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焦油加工的简介

2.南韩、北韩、南朝、北朝有什么不同

3.盘点 | 缓解油价飙升焦虑 4款油电混动车型盘点

4.在中国石油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5.太原到河北宣化自驾需多少公里,油价多少,过路费多少

煤焦油加工的简介

大同95号汽油最新价格_山西大同石化油价95油价

在当前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石油化工原料成本不断攀高,石化产品竞争力大大削弱,“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煤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据记者了解,在晋、陕、内蒙古等地,煤化产业作为传统煤化工的一个组成部分,煤焦油加工产业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投资煤焦油加工业一定要审慎。

煤焦油加工业现状分析作为炼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化产回收产品,煤焦油是一个组分上万种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已从中分离并认定的单种化合物约500余种,约占煤焦油总量的55%,其中包括苯、二甲苯、萘等174种中性组分;酚、甲酚等63种酸性组分和113种碱性组分。煤焦油中的很多化合物是塑料、合成橡胶、农药、医药、耐高温材料及国防工业的贵重原料,也有一部分多环烃化合物是石油化工所不能生产和替代的。

目前,我国煤焦油主要用来加工生产轻油、酚油、萘油及改质沥青等,再经深加工后制取苯、酚、萘、蒽等多种化工原料,产品数量众多、用途十分广泛。专家认为,煤焦油简单加工后的利用价值不大,国内外普遍看好的是其深加工精制产品的应用。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外煤焦油加工工艺大同小异,都是脱水、分馏,煤焦油加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等级、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近年来,随着煤化工投资及技术研发的趋势,我国煤焦油加工规模和技术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在煤焦油加工分离技术研发上取得的成果,为煤焦油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国外工艺相比国内呈现出大型化、多样性等特点,其加工深度及精度均优先于国内。

我国现有大中型煤焦油加工企业46家,年加工能力为540万吨。年加工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25家。其中宝钢化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煤焦油加工企业,4套加工装置能力为60万吨/年,山西焦化两套装置能力为35 万吨/ 年,鞍钢化工厂加工能力为30万吨/年,民企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目前也已形成4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

2005年,我国机焦产量突破了2亿吨,煤焦油产量为800万吨左右,由于原油涨价,被当作燃料油烧掉的比重增加,实际用于深加工的焦油量少于2004年。

去年以来,我国焦炭市场整体疲软,许多焦化厂为减少亏损不得不延长结焦时间,有的甚至熄火停产,导致煤焦油产量相对减少。加之国际原油涨价,许多燃料和重油用户纷纷转用煤焦油,造成煤焦油市场一路走强,致使一些煤焦油加工企业因买不到焦油原料而减产、停产。

煤焦油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煤焦油加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科研力量薄弱、投入少,现有装置规模小、工艺落后且过于分散,深加工力度不够、严重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煤焦油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够、产品品种太少、加工装置规模小、开发应用厂家投入不足等问题急需解决。我国煤焦油加工同国外先进国家及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较大。如德国大单套加工能力在75万吨/ 年,从中提取的化工产品多达200余种,日本煤焦油最大的单套加工能力达70万吨/年,产品近百种。目前,我国焦油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国内从煤焦油加工中提取的主要化工产品仅有20余种。

此外,国内煤焦油加工装置的装备水平、自控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过多考虑项目投资额,为节省投资不愿购入高水平装备。高温运转设备、耐腐蚀材质、高温高粘度介质的检测仪表等均不能找到合适的国内生产厂家,而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后续的维修水平又跟不上。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目前国内出现了煤焦油加工装置盲目建设的趋势。据了解,我国现有焦油年加工能力540万吨,在建加工能力425万吨,投产后合计年加工能力将达1340万吨,如果在建、拟建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焦油加工能力将是现有焦油产量的两倍多,焦油加工能力面临严重过剩,因此新建项目一定要慎重审批,避免重复建设。

煤焦油加工业发展建议据山西省工经联常务理事白玉祥介绍,发达国家煤焦油加工工业大致的发展趋向是:装置大型化、进行集中加工;由各大型煤焦油加工装置分工;各大型煤焦油加工装置分离出来的主要馏分进行交换集中加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深加工产品和精细产品的研发;对煤焦油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大集团大公司。

记者在调研时也发现,国外的许多先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结合国内煤焦油加工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我国煤焦油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切忌盲目新建煤焦油加工设施。目前,我国现有的加工能力尚且开工不足,加上新建、拟建的新设施,焦油加工能力已经产生过剩隐忧。由于与焦油加工“唇齿相依”的焦炭业不景气,许多焦化工亏损关门,导致焦油产量减少。

山西宏特煤化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李元狮介绍说:“焦油供应不足,因为公司规模较大,产品较多,目前还不至于亏损,但利润空间已大大减少,而周边一些小的焦油加工企业支持不住,有的已经倒闭。”

能力过剩现象已经给焦油加工投资和产业发展拉响了警报,意向投资者务必慎重决策,分析研究市场。政府及有关部门则应加强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调控,避免焦油加工业重蹈焦炭产能过剩、身陷严冬的“覆辙”。

其次,煤焦油加工项目建设要讲求规模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李元狮认为,由于焦油中许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含量少,如果规模太小则无法提取更多产品,也不具备经济性,因此亟待扩大加工能力。

山西宏特将要规划建设的焦汕加工能力为100万吨,投产后产品将由目前20种增加到60多种,企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

国内焦炭产量、焦油加工量最大的省份山西,目前已做出明确规定,各地均不得新建10万吨/年以下的焦油加工装置。

第三,投资者必须做好市场调研,慎重考虑投资收益率。要对原料、产品、运输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详尽市场调研,做到项目原料来源有保证,产品市场前景看好,运输成本经济,投资产出比合理。同时,煤焦油加工项目属于高污染行业、危化行业,必须建设相应的环保和安全设施。

第四,注重煤焦油加工技术的开发,加大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投入。目前国内外焦油加工工艺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是如何提高煤焦油各单组的分离效率,如何提高所得产品的纯度以及如何改善配套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多地提取更多有价值的组分,延伸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南韩、北韩、南朝、北朝有什么不同

南韩是指朝鲜半岛的南部,既是现在的韩国,而北韩则是指朝鲜半岛的北部国家,即是现在的朝鲜,二者的经济对比如下:《朝鲜与韩国人均gdp对比表》(单位:美元)

1960年:朝鲜 253,韩国 82, 前者是后者的3倍

1970年:朝鲜 400,韩国 410, 后者追上前者;

1980年:朝鲜 700,韩国 1592, 后者超前者约1倍;

1990年:朝鲜 980,韩国 6482, 朝鲜落后6倍以上;

2000年:朝鲜 130,韩国 8840, 朝鲜落后78倍;

2004年:朝鲜 86, 韩国 12431,朝鲜落后900倍。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战后节约资源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资源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政府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计划,以自由与计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计划。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政府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计划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政府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著。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政府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乏原材料、资金不足但劳动力丰富的现状,韩国决定了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其二,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够适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三,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尽管这些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在出口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韩国在增长方式的选择上,理论上受经济学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发展论”的影响,认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牺牲部分产业和工业部门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因此,选择“倾斜式”的重点投资,“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采取“先工后农”,“先出口后内需”,“先轻后重”,“先大后小”,“先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后一般产业”,“先增长后稳定”,“先速度效益后技术效益”,“先内涵后外延”,“先效率后公平”以及“先增长后发展”等一系列经济不平衡增长战略。

对于韩国所推行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国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增加出口创汇,以此增加对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资金的积蓄,取得显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于重点转向重化工业过程的过急过猛,出现了对重化工业的重复、过剩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再则,效率与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现经济增长之同时工潮迭起等并非完美之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应该说不平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平衡增长。

(四)与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政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以其协调的产业政策来调整其产业结构。8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国际化,力图把其企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冷战结束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经济,韩国更加强调其经济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同样,这符合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

(五)高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人力资源要素的支撑。韩国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而此战略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赞同,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素质。韩国的大企业大都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训练所、人力开发院等职工培训机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任总统卢武玄提出的“构筑技术中心的社会”经济施政纲领,体现了韩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以高尖端科学技术立国的志向。

参考资料:

南朝、北朝也就是指韩国和朝鲜,只不过没有北韩这个说法。

盘点 | 缓解油价飙升焦虑 4款油电混动车型盘点

(编辑/邵帅)油价破9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面对同步上涨的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价格,现在购入也确实不是时候。此外,对于大部分的家庭用车消费者而言,能通勤亦能远方的车,才是一款称心如意的车。那么,有没有办法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呢?一起来看看即将上市的油电混动新车型吧!

车型 - 1:奇瑞瑞虎8 PLUS鲲鹏e+

价格信息:15.18-16.58万元

奇瑞瑞虎8 PLUS鲲鹏e+版此前公布了先享价信息,新车推出2款车型,售价为15.18万元和16.58万元。作为瑞虎8 PLUS的插电混动车型,外观设计采用 与燃油版基本一致的手法,动力上搭载1.5T发动机+前双/后单电机动力总成。

该车型外观方面采用了大量横向线条和点阵式进气格栅,并搭配了矩阵式LED日行灯,使其3D立体视觉的点阵式格栅更为明晰。车身侧面,新车运用了上提式腰线进行勾勒,为其营造出了整洁动感的视觉效果。同时,整车侧面姿态饱满,镀铬装饰更为亮眼,也增加不少高级感。尾部方面,新车尾灯内部采用列阵式LED光源布局,搭配双边双出排气布局,看上去运动感极强。

新车内饰与燃油版差异不大,配备全液晶仪表盘、多媒体中控屏,可以展现更多的信息。新车的中控液晶屏内置了高德地图、唱吧、爱奇艺等应用,触控式的空调控制以及SONY音响的搭配,使其高级感陡然增加。此外,新车还提供全景影像、驾驶模式切换等。座椅布局层面,新车采用2+3+2的7座空间布局,前排为电动调节,副驾驶座椅配备老板按键,第二排提供独立的空调出风口。

动力方面,瑞虎8 PLUS鲲鹏e+是搭载鲲鹏DHT混合动力系统,全系标配19.27kWh电池组,NEDC纯电续航里程为100km,可实现510牛·米的输入扭矩,官方百公里综合油耗1.0L。

车型 - 2:吉利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

价格信息:17.37万元(预售)

吉利星越L雷神Hi·X作为品牌旗下的的一款油电混动版车型,目前仅给出了17.37万元的预售价信息。新车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了星越L的风格,但也融入了新能源汽车的部分设计元素。动力上搭载1.5T三缸发动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

设计层面,吉利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车型延续了星越L的外观设计主旨,但换装了全新样式的前格栅,内部的不规则设计显示出更多前卫元素。新车侧面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融入了全新样式的轮圈,风阻系数进一步降低。尾部方面,新车将继续使用贯穿式尾灯,全新的样式显得大气不失时尚。

吉利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车型的内饰与现款星越L的设计大同小异,科技性的三连屏将是主要特色,而双色内饰风格和大面积的皮革面料,增加不少豪华感。动力方面,新车搭载1.5T三缸发动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最大马力150匹,峰值扭矩225牛米,匹配3挡电驱变速箱(DHT Pro),油情况下最大续航为1300km。

车型 - 3:比亚迪驱逐舰05

价格信息:11.98-15.58万元

3月17日晚间,比亚迪e网旗下首款军舰系列车型——驱逐舰05正式上市,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为11.98-15.58万元。这使10-15万元级的新能源车市场,又多了一位竞争者。

设计层面,新车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与王朝系列不同的是,新车的风格更趋于凌厉,视觉效果上更有辨识度。整车放弃龙颜设计语言,无边式进气格栅搭配全新的Logo使其整体的视觉风格新颖个性。同时,新车的侧面整体平整,尾部造型简洁。此外,车身尺寸的长宽高分别为4780*1837*1495mm,轴距为2718mm。在同级别中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内饰方面,驱逐舰05整体造型吸取了比亚迪最新的设计语言,其中控台造型显得格外简约科技,并将根据配置不同,提供12.8英寸/15.6英寸可旋转中控屏。配置方面,新车全系标配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比亚迪智能云服务、4G网络服务、车载蓝牙系统、车载Wi-Fi、OTA远程升级等功能。此外,外后视镜电加热除霜、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手机NFC车钥匙、智能遥控驾驶、遥控启动车辆等配置也不会缺席。

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1.5L发动机和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组成的 DM-i插电混动系统,发动机最大马力110匹,最大扭矩135牛米。驱动电机提供两种动力版本,最大马力分别为180匹/197匹。新车的WLTC综合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55km和120km。

车型 - 4:长安UNI-K iDD

价格信息:17.69-19.29万元

长安UNI-K iDD作为长安汽车旗下的混动车型,已经于3月10日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2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7.69-19.29万元。

作为一款中型SUV,其外观设计与燃油版车型基本保持一致,其UNI家族化的无边界前脸风格十分明显。同时,整车的隐藏式门把手也进一步降低了行驶风阻系数。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865*1948*1700mm,轴距为2890mm。此外,新车尾部造型宽裕,视觉效果更为大气,贯穿式尾灯组同样极具辨识度。

新车内饰的运动化风格较为明显,双横辐式多功能方向盘造型简洁动感,全液晶仪表盘的科技气息浓郁,中控多媒体触控屏还融入了大量的智能化配置,电子换挡机构呈现出更多高级感。

动力层面,新车搭载蓝鲸1.5T发动机搭配电动机的混动系统,发动机最大马力170匹,最大扭矩260牛米;电动机最大马力116匹,最大扭矩330牛米。整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可达到130km,综合续航里程1100公里。

写在最后:

面对飙涨对的油价,以及上调不断的新能源纯电动车型的售价。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上的消费者,尤其是家庭用车的消费群体,不得不对新能源汽车开始关注。在既要满足多场景使用环境,又要满足经济实惠的需要,油电混动的车型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友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在中国石油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四老学姐来回答了~

首先,风景如画?~石大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南门就是唐岛湾,风景秀丽,冬暖夏凉。除了风有些大~

第二,石油大学的学风没话说,不管是周末还是假期,自习教室、图书馆里永远有很多努力学习的人,来到石大,就是你迈往人生巅峰的第一步~

在石大就读,有一种“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在这里,老师认真授课,学识渊博;同学努力学习,向上拼搏。在这里,梦想、奋斗是永远的追求。

第三,课余活动同样丰富,在石大,你可以尝试一切你想尝试的东西。唱歌、乐器、跳舞……总有一个爱好属于你,也总有一场梦属于你。学校和学院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只要你敢于表现自己,你就是石大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第四,石大的食堂装修之后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食堂啊,一共有3个普通学生餐厅,1个民族学生餐厅,1个学苑餐厅和1个肯德基。同时,为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不同口味,学校引进了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东北等地的近20家特色风味小吃。学生餐厅面积为5.2万平方米,能容纳5万余人就餐。餐厅内主副食花色品种繁多,高、中、低档饭菜搭配合理,中、晚两餐主食品种达80多个,副食品种达150多个。

话不多说,上图!

光冲这个食堂装修,我就给100分!

最后一个,不得不说石大的妖风真的是很优秀了...每次从图书馆后面走,都在怀疑人生,我是谁?我在哪?我为啥要走这儿?

不过,据说石大校内的风之所以这么大,都是被安排的...不说了,很心累...

总之,这里风景如花,这里丰富多彩,欢迎大家来石大就读。

太原到河北宣化自驾需多少公里,油价多少,过路费多少

过路费200左右,油钱220左右

驾车路线:全程约450.2公里

起点:太原市

1.太原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50米,左转进入新建路

2) 沿新建路行驶250米,过右侧的创享天地约110米后,右转进入府西街

3) 沿府西街行驶830米,过右侧的必胜宅急送,直行进入府东街

4) 沿府东街行驶3.8公里,左转

5) 行驶330米,直行进入东中环路

6) 沿东中环路行驶760米,右转进入迎春街

7) 沿迎春街行驶680米,朝东环高速方向,左前方转弯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驶370米,过杨家峪互通式立交桥约420米后,直行进入环城高速公路

9) 沿环城高速公路行驶14.1公里,过阳曲高架桥,朝孟县/阳泉/石家庄/G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2.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940米,过阳曲枢纽,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3.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35.0公里,直行进入原太高速公路

4.沿原太高速公路行驶230米,稍向左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5.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48.8公里,直行进入原太高速公路

6.沿原太高速公路行驶1.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7.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20.6公里,直行进入大运高速公路

8.沿大运高速公路行驶520米,稍向左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9.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32.4公里,直行进入白草口隧道

10.沿白草口隧道行驶8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1.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47.0公里,朝大同/G5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大新高速公路

12.沿大新高速公路行驶35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3.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320米,直行进入大新高速公路

14.沿大新高速公路行驶220米,过大运枢纽,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5.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51.4公里,直行进入大新高速公路

16.沿大新高速公路行驶380米,朝大同/G5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7.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2.5公里,直行进入京大高速公路

18.沿京大高速公路行驶180米,稍向左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9.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860米,朝大同县/北京/浑源/S3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孙右高速公路

20.沿孙右高速公路行驶520米,直行进入孙右高速公路

21.沿孙右高速公路行驶42.1公里,直行进入宣大高速公路

22.沿宣大高速公路行驶123.6公里,在张家口/宣化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3.宣化县内驾车方案

1) 沿匝道行驶7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X410

2) 沿X410行驶2.6公里,左前方转弯

3) 行驶4.1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