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江苗寨自由行”国际油价飙升国航澳门航空陷入困境

2.请教高手:来往于福州和澳门之间最经济便捷的交通方式是怎样的?

3.战争为什么会影响油价

4.澳门现今的用电情况

5.香港回归后的资料

“西江苗寨自由行”国际油价飙升国航澳门航空陷入困境

澳门油价和物价对比_澳门油价多少

高油价的压力对航空公司的业绩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13日,记者获悉,中国国际航空有限公司(简称“国航”)控股的澳门点击进入其在澳门的目的地,澳门航空有限公司(简称“澳航”)董事会向股东发出通知,称澳航今年5月和6月亏损约1亿澳门元(100澳门元约合85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亚洲许多航空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据香港媒体报道,澳航今年5月和6月亏损1亿澳门元。加上今年早些时候超过1亿澳门元的亏损,青旅今年上半年亏损超过2亿澳门元,而澳门航空成立时的注册资本只有4亿澳门元。澳航已经请求国航等股东注资。

对于澳航的要求,国航将与澳航相关股东商讨,寻找合适的方式帮助澳航走出困境。根据澳门当地法律,亏损超过注册资本的50%后,有三种选择:一是倒闭,二是注资,三是减资。但是,一切都要经过股东大会决定。

13日,澳航就《澳门日报》发表声明指出,控股股东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已正式表达对澳航及澳门特区航空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并表示将提供最大支持。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最近与澳航领导层达成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将于近期完成对澳航的特别支持。

澳航成立于1994年。国航和王何鸿_旗下的澳门旅游公司是前两大股东。目前,他们分别持有澳航51%和14%的股份。自十多年前成立以来,澳航已拥有16架飞机。在此之前,它从未向股东提出任何增资要求。

国航内部高管向记者透露,澳航虽然由国航控股,但资产不到国航的5%,对国航近几年的利润贡献也不大。除了油价的压力,两岸直航也会对澳航产生影响,因为澳航的主要航线是运送大陆台商或旅客从澳门到台湾省,点击进入台湾省目的地,点击进入台湾省旅游超市。而现在,这条“绕道”航线在实现直航后,显然遭到了冷遇。

随着国际油价高企,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经营都变得困难,不仅包括澳门航空等中型航空公司,高端航空公司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简称“国泰航空”)最近也发布了盈利预警。国泰航空表示,从周五开始,大部分飞往香港航线的头等舱和商务舱票价将上调3%-15%,并将把运力重新部署到盈利地区。

与此同时,台湾省最大的航空公司中华航空有限公司(China airlines ltd)的新任董事长魏也透露,预计中华航空第二季度的净亏损将接近第一季度的水平。这家台湾省营业收入最高的航空公司第一季度净亏损29.7亿新台币(7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净亏损8.058亿新台币,也超过了公司净亏损2万。魏表示,该公司调整航线,减少消耗更多燃油的长途航线,并专注于支线航线。

请教高手:来往于福州和澳门之间最经济便捷的交通方式是怎样的?

福州到澳门无直达车次,可以用两种方式到珠海拱北汽车站,拱北汽车站就在拱北口岸对面,到站后步行过关到澳门即可。

一、搭乘火车到深圳再转汽车到珠海拱北:

2274次空调普快(福州-深圳)福州21:12始发,深圳次日17:50终到,20小时38分,硬座144元、硬卧下276元、软卧下424元;

到深圳火车站后,出站到旁边的罗湖汽车搭乘每20分钟一班到珠海拱北汽车站的豪华大巴,票价85元,两个半小时到达。

二、在福州汽车南站搭乘每天17:50发车的福州—拱北的豪华大巴,票价315元(油价上涨后或许涨价)。

战争为什么会影响油价

战争会刺激油价上涨,因为战争对原油的需求高,而原油的产量是有限的,所以刺激油价上涨,因此对股票市场中的石油行业、室友开、石油运输等行业都有一定的利好。此外,战争还对天然气、黄金、有色金属、军工行业有一定的利好。。

扩展资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也是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是资本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可以转让,买卖,股东凭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润,但也要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同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我国A股股票市场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上市交易的。它的投资人限于: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H股,即注册地在内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资股。香港的英文是HOngKOng,取其字首,在港上市外资股就叫做H股。 N股,是指那些在中国大陆注册、在纽约(New York)上市的外资股。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盈利及财产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权利的股份,代表满足所有债权偿付要求及优先股东的收益权与求偿权要求后对企业盈利和剩余财产的索取权。

澳门现今的用电情况

由于青洲发展较快,供应北区的三个变电站用电负荷接近安装容量八成. 由于青洲多个公屋陆续落成,预计新增五千个住宅单位,加上商铺等,未来五年用电负荷料增五成。 现时供应北区的三个变电站,包括澳北变电站、马交石变电站和黑沙环变电站,在一三年供电负荷已达75至82%, 到一七年用电负荷超过一半后,有需要筹备新变电站

澳门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电”),其前身澳门电灯公司(以下简称“澳灯”),由葡萄牙商人兴办于1901年(清·宣统二年),是满清王朝腐败统治期间,海外在国内投资新兴电力企业26家中的一户。澳灯开办初期只有一家发电厂,柴油机引擎发电,主要提供商贾用电和民用照明,澳督府、新马路一带夜间形同白昼,贫苦百姓油灯消夜。 目前,澳门地区有两家发电厂,一家建在澳门马交石,是个老厂,经两年大规模扩建,已于1982年竣工。另一家新建在路环岛九澳,于18年投产供电。到1987年为止,澳电公司计有日本三菱产的燃气轮发电机组3台,大陆生产的汽轮发电机组2台,法国产柴油发电机组4台,低速柴油发电机组1台和老式柴油发电机组7台,总装机容量162.54MW,但实际发电能力只有134.25MW。其中马交石发电厂102.51MW,九澳发电厂装机容量有60.03MW。电力输送经海底电缆贯通澳门三岛。澳电配电现今以220V电压为主,但局部地区仍留有110V电压,目前正加紧调换全部向220V电压靠拢。澳门电价约1元(澳门币)/(kW.h),全公司员工已超过500人,是澳门三岛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公司于年开始有所盈利(当年盈余1500元澳门币),1986年盈余逾亿元(澳门币),1987年又盈1.2亿元(澳门币)。10多年来,澳电公司供电量大增,1987年为5.34亿kW.h,比1982年的2.83亿kW·h增加近1倍,现今供电能力仍保持在1987年水平,居高不下。 澳电公司两家电厂,发电自耗现象十分严重,不是设备陈旧就是运行欠经济。马交石电厂7台老式柴油发电机组,有的已有40年历史,仍在服役。最早1台购置使用于1959年;最新1台安装投产于11年;另外3台燃气轮发电机组出厂于13年,离今已有27年役龄,是葡萄牙本土使用过的2手货,耗油出名的“大食机”。至于九澳电厂的2台汽轮发电机,虽投产仅21年,但机型老,耗油亦不见节约,尽“吃”油不“吐”电。澳电两家电厂机组均同病相怜,耗电严重,制约着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实际发电率仅82.6%。 澳门是个自然极其贫乏的岛区。除了有限的花岗石出产外,其他一无所有,连吃(淡)水也困难。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东危机两伊战争爆发,油价上扬搞得澳电公司措手不及,无米之炊濒于关门断电,澳门三岛经济繁华因电一度下滑,生产生活用电遭受“限电、拉电”干扰频繁,激起澳门有识之士和实业家将电力供应保障的视线由海外转向祖国大陆。1981年,澳电毅然用补偿贸易方式与广东省签署购买电力合同。根据合同规定:“澳门向广东省提供无息2亿元港币,广东省于1982年开始向澳门供电。广东省接受后成立专业供电公司,筹建电厂,保证澳门用电。并从年开始,以每月收受澳门应缴纳的电费作为偿还款,分10年全部还清。”目前,原合同已续订延期,顺利地解决了澳门三岛用电的后顾之忧。 澳门垃圾焚化发电站,是我国境内较早大规模利用生活垃圾进行燃烧发电的新型工厂,厂址设在仔岛北安,由澳门 *** 、葡萄牙及前西德三方合资3.5亿元(澳门币)兴建,并于1991年4月投产发电,澳电现负责发电站的日常行政管理,澳门市政厅全权控制。目前电站垃圾燃烧能力5×15t/h(第一期已完成2×15t/h,第二期3×15t/h),每t垃圾可发电250kW·h。澳门垃圾有机物含量高,自动化分选容易,收集更是方便,焚烧后的废渣是澳门地区围海造田的绝佳垫料。现澳门每日所收集的垃圾量约为380t,预计到2010年才达到830t,还不够电站“吃饱”。异军突起,澳门垃圾发电潜力迷人。 电力工业与自来水工业合并,在澳门称为电力自来水业,其生产产值占全澳工业总产值的10%,超过了以往的玩具制造业,跻身成为澳门制衣业、毛针织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澳电将进入全新的飞跃时代,支托着澳门三岛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永隽史册。

参考: other.nongdian/membercenter/nongdiancenter/viewarticle?user=nongdian&articleid=10004583

香港回归后的资料

香港回归以来,各方面的状况令人乐观。

香港回归七年以来,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均度过了难关,香港“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香港经济在波动中发展,目前已出现强劲复苏势头。中央对香港支持不遗余力,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与政改循序渐进的重要保证。香港内部政改争议虽然日益激烈,但这是民主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香港回归七年来,中央依据《基本法》处理香港事务,除了积极支持与配合香港及维护香港的自身利益外,未直接干预香港事务,保证了香港在“一国”下的“两制”的有效落实。香港特区在施政中,始终贯彻“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的方针政策,维护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与社会的相对稳定。

香港回归后,民众的抗议游行活动,甚至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不论其动机如何,基本上均能依法行事,未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区与中央并没有干预,这是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避免了在民主政治改革过程中出现社会。香港依然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左中右各种声音都有,种种批评特区的言论没有受到限制。

特别是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4年,香港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得此一殊荣。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香港经济在困难与调整中发展

香港回归七年来,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以及政治纷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冲击,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起伏。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0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随后,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及内地经济发展带动下,香港经济在2000年实现10.5%的高增长。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再次逆转,东亚地区经济出现普遍衰退,香港经济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现零增长。此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增长2.2%;2003年增长3.2%。19-2003年,香港经济平均增长为3.1%。今年以来,香港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第一季度增长率达到6.8%,预计全年增长超过6%。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制造业持续下跌,近十年平均每年净产值实质下降9%以上。特别是高科技发展进展不大,没有出现新的亮点行业,经济结构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二是财政赤字增加,到2002年已达到700亿港元,去年则降至不到500亿港元,已经影响到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区已取多种措施,改善财政赤字,并在前不行债券,以改善财政情况。三是失业问题在回归后变得较为严峻。1998年以来,香港的失业率接连突破4%、6%、7%,2003年接近8%(7.9%)。不过,随着特区的不断努力与总体经济情况的逐步改善,今年以来失业情况有所改善,2004年5-7月失业率降至7%,创26个月以来的新低,预计全年有望跌破7%。但香港经济处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不易改变,失业问题仍将是香港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与社会问题。四是通货紧缩问题。1999年以来,香港已连续五年物价指数呈现负增长,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衰退平均幅度近3%。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开始景气及国际油价格的上涨,香港通货紧缩情况有所改善,但今年1-5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较上年同期仍下降1.6%。另外,目前香港经济强劲复苏,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未来发展尚待观察。

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问题更加突出

香港回归后,尽管特区依“基本法”行事,逐步推行政改,但因涉及面广,议题敏感,使得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不断,已严重影响到香港的社会稳定。

香港特区为了提高执政效率,对香港官僚体制进行了适度改革,实施了“主要官员问责制”,即港府的施政成效责任由问责高官完全负责与承受。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尽管也有争议,但推动较为顺利,特区基本能够落实。

在落实《基本法》关于制订“国家安全条例”即“23条立法”问题上,中产阶级疑虑较多,社会争议较大,加上民主派将问题扩大化,引发了群众大规模抗议游行,最后特区在考虑维持香港社会安定的考虑下,不得不暂时延缓该条例的制订,可以说这是香港制度建设的一大挫折。

在香港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问题上,香港内部争议更大。民主派不顾香港社会现实,急于提前进行全面直选,已涉及到对《基本法》相关条文的理解与解释问题,最后不得不通过人大常委会“释法”来解决争议。可以说,全国人大的“释法”,对香港的改制指明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大方向,避免急进的改革与不成熟的普选对香港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民众与各政治团体应该珍惜这一机会,在协商中解决政改争议,在完善制度建设中推进民主发展。

今年以来,中央开始了与民主派的接触与沟通,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有助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逐步推进香港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民主发展。但应充分体认到香港复杂的政改矛盾不是一下子所能解决的,未来可能还会在某些问题上争议得更激烈,但只要遵循《基本法》、本着为香港的利益着想,终能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在对待香港政制建设与民主发展问题上,关键是要培养熟悉民主运作的政治人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逐步推进。无论如何改革,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

中央全力支持香港,香港与内地合作不断深入

香港回归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使香港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维护了香港的社会相对稳定与经济发展。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回应特区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极大地稳定了香港企业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而且也起到了促进香港经济迅速回升的作用。CEPA签署后,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并在今年出现强劲增长;股市从此前的8000多点上涨到目前的12000多点;通货紧缩有所改善,失业率开始回落。

CEPA本身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到今年5月底,共有354家港澳公司向内地部门提出享受CEPA待遇申请,其中298家获得批准。港澳原产地货物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的价值达3.3亿港元。CEPA还促进了港台经贸往来,2003年台湾对香港投资增长283%。特别是台湾银行加快进入香港,目前在港分行达13家,办事处6个,并开始以并购香港银行方式,希望通过CEPA机制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两岸三地的中介地位进一步增强。

在香港回归七周年前夕,中央批准广东省提出的建议,建立“9+2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目前已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确立了八大合作领域,这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维持香港在亚太地区经济枢纽地位与国际商贸服务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改善香港经济,中央还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政策。一是扩大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特别是推动“香港自由行”,赴港旅游的内地居民持续增加,大大刺激了香港的消费与旅游市场,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二是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中央批准内地于今年初可在香港使用,及时性批准香港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存款、兑换与汇款等业务,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业务。目前,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达39家,人民币存款额达60亿元(到4月底)。三是为了支持香港发行债券及改善财政赤字状况,中央明确表示可动用外汇储备购买香港的债券,是对香港经济的又一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