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拉油价下跌了吗-里拉汇率暴跌
1.美元指数再创新高 人民币汇率该往哪儿走
2.国家救市是什么意思
3.A股上市公司筹划港股上市,对该公司现有A股走势有何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
4.各国货币的汇率也就是购买率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定的?
5.2015上海的经济总量?
美元指数再创新高 人民币汇率该往哪儿走
我们认为美元指数近期的走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中美贸易争端已经达成共识,从中美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中国将承诺增加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来缩短美中两国的贸易逆差。
这将对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复苏有利。而美国经济的利好消息到来,剌激了美元指数的走强。
再者,欧元近期跌迭不休也是美元走强的重要原因。由于一系列欧元区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叠加意大利政坛危机发酵,欧元兑美元自4月下旬以来已下跌近5%。
欧元是美元指数一篮子货币中权重最大的品种,与其说是美元走强,倒不如说是欧元太弱。未来如果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则会进一步推动美元走高。
最后,国际油价最近突破了80美元/桶,投资机构也纷纷调高了对油价后市预期。
而油价上涨势必会提升美国的通胀率,于是美债利率也将上调,这会提高在美联储后续的加息的频率,这将进一步推动美元指数。
就在美元指数屡创阶段性新高之际,离岸、在岸人民币均下跌。截至发稿,离岸人民币报6.3806,跌181个点子,跌幅为0.28%;
在岸人民币报6.3922,跌128个点子,跌幅为0.2%。市场预计人民币汇率在当前位置窄幅波动,隐中有降。
事实上,美元指数的走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就是剪羊毛。
前几天,南美国家阿根廷比索惨遭“汇债双杀”,接下来,接着土耳其货币里拉也重挫至历史最低。
不仅如此,土耳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当日大涨91个基点,录得2014年以来最大涨幅。
更可怕的是,就连经济相对发达的香港,也因近期港币的连续触近联系汇率的下线,香港金管局被迫抛售外汇储备,以稳定港币的汇率。
就在上周,因港元兑美元汇价多次触及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再度分多次购入港元,港元保卫战正在激烈的进行当中。
相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要比其他经济体要强一些。
目前人民币汇率只是小幅贬值,还看不出多大冲击。事实上,我们也不必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太大担忧:
一方面,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开放,国内外游资要想短期内大规模的离开中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中国也有3.1万亿的外汇储备,可以足够应对所有国际上的金融风暴来袭。
但是,如果要算人民币的中长期稳定,那就主要有这几方面因素:一是央行货币政策不可宽松。
试想,全球央行货币政策都在紧缩,如果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偏向宽松,那么人民币贬值将是趋势性的。
举个例子,在4月中旬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向市场投放了4000亿流动性,之后又进行了数次逆回购、MLF(中期便利)的操作。从表面上看,现在要比之前的大水漫灌要好得多。
但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会使人民币汇率受到连续贬值的影响。
二是,银行的信贷投放步伐并没有减弱。
近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信贷共计6.0393万亿元,平均每月1.5万亿元,同比2017年前4月5.32万亿元多增7200亿元左右。所悉,在新增的贷款中有四成贷款流向房地产领域。
这加剧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担忧。每月新增信贷1.5万亿,这是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还有四成流向房地产领域,难怪国内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势如此威猛,房地产调控形同虚设。
现如今,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业,这与决策层要求金融 “去杠杆,控风险”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而中国房地产处于最后的疯狂阶段,这将使人民币汇率长期承受较大下行压力。
三是,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尽管高层提出要“扩大内需,剌激经济”,但是一季度GDP还是6.8%,预计二季度GDP很难超越前期。
从目前情况看,因为靠基建项目投资来支撑,经济大幅下行压力不大,但是如何促进民间消费和投资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中国经济没有特别起色的情况下,当前人民币汇率还是存在一定的泡沫,上涨空间已经被封杀。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能否走好,主要看中国经济能否走势平稳健康,并不是看短期的GDP增速,而是要看GDP质量。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居民、企业、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都处于历史高位。中国再走2008年大规模经济剌激计划已行不通了。
所以,只有加强经济结构改革,拿出一系列剌激民间消费和投资政策来,彻底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这样中国经济才可能重新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略显疲弱,其他非美货币却处于一片哀嚎声中。从短线来看,人民币汇率因有资本项目管制、大量外储护卫,难有大幅贬值的可能。
但长线看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泡沫,就要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房地产泡沫风险能否化解,甚至是货币政策和信贷投放是否得到有效约束。如果再搞大水漫灌,且没有经济面作为后盾,人民币汇率就会步入下降通道。
国家救市是什么意思
你好,救市是一种政府行为。一般是指政府中国财政或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资金,增加市场流动性。具体是指通过以上政策向股市注入资金,从而防止市场单线大幅下挫,导致股市崩盘,损害投资者利益和积极性。
注入资金一方面增强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增强市场信心,防止市场投资者非理性杀跌。其本质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资金,保护资本市场稳定性和部分投资者利益。
就其影响来看,一方面有稳定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却助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削弱市场经济制度的独立性,损害纳税人利益。
常用的救市政策
1、降低利息
降息的目的是让存款从银行中流入到市场来使资金的流动性加强,以增加消费和投资,因此当股市低迷的时候央行经常以此来增加股市的活跃程度防止股市继续下跌。
2、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减少银行在央行的存款,银行为了提高自己的收益就会发放更多的贷款,结果就是获得贷款的企业会增加反应到股市中的股价也会增加。
风险揭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证券市场的交易本应该是自由、公平,但当某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恶意做空某一只股票的时候就会违背公平、自由的前提。所以控制做空行为尤其是恶意做空行为可以保证股市公平公正的交易,降低继续下跌的可能。
风险揭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A股上市公司筹划港股上市,对该公司现有A股走势有何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
这个是不一定的,要看公司的业绩。对一般业绩的上市公司都不是好事情,因为A股炒作的成分比港交所大很多,一旦在港上市就有了对照,炒作起来就不容易了。
港股与A股相关性不断增强,港股对A股影响更大。港股开盘三天连续下跌,三天大盘指数大跌4.19%,银行、保险、地产、航空、汽车等板块领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国航、南方航空等蓝筹股全线大跌,这些个股基本都是A股上证50所在的权重股,唯独资源股如中国铝业、兖州煤业、中国神华等整体跌幅小于3%,其它蓝筹股三天跌幅均超过5%,航空股整体跌幅近10%。今天港股还有一天交易,如果今天港股继续下跌,对下周A股开盘必将产生较大影响。对于港股的大跌,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国际油价上涨对汽车、航空板块构成利空。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走强,从65元美元/桶一路上涨到76美元/桶,对汽车、航空等交通板块构成利空,中国国航、中国重汽、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吉利汽车等全线大跌。
二是美元指数连续走强,美债收益率大涨,引发新兴市场股债双杀。美元指数自美国宣布加息以后再起升势,从93一路上涨到96,;美债收益率大涨也令大家感到担忧。周四早间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4.9个基点,升至3.21%,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周三的这项国债收益率创造了2016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受此影响,新兴市场遭遇股债双杀,土耳其里拉、印度卢比和印尼盾等全线重挫。
三是港股IPO等于降低了上市的门槛,引发港股新股上市连续破发。今年4月30日港股推出的IPO新政。新政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场挂牌,也允许在美挂牌的公司回归港股市场,也无异于降低了新股上市的门槛。自此以后,港股一路走低,新股上市引发破发潮,至9月4日,港股143只新股有118只破发,破发率高达82.52%。
因为很多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在港股上市,特别是上证50板块,基本都是大盘股,所以,今天如果港股继续下跌,下周A股开盘必将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上证50影响较大,而且大盘不能稳住,题材股、小盘股也将受到影响。
各国货币的汇率也就是购买率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定的?
金汇通论坛三: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状况:如去年至今的美国的双赤一直影响美圆的汇率,欧元/美元有近50%的涨幅.以及油价的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状况是一国对外面经济,金融平衡状况总计.本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状况直接影响在国际上的地位.对国内的宏观和微观的经济运行也有影响.国际贸易收入大于支出,外币的供应量则增大,本国货币就增值;支出大于收入外币的需求量则增大;本国货币就贬值.
四:利率的因素,当某国的利率相对另一国的利率加息或减息,为了追求更高的货币价值,将买进高息货币而卖出低息货币.高息货币需求增大,因而高息货币增值走强.利率是相对的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及利率水平不变的状况下,本国对另一国的情况下本国利率加息货币增值走强.但是国际间的游资对利率加息货币而产生的外汇市场的波动的冲击影响也挺大的.
五:专业人士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全球地缘政治因素,经济数据及重要经济事件的分析研究及理解.如果出现的正式数据或结果与预测的方向一致,将会导致汇率的大幅波动.另市场中的市场主要的投机行为也影响汇率的波动,在市场中有80~90%人投机且都一致看好美圆而买进美圆,那美圆肯定上涨看好.
2015上海的经济总量?
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下降,逐步由拼资源向拼智力转变。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更低,创新驱动力更强。2013年和2014年,上海仅以3%~5%的投资增速支撑了7%~8%的经济增长率;而全国要用15%以上的投资增速才能支撑7%~8%的经济增长率。
上海产能过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运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从产业发展瓶颈看,全国面临的是融资难和生态环境硬约束突出,而上海产业发展更多面临的是制度约束。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上海经济稳中有进,呈现出
与全国不同的“新常态”特征
(一)2014年上海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GDP增速达到7%
2014年上海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其中,“稳”主要表现在“四个平稳”: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从全年经济走势看,前三季度全市GDP累计增速分别为7.0%、7.1%、7.0%,波动幅度仅为0.1个百分点,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二是物价保持平稳态势,1-10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10月份上涨2.4%,明显低于3%的年度控制目标,在较低的通胀水平上实现了中速增长。三是就业形势平稳,截至10月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8.15万个,提前三个月完成年度就业创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24.29万,同比减少1.32万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就业压力。四是社会消费基本平稳。2014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其中一季度增长7.2%,上半年增长7.6%,1-10月增长8.7%,平稳回升。同时1-9月份无店铺和网上商店消费分别增长21.7%和25.1%,明显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
“进”主要体现在“六个进一步”:一是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二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和工业3.9和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2.82%,比去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连续三年稳定在60%以上,产业结构更趋服务化。二是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高端化。从服务业结构看,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5%、12.5%和8.4%。从工业结构看,1-10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6.4%,也比全市工业总产值高出4.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增长20.1%、37.0%和11.6%,同比增幅都有所上升。三是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增强。1-10月份,上海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0%,比全国高出8.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增长24.1%,同比提高18.8个百分点。四是金融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1-10月份,全市有价证券成交额增长32.5%,其中股票成交额增长10.4%,扭转了1-8月份负增长的局面。新金融特色功能区初现雏形,如嘉定区促进产业与金融“共荣共生”,大力推进“金融硅谷”建设,着力打造新型金融产业发展集聚区、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区和为长三角地区配套的专业金融服务集聚区,目前嘉定区已经集聚了1000余家基金公司、管理资金规模近千亿元。五是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速。一方面,节能减排工作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截至10月底,上海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削减3%;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比上年削减1%;单位GDP的能耗总体减少18%,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土地的二次开发步伐加快。如奉贤区1-9月份已腾出土地1597亩,25个腾出土地的项目中已有10个进入土地二次开发的实质性启动。六是改革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各区县对接自贸区改革步伐加快,如青浦区对照市下发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已复制推广6项,并正在推进18项,特别是出口加工区创新“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再利用”的监管制度,更加领先自贸区一步。另一方面,“营改增”政策效应进一步凸显。1-10月份,上海增值税收入增长11.7%,依然保持较快增速。部分区县增值税增幅增长更快。比如,长宁区增值税就增长46.2%,而营业税仅增长7.9%。
(二)上海经济运行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
近年来,上海经济已逐步进入“新常态”。与全国相比,上海经济“新常态”既有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保持中速。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由两位数增长下降至一位数增长。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其一,上海经济先于全国进入经济中速增长阶段。1992-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平均增速达12.7%。2008年以后,上海经济增速从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2008年9.7%、2009年8.2%、2010年10.3%、2011年8.2%、2012年7.5%、2013年7.7%),逐步进入中速增长的常态阶段。而全国经济则是从2010年开始逐步回落到中速增长阶段(2011年9.2%、2012年7.8%、2013年7.7%)。因此,上海经济先于全国向“新常态”过渡。其二,上海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在经济运行向“新常态”转变过程中,上海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2007年的15.2%下降到2013年的7.7%,由以往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转为低于全国0.5-1个百分点。其三,上海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于全国。2011-2013年,上海经济增速从8.2%回落到7.7%,波动幅度为0.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经济增速从8.7%下降至7.4%,波幅为1.3个百分点。特别是从季度经济增速波动看,上海明显小于全国。
二是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其一,上海服务业增速大幅高于制造业。2011年以来,上海服务业增速平均快于制造业增速4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全国服务业增速仅快于制造业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主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其二,全国进入“新常态”后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而上海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金融、贸易、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其三,全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而上海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突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经济动力发生转变。上海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下降,逐步由拼资源向拼智力转变。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更低,创新驱动力更强。2013年和2014年,上海仅以3%~5%的投资增速支撑了7%~8%的经济增长率;而全国要用15%以上的投资增速才能支撑7%~8%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上海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更低。
四是经济效益继续提升。上海与全国一样,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同步,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时,上海建设用地零增长,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对大规模占用土地的依赖,而全国建设用地仍在持续增加。
五是经济风险逐步增多。上海与全国一样,面临着政府负债压力较大、房地产泡沫较大、影子银行膨胀等众多历年累积起来的风险。但与全国不同的是,上海产能过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运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从产业发展瓶颈看,全国面临的融资难和生态环境硬约束突出,而上海产业发展更多面临的是制度约束。
因此,与全国相比,上海经济“新常态”有着不同的特征,面临着不一样的矛盾和挑战。这些特征和挑战更多体现的是上海跨入服务经济阶段后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2015年需要关注国际国内重大因素的变化
(一)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仍将处于疲软状态。一是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支撑,2015年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增长率将达到3%左右。二是欧盟经济将降中趋稳。2014年受高失业率、低通胀和结构问题牵制,欧盟经济复苏乏力,但随着欧元区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2015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启稳。三是日本经济仍将低位增长。随着消费税提升引发经济增长大幅波动的效应减弱,加上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扩大,预计2015年日本GDP增长将达到1.2%左右,略高于2014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将小幅回升。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年将略有回升,但由于自身潜在增长率下降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以及资本外流等影响,回升势头依然脆弱。总的来看,2015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将呈现出分化态势。除美国外,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依然不够强劲。综合全球各主要机构的预测,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8%左右,略高于2014年3.4%的水平。
(二)2015年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是美元升值步伐加快
2014年受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美元指数一路飙升,已经实现连续22周上升,并达到14个月以来的最高点,美元对一揽子多国货币的涨幅超过了2.2%。2015年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失业率进一步走低,特别是美联储逐步启动加息进程,美元升值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从历史上看,美元每次升值都会引起世界经济较大波动,给全球经济运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2015年要高度关注美元加速升值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三大影响:
一是国际资本流向有可能出现逆转。受美元升值的影响,全球将掀起新一轮风险资产重估,美元将成为国际货币增值投资高地,国际资本将加速向发达经济体回归,从而会对此前吸引大量国际资本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据联合国贸发会预测,未来两年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外资流入量中保持领先的态势可能扭转,发达国家占全球外资流量总量的比例将达到52%。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可能面临外商投资增势减弱或外资流出的冲击。据中欧商会调查,欧盟企业中计划扩大在华业务的公司数量由2013年调查的86%下降到2014年的57%。另据中美商会调查,将中国作为海外投资首选地的美资企业由先前的51%下降至2014年的20%。
二是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持续走低。美元是世界商品资产波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与原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有着高度相关性。进入2014年以来,受美元升值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较2014年年初下滑了8.3%,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下滑至五年多来的新低。目前,国际油价已经跌破70美元/桶的大关,创四年来最低水平(图1、图2)。2015年在美元加速走强的背景下,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走低。这将有助于减轻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会使全球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带动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
三是部分新兴经济体有可能出现新一轮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历史上,美元历次升值都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灾难性打击。2014年9月份以来,伴随着美元强劲升值,新兴市场货币抛售不断加剧。如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跌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土耳其里拉接近4个月来最差水平;南非兰特今年下跌1.8%;印尼卢比兑美元汇率下跌了逾1%,跌至7个月来的最低点。2015年如果美元进一步走强,有可能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竞争性贬值,并演变成新兴市场的“连锁货币危机”,其中最有可能出现危机的是俄罗斯。2014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降,俄罗斯经济出现萎缩,资金大量逃亡,导致卢布兑美元汇率大跌18%。据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测算,国际油价只有维持在104美元以上,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稳,而目前国际油价已跌破70美元,俄罗斯外汇储备仅剩4520亿美元,而外债规模高达7320亿美元。因此,2015年俄罗斯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进而冲击地区乃至全球经济。
此外,伴随着美元加速升值,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债务压力将不断攀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9-2012年间,新兴国家发行的企业国际债务不断攀升,债券总量达到3750亿美元,是2004-2008年总额的两倍多。美元走强将推升以美元计价的债券收益率,削弱新兴经济体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进而拖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