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量增长影响因素

2.导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济大萧条国际油价_油价上涨经济衰退

从1917年沙俄爆发10月革命,苏维埃建立政权以来,一直到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这个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存在了80多年的时间。这个由苏联***领导的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的一刻起,就极为深刻的影响到了世界历史进程。?

苏联

无论是作为击败纳粹德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还是二战后冷战爆发、东西方对峙,苏联都是绝对主力。而苏联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以及强大的工业及经济能力密切相关。那么,巅峰时期苏联的经济究竟有多么强大呢?

众所周知,继承了沙俄疆域的苏联面积极其辽阔,苏联以绝对优势成为世界领土第一大国,高达22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苏联境内,几乎拥有全世界已知的所有自然资源。

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

例如,苏联的煤矿总储量占全世界的60%之巨,石油探明储量占全世界的10%,天然气则占据了全世界总储量的35%,对于工业最为重要的铁矿石,则占据全世界的28%。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话,那么,苏联无疑是最有可能的一个。

苏联的经济发展,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二战之前和二战之后。从苏联成立到二战之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经过艰苦的战争,苏联红军先后击败了国内白军和英法等国干涉军,取得了政权的独立。

苏联领袖斯大林

在独立之后,苏联倚仗社会主义政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尤其是工业建设。最为幸运的是,苏联还接连赶上了一战结束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使得西方国家不但没有精力围堵苏联,反而给苏联提供了海量的人才设备和技术支持。

正是得益于这些优势,苏联在二战爆发之前,已经将本国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此时的苏联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虽然略逊德国一筹,但经济总量却犹有过之。而这,也正是斯大林能够带领苏联取得艰苦卓绝的苏德战争的最大倚仗。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然而,此时依然算不上苏联的巅峰时期。在付出2700万人的伤亡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取得了第2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曾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最终覆亡。不过,苏联为了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苏联几乎所有的欧洲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都曾沦陷德国之手,战争最紧张时,苏联几乎所有的适龄男丁都上了战场,苏联最精华的欧洲地区更是被打成了一片战争废墟。

不过,苏联取得二战胜利后也并非毫无收获,除了从德国掠夺大量人才之外,大量德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被苏联几乎掠夺一空。二战之后,苏联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建设。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凭着二战的胜利和强大的体量,苏联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一。二战之后,苏联总共进行了8个5年计划。在这个在这8个5年计划中,得苏联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长。

例如1917年刚成立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只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而到了二战爆发前的1937年则提高到10%,1970年,苏联经济巅峰时期,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能够达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占据了1/5强。

庞大的苏联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201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6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美国占据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4%,中国则占据了16%。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达到苏联巅峰时期占据世界经济的比例。

经济的不断增长当然也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1960年时,苏联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85年时已经增加到13,825亿卢布,增长了3.5倍之巨,人均国民收入在1967年,折算成美元的话相当于1000美元。苏联的许多工业产品,比如发电量、石油产量、商品煤产量、生铁钢、铁矿石等产量,都位居欧洲或世界第一。

苏联***

苏联时期,苏联驻扎在东欧地区的庞大钢铁洪流,更曾令整个欧洲瑟瑟发抖。能够威压个欧洲,苏联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所倚仗的根本,还是强大的工业实力。苏联巅峰时期占据美国80%的工业实力,正是苏联能够作为世界两极之一,与美国长期对峙不落下风的根本之所在。

产量增长影响因素

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及民权的施政纲领。他任期内的第一个年度预算就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非战争、非经济衰退引起的财政赤字。1963年财政赤字将达70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却降到了1939年以来的最低点。1963年11月,肯尼迪被暗杀。副总统约翰逊成功就任

约翰逊继承了肯尼迪的政治遗产提出了“伟大的社会”计划,1965年到1969年,联邦支出总共增加55%,每年增加11%,而此之前三年每年开支增加只有2%。联邦财政赤字迅速上升,此外,还有一项开支也在大幅度扩张,那就是对越战争。1968年越战高峰期,美军投放兵力高到53.1万人。联储主席是马丁。

马丁任期内联邦基金利率几乎就没有跑赢不断上涨的通胀率。在六十年代,美联储的威望很低,很多人认为,联储应该与财政部协同支持总统的统一决策。约翰逊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1967-1968年,马丁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利率下调到2%以下,M1和M2的供应量快速增加。

当时经济学界被凯恩斯主义统治:即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尽管这样带来通胀。当时,最流行的理论是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发明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要想降低失业率,扩张货币增加通胀即可。到了1969年,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

美国GDP掉头跌到3.1%。通胀快速上升,而失业率直接飙升至6%。美国迎来第一次滞胀危机。二战后,世界和平黄金期给欧美世界带来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60年代末,军用技术民用化红利和劳动力红利消失,西德、日本崛起,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出口额占比快速缩小,黄金储备逐渐减少,美元地位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进入周期性衰退。滞胀的出现,标志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1967年,菲利普斯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澳洲,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中国经济。1968年,尼克松成功当选第37任总统。尼克松对内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重振美国经济。尼克松上台后与中国建交,同时,结束了越战,缓和了与苏联关系。

尼克松对经济及金融一窍不通。当时美元摇摇欲坠,布雷顿森林体系处在崩溃的边缘。1969-1970年,尼克松为了消除通胀,一定程度上实施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美联储也提高了利率。通胀率缓和到4.5%,但GDP依然没有好转,1970年和1971年都停留在3.2%的水平,失业率高达6%。1971年为连任他放弃了紧缩政策

1971-1972年,时任联储主席伯恩斯(格林斯潘的老师)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直线飙升,M1增长率超过6%,M2增长率超过12%。在伯恩斯大肆放水之际,1971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黄金价格突然快速飙升,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被疯狂做空。人们都把不需要的美元换成德国马克或其他坚挺的欧洲货币。

德意志银行在日购买2亿美元,然后决定不再从事货币操作。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央行马上跟进,关闭了本国的外汇市场。5月的第二个星期,4亿美元的黄金流出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到二战以来的最低点。8月12日德国马克兑换美元升到20年最高位。财政部副部长保罗.沃尔克意识到美元崩盘在即。

在1965年,戴高乐将法国存放于纽联价值4亿美元的黄金转运回了巴黎。当时,美国财政部只剩下不到20亿美元的黄金,不到美国对外偿付义务的15%。当时黄金官价已经从35美元翻番涨到了70美元。沃尔克提出了一个应急方案:终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美元兑换黄金,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遭到否决。

1971年8月15日晚上,尼克松突然向全球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关闭美元兑换窗口;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以及劳资谈判干预。次日,纽约交易所股票大跌3%,外汇市场一片混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重点是干预物价,控制通胀。

1972年至1973年,鸡蛋上涨49%,肉类整体价格上涨了25%。1973年4月,家庭主妇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全国抵制肉类运动。尼克松花了一整年的功夫强控物价,结果物价失控,甚至造成严重的短缺灾难。美国人在和平年代第一次发生了物资短缺,市场上的牛肉、食品大量消失了。尼克松总统是凯恩斯主义的拥趸者。

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对以色列宣战,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报复尼克松向以色列提供,20日沙特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疯狂上涨。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到12美元一桶,党晚尼克松滥用职权对司法部进行“大屠杀”,31日众议院启动对尼克松的弹劾程序,即水门事件。

1974年5月物价报复性上涨。8月经济跌入低谷,尼克松下台,副总统福特接任。1974年GDP实际增长率为-0.5%,物价上涨12%,失业率达9%。标普500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美国爆发第二次严重的滞胀危机。美国人发现,全球石油价格已回落,而美国深陷滞胀泥潭,滞胀问题根源在美国自身。

福特政府实施了减税法令,削减政府费用、平衡预算等措施,美联储实施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福特接手的这两年,GDP增速反弹,通胀最低降至4%左右,不过失业率下降不明显。1976年福特本该连任,但由于福特上台后特赦了尼克松引发不满,再加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最终败给卡特。

卡特政府放弃了紧缩政策,选择了扩张性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M1增速最高时达8%,M2增速保持在12%以上。在经历了1975年的负增长后,美国GDP1976-1978年增长率都在5%左右。而美国的失业率和CPI依然高于GDP增长率。1979年两伊战争爆发,油价在短短一年内涨了3倍。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美国通胀率直线飙升,从1976年的6%上升到了1979年第四季度的12.7%,失业率依然高达6%以上,GDP增速则急转直下,1979全年增长率仅为3.17%。卡特将通胀归结于国民过度消费和贪婪,严重依赖石油。整个70年代,美国政府告诫人们,要缩减需求、节约石油。

卡特性情不稳定,一口气将整个内阁十三名成员全部炒掉,于是启任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他是推动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如今,美元遭遇全球围剿,美国陷入滞胀泥潭,他想挽回点什么。沃尔克不受任何理论约束,坚持实用主义,且以手腕强硬著称。

沃尔克其实采用了双管齐下的办法,即盯住利率和货币总量。1980年初,通胀率疯狂飙升。1月21日,黄金价格达到历史新高每盎司850美元。沃尔克先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到12.5%,4月进一步拉升到历史前所未有的21%。进入5月,通胀率高到15%。这一年,美国GDP增值率跌至-0.26%。美国经济滑入第三次滞胀危机

沃尔克这种暴力去杠杆的方式,扼杀了市场的流通性,完全牺牲经济增长和就业,砸了卡特总统的饭碗。卡特总统执政这几年,美国经济除了失业率、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全面败退外,美元面临严重的国际信誉危机,甚至巴黎乞丐都公开拒收美元。政府财政赤字不断上涨,在1980年高达740亿美元。

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拉弗担任了里根的经济顾问,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成功入主美联储,蒙代尔和拉弗的供给学派则入主白宫,凯恩斯主义失去政治统治席位,美国经济决策开始被新的经济理论所驾驭。此后一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为糟糕的时刻,经济深度衰退,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

沃尔克一直采用高利率政策,坚持高度紧缩不放松,白宫像热锅上的蚂蚁。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为其赢得不少同情票。8月4日,里根提出的减税法案顺利地在参众两院通过。但是,里根团队里的格林斯潘、伯恩斯等并不完全支持减税政策,他们担心减税会增加政府赤字。这一年政府财政赤字创下新纪录。

沃尔克用稍微降低利率作为交换条件与里根达成共识,促使里根政府紧缩财政,并增加税收。1982年8月19日增税法案便获得通过。1982年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崩盘,全年GDP增长率跌至最糟糕的-1.8%。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衰退达44个月之久,最糟糕的股票、债务和信贷市场处于即将崩溃的状态。

美联储委员们投票决定在1982年第一季度“不再增加货币供应”,并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14%。沃尔克能做的只有坚持到底,当时,一群来自俄亥俄州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到美联储门前抗议示威,要求沃尔克下台,撤销美联储。包括里根,所有人对沃尔克都咬牙切齿。终于在1983年,通胀率下降至3.2%。

1982年10月,道指从8月的770涨到了1000,这场危机从1970算起到1982年肆虐了十三年。企业破产数量达25300 家,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失业率最高时达10.8%。都创下了二战后最高记录。1982冬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悄然进入历史性的拐点。

1986年通胀率降到1.9%。1983年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长率为4.5%,1984年高达7.2%,1982年之后25年间,年增长率达3.3%,与二战后25年间的增长水平相当。大量投资从高通胀的商品投资转向股票、债券、货币基金。延续几十年的大牛市拉开序幕。事实证明沃尔克忍受短期痛苦,先把通胀压住是对的。

货币是经济稳定器;如果货币大幅度贬值,市场价格则会全面扭曲,市场机制整体失灵,经济则会陷入混乱,经济衰退、停滞以及大规模失业则不可避免。只有货币价格稳定,通胀被控制,经济和就业才会增加。只是抗通胀这个过程中,货币大幅度紧缩,带来经济下滑、失业增长的痛苦和阵痛,让人煎熬。

沃尔克对内为美国经济创造了稳定的价格环境,促进市场机制自我复苏,酝酿了信息技术革命,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核能技术;对外一扫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颓势,缔造了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及金融市场,促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创造了几十年的房地产、股票及金融大牛市。

1983年,美联储主席换届,沃尔克成功连任。之后,里根先后任命了马丁、赛格尔等四位理事,他们掌控了多数票,试图执行宽松货币政策。1987年6月1日沃尔克递交了辞职信。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1990年,格林斯潘放弃了弗里德曼时代的货币数量目标,转向利率调节。从此,货币供应彻底失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此后,滞胀危机,加入更多的元素:债务危机、资产泡沫、汇率危机、楼市危机……2010年2月2日,83岁的沃尔克嘶声力竭地说:我在此想明确地告诉你,如果银行机构仍靠纳税人的钱提供保护,继续随意投机的话,危机还是会发生的……

导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油产量的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储量增长略有不同,这些因素包括储量增长情况、开发工作量、市场油价、开发理论与技术进步、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家经济状况等。

3.4.1.1 储量增长情况

原油的储量是产量的资源基础,因此,储量的增长情况直接影响着产量的增长。在3.1.2小节中已阐述了美国的原油储量增长和资源探明率状况。油气生产商在获得新增可采储量后,会在适当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开发这些储量,因此,产量的增长滞后于新增可采储量的增长[95~98]。

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来看,原油产量的高峰发生在1970年,比原油新增可采储量的高峰(1951年)滞后了19年(图3.34)。根据3.3.2小节中的储量增长的阶段划分,1970年是新增可采储量稳定增长与递减阶段的转折点,1970年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增可采储量呈现出了明显递减的趋势,产量在此时也开始递减。在1971~2004年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递减速度为1.87%。

新增可采储量和产量共同影响着储采比的变化。在70年代之前,美国的产量迅速增长,1945~1970年,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以4%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的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速度为1.89%,并且在1967年以后,美国的原油年产量几乎都超过当年的新增可采储量,这使得原油储采比在70年代之前连续下滑(图3.35)。全美和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储采比分别在1968年和1967年降至略低于10。1971~2004年间,由于阿拉斯加和90年代以来深水区域的储量贡献,全美的平均储采比为10.5;若不考虑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贡献,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储采比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稳定在8 的水平,但由于产量的递减速度大于新增可采储量的递减速度,1999~2004年的平均储采比有所回升,达到9.6。

图3.34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新增可采储量与产量

图3.35 美国原油储采比

一方面,随着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新增可采储量的逐渐减少,原油的可采储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无论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还是油气生产商的经营战略角度,储采比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调控。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产量总体上的递减趋势。

3.4.1.2 市场油价

20世纪以前,美国原油产量较低,进入20世纪以后,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对原油的需求,1902年美国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原油产量也开始快速增长,至194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已达到2.29亿吨。1918~1944年间,原油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5.3%,同期的油价平均为1.33美圆/桶。

1945~1973年间,美国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这直接刺激了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美国全国的原油产量在1970年达到峰值,为4.80亿吨。但在此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开始递减,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对油价进行严格管制,大大低于当时的国际油价,这使得石油生产商对国内原油开发失去兴趣,从而使美国的原油产量开始递减。虽然在1981年油价控制解除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减缓,并在1984和1985两年间有所回升,但1986年油价暴跌,使得产量随之下滑(图3.36)。

图3.36 美国原油产量与油价

从图3.36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油价的涨跌只能在短期内刺激原油产量递减速度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储量增长逐渐减缓的影响,原油产量总体下降的趋势已无法避免。

单口油井日产量的变化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油田开发状况与地质状况,二是油价。长期的油气田开发必然会导致单口油井日产量在经历了高峰之后开始递减,但从经济性出发,单口油井日产量对油价的变化非常敏感。油价的上涨降低了开发门槛,使得一些在低油价条件下无法经济开采的低产油田可以经济开采。低产油田的加入降低了单口油井的平均日产量。在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单口油井日产量与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关系。

在20世纪的20~40年代,美国的原油储量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发现了一系列的大油田,同时期的单口油井日产量在开发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攀升,从1900年的0.3吨/日增至1944年的1.52吨/日(图3.37)。1945年起,美国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这促进了低产油田的开发,在1945~1958年这段时间内,单口油井日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58~1972年,虽然美国的名义油价仍高于国际油价,但对通货膨胀和汇率进行调整后,以2004年美圆计算的油价实际上是在下降,此时,低产油井无法经济开采,单口油井日产量逐步攀升,1972年达到高峰,平均为2.49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对油价进行了管制,虽然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油价,但是与石油危机之前相比,油价不仅提高幅度大,而且连续上涨;到1981年美国政府解除油价管制时,油价达到31.77美圆/桶。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的单口油井日产量不断下降,从1973年的2.47吨降至1981年的1.70吨。1986年发生了油价暴跌,一些低产井被逐渐废弃,单口油井日产量的下降速度与之前相比有所减缓,2001年以来,油价持续走高,单井日产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图3.37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单口油井日产量与美国油价

3.4.1.3 开发工作量

美国能以较低的储采比使油气产量多年来维持相当高的水平,除资源条件等原因外,有庞大的开发工作量作为后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保持原油的稳产和上产,美国每年都要完成大量的钻井工作量,产油井数也随之大幅度增加。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1923年原油产量初次达到1亿吨时,有产油井29万口;1940年,原油产量初次达到2亿吨时,有产油井39万口;1951年产量为3亿吨时,有产油井47.5万口;1966年产量达到4亿吨时,有产油井58.3万口(图3.38)。

1945年以来,美国的开发活动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发生在50年代中期,1955年,美国活动钻机数达到首个高峰,为2686台。1956年钻开发井4.1万口,其中原油开发井2.8万口。第二次高峰发生在80年代,1981年美国有活动钻机3970台,钻开发井7.4万口,其中原油开发井4.1万口。1986年,由于受到油价暴跌的影响,美国开发井数随之下滑。虽然2000年以来,美国开发井略有增长,但远远不及高峰时期。2004年,全美钻开发井3.2万口,尚不及1985年的原油开发井数(图3.39,图3.40)。

从美国本土48州来看,1945年起,美国开始实行高于国际油价的政策,国内开发活动随之增加。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数目从1945年的1.8万口增至1956年的4.1万口,增长了近1.3倍(图3.41)。但由于60年代,国际七大石油公司操纵着原油定价权,国际油价较低,石油公司可以通过进口原油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对本国的开发活动逐渐减少,到1971年,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数已降至1.9万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到来,美国开始实施低油价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暴涨,美国国内油价也逐步跳高,这刺激了美国国内的开发活动,开发井数目也逐渐上升。1981年,美国完全解除价格管制,当年的开发井数也随之达到高峰,但随着1986年国际油价的暴跌,开发井数也急剧下滑。在1973~2004年间,美国开发井数与以2004年美圆计算的美国国内油价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3,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置信度99%)。这说明开发活动受价格的影响显著。

图3.38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与产油井

图3.39 美国全国开发井与活动钻机数

美国国内低产井比例较大,与1978年相比,1979年本土48州生产井共增长了13952口,其中低产井有11675口。到1983年,美国共有单井日产量低于10桶(约1.36吨)的低产井44万口,这些低产井当年产量约0.65亿吨。到2003年,全美低产井占产油井总数的77%,它们的平均日产量不足0.3吨,这些井的产量之和占全美总产量的15%[99]。形成“多井低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90]:其一,高产富集的储量所占比例不大。根据兰德公司1976年的统计结果,美国91.3%的原油储量集中分布在18个含油气州中。在这些州中,可采储量大于5亿桶(约0.68亿吨)的特大型、大型油田储量仅占总储量43%。其二,由于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掠夺式开采”,油井产量迅速递减,低产井大量出现。

图3.40 美国全国开发井构成

图3.41 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与油价

3.4.1.4 开发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工程中,钻井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特征,涉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钻井工程理论上以流体力学、管柱力学、岩石力学、化学、测量与控制等学科为基础;技术上,以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井眼稳定技术、高效破岩与洗井技术、保护油气层技术和油井设计技术为关键技术。

文中在2.3.2.3小节中回顾了美国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20世纪以来的钻井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概念时期(1901~1919年)、发展时期(1920~1948年)、科学化钻井时期(1949~1969年)和自动化钻井时期(1970年至今)(图3.42)。

图3.42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历史与石油工业的理论和技术进步

概念时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钻井技术刚刚起步,原油产量从1901年的不足1千万吨增至1919年的0.5亿吨。1859~1919年,全美累计原油产量仅占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可采资源量的2%。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着单井产量的增长,到1919年,单井日产量已逐渐增至0.30吨。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后,内燃机技术推动了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在钻井技术上,派生出了内燃机驱动钻机,同时,牙轮钻头和固井工艺进一步发展。到1948年,美国原油产量已增至2.76亿吨,单井日产量达到1.72吨,原油采出率增至15.20%。

科学化钻井时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对原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促进了开发工艺的不断提高。在此时期,发展了钻柱力学和井斜控制理论,喷射钻井、参数优选和地层压力检测等技术。到1969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达到4.50亿吨,单井日产量为2.27吨,原油采出率也达到37.60%。

自动化钻井时期: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引入和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研发,是钻井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计算机技术推动了钻井数学建模与定量分析,加快了科学化钻井的发展。70年代以后,美国本土48州开采难度增大,表现为储层质量下降,钻井深度增加。在单口油井的日产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采出率从1970年的39%增长到2004年的70.4%。这些数据表明,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只有在理论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以前的难采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开发。

3.4.1.5 政策法规

与3.3.1.4小节中介绍政策法规对储量增长的影响类似,这里也从美国众多的联邦石油政策法规中选择典型的政策法规分析其对原油产量的影响(图3.43)。

图3.43 美国原油产量与石油法规、政策

美国政府于1916年实行的《无形钻井开发费扣减》政策能使油气生产者尽快回收风险勘探与开发投资,推迟向政府缴纳所得税的时间,提高了油气生产者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1924年实行的《耗减百分比津贴》政策则为美国石油工业维持了大量的勘探风险资金。这两项政策是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原油产量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在1923年首次达到1亿吨,并从1926年起,原油产量始终保持在1亿吨以上。

20世纪30年代之前,油气资源处于无序开采状态。为保护石油资源,1930年的矿区租赁法修正案要求矿区作业者应按照规定的井网密度钻井。此外,为制止原油生产的混乱局面,控制产量,稳定油价,产油较多的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分别于1928年和1932年通过了按市场需求比例生产石油的法律。根据这些法规,由州法律委员会确定某一时期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总量,然后分配给油田,进而将每个油田的生产配额分配给矿区租赁人或每口井。在市场需求旺盛时,规定了每口井的最大生产许可量;在市场疲软时,每口井的产量限制在最大许可量的某一百分比水平。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至按市场需求比例法实施前,某些州油价跌至10美分/桶,而且由于掠夺性开采,单口油井日产量迅速下降(图3.37);该法实施后,油价趋于稳定,生产井的采收率得到了有效控制。1934年,加利福尼亚州、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州、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密歇根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结成产油州同盟,该同盟于1935年通过了《科那里豪特石油法》(Connally Hot Oil Act),并获得了国会的批准。这些法律规定既稳定了油价,也保护了油田。

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限制石油进口计划”(MOIP)。该计划实施的部分原因是美国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为降低美国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保护本国石油工业,美国政府将原油的进口量限定为不超过国内需求量的9%。这项计划在1973年该项计划终止前持续刺激着美国原油产量的攀升,1970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达到高峰,为4.68亿吨。

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受石油禁运和油价高涨的影响,联邦政府终止了限制石油进口计划,通过了《紧急石油分配法》。该法规定将国内有限的石油产量分配给炼油厂或其他消费者,同时规定了原油的最高限价。1975年,《紧急石油分配法》终止时,又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该法虽然取消了对某些石油产品的价格限制,但仍控制着石油价格。在此期间,美国国内石油生产商不能享受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的好处,因此多数石油开发活动转向国外,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在1976年已跌至不足3.97亿吨,与1972年相比,下滑15.20%。

1979年,伊朗的政局变动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政府宣布从1979年6月起的28个月内逐步解除国内的原油价格管制,以刺激国内的原油开采。但随后,为防止油气生产商因解除国内油价管制和国际市场油价上涨而获取巨额利润,国会通过了《原油暴利税法》,于1980年3月起生效,里根总统在1988年签署的《混合贸易法案》中取消了原油暴利税。在征收暴利税期间,由于美国国内油价解除管制,较高的国际油价刺激了美国国内的原油开发活动,特别是在1981~1985年期间,高油价降低了原油开采的门槛。在1981~1983年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保持稳定,1984和1985年的原油产量出现回升,接近3.60亿吨的水平。

从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国内原油产量逐渐下降,为降低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政府开始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相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刺激原油产量增长。1989年通过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抵税法》,该法规定对低产井、重油、边际油井和用三次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其支出资本的10%可以用于税收抵免。1995年通过了《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该法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深水区域的油气开发活动。1994年,深水区域产量0.54亿吨,1995年的产量达到0.65亿吨,到2000年,达到1.97亿吨。《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在2000年终止,但美国政府继续对深水区域的油气开采给予优惠政策,并且对风险越大的项目给予减免的费用越高。

综上所述,在影响美国原油产量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储量增长情况是资源基础,产量受限于已探明的储量状况;市场油价对美国原油产量的影响仅限于一定时期内,是间接调控因素,它在早期受国家政策调控;开发工作量是影响产量的直接因素;开发理论与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开发成功率和效率,是重要的推动因素;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影响产量的宏观控制因素,政府通过政策法规一方面调整油价刺激开发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税费优惠措施来发展新的开发理论和技术,并指导开发投资。开发工作量是开发投资的直接体现。较大的开发工作量投入带来了较高的产量。产量的变化趋势也同样影响着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政策。结合原油储量增长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原油储量与产量的增长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见图3.44。

图3.44 美国原油储量与产量增长因素关系图

1929 年美国股灾导致历史上最大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 年 10 月发生的纽约股灾,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 月发生的纽约股灾,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 的经济事件. 年之久, 的经济事件.这场股灾持续时间长达 4 年之久,近 4000 美国人跳楼自 杀身亡;影响波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杀身亡;影响波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最终演 变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此后, 变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 10 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926 年秋,在 20 年代的投机狂潮中被炒得离谱的佛罗里达房地 年秋, 产高价泡沫首先被刺破了.然而, 产高价泡沫首先被刺破了.然而,这丝毫没有给华尔街的疯狂带来多少 警醒. 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事实上, 警醒.从 1928 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事实上,在 20 年 代,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 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 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 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 1929 年 3 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 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 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 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 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 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 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 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 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也 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 失去了冷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耶鲁大学的欧文 费雪 费雪, 失去了冷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 家不仅自己融进了投机者的行列,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宣称: 股票价 家不仅自己融进了投机者的行列,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 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 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 状态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迪的父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 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 亲约瑟夫 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 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 擦鞋匠都在买股票, 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 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

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1929 年夏,股票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溃已经 年夏,股票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 近在眼前. 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在华尔街的金 近在眼前.9 月 3 曰,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罗杰 巴布森在华尔街的金 融餐会上说了一句话: 股市迟早会崩盘 这句话被 道琼斯金融》 股市迟早会崩盘! 这句话被《 融餐会上说了一句话:"股市迟早会崩盘!"这句话被《道琼斯金融》发 表.其实,这位先生在此前的两年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却只被人们当 其实,这位先生在此前的两年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 做笑谈, 做笑谈, 没想到这次竟一语成谶, 没想到这次竟一语成谶, 千古留名. 此话不久就传遍了全美国, 此话不久就传遍了全美国, 到这次竟一语成谶 千古留名. 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股市立刻掉头向下. 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股市立刻掉头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惊动了总统胡佛, 他赶紧向新闻界发布讲话说: 美 "美 股市下跌的消息惊动了总统胡佛, 他赶紧向新闻界发布讲话说: 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 有关的政府财政 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关的政府财政 官员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时人们的神经已经异常脆弱, 官员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时人们的神经已经异常脆弱,股市在经过昙 花一现的上扬后,就开始了噩梦般的暴跌. 花一现的上扬后,就开始了噩梦般的暴跌.

跳楼的不仅是股指

1929 年 10 月的最后 10 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曰子. 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曰子.

10 月 21 曰,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 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 600 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 1 小时 40 分后才记录完 多万股, 最后一笔交易. 最后一笔交易.

10 月 23 曰,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 31 点. 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

10 月 24 曰, 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 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 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 史上著名的 黑色星期四 . 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 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 万股.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 救市基金", 换手 1289.5 万股.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 救市基金 ,纽约证券 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 交易所总裁理查德 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 韦尼亲自购入股票 独木难支. 独木难支.

10 月 25 曰,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 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 美国的基本企业, 美国的基本企业 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 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 ,力图以此刺激新一 的基础之上的 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 月 28 曰,史称 黑色星期一 .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 49 点, 史称"黑色星期一 当天, 黑色星期一". 道琼斯指数狂泻 38.33 点,曰跌幅达 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 ,这一天, 救市. 救市.

10 月 29 曰,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 10 点钟,纽约证券交易 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 点钟, 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 琼斯指数一泻千里, 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 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 琼斯指数一泻千里 至此, ,《纽约 至此,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 386 点跌至 298 点,跌幅达 22%,《纽约 ,《 时报》 当天收市, 时报》指数下跌 41 点.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 1641 万股成交的历史最 高纪录. 年历史上"最糟糕 高纪录.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 112 年历史上 最糟糕 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 黑色星期二 黑色星期二". 的一天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

11 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 198 点,跌幅高达 48%. 股市跌势不止, .

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在 1~3 月大幅反弹.并于 4 月 翌年, 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 ~ 月大幅反弹. 此后又急转直下, 重新登上 297 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 1930 年 5 月到 1932 年 11 月, 次暴跌, 琼斯指数跌至 与股灾前相比, 股市连续出现了 6 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 41 点.与股灾前相比,美 美元. 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 262 美元跌至 21 美元. 通用汽车公司从 92 美 美元. 元跌至 7 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 人因破产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 在这场股灾中,近 4000 人因破产跳楼自杀.欧文 费雪这位大经济 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 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 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到 1947 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 人们闻股色变, 不能恢复.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 不能恢复.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是个相互推动 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 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 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 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 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 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的大萧条: 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 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 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 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 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 年银行倒闭风潮 倒闭风潮, 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 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 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 年开始, 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 1933 年开始, 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 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 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 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 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 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 以 1929 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 系在美国宣告诞生. 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 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 向理性, 公正和透明. 此后, 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 向理性, 公正和透明. 此后, 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 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 一直到 25 年后的 1954 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 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 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 指数水平. 指数水平. 2008 年的中国让上至权利之颠的总理,下到拿低保的下岗工人,几 年的中国让上至权利之颠的总理,下到拿低保的下岗工人, 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感觉到了'难 这个字 其实最难的时候远没有到来, 这个字, 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感觉到了 难'这个字,其实最难的时候远没有到来, 2008 年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像当时危机前夜的 1928 年,从上市企业到小 作坊,没有一个企业不在为利润减少而苦恼, 作坊,没有一个企业不在为利润减少而苦恼,还有让民生举步为艰的物 年怎样的一个难字来形容你. 价,物价猛于虎.2008 年怎样的一个难字来形容你.还有没有人像我 物价猛于虎. 点吗. 强烈抨击的老沙一样指望股指在上 8000 点 10000 点吗.如果因电价和 油价猛涨而失去控制的物如同价脱缰野马一样, 企业的利润缩水的像姚 油价猛涨而失去控制的物如同价脱缰野马一样, 明变成潘长江那样, 点都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要被深套, 明变成潘长江那样,那明年 1500 点都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要被深套, 否则危险来时你像立足在沼泽地里一样, 否则危险来时你像立足在沼泽地里一样,跑都无法跑了.唯一乐观的是 跑都无法跑了. 地盘坚信奥运前肯定有一波行情,前提是必须先跌下来, 地盘坚信奥运前肯定有一波行情,前提是必须先跌下来,要跌破 2900 点才能有上涨的空间. 安全活着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再洗硫酸澡了. 点才能有上涨的空间. 安全活着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再洗硫酸澡了. 记住, 我的朋友和粉丝们, 真正大危险来临时, 政府救是救不了的. 1929 记住, 我的朋友和粉丝们, 真正大危险来临时, 政府救是救不了的. 曰胡佛总统发表救市文告没有任何用处就是前车之鉴. 年 10 月 25 曰胡佛总统发表救市文告没有任何用处就是前车之鉴. 中国 也是一样. 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