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前十名是?

2.泰国开车成本高吗

3.高人高人!!~~~~

4.想来一次房车境外游,该准备什么?了解什么?

5.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前十名是?

老挝油价多少钱一升-老挝油价和中国油价哪个高

这是2007年亚洲国家GDP总量排名居前20位的国家。日本、中国、韩国、印度稳居亚洲前四名,是有实力影响亚洲经济的四大强国。

东亚有5个经济体进入亚洲20强。其中日本、中国、韩国霸占了前三名,台湾第五,香港第十,显示来东亚经济的雄厚实力。东亚国家无疑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东南亚有6个国家进入亚洲20强,依次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越南。从10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之后,东盟国家的经济表现中规中矩,唯一的亮点是越南,近年来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成为东盟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南亚次大陆有3个国家进入亚洲20强。印度排名亚洲第四,经济发展迅速,还有进一步提升排名的潜力。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分别拥有1.6亿和1.4亿人口,是世界第六和第七人口大国,但它们的经济总量只分别位居亚洲第14和18位。相对于亚洲其它部分,南亚国家间的人均GDP水平差距较小。

西亚有5个国家进入亚洲20强,包括中东五大产油国中的四个。其中沙特和伊朗分别位居第七和第八位。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西亚国家的经济总量仍会水涨船高。而资源极为贫乏的以色列排名西亚第三,算是一个奇迹。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唯一一个进入亚洲20强的国家,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和俄罗斯的密切联系,使哈萨克斯坦将其它四个中亚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名次 国家 GDP总量(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日本 52900 41480

2 中国 30100 2280

3 韩国 9920 20240

4 印度 9280 830

5 中国台湾 3980 17520

6 印度尼西亚 3960 1590

7 沙特阿拉伯 3690 14250

8 伊朗 2520 3560

9 泰国 2270 3420

10 中国香港 2050 29350

11 马来西亚 1620 5950

12 以色列 1500 20880

13 新加坡 1410 32030

14 巴基斯坦 1280 790

15 菲律宾 1260 1380

16 阿联酋 1220 45120

17 哈萨克斯坦 900 5830

18 孟加拉国 750 500

19 越南 670 790

20 科威特 650 25870

泰国开车成本高吗

不高。根据查询环球网显示,截止2023年8月7日,泰国油价为3元每升,中国油价为7到9元每升,泰国油价比中国低,因此泰国开车成本不高。泰王国,简称“泰国”。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其西部与北部和缅甸、安达曼海接壤,东北边是老挝,东南是柬埔寨,南边狭长的半岛与马来西亚相连。

高人高人!!~~~~

为什么倾其所有悬赏这个答案呢。并不是很难找啊。

一、越南的经济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九月已预测,越南经济今年可望增长百分之七点五,而越南政府预期今年其经济增长率将达百分之八点五,为八年来的最高水平。泰国经济研究机构也在此指出,在当今高油价时代下,越南是东盟成员国中经济表现最为出色的国家,今年经济增长率将居东盟成员国之冠。越南经济的发展备受各方看好。泰华农民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分析,推动越南经济今年迅猛增长的支持因素有:出口业绩亮丽。越南成功开拓中国、中东、东欧等新市场,商品在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市场广受欢迎,原油、成衣、鞋产品、电子产品、计算机零部件、大米、海鲜及家具产品成为新兴出口商品,推动出口在今年前九个月增长百分之二十一、达二百三十五亿美元。越南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保持在7.2%左右,十余年间,越南收入低于贫困线(日均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口数量从1990年的51%降到今年的8%。不仅如此,目前的越南政府将经济增长视为第一要务,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除此之外还包括进一步降低贫困人口数量等一系列目标。

二、地理人文:

想来一次房车境外游,该准备什么?了解什么?

1、旅游咨询的收集:

自驾车朋友出行,总希望看到的东西多多,错过的景色少少。那么首先就要有一个充分收集、整理和归纳你所要去的地方和你喜欢要看的景点和东西的资料。

在大多数自助游网站上的东西只适合自由行和团队行的旅游,似乎都不大适合自驾游的旅客。但是在有些常规景点和城市所要看的东西基本相近,你可以大量的采集。自驾游更要注意哪些非常规旅游线路上的特殊景色,比如自驾旅行到了挪威你不去“大西洋之路”是不是有些遗憾?其实你没有多走多少路,只是搞清楚它的具体位置便是。而收集、整理、汇总、规划,这些工作我断断续续地整理大大概有两年的时间。

再有就是勤交流,在准备阶段、在路上,任何人都是你的好向导。假如有当地人指引你去哪里,OK!送上地图请你帮我标注出来。

2、规划你的行程:

自驾车旅行的行程规划很重要,你要有切合实际的路线和时间。飞机一天可以飞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而开着你那只有轱辘没有翅膀的小机器,一天的行程也就是500公里左右。

那么在你的行程里,不可能每天去跑路,也不可能整天去逛景,合理规划你的路线,不使得它变的枯燥乏味是最重要的,在必经的赶路路段上,跑两天长途,逛一天、半天景点?劳逸结合才会更有兴趣。在主要的景点路段上如何不走回头路?在必须走回头路的路段上如何分配去和回中的景点?都是我们自驾车旅行者必须考虑周全的事情。

在我个人的行程规划中最忌讳赶路,一天超过1000公里的路段几乎我不去考虑,或者我会在时间上我会把1200公里规划成两天的路程。因为安全是第一重要的,所有的事故几乎都是车速快和疲劳驾驶带来的,即便有很多人在事故后的总结是自己车的种种原因或者别人车的原因,其实您能够去总结你的事故原因已经就是万幸了,真出了大事情恐怕就只有交管部门为您总结事故原因了。在我看来,如果你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也许因为你的努力这场事故就避免了。

3、旅行手续:

人员手续和其它自由行的手续相同,去依照你需要去的国家和地区,办理相应的旅行签证。欧洲行我办理的是:

蒙古国的过境签证,有效期十天,实际蒙古我们走了五天就离开了蒙古。

俄罗斯的一个月的旅游签证,事实证明30天有点儿短,俄罗斯领土广阔,30天游走完西伯利亚和莫斯科、圣彼得堡,就已经很紧张了,真应该申请60或者90天的商务签证(因为俄罗斯似乎没有超过30天的旅游签证)。

申根国法国的90天旅游签证,给到我手里的是有效期95天的一次入境90天的申根签证,对于我想申请二次申根签的旅行计划,这样正好。

我的英国签证比较繁琐,因为我希望在俄罗斯一个月、申根国三个月,再加上当时英国签证在国内申请周期比较长,且英国使馆规定在临行前90天内申请,我在俄罗斯和申根国的时间总计大于它90天内的要求,所以,我只能选择在境外办理英国签证。

也正是因为能否拿到英国签证,关系到我的第二次申根签证和整个我的计划行程,所以我必须尽早拿到英国签证,也好调整我的行程。进入申根国芬兰,赫尔辛基我没有停留,只能去选择挪威的奥斯陆,但是网上申请告诉我奥斯陆比较繁忙,那么我只有选择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了,在整个送签的过程中,又是一波三折,先是英国应该是叫边境局?通知我我的第一个预约的日期,斯德哥尔摩的签证中心不能够办理,所以只能改期,想往前几天申请,前面日期的预约又都满位了,只能推后一天去签证,等签证的日子真难熬啊!我整整等了十五天。由于手里没有护照,我只能在瑞典转悠(因为前往第三国一旦遇到检查,我手里啥证件都没有,这肯定不行)。

车辆手续是比较复杂的。

因为前往不同的国家,所需要的手续各不相同,从北部边境出境走蒙古或者俄罗斯,目前看你需要办理ATA单证册。

从云南的磨憨口岸前往老挝,你只要带齐你车辆的手续,在口岸运管部门办理出境手续。

而前往有些国家,可能还需要进入国办理相关手续,才可以获准出境,比如越南。

4、费用的预算:

有人说跟团省钱,有人说自助游自由,我个人认为既省钱又自由的是自驾游。当然想奢侈和那种旅游方式无关,只是你个人喜好而已。

自驾游最大的支出是油钱,无论汽油、柴油,如果你是租车游,租柴油车比汽油车贵!而在大多数国家柴油又比汽油便宜,而且柴油车油耗比同排量的汽油车省,因此综合成本两个差不多。但是租车很讲究从哪里去租车?各个国家差异还不小,这个需要你自己在网上斟酌。关于租车,我也是在挪威遇到了一对中国夫妻租车游,他们租车的经验让我这个不习惯租车的人茅塞顿开。

在欧洲普通公路也好,高速公路也罢,绝大多数是免费的,过路、过桥费你可以忽略不计,行驶里程加上你车的油耗,乘以油价,就可以计算出你的加油费用。

在欧洲自驾游之所以省钱,是因为你有更大的自由,比如:住房,你可以离开闹市区(欧洲大多数城市规模都不大,能攀比北京、上海的不多。),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那个地方的房价和闹市区的差距远比一两升油钱来的划算,你也可以在城市周边找一家露营地(Comping)奢侈点住个木屋,简朴点自己支个帐篷,二三十到几十欧元搞定,经济又浪漫,便宜又时尚。

有了车就有了一付比你的肩膀更结实的铁骨架,户外使用的炉具、锅碗都可以准备。在欧洲待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你会觉得一碗西红柿鸡蛋挂面汤,会比你纠结是多花一个半个欧元去选择鱼肉的还是牛肉的麦当劳,吃着舒服的多。

汽油费+住宿费+伙食费+购物零花费+不可预见费+如果你是自驾中国车出境,还要再加上车辆的保险费=你此次旅行的预算费用。

欧洲大多数国家和中国类似,有强制的交通事故赔偿的保险,在你从任何国家进入的时候,没有人会提醒你去购买保险,你需要的是去自觉购买,如果一旦发生意外,你没有保险的话,依照违法在先的原则,所有的责任都将有你来承担。

如进入申根国后,你可以在海关咨询哪里有卖保险的,我们是在从俄罗斯入境芬兰的时候在海关购买的欧盟国家的保险,这个保险比申根国的国家数量更多些。

5、了解你所去的地方的交通信息和法规:

欧洲的交通法规和中国的差不多,我想世界上的也都不尽相同。但是,在遵守和执行、权利和义务上,和中国的交法可是大相径庭,如果你不能严格的去遵守和执行,你最好远离自驾欧洲。因为,谁也不知道如果你在欧洲违规闯祸,会被如何判你的罪、罚款多少?

从我小时候的**里看到美国大兵开着吉普车横冲直闯,那个时候有的是恨!今天来看,似乎1949年的解放也没有把中国人遵守道路交通规则的本性开发出来。难!难!难!

欧洲人开车快,就像美国大兵一样快!因为,每个人都主动的去遵守交通法规。欧洲道路窄,流窜了一年,想找个和天安门广场一样宽的?没有!搞的我这个以车代步、边走边看景的,经常会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停车,一旦有机会有了双车道后,一定要让后面的车先过去。这是礼让,你驾车到欧洲必须学会,如果你不这样做,可能没有人会在你身后按喇叭催你快走,但是一定会有人在后面车里骂你不懂规矩。多带感冒冲剂,有这么多的骂,你夜晚的喷嚏一定会多。

支路让干路先行、准备进入环岛的车辆让环岛内的车辆先行、在人行横道上让行人先行,这些交法咱家都有,却没人执行。但是在欧洲却严格执行,否则你可能不是赔人家的车,就是赔人家的命!

在欧洲行车,大多数国家要求,白天要打开行车灯,或者开大灯。

红灯是不能右转弯的,一定要等绿灯亮起来才可以右转,有些地方还专门有右转弯的绿灯。

高速路上严禁从右侧超车,更不用说走硬路肩了,这个怕是属于故意违规,如果有违反我不知道警察会怎样处罚。

人行横道前,永远是行人优先。即便是有红绿灯的人行道前,也许车行道已经亮起了绿灯,而人行道上依然有没有过完马路的老人和小孩!

在欧洲环岛要比红绿灯多。在进入环岛时,先看左侧有无来车,有车的情况让环岛内的车先行,无车的情况下可以进入。进入环岛,右转靠右行驶,并打开右转向灯;直行车在中间位置行驶,在你要通过了右转路口的进入口前,打开右转向灯;左转车辆靠左侧行驶,在你要通过了直行路口的进入口前,打开右转向灯。

再有就是支路让干路的问题,进入主路通常有一个镶着红边的白色倒三角,这里你必须停车往左、右看,在左右视线里都没有车的情况下,你在左或者右转进入,否则很有可能发生碰撞事故。当然,这个责任在你。

所以出门前好好再背背交通法则,不行就自己在国内先严格的操练一把,没点儿功夫就先别出来。

停车,残疾人车位你不能停,路牌或者地上都施画着一个座轮椅的残疾人标志。写有私人(Private)字样的车位你不能停,这是私人的车位。写有(Reserve)字样的车位你不能停,这是专用车位。看好大P字下面的小字,有免费停车2小时、1小时、30分钟。认真阅读,遵照执行,小心被罚款。但是大多数车位是白天收费,晚上18:00、20:00一直到早晨7:00、9:00是免费的,你可以尽情享用。

至于收费停车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点,在很多大城市一小时4-5欧元的停车费,很常见。这个绝对比中国贵。

所以,在一些大城市,车停在郊外,乘公共交通工具进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另外在欧洲礼貌问题也很重要,通常在欧洲路窄的地方会车,会有一个停下来让另外一台车现行,先行者一定举手示意“谢谢”。这算是这里的规矩吧,几乎人人遵守。在北欧、德国、英国等地,房车遇到对面会车也通常会举手示意。在营地、郊外当你早起遇到邻居、过客,只要是四目相对都会问一声“早安!”或者“HELLO”

易建房小编为您解答,若想了解更多来咨询吧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的供需形势有3个基本估计。第一,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同时,由于全球在20世纪90年代忽视了找矿勘查,整个世界都在“吃老本”,使世界能源、资源储量的增速放缓,这意味着虽然除石油外总体上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各国政府仍需要经常关注结构性短缺的形势,并将全球能源、资源的地缘政治放在突出位置。对我国而言,一是国内肯定还有大量待发现矿床,二是目前几乎是利用海外资源的最后时机,越往后准入成本越高,竞争越激烈。第二,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尤其是在消费量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生产量增长幅度的亚太地区,供需不平衡更为加剧,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阶段正是中国拯救世界矿业、需要我们在市场上有更大声音的时候。第三,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由于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运输线路的竞争激烈以及现货市场供应量不稳定等复杂原因,导致市场的结构性波动剧烈,能源、资源的市场价格越来越不由基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随着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尽上风,廉价石油时代有可能趋于终结。为应对这种局面,需要我们加强风险管理。实际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短缺,大多数属于结构性短缺,除石油外尚未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但是,随着工业化国家继续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随着经济正在爬坡的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预计多数战略和关键矿产将在2020~2030年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届时我们利用国外资源将面临更加特殊的困难。大体上可以认为,当前是利用国外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最好时机。

4.1.1 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

目前世界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大多数重要能源、资源的储量静态保障年限,按照2003年的消费量衡量,基本上均在50年以上。其中,保障程度在100年以上的矿种有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铬铁矿、钾盐,50~100年的有天然气(67年)、铀、镍,小于50年的只有石油(41年)和铜(47年)。因此,从储量角度看,世界能源、资源仍能维持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受科技进步的推进,世界主要能源、资源的储量仍然在增长。更深、更边远、海域、更复杂和非传统类型的资源不断被探明,更低品位、更难选冶的矿床不断被开发利用。例如,到2003年的20年世界累计产出原油670多亿吨,但是由于勘探和开发技术进步和不断投入,2003年剩余可采储量反而增加了580亿吨,也就是说20年间共探明了1250亿吨。同时,全球仍有大量能源、资源待发现、待探明、待圈定。以保障程度最小的石油和铜为例,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全世界陆地铜资源量为16亿吨,现探明铜储量仅只占其资源量的38%。除西欧和北美外,其他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仍相对较低,包括资源大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待发现潜力很大。据目前认识水平,世界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待探明储量或通过技术进步成为可采储量的分别为1500亿吨和180万亿立方米。此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全球重油、沥青、油砂等可采储量约4000亿吨,是常规原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2.7倍;煤层气的储量可能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据估计,主要储存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至少是地球上全部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总和的2倍以上。

但是,世界资源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除找矿难度增加这一原因外,关键原因是,由于冷战后原苏联向西方国家增加供应,20世纪90年代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同时,受全球地质工作由资源向环境转移呼声的影响,全球忽视了找矿,再加上1997年的金价下跌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能源和资源公司的负面影响,导致世界能源、资源的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例如,铁矿石、铀、钾盐、煤炭等几种保障年限较长的矿产,几十年间基本上全球没有投入勘查(为数不多的一些投入主要围绕现营矿山周边),全球在“吃老本”。

更令人遗憾的是,世界能源、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由于复杂的长达数十亿年的地质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矿种的已探明储量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东地区6国占了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63.3%,委内瑞拉占6.8%,俄罗斯占6.0%,我国仅占2.1%。俄罗斯是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26.7%,中东地区占40.8%,其中伊朗和卡塔尔分别占15.2%和14.7%。煤炭储量前10的国家占总量的90.0%以上。在目前探明可采储量中,铁矿以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质量最佳。铜矿主要分布于美洲的安第斯—落基山脉和中亚—俄罗斯地区。近年来,蒙古境内新发现的奥尤陶勒盖铜矿(1600万吨)和俄罗斯的乌多坎铜矿(2000万吨)均未开发利用。铝土矿储量71.0%分布在几内亚、巴西、澳大利亚和牙买加。越南的铝土矿资源潜力很大,探明储量近80亿吨,多为优质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开发利用前景好。钾盐储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0%的储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罗斯。泰国、老挝也具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与我国互补性很好。铬铁矿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和原苏联国家。镍主要分布于古巴、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锰矿储量中,南非和乌克兰占世界的80.0%以上。

总体上我们认为,除石油外,世界范围内在中期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将有可能是经常会发生的,需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同时,还可以认定,当前几乎是利用国外能源、资源的最好机会,如果再犹豫不决,将会丧失好时机,或者出现资源性短缺而竞争更加激烈,或准入成本大幅度提高难以承受。

4.1.2 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

世界能源、资源产量继续增长。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5%。油价上升推动一些资源丰富的主要产油国产量迅速增加。1993~2003年天然气世界产量年均增长2.3%,远高于同期石油生产增长率。1995年来世界铁矿石产量一直稳定在10.0亿吨左右,2002年首次突破11.0亿吨,2003年为11.2亿吨。近年来全球铜产量也在持续增长。

但是,未来世界能源、资源产能的继续增长将面临诸多障碍,可以认为多数矿产目前的生产能力已接近极限。特别是目前全球能源、资源的生产成本总体上有所增加;大多数能源、资源的剩余(闲置)产能大幅度减少,连大量以前已关闭的矿山又重新开发,增加产量的调控空间已经不大,如欧佩克的剩余生产能力,一直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安全性的一个指标,目前已比5年前下降70.0%;并且由于周期性作用影响,近期发现的不少矿床的开发利用尚有待时日。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世界能源、资源的消费量以更大速度增长。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为36.97亿吨,消费量为36.37亿吨。1993~2003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6%,10年间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3%,煤炭0.9%。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大多数能源、资源的消费量增长缓慢,但仍在增长;主要新增需求量集中在正在爬坡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中亚太发展中国家增长幅度最大,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需求量增长幅度又是最高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且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在6.0%以上。

尽管如此,世界能源、资源供需仍能保持基本平衡。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都在1.5%左右,石油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消费量的增长。2003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6185亿立方米,消费量为25910亿立方米,基本维持平衡。但是同时总体上仍然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世界能源供需有从基本平衡向供应趋紧变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变化的趋势。

在总体基本平衡的同时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以亚太地区最为突出,2003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占全球的4.2%,而产量占10.2%,消费量却占28.8%,反映亚太地区处于高强度开采和消费,可谓“小马拉大车”,资源基础严重不足。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量增长接近极限,消费持续增长,虽然总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亚”平衡。一有风吹草动,这种平衡将被打破。例如,据分析,如果智利铜产量削减50万吨,世界铜价格将增长50.0%左右。

总体看,未来竞争将加剧,尤其是对产能的竞争,对市场的竞争。

4.1.3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主要原因,一是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二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三是运输线路的竞争日益加剧;四是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了上风,特别是大多数矿山的产能是按照长期供货合同来生产的,现货市场上的量很少,而中国及其他国家进口的胃口太大,现货市场不可能满足,加剧了市场的“亚”稳定性。

2003年全球石油贸易量为22.60亿吨,为产量的61.1%;其中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5.61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1/4,欧洲石油净进口量占22.0%,日本占11.6%。中东仍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地,2003年出口石油9.40亿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1.4%,其次为原苏联、西非、中南美和北非地区。受运送条件限制,世界天然气国际贸易量不到产量的1/4。2003年贸易量为6237.10亿立方米,其中管道贸易占72.9%。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出口欧洲,加拿大天然气全部出口美国。

石油价格增长幅度快,廉价石油时代趋于终结。石油价格并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国际油价经过1973~1983年的高涨期后,由于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发现,非欧佩克产量大幅提高,欧佩克对世界石油生产的控制力下降。20世纪末,国际石油需求稳步上升,再次形成了石油供应方的寡头垄断格局,世界石油市场重新出现由供应方控制价格的局面。欧佩克已重新成为确定国际油价的主要支配力量。其他石油出口大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与欧佩克密切合作,共同推高油价。

美国对伊战争和单方面反恐行动,直接引起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挤压。伊拉克、伊朗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和限制,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投资风险增加,导致中东的石油供应补充能力明显降低,引发石油市场的多次震荡。由于需求持续上升,而供应方又有意维持高价态势,加上伊拉克战争等非市场因素,使突发性事件对石油供需平衡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突发因素的不可预见性,为对冲基金炒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创造了条件。各种套利基金进入油市进行投机加剧了油价的波动。美元的贬值对油价走高也起了重大作用。

世界矿产资源国际化趋势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攀升。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上升。铁矿石价格大幅度增长,并未反映真正供求关系。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比2004年增长了71.5%,从巴西、澳大利亚到我国的铁矿石运费近两年分别上涨了190.0%和160.0%,对未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快速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高价位有一部分是属于恢复性上涨,另一方面是我们内部存在的机制性和体制性障碍造成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之间的不协调、国内与国外不协调、企业之间不协调以及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我们作为“上帝”却未能享受到“上帝”待遇。铜、镍、铬铁矿等其他矿产的价格仍有巨大上涨空间。这也是“亚”平衡市场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