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1929的经济大萧条对中华民国有什么样的影响?

2.黄金基本面分析

请问1929的经济大萧条对中华民国有什么样的影响?

国际金价近十年-国际金价下跌的年份

1929-1931年,大萧条中,西方国家物价和工业产出急剧下降,但是中国的物价和产出都保持了持续增长

看图和资料

.全球媒体和市场都在担心未来会出现大萧条,而根据我们的全球博弈阶段论框架,全球只会出现短暂的大萧条,未来的全球经济更类似70年代的滞胀。因为1929年当时导致大萧条的金本位、央行和政府迟滞反应,以及国际孤立主义都不复存在。顶 点 财 经

2.特别是我们认为有效的货币政策能够避免经济大萧条。1929年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3.1929-1931年,大萧条中,西方国家物价和工业产出急剧下降(图1、2),但是中国的物价和产出都保持了持续增长(图3、4)。

4.当时的旧中国财政政策基本无所作为,回顾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银本位(中国是当时世界唯一的银本位大国)和竞争性银行体系而实现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表1)使得中国在大萧条期间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表现良好。

5.1931年之后,西方国家逐渐退出金本位制,并且其推出的先后顺序也决定该国摆脱货币紧缩的顺序,从而决定了该国经济复苏的顺序。摇钱树下看摇钱术

6.目前,中国政府保持了谨慎的心态对待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有充足的财政保障,而且货币政策也非常灵活,同时开始大力通过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来刺激内需,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来促成产业升级,我们认为经过本次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未来潜力仍然非常大。摇钱树下教你摇钱术

一、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顶点 财经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萧条通过金本位的传导,逐渐蔓延到其他主要西方国家,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开始,以美、英、法、德为代表的金本位国家物价和产出都急剧并且持续下跌。

自1929年至1931年,中国上海、天津和广州三个代表性城市的批发物价却都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中国的平均物价上升了25 %左右,显示出这几年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工业产出在大萧条期间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并且在1929年至1931年危机最严重的3年,工业产值增长率甚至出现了增加,表现出了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走势。

二、白银本位乃大萧条时期

中国繁荣之主因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到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已经非常高。在如此高的经济开放度下,中国经济怎样度过上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中国经济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走势呢?

考察大萧条期间中国的经济体制我们会发现,在该时期,当主要西方国家纷纷恢复到金本位时(英国于1925年、法国于1928年恢复金本位,到1929年,除了一些拉美和亚洲国家,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加入了金本位集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银本位的大国,使得自己一定程度上隔离于世界经济的萧条之外,并且出现了短暂的繁荣。由于银在金本位国家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因此总体物价的下跌也包括银在内,表5的数据显示,银价在1929年开始连续四年下跌,其价值几乎跌去了一半(从85.14跌到45.12)。

银价的跌落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第一是贸易条件的改善,第二是信用的扩张。由于中国是银本位国家,银价相对于金价的下降,其作用相当于中国货币的汇率相对于金本位国家的一次贬值,按照金价衡量的中国产品价格比从前更加便宜,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净出口。如图6显示,中国的外汇指数从1929年至1931年大幅贬值,与此相对应,虽然西方国家大萧条导致需求锐减,但中国的出口额下降的很少,下降幅度比世界出口要小的多。顶点财经

图3至图6的数据显示,中国从1929至1931年的世界银价下跌中受益,但1929至1931年银本位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暂繁荣在1931年秋天逆转,这一年的9月英镑脱离金本位,1932年日元脱离金本位,接着是日本和一些国家的货币相继贬值,特别是日元贬值了40 %,其结果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半数以上国家的汇率急剧上涨,图6显示的外汇指数在1931年以后有一个大的攀升,银价在1932年以后也从下降的趋势转为上升,汇率升值的结果是中国出口贸易1931年后急剧下降,从9亿多元猛降到5.6亿元。同时,西方国家退出金本位制的先后顺序也决定该国摆脱货币紧缩的顺序,从而决定了该国经济复苏的顺序。美国1933年退出,其出口在1933开始就出现好转,法国最晚,直到1936年才退出,因此,其出口到1935年末仍然没有反转

1933年,美国脱离金本位,使中国的汇率上升更加严峻,美联储放弃金本位后,将货币准备金改为“金三银一”的比例,为了达到这一比例,美国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收购白银,使得白银价格大幅度上升,中国白银开始流失,这一措施对于大萧条期间的中国经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如图5,从1932年开始,白银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说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变为逆差。美国收购白银的政策使得白银价格暴涨,银价从1932-1933年的低水平涨到1935年中期的最高峰,上升了2.5倍左右。汇率上升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出口在1931之后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白银流失造成通货紧缩,进而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出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许多家庭的破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促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成功。

为了抑制白银出口造成的通货紧缩,中国国民政府在1935年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了银本位,实行法币本位。货币改革扩大了货币的流通量,使得中国经济最终摆脱了通货紧缩,1936年主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3年至1935年的平均产值高出17亿元,几乎增加了45%。

三、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萧条治理摇钱术:曝光主力最新操作动向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世界上很多国家主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走出经济萧条,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无所作为。虽然也实行了赤字财政,但中国政府能够调动的财源不多。关税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大约占到总数的一半,盐税占1/4左右。财政开支主要用于军事和债务,如图10,在1927至1936年间,军费、债务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基本上在70%以上。军事上的巨大开支阻碍了政府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这种状况使得中国经济走出萧条,开始反转的任务就落在了货币政策上。

表1给出了中国1930至1936年期间货币供给的情况。由表1可见,在1930至1932年间,银币持续增长,如前文所述,这是白银相对于黄金贬值后白银从国外流入的结果。1932年以后的银币则完全相反,其不断减少的存量说明了西方国家脱离金本位和汇率贬值以及美国的白银收购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铜币的趋势也是不断减少的,但在整个大萧条期间总的幅度并不大。在总货币的构成中,与前面两项不同的是,在整个大萧条期间,纸币和银行存款则处于不断上升之中,由于1935年之前,中国是银本位,因此纸币数量比较稳定,但银行存款仍在上升,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供给不断增长,这也正是图4显示的工业生产始终没有下降的原因。中国货币供给中的重要部分银行存款的增长,则根源于中国竞争性的银行体系。这个包括政府银行、私营银行和钱庄以及外国银行的银行体系在大萧条期间的存款和发放纸币使得中的货币增长不断增长,造成了中国事实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1932年白银流出后的大萧条造成的紧缩主要局限在中国农村,农村经济凋敝以后,内地的资金往城市集中,反而促进了银行存款的增加。

货币扩张既促进了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形成,这些都使1929—1936年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表2比较了大萧条期间中美英法四国货币发行情况,中国在整个期间M1货币一直是处于增长的,其他国家则都有下降的年份。具体说来,下降的时间与其脱离金本位的时间是一致的,英国于1931年脱离金本位,美国于1933年脱离金本位,它们的货币供给都在这一年转为正的增长,法国一直到1936年才离开金本位,因此在整个萧条期间,其货币始终是紧缩的,这是法国经济在萧条中衰退最严重的主要原因。

回顾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我们发现基于银本位和竞争性银行体系而实现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中国在大萧条期间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表现良好。

黄金基本面分析

目录:

1.黄金供求分析

2.美元与黄金

3.通货膨胀与预期年化利率

4.基本分析的不足与限制

黄金供求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国际上黄金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初期,黄金价格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黄金价格逐渐市场化,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日益增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供给:

金矿开采:

a.全世界近几年每年金矿开采量约2500吨左右,每年产量变动平稳.

b.全球已探明未开采的黄金储量约7万吨.只可供开采25年.

c.南非,美国等主要产金国产量下降, 勘探大型金矿可能小

d.开采一大型金矿正常程序一般需要7-10年时间.

e.1980年后长期跌势中,开采投入支出不断减少

对价格的影响:金矿开采受本身行业特性限制,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价格的大幅上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到产量增加。

例子:1979-1980年金价爆涨,最高至850美元,但金矿开采量直到1981年都无重大改变,到了1983年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世界黄金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到19世纪黄金生产跃上了新台阶,100年期间生产的黄金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

进入20世纪后,总得来说,世界上黄金的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出现过几次产量大增的现象。在1900年世界黄金产量每年300吨,在20世纪早期最高年份产量达到每年700吨、3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达到每年1300吨、6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产量接近1500吨,80年代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000吨,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量总体还在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黄金产量还是比较稳定的,21世纪以来世界黄金产量平均稳定在2600吨左右。

虽然一些国家的黄金产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亚、秘鲁、印尼黄金产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国等黄金生产大国的黄金产量在下降。另外,由于金矿产业投资周期长、开采成本高。从历史数据看,全球矿产金数量不可能快速增长。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世界黄金产量不会变化很大,依然比较稳定。

据科学家推断,地壳中的黄金资源大约有60万亿吨,人均1万多吨。但是,到为止,世界现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仅为8.9万吨,储量基础为7.7万吨,储量为4.8万吨。截止2005年,人类采掘出的黄金不过12.5万吨,约占总储量的六亿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

地球上的黄金分布很不均匀,虽然,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生产金,但是各国产黄金产量差异很大,各地产量却颇为不平均,其中2004年世界前10名产金国依次为: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秘鲁、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巴布亚新几_亚。其中中国黄金产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在2004年,南非、澳大利亚及美国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金量的13.9%、10.6%、10.2%;而我国的产金量也达到8.6%。 世界每年矿产黄金2600吨左右,但是能达到这个产量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结果。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黄金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认为: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由于19纪一系列黄金资源的发现,使得从那时起黄金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叶的50年里,黄金产量超过了这之前5000年的总量。

19世纪开创黄金生产新纪元的是俄国在18世纪中期乌拉尔山东坡岩金矿的发现,这个发现使俄国采金业开始复苏,不过当时产量不很高,40年后仅生产了2.6吨黄金,但这使沙皇看到了希望,从而加强了金矿资源勘探工作,在这之后的70年里,俄国又发现并开采了许多金矿,到1840年俄国的黄金年产量已经达到43.5吨,到1847年俄国黄金年产量占全世界年总产量的60%。但是俄国人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同以后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所取得的收获相比却有些相形见绌了。

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了黄金,很快就有数千人汇集在此处寻找金矿,第一年就生产了25万美元的黄金,第二年就增加了40倍,之后黄金产量逐年提高,到了1852年产量达到77吨,1853年达到93吨。

美国发现黄金3年后的1851年,在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黄金,澳大利亚黄金产量也开始快速提高,1852年澳大利亚产金26.4吨,1853年年产金达到70吨。

之后是南非在1886年发现黄金,1887年南非的黄金产量仅有1.2吨,5年后增加了25倍,达到30吨,1898年达到120吨,居世界第一。一直到现在,南非总计生产了数千年来全世界矿产黄金总量的40%。

赶上19世纪黄金生产力大发展末班车的是加拿大。1896年两个探金者亨德森和卡马克在捕捞大马哈鱼时,在克朗代克发现了黄金,从而诞生了一个新城市——道森市,这一地区的黄金一直开采到1966年。

总结19世纪世界黄金生产历史,可以看出:18世纪的100年间全世界共生产黄金不足200吨,到19世纪黄金生产跃上了新台阶,100年期间生产的黄金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也就是说,19世纪后50年平均每年全世界产金200吨。

进入20世纪后,总得来说,世界上黄金的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出现过几次产量大增的现象。在1900年世界黄金产量每年300吨,在20世纪早期最高年份产量达到每年700吨、3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达到每年1300吨、6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产量接近1500吨,80年代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000吨,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量总体还在增长。

19世纪形成的世界黄金生产力分布的基本格局延续至今,19世纪形成的产金大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产出国。自1980年以来,南非的产金量呈稳步下降趋势,尤其90年代以后,下降速度稍有加快,但其产金量仍居世界各国第一位;美国的产金量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状态,特别是自80年代后期起,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而澳大利亚的产金量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产金量趋于稳定,变化不大。全球主要产金国有: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中国。不过,百年来世界黄金生产格局也有一些变化,特别是美国、非洲黄金产量下降的同时,南美的秘鲁、阿根廷以及东南亚的黄金产量在显著增加,其中,拉丁美洲黄金产量已占到全球的14%。

虽然一些国家的黄金产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亚、秘鲁、印尼的黄金产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国等黄金生产大国的黄金产量却在下降,特别是南非,其2005年的产量下降了15%,仅为300吨左右,这将使得全球的黄金产量难有提高。另外,由于金矿产业投资周期长、开采成本高,如果在一个地方勘探出黄金,按照正常的程序需要7-10年才能生产出黄金来,因为光地质探矿就需要2~3年,然后再做工程,开采矿石,再冶炼,最快也要4~5年。从历史数据看,全球矿产金数量不可能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世界黄金产量不会变化很大,依然会比较稳定。

目录:

1.黄金供求分析

2.美元与黄金

3.通货膨胀与预期年化利率

4.基本分析的不足与限制

美元与黄金

美元对黄金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元是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标价货币,因而与金价呈现负相关.假设金价本身价值未有变动,美元下跌,那金价在价格上就表现为上涨.另一个方面是黄金作为美元资产的替代投资工具.实际上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金价的不断上涨,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美元连续三年的大幅下跌。

从近30年的历史数据统计来看,美元与黄金保持的大概80%的负相关关系,而从近十年的数据中,如下图,1995-2003年美元与黄金相关性的示意图,美元与黄金的关系越来越趋近于—1%。因此,我们在分析金价走势时,美元汇率的变动是一重要的参考。

美元指数:

通常我们分析美元走势的工具是美元指数,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如果美元指数下跌,说明美元对其他的主要货币贬值。美元指数期货的计算原则是以全球各主要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结算量为基础,以加权的方式计算出美元的整体强弱程度,以100为强弱分界线。在1999年1月1日欧元后,这个期货合约的标的物进行了调整,从十个国家减少为六个国家,欧元也一跃成为了最重要的、权重最大的货币,其所占权重达到了57.6%,因此,欧元的波动对于美元指数的强弱影响最大。

美元指数权重:

欧元57.6

日元13.6

英镑11.9

加拿大元9.1

瑞典克朗4.2

瑞士法郎3.6

美元指数USDX是参照1973年3月六种货币对美元汇率变化的几何平均加权值来计算的。以100.00为基准来衡量其价值。105.50的报价是指从1973年3月以来,其价值上升了5.50%。

1973年3月被选作参照点是因为当时是外汇市场转折的历史性时刻。从那时主要的贸易国容许本国货币自由地与另一国货币进行浮动报价。该协定是在华盛顿的史密斯索尼安学院(SmithsonianInstitution)达成的,象征着自由贸易理论家的胜利。史密斯索尼安协议(Smithsonianagreement)代替了大约25年前的在新汉普郡(NewHampshire)布雷顿森林(BrettonWoods)达成的并不成功的固定汇率体制。

当前的USDX水准反映了美元相对于1973年基准点的平均值。到现在为止,美元指数曾高涨到过165个点,也低至过80点以下。该变化特性被广泛地在数量和变化率上同期货股票指数作比较。

下图即为美元指数和纽约期货黄金价格的对比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二者的负相关关系。

目录:

1.黄金供求分析

2.美元与黄金

3.通货膨胀与预期年化利率

4.基本分析的不足与限制

通货膨胀与预期年化利率

作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非信用货币,黄金与纸币,存款等货币形式不同,其自身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不像其他货币只是价值的代表,而其本身的价值微乎其微。在极端情况下,货币会等同于纸,但黄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其作为贵金属的价值。因此,可以说黄金可以作为价值永恒的代表。这一意义最明显的体现即是黄金在通货膨胀时代的投资价值——纸币等会因通胀而贬值,而黄金确不会。以英国著名的裁缝街的西装为例,数百年来的价格都是五、六盎司黄金的水准,这是黄金购买力历久不变的明证。而数百年前几十英镑可以买套西装,但现在只能买只袖子了。因此,在货币流动性泛滥,通胀横行的年代,黄金就会因其对抗通胀的特性而备受投资者青睐。

对金价有重要影响的是扣除通胀后的实际预期年化利率水平,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预期年化利率是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实际预期年化利率为负的时期,人们更愿意持有黄金。

例子: 实际预期年化利率=名义预期年化利率-通货膨胀率。假设通货膨胀率=4%, 银行名义存款预期年化利率=3%, 实际预期年化利率=-1%, 100元存款一年后本息共计104元。104元 ?目录:

1.黄金供求分析

2.美元与黄金

3.通货膨胀与预期年化利率

4.基本分析的不足与限制

基本分析的不足与限制

投资者在进行黄金买卖之前,第一步要进行的就是基本面的分析。假如缺乏基本分析,投资者根本不可能知道市场的现状,了解不到金市是处于收缩还是还会有所增长;市场状况是否过热;现在应该入市还是离市;投资的资金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市场趋向如何,所有这一切的基本因素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但是黄金的基本分析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产金国家的资料难以获得或时间滞后

部分产金国家,并不情愿向国际公布产金数字,或者数字的公布有一定的滞后期,的数字只能是估计得来。所以当这些国家在套取外汇时,其市场的黄金数量,完全可能使市场产生震荡。基本分析在这方面的资料上,就显得有些不全面。

公开市场,需求数字很难精确

黄金供应的数字,只需要将主要产金国家的每年产量相加,便可获得较为有效的数字。。但是,需求方面数字的获得就较为困难。比如有的企业会将金币进行熔化,用于工业生产,从而使需求的数字含有重复计算的因素。所以,不可能用精确的数字来进行基本面的分析。

不能告诉我们入市的时机

我们经过基本面的分析以后,都知道金价是在大牛市阶段。但是哪一天介入呢?现在做多,可能后天价格就会低得更多。等到下星期再买,可能现在就是最低价。因此,基本面分析只能告诉我门黄金价格的大势所趋,而根本不能向我们提供入市的最佳时机。

捕捉不到的峰顶和谷底

即使是再大牛市阶段,金价也会有起有落。假如可以把握每一浪的走势,在高处吸纳、在低处沽出,获得的利润必然要比简单持有高得多。而基本分析,恰恰不能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基于基本分析只能分析市场的大势所趋,而不能解答市价起起落落的原因。因此除了在黄金买卖中要进行基本分析以外,还要通过技术分析来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