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原油产量_哥伦比亚油价很低
1.泥页岩气
2.关于拉丁美洲的问题
3.对于利比亚美国想打就打,为何却不敢动委内瑞拉?
4.中国的石油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用什么方式运输?
泥页岩气
泥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常规油气能源的重要战略接替。近年来,美国泥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突破,产量快速增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011年4月5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了其对全球泥页岩气资源的初步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全球14个地理区域(美国除外)、48个泥页岩气盆地、70个泥页岩气储层、32个国家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63×1012m3,加上美国本土的24×1012m3,全球总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升至187×1012m3。其中,中国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1012m3,排名世界第一(约占20%),其后依次是美国(约占13%)、阿根廷、墨西哥和南非(表1.1)。
表1.1 2011年EIA泥页岩气资源评估部分结果
续表
(1)美国
美国泥页岩气开发能够取得成功,与美国政府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密不可分。1976年至1992年,美国能源部及其前身启动实施了“东部含气泥页岩项目”(Eastern Gas Shale Program(1976~1992)。该项目主要针对美国东部厚层泥盆纪黑色含气泥页岩进行。美国东部泥盆纪含气泥页岩广泛分布。在约160,000平方英里的西阿巴拉契亚盆地中,其中大约40%面积内的泥盆系泥页岩埋深小于4000英尺,46%面积内的泥盆系页岩埋深介于4000~8000英尺之间(1英尺=0.305m)。
自1800年以来就已经认识到阿巴拉契亚盆地泥页岩沉积,以及密歇根盆地和伊利诺伊盆地的部分泥页岩沉积具有产气能力。到1970年代,这几个盆地的浅层泥页岩已经生产了大约3Tcf天然气。然而,由于泥盆系泥页岩的气井产量低,与美国能源部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研究项目”中确定研究的其他类型非常规天然气一样,与产自高孔渗砂岩和灰岩的常规天然气相比,一直被认为无关紧要。
对泥盆系泥页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认识差别很大,原地资源量从少于1000Tcf到300000Tcf,差300倍;可采资源量从25Tcf到285Tcf不等。这说明工业界对泥盆系泥页岩储层和生产特性了解较少。
1968年,美国国内天然气储量开始下降,美国采矿局(USBM)开始调查确定有哪些技术方法可以用来开采边际天然气资源。美国采矿局(USBM)之后成为了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ERDA)的一部分。
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EGSP)于1976年在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摩根通能源研究中心(METC)正式启动,之后,该部门并入了新成立的美国能源部(DOE)。EGSP的资金投入持续到1992年。16年的总预算略高于9200万美元。第一个5年(1976~1981年)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东部页岩的地质、地化、地球物理和储层特征的描述,并指导与油气生产商成本共担的储层改造(水力压裂、化学爆炸压裂、定向钻井)试验。这项研究共获取了近38,000英尺岩心、出版了300多项相关研究技术成果。
80年代开始,研究重点转为储层性能的细节研究和裂缝性泥页岩储层数值模拟。1982~1983年,在俄亥俄州进行了相邻井试验。这个试验由小间距的3口井组成(<150英尺)并实施了一系列复杂的生产试验,包括压力脉冲干扰试验,来改变页岩基质和裂缝流体流动性状等。在这项工作基础上,开发了一个裂缝性页岩储层模拟器(SUGAR-MD),来定量模拟各项参数的相互作用。在东部含气页岩工程(EGSP)的后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验证定量模拟的可信性。验证工作主要集中在10口单井以及其中一口井开展的邻井多井试验装置。
另一个原创性进展是在泥页岩中钻探横穿裂缝的定向控制水平井,业已证明,水平井流量是标准直井的6~8倍。
在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实施期间,与大学和私人研发机构签了多个研究合同,重点研究吸附与解析、数据库开发、储层性能预测等。
在1976年东部含气泥页岩启动时,泥盆纪泥页岩气年产量65Bcf,几乎全部产于阿巴拉契亚盆地。到1992年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结束时,泥盆纪页岩气产量达到每年200Bcf,产量来自阿巴拉契亚盆地、密歇根盆地(Antrim页岩)、Fort Worth盆地(Barnnet页岩)以及其他含页岩盆地。
在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的《意外获利法》第二十九节(对非常规天然气给与税收优惠)的鼓励下;Antrim页岩的页岩气钻井自1978年到1992年点数达到了10700口,高峰期1992年一年新钻1709口。
1992年之后,泥页岩气产量持续增加,2004年,阿巴拉契亚盆地泥页岩气产量达到137Bcf,Antrim页岩气产量达到149Bcf,Barnnet页岩气产量达到379Bcf,新起步的Williston盆地Niobrara页岩、San Juan 盆地的Lewis页岩的页岩气也达到了23Bcf,全国产量达到了689Bcf,是东部含气页岩工程起步时的10倍。
2005年以来,理论和技术发展推动美国泥页岩气迅猛发展,泥页岩气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也是从2005年开始,泥页岩气发挥了革命性作用。美国泥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大大提高了本国能源自给率,降低了能源对外依赖度。
近年来,美国泥页岩气探明储量在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本土48州的泥页岩气探明可采储量为6151×108m3,2008年为9290×108m3,增加了3139×108m3,增加51%。其中得克萨斯增加最多,由2007年的4623×108m3增加到6112×108m3;其次为俄克拉荷马州,由2007年的240×108m3增加到2008年的979×108m3,增加739×108m3;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的泥页岩气探明可采储量也有明显增加(表1.2)。探明可采储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表1.2 2007~2008年美国本土泥页岩气探明可采储量对比表(据EIA) 单位:108m3
自2000年以来,美国泥页岩气开发进展加快,目前已完钻泥页岩气井约5万多口。泥页岩气产量在1998年占天然气年产量的1.6%;2004年产量227×108m3,占天然气年产的4.5%;2007年产量335×108m3,增至7.7%。2008年美国能源署(EIA)泥页岩气产量为572×108m3,增至10%左右。
对比2007和2008年各州产量,2007年美国本土48州的泥页岩气产量为335.07×108m3,2008年为572.23×108m3,增加237.15×108m3,增加71%。其中得克萨斯增加最多,由2007年的258.95×108m3增加到2008年的405.54×108m3;其次为阿肯色州,由2007年的26.32×108m3增加到2008年的78.96×108m3,增加52.64×108m3;俄克拉荷马州产量增加32.55×108m3(表1.3)。泥页岩气产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表1.3 2007~2008年美国本土泥页岩气产量对比表(据EIA) 单位:108m3
2010年美国泥页岩气产量约占天然气总量的23%,2011年页岩气产量达到1700×108m3,超过我国天然气2011年总产量1011×108m3。预计2030年页岩气年产量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49%。
目前,美国已经在20多个盆地开展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并对其它盆地进行了资源前景调查,目前已经确定50多个盆地有页岩气资源前景,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Fort Worth盆地的Barett页岩,密歇根盆地的Antrim页岩、Arkoma盆地的Fayetteville页岩,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俄克拉荷马州中南部的Woodford,North Louisiana Salt盆地的Haynesville页岩,跨越美国东北六个州的Marcellus页岩,德克萨斯州南部的Eagle Ford页岩等(图1.1),但各套页岩地质勘探和开发参数差别较大(表1.4)。
图1.1 美国本土48州泥页岩气远景区分布
表1.4 美国主要产气泥页岩基本特点
美国泥页岩气主要产于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开发深度范围为152~4115m,其中,生物成因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为152~671m,热成因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为914~4115m。富有机质泥页岩净厚度范围为6~183m,多数在30~90m之间,成熟度为0.4%~4.0%。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45%~25.0%,其中低热演化泥页岩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5%~25.0%,中高演化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为0.45%~14.0%。低演化泥页岩孔隙度为9.0%~14.0%,高演化页岩孔隙度为1.0%~10.0%。泥页岩含气量变化范围为0.4~9.9m3/t,Barnett页岩含气量最高,在8.5~9.9m3/t之间,Lewis含气量最低,在0.4~1.3m3/t之间。在开发过程中,Antrim和New Albany两套低演化泥页岩产一定量的水,其余几套页岩不产水(表1.4)。
泥页岩气井生产周期长,一般30~50年,根据对Barnett的测算,泥页岩气开采周期最长可达到80~100年,且多数不产水,这与煤层气、致密气有显著区别。
泥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也带来了页岩油产量的增长。2008年以来,美国陆续在多套泥页岩层系中产出了页岩油,例如 Monterey页岩、Bakken页岩、Barnett页岩、Woodford页岩、Eagle Ford页岩及Marcellus页岩等,相关理论研究正在展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美国已形成了先进有效的泥页岩气开发相关技术,包括水平井导向钻进、储层压裂改造、微地震监测、CO2驱气及节水减污等技术。在良好的市场和政策条件下,这些先进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幅提高了产量。
在国家政策、天然气价格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泥页岩气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完成了大量区域性和基础性泥页岩气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对重点盆地和重点地区开展的泥页岩气资源评价,极大地促进了泥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目前,美国已经掌握了从地层评价、气藏分析、钻完井和生产的系统集成技术,也产生了一批国际领先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如哈里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等公司。围绕泥页岩气开采,美国已形成一个技术不断创新的新兴产业,并已开始向全球进行技术和装备输出。
近两年,由于美国泥页岩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其国内天然气价格并没有受到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影响,是世界三大天然气消费市场(北美、欧洲、亚太)中价格最低的地区。
(2)加拿大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取得页岩气商业开发成功的第二个国家,2007年,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区块已开始投入商业开发,其后加大了泥页岩气的研究投入和勘探开发力度。泥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艾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南安大略地区、魁北克低地以及滨海诸省,其中不列颠哥伦比亚西部地区的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泥盆系的泥页岩气资源最为丰富。
目前,加拿大天然气供应量已占据了北美市场近50%的份额,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地区是其天然气主要产区。过去10年中,该省天然气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非常规天然气,即泥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2011年,加拿大国家能源局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能源和矿业厅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霍恩河盆地可能成为北美第三大泥页岩气产区,仅次于美国的Marcellus和Haynesville页岩气藏。虽然霍恩河盆地页岩气资源非常丰富,但加拿大国家能源局局长戴维森表示,目前还不确定现有的经济状况能否允许全面开发,而且也不能确定什么样的开采方式是可以采用的。这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泥页岩气开发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3)欧洲
“欧洲泥页岩气研究计划”(GASH)于2009年在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GFZ)启动。此项计划由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咨询机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拟通过6年时间共同推动完成。工作目标是通过收集欧洲各个地区的泥页岩样品、测井试井和地震资料数据,建立欧洲的泥页岩数据库,与美国的含气泥页岩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泥页岩气以满足当地和区域的需求。计划的资助方包括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e)、法国天然气苏伊士集团(GDF Suez)、道达尔(Total)、斯伦贝谢(Schlumberger)、Wintershall、Vermillion、Marathon Oil、Repsol和Bayemgas等10家大型油气公司。参与机构主要有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GFZ)、法国石油研究院(IFP)、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等3家大型研究机构,英国、德国、荷兰的多所高等院校,以及超过20个国家和地方地质调查局。
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波兰、奥地利、瑞典、德国和英国。据预测,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2030年最高可达600×108m3/a,其中波兰的产量最高,其他的则来自瑞典、德国、法国、奥地利和英国等国家。目前,波兰已钻11口泥页岩气探井,预计2014年实现商业化开采,并逐步实现燃气自给,随着技术的进步,开发成本有望大幅度降低。
(4)其他国家和地区
印度主要评估了坎贝、克里希纳戈达瓦里、高韦里和达莫德尔等盆地的泥页岩气资源量,并在西孟加拉邦东部达莫德尔盆地实施了一口泥页岩气探井,在1700m左右地层中发现了泥页岩气,初步估算泥页岩气的分布范围超过12000km2。
澳大利亚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约11×1012m3,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西部和东部的Cooper,Perth,Amadeus,Georgina和Canning等盆地中,其中在Perth,Cooper,Canning盆地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阿根廷积极开展泥页岩气勘探开发。美国能源信息署的一份报告显示,阿根廷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约为21.9×1012m3,居世界第三位,占拉丁美洲泥页岩气储量的1/3。阿根廷在Neuquen地区泥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该区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7×1012m3。
南非泥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在Karoo盆地南部,目前已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该地区二叠系的Whitehill地层是泥页岩气有利目地层,Shell公司正在该区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
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了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泥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
关于拉丁美洲的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对外贸易在许多拉美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一半以上,因此对外贸易的表现成为拉美经济的晴雨表。从对外贸易来看,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刺激了对拉美产品的需求增加和贸易比价的改善,拉美资源型产品和基础产品的出口出现了较好的局面。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攀升,使得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拉美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为此墨西哥政府还决定增加原油生产。世界经济增长的恢复刺激了对拉美其他资源型产品的需求,拉美的矿产品出口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拉美自身经济增长的加快,也刺激了拉美进口需求的增长。从拉美经济的增长规律来看,通常情况下拉美经济增长的加快,必然会拉动进口的大幅度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讲2004年拉美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近几年来最快的。
与此相反的是,进入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不令人乐观。2003年拉美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为365亿美元,比上一年下降19%),而2004年仍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私有化高潮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随拉美私有化的基本结束而减少;拉美经济在经历数年的衰退后开始出现复苏的势头,这一趋势能否持续,对此外国投资者仍在继续观察。此外,经历了前几年的经济动荡,拉美国家正在进行新的经济结构调整,外国投资者还在等待,以便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进入拉美,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将取决于正在进行之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
尽管如此,外国直接投资对拉美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还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因为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少数拉美国家。拉美6个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流入拉美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88%,其中巴西占35%,墨西哥占23%,阿根廷占12%,智利占8%,委内瑞拉占6%,哥伦比亚占4%。从1996~2002年的投资国来看,美国是拉美的主要投资者,其投资份额在拉美同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占32%,西班牙居后占19%,荷兰占8%,法国占4.5%,英国占3%。跨国公司在拉美外国直接投资者中居主导地位。从2000~2002年的具体情况来看,在拉美最大的500家企业的销售额中,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39%;在制造业最大的100家企业的销售额中,跨国公司占55%;在服务业中最重要的100家企业的销售额中,跨国公司占38%;在拉美最大的200家企业的出口额中,跨国公司占42%;在拉美最大的100家银行的资产中,跨国公司占37%。从跨国公司分布的行业来看,拉美的服务业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领域,跨国公司占该领域的58%,其次是制造业,跨国公司占其中的28%,在农业部门中跨国公司占15%。从生产领域看,他们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出口或面向拉美国内市场的产品,如墨西哥和巴西的汽车组装、哥斯达黎加的小型电脑生产等。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拉美经济中实际上起着呼风唤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操控着拉美经济的命运。
中拉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拉美经济的新亮点
你所谓的拉美是只整个南美洲,所以每个国家是不一样的。
一类是海地,某种程度上也包括某些中美洲国家;苏里南独立至今还不到20年,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确立,因此实际上也可归为这一类。这些国家处在传统社会向初级现代化社会转换进程中,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因此,暴力和一时难以被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另一类是巴西、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其他拉美国家。这些国家尽管时势艰难,但它们早已完成由传统社会向初级现代化社会的转变,80年代在政治体制上又发生了军人向文人交权和代议制民主的回归等变化,暴力和能够被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它们已建立起特定的经济体制和政治权力结构,尽管政局多变,也只是稳定中的纷乱。由此看来,前一类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建立起最起码的现代经济和政治体制;而后一类国家面临的则是如何在从旧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进程中发展和完善现代化的政治体制问题。也可以说,这些国家当前要解决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如何步调一致的问题。上述两类国家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局势纷乱在内涵和层次上是不同的。
实际上,第1类3个国家已大体顺利地渡过了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带来的社会震荡,政治权力结构稳固,执政党和反对党大体都能按照现代政党的“竞赛规则”行事。政治“军事化”的倾向已克服,政局较为稳定。第2. 3类国家正处在意义深远而势头迅猛的变革时期,因此政局多变,社会动荡也是情理中的现象。调整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就是调整生产关系和原有的分配结构。它不仅严重影响中下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触及进口替代模式下保护的工业集团、工会特权阶层及政府官僚集团和政客们的直接利益。中下层军官因待遇问题经常同政府发生龃龉,军队对政局发展仍会造成消极影响,如发动兵变等。但过去那种右派军人动辄以军事政变来推翻合法政府或以镇压行动来对付中产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做法已渐次衰歇。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稳定的因素仍会超过不稳定的因素,迟早会从凌乱走向稳定,从无序走向有序,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会逐步建立起来。在第4类国家中,当前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经济改革计划。如海地,虽然是拉美历史上最早宣布独立和最早废除奴隶制的国家,但在1804年独立、1934年美国占领军撤走和1986年2月杜瓦利埃家族统治被推翻后,一直处于经济停滞和政治混乱之中,除了殖民主义者的祸患,海地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始终为本国寡头集团、高级军官和教会上层集团所垄断,中产阶级和有组织劳工集团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十分有限,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海地时隐时现,建立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还未真正起步。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传统政治体系决不会以立宪方式为最初的改革作好准备,领导的变更意味着传统政治寡头的失势,因而不可能没有暴力而实现……从传统领导向现代领导的转变通常是一种疾风骤雨式的过程。迄今为止,拉美通行的收入分配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增长后分配”,即以牺牲公平来保持经济增长。大部分拉美国家实际上长期推行这一模式。60年代,巴西***公开宣称他们选择这一模式。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主导人物刘易斯和库兹涅茨是这一收入分配模式理论的开山鼻祖。按照这一理论,发展中国家首要的任务是启动和加速经济增长,提高资本积累率,收入先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以形成高储蓄率和资本积累,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然后通过“滴流”效应,自然而然地会提高穷人的收入。也就是说,收入分配不均等和两极分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经济增长的结果最终将导致均等的收入分配。但是,拉美国家的实际情况证明这一理论完全是虚幻的假设。在拉美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不仅没有均等化,而是越来越恶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的结果并不会自动地导致公正分配。如果不从战略高度重视公正分配和采取特殊政策,其结果必然是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正。
另一种是超越增长来维持公正的分配模式,有人称之为“先再分配后增长”的激进主义收入分配模式。为了缓解社会冲突和保持政治稳定,这一模式把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作为决策者的首要目标,不适当地强调解决贫困和收入分配问题。它不是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而是依靠扩大公共部门和增加政府财政开支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让国家充当“慈善家”的角色。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智利阿连德政府(1971-1973年)是这一分配模式的典型例子。为了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政府推行不切实际的经济政策,盲目地扩大公共部门,社会财富超前分配,国内需求急剧扩大,结果造成政府财政赤字从19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上升到1973年的24.7%,通货膨胀率从每年35%上升到600%,最后导致经济崩溃。阿根廷的庇隆政府(1946-1949年)和秘鲁的加西亚政府(1985-1988年)也都是采用这种分配模式的。
鉴于以往的失败经历,进入90年代以来,拉美经委会提出了“公正的生产发展”的新思想,强调生产改造与社会公平相结合,使收入分配状况随着经济增长的进程而得到改善,至少不发生恶化。1991年6月,它还提出了生产改造、公平分配和保护环境三位一体的发展方案。这说明拉美经委会的发展战略日臻完备。当然,公正的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的解决,决非短时期内就能奏效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单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调整,更涉及到一些拉美国家政治权力和政治体制的调整与改革问题。
1. 财政政策
1. 加强财政纪律; 2. 把政府支出的重点转向经济回报高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基本医疗保健、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 3. 改革税收,降低边际税率和扩大税基;
2. 货币政策
1. 利率自由化; 2. 采用具有竞争性的汇率制度;
3. 贸易和资金政策
1. 贸易自由化; 2.资本准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自由化;
4. 宏观产业政策
1. 私有化; 2. 放松政府管制,消除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障碍; 3. 保护产权
你可以详细看一下
对于利比亚美国想打就打,为何却不敢动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与美国都是美洲国家,而每周一直都被美国视为势力范围,两国之间的距离其实也并不算远。委内瑞拉与美国GE、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相望,两国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1700公里左右,这样的距离对于美军来说就像在家门口一样。委内瑞拉位于南美洲的北部,其北部濒临加勒比海,东部濒临大西洋,领土面积9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00万。委内瑞拉东部与圭亚那接壤,南部与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相邻,西部连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与美国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外交关系,曾经两个国家非常要好,委内瑞拉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两国的交往中,美国曾大力投资委内瑞拉的石油产业,随着1998年查韦斯上台后,两国的关系迅速恶化,甚至水火不容?起因是委内瑞拉开始向石油企业国有化,美国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国家利益。
两国关系恶化后,委内瑞拉开始长期奉行反美政策。且与美国的敌对国家古巴和伊朗等国关系密切,使得美国如鲠在喉。委内瑞拉与俄罗斯的关系非常要好,2019年委内瑞拉甚至宣布与美国断交。要知道,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就成为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对很多不听话的国家想打就打。2011年,美国率英法等国对远在非洲大陆万里之外的石油大国利比亚说打就打。一直以来,美国对石油国家采取高压态势,其目的就是维护石油美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与利比亚相比,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还要多,而且与美国的关系同样紧张。如果美国攻打委内瑞拉的话,可以直接从本土进攻,而不需要远渡重洋。美国为何直到如今都不敢对委内瑞拉下手呢?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美国不能让后院起火。一直以来,美国将整个南美洲都视为自己的后花园,美国不希望周边发生战争,让其他的国家插手进来,动摇自己的地位。一旦委内瑞拉遭到打击,那么每个国家都会人人自危,特别是古巴、哥伦比亚等与美国关系非常紧张的。近几十年来,无论美国家门口的国家如何刺激美国,但美国从来都没有对他们动手,这样可以杜绝外来势力干涉美洲的事物,从而影响到美国在美洲地区的微信和利益。
第二点就是美国如果攻打美洲国家,后果可能非常的严重。委内瑞拉的总人口超过了3200万,如果攻打委内瑞拉,那么或将出现大量的难民。如今的美洲地区只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发达国家,而这些难民大概率会选择移民美国或者加拿大。目前的欧洲已经在中东和非洲的难民潮中吃尽了苦头,美国当然不愿意重蹈覆辙,对于美国来说,他们很难拒绝接受这些难民,毕竟这些难民都是美国在自己家门口制造的,如果美国不管,那么在美洲地区的信用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三点就是没有油水可捞,毕竟资本家打仗也就算成本,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干。如今的委内瑞拉已经穷得债台高筑,不用美国自己打,就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委内瑞拉虽然石油不少,但品质非常差,无法与利比亚或者伊拉克等国相比,当地的石油开采成本提高,在国际油价低迷的时候甚至还够成本,即使美国控制这些石油资源,也难以弥补战争的开销,还不如将目光直接钉在中东地区。因此,长期以来,委内瑞拉无论怎么刺激美国,除了加大制裁外,美国丝毫提不起兴趣对付家门口的委内瑞拉。
中国的石油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用什么方式运输?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45个国家向中国进口原油。中国进口原油的一半(44.1%)来自9个中东国家,其中,沙特阿拉伯最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进口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内经济和消费增长的驱动。
一、以下是向中国进口原油的前15个国家/地:
俄罗斯: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5.8%
沙特阿拉伯: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2.4%
安哥拉: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0.4%
伊拉克: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9.4%
阿曼: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7.2%
巴西: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6.8%
伊朗: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6.3%
科威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5%
委内瑞拉: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9%
美国: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8%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8%
刚果: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7%
哥伦比亚: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1%
马来西亚: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
利比亚: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
二、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海运、国际输油管道等方式
在最开始运输石油的时候,是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但是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渐渐地演变到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铁路运输。相比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的量更,更便宜。
到现在,管道运输才是王道。现在,在中国石油运输的途径当中管道运输占了将近80%,至于咱们在刚开始说到的空运,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赔本的买卖,谁都不可能干。那么管道运输有哪些优点呢?第一个就是量大,那一根根粗粗的管子,就仿佛瀑布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而且还不需要你太多维护,投入的话,也就是那几根管子,只需要把管子建好就行,建在地下的话,对于地面上的环境也没有什么影响,最大的担忧就是有些人挖路的时候把石油管道挖破了,那这损失可大了去了,这主要是对于挖穿石油管道的那些人而言的。
除了输油管道,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海运,咱们从国外进口来的石油,除了轮船运输,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咱们先把国外的石油通过大型的油轮运到码头上,然后再通过输油管输送到国内的各大炼油厂,从而提炼出各种石油产品。当然了,咱们还建了一些国际的输油管道,但是也没多少,比如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以及中缅输油气管道等等。至于更远的地方要建国际输油管道的话,成本太高,而且打通关系太麻烦,不值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