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钛超导合金价格_铌钛合金用途
1.铌酸镍上市公司有哪几家
2.李青云的技术成就
铌酸镍上市公司有哪几家
生产镍的上市公司有哪几家? 生产镍的上市公司有9家,分别为:华泽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兴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资中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银亿股份有限公司。
1、西部超导: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25亿,同比上年增长率为61.23%。 国内唯一的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企业,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铌钛锭棒、超导线材、超导磁体的全流程生产企业,背靠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公司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的多种新型钛合金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对国内关键钛合金材料的技术封锁。
2、中钨高新: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中钨高新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率为95.86%。 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硬质合金和钨、钼、钽、铌等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产品和装备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及贸易业务等。
3、东方钽业: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东方钽业实现净利润5004万元,同比上年增长率为133.89%。 2017年,全球经济维持低速增长、未来走势存在依旧不确定、消费和投资下滑使钽铌行业的发展难以在短期内摆脱艰难局面。
4、洛阳钼业: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洛阳钼业实现净利润14.0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率为150.34%。 公司属于有色金属采矿业,主要从事铜、钼、钨、钴、铌、磷等矿业的采选、冶炼、深加工等业务,拥有较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条,是全球前五大钼生产商及大钨生产商、全球第二大钴、铌生产商和全球领先的铜生产商,同时也是巴西境内第二大磷肥生产商。
5、ST西源: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净利润-4179万。 为缓解矿山剥离可能对公司矿产资源板块业务受到的影响,公司拟收购拥有铌钽矿探矿权的广西防城港创越矿业有限公司51%股权、拥有锡矿采矿权的永德县华铜金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以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为主的云南伟力达地球物理勘测有限公司100%股权,并于2016年8月与交易对方签署框架协议。 南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李青云的技术成就
1958年秋,李青云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风华正茂的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与共和国同样年轻的稀有金属加工科研事业。
1960年至1963年期间,李青云主持了稀有金属钛、锆、钽、铌、铼等小生产研究,小批量生产出这些金属的板、棒、丝、粉,研制出无缝铌钽管和钽管加热器,并在国内首次研究了铌的再结晶织构,攻克了铌材深冲出现制耳的难题,得到了近无制耳的深冲件。他还研制出直径30毫米、长300毫米变径薄壁烧结钨管,用于高温炉的发热体。1964年至1965年,李青云在担任加工研究室副主任期间,开始进行超导材料的研究。当时,国内超导材料一直局限于铌锆合金的研究,但该合金超导临界磁场偏低,而且加工性能较差,致使研究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李青云另辟蹊径,率先在国内提出并进行铌钛超导合金的研究,并成功地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超导丝,使之将重点转向了铌钛超导材料的研究。由于他开辟了超导材料研究的崭新途径,技术成果在国内名列前茅,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中,国家特批在宝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超导材料研究室。
在此期间,他还组织承担了研制国家“○九”工程用关键材料锆-2合金管的重大研究课题。他带领研制小组,探索了该合金成分控制方法及轧制管材的条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它不仅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锆-2合金管材生产积累了经验,而且也为后来我国稀有金属材料生产科研基地——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锆管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锆-2合金管的研制为我国“○九”工程做出了贡献,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子项奖)。在这两个沉甸甸的奖项里,凝聚着李青云的心血和汗水。除此之外,他还组织进行了火箭喷管用粉末冶金钨板和电子轰击炉的研制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稀有金属加工工业已初步实现工业化生产,但规模不大。为满足国防工业及尖端科技对稀有金属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原冶金工业部于1964年12月,在兰州召开西北三线建设工作会议,决定在陕西宝鸡建立我国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并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等单位抽调一大批技术人员、干部、工人,参加902厂的建设。
1965年8月,李青云满怀发展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雄心壮志,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秦岭北麓的穷山僻壤,投入到902厂的筹建、创业工作中。在筹建过程中,作为科研科副科长,他主持组建了研究所(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情报、物理、化学、钛合金、粉末冶金和合金加工等研究室。在任合金加工室主任期间,他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金属材料的研究。当轧制无缝细长钼管遇到诸多工艺难题时,李青云提出以氢加氧作为加热源,取代了原先用乙炔枪的旧工艺,既避免了污染,又稳定了轧制过程,不但第一次在国内轧制出长无缝钼管,而且为国内设计制造热轧管机提供了依据。以后,机械部门据此设计制造出国内首套热轧管机系列,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装备条件,这种加热方式,还成功地应用于旋压机旋压各种钨钼管材的工艺之中。
20世纪70年代初,李青云开始进行钛材生产工艺的制定和改进工作。当时,纯钛管在用作氯碱工业的冷凝器时发生腐蚀,随即产生了钛是否能应用的疑问,这对钛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他通过研究,采用氩弧焊接工艺,取代了效果不佳的冷胀法,使缝隙腐蚀问题迎刃而解,该工艺在国内一直沿用至今。1978 年,在担任厂所科技办主任时,李青云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斯贝发动机用钛合金材料的攻关,克服重重困难,使材料在显微组织、机械性能和加工流程等方面均达到英国同类产品水平,其质量符合要求,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他还组织了电解法去除钛及钛合金锻造板坯氧化皮的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纯钛铸锭直接挤压生产工艺的试验,减少了铸造时的几何损失,使纯钛管成品率提高10%以上,并大大缩短了工艺过程,为纯钛管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1978年至1984年,李青云先后任副厂(所)长、总工程师。他带领技术人员研究解决出口钛合金产品的工艺和质量问题,在国内首次采用等离子氩弧焊代替传统的氩气保护钨极电弧焊焊接电极的方法,消除了铸锭中的钨夹杂,同时研究控制了钛合金铸锭的偏析等问题,使美商订购的265吨TC4钛合金锭的任务顺利交货,经美方检测,钛锭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同年,TC4钛合金铸锭获国家金质奖。“宝鸡钛”自此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声誉鹊起。
钛加工材在生产过程中的表面处理,需用大量的酸并产生大量的废酸,李青云决定并组织进行钛酸洗废液的回收试验,后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专门的回收装置,采用络合沉淀法回收废液,实现了酸洗液的闭路循环,每年可减少排放1000余吨,不但消除了环境污染,而且年节约50万元的费用。
为了减少工厂的外汇支出,李青云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真空电弧炉用大型铜坩埚试制研究,采用氩弧焊和电弧焊的工艺,研制出最大口径达700毫米的大铜坩埚,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他还研制成功真空等离子焊箱并进行了焊接工艺研究,应用于材料焊接;组织研制成功120千瓦电子轰击炉以及钛环氧树脂涂层,该涂层显示了极高的结合力和抗腐性能,在诸多行业得到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