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突破1945_金价突破742元每克
1.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以及中华儿女抗争的历史有哪些?
2.历史小问题谢谢
3.20世纪40年代,美元货币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么样确立的?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
4.按照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的币值,当时一美元的含金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倍?
5.黄金降价了吗最近多少钱一克
6.纸币发展史
7.记得七十年代学习政治经济学中说:国际金价36美元1盎司!那是什么时候国际金价36美元1盎司?
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以及中华儿女抗争的历史有哪些?
一、屈辱史
1、英法联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
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军队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放火、奸*抢掠!
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
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3、日本侵占东三省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二、抗争
1、中日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2、抗日战争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
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百度百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历史小问题谢谢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第24讲)
[日期:2002-08-30] 来源:《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第24讲)
24.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确立的以美苏关系为重点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以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美苏冷战结束和雅尔塔体制解体后出现的全球化联系增强和世界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秩序的确立和演变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确立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特别是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相对衰弱和苏联的解体, 则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 但是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发展地位和经济秩序。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解体
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有44个参加筹建联合国国家的代表, 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金融合作计划的国际经济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即《世界银行》)两个附件, 这两项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规定了用黄金确定货币价值的固定比率原则, 由于美国拥有控制权, 从而美元便成了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1945年12月27日, 《布雷顿森林协定》正式签字, 正式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当代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会议, 它奠定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宰的世界国际经济秩序的框架, 建立了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自1960年10月起, 美国接连爆发了美元危机,迫使美元汇价下跌, 金价上涨。1971年, 美国出现了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1971年12月19日, 西方十国集团达成重新调整汇率的协议, 美国同意把美元贬值7.89%, 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这意味着西方货币体系面临又一个危机。
1973年2月1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19日起, 西欧共同体六国对美国实行联合浮动汇率,至此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实际上宣告瓦解, 美元已失去了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货币地位。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它正式承认了浮动汇率的合法化,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至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隔离了黄金与货币的固定联系。80年代以来,围绕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多种方案,迄今围绕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斗争仍在进行。
2.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兴衰
巴黎统筹委员会全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成立于1950年1月1日。它是西方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的、不公开对外的、没有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 总部设在巴黎, 简称巴统。成员国最初有美、英、法、意、荷、比、卢七国,1950年上半年扩大到挪威、丹麦、加拿大和联邦德国, 到1989年共17国。
根据美国1952年1月24日生效的《1952年共同防御援助管制法》, 俗称《禁运法案》,巴统成员国,凡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者,均将被剥夺受美国军援、经援和财援的权利。巴统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禁止、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战略物资、高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详细的禁运清单。1952年时, 禁运项目几占国际贸易商品项目的一半。
在50年代, 巴统主要集中在确定禁运的范围和标准。在60年代巴统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军事项目及与军事用途关系密切的民用项目上。1957年英国单方面宣布放弃中国差别待遇原则, 各国起而效法。1970年后, 尼克松总统也七次宣布放宽对中国的禁运,这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华禁运的失败。在这期间美国一方面热衷于单边和多边的战略禁运, 另一方面则逐步强调扩大贸易战略, 开始允许出口经济技术和产品, 以及有潜在军事用途的项目。1972年我国被重新划如了Y组, 表明和苏东国家享有同等待遇。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定给予中国优惠待遇。卡特宣布将中国从Y组划出列为P组国家,可在逐项审查的基础上向中国出售军民两用产品。
1981年里根政府提出对华出口的“双倍政策”即可出口为苏联两倍的政策。1983年里根政府又宣布将中国由P组,升为V组即由非敌对国家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巴统对苏联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 巴统政策发生大幅度调整。大幅度地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管制,但1989年夏以后美中关系发生急剧变化, 迄今尚未完全恢复到1989年春的好时光。
由于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93年底巴统宣布结束自己的使命,其主要原因是:
①西欧、日本反控制与美国控制的矛盾加深;
②美国作茧自缚及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与当权集团的矛盾加深;
③中国广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引力;
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转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⑤东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形成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有力竞争力量。
3.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是由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23国在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的一项政府间123项的多边协定,194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一协定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于1948年世界贸易和就业哈瓦那会议通过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没有被某些大国批准使宪章没有生效。于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协定的缔约国到1992年共103个,另有29国在考虑加入与否时,为事实上的适用国。
总协定以三种方式运转:
1)管制政府贸易行为的多边规则;
2)作为谈判贸易的场所;
3)解决缔约国间争端与协调的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
2)非歧视原则,主要表现在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最惠国原则的特点是权利和义务的多边性,待遇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减让关税的主动性和税率的稳定性;
3)关税保护原则,即缔约国不能采取非关税形式来保护贸易;
4)促进公平贸易允许缔约国采取措施来抵消倾销行为和出口补贴造成的危害;
5)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贸易政策透明原则。
关贸总协定先后历经八轮回合的谈判。1986年9.月15日起, 在乌拉圭举行的第八轮会谈,到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委员会会议在117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代表参加下正式结束,几经修改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共450页, 涉及关税、农产品、纺织品、反倾销、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21项内容的45个独立文件, 及各类产品和服务业的减让清单。根据最后文本,工业化国家将在6年之内, 减少农产品关税36%,发展中国家则在10年内减少24%。1994年4月1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参加各方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正式签署最后文本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它意味着世界经济合作将跨入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复关谈判恢复自1987年6月起, 以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以减让为承诺条件, 参加多边贸易各项谈判; 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享有相应的待遇作为基本原则。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价过高, 迄今我国仍未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席位和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4.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互组委员会的形成及其瓦解
苏联为抗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和巴统, 于1949年1月,策划成立经济互组委员会。1949年4月第一次经互会上, 明确它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经济组织。1961年底前阿尔巴尼亚参加了经互会, 1950-1978年间民主德国、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参加, 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一些对苏友好国家以观察员身分参加。随着苏联霸权扩张的发展, 经互会逐渐成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由于苏联经济实力的削弱和苏东危机的发展, 1991年6月经互会会议正式宣告解散, 社会主义市场不复存在。
主宰世界半个世纪的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出现了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始终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 并且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主线。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 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相应的变化。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底—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战初期雅尔塔会议前后, 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它包括:战时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大国首脑会晤等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地区版图的变化,两个德国的分治,联合国初期的活动和以及大国有关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安排等。
和1919--1930年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相比, 1945--1991年间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然而, 它们的相异处更引人注目。主要是:
1)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就时间之长和涉及范围之广而言雅尔塔体制的影响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制;
2)扮演的主角有变, 从前者的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到美苏在全球各个角落;
3)形成的过程有异, 前者是在大战结束后的两年内形成的, 后者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4)格局的性质有悖, 前者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间的争夺, 后者由于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呈现具有反对法西斯, 实行民主政治, 和大国称霸的双重性质。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在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 英、法、德、日、意等国退居二线, 美、苏走上了前台。一方面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壮大, 影响扩大, 与此同时, 苏联膨胀了老沙皇扩张主义的图谋。
战后初期正式形成时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这表现为:
1) 有利于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 利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利于苏联在中国, 朝鲜北部地区影响的扩大;
3) 加强了苏联在联合国和国际联合组织中的作用;
4) 扩大了苏联在世界事务中,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其次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
再次它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
可以说, 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争端和直接和间接地和这一体系的存在和活动相联, 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2.美苏两极格局和雅尔塔体制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的演变是和美苏两极格局以及美苏间的冷战态势分不开的。美国的全球扩张态势, 和苏联力图巩固与扩大自己的安全带企图, 使雅尔塔体制从一开始就具有合作与缓和的气氛成为不可能。
美苏冷战对立的标志是在政治上1947年3月12日的杜鲁门主义的宣布, 1947年9月欧洲***工人党情报局的召开及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在经济上1947年6月5日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1949年1月经互会的成立。在军事上,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55年5月5日巴黎条约的生效和联邦德国的加入,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国组织的诞生。在德日战败国的处置上, 1949年9、10月两个德国的分立, 和1951年9月旧金山片面对日和约。在朝鲜问题上, 1949年南北朝鲜的对立。
雅尔塔体制从本世纪4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错; 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的演变过程。其中1945-1955年是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 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 1969-1985年前后是美苏缓和中的激列争夺;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则是雅尔塔体制的瓦解。1945-60年代末, 美苏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冷战共处。美国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但攻中有守; 苏联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但守中有攻。
美苏的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地区。因为在政治上, 谁控制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美苏两家的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 美国的传统市场、主要盟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主, 苏联则在东欧有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战略上, 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
在亚洲,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首先打破了雅尔塔体制在东方的安排, 从而使这一体制出现破绽。
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 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前期美苏缓和中有争夺, 后期美苏争夺中有缓和。虽然这一阶段无论是争夺为主, 还是缓和为主, 或者两者兼备; 是苏攻美守还是美攻苏首, 美苏两极格局仍未发生根本的转折, 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着。雅尔塔体制演变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 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和协调为中心; 冷战共处贯串始终, 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 美苏间在多处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未从未面对面地爆发热战;美苏争夺重点一直在欧洲,不仅在政治上,而且扩及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作为侧翼的亚洲首先被突破。
3.雅尔塔体制的结束和美苏两极格局的解体
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9年以来, 苏联和东欧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历史性变化。欧洲国际事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1) 东欧解体, 东欧***被撵下台, 苏联的安全带正在消失;
2) 德国完成了有利于联邦德国的统一过程, 苏东集团解体;
3)欧洲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军事集团和经济集团的对峙宣告结束; 经互会, 两个平行市场消失, 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加快开向苏东集团开放的过程; 华约解体, 北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苏在全球范围的严重对峙正为伙伴和合作所取代; 苏联被迫退出了苦心经营45年的由雅尔塔体制划定的势力范围和安全带; 并且实际上结束了它的超级大国地位;
4)1991年苏共解散, 苏联自行宣布解体, 组成松散了独联体。所有这些, 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解体、美苏两极体制的结束。
雅尔塔体制的结束, 标志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它表明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衰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也反应了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雅尔塔体制以有利于美苏霸权开始, 而以一霸解体、一霸相对削弱而结束。
它启示我们以兴自霸权扩张、衰也自霸权扩张, 搞霸权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损人而最终损己。雅尔塔体制以有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 不利于苏东国家而结束, 它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因为期望西方国家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敌对态度和和平演变策略是不可能的; 指望西方国家在危机中垮台或在失误中自我削弱也是一厢情愿的事。不要夸大外来说, 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归根到底, 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 指望靠意识形态的功能并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 将导致轻视和放松对发展经济的重视, 并最终受到意识形态误导的负面影响的惩罚。
雅尔塔体制结束后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新的格局正在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之中, 这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势, 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并界线分明的格局, 它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20世纪40年代,美元货币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么样确立的?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金本位制的崩溃,使以金本位制为基础的统一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组织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如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等。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划分的势力范围。这种势力范围的划分是由当时的力量对比来决定的。第二决大战期间,英法的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而美国的实力却得到很大的增强,如在1938年——1944年间,美国的工业生产增长将近两倍,战后初期,它的工业生产约占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半,黄金储备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战争使美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压倒的优势,从而使它爬上资本主义世界霸王宝座。
美国利用它取得的这种优势地位和积累的大量的黄金储备,极力向外扩张。一心称霸世界,它通过由它控制的国际货币基经组织,迅速的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内容是:(1)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中,只有美元保持与黄金的联系,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按照一盎斯黄金等于三五美元的官价,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2)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起固定的比价,并以此与黄金建立起间接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两个挂钩,前者是美元的直接挂钩,后者是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说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并不意味着美元恢复了金本位制。因为美元在国内任然不能兑换黄金;就是在国外,也只有各国的中央银行才能用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企业和居民是不能兑换的。
唯物认为:这一时期世界以美元计算黄金价格、在用其它国币与美元相恒量,这对国际“金融通用”,物流、统一国际经济质量标准具的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一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扩张创造极为有利条件:第一、这种货币体系的建立,使美元“等同黄金”,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战后,许多国家的黄金储备极端缺乏,各国政府都使用美元来清偿外贸额和对外债款,美元就成了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国际支付的手段以及主要的外汇储备,而有的国家还以美元作为发行纸币的保证。美国就利美元的特殊地位来操纵各国的金融事务,加强对外的经济扩张。
第二、由于美元“等同黄金”,美国就可以用纸币带替黄金作为国际支会手段。这样,美国在不动用自己的黄金储备下,就可以通过大量的发行美元来扩大资本输出,掠夺各种资源,到处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战争,扶持各种亲美势力。
第三、确定一盎斯黄金等到于三十五美元的官价,在当时也对美国有利。因为战后美国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美元的国内购买力以经降低,美元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以有很大背离,因此,一盎斯黄金等于三十五美元的官价,实际上压低了黄金的价格,提高了美元的对外价值即对外汇率。
第四、各国货币以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不能随意变动,也有利于美国的扩张和建立货币金融霸权。因为当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或发生通货膨胀而美元的币值下跌时,它对外汇率本来也应下跌,可是由于各国政府分担了维持美元对外汇率的责任,它们在美元汇率下跌时,不得不用本国货币大量购置美元。这固然使美元的汇率稳定下来,但确加剧的本国的通货膨胀。
第五、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还要求各国取削外汇管制。这也对美国的对外扩张有利。因为各国的外汇管制,实际上就是对外贸易的资本流通(输入和输出)的管制。当美国乘其它国家消弱的机会,大肆侵占各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要求这些国家放弃外汇管制,这实际上是要求它们解除对美国进一步扩张的障碍。而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信用制度危机的不断加深,美国的这一要求,未能完全实现。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扩张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好景不长,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开始,美国的国际收支年连出现逆差,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美元的国际地位开始削弱;不过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治、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美元的霸权地位常能维持。
进入六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黄金的不断外流,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的国际信用严重动摇,终于导致了美元第一次危机的暴发。所为美元危机,主要是指美元对外汇价和国际信用的危机,其具体表现是: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市场信用下降,出一现大量的抛售美元,用美元兑换美国黄金和其它国家货币,从而使黄金价格上涨,美元对汇价下跌。
第一次美元爆发危机于1960年10月。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美国的国际收支又发生了大量的逆差。美元信用降低,人们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伦敦黄金市场的金价一下涨到四十一点五美元一盎斯,高出黄金官价的百分之二十。为了平息抢购黄金的风潮,维持美元的对外汇价,美国不得不向英格兰银行提供黄金,以供应市场,最后总算免强度过了难关。
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对印度支拉战争后,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从此,美元危机便频繁爆发。从1968年到1973年的6年中,美元危机爆发了九次。每次美元危机都要波及到其它货币,使它们也陷入危机之中。美元危机成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市场混乱和动荡的根源。
1968年3月爆发了美元第二次危机。在这次美元危机中,抢购黄金的风朝非常猛烈。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十四亿美元。美国在也无法维持自由市场的黄金官价。被迫改行“黄金双价制”,就是在两种黄金市场上执行两种不同的黄金价格制度。一种是官价,仍然一盎斯黄金等到于三十五美元。只有在各国官方进行决算和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时,才按照这一价格,但这种兑换必须通过美国同意才行。另一种是自由市场价格,美国以在不向自由市场供应黄金来维持那里的黄金官价,而是由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波动。从此,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便与官方完全背离。在爆发美元危机、出现抢购黄金风潮时,黄金价格便猛烈上涨。由于自由市场黄价格远远高于官价,美元实际上以便相贬值。美元的霸权地位以经发生严重动摇。
1969年,美国爆发了第五次经济危机。接着,在1971年,美国爆了从1839年以来的第一次对外贸易逆差。使其国际收支逆差达到一百二十亿美元。这样,在1971年5月和7、8月,美元又接连爆发两次危机。美国黄金储备以大大减少,尚不够偿还短期对外负债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只好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对内冻结工资和物价。对外是:(1)停止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况换黄金;(2)对进口商品征百分十的附加税。停止各国用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扭转美国国际收支状况,以稳定美元汇率。“新经济政策”宣布后,西方货币市场一遍混乱,除纽约和东京的外汇市场外,其它外汇市场纷纷关闭。美国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强烈不满和反对,纷纷要求美元贬值,并取削美元的特权地位。大多数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并进一步的加强了外汇的管制。
在这捉情况下,美国政府被迫同意贬值百分之七点八九,将黄金官价从每盎三十五美元提高到三十八美元;把国际货币基经组织关于汇率波动幅度的规定,从原来平均价上下百分之一,扩大为百分之二点二五;并立即取削百分之十的进口附加税。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战后第一次贬值,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以开始瓦解。一九七三年一月在又一次新的美元危机的猛烈冲击下,美国政府又再次将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即将黄金官价由每盎斯三十八美元提高到四十点二二美元。但美元一直正式贬值并不能阻止美元危机的断续爆发。在国际货币金融市场接二连而三遭受美元危机的冲击下,除了许多国家继续执行流动汇制外,西欧共同市场六国决定执行“共同浮动”汇率制。所为“共同浮动”汇率制,就是指参加共同浮动的国家,它们的货币之间仍然保持固定汇率,各国政府有义务干予外汇市场,以维持它们之间的固定比价。在参加国各货币相互保持固定汇率的基础上,对美元和其它国家货币,则联合采取联合浮动汇率。
由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执行了单独浮动或共同浮动,战后长期执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就不在存在了。美元不断不能兑换黄金,而且还一再贬值,再加上固定汇率为各种浮动汇率所代替,这样以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就完全崩溃了。
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瓦解后,美国一反常态,由原来支持固定汇率制转而反对继续执行固定汇率制,并竭力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美国态度的变化是由于美元不断贬值,它以不能成为固定汇率制的中心,而美国又不愿其它国家的货币代替美元成为这种中心。在执行浮动汇率后,因为美国收支并未好转,美元汇率一再下浮,这对美国出口倒是有利,美国也就愿意维持这种局面。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后,美国又一反常态,主张黄金非“货币化”,即废止黄金的货币作用。美国这样主张,一方面是同它张浮动汇率制有关,因为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各国货币都与黄金脱钩,货币汇率的变动就能由供求关系决定。另一方面,也与美国企业赖胀有关,因为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它就可以不必要用黄金换回流到国外的几千亿美元了。其实,黄金“非货币化”的主张,不过是一种空想。在历次货币危机中,尽管人们抛售货币有所不同,但抢购黄金则是共同的。这也说明,人们并不相信日益贬值的货币,而且是只相信具有价值、作为货币商品的黄金。黄金的货币作用是不能被废除的。目前,黄金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储备总量额中仍占很大比重,就是证明
按照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的币值,当时一美元的含金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倍?
1945年通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了金本位的政策。也就是美金和黄金挂钩,其它的货币和美金挂钩。
那时候一美金等于0.88867克黄金。而现在的话则是约为70-75美金等于一克。所以当时的1美金相当于现在60美金左右吧,贬值的相当厉害了!
黄金降价了吗最近多少钱一克
4月6日的今天,各大金店的黄金价格依然小幅下跌,变化不大。最大跌幅只有3元/克,仍在500元/克以上。今天老凤祥的黄金价格下跌了3元,因此失去了黄金价格第一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报价514元/克的周六福。但金价最低的金店仍报价505元/克。今天黄金差价9元/克,差价很大。
各大品牌金店最新价格见下表:
今天黄金的回收价格变化不大,和昨天一样。同时,每个品牌的回收价格也不一样。小金大致整理了几个。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下表。数据仅供参考:
说完了实物金价,再来说说国际金价:
昨日现货黄金出现较大变化,冲高回落,最高逼近1945。随后一度跌破1920关口,最终收盘下跌0.46%,至1923.5美元/盎司。今日现货黄金处于震荡模式。截至发稿,金价暂报1924美元。
昨晚金价的大幅变动主要与西方可能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有关,这推高了一些避险买盘。与此同时,美国ISM非制造业PMI表现亮眼,美联储鸽派官员转向鹰派,强化了美联储大幅加息的预期,令金价承压。
关于金价前景,SPI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斯蒂芬英尼斯(Stephen Innes)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在当前的不确定时期,黄金仍然作为重要的投资组合对冲工具受到支持,在通胀压力仍然强劲但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它将大放异彩。”
一般来说,金价高企仍不是购买黄金饰品的最佳时机。
相关问答:今日黄金价格今天多少一克名称最新价涨跌开盘价昨收价买价卖价最高价最低价报价时间现货黄金1817.9526.14↑1791.711791.811817.951818.651818.181785.052021-11-06 04:59:50现货白银24.150.37↑23.7723.7824.1524.1924.1623.612021-11-06 04:59:45
纸币发展史
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曾惊叹于中国人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是北宋(960年-1127年)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中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民国时期纸币: 国家银行票, 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 军用票,
国民政府纸币: 法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关金券, 金元券,银元券(规定金元券五亿可向中央银行兑换银元券一元) 东北九省流通券
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的面额分别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 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因此,这套人民币没有发行辅币,也没有发行金属货币。
记得七十年代学习政治经济学中说:国际金价36美元1盎司!那是什么时候国际金价36美元1盎司?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这两个机构中的席位。 从此,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