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哄抬油价_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
1.什么是加油站黄牛
2.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物价上涨问题
3.如何对抗通货膨胀
什么是加油站黄牛
是指在加油站门口等待招揽客户并为其加油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如哄抬油价、虚构油质、非法倒卖油品等手段从中牟利,也可能涉及非法交易、走私等违法行为。由于此类行为严重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因此被各地政府部门视为打击整治的重点对象。
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物价上涨问题
自今年2月以来,物价上涨已经引发大量议论,不少人开始对中国经济感到担心,认为会引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实这股上涨趋势早2002年就已经开始,首先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领头的是石油。随着石油价格快速上升,相关产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水涨船高,到2005年4月便已上涨16%。此外,房地产价格持续不断攀升,已经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社会上由此多了一个新词:房奴。今年2月,猪肉价格突然一路飘升,由此引发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到7月,中国CPI涨幅高达5.6%,涨价开始蔓延到其他领域,甚至开始有人联合哄抬物价,影响恶劣。
怎么看待这轮物价上涨?中国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国内没有一个统一意见,就是官方也难有一个有说服力的说辞,在学界就更为混乱。因此,在此发表意见有一定风险,就权做饭后闲谈吧。
首先,我们看看“罪魁祸首”猪肉是怎么涨价的。说来奇怪,猪肉价格一直很平稳,但是今年2月突然急速飘升,一时间谣言四起。一开始是国外媒体兴风作浪,说什么中国爆发严重的疫情。后来证实中国的确发生了猪蓝耳病疫情,但是它不是导致猪肉涨价的唯一原因,也许只能算是导火索而已。其实,问题的早有潜伏。最早也是最深层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保持的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为了支持城市发展,农产品个城市工业品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剪刀差,导致城乡发展差别严重。2002年开始新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剧了这一进程,农民养殖种植成本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没有同步上涨,这无形中形成了对农民的盘剥,受城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冲击最大的首先是养殖业,猪是首当其中,因为猪的养殖需要大量饲料。而饲料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又是什么呢?是美国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极力推广化石能源的替代品——生物质能源,其中,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利用玉米来生产酒精。这一举措导致全球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作为养殖大户的中国自然便成了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国家。随着玉米价格一路上升,国内的养殖业成本也随之上升,而副食品价格却没有随之上涨,农民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于是,减产便是他们唯一可行的选择。随着市场猪肉供应量的下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才是这轮猪肉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其次,怎么看待这轮物价上涨?目前,价格上涨已经从副食品蔓延到许多领域,大有全局性的发展态势,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心。政府也因此出台了一些新政策来平抑物价上涨,目前已经开始收到一些效果。对于那些趁机做乱的组织和个人政府则重权出击,媒体说是“杀鸡儆猴”,比如方便面协会集体哄抬价格便被严厉处罚。本人认为,目前的CPI上涨主要还是在副食品和房地产等少数领域,工业产品价格平稳,因此,还属于结构性上涨。就城市而言,本轮的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而对农村、对农民的意义则是积极的,因为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减少城乡差距是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党的新农村建设、利于改善8亿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最终利于社会和谐。至于能否引发通货膨胀,我认为这样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且不说什么17大和奥运会的原因,就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危险。因为在CPI上升的同时,中国的PPI却下降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1993年上半年达到72%的高峰后,一路下滑,到2000年一季度跌落到1.5%的谷底。此后投资增速恢复上升趋势,在2004年一季度达到47.8%的新高峰。当时为了防止经济出现类似1993年的严重“过热”现象,政府在2003年10月份以后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紧缩性政策措施,包括提高以后准备金率、暂停建设性用地审批、控制向钢材、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等。在这一系列紧缩性措施的影响下,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从2004年一季度的47.8%回落到2005年一季度的25.3%,此后一直维持在25%左右,2007年上半年增速为25.9%。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在2004年5月上涨到16%后便开始缓慢下降,2005年12月生产资料价格增长变为-1.5%,此后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生产资料价格曾出现反弹,到2006年11月份曾上升到7.6%,之后再度回落,2007年7月下降到2.2%。PPI下降有很多原因,一是工业产能开始出现过剩、制成品库存压力增大;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投资增长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三是银行商业化后考虑自身的商业风险而控制了放贷;四是居民对前景预测偏低而增加储蓄。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看到,目前在中国爆发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有专家还担心用不了多久中国甚至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本轮物价上涨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中国目前物价上涨是事实,但是属于结构性上涨,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如何对抗通货膨胀
本世纪初以来,通货膨胀似乎被华尔街乃至全世界遗忘了。便宜的自然资源和大宗商品,无论是能源,金属,还是农产品,好象是天经地义。人们的车是越开越大。象通用汽车的其他车尽管销售不尽人意,但仿军车的喝油怪物悍马(Hummer)却大部分人都觉着酷。金融界一度担忧的不是通货膨胀,或 Inflaction,而是其反面,Deflation, 或通货紧缩。
但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不断飙升的油价,通货膨胀这怪物张开血盆大口回来了。大概最著名的征兆是据说有一天二师兄得意洋洋的对大师兄夸口,妖精们已经不要吃师父了,他的肉已经更贵了。所以大师兄,你回花果山去吧。
接着的是日常用品,农产品开始大幅涨价,尤其是大米。有人开始屯积大米,超市和Costaco的大米一度脱销,因而不得不限量供应。只是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对抗通货膨胀。假设大米$50一袋,你买上10袋,家里的车库就有些挤了。一百袋大概是能储存的极限了。那才不过五千美刀。就算你把这些钱全省下来,又能省多少呢?何况还有霉变虫吃等损耗?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法。
一想到通货膨胀,人们一个极自然的愿望就是希望政府能实行价格管制。包括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包括一直钟情市场经济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也干过价格管制的蠢事:那就是在1971年实行政府控制石油价格。这样做的结果是火上加油:一方面,由于价格控制,生产商的利润不是由市场调节。人为的压低油价,使生产商没有意愿增加产能或开发新油田。另一方面,人为的低油价使得人们没有平抑消费的愿望。本来已经供不应求,政府油价控制更加加大了这种失衡的供需关系。自1970年以来,当时美国原油进口翻了一番。
那么除此以外,人们还有那些对付通货膨胀的妙计呢?且让我们看看(Forbes May 2008, p. 37, “Attacking Inflation”):
津巴布韦 (Zimbabwe): 政府把100,000%的通货膨胀率和80%的失业率归罪于“金圆恶霸,走私犯,和其他非法交易分子” 并严加打击。任何人不许“非法” 兑换外汇,违者有牢狱之灾。所有生意人都必须每天把现金存入银行。结果呢,政府的铁腕只是对小老百姓有效。通货膨胀并不买这个账,物价该涨照涨不误。
伊朗:当其经济大臣承认对18%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总统马上让他走路。
印度:对7%的通货膨胀,印度政府找到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解决办法:取消一些粮食的期货交易。对紧缺的钢材,他们也准备照此办理,并威胁要实行价格管制。
。。。
只是要真正治理通货膨胀,这些偏方都不管事。真正要治理通货膨胀,就得对症,从根子下手。通货膨胀的原因很简单:供需失衡,求大于供。要根治,也无非从这两方面下手:要么增加供给,要么降底需求。但都是知易行难:要增加供给,就得允许物价在一定的时间内上涨,一直等到生产商觉着有利可图,因而扩大生产规模。人为的要求生产商在低价格下括大生产,生产商无利可图,供应不可能真正增加。
要降底需求,那就是要减少货币投放量,或增加利率。但往往发生通货膨胀时,经济可能面对衰退。这次美国次贷风波后的经济形势就是一经典例子。联储实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咬着牙关降息。
西谚说,如果你打不过他们,就参加他们(if you cannot beat it, join it):让你的钱跟着油价米价一起涨!
2009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反危机政策实质就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在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出台后,2010年中国就碰到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经济有过热倾向及物价水平不断走高等问题,实际上都与需求管理的传统政策手段运用有相当关系。任何一个经济体,只要一段时期内总需求扩张速度过快时,总供给层面会出现跟进速度不协调问题并首先在国民经济的短板方面表现出来,中国多年以来的经验是每当总需求增长加速时,能源交通会首先成为瓶颈,在本轮经济刺激计划推出后它具体表现为2010年电力供应紧张煤炭价格特别是电煤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铁路运力不足等方面,而房价和菜价的大幅上涨则与能源交通这些国民经济扩张期的历来短板有相当差别。
多年的房价和物价都是有涨有跌。即使是近两三年始终居高不下的房价本身也没有泡沫一直涨大的内在规律,尽管近年来遏制房地产泡沫的新政出台了两次,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仍表现出和中央政府顽抗的博弈决心,但中央政府手中仍有政策“子弹”,例如杀伤力极强的房产税和旨在改善供给的一些有效政策,这些待动用的政策“子弹”一旦发射,我相信,全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都会出现应声回落现象。
物价在中国多年的主推因素都是菜价。2010年菜价明显大幅上涨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大量城郊并入城市,使得全国数以百计千计的原来以蔬菜为主要产品的供应基地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加之每年又有一千多万农民涌入城市谋求就业,所以,生产基地种菜的人少了吃菜的人却一味增多,一二线城市距蔬菜生产基地越来越远,加之燃油涨价、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等因素人为阻滞了蔬菜与需求城市之间的供应通道,流通成本不断加大,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蔬菜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推动因素。2010年中国各地自然灾害偏多,韩国日本等国蔬菜需求激增,这些可视为蔬菜价上涨的短期推动因素。
面对这两类因素,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去研究解决办法。对长期因素应采取一些制度的对策,对短期因素则应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来解决。解决通胀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满意。而老百姓又分为城乡两类。农产品涨价,城市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农民则拍手称快;物价下跌,城市老百姓笑逐颜开,而农民则会叫苦不迭。所以在农产品在蔬菜价格上涨问题的应对上不宜采取简单的只考虑一方利益不考虑另一方利益的政策措施。我个人认为,对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应抱容忍态度,这样才能在中国这种小户自耕农制度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然,中国2010年年初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但农民获得利益太少(只有10%左右)大部分利益被流通领域的从业者包括投机者拿走的问题。这种不正常局面必须校正。
如果农产品大幅涨价、涨价的大部分好处又被农民兄弟获得,这应当是好事。我们不是口口声声地说城市反哺农村吗?用市场机制来反哺比我们喊一千个口号更有力。那么,怎样确保农产品涨价大部分利益能为农民获取?我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建农贸市场让农民变成自己产品的直销者,如果农产品运输都走绿色通道,农民在农贸市场免收摊位费,全国各大城市在建立了数量足够多的农贸市场后,大中城市的菜价用不上半年就会大幅下跌。我自己有过体验性调查:我附近的四海桥农贸市场里面的青菜价格比憨邻福超市内的菜价大都便宜50%以上,比易初莲花等大型超市的价格便宜得就更多。所以菜价农副产品价格这类在中国CPI中贡献度极大的商品价格控制,措施极为简单:只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每个城市再建200个左右农贸市场,让农民成为直销主力,CPI的遏制问题根本不困难。通过扩大农民直销比重刺激供给,供给大幅增加拉低价格,到最后城市老百姓也会很满意。政府在控制物价时首先让农民得到实惠,然后在蔬菜等农产品供给增长价格回落后,城市老百姓又会迂回地得到好处。
2011年,决策层预期通胀控制目标为4%,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这是一个中低水平的通胀率。资料显示,2010年巴西通胀率约为5.9%,俄罗斯约为8.8%,印度为8.58%,越南为11.75%,这四个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率均明显高于中国。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采取措施应对国内的通胀威胁,另一方面又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明智的政策思路,并避免两个极端倾向:一是避免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在农产品价格控制方面,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的行为当然要坚决打击,但不能对蔬菜和某些农产品设定价格管制线,价格一旦管死就不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会影响供给;二是通胀一抬头就出现“人人深刻”现象,在一些所谓专家学者误导下大众将通胀的原因不恰当地归咎于央行货币超发,最后给正常的货币政策制定和调节造成不适当的压力。
公众舆论压力下,中国目前的确存在政策不当选择倾向,这个可能的政策偏向就是由2009年的极端宽松转向2011年的过度紧缩,尽管我们的货币政策已被冠名为“稳健”,但在实际操作中极有可能出现信贷指标管理过严、紧缩性政策工具运用过度及相应的监管过度等现象。
与各路人士口口相传的所谓流动性过剩、流动性泛滥的看法不同,据我观察,现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在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率措施出台后已相当紧张。在2009年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大体维持在3.2%的水平上,但到2010年下半年,许多商业银行自行控制的超额准备金率已低至1.5%左右,也就是说央行再用惯用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工具实施紧缩政策已有触发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现在,同业市场一年期利率已达5.7%左右,这表明商业银行体系整体资金已经吃紧。
我十分赞赏央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实施宏观调控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有保有压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差异性货币政策,例如,在以通胀为主要敌人时,对商业银行支持农产品特别是有利于增加农副产品供给的相关行业的贷款就应当在指标考核时给出一个扣减系数,中央银行和银监工作人员只要吃得辛苦,我们的着眼于供给调整而不是简单无差别的一味宏观紧缩政策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至于说通胀的外部输入问题,我想这倒不足为虑。由于中国经济业已融入全球化,国际的通胀压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的,我们的政策工具篮子中还有一件一直舍不得动用的法宝——汇率,只要大胆运用这个工具,允许人民币明显升值,外部输入型通胀的负面影响就会大部分被抵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