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哪个地方工作薪水高?

2.纺织行业为什么这么萧条?(纺织行业还有发展吗)

3.今年物价为什么涨得这么厉害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哪个地方工作薪水高?

国际油价下调过年反升_国际油价回落

中石化不知道。中石油工人工资不高。我是一个参加工作三十五年的采油一线工人。除各种扣完拿到手四千三。七。八年没涨工资了。要是你能当领导那就反过来了。

给大家摆三个对比,就一目了然:

他俩都是央企巨无霸,只是中石油比中石化更保守,中石化比中石油更折腾。

第一个,总部比地方公司高。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方面总部都在首都,收入的起点就高,另外,福利待遇也是地方公司不能比的。别的不说,就看两个总部的食堂伙食,就会让员工很有成就感。地方就不行了,而且越是地方条件越差。特别是反“四风”后,审计、巡视非常严格,地方的小动作稍多了,也不敢多发!

第二个,海外比国内高。两大公司在海外都有巨额的投资和海量项目,不可能都聘用当地员工。派出的员工不仅国内的薪酬不变,还有非常乐观的海外补贴。据说全是按国外石油公司的标准,以美元计算。按照职级从每天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据说比工资要高好几倍!

第三,偏远比城区高。当然,作为石油企业,开发环境差,可以叫艰苦一点都不为过。不是大沙漠就是大荒原。派员工到这些地方工作,自然要支付高一点的野外津贴。不然,谁会爬山头,进戈壁,趟草地呀!

至于南北方差异、东西部差距,和地域的差距基本相符!

我是石化的油服的一名员工,这么说吧,只要是前线干活的工人普遍都不高,所谓高的都是正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而且目前企业重组后,一线干活的工人更少了,劳务工走了不少,正式工又有好多人不愿意呆在前线,都觉得没前途,所以这是现在的客观事实

但是我查了一下。

中石油:

普通技术员5000以上

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也差不多

高级工程师8000以上

正科级8000以上

其他过年过节福利不算

中石化:

比中石油福利稍差一点,工资差不多

我是中石油一般干部,工龄33年,政工师,为油田做过各种贡献。现在月工资3300元,加上奖金、兑现,每年到手工资不到6万。8年没涨工资,等于收入一降再降。还不如一线城市90后收入的三分之一,试问这公平吗?

整体来说,中石油比中石化高,这几年中石油薪酬整体一线倾斜,大家相对而言还是有获得感的。

管理人员工资高,真正做贡献的一线员工收入低。

我是中石化员工,基层员工也分三六九等,最下面二线工人一般都在3-4千左右,像一线操作工有倒班费能拿到5千左右。你所为高收入的一般都领导主任什么的,副主任一般8千左右,正主任I万左右。副总差不多1一2万左右。一把手差不多3万左右。

非常高兴来回到这个问题,首先自我介绍下,本人在中石化某炼厂已工作十余年,所以对工作薪水这块儿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中石油的咱不说,因为毕竟没在中石油干过,所以不太了解,不过话又说回来,两家都是共和国的长子,薪水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那么中石化的整体薪水分布呢,是侧终于效益的,按照板块分为上中下游,上游即油田板块,中游为炼化板块,下游为销售板块。在2010年以前呢,国际油价高,油田板块效益好,那么在中石化系统中就是油田板块工作薪水高,炼化板块次之,销售板块最后。最近几年,一方面国际油价震荡较大,油田板块盈利较少,那么薪水自然就降了下来,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大型民营企业炼厂的急剧发展,引发了国有企业炼厂的人员流失率比较高,中石化总部也是看到了这个影响因素,逐渐在提高炼化板块的工资总额。目前的话,按照板块排名,应该是炼化板块 =油田板块 销售板块。也就是说炼化板块有个别炼厂已反超了油田板块的工作薪水。

那么炼化板块具体又怎么分呢。顾名思义,炼化板块分为炼油和化工,炼油就是主要销售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而化工则是以乙烯为龙头,制造生产很多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化工原材料。目前中石化已经看到整个 社会 发展,对炼油市场的冲击,正逐步的向以化工为主,炼油为辅的炼化一体化转型发展。而工作薪水方面自然是以乙烯为龙头的化工更高。

至于炼化板块的各岗位的具体分配,肯定是领导岗位薪水最高,虽然目前各炼厂为了拴心留人,都提出待遇向一线倾斜,但是领导岗位的薪水确是没有被倾斜的,甚至在无形中被提高。操作工一级待遇也得到了提升,特别是班长,内操这些骨干力量。而苦就苦在了,工程师、技术员或者机关单位科员一级的,这类人的工资总额近几年不升反降。

因此,要想哪的工作薪水高,就是尽可能的走上领导岗位,在企业里面,级别越高,待遇越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另外,据说海外的工作薪水也非常高,甚至出现几倍的翻番,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虑趁年轻出国去海外多挣点钱再回来。

纺织行业为什么这么萧条?(纺织行业还有发展吗)

这些年来,纺织业面临不少的问题,外有东南亚纺织业崛起的冲击,尤其是越南和孟加拉纺织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阴影,内有转型升级和环保政策下的双重压力,原材料成本攀高,人工费上涨等问题困扰。

但总的来说,从整体上来看其本质还是集中在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问题上,毕竟在改革开放数十年以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优势占去市场生存空间的粗放型发展,我国纺织业已然达到了发展的瓶颈,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下,利润被压榨等等,内力和外力因素下,都逼迫着纺织业脱胎换骨。

这些年,确实有不少纺织企业倒闭、破产,即便是中国500强民营纺织企业都有倒闭的,更是传出一周之内,山东两家500强纺织企业破产倒闭的消息,但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纺织业整体,毕竟决定一家企业的生产,除开市场、政策外,还在于企业自身因素,譬如企业管理理念缺失,经营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盲目扩张等等问题,不能以篇概全。

-

目前来讲,纺织行业形势严峻,问题突出,融资难、招工难、恶性竞争、市场紊乱、企业负担重、盈利水平低下等问题屡见不鲜,纺织行业面临严峻考验,市场洗牌加速,产能过剩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下,阵痛明显。

1.

环保政策常态化,行业洗牌加速

自2017年环保政策全面爆发,2018年各类环保政策法规密集落地,2019年环保高压持续,各类环保政策规则相继实施,新一轮中央环保督查全面启动,环保常态化成为必然趋势。

2019年1月1日,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

同日,号称为“史上最严”,在治理防治污染方面做出了诸多“令人乍舌”的严格规定的《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开始施行。

环保政策持续发力,刚迈入2019年,汕头183家沿江印染企业已全部关闭停产,印染市场冲击较大,印染成本材料价格应声上涨,譬如分散黑ECT300%价格紧急上调42元/kg,涨幅2000元/吨,其他常规品种染料也随之上涨。

需要指出的是,环保政策压力下,“散乱污”企业的淘汰显著,净化了市场行业,助力行业有序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纺织行业的脱胎换骨,但阵痛不可避免。

2.

国际原油市场动荡,PTA水涨船高

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中东局势,风云变化,美国撤军,巴以冲突等问题,以及欧佩克组织,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几大原油出口国协议减产歧义不断等问题上,原油价格持续走低,但近期反弹明显,2019年1月1日后,国际油价更是迎来七连涨,PTA行情也是水涨船高,现其内盘市场报价上涨至6420-6500元/吨左右,成交商谈则走高至6270-6350元/吨附近。

虽然原油的价格并不能完全决定PTA行情,但两者存在一定的联动性。

3.

中美贸易摩擦休战,未来趋势不明

2018年12月中美两国宣布达成共识,停止相互加征新的关税,但不排除美方仍会加征新的关税的可能性,毕竟特朗普政府完全有可能重演他们已经一再表现的“弃约精神”。

其次则是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下造成的纺织原材料的供应问题。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国,同时也是中国进口棉花最多的国家。

一直以来,我国棉花市场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要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满足需求缺口。2017年1-12月我国共进口棉花115.3万吨,其中美棉进口量就有50.63万吨,为进口总量的44%。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我国棉花总供给量1245.4万吨,总需求量711.5万吨,棉花进口量115.3万吨,而美棉进口数量仅占我国需求量的7.1%,占总供给量的4.1%。

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8年度累计签约进口了150万包美国棉花,这依然表明美国在中国棉花进口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过,中美贸易战阴影已然存在,对于一些严重依赖进口棉花的纺织企业来说,防患于未然,选择多方渠道供应也成为必然趋势。

4.

东南亚纺织行业崛起,产业转移

近些年,东南亚其中尤以越南和孟加拉纺织服装业风头最劲,得益于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薪资水平仅为我国一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越南纺织出口企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欧美客商的青睐,部分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转向东南亚。

凭借着国内成熟的纺织技术,依托东南亚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以及东南亚特惠关税待遇,譬如孟加拉的纺织品销往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市场可享受零关税待遇,其中还包括中国在内。正是如此,在产能过剩和国内环保政策的压力,部分纺织企业纷纷转战东南亚一带。

但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当地工人文化低、纪律散、工作效率低下,员工技术培训成本高,工资薪资涨幅过快,政府营商环境不佳,行业开放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不少,且对纺织企业来说,东南亚转移成本也是不小的负担,同样的还有东南亚局势安全问题。

有的朋友认为,纺织市场整体不景气,市场严重萎缩,除开成本的上涨外,还在于订单的大幅下降,赚不到钱了,本该是旺季却成了淡季,停工,放假成了常态。

不少人都说纺织业已进入了凛冬时期,但我认为并不是行业进入了凛冬,而是纺织行业加速洗牌,开始了新的一轮淘汰赛,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关于生死的考试。

纺织业,我个人认为是从来没有凛冬的,纺织业绝对的万年常青行业,毕竟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四样,如果连这四样不再吃香,那我就无法想象社会将会是怎样的颓废光景了。

而且从国家统计数据中心得到的数据来看纺织业整体发展稳定,其国民经济的支柱地位从未动摇,截止2018年12月份,我国纺织业2018年1~11月份营业收入27363.8亿元,同比增长1.9%,利润总额1164.1亿元,同比增长4.9%。而据海关数据,2018年10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32.56亿美元,同比增长7.26%。

其实,无论是环保政策,还是行业内外的严峻形势,对于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突破点,也就是纺织产能过剩下的行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上。

不单单纺织业存在这个问题,国内实体制造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从宏观数据来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7.2%、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的情况下,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消费却同比下降1.1%。这是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终端衣服卖不出去,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了。供大于求,库存越多,行情越萧条。宏观经济数据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对纺织行业的反应就非常准确。我们通过制造业数据其实就可以看到我们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从国际情势来看,中美贸易战的确造成了不少的影响。据《环球奢侈品报告》报道,早在2009年,就已经有60%的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进行代工生产。有的在中国生产成品,有的在中国完成大部分工序,运至品牌国完成最后工序。像百纯羊绒这样的代工厂,在东莞、深圳、杭州、温州、青岛等地还有很多。纺织行业代加工减少,也是一个原因。

从政策来看,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停产淘汰接连不断。近日,应急管理部近期开展了第二轮全国化工企业明查暗访。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伴随着环保整治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纺织产业经历了一场“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江浙地区大量喷水织机被淘汰,仅秀洲和吴江两个地区,2017年便淘汰喷水织机总数超过73000余台,而在2018年及2019年,每年还将淘汰超过30000台织机。

在2012年,纺织产业也面临过行情转冷需求萎缩的困境,不过最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慢慢迎来了复苏和繁盛,而这一次的纺织寒冬,纺织人需要坚持多久呢?

关注纺织青鸟,了解更多关于纺织行业的资讯~谢谢。

今年情况比较特殊,旺季很短,一晃而过,纱线生产商库存加大,采购商采购热情也不大。也不知道6月怎么样了。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1、行情的特殊情况。今年旺季很短,这是最大的原因。纯棉纱、纯涤纱最近一个月都是下降的趋势。

2、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消极预期。特朗普被人调侃为“特不靠谱”,从他上任以来就展开对中国的围剿,6月情况未明,长期的预期也加剧了旺季后的黯淡。

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打起气来,勇敢迎接挑战。

来源于:中国纱线网《一周要闻》

我学的纺织印染轻化工程专业。在印染厂做质检工作三年,目前在做梭织衬衫QA跟单。个人觉得目前纺织行业属于轻工业,纤维制造,面料开发,染整工艺,成衣工艺都发展的很成熟了,进入了行业发展的夕阳阶段。国家层面来讲不会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来搞科研开发,另一方面,纺织行业属于重污染行业,纤维织造,面料染整,印花,成衣水洗,都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染料废水含重金属超标,与国家环保要求不符,达不到要求就要停产整顿。还有限排控制。近年来人工成本逐步走高,很多企业出现用工荒。行业开始向越南缅甸,非洲等发展滞后的国家转移。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取缔小的生产企业,催生大型的纺织生产企业。

我是搞纺纱的。这个行业发展不是到了夕阳而是永远朝阳。就普遍性而言它的生存根本在原料电,和棉花及各类纤维,运力,但在些都被国企所空有定价权,而作为劳动密集性企业工资高,而量大税高,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变冰出口为进口,而下游纺织,布厂,制衣厂,印染厂,大多为民企,环保及各种投入远远大与利润,所以目前难易生存。如果从电力,燃料,出口退税等方面加大措施,一部企业还可以活着。

一、大家都说今年纺织生意不太好,其实这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情况所造成的。从18年开始特朗普挥动关税的大棒,打乱全世界的贸易平衡,今年全世界贸易战是导致订单下滑的重要原因。

每年市场的需求量都是相对平均的,一旦发生很大幅度的变化,有可能就是再透支以后的市场,对于美国来说,这种情况他们可以利用前期所采购的量来消化自己的库存而对于我们来说订单就减少很多了。

二、近期PTA一波上涨,催生下游老板补货狂潮,但其实从18年9月份到现在PTA大趋势是不断下跌的。

这次的下跌级别至少是月线的级别,也有季向级别的导向。

说到抄底,近期下游市场补了很多货,但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前段时间堆积的刚需,和18年的涨幅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国内的需求还是在的,所以长期性的一个看涨还是要谨慎些。波动率越高,风险越大。

首先我觉得纺织行业入门要求较底,稍有一点资金即可办个小作坊,看看江浙的纺织小作坊遍地都是,而小作坊只能二十四小时运转以底价格竞争市场,基本没有产品开发能力,只能盲目跟风,这就导制整个市场产品基本都一样,造成供大于求,而有能力的大公司每年花重金开发新品种也只能是给他人做嫁衣,,这样开发热情就会降温,年复一年恶性循环,要改变本人觉得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厂要正常用工,良性竞争,才能好转。顺便说一句再多的订单也架不住咱中国人24小时连轴加班的。

纺织行业是否萧条,还没发准确的说。

有部分原因是过年的时间问题,去年1月27日就过年了,今年则是2月15日,前后差了19天。去年这个时候工人早已过完年回来正常上班了,今天还会有很多人没回来,或则回来了还在各个工厂之间观望。工人没回来工厂的生产就受影响,纺织行业的生产环节很多,有一个环节不能正常后续都会收到影响。

还有面料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月份前后往往都是女装类面料生产的旺季,上市时间往往四五月份。时间很紧迫,往年一月份过年,订单来不及做,年后会有部分剩余。剩余做完有一些销量好的翻单又接着过来,所以显得很忙。而今年过年时间较晚,年前已经消化绝大部分,年后正常生产已经三月份了离上市时间较近,没法及时完成交期,订单量相对较少。

也来试试回答。其实,现在的世界慢慢地在走向物联网,信息的快速反应,生产效率的提升,让产品的备货量减少,市场的多元化也让决策推延。行业的订单系统在发生着改变,如果一旦技术可行,成本够低,个人定制将是未来服装的终极。所以订单量肯定是越来越少,是一种趋势。快时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被很多国家认识到,人类需要在贪婪消费和失去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萧条未必是坏事,优胜劣汰的时候,坦然接受,如果在纺织行业里,你没有足够优秀!

没有的事只是东西越来越好

今年物价为什么涨得这么厉害

当前,物价上涨,抑或说通货膨胀,很多人纷纷指责政府。

我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们要看这样几个问题:

1, 通货膨胀的标准

2, 当前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

3, 哪些人对物价上涨敏感,哪些人对物价上涨麻木?

4, 物价上涨的利弊。

5, 政府的努力

6, 物价上涨的反思。

一, 通货膨胀的标准,

首先要说明一下,研究货币与商品关系的经济学分类为《货币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这些都是西方经济制度下的结论。

《货币金融学》认为,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

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现在绝对是通货膨胀了。

但是,东西方经济体系的不同,决定着这些观点,在中国并不适用!!!东西方的,货币流通速度差许多!!!

《货币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源于基本商品价格的上涨。

很多所谓,“经济学者”(网络自封的),采纳了这种解释,从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本。

二, 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物价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内,物价基本上等于:流通货币量/当前流通商品量。

也就是说,决定物价的有两个因素:流通货币量,流通商品量。

那么,我们再来看,中国的情况。

去年,国家大力整顿小煤矿,从而使煤炭产量锐减,共减产2.5亿吨,有心的同学,可以看到煤炭价格上涨了不少。

中国一直是进口石油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国际原油价格飞涨,造成国内原油储备减少。

作为,最重要的两种工业原料,两种能源的减少,市场上的商品也必然会减少了。

去年,中国股市火爆,很多人都把存款拿出来,投资到股票,期货市场,从五月开始,有两千多亿以上的货币,从银行流向股票,期货等投资流通领域,再加上银行的大规模放贷(去年提前好几个月完成了全年的贷款计划),这样流通的货币量就激增了。

而商品的减少,流通货币量激增,就必然带了物价大幅度上涨

也就是从去年五月份开始,随着资金从银行流出来,物价就开始大幅度上涨了!!!

三,真正反对通货膨胀的人是收入固定的人。

每月领取固定收入的人,是最有可能反对通货膨胀的,比如工薪阶层,公务员,低保人员等。

他们的工资水平没有跟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所以他们的购买力降低了。

或许,公务员的福利较高,在通货膨胀不严重的情况下,其生活变化不大,但是仍会有一些

公务员发表不满言论,因为他们原来的工资能买100斤肉,现在只能买90斤,他们觉得亏了。而这些觉得亏了的人,有一部分就会捞取灰色收入。

工薪阶层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的劳动与所得不成正比,觉得自己亏了。而这些觉得亏了的人,有一部分会消极怠工。

低保人员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自己得到的待遇不如以前了,觉得自己亏了。而这些觉得自己亏了的人,有一部分会去坑蒙拐骗。

那些拿固定生活费的大学生,在开始的时候,会出于“为民众说话”,而喊两句,而当自己的生活费得到提高后,便对通货膨胀麻木了。

对通货膨胀真正比较麻木的是,从事商业的人,因为他们的收入可以水涨船高。

这样也就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民间经济越发达,对通货膨胀的抵抗力越强。

美国在1974年,1979-1982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4%,其他的年份平均5%左右,在美国通货膨胀,再普通不过,但是美国人几乎人人都为投机者,所以大部分美国人对通货膨胀并不惧怕。

美国人,几乎人人都是投机者,投资股票,期货的资金,远远超过储蓄。

四,通货膨胀的利弊

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拉动经济的方式就是,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增加政府财政赤字,通过政府的赤字,拉动经济增长。

而通货膨胀,却会使人民的储蓄在无形的被蒸发掉,所以美国人都喜欢投资,全民投资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货膨胀对自己的危害,同时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物价上涨对于社会道德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一些本来心态就欠平衡的人会以此为理由,来作一些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所以,美国犯罪率也高。

至于,克林顿执政时期,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而犯罪率却下降了,原因很多,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私下交流。

对应的,如果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这会打击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虽然作为一个个体老百姓希望这样。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只有1992年发生过通货紧缩的现象,那是中央政府为了使经济软着陆而做出的努力的结果。----那时我才8岁,觉得那年糖便宜了。

五,政府所做出的努力:

为什么要抑制通货膨胀,因为过高的通货膨胀是经济泡沫大量产生的标志。

经济泡沫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副产品,而泡沫经济对经济的损伤,很多人都能看到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央抛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才保证的人民币不贬值!!!

现在,中央政府提高利率,紧缩银根,就是为了减少流通货币量,因为小煤矿绝不能再开,国际油价又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了得。

当前政府所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在很多“经济学家”那里是遭到反对的,因为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是不可以干预价格的。

可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保证人民的生活,所以会采取这种措施。不是制定“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官员不懂经济学,而是不能不这样做!!!

而怕“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会误伤到经济,该措施也规定了各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适用范围,适用时间……….

而这些中央政府所做的努力,是很多人所没有了解到的!!!

五,面对物价上涨,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政府还是个人,他人还是自己,经济还是道德?

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但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请不要脱离实际的去指责,也不要故意忽视政府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