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石油交易市场有哪些

2.石油价格是如何形成机制的?

3.我国化学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4.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如何

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公司业务

6.轻质油包括哪些

国际石油交易市场有哪些

中国石油轻质油价格是多少_中国石油轻质油价格

国际石油交易市场:即美国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价格、英国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和阿联酋迪拜原油价格。

1、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价格

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品质较好,又被称为“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或“得克萨斯轻质甜油”,其价格是北美地区原油的基准价格,也是全球原油定价的基准价格之一。通常所说“纽约市场油价”就是指纽约商品大致下一个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

2、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

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一种轻质油,但品质低于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非洲、中东和欧洲地区所产原油在向西方国家供应时通常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格。通常所说“伦敦市场油价”就是指大致下一个月交货的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

3、迪拜原油价格

迪拜原油是一种轻质酸性原油,产自阿联酋迪拜。海湾国家所产原油向亚洲出口时,通常用迪拜原油价格作为基准价格。但近年来,由于迪拜原油产量日渐下降,其作为基准油价的地位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迪拜油价在一般新闻报道中较少涉及。

石油价格是如何形成机制的?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随着世界原油市场的发展和演变,现在许多原油长期贸易合同均用公式计算法,即选用一种或几种参照原油的价格为基础,再加升贴水?现货相当于期货而言,升水就是期货价格相对目前现货价格来说低,市场预期普遍看好,贴水则反之。,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参照价格并不是某种原油某个具体时间的具体成交价,而是与成交前后一段时间的现货价格、期货价格或某报价机构的报价相联系而计算出来的价格。有些原油使用某个报价体系中对该种原油的报价,经公式处理后作为基准价;有些原油由于没有报价等原因则要挂靠其他原油的报价。石油定价参照的油种叫基准油。不同贸易地区所选基准油不同。出口到欧洲或从欧洲出口,基本是选布伦特油(Brent);北美主要选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中东出口欧洲参照布伦特油,出口北美参照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出口远东参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中东和亚太地区经常用“基准油”和“价格指数”相结合定价,并都很重视升贴水。

(1)欧洲原油。

在欧洲,北海布伦特原油市场发展比较早而且比较完善。布伦特原油既有现货市场,又有期货市场。该地区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布伦特原油已经成为该地区原油交易和向该地区出口原油的基准油。该地区主要包括: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东国家(如也门)等。其主要交易方式为英国国际石油(Internationa1 Petro1eum Exchange,简称IPE)交易,价格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成交非常活跃,此外,其他衍生品在场外交易。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可分为两种:即期布伦特现货价(Dated Brent)和远期布伦特现货价(15 day Brent)。前者为指定时间范围内指定船货的价格;后者为指定交货月份,但具体交易时间未确定的船货价格,其具体交易时间需卖方至少提前15天通知买方。

(2)北美原油。

与欧洲原油市场一样,美国和加拿大原油市场也已比较成熟。其主要交易方式为美国纽约商品(New York Mercanti1e Exchange Inc,简称NYMEX)交易,价格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成交非常活跃,也有场外交易。在该地区交易或向该地区出口的部分原油定价主要参照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um,WTI)。如厄瓜多尔出口美国东部和墨西哥湾的原油、沙特阿拉伯向美国出口的阿拉伯轻质油、阿拉伯中质油、阿拉伯重质油和贝里超轻油。

(3)中东原油。

中东地区原油主要出口北美、西欧和远东地区。其定价中参照的基准原油一般取决于其原油的出口市场。中东产油国出口油定价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其基准油挂钩的定价方式;另一类是出口国自己公布价格指数,石油界称为“官方销售价格指数”(“官价”,OSP)。阿曼石油矿产部公布的原油价格指数为MPM,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布的价格指数为QGPC(包括卡塔尔陆上和海上原油价格),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为ADNOC。这些价格指数每月公布一次,均为追溯性价格。QGPC和ADNOC价格指数基本参考MPM指数来确定。官价指数是1986年OPEC放弃固定价格之后才出现的。目前亚洲市场的许多石油现货交易与OSP价格挂钩。从OSP的定价机制可以看出,以上三种价格指数受所在国的影响较大,包括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和相应取的对策。

(4)亚太原油。

在亚洲地区除普氏、阿格斯石油报价外,亚洲石油价格指数(APPI)、印尼原油价格指数(ICP)、OSP指数以及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远东石油价格指数(FEOP)对各国原油定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原油长期销售合同中定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以印尼某种原油的印尼原油价格指数或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另一种以马来西亚塔皮斯原油的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如越南的白虎油,其计价公式为印尼米纳斯原油和亚洲原油价格指数加上或减去调整价;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出口原油,其计价公式由以马来西亚塔皮斯原油的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我国大庆出口原油的计价则以印尼米纳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价格指数和亚洲石油价格指数的平均值为基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出口原油既参考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也参考OSP价格指数。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 相对来说,国际成品油市场的发展历史较原油市场短,作价方式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大成品油市场,即欧洲的荷兰鹿特丹、美国的纽约以及亚洲的新加坡。各地区的成品油国际贸易都主要以该地区的市场价格为基准作价。此外,最近发展起来的日本东京市场对远东市场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随着新加坡成品油现货和期货市场交易的日益活跃,远东地区基本上所有国家成品油定价都主要参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场的价格。

4.石油现货市场国际石油现货贸易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产生而产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石油现货市场最初是为了解决石油公司炼厂产品同市场需要不完全相同的问题而产生的。这些石油公司不得不在市场上出售或购进一部分产品以求保持自己的产品平衡。这一时期的现货市场价格是按合同价格(通常打一定的折扣或有一定的溢价)成交,对石油价格走势不产生什么影响。石油现货贸易量也不大。据估计,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现货贸易量大约只占总交易量的5%。

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供需参与者都增加了。石油价格较以前低迷而又多变。1986年和1998年西得克萨斯中质油的价格曾暴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海湾战争期间又快速上涨。由于传统的官价体系已不能反映发生石油冲击后复杂多变的价格变动,更多的石油交易商从价格固定的长期合同转向现货市场交易。1985年,通过现货市场进行的交易比例已增加到55%以上,具有规避风险作用的远期市场也有很展。

世界石油现货贸易市场的地方一般都拥有很大的炼油能力、库存能力和吞吐能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贸易市场有:欧洲的鹿特丹、美国的纽约和墨西哥湾海岸、中东的波斯湾、亚太地区的新加坡等。

西北欧市场 西北欧市场分布在ARA(Amsterdam—Rotterdam—Antwer,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是欧洲两个现货市场中较大的一个(另一个是伦敦市场),主要为欧洲5个大国中的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服务。这一地区集中了西欧重要的油港和大量的炼油厂,原油及油品主要来源于原苏联,来自原苏联的粗柴油供应占总供应量的50%,另外还有北海油田的原油和ARA地区独立炼厂的油品。鹿特丹是西北欧市场的核心。

地中海市场 分布在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供应来源是意大利沿海岸岛屿的独立炼厂,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黑海来自原苏联。地中海市场比较平稳,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油品集散地。

加勒比海市场 该市场是一个较小的现货市场,但它对美国与欧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该市场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国市场,但如果欧美两地差价大,该地区的油品及原油就会流入欧洲市场,特别是柴油和燃料油。

新加坡市场 这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市场。尽管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它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石油交易中心,主要供应来自阿拉伯海湾和当地新发展的炼厂所生产的油品。石脑油和燃料油在该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美国市场 美国是世界石油的消费大户,尽管美国的石油产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但它每年仍然要进口大量的原油,于是在美国濒临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兰港和纽约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我国化学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能源化工,主要指利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基础能源,通过化学过程制备二次能源和化工产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等。能源化工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关系人们衣食住行的化工产品几乎全部来自于石油化工;氮肥、甲醇等则主要来源于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  在能源化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石油化工。目前,车用燃料的99%以上、所有的航空燃料以及石蜡、沥青、润滑油等都来自于石油化工。截至2004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为3.1亿吨/年,二次加工以催化裂化工艺为主,约为8000万吨/年。乙烯原料全部来自于石油炼制产品,乙烯产能为608.5万吨/年,仅能满足国内乙烯当量需求的不足40%。煤炭的利用仍然是以一次能源燃烧利用为主,化工利用仅限于以煤制气生产合成氨和甲醇,2004年占煤炭总消费不足10%,且产品附加值较低,能耗高,污染大。天然气的大规模化工利用也主要是合成氨和甲醇,占2004年天然气消费的不足40%。在当前石油价格高位动荡的形势下,以石油化工为主的能源化工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 挑战之一:尤其是石油偏紧,导致能源化工缺乏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天然气的蕴藏量相对较为丰富,石油相对缺乏。近十多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持续快速上升,1993年我国重新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我国实际生产原油1.75亿吨,消费原油3.14亿吨,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达到1.22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38.9%。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达到4.5亿~6.1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7~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高达60%~70%。  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拓宽原油来源渠道。从总体看,我国海外石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中东以及南美、非洲国家进口石油。2004年我国从中东进口原油6295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50%以上;运输路线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域,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原油保障将会变得极为脆弱。第二个油源是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进口。200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线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年;另外,中—俄输油管线经过多次反复,最近俄罗斯基本确定首先保障中国支线的输油量,并承诺通过铁路加大对中国的原油出口。这个方向的油源相对较为稳定,但也存在诸多政治、经济的变数,而且受量的限制,预期总输油量不会超过5000万吨/年。第三个油源是我国石油公司在国外勘探开发获得的份额油。2004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外油田获得的份额油达到1750万吨。由于我国石油公司拥有权益的多数海外油田东道国处于国际政治、经济冲突的前沿,继续扩大产量将受到量、所在国家政治环境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国际、国内石油供应的严峻形势,使我国能源化工的持续发展面临重大的考验。  石油的紧缺直接影响石油化工的发展。石油主要用来炼制作为燃料使用的汽、煤、柴油和用来生产作为乙烯裂解原料的石脑油。根据现有规划,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若干个百万吨级以上的大型乙烯基地,加上原有乙烯基地的扩能改造,预计2010年乙烯产能将达到1000万~1500万吨,作为乙烯裂解原料的石脑油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4500万吨。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和客货交通运输量迅速上升,汽、柴、煤油等燃料油品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因此,炼油工业面临保石化原料还是保运输燃料的问题,矛盾异常突出。的紧缺和供需之间的矛盾还将直接导致石脑油价格的上涨,使得乙烯和聚烯烃产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必须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大力提高轻质油收率,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替代能源和,用新型车用燃料替代汽、柴油,尽可能多的把轻质油用于乙烯裂解,同时要积极探索用重质油、煤或天然气生产低碳烯烃的新途径,有效降低能源化工的成本。  2. 挑战之二:石油品质低劣导致加工难度增加,对能源化工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世界范围内原油变重、品质变差的趋势十分明显。原油品质的变化影响成品油的品质和乙烯裂解原料石脑油的品质,使得石脑油的收率降低,裂解性能变差。  对于我国而言,石油品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东部优质石蜡基原油的产量逐年递减,蒸汽裂解乙烯收率有下降趋势。这种变化使得必须用更多的、更高的代价才能保障乙烯产量的提升。二是重质、高稠原油产量逐年上升,对这种劣质原油的加工已成为石化企业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原油轻油收率低,必须经过催化裂化、焦化、加氢等复杂过程才能生产合格油品和石脑油。三是进口原油绝大部分是高硫原油。近年来,随着石油进口量的增加,来自中东、俄罗斯的高硫环烷基、中间基原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导致原油加工流程更加复杂,现有设备需要改造才能适应高硫含量的变化;另一方面,与适用乙烯裂解的低硫石蜡基原油相比,用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生产的石脑油,乙烯收率大约降低2~4个百分点。  与原油品质劣质化趋势明显相反,成品油质量要求不断升级,乙烯产能迅速扩张对石脑油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品质下降的情况下,汽、煤、柴油要达到新的排放标准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尤其是硫含量要达到欧III甚至以上标准,需要更多的高压加氢过程,加工成本大幅上升。在乙烯方面,乙烯产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对原料石脑油的竞争,原料的成本和品质将成为石化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石脑油品质和数量的保障将成为乙烯市场的矛盾焦点。这种变化趋势将迫使能源化工企业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劣质原料加工成本;或者用替代,努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3. 挑战之三:环境保护的压力,迫切需要提高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  能源的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污染,而且,在我国,能源浪费的现象和不合理利用现象仍比较严重。据统计,城市大气中64%的CO、69%的NOX、33%的CO2、40%的悬浮颗粒物和80%的噪声都是由汽车交通产生的。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约有70%为煤炭,其中85%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的直接燃烧方式。每年由于燃煤引发的SO2污染和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000亿元,酸雨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显然,提高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程度,大力开发能源的清洁利用途径,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和环境保护发展的迫切要求。生产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更清洁的汽油、柴油和煤油,是今后几年我国石油化工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我国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排放,北京从2005年7月1日起全面使用欧Ⅲ标准的汽油和柴油,2008年,中国车用燃料要整体达到欧III燃油标准,2010年要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当前,要大规模地满足硫含量低于50μg/g甚至10μg/g以及低芳烃、烯烃等要求,炼厂还需要取很多的技术措施和更多的资金投入。发展清洁燃料技术一方面要求改进原油加工工艺,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开发新型替代能源,例如不含硫的天然气合成油、醇类燃料、氢能等,以解决和环境对燃料日益增长的压力。

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如何

摘要:说起石油,大多数人会联想到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燃油。其实,石油也是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我们身边的无数生活用品都是用石油直接或间接生产出来的。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如何?下面为您分析石油化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如何石油化工行业分析

受制于原油供给过剩、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等因素,2016年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不容乐观,产业链不同环节今年或将出现比较明显的业绩分化。

石油生产方面,国际油价直接影响石油生产行业的收入水平,整个行业对油价波动的敏感度较高。今年全球原油供给或将继续增加,处于宽松状态;需求受累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疲软,石油需求仍将延续去年态势,难以大幅反弹;随着美联储公布上调联邦基准利率0.25%,原油价格承压。因此,预计今年国际油价仍延续低位震荡态势。

工程和石油服务方面,油服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石油生产公司及一体化公司“石油勘探与生产”板块的资本支出,故油价并不直接影响油服企业,而是通过资本支出进行传导。

一方面,去年国际油价低迷,石油勘探与开发公司纷纷缩减投资规模,取消或延后部分项目,油田服务市场需求下降,竞争激烈。另一方面,直接决定石油生产企业资本支出的因素为原油开量。去年,国内原油产量增速下降,众多油企缩减支出,给油服行业带来较大的业绩压力,利润增速下滑,一些企业出现亏损。

然而,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早已越过60%,今年很可能还会维持在高位。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因素,即使短期内油价下跌使石油生产行业承压、业绩下滑,国内原油产量也应保持在合理水平用于消费与储备,以降低我国原油的对外依赖程度。

因此,今年中国原油产量在绝对量上不会大幅下降,而是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但受油价持续低迷及供求关系的影响,增速将有所下滑。

炼化方面,在原材料供给端,去年7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可获得申请资格企业的条件,并对已获准进口原油的企业进行公示。可见,今年原油进口权必定会进一步放开。

然而,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原油进口权的放开并不一定会加剧供求关系失衡。去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地方炼厂申报使用进口原油有关问题的复函,要求申报企业在淘汰完毕自有落后装置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淘汰的落后装置能力(包括自有和兼并重组装置)获得用油资质和相应用油数量。从目前已经公示的获准进口原油的炼厂名单来看,地方炼厂合计获得原油进口权3474万吨/年,同时承诺淘汰落后产能3529万吨/年,现已淘汰完毕的达到1285万吨。因此,有效产能大幅增加的可能性较小,炼化行业产品供给量不会大幅上升。

在产品需求端,去年占较大比重的成品油消费需求放缓,价格下跌。今年,国际油价继续低位震荡,难以反弹也难有大幅下跌,因此成品油价格也将稳定在现有水平,由价格下跌带来成品油需求增加的空间甚微。同时,在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以及汽车销量回落的多重压力之下,成品油的消费需求增速或将出现更大程度的放缓。

因此,今年炼化产品需求端承压更大;而在原材料供给端,由于原油进口权的进一步开放、承诺淘汰的落后产能的逐步实现,原油供给量或将保持稳定,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储运销售方面,由于其位于产业链末端,原油价格波动风险部分已被上游吸收,因此相比中上游,储运销售对油价变化的敏感度低,所受冲击较小。但由于行业自身特点及成品油易挥发、易燃、易爆等特性,成品油库存和销售均需要较高质量的空间和维护,整个行业平均成本偏高。即使在收入平稳小幅增加的情况下,高成本也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

成品油价格直接影响储运销售收入的实现程度,预计今年成品油价格不会有大幅下跌。即使国际油价继续下跌,成品油价格也很可能稳定在现有水平上。这是因为在低油价时代,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际操作过程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调整与否依然由主导。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公司业务

截止2011年末,中国石化是中国国内第二大油气生产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区块位于中国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拥有2个区块勘探许可证,探矿权总面积96.68万平方千米,持有192个区块开许可证,矿权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

2011年,公司全年共新增油气可储量410.73百万桶油当量,其中新增原油可储量280.92百万桶,新增天然气可储量7788.19亿立方英尺。全年共生产原油321.73百万桶、天然气5169.4亿立方英尺。胜利油田是公司最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2011年共生产原油194.11百万桶。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剩余油气可储量为3966.21百万桶油当量,其中原油2848.10百万桶,天然气67086.80亿立方英尺。

2011年底,公司启动了胜利油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五大会战。

2016年1月6日,中石化集团宣布,其部署在北部湾海域的“涠四井”已于1月5日顺利完成两层含油层测试,并试获高产油气流,日产油气超过千吨。其中对目的 层段第一层测试,获得日产自喷高品质原油1458立方米(约等于1264吨)、天然气7.18万立方米,第二层试获日产自喷高品质原油1349立方米(约 等于1184吨)、天然气7.6万立方米,创中石化海域油气勘探单井最高纪录,也是近十年来国内罕见的高产测试探井,给北部湾海域未来的勘探突破带来了新希望。

公司2009-2011年勘探及开生产营运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原油产量(百万桶) 321.73327.85327.62(1.9)其中:中国303.37302.18301.150.3 非洲18.3625.6726.47(28.5)天然气产量(十亿立方英尺)517.07441.39299.0117.1油气当量产量(百万桶油当量)407.89401.42377.451.6剩余原油探明储量(百万桶)28482,8882,920(1.4)剩余天然气探明储量(十亿立方英尺)67096,4476,7394.1剩余油气探明储量(百万桶油当量)39663,9634,0430.12013年,公司全年新增常规油气矿权区块20个、面积9万平方千米,新增列页岩气矿权区块15个、面积4.9万平方千米。新增石油经济可储量4414万吨、替代率100.8%;新增天然气经济可储量109亿立方米、替代率64%。

2013年,公司全年生产原油4378万吨,上产60万吨;生产天然气187亿立方米(含页岩气1.4亿立方米),上产18亿立方米。新建原油产能519万吨、天然气产能24.4亿立方米(不含页岩气)。 油品炼制 截止2011年末,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制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石油炼制能力位居世界第二,主要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三个炼化企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旺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011年底,中国石化一次加工能力达2.47亿吨。

公司2009年-2011年炼油生产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成品油总经销量(百万吨)217.37 211.13 186.58 3.0 汽、柴、煤油产量(百万吨)128.00 124.38 113.69 2.9 其中:汽油(百万吨)37.10 35.87 34.43 3.4 柴油(百万吨)77.17 76.09 68.86 1.4 煤油(百万吨)13.73 12.42 10.39 10.5 化工轻油产量(百万吨)37.38 35.00 26.87 6.8 轻质油收率(%)76.08 75.79 75.54 提高0.29个百分点 综合商品率(%)95.09 94.83 94.53 提高0.26个百分点 2013年,公司全年累计加工原油2.34亿吨,增长4.8%;生产成品油1.41亿吨,增长5.2%;生产化工轻油3823万吨,增长4.9%。

通过优化生产方案,调整工艺操作,增产汽油、航煤、沥青等高价值产品,减产柴油、商品重油、石油焦等低附加值产品,取得显著成效。生产汽油4594万吨,增长11.8%,超加工量增幅7个百分点。生产航煤1743万吨,增长16.1%,超加工量增幅11.4个百分点。生产沥青772万吨,增长24.0%,超加工量增幅19.1个百分点。生产柴油7748万吨,降低0.4%,低于加工量增幅5.2个百分点。生产石油焦1380万吨,增长1.8%,低于加工量增幅3个百分点。

2013年4月24日,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在上海虹桥机场成功试飞。2014年2月1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中国石化颁发1号生物航煤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获得适航许可,这是中国生物航煤事业的新发展、新突破,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芬兰之后第4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国家,中国石化成为国内首家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企业。 油品销售 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主要市场涵盖除台湾省外的中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中国石化成品油销售网络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及在主要市场内的下属4个大区分公司,承担着中国石化成品油的统一平衡、运输协调和直属销售企业以及专项用户的成品油供应任务;二是省级石油分公司(含香港公司)及所属的区域(地市)公司组成的销售网络;三是中国石化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他成品油经营单位合资组建以及取特许加盟方式建立的销售网络。

截止2011年末,公司拥有加油站30121座,其许经营加油站15座。

2011年,公司境内成品油销量达到1.51亿吨,同比增长7.6 %。

公司2009年-2011年营销及分销营运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原油加工量(百万吨)162.32 149.23 130.32 8.8 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百万吨)151.16 140.49 124.02 7.6 其中:零售量(百万吨)100.24 87.63 78.90 14.4 直销量(百万吨)33.22 32.40 25.61 2.5 批发量(百万吨)17.70 20.47 19.52 (13.5) 单站年均加油量(吨/站)3,330 2,960 2,715 12.5 于2011年12月31日 于2010年12月31日 于2009年12月31日 本报告年末比上年度年末变动(%) 中国石化品牌加油站总数(座)30,121 30,116 29,698 0.02 其中:自营加油站数(座)30,106 29,601 29,055 1.7 特许经营加油站数(座)15 515 643 (.1) 截止2011年底,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石化生产厂遍布中国东部、中部及南部等经济、市场发达地区,生产和销售各类石化产品,包括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合纤原料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化肥。本公司的石化产品生产与本公司的炼油业务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化工原料(如石脑油)主要由本公司各炼油生产企业提供。本公司绝大部分石化产品均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

截止2011年底,公司主要化工产品产能(含当年新建及扩能改造装置)、产量、市场占有率如下:

乙烯生产企业13家,其中合资公司4家,年末生产能力942.5万吨,实际生产乙烯989.4万吨。合成树脂生产企业30家,年末生产能力1298.86万吨,当年产量1365.2万吨,合成树脂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05%;合成橡胶生产企业5家,装置生产能力93万吨,当年生产合成橡胶99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5.1%。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生产企业15家,装置生产能力928.64万吨,当年生产合成纤维原料及聚合物93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0.33%。合成纤维生产企业8家,涤纶、腈纶、锦纶、丙纶纤维装置生产能力153.46万吨,当年生产合成纤维共138.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76%。

公司2009年-2011年化工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千吨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乙烯9,894 9,059 6,713 9.2 合成树脂13,652 12,948 10,287 5.4 合成橡胶990 967 884 2.4 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9,380 8,864 7,798 5.8 合成纤维1,388 1,393 1,302 -0.4 2013年,公司全年生产乙烯998万吨,乙烯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增加0.24%,乙烯能耗降低3.95千克标油/吨。 天然气 2013年,公司全年销售天然气168.4亿立方米、增长9.4%;全年销售车用天然气10亿立方米,增长67.5%。 成品油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成品油经营量1.80亿吨,增长4.0%;境内成品油经营量1.65亿吨,增长3.8%,其中零售量1.14亿吨,自营加油站数量达到3.05万座;境外(香港地区)成品油经营量1457万吨,增长2.9%。

截至2013年底,公司保有中国石化品牌加油站30536座,较上年底减少300座;其中自有加油站30523座,较上年底减少300座。单站加油量提高5.%。 非油品 2013年,公司全年非油品营业收入达133.5亿元,增长21.4%。

继续以易捷便利店为核心,常态促销与主题营销相结合,增强“易捷”吸引力,全年进店率达4.1%,增长1.9个百分点。精选地方特色商品;大力推广自主品牌产品;推广柴油车尾气处理液,降低柴油车尾气排放;加快洗车网点的开发和建设,新建和改造300座统一形象的洗车点。 燃料油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经营量2027万吨,同比略有增长。 其他炼油产品 液化气统一销售顺利实施,全年工业气比率达37.4%,提高11.7个百分点。

沥青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领先,高铁乳化沥青、硬质沥青、温拌沥青、改性沥青等沥青差异化、高端产品不断扩大。全年沥青销量增长21.5%。

全年润滑油实现经营总量203.6万吨,增长28%;基础油第三方贸易65万吨;工业油销量实现24万吨,增长12%。润滑油市场开拓取得成效,在航天、航空、远洋、高铁等高端领域应用合作取得突破,新增大客户68个,规模客户2300多家。 化工产品 2013年,公司全年完成化工产品经营总量5823万吨,增加388万吨、增长7.1%。 催化剂 2013年,公司全年销售各类催化剂14.7万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时调整优化营销策略,提升市场掌控能力,国内销量再创新高,达13万吨,增长11.1%。 境外油气勘探开发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权益油气产量3871万吨油当量,增长33.3%。

探井、评价井成功率分别达到54.3%和80%,在巴西深海、哈萨克斯坦、安哥拉等项目勘探成果突出,阿根廷、安第斯、Addax等项目滚动勘探增储显著,为下步勘探部署和国际化经营油气生产奠定储量基础。

2013年,公司成功收购阿帕奇埃及资产1/3权益、美国Chesapeake公司MS页岩资产部分权益,签署安哥拉31区块10%权益收购协议;开展资本运作及资产处置工作,顺利将俄罗斯UDM、哈萨克斯坦CIR和哥伦比亚圣湖能源等项目权益注入石化股份公司,向台湾中油转让缅甸D区块30%权益,适时退出部分勘探潜力有限的项目。 境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 2013年,公司全年在沙特新签14部钻机服务合同,合同额14.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石化中标单个合同额最大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成功签署墨西哥EBANO油田综合服务激励型项目合同,合同期30年。全年新签合同额46亿美元,完成合同额29亿美元。海外员工总数27208人,其中中方员工7298人、外籍员工19910人。 境外炼化合资合作 境外炼化投资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沙特延布炼厂项目、阿联酋富查伊拉和印尼巴淡岛仓储项目按施工建设。俄罗斯西布尔丁腈橡胶项目完成交割。中国石化润滑油新加坡项目竣工投产。对南非、巴西、柬埔寨等炼油项目开展联合境外炼化合资合作可行性研究。与蒙古国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蒙古国煤制气项目的可行性,跟踪天然气富集国家的天然气化工项目合作机会。与一些国家石油石化公司探讨以中国石化自有技术为主的化工项目。 境外炼化工程技术服务 2013年,公司全年在境外执行项目共25个,其中EPC总承包项目9个,施工类项目16个,国际项目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新签合同额34.59亿美元,完成合同额11.45亿美元。在境外执行项目管理和作业人员13792人,其中中国石化员工1481人,国内雇佣及分包人员6526人,国外雇佣及当地分包人员5785人。 境内合资合作 2013年,公司先后成立了中韩(武汉)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茂名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茂名新金明石油有限公司、重庆爱维化工有限公司4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高桥丁腈橡胶项目、扬子石化苯酚丙酮合资项目、扬子石化碳九树脂合资项目、九江空分合资项目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质性推动了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进展。

2013年,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先后成立了南京实华油运船务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山东有限公司等中中合资公司,境内合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国际贸易 全年进口原油181万吨,原油第三方贸易9500万吨。全年出口成品油798万吨,增长46.4%,成品油第三方贸易1842万吨。

全年实现设备材料、石化产品等国际贸易额31.3亿美元,增长14.7%。

全年实现化工产品进出口和第三方贸易量832万吨,增长4.4%。

催化剂销售方面,聚烯烃催化剂首次出口美国,乙苯脱氢催化剂规模进入台湾,银催化剂首次实现出口,产品稳定供应大的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出口销售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燃料油优化购,严格控制成本,努力扩大海外业务,经济效益良好,全年完成国际化经营销量617万吨。 地球物理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技术体系—— I 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精细地震勘探( I - F i n e)、复杂地区复杂油气藏勘探( I - C o m p lex)、油藏地球物理(I-Rese r v o i r )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 I - O f f s h o r e ) 和非常规勘探(I-Unconventional)、实验地球物理(I-Experiment)、地球物理装备( I - E q u i p m e n t ) 、地球物理软件(I-πframe)。首次应用可控震源高效同步滑动扫描集技术,创国内可控震源施工平均、日产、时效3项最高纪录。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已形成。井身结构优化、高效破岩工具、欠平衡钻井、精细控压钻井、捷联式自动垂钻、复合钻进、防气窜固井、高压井控等复杂深井超深井优快钻完井关键技术已成龙配套。

钻井提速提效技术效果显著。通过推广应用孕镶金刚石钻头+涡轮钻井技术、扭力冲击器+PDC钻头技术、气体钻井等钻井提速技术,提升了技术效果。

油田化学剂产品研发应用效果明显。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达国内先进水平;油基钻井液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满足现场要求。低密度、超高密度、微膨胀和韧性水泥浆体系已经成熟。

非常规页岩气井的钻井技术得到很展。形成了页岩气长井段水平井钻井、油基钻井液、弹塑性水泥浆固井等工程配套技术。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初步配套,用水力泵送桥塞射孔联作技术在涪陵焦石坝地区成功应用16口井,投产13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气15万立方米以上,为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做出了特殊贡献。

测井仪器研制取得明显进步。在高温小井眼井下仪器、高抗硫产气剖面井下仪器研制上取得成功,有力支撑了开窗侧钻井及普光气田开发配套的生产需要;水平井分段压裂配套射孔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同时,快速平台测井、八扇区水泥胶结测井、泵出存储式测井等成熟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速提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录井技术及复杂储层综合评价取得新进展。在拉曼激光气体检测、基于半透膜的油气在线检测技术上完成多口井的应用,对油气实时发现及定量评价形成支撑。复杂储层尤其是页岩气的综合评价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了不同地区的页岩油气参数计算模型及有利储集段的识别和分类标准,为泥页岩油气评价如焦石坝储量申报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洋工程建设技术取得新进展。“胜利902”铺管船建造工程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东海合作区块海洋工程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石油机械装备新产品研发应用取得新成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000型成套压裂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主体研究工作全面完成,参与涪陵页岩气井压裂现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等壁厚螺杆钻具技术质量实现突破,针对涪陵页岩气示范区开发个性化钻头与螺杆钻具,提速提效成效显著。连续油管和不压井作业设备研制成功;RDS压缩机技术和质量不断改进,11台6RDS压缩机组在大牛地气田顺利投产。

轻质油包括哪些

问题一:什么是轻质油 5-10个碳的是轻质油,20碳-26碳的是重油,汽油轻质油,煤油、航空煤油、柴油是重油

问题二:请问中经的轻质油和普通油有什么区别吗? 汽油就是轻质油的一种。轻重之分是按照密度,比水高的是重油,比水低的是轻油。

5-10个碳的是轻质油,20碳-26碳的是重油,汽油轻质油,煤油、航空煤油、柴油是重油。

1、对于新手来说,每次交易赢利开始难点, ,

2、15分钟图,适合做短线交易,比较适合新手练习和实用。看准15分钟K线走势再下单,一次赢利2点是没有问题的。

3、交易之前,可以先看4小时图,确定趋.势和方向再看1小时图,关注过渡时段的趋.势,研判下一时段的走势,过度时段,比较重要,承前启后。

4.看振幅:振幅在昨日的高低点之内,行情无忧,但当缩小到无心盯盘时,往往是变盘前奏,要特加留意;当天的高低点都超过了昨日的高低点,振幅加大,就要盯住重要支撑位于阻力位的突破,没有还是区间震荡,但有操作空间

问题三:请问中经的轻质油和普通油有什么区别吗 汽油就是轻质油的一种。轻重之分是按照密度,比水高的是重油,比水低的是轻油。

5-10个碳的是轻质油,20碳-26碳的是重油,汽油轻质油,煤油、航空煤油、柴油是重油。

1、对于新手来说,每次交易赢利开始难点, ,

2、15分钟图,适合做短线交易,比较适合新手练习和实用。看准15分钟K线走势再下单,一次赢利2点是没有问题的。

3、交易之前,可以先看4小时图,确定趋.势和方向再看1小时图,关注过渡时段的趋.势,研判下一时段的走势,过度时段,比较重要,承前启后。

4.看振幅:振幅在昨日的高低点之内,行情无忧,但当缩小到无心盯盘时,往往是变盘前奏,要特加留意;当天的高低点都超过了昨日的高低点,振幅加大,就要盯住重要支撑位于阻力位的突破,没有还是区间震荡,但有操作空间

问题四:轻质油是成品油吗 成品油是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从原油中分解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叫成品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焦油、其他烯、烃、醇类的产品。广泛的说:石油产品中,液体的丁都可以叫成品油。

轻质油只是柴油中的一类,是个很小的类别。

问题五:轻质油与什么相加能成汽油 因题干条件不完整,缺必要条件,不能正常作答

问题六:轻质油和凝析油有什么区别 俗点的说 拧稀有是比轻质油更“轻”的油 查看原帖>>

问题七:什么是轻油? 石脑油(naphtha)是石油产品之一,又叫化工轻油,是以原油或其他原料加工生产的用于化工原料的轻质油,主要用作重整和化工原料。因用途不同有各种不同的馏程,中国规定馏程为初馏点至220℃左右。作为生产芳烃的重整原料时,用70℃~145℃馏分,称轻石脑油;当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为目的时,用70℃~180℃馏分,称重石脑油;用作溶剂时,则称溶剂石脑油;来自煤焦油的芳香族溶剂也称重石脑油或溶剂石脑油。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67号)文件规定,石脑油的征收范围包括除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溶剂油以外的各种轻质油。非标汽油、重整生成油、拔头油、戊烷原料油、轻裂解料(减压柴油VGO和常压柴油O)、重裂解料、加氢裂化尾油、芳烃抽余油均属轻质油,属于石脑油征收范围。

中文名

石脑油

外文名

Naphtha

中文名称2

粗汽油

别名

石油、石漆、猛火油

CAS 登录号

8030-30-6

问题八:轻质燃油包括哪些 轻质燃料油,一般泛指沸点范围约50~350℃的烃类混合物,但含意并不十分严格。在石油炼制工业中,它可以指轻质馏分油,也可以指轻质油产品。

前者包括汽油(或石脑油)、煤油(或喷气燃料)、轻柴油(或常压瓦斯油)等馏分以及拔头油、抽余油等,它们主要来自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石油焦化、加氢裂化以及催化重整等装置;后者是轻质馏分油经过精制过程后(有时还需加入添加剂)得到的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