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狂跌_金价狂跃什么意思
1.狂吼的意思狂吼的意思是什么
2.狂吼的造句狂吼的造句是什么
3.吠是什么意思读什么音
4.跳跃欢吠是什么意思
5.“西北望,射天狼”的全诗是什么?
6.西北望,射天狼下一句是什么?
狂吼的词语解释是:大声吼叫。
狂吼的词语解释是:大声吼叫。注音是:ㄎㄨㄤ_ㄏㄡˇ。结构是:狂(左右结构)吼(左中右结构)。拼音是:kuánghǒu。
狂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大声吼叫。引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它在群山中间开辟道路,好像时常在冲锋陷阵一样,不断地狂吼。”茅盾《子夜》十五:“‘追呀,捉呀!见一个,捉一个!’桂长林狂吼着。”
二、网络解释
狂吼拼音:kuánghǒu注音:ㄎㄨㄤ_ㄏㄡˇ大声吼叫。表示害怕,生气,等受刺激性情绪。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例如风在吼叫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它在群山中间开辟道路,好像时常在冲锋陷阵一样,不断地狂吼。”茅盾《子夜》十五:“‘追呀,捉呀!见一个,捉一个!’桂长林狂吼着。”
关于狂吼的近义词
咆哮
关于狂吼的反义词
低语
关于狂吼的诗句
听匣底苍龙狂吼听匣底苍龙狂吼奔涛狂吼不涟漪
关于狂吼的成语
狂三诈四龙鸣狮吼吹唇唱吼河东狮子吼张狂妄行一牛吼地河东狮吼狂轰滥炸
关于狂吼的词语
吹唇唱吼狂三诈四狂风怒吼吼三喝四狂轰滥炸张狂妄行一牛吼地吼天喊地河东狮吼龙鸣狮吼
关于狂吼的造句
1、渊龙已经激动的巨臂狂吼,从甲胄中显露出的肌肉,散发着暴虐与野蛮的力量。
2、既然她不在,那就冲着贝拉米狂吼羞辱他好了,我甚至和表弟打赌,比谁能先激怒他。这成为了唯一用来打法时间的手段,直到某人出场为止。
3、遂狂吼一声,活像一只受伤的母狮,大肆咆哮,推开方超仁和赵思明,抱起铁鹤鸣,飞驰而去。
4、那长刀将军一扯缰绳,胯下纯黑宝马人立而起,他横刀跃马狂吼一声,那丈长的青锋便朝朱骏拦腰斩去。
5、北风狂吼百草衰,千树万树寒梅开;花中君子情豪迈,天寒地冻暖常在;发条短信传关爱,祝福两端系开怀;祝立冬身体康健,问候声音不断!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狂吼的详细信息
狂吼的意思狂吼的意思是什么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进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合军队,总人数约3万人。
起因
中国一些意见认为起因是,西方列强妄图以义和团运动反抗作恶多端的传教士、领事为借口,企图共同瓜分中国。
西方主要意见认为起因是,清朝纵容义和团运动残忍杀死西方传教士及领事人员,义和团拳民对东交民巷外国大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发动了攻击。
另有观点认为,清朝统治者图谋通过义和团运动来打击西方国家对其的控制以加强其统治地位。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并于14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乞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侵略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此间,帝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被迫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结束,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原藏于清廷中的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到掠夺和破坏亦是不争的事实。
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中国一些看法认为,八国联军军事行动是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八国联军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在中国无恶不作,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运动。
西方主要观点认为,这是一场为了营救各国大使以及公民的多国合作的军事行动,而事情的起因,则是义和团攻击位于东交民巷的大使馆,以及德国公使克林德的被杀。
过去甚至有西方极端主义者认为,西方国家肩负着开化落后民族的艰巨任务(the white man's burden),但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的确为中国脱离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而且在之后,由于清政府无法赔付如此巨额的赔款,而改为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也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其规模宏伟,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娴熟地运用各种造园技巧,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1860年,该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英法联军遂追至圆明园。
联军士兵起初尚相劝戒,勿进入园中,恐中国日后以失物索赔,但不久即有数千名法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见法军展开抢劫,英军司令格兰特遂批准英军入园。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
由于此前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并曾将其囚禁于圆明园中,英军在园中发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被肢解的尸体,英军统帅额尔金遂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作为对清廷的惩罚。英军第一军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同时派出分队焚毁附近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慈禧太后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土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长春园七孔水闸,20世纪50年代拆除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继续受到劫掠。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1950年代,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代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
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拚命掠夺
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终于在1900
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这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爱国
武装斗争运动,它首先从山东兴起,很快就发展到直隶(今河北)、天津、北京、山西、
东北以及全国许多地方。义和团英雄们高举反帝斗争大旗,手持大刀长矛,到处焚毁教
堂,驱逐侵略者。
帝国主义各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感到惊恐不安,一方面却认为这是入侵中
国的极好机会。于是,西方列强纷纷制造出兵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的舆论。为了镇压
中国人民的这场反帝斗争,德、日、俄、法、英、美、意、奥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
侵华联军,直接进行武装干涉。
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国驻华公使联合发出通牒,以出兵「平乱」胁迫
清政府,限令在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不然就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为了进
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等八国于5月28日一致决定,以「保护使馆」为名,派
兵进入北京。西方列强还分别照会清政府,「不论中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各外国公使已
决定调兵来北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慈禧太后竟下谕同意洋兵进京。
第一批侵华联军440馀人于5月31日和6月2日分乘清政府提供的火车从天津开进北京。
各国军舰也纷纷开到大沽口外示威。
6月9日,帝国主义各国驻华公使又开会决定调遣大队侵略军进京。10日,由英国海
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由于受到京津铁路沿线义和
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有力阻击,这支侵略军不得不从廊坊折回天津,还付出了死伤近
400人的代价。西摩尔也承认,如果义和团使用的是西式枪炮,那么,我所统率的联军
则必将全军覆灭。
当西摩尔率联军向北京进犯时,各国军舰20艘也已云集大沽口外,准备进攻大沽炮
台。6月15日,各国海军司令密谋夺取大沽炮台,以控制津沽通道,并于当晚派日军300
人登陆。6月16日下午,英、德等国的小分队也相继登陆,配合先期登陆的日军,完成
了占领塘沽车站和包抄、进攻大沽炮台的准备。16日傍晚,俄军中尉巴赫麦季耶夫把八
国联军的最后通牒送交天津镇总兵、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以「暂借」炮台为名,限定
17日凌晨2时以前交出炮台,否则即开炮轰击,用武力夺取。罗荣光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八国联军的侵略要求,并下令各炮台将士严阵以待,痛击来犯之敌。17日凌晨,在俄国
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的指挥下,八国联军的兵舰10余艘悍然从海面和炮台后侧同时向
大沽炮台发起猛烈攻击。罗荣光率领守卫炮台的官兵奋勇抵抗,开炮还击。
双方激战了6小时,毙伤侵略军130多人,击伤敌舰6艘。但因后无援兵,用尽,
大沽炮台终于陷入八国联军手中。
大沽炮台失陷后,八国联军纷纷从大沽登陆,并向天津进犯。
天津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的一大基地。帝国主义国
家在天津旧城东南的紫竹林一带建立了租界,海河两岸有他们的教堂、洋行、银行、码
头和工厂。这里住著外国的领事、商人、传教士和形形的冒险家。
6月17日晚,八国联军从大沽乘火车开到天津,进入紫竹林租界。
6月23日,俄、英两国侵略军600馀人分别从军粮城和紫竹林租界进攻清军的军工厂
东局子,没有成功。27日,八国联军2800多人再次从三面围攻东局子,经过激战,最后
占领了东局子。
7月9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受到聂士成军的有力抗击。最后因力量
相差悬殊,聂士成英勇殉国,爱国官兵也损失很大,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八里台。
7月12日,八国联军的各路增兵均已到达天津,约1.4万人。沙俄远东军司令官阿
列克谢耶夫也在这时抵达天津,他自任总理联军军务之责,召集各国侵略军司令官开会,
研究并制定了总攻天津城垣计划。八国联军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于13日凌晨分两路向
天津旧城发动总攻。一路由俄、德为主的5000人进攻东城和东北角三岔河阵地;一路以
日、美、英、法等国为主的5000人进攻南门。其馀兵力驻扎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火车
站,作为后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虽然遭到义和团和一部分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
还是在14日攻占了天津。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立即分区占领,实行殖民统治。联军在天津成立了殖民统治
机构——都统衙门,由俄、英、日三国军官充当头子,统治天津、静海和宁河等广大地
区。
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各国继续增兵向天津集结,准备大举进攻北京。
8月2日,八国联军拼凑了4万兵力,正式成立了联军司令部,经过一番争夺,最后
决定由德国元帅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
8月3日,八国联军各首领开会,决定进攻北京。4日,八国联军出动1.8万多人从
天津沿北运河向北京进发。5日,联军攻占北仓,6日攻占杨村,9日攻占河西务,13日
攻占通州。八国联军在占领通州后,原来商定先休息一天,然后再研究如何进攻北京城。
但俄国侵略军为了抢攻占北京的「首功」,背约在14日凌晨首先进攻东便门。经过激战,
于凌晨2时攻占了东便门。接著,俄军又进攻建国门。日军见到俄军已发起攻城,也于
14日进攻齐化门(今朝阳门)。美、英各军也相继开始攻城,并先后攻入城内。
8月15日晨,八国联军进攻皇城东华门。慈禧太后急忙带著光绪皇帝、皇后和一批
王公大臣仓皇从西华门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北京。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公开抢劫3天。颐和园的文物古玩,侵略者括其所有;安
放在大殿前面的那些存水防火用的鎏金大铜缸,因过于笨重,搬不走,洋兵们就用
把表面的金子刮走。侵略者把颐和园的珍宝、文物,用骆驼运往天津。
9月中旬,八国联军达10万人。瓦德西分兵四出攻掠,东占山海关,南犯保定,北
侵张家日,西扰娘子关。八国联军所到之处,奸*烧杀,京津一带的许多地方变成了瓦
砾场。
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的途中,于8月24日颁布上谕,催促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立即
从上海赶回北京,会同庆亲王奕□迅速办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后又颁布「剿匪」
上谕,正式宣布「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
毅和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且加派亲英、日的刘坤一、张之洞参与和谈。至此,在各国
列强的枪炮与清政府腐败退让下,中国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场所。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1901年9月7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
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01年是
夏历辛丑年,所以最后议定书又称为《辛丑条约》。
早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前,慈禧太后为了勾结帝国主义以对付义
和团,便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从广东进京与列强谈判。8月24日发布上谕,允
准李鸿章便宜行事,会同庆亲王奕□迅速办理「和局」。慈禧太后为求得帝国主义列强
对她的「宽恕」,9月7日发布「剿匪」上谕,正式「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
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毅、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加派亲英国和日本的刘坤一、
张之洞,参与谈判。12月24日,11个国家(除武装入侵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
荷兰)联合提出《议和大纲》12条。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见「大纲」并未把自己当
作「祸首」惩办,喜出望外,马上表示:
「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慈禧太后这一系列作为,就是向帝国主义列强表
示「悔过」,帝国主义各国终于决定,仍然让她继续维持这个「懦弱」的政府。
实际上,议和谈判活动不是在奕□、李鸿章等与列强代表之间,而是在帝国主义列
强之间进行。在「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他们争吵为时近一年,直到基本上满足了各
自利益要求之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和李鸿章才代
表清政府,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等11国的代表,在最后议
定协定书上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款19个附件,是一个性质空前的奴役性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达9
亿8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
(2)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准在此
区域内居住。
(3)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围10公里内,
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
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禁止和制
造的原料运入中国,为期2年,还可延长禁运期。
(4)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将」;在外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
考试五年」。今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违者皆斩」。清政府
地方官吏所属境内「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宜。又规定「变通诸
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
(6)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击毙。条约
规定为克林德建立牌坊,对杉山彬「用优荣之典」,并派王大臣赴德、日「谢罪」。
从上述条款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暴力强加在中
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的殖民枷锁,也是维系中外派勾结的清王朝的空前的卖身契。
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得以大大加强其在华的统治势力,进行野蛮的军事监督、政治奴役
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清政府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出卖国家民族主权,成了列强共同监督的
「守土长官」。
列强在北京强行划定的「使馆区」,是一个「国中之国」,在所划地界内,强拆民
宅,大面积霸占公私地亩,厚筑高墙,又设炮位,建筑了俄、美、法、德、英、日、意
等7国兵营,墙外各辟空地,作为操场,并树立了「保卫界内、禁止穿行」的木牌。以
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地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
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平毁大沽炮台,在京榆铁路沿线驻扎外国军队,解除了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使北
京的大门洞开,让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中国无权过问。在2年内(或更长一些时间)
不准中国输入或生产的材料,这是要把本来就极为落后的中国军事装备和
生产能力,削弱到更低的水平,使之有国无防,任从列强宰割欺凌。
清政府按照条约的规定,派亲王、重臣赴德、日两国赔礼认罪,为克林德树立牌坊,
为被毁坟茔建立碑碣,一批批地公布惩凶名单,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民族的
尊严,打击了反帝爱国群众运动的正气,等于承认帝国主义侵华活动有理、合法,助长
了帝国主义者、外国传教士、不法教民的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更加去肆虐横行。
在义和团活动过的地区停止5年文武考试,目的是为了警告那些日后有可能成为官吏的
各类知识分子,一切仇恨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动,都将受到惩罚。严禁组织或加入反帝
结社,违者处斩,以及对一切镇压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各级地方官员严惩不贷,是把中
国人民当作不容反抗的奴隶,各级官吏则是受列强支配的奴隶总管(西太后集团)的鹰
犬。在帝国主义看来,总理衙门办事不力,为了便于中外势力勾结,强令清政府将
它改为外务部,使之成为能在公使团指挥下迅速贯彻各国旨意的卖国机构。至于改革使
臣的觐见礼节,则是为了消除中外派之间的隔阂,便于列强对清朝最高统治集团施
加压力和影响。条约的政治实质,即在于此。
再者,帝国主义贪婪的勒索,使中国的经济陷于崩溃状态。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称为「大赔款」或「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
算,是每人1两。这种对中国人民的勒索,确是「旷古罕闻」的。但是实际支付的数目
还不止此。赔款是从1902年起开付,中国应支付赔款自19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的利息
900万两;这笔利息从1902年起,3年内清还,4厘息,又需支付利息100万海关两。条约
规定赔款用银支付,即以海关银两市价易成金款支付,均具全国货币比值;但帝国主义
蛮不讲理,提出所谓镑亏,即赔款补充债款问题。当时金价日涨,银价日落,各国强令
中国承认将赔款改作以金计算,大大超过原赔款的金额。
按照条约,中国将海关的绝大部分税收(约7C10)都用以偿还借款本息。当时海关
税收每年约2000多万两,为清朝政府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
中国财政,并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控制海关可以垄断中国进出
口贸易,保证帝国主义以低税率输入商品和输出原料,从根本上取消了中国实行关税保
护制度的可能性。
对于这样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却全盘接受了。她在《罪
己诏》中竟厚颜无耻地宣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
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还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
心」。这是愿意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忠实奴才的表白,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随带行李车3000辆,离开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设宫,
远近徵调,勒索供应。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后来又大修颐和园,日费万金。从
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完全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奴役中国人民。
《辛丑条约》记录的是近代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它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旧恨新仇,
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觉醒起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王朝的统治。在人
民革命斗争面前,外国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
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的无能
状态。而清朝统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国家机器——政府和军队已不
能完全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也成千疮百孔之势。因此,修补国家机器已成为清王朝本
身生存的重要课题。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从1901年起宣布实行「新
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
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
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
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
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
狂吼的造句狂吼的造句是什么
狂吼的词语解释是:大声吼叫。
狂吼的词语解释是:大声吼叫。注音是:ㄎㄨㄤ_ㄏㄡˇ。拼音是:kuánghǒu。结构是:狂(左右结构)吼(左中右结构)。
狂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大声吼叫。引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它在群山中间开辟道路,好像时常在冲锋陷阵一样,不断地狂吼。”茅盾《子夜》十五:“‘追呀,捉呀!见一个,捉一个!’桂长林狂吼着。”
二、网络解释
狂吼拼音:kuánghǒu注音:ㄎㄨㄤ_ㄏㄡˇ大声吼叫。表示害怕,生气,等受刺激性情绪。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例如风在吼叫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它在群山中间开辟道路,好像时常在冲锋陷阵一样,不断地狂吼。”茅盾《子夜》十五:“‘追呀,捉呀!见一个,捉一个!’桂长林狂吼着。”
关于狂吼的近义词
咆哮
关于狂吼的反义词
低语
关于狂吼的诗句
两万里涛狂吼听匣底苍龙狂吼奔涛狂吼不涟漪
关于狂吼的成语
龙鸣狮吼吹唇唱吼狂三诈四河东狮吼河东狮子吼狂轰滥炸一牛吼地张狂妄行
关于狂吼的词语
河东狮吼吼天喊地狂风怒吼张狂妄行吼三喝四吹唇唱吼狂轰滥炸狂三诈四龙鸣狮吼一牛吼地
关于狂吼的造句
1、那长刀将军一扯缰绳,胯下纯黑宝马人立而起,他横刀跃马狂吼一声,那丈长的青锋便朝朱骏拦腰斩去。
2、彭无望听到彭地这句话,只感到天愁地惨,五内俱焚,狂吼一声,昏了过去。
3、既然她不在,那就冲着贝拉米狂吼羞辱他好了,我甚至和表弟打赌,比谁能先激怒他。这成为了唯一用来打法时间的手段,直到某人出场为止。
4、他狂吼一声,向前猛冲,纵身跳进水中。
5、很讨厌的男生找我借橡皮,我不借,他就死缠烂打,之后我狂吼了一句“我不嫁给你”当时同学们立马安静下来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狂吼的详细信息
吠是什么意思读什么音
狂吼的造句有:那长刀将军一扯缰绳,胯下纯黑宝马人立而起,他横刀跃马狂吼一声,那丈长的青锋便朝朱骏拦腰斩去。既然她不在,那就冲着贝拉米狂吼羞辱他好了,我甚至和表弟打赌,比谁能先激怒他。这成为了唯一用来打法时间的手段,直到某人出场为止。
狂吼的造句有:渊龙已经激动的巨臂狂吼,从甲胄中显露出的肌肉,散发着暴虐与野蛮的力量。北风狂吼百草衰,千树万树寒梅开;花中君子情豪迈,天寒地冻暖常在;发条短信传关爱,祝福两端系开怀;祝立冬身体康健,问候声音不断。注音是:ㄎㄨㄤ_ㄏㄡˇ。拼音是:kuánghǒu。结构是:狂(左右结构)吼(左中右结构)。
狂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大声吼叫。
二、引证解释
⒈大声吼叫。引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它在群山中间开辟道路,好像时常在冲锋陷阵一样,不断地狂吼。”茅盾《子夜》十五:“‘追呀,捉呀!见一个,捉一个!’桂长林狂吼着。”
三、网络解释
狂吼拼音:kuánghǒu注音:ㄎㄨㄤ_ㄏㄡˇ大声吼叫。表示害怕,生气,等受刺激性情绪。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例如风在吼叫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它在群山中间开辟道路,好像时常在冲锋陷阵一样,不断地狂吼。”茅盾《子夜》十五:“‘追呀,捉呀!见一个,捉一个!’桂长林狂吼着。”
关于狂吼的近义词
咆哮
关于狂吼的反义词
低语
关于狂吼的诗句
两万里涛狂吼听匣底苍龙狂吼索饮哦诗恣狂吼
关于狂吼的成语
张狂妄行河东狮吼龙鸣狮吼一牛吼地吹唇唱吼河东狮子吼狂轰滥炸狂三诈四
关于狂吼的词语
河东狮吼狂三诈四张狂妄行龙鸣狮吼狂风怒吼吹唇唱吼吼三喝四吼天喊地狂轰滥炸一牛吼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狂吼的详细信息
跳跃欢吠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吠怎么读 粤语读 吠 和国语 匪 字音一模一样。
问题二:吠念什么,请解释? 吠,动词,常被解释为狗的叫声。出自《说文》中“吠,犬鸣也”
普通话:fei4
粤语: f?i6
围头话: f?i6
客家话: poi4
问题三:吠的拼音是什么 吠
拼音fèi
部 首 口 笔 画 7
五 行 水 五 笔 KDY
基本释义
狗叫:~叫。狂~。蜀犬~日(喻少见多怪)。
详细释义
〈动〉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同本义
吠,犬鸣也。――《说文》
邑犬君吠兮所怪也。――《楚辞?九章》
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王符《潜夫论?贤难》
又如:吠声(狗叫声);吠日(很少见到太阳的狗,偶尔见到太阳出来就狂叫,喻少见多怪)
泛指动物鸣叫 。
如:吠哈(哇鸣);吠嗥(野兽嚎叫)
恶言攻击 。
如: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问题四:吠怎么读? 你好!
吠,拼音:[fèi]。
意思是:指狗叫;也泛指动物鸣叫;也比喻恶言攻击,如: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问题五:吠的读音是什么? 吠 这个字
单音字
读音:[fèi]
部首:口
释义:狗叫
问题六:欢吠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跳跃狂欢,像狗叫一样。
问题七:一吠百声什么意思 词 目 一吠百声
发 音 yī fèi bǎi shēng
释 义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出 处 明?何景明《上杨邃庵书》:“群猜共怒,一吠百声,持辩风起,发言雷同矣。”
用 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西北望,射天狼”的全诗是什么?
跳跃狂欢,像狗叫一样。
选自小学语文五年级课内阅读题:《信任》
简介作者盖尔·布兰克。
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在书中作批注。
1、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2、课文中写猫和狗是一种什么写法?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我立即向一颗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颗。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边躺着一只大花猫。“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对先生说。“也许会学会的。”先生幽默地回答。
与那几条热情好客的狗说过再见后,我们上了车。这时又有一辆车朝这儿驶来,“你们住这儿吗?”开车人问道。
“不。不过,它们会带你去果园的。”我们指着那些狗说。我们见那人读了桌上的留言,提上篮子,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
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沉浸(jìn jì) 沁(qìn xìn)人心脾 撒(sǎ sā)腿
馋涎 (xián yán) 欲滴 沉甸甸(diàn diān) 好(hǎo hào)客
2、在课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 )的果子 ( )的野草( )的果树
( )的篮子 ( )的地方( )的香味
( )地回答 ( )地注视
3、解释词语意思。
沁人心脾:
馋涎欲滴:
根深叶茂:
4、作者为何特意写一只大花猫?
5、根据加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
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西北望,射天狼下一句是什么?
是最后一句-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的题目。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县。出猎,到郊外打猎。
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狗,猎狗。苍:苍鹰,狩猎的鹰。全句意为“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
锦帽貂裘: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
千骑:一般用来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骑(jì),是一人一马的合称。这句说,大批的人马在比较平坦的山冈上奔驰而过。
倾城:这里是全城的意思。即全城人都出来陪同太守出猎。
太守:指作者自己。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员。作者当时担任密州知州,其职位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在今江苏丹阳东)”。
胸胆尚开张:胆气很壮,还有豪兴。
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执,以作凭证。
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冯唐:《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打败匈奴后,上书报功,因杀敌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谏,刘恒便遣他持节赦魏尚,使复任云中守。以上两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起用他。
会:应当,,一定,将要。
雕弓:饰有彩绘的弓。如满月:形容拉弓如满月一样圆。
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见《晋书?天文志》。这里用天狼隐指当时的西夏。
古诗今译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赏析
苏轼(1037~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为报”无关。“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句是写密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而太守呢,太守此时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全城老百姓的盛情,所以要“看孙郎”,“亲射虎”。这正与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性情的狂放。
再看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重在抒情言志。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这句还是在继续写“少年狂”。正因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所以下面的议论“鬓微霜,又何妨”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两鬓白霜又有何妨?便显得壮心不已,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意为:什么时候朝廷才能派冯唐那样的使者,手持“符节”来启用我,使我能驰骋疆场。“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是运用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全句意思是说: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心至此和盘托出。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是最后一句-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的题目。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县。出猎,到郊外打猎。
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狗,猎狗。苍:苍鹰,狩猎的鹰。全句意为“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
锦帽貂裘: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
千骑:一般用来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骑(jì),是一人一马的合称。这句说,大批的人马在比较平坦的山冈上奔驰而过。
倾城:这里是全城的意思。即全城人都出来陪同太守出猎。
太守:指作者自己。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员。作者当时担任密州知州,其职位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在今江苏丹阳东)”。
胸胆尚开张:胆气很壮,还有豪兴。
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执,以作凭证。
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冯唐:《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打败匈奴后,上书报功,因杀敌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谏,刘恒便遣他持节赦魏尚,使复任云中守。以上两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起用他。
会:应当,,一定,将要。
雕弓:饰有彩绘的弓。如满月:形容拉弓如满月一样圆。
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见《晋书?天文志》。这里用天狼隐指当时的西夏。
古诗今译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赏析
苏轼(1037~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为报”无关。“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句是写密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而太守呢,太守此时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全城老百姓的盛情,所以要“看孙郎”,“亲射虎”。这正与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性情的狂放。
再看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重在抒情言志。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这句还是在继续写“少年狂”。正因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所以下面的议论“鬓微霜,又何妨”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两鬓白霜又有何妨?便显得壮心不已,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意为:什么时候朝廷才能派冯唐那样的使者,手持“符节”来启用我,使我能驰骋疆场。“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是运用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全句意思是说: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心至此和盘托出。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