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汽油价格对比_中美贸易油价下跌
1.人民币崛起“羊毛”剪不动了,美国为什么倒贴钱都要做空油价
2.为什么中国现在推出原油期货?
3.国内油价何时再次迎来了调价窗口?
4.试运用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原理,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
人民币崛起“羊毛”剪不动了,美国为什么倒贴钱都要做空油价
美元石油战加速了人民币的崛起,让美国的剪羊毛行动没那么顺利了
美国发动了最凶残的美元石油战,致使国际油价不断被腰斩,导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油主要出口国经济备受打击,美元信誉大打折扣,可结果并没有达到美国所想要的结果。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原油主要进口国,开始以人民币的方式进行贸易结算,世界各国也乐于接受人民币,致使人民币在很短时间之内迅速成为世界第六大支付货币。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2月全球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攀升到了37%,较过去2年增长了高达18%。统计过去两年数据,美洲地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增长最为强劲,攀升31%,其次是亚太地区的18%。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已经真正超过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贸易融资货币。
人民币在美国剪羊毛这件事上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以土耳其为例。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对人民币接受度的攀升,中国和土耳其的货币可以互换了。土耳其手里有人民币,就可以跟中国换成美元,然后把美元债务还清,转而欠下人民币债务。这个过程,也就是人民币完成对美元的置换、取代美元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强势货币的替代,美国也就发现无法再剪他国羊毛了,并且每剪一次反而就相当于为人民币铺路。
羊毛既然剪不了了,为什么美国还要在多哈会议前夕对各大产油国施压呢?为什么美国就非要把油价往死里压?
(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
在这里问大家一句油价下跌受损最大的国家是谁?原油出口国啊!特别是俄罗斯!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极其依赖油价的攀升。很多人认为很厉害,其实,的水平也就那样,特别是搞经济,完全是“靠天吃饭”,在油价高涨的年份,俄罗斯人的日子就好过,油价暴跌的时候,俄罗斯经济就要崩溃,2008年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
油价下跌以后,沙特、委内瑞拉等石油出口国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他们肯定不希望油价下跌,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去限产保价呢?因为油价的涨跌不仅仅是美俄两国之间的事,还有中国,如果美国和俄罗斯打个平手,欧佩克偏向美国则油价跌,偏向俄罗斯则油价涨,可是,现在欧佩克必须考虑中国的态度呢,中国自然是希望油价下跌的,所以,中美两国希望油价跌,俄罗斯希望油价涨,结果是欧佩克只能认倒霉,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无法与沙特等国家联起手来把油价拉起来的原因。当然,在油价下跌的过程中,中国只是个搭便车的,只能给个态度,中国无法直接左右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价格的,有这个本事的只有美国人。
为什么美国人一定要把油价打下来呢?因为现在到了美国不得不下决心废了俄罗斯的时候了。美国经济是一个靠吸血过日子的经济体,因为它不搞实业嘛,GDP的80%都是水,是服务业,既然不能靠实业赚钱,就只能抢钱花了,美国之前连搞QE就是为了抢钱的,无奈中国的实力上升太快,毛都没抢到一根,时间却浪费了整整五年,美国人钱没抢着,国债总额倒上来了,都18万亿了,美国人是真能花啊,再这么下去美国可真废了。
你别看美国的统计数据挺好,这个没用,美国的股市在天上悬着呢,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根本支持不起这么高估值,只要稍有风吹草动,美国股市一个暴跌,统计数字就全都变脸。为了防止经济被拖垮,美国都必须得变个招使了,变什么招呢?既然搞不定中国,那就搞日本和欧盟,大家想一想,美国连日本和欧盟这两个盟友都不放过,怎么可能放过俄罗斯这个死对头?
把油价打下来是必然的,油价打低以后还不能立即涨起来,只有在低位上徘徊几年,才能彻底废掉俄罗斯。有人说油价打下来之后美国的页岩气行业会受损,这是没办法的事,国与国较量哪有不付出代价的,杀敌一万自己丝毫不伤那是在做梦。当年美苏争霸,美国用高利率把资金吸引到美国并以此为基础废掉了苏联,代价是美国的制造业垮了。要想有所收获,必然要有所付出。
为什么中国现在推出原油期货?
中美贸易战还在打,但另一件事情我觉得你有必要关注一下:中国推出了原油期货。
为什么中国现在推出原油期货?因为这是一件关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是否顺利的大事!
如果你是90后,你应该还记得,约莫在10年前,大家是如何饱受高油价之苦的。
最厉害的时候,一桶油卖到了100美元以上,中国每年辛辛苦苦做衣服做鞋子换回来的外汇,最后全部搭在了进口原油身上。
但当时中国只能忍气吞声,因为自身实力不够,也因为原油的定价权不在自己手上,而是在美国的手上。
由于原油价格大涨,俄罗斯凭借出口原油,大赚了一笔,开始对周边国家采取攻势。
美国显然不希望俄罗斯做大,于是开始做空油价,并持续把油价维持在低位。
于是俄罗斯经济立马原形毕露,但他们还在坚持和美国刚正面。
但现在俄罗斯已经显露出了疲态,如果他们失败的话,美国还有可能再度把原油价格提高,用来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为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原油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增加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
为了防止出现这一局面,中国必须赶紧推出原油期货,抢夺美国手中的定价权。
与此同时,如果中国能抢夺成功,或者至少抢夺一部分原油定价权,也将有利于我们打赢中美贸易战。
原因很简单,美国掌握着原油定价权,使得全世界在交易原油时,都必须使用美元进行结算。
既然大家都用美元,于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囤积一部分美元以备交易时使用,美元进而变成了世界货币,美国也因此能向全世界收取“铸币税”。
如果中国能部分取代美元,成为原油交易时的结算货币,那么显然人民币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货币,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将大为增强,打赢中美贸易战的难度也会越小。
国内油价何时再次迎来了调价窗口?
今日(4月12日)24时,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再次迎来调价窗口。由于本轮计价期内,原油价格整体走弱,机构预计油价本轮调价搁浅概率较大,不排除出现压线上调的可能。
本轮计价期内,原油期货价格先跌后涨,宽幅震荡。前期,美原油库存上涨、俄罗斯产量回升及沙特下调亚洲地区原油售价、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油价下行。近两日,叙利亚局势加剧中东地区紧张气氛,沙特暗示可能将延长减产协议等推动原油价格出现大涨。
截至10日收盘,美国WTI原油期货收涨2.09美元,涨幅3.30%,报65.51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涨2.41美元,涨幅3.5%,报71.06美元/桶。11日,中国SC原油期货收报417.8元/桶,涨幅1.88%。
但中宇资讯分析师孙晓飞称,本轮计价期内,原油价格依然整体呈下滑走势,导致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调价由最初的上调预期转为现在的搁浅预期。
中国《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国内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调价生效时间为调价发布日24时。当调价幅度低于50元/吨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2017-2018年国内成品油历次价格调整概况。来源:隆众资讯
目前来看,本轮调价仅剩一个工作日,对应的调价幅度仍低于50元/吨的调价线。据卓创资讯测算,截至4月10日,按第9个工作日参考的原油变化率计算,对应的成品油零售限价上调38元/吨。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薛珊称,原油期货价格在本轮最后一个交易日有望继续上涨,不排除变化率受原油期货价格上涨拉动,继续正值内攀升,出现压线上调的可能性。
2018年,国内成品油调价已呈现“三涨两跌一搁浅”的格局,今年汽油和柴油累计涨幅均为55元/吨,折合升价92#汽油涨0.04元/升,0#柴油涨0.05元/升。
孙晓飞认为,现在国内主营油库及炼厂汽柴油库存高位,但清明过后阶段性补货将陆续开始,预计新一轮计价期国内柴油价格或有窄幅上行可能,而汽油价格将继续守稳为主,视出货情况零星涨跌。
试运用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原理,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
美国巨额外贸逆差成为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较大问题。美国经常指责中国是其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按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华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但是中国的统计数据与美国有较大差别,其原因是美国将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按照原产地原则进行了统计。按照中国统计,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141.97亿美元。同时中国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在获得巨大的海外投资利益的同时,其跨国公司的贸易转移,也带来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进出口,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下降2/3。 美国巨额外贸逆差成为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较大问题。美国经常指责中国是其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按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华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但是中国的统计数据与美国有较大差别,其原因是美国将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按照原产地原则进行了统计。按照中国统计,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141.97亿美元。同时中国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在获得巨大的海外投资利益的同时,其跨国公司的贸易转移,也带来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进出口,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下降2/3。 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逆差的分歧十分明显.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不断,如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问题以及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因此.有必要全面解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国内关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以及中美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讨论较多,结论各不相同。 部分学者认为美国贸易逆差仅仅是强势美元和国际产业转移所引致,对美国经济并无不利之处,甚至对美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美国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衰退的表现,认为其巨额贸易逆差将对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制造业竞争力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中美两国在统计口径上的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主要采用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一、当今全球贸易格局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 2000~2004年,全球国际贸易增长了9%,2003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球出口总额分别增长了17%和21%,进口总额也分别增长了17%和21%。 2000~2004年,中国成为进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出口年均增长24%,而进口年均增长26%.成为全球贸易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之一,2004年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欧洲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口和出口都以年均ll%的速度增加,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独联体国家在经历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以后.近年来出口年均增长16%,进口年均增长21%,并保持了较大规模的外贸顺差。而北美和日本的贸易则增长缓慢,低于全球贸易发展水平。其中北美由于受9.1l事件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缓的影响,贸易增长最为缓慢,出口和进口年均增长仅为2%和5%。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以来经济复苏缓慢,近年来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4%和5%。 从世界各地的贸易状况可以看出.对外出口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欧洲、亚洲和北美,但是南美、中美、非洲、中东、独联体和亚洲在2004年的贸易状况都是顺差。只有欧洲国家总的贸易逆差为1090亿美元,相对于欧洲国家贸易总量81710亿美元的贸易总量并不算很高:唯独北美地区的贸易逆差高达689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贸易逆差为7067亿美元。 2005年,美国经济虽然受到国际油价攀升和利率上升的影响,但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较高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5%。同期美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据美国海关统计,2005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5753.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9043.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5%:进口16709.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但是其贸易逆差升至创纪录高点,达7665.6亿美元②。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绝无仅有的现象。 二、美国贸易逆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亚洲国家成为其逆差主要来源 欧洲、亚洲和北美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商品贸易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顺差.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美国的进口规模迅速扩大,速度远远超过了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见表2)。1993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384亿美元.其中主要来自亚洲国家。从亚洲进口的比例达到进口总额的42.5%.其中来自日本有18.3%,来自东盟有14.4%.来自中国有5.6%。目前美国从亚洲的进口绝对数值是增加了,但是相对数值是减少的,到2004年美国从亚洲进口的比例达到进口总额的37.2%,其中来自中国有13.8%,日本有8.7%,来自东盟有5.7%,来自亚洲其它国家地区的进口比例也大幅减少(见表3)。2005年中国和日本占比分别增长24.5%、9.4%,达到26.3%和10.8%。可见中国取代了东盟和日本,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对美国出口的主要国家,并从中获得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中国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整个亚洲,因为近年来东盟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呈现萎缩的状态.但是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却大幅度上升,2004年仅东盟和日本制成品对中国贸易的顺差就高达400亿美元,另外中国台湾、韩国也对中国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 三、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1.美国制成品贸易逆差是其贸易逆差的主要部分 统计数据表明。1963-2004年问,美国制成品贸易的份额不断扩大,其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4%逐步提高到81.7%,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40.5%逐步提高到74.3%(见表4)。可见,美国对外贸易的重点主要是制成品贸易,而且这种重要性正在逐渐加大,因此从制成品贸易的角度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商品贸易逆差情况相类似的是.其制成品贸易也是在60、70年代为顺差,到了80年代出现少量逆差,直至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大的逆差。 2004年美国制成品贸易逆差达到4640亿美元.占整个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二。可见,美国制成品贸易与商品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十分接近。 2.美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增长乏力 统计表明,1980年美国制成品出口占全球比例为13%,但是在日本汽车、家电产业的冲击下,至1990年降至12.1%。90年代,美国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经济恢复了强大的竞争力,至2000年制成品出口占全球的比例已经升至13.8%。但是,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以及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减缓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制成品出口又降至2004年的10.2%。2000~2004年.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年均增长仅为l%,但同期其制成品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为4%。美国制成品的进口占全球的份额也由1980年的11.2%升至2004年的16.7%。美国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导致出口增长乏力并出现不断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 (1)对北美(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制成品年均出口增长为0,年均进口增长为1%,在全部制成品出口和进口中所占的份额由38%和27.2%降为37.4%和24.6%;说明近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对美国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其重要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2)对欧洲的制成品年均出口增长为1%,进口增长为5%,出口份额维持24%不变,但是进口所占的份额由21.6%上升至22.9%。 (3)对日本的制成品出口年均下降4%,进口年均下降3%,出口份额由7.2%降为5.8%,进口份额由14.9%降为11-3%:对日本的贸易呈现减少的趋势.美日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明显降低。 (4)对中国的制成品年均出口增长为18%,进口增长为18%,出口份额由1.9%升为3.6%,进口份额由10. 7%上升至17.9%;中美两国贸易增长十分迅速,远高于其它国家或者地区,中美两国贸易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对华贸易逆差的问题也日益凸现。 (5)对东盟六国的制成品出口年均下降l%,进口年均增长率为0,出口份额由7.5%降为7.1%,进口份额由15.3%降为12.8%:对东盟的贸易也呈现减少的趋势,其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明显降低。 (6)对南美和中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年均下降l%,而进口年均增长率为7%,出口份额由7.5%降为7.1%,进口份额由3.1%升为3.5%;对南美和中美国家的出口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进口却出现较快的增速。 北美、欧洲、中国、日本、东盟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对上述5国(地区)的制成品出口占美国制成品出口总额的83.6%,进口占总额的89.5%。其它地区、国家与美国的贸易量相对较小。 美国对五大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基本平衡,尤其是对南美和中美、非洲、中东这些地区的国家都出现贸易顺差。但是美国对其主要的五大贸易伙伴,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依次为280亿美元、987亿美元、1782亿美元、888亿美元、596亿美元,对这5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累计为4533亿美元,占整个制成品贸易逆差总额的4652亿美元的97.4%。美国的5个主要贸易伙伴多是经济、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和地区.美国与这些国家在制成品的国际竞争中没有占据优势,导致其制成品出口增长乏力。 3.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缓是其制造业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 办公和通讯设备商品贸易集中反映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近年来其在贸易总额中的重要性却日趋下降。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球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04年的12.7%。2000~2004年的办公和通讯设备的年均出口增长也仅为4%,远低于运输设备和其它设备的贸易的增长。说明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减缓趋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作为信息技术产品的核心部件和技术含量最高部分,其世界贸易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远低于其它制造类商品的贸易增长。其占全球商品贸易的比例也由4.9%下降到3.7%,成为下降幅度最快的商品之一。 另一方面,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中心已经发生转移(见表6),亚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亚洲国家间的出口以及亚洲向北美和欧洲的出口之和已经达到5925亿美元,占办公和通讯设备的世界出口贸易总额1134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从增长率上看,2000年-2004年间亚洲国家间的贸易以及亚洲向欧洲的出口也一直保持高达年均9%的增幅,尤其是2004年亚洲对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国家间的出口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1%、26%和23%.反映了信息技术产业在亚洲国家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加深,2000~2004年度仍然保持3%的增幅,但是对亚洲和北美的出口数量较少;北美对亚洲的出口以及北美国家间的出口则持续下降.反映了北美尤其是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上优势逐渐下降。 从1963~2004年美国办公和通讯设备产品进出口状况看,美国除了在拥有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产品上始终有2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顺差以外,在办公和通讯设备(包含集成电路产品)方面的贸易逆差却整体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1983年贸易逆差为18亿美元,1993年达到268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924亿美元.成为其制成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可见,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核心技术上拥有比较优势.但是在整个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将加工、组装等普通生产环节置于亚洲地区的国家生产:另一方面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引进技术和加大研发力度,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正是由于美国在即便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出现较大贸易逆差,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格局正在以加速度发展和变化。美国近年来逐渐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并非是由其它国家引起,而是由其内在原因所致。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强势美元所带动的大量商品进口,更为重要的是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本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虽然美国依然拥有集成电路、航空产品等的核心技术。以及跨国公司强大的资本和管理能力,但是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诸多产品或者生产环节已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因此,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贸易出现巨额逆差。 虽然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给美国经济的汇率、就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但是美国依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本实力,其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依靠跨国公司对海外的投资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正是这个原因使美国能长期承受住巨额贸易逆差的困扰。 (相关课题,还没有近年的数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