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用车用油价位排名表_北京商用车用油价位排名
1.现在国内百公里油耗的计算方式和哪些车油耗比较低?
2.一台车补贴40万没人买?氢能源车是真香,还是真坑
3.没用过蓁蓁橄榄保湿润颜手工皂,不知道好不好用,求意见?
现在国内百公里油耗的计算方式和哪些车油耗比较低?
现在的油价一直长,没有停过。很多车主一听油价上涨都是一脸的不开心啊。哈哈。到底汽车的油耗是多少,怎么个算法,我来把我的经验分析一下吧。
油耗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主要是看车子的性能,还得看车主的驾驶技术来定。百公里油耗的计算包括加速度是多少,开得快耗油稍微低一点点满的话高一点,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吧。
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计算汽车百公里的油耗:从加满油之后开始算起,当汽车跑到油箱告急灯亮起的时侯,看一看汽车一次加油跑了多少公里。比如跑了520公里的话,用50升减15升后得35升,在除5.2,那么你的汽车油耗大约就是6.7L,这个6.7L就是汽车的实际的百公里油耗。计算的不太准确。因为这个东西很复杂只能大致的计算一下。
还有一种计算公式:我们加油之前是多少公里我们把它记下来看成g,我们在加油时是多少公里我们把它看成H,新加满油之后百公里油耗我们把它看成J。实际油耗就=(实际燃油消耗量/行驶里程)X100=100J/(H-g)
具个例子吧:今天加油520元, -20号6.07元每升,跑了820公里
所以G-H=820 公里J=520元/5.07元每升=85.667升
百公里油耗=85.667升/820公里X100=10.44L
这样计算的话就比较精确一点。
我个人觉得国产的话奇瑞的发动机耗油会比较低一点。口碑不错销量也挺高。油耗比较低的车有:奇瑞艾瑞泽5,百公里油耗在5L-6L左右。荣威RX5油耗也很低,百公里油耗在7L-8L。比亚迪的油耗也很低,百公里油耗在7L左右。这些都是油耗很低非常经济的家用汽车,非常适合。
一台车补贴40万没人买?氢能源车是真香,还是真坑
太平洋 汽车 网 行业频道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在朋友圈中,频繁看到新能源车的身影,不是喜提特斯拉Model 3,就是在逛比亚迪的4S店……纯电动车因为它的绿牌、环保彻底地火了,但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氢能源其实才是终极的清洁能源方案。
那么,氢能源车到底是真香,还是个坑?
国内加氢站都在亏钱?
首先亏钱这事不是我瞎说,这是央视爸爸专题报道说的:
为什么亏钱?一方面,新建造一家加氢站动辄需要上千万元,每年运营成本也高达200多万元,建设和回报周期长。另一方面,现在氢能源车的体量非常小,达不到规模效应,导致加氢站还找不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的加氢站模式主要分为纯加氢站、油氢站以及气氢合建站。因此,油氢站、气氢合建站应运而生,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运营成本等,逐渐成为主流模式。
在工作日,我来到了由中石化建设的 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 。顾名思义,它是利用原油站改造,增建加氢站,不涉及新增用地,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柜、储氢罐、压缩机等大型设备。
刚来到这座油氢站的入口,就能清晰看到“加油站、加氢站”的标识,而且矗立的油价牌上也增加了氢气的价格: 每千克为80元 。
而当我开始走近加氢区域时,工作人员已经把我遏制住:“靓女,不要走过来。”
原来这位工作人员刚好在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加氢,作业期间明确禁止使用手机、寻呼机等设备,也禁止穿和怕打化纤衣物(避免产生静电,某些加氢站会设有静电消除机,供工作人员在加氢前使用)。
于是关闭手机后,我试图跟工作人员套近乎。他说这里最大的储氢容量为是800kg,目前只为周边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服务,还没对其他商用车开放。
不远处就是露天的储氢罐,由于现场不具备制氢能力,所以所用氢气是由江门市运输而来。
据工作人员所说,现在每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每次加氢量大约为10千克,用时10分钟左右,续航里程为300km 。意味着这座油氢站每天最多能为80台同类型公交车加氢, 而每次每台车的加氢成本为800元。
其实80元/千克的价格相比全国其他加氢站贵不少,上海安亭某加氢站的价格为35元/千克。如果以此计算,氢气应用在乘用车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虽然光这么看,氢作为能源有一定的优势,但正如前面所说,加氢站的建造和运营成本都极为惊人,要像加油站一样大面积覆盖还不太现实。咱们就拿建设成本来说,一座加氢站主要涉及储氢装置、压缩设备、加注设备、站控系统等设备, 其中还有一种设备占据了30%的总成本,它叫压缩机 。
国内有不少企业能生产氢气压缩机,但主要还是用于化工领域,输出压力均在30MPa以下(目前用于氢能源车为35MPa和70MPa两种),无法满足 汽车 用的加氢站技术要求。这就导致国内加氢站在压缩机上还严重依赖进口,成本下不来。
如果像压缩机这样的核心零部件无法做到国产化、产量化,供应链无法做到体系化,加氢站在数量上很难突飞猛进。
根据央视 财经 报道, 截止2020年底,国内加氢站数量为118座。 这算不多吗?
这要结合国外来看,截止2020年底,日本共建成142座加氢站,韩国建成60座,全亚洲合计275座加氢站;北美地区共拥有75座,大部分位于美国加州;欧洲大约有200座加氢站,其中大约有100座位于德国。
可以看出相比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中国即使地缘辽阔,加氢站的数量和密度其实并不算太高。
去年9月,国家五大部门宣布将对“燃料电池 汽车 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示范应用支持”,也就是以往买氢燃料电池车能获得国家巨额补贴,变成符合产业化条件的示范城市才能获得奖励。
示范城市要求是这样的: 四年内“推广超过1000辆达到相关技术指标的燃料电池 汽车 ,平均单车 累积 用氢运营里程超过3万公里;建成并投入运营标准加氢站15座 ……(奖励细则和示范城市的名单还未正式出炉)
为了争当示范城市,各大城市也是拼了,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从数据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大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加氢站数量最大的,这一点毫无悬念。
以我探访的佛山市为例,当地政府专门出台了针对氢能源 汽车 产业的补贴办法,其中用于氢能公交车补贴5亿元,加氢站建设补贴1.5亿元。在上亿元真金白银的补贴下,佛山目前加氢站数量达到16座,也引进了东风 汽车 等重点企业。
由国家政府牵引,再由地方政府执行和刺激相关企业发展,这样的思路与十年前新能源 汽车 “十城千辆”计划推广思路十分相似。
一方面,预示着氢燃料电池车将走向成熟化;一方面,这些示范城市之间其实也会形成“内卷”,就像现在纯电 汽车 成为城市GDP竞赛的重要赛场,合肥、上海、广州等城市暗自内都想打造中国最大的新能源车产业群。
某种程度上,“内卷”这种被自愿性竞争是种向好趋势,至少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车。
补贴40万的氢能源车你买不买?
当然了,按照现在氢燃料电池车的体量,目前的加氢站已经基本够用。截止2020年底,中国大约已有氢燃料电池 汽车 6002辆在运行,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多数为公交车、物流车。
如果你恰好是生活在上海、广州、佛山、盐城等城市,那么你大概率能见到氢燃料电池车的公交车。而在我们接触比较少的物流车等商用车方面,包括东风、福田、飞驰等制造商都已经研发出了氢燃料电池货车,并且部分已经投入使用,续航里程在500km左右。
为什么氢燃料电池车常见在商用车领域,而不是乘用车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因为整条产业链还在初步搭建阶段,一台氢燃料电池车比纯电车、燃油车的成本还高出2-3倍。再者是现在加氢站的数量还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加氢需求。
而商用车的路线相对固定,对加氢站要求也较小。而且氢燃料电池加注时间短、高续航里程等优点也注定了适合应用在商用车上。
欧美地区的发展也印证了一点,戴姆勒放弃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开发,并且与沃尔沃合资开放氢燃料电池客车;大众集团的CEO迪斯更是耿直地说,氢燃料电池车成本高,决定终止相关研发。
而美国方面,诞生出了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尼古拉(Nikola)两家最炙手可热的氢燃料 汽车 相关的企业,都是专攻商用车方向。普拉格能源生产氢能源电池和叉车,基本垄断了全球氢能源电池叉车的市场。
尼古拉专注氢燃料重型卡车,被视为燃料电池界的特斯拉,在上市后市值最高峰时还一度超过了福特等车企,即使至今还是“PPT阶段”。
可以总结出欧美车企都一致将技术路径指向商用车,毕竟押输了也不太影响主营业务,押对了就可以马上应用在乘用车。
不过,日韩就有相反的看法了,也就是专注乘用车领域。比如丰田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Mirai如今已经迭代到第二代,续航提升了30%达到850km,据说累计已经卖出了一万余台。
本田在2015年也发布了旗下首款氢动力燃料 汽车 ——Clarity Fuel Cell,续航可达750km。
现代 汽车 在2013年推出第三代氢燃料电池车型ix35 FCEV;2018年还发布了续航800km以上的NEXO,2019年销量4987辆,比Mirai还多。
而中国,则坚持商用车与乘用车双线并举。虽然在乘用车的应用上落后于日韩等国家,但其实已经有不少车企推出或展示过氢燃料电池车。根据氢云链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国内市场上出现过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大约有25款,其中工信部产品目录的有9款。
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汽大通,分别在2017年广州车展和2020年北京车展推出了FCV80和EUNIQ 7上市。FCV80售价高达130万元,在国家及地方各50万/辆的补贴力度下,终端售价为30万元,仅相当于中配的燃油版V80。
EUNIQ 7扣除国家和地方补贴共40万元后,终端售价约为29.98-39.98万元,相比其售价28.98万的燃油版G20最高配,并不算太贵。
但这两款车其实跟普通消费者并没有半毛钱关系,都是主要供应给政府单位、客运公司等组织机构。在上汽大通的官网上,甚至根本查询不到FCV80和EUNIQ 7的经销商信息,也查询不到相应的销量。
相比日韩已经卖了成千上万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中国在这方面明显滞后。一方面,国家对于氢燃料电池车特别是乘用车领域,并没有做出统一的战略规划,或者说只是萌芽阶段。一方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车等关键技术、成本问题也制约着商业化落地。
可以说,即使现在能补贴数十万元,氢燃料车还不是真香。因此,业内对未来的技术路线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以纯电动为主,以氢燃料电池车为辅,而且更适合应用于商用车、长途卡车等。
攻克氢能源 汽车 还有这些难点
即使因为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加氢站,车企大举进军氢燃料电池车领域,行业内还存在着许多难点。
首先是制氢,虽然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产氢大国,2019年全国氢气产量为2000万吨,但主要制氢原料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如煤、天然气、石油),其中尤以煤制氢占比最高,气化装置投资价格高,另外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需要额外的技术加以控制。
最理想的制氢方式是通过电解水制氢,一来纯度高,二来易于可再生能源结合,是真正的绿氢,不过占比较小。
再者是储运,中目前中国普遍使用20Mpa的高压气氢拖车,比如一辆30吨的大卡车可以运载300-350kg的氢,适合加氢站现在日需求量500kg的规模;当用氢量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用到液氢槽车,但液化过程的能耗和固定投资也很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的瓶颈“不在两头,在中间”,就是 车下运氢、车载储氢和氢能加注 ,同时还以为这个技术还要5年 探索 之后才能决定是不是具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将占全球20%的市场份额?
回想2009年,新能源 汽车 推出“十城千辆”政策后,产销量出现拐点,从不足万辆到如今遍地开花,甚至在非限购限行城市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纯电动车。而如今,“十城千辆”政策的氢能源车版将至,产业供应链加速完善,像极了纯电动车的爆发前夜。
关于氢能源车的未来,有不少相关机构做出极为乐观的预测。譬如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氢燃料电池 汽车 将占全球机动车的20%-25%,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
我想当以上这些难点被完全攻克,氢燃料电池车也完全可能跟纯电动车分一杯羹。(文:太平洋 汽车 网 曾惠君)
编辑推荐阅读:
这就是终极能源形式?探访国内最具规模氢能产业基地
没用过蓁蓁橄榄保湿润颜手工皂,不知道好不好用,求意见?
1886年1月29日,卡尔-奔驰发明了第一辆汽车,125年后的2011年1月25日,纵横百年风云、驰骋浩瀚车坛的现代汽车发明者——戴姆勒与梅赛德斯-奔驰迎来了125周年华诞,位于德国总部的斯图加特将迎来空前盛大的庆祝与狂欢。1月15日,中国市场作为梅赛德斯-奔驰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也迎来了盛大庆典活动,向品牌125年的辉煌传统致敬。
●1886年:戴姆勒的发动机“马车”
这一年,世界上第一辆奔驰专利汽车正式注册,随后Karl发明了一套全新的转向系统,成为当今四轮汽车的蓝本。
这是一辆最初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没有马的马车”,它以牵引杆转向盘取代了牵引杆,是世界上第一辆高速单缸四冲程发动机汽车。
●1934年:首款短轴距车型
1926年,戴姆勒公司和奔驰汽车公司合并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K系列车型是合并后生产的首款短轴距车型,虽然被称为短轴距车型,但是轴距也超过了3米。1936年,戴姆勒-奔驰推出了一款500K车型,仅生产了354辆,存世稀少,极具收藏价值。
500K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机械增压发动机的跑车,它的8缸5升发动机在不增压状态下的最大功率为74KW,当增压器工作时,功率陡增至118KW,可以轻松地加速到100KM/H,最高车速可达到200KM/H,在现在看来也是一款技术超前的车型。
●1939年:“银箭”赛车W 154夺冠
银箭赛车的传奇历史是从1934年W 25参加750公斤方程式比赛的处女秀开始的。为了满足赛事关于车重的要求,奔驰的机械师们刮掉了整个赛车表面的白漆,露出了银白色的铝制车身,让一直以白色外观示人的梅赛德斯-奔驰赛车获得了一次惊艳的转变。最终,驾驶着这辆赛车,曼弗雷德·冯·布劳希奇(Manfred von Brauchitsch)以创纪录的成绩赢得了艾菲尔赛。于是,德国媒体为这款梅赛德斯-奔驰赛车取了一个颇具敬意的名字“银箭(Silver Arrow)”。
●1954年:
奔驰战后首款纯种跑车
奔驰300SL鸥翼跑车是戴姆勒-奔驰
战后生产的首辆纯种跑车,它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鸥翼”设计,宛如海鸥般张翼翱翔让这款车成为一代经典跑车。
这款车内置v8汽油直喷系统发动机和管状车架的承载构架结构,开创了汽车中的新篇章。
●1998年:
迈凯轮MP4-13创造赛车辉煌
梅赛德斯-奔驰参与赛车运动,皆因它对赛车运动的哲学,与生产汽车的理念如出一辙。在1998年F1大奖赛中,凭借迈凯轮-梅赛德斯MP4-13赛车,迈凯轮-梅赛德斯车队的哈基宁驾驶它夺得年度车手总冠军,车队也荣获了当年的车队总冠军。
迈凯轮MP4-13是传奇设计大师艾德里安-纽维(Adrian Newey)为迈凯轮打造的一款赛车。
●2002年:
迈巴赫62重拾“超豪旧梦”
MAYBACH迈巴赫品牌实际上是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旗下的高端子品牌,迈巴赫与奔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那时,迈巴赫和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就代表着德国和世界汽车工程技术的巅峰。后来,因为世界大战的原因,迈巴赫品牌一度沉寂。2002年梅赛德斯-奔驰让这个传奇的品牌获得了新生,同年基于奔驰S级平台打造的全新迈巴赫上市。新一代迈巴赫已于2010年9月底正式在中国上市,分为57、57S、62、62S四大系列7款车型。
●2010年:
代表奔驰未来的技术趋势
F800 Style代表了奔驰在大型车实现新能源驱动的未来发展趋势。F800概念车装配一套插电式汽油混合动力系统,这套系统总功率输出预计超过400马力,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时的续航能力大约为30公里。此外,F800概念车也将搭配F-CELL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配置。
除了动力,在奔驰F800概念车上还出现了两项新的安全科技配置亮点。其一,就是Distronic Plus Traffic Jam Assistant“交通堵塞辅助系统”,这套系统是奔驰P RE-SAFE系统的延伸设计,它可以在40KM/H的堵车状态下,自动调整车辆的行驶方向,使车辆沿着车道的曲线行驶。其二,PRE-SAFE 360系统。它的功能是增加了PRE-SAFE系统的防止追尾功能。
文/本报记者
何登峰
华立新:中国成为奔驰第三大市场
戴姆勒旗下四大主要业务部门包括梅赛德斯-奔驰轿车、轻型车、卡车、汽车金融,这些业务今年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今年奔驰轿车销量超过14万辆,是奔驰创纪录的一年,也使得奔驰继续成为中国市场增长最快的豪车品牌。
现在,奔驰中国已成为奔驰乘用车的全球第三大市场。未来几年,我们计划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华投资30亿欧元,用于提高产能、更新技术、扩大销售网络以及开展其他新业务。
在与北汽控股成立北京奔驰之后,我们与北汽福田在载重车、与福建戴姆勒在轻型商用车领域皆积极开展多项业务合作。在2010年4月16日之前,进口唯雅诺在中国一年的销量只有约1000辆,但是随着第一辆国产唯雅诺的正式下线,福建戴姆勒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销量增幅接近800%。
过去几年中,我们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进展非常顺利。我们将在北京奔驰投资2亿欧元建立一个新的发动机厂,并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实现30万辆的销售目标,届时将有20万辆产销来自北京奔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我们在位于北京的戴姆勒大厦点亮了奔驰星徽,这是迄今为止德国之外最大的三叉星徽,充分彰显了戴姆勒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麦尔斯:创新的激情永不停息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梅赛德斯-奔驰在20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幅超越了既定十万辆的销售目标,并最终实现在去年基础上的翻番。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近80个城市,建立起166家采用全球统一标准的销售与服务中心及展厅。从2011年开始,我们计划以平均每年超过25家的速度拓展经销商网络。
中国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赋予我们很多机会。现在我们在中国做很多的活动,都希望能更多地吸引充满激情的年轻一代来关注奔驰车。通过不同的角度,我们都希望把奔驰打造成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的、年轻的、有活力的形象。
奔驰A级车的诞生在全球开创了豪华紧凑型车的细分市场,未来在中国,紧凑型豪华车市场会成为汽车市场的一个增长点,这个增长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升级换代的车主,二是第一次购车的用户。smart则带给消费者一种独特的时尚生活方式,这款车在其细分市场里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我相信,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中国政府越来越多旨在节约能源的政策出台,smart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
郝博:始终做豪华轿车的引领者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
梅赛德斯-奔驰始终是豪华轿车以及豪华轿车市场的引领者。这从汽车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都是梅赛德斯-奔驰在全球以及中国市场发展的目标,去年和今年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业绩。
奔驰在中国是所有豪华汽车销售增长最快的品牌,这得益于奔驰在中国持续性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要体现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核心价值,而这个核心价值通过将完备的产品线引入到中国市场;通过有节奏的品牌宣传、经销商的配合以及零售层面的举措;通过最高标准的奔驰服务而得以体现,这也铸就了奔驰在中国豪车市场中的领导地位。目前,奔驰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涉及四大品牌、17款车型系列,覆盖所有乘用车细分市场,构筑了最为丰富的豪华产品阵容,从而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实现了拥有奔驰的梦想。更为重要的是,奔驰已成为在华拥有最为丰富的年轻产品线的豪华车品牌,对此,我们深感骄傲。
奔驰不仅从一个百年汽车企业的技术角度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驾驶责任感,亦从“责任”先行的人文角度引领先进的安全概念来保障驾驶者、行人和道路其他行车者的安全,进而实现人、车、自然的和谐统一。
蔡公明:小型车在未来将起主导作用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
奔驰年轻车型发展战略是从两三年以前开始的,我们在那时就洞察到小型车未来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车型,无论是在环保、油耗低碳方面的需求,还是从年轻人节省资源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能及时回应需求,推出小型车产品,每次推出产品都在销量上取得领先地位。
很多时候对手都是因为我们的领先而对这些领域引起重视的,如果把A级、B级、C级、GLK加在一起,我们年轻车型的份额已经占到了40%,可见它的重要性。将来我们还会继续扩大小型车的份额,而且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新的销售模式和手段。同样,奔驰车现在提出了很多亲民价格,是为了客户早日实现拥有奔驰的梦想。
奔驰一直追求的是最宽的产品线,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今年我们仍然要坚持,把个性化做到极致。目前中国发展非常快,跑车发烧友也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从车身颜色甚至很细微的变化满足很细化的客户需求。
毛京波:圆满的那1分才是真正挑战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
奔驰在中国市场正在积极推进三件事情:第一,品牌复位,打破“大奔”的单一片面形象;第二,让奔驰品牌更加年轻化;第三,开展精准营销实践,影响目标用户的生活轨迹。
通过三年的努力,奔驰正迅速与消费者拉近距离,无论是新车投放活动还是广告宣传方式,都倡导浪漫、时尚、活力的品质。产品年轻化方面,奔驰陆续引进了C级、GLK级、B级、smart等紧凑型产品,满足年轻时尚消费群体的需求;精准营销方面,奔驰推出了三里屯Village展示smart爱情雪球、smart自动提货机等,同时与淘宝网开展了中国汽车史上第一次smart网络团购。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品牌复位第一阶段的目标。随着第一阶段的收官,借力125周年庆典和全球新口号“惟有最好”,奔驰在中国即将启动新一轮品牌攻势。
从零起步做到99分,不难;若要圆满那剩下的1分,才是真正的挑战。
王燕:责任和创新是两大关键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共关系及媒体传播副总裁
在德国文化中,25和25的倍数都是值得庆祝的大日子。2011年是奔驰品牌创始人之一卡尔·奔驰发明汽车125周年,如何把百年老店的文明分享给中国消费者是当下最大的课题。
包罗万象的奔驰品牌,无论在安全、技术、环保以及公益等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宣传、可以传播的地方。今年奔驰整体公关传播策略,用两个关键词表示就是责任与创新。
从冠名国家大剧院、世博会后在上海冠名的奔驰文化中心到2010年投入3000万元启动的公益基金“星愿基金”中的快乐音乐教室项目……这些不同时段的企业行为属于“奔驰之道”的不同部分。难得的是,奔驰品牌在中国提出的企业社会活动核心“奔驰之道”有极其庞大的外延:包括环境保护、艺术体育、社会关爱、驾驶文化、教育支持……奔驰不仅是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在这个品牌身上我们寻找到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让奔驰品牌成就更多事情。
资料●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注定会成为上海的下一个标志性建筑。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坐落在繁华的黄浦江畔,从2011年开始,中心内举办的各类顶级现场娱乐、体育及特殊活动都将使整个上海容光焕发。按照AEG以及NBA的标准建设的多功能场馆有18000个座位,场馆内的顶级设施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包含82个奢华包厢,VIP俱乐部,世界性的餐饮选择、音响设备以及灯光设施等。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将会给中国带来顶级的娱乐新体验。
除了大型娱乐活动以外,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还旨在成为常年都繁花似锦的娱乐聚集地。中心内包括20000平方米的综合零售商业区、内设有6个剧场的**院、公共滑冰场、保龄球馆以及现场音乐俱乐部。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是由世界领军的体育及娱乐推广公司AEG和NBA中国与上海东方明珠集团(OPG)合作,共同开发的合资项目。
从2011年开始,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将会举办各类顶级的音乐和文化活动、NBA季前赛、体育比赛和锦标赛、生活时尚及家庭秀等活动,明星阵容将涵盖中国、亚洲,乃至全球最著名的艺人、球星、球队及演员等。
2010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六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