一波行情会比以前所有的行情都会精彩。

首先,结构上突破,确认大级别行情的开启

我们把眼光放大一点,去证券的月线级别看看,你会发现,当前证券是月线类二叠加周线类二的共振行情,第一笔明显的上攻是07年,第二笔上攻是15年,很明显都是股市有行情时证券才会有表现的机会,两者之间是互为成就的关系。而现在证券面临周线出中枢的机会,从理论上来说,会比之前两波的力度更大,上涨的幅度更可观。

其次,成交量的放大,注册制实行,为证券提供了更多的业务

七月份以来,A股成交量突然上升到1.5万亿的水平,已经连续8天了吧,如此高的成交量,最受益的就是券商,6月份券商业绩不错,估计7月份会更上一层楼,因为除了成交量放大外,还有创业板也开始实行注册制,股市大扩容,确定性受益的就是券商,因为业务量增加了。

最后,金融市场的放开,引入外资券商,形成鲶鱼效应

之前我国资本市场是在一个封闭的情况下运营,但在这两年逐步放开了对国外资金的管控,逐步引入了国际券商公司进入A股,形成鲶鱼效应,再加上政策的扶持,更有利于券商行业的正规化,加速我国券商的成熟。

总结:券商板块已经走出了大平台突破的结构,确认开启了月线级别的上攻,而股市成交量的放大,注册制的实行,金融市场的放开,都是对券商行业实质性的利好,助力券商行业大行情的开启,因此,这波券商行情有可能走出月线出中枢的结构,后市可期。

证券板块,短期 还是不要抱有大的 幻想,该板块很难出现持续拉升的整体性行情,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牛市的拉升还未开始

从牛市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牛市还是初期,走势相对较弱,这与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我们都知道,牛市中,证券板块的涨幅一定不会小于大盘的,牛市中券商从未缺席。因此大家对券商板块都抱有较大的期望。

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券商板块走势明显偏弱。大盘横盘震荡期间,券商虽然有过多次异动,但是仍然没有先于大盘而行,而大盘的量能也不支持其走出突破上攻的走势。

在牛市尚未开始的时候,券商板块仍处于蛰伏状态。

第二,券商板块技术形态尚未走好

从券商板块的K线走势看,前期虽然突破了下降趋势的压力,但是突破后成交量无法持续有效放大,板块指数走势重新回到通道内,目前 应该是在做一个箱体的整理。

从板块成交量看,目前成交量较小,这也说明场外资金对该板块的观望态度,短线很难出现好的行情。

预计该板块将维持一个箱体的震荡,进行筹码的再度分布,待整理完毕,才有可能出现放量上攻突破的走势。

第三,券商个股走势较差

虽然券商板块异动的时候,经常会有个股的涨停走势,但是从大多数券商板块的个股来看,其K线形态大多数仍处于修复状态中,还没有出现充分整理后的突破状态,因此,很难出现个股统一的大涨走势,也就无从说起板块的大涨了。

目前券商板块处于修复状态中,大家不用着急,一旦修复完毕,券商的涨幅不会小的,每一次牛市,券商都不会缺席。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启发和帮助

上证指数由2449点后,在国家系列救市政策的措施相继到位。市场的活跃度比与成交量和之前相对上涨50%左右。这种市场交易格局的改变为券商提供了直接的就是券商的经纪人业务的收入。也直接会增加券商的业绩。这是我们判断券商直接的经营环境的改善与增强。

同时,国家这次以质押与流动性和上市公司兼并重组都是券商参与的业务。在有20181119国家五部委: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鼓励相关机构与市场化债转股的通知)。

2018年年底的跨年度行情都是围绕市场的流动性与市场股权质押或者资产重组和lPO发行开展的,这些工作的直接受益者都离开券商的参与。同时也是增加券商盈利的有效途径。所以券商股价的上升成为有基础性的业绩支撑。

券商40家上市公司股价是经历了2017年结构牛市的拉升。2018年初机构陆续回吐与调整。回落在30 40% 为2018年行情留下上涨的空间。目前券商股市盈率在20 120之间。特别是近两年上市的券商股有的已经跌破发行价。

因此,2018年跨年度行情对于券商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局面。其所有的业务基本上都与券商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市场人气。这一板块一定会成为中国股市拉升与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会有券商股里的龙头,券商股本扩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区域性券商股本较小,具有增资扩股的优势。也一定会引起市场的追逐效应。

今日中国人保发出公告,社保基金减持中国人保不过超过8.845亿股,按今日收盘价算减持资金不超过73亿。

除了社保外,“大基金”也分别对太极实业,汇顶 科技 ,北斗星通进行较大规模的减持;另外多家持股证券公司的的大股东也纷纷减持手中的股票。

短时间来看,减持必然会给目前这个疯涨起来的市场有一定的降温作用,那是否就意味着本轮行情就此结算了呢?

显然不会。

第一;减持在A股市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件。

第二,本轮行情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国内的经济给出的强大信心以及增量的市场资金。

本轮行情来说,主要上涨的主要力量是大金融板块,尤其是券商板块涨幅最为凶猛,这次各路资金的减持也可以视为管理层面上对过热的市场行情降降温,市场也需要进行一个适度的理性过程。

本次调整过后,市场应当还是保持着比较强势的上升势头的,而且上涨的主力军仍然是以券商为主导。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参考价值较高

1 证券板块,很少异动,一旦出现一定强度的异动,一般预示着后市很可能会有大行情。这是市场股民的共识。

其实在6月份1日,证券就首次异动,大涨百分之4,然后调整一段时间,6月19日,又再次启动,大涨百分之3,此后,证券板块又步入调整,但基本每天都有至少一涨停板(有时隔天有),这很少见,说明虽然板块有所退温,但一直延续着星星之火——证券已经在酝酿更大行情。到6月30日,大涨百分之2,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带动此轮行情。直到7.7日,才降温步入调整。但是

从7.7日到如今,虽然一直处于降温状态,但板块仍然保持了每天都有涨停板,即板块一直保持有余温。是不是和上一次调整很相似?

2 此轮行情,市场普遍的共识是牛市,且还没结束。也就是即使近期是调整期,后市仍然被广大投资者继续看好。那么,作为上一轮带动板块的领头羊,如果后市还有第二轮,甚至更多,领头羊它有理由缺阵吗

两个角度分析后,结果已经不明而喻 说太清楚,易限流,就到这谢谢。

说说我的看法,技术分析就不说了,下面的答案已经分析了不少。

牛市里面不相信市盈率,都说的是市梦率。

所以我来说说证券板块后市的想象空间吧。

老规矩,还是亮明自己的观点,不模棱两可,我是坚定看好证券板块后市的行情的。

理由如下:

1、近期A股成交量暴涨,可以预见的是六七月份的业绩必然会有一个爆炸式的上涨,业绩上涨了,估值肯定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2、国家一直都在提要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这一条一旦开始实施,不管是准备合并哪两家或者几家证券公司,对于整个证券板块那绝对是宇宙飞船级别的推升,这个政策为整个证券板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还有疑问的,去看看15年的南北车合并吧。

3、科创板,创业板先后完成注册制改革,新股加速入市,这一块为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机会,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爆炸的利润。投行收入历来都是证券公司里面收入的大头。

4、创业板涨跌幅放开到 20%,从此以后创业板的成交量暴涨成为一种可能的选项,对券商来说,有成交量当然就有收入。

5、股市一旦上涨,券商的自营盘自然也就能够享受到股市上涨的红利,同样能够为公司带来大量的利润。

6、从前面两轮牛市中券商的上涨周期和涨幅来看,目前券商板块也仅仅是完成了第一轮的启动,后面可以说还有更高的空间等着大家。

预计这一轮牛市如果成立,巅峰时期两市的成交量有望超过4万亿,甚至可能达到5万亿的水平,这对券商来说简直能够秒杀一切利好消息。

证券板块后市还是值得期待的。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自然是提供CDR 承销发行、托管、交易等中介服务的首选平台。5 月4 日晚,证监会就《存托凭证公开发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以本次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CDR 将给券商带来三块主要收入:一是承销保荐收入,二是托管费用(可能与跨境银行共同开展),三是交易费用(券商的交易处理能力和便利性将是提供做市业务的重要保障)。

首先证券股跌了两年多,已经充分超跌,目前估值偏低,现在是熊市或者说是牛市初期,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的业绩会比较差,所以估值看市盈率是没用的,得看市净率,大家可以发现现在已经有不少证券股的PE低于1.5,说明了充分下跌之后,证券股估值已经很便宜了,大资金肯定不会错过这种机会。

其次证金一季度加仓了证券股,估计是看好中国金融改革的开放力度,特别是证券领域,这个领域一旦大幅开放,给证券公司带来的机遇是挺大的,毕竟很多优秀的大公司都是在海外上市和融资,而且中国的A股整体市值规模已经很大了,有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需要融资,而引进外资证券公司和鼓励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是很不错的措施。

沪指中线反弹的趋势已经确立,很多次事实证明,在沪指中线反弹而证券板块又超跌的情况下,证券股都会领涨主板,提振投资者信心,进而活跃人气,使沪指反弹趋势加速或延续。

这是证券板块指数的日线,可以看见它还是在底部运行,上面有一个缺口的压力,下面有支撑线。

这是证券板块指数的周线,可以看见上面的压力缺口,个人认为这个缺口如果能冲过去就代表开始反弹了。

这是证券板块指数的月线,可以看到现在指数就在底部的运行,相对来说这个位置是比较低的,个人认为现在就可以在证券板块中寻找好的个股观注了,一但大盘开始反弹,有可能证券板块会有一个好的涨幅。

以上内容仅供阅读 娱乐 ,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