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油价补救方法是什么_长期低油价补救方法
1.你觉得降价能拯救燃油车吗?
2.印度尼西亚 通货膨胀 急!!
3.什么情况会导致世界经济崩溃?
4.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降价能拯救燃油车吗?
燃油车曾经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燃油车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为了挽救燃油车的市场地位,一些汽车厂商开始采取降价策略,但这是否能真正拯救燃油车呢?
首先,降价能够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燃油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还是有些难以承受。
因此,降价能够让这部分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燃油车,从而增加燃油车的销量。
其次,降价也能够促进燃油车的更新换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而燃油车的更新换代也是必不可少的。降价能够促进燃油车的销量,从而让汽车厂商更有动力去研发新的燃油车型,提高燃油车的性能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降价并不能完全拯救燃油车。首先,降价只是一时的措施,不能长期维持燃油车的市场地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还是会逐渐下降。
其次,降价也会对汽车厂商的利润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研发新车型的资金投入。
综上所述,降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燃油车,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汽车厂商需要更加注重研发新能源汽车,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
印度尼西亚 通货膨胀 急!!
一、总量态势
1.经济增长明显回落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5.9%。分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7%,集体企业增长10.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3.8%。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97.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比1-5月份低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6%,农村上涨8.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9%,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02个百分点;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3.就业目标完成较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40万,完成全年目标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完成全年目标的5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7万,完成全年目标的77%。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上半年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591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09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75%。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城乡消费同步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8436亿元,增长26.8%;农村9966亿元,增长23.2%。在城镇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9.5%、26.6%和26.2%,第一产业同比加2个百分点;中、西部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西部增速明显快于东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43亿元,同比增长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9%。其中城镇34819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16224亿元,增长20.0%;批发和零售业4306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7207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4.0%。
2.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同比减少132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4亿美元,增长45.6%,比上年同期加3.4个百分点。
3.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速减缓
1-5月份,国家财政收入完成2906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增速同比加.2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关税和企业所得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 本外币存贷款反向变动
6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余额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6.86和3.74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4%。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8.85%,比上月末低0.84个百分点。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38亿美元,同比下降1.75%,上半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30亿美元,同比少增23亿美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7%。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1.98和0.74个百分点;外汇贷款余额27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63%。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4525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外汇贷款增加553亿美元,同比多增388亿美元。
5.银行间市场成交量扩大 利率略有所回升
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8.31万亿元,日均成交 4153亿元,同比增长55.9%,同比多成交1489亿元。
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3.07%,比上月高0.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3.08%,比上月高0.2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1个百分点。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1.95%,比上月末高0.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5个百分点。
6.全球股市普遍下跌,A股跌幅全球之最
受全球经济下滑和油价持续高走的影响,全球股市普跌,美股创两年来新低。A股处于下跌中继当中,第二季度上证综指收于2746点,单季跌幅达20%。由于越南股市已反弹30%,因此上证股指自6000点以来跌幅是同期全球之最。
影响A股下跌趋势的基本面因素主要有对国内经济下滑的担心和CPI的持续上扬,并且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国内机构对A股仍是一片看淡,基金赎回压力大增,反过来又进一步对A股走势构成压力。
三,政策效应
1, 总体经济形势判断
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继南方雪灾之后,四川又发生8级大地震;美国次贷危机一波三折,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通胀上升,增长趋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上半年GDP增长10.4%,CPI上升7.9%,呈现出经济增长明显滑落,通货膨胀高位趋降的态势,与人们的预测大致相符。
经济增长回落,表明我国的经济运行进入了本轮增长周期的下行区间。不过,目前仍处在高位,回落的空间还有。人们对增长回落给予了过分的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如果回落过大,很多矛盾和问题就可能无法掩盖和拖延;二是官员晋升的锦标赛以及政府的正当性和威信也可能受到影响;三是就业困难有可能增大,社会稳定会受到威胁。
其实,真正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经济运行风险的进一步积累。这从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一是进口高速增长,出口增长大幅回落,虽然符合经济调整的需要和方向,但增加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操作方向不错,但一时难以到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依旧,甚至呈加剧之势。三是企业利润增长下滑,个人收入增长趋缓,而政府收入增长过快,再加上相对价格扭曲,既可能在通胀较高的情况下使增长进一步下滑,更不利于结构调整。
关于地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在经济上,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估计在上万亿元左右,有的甚至无法补救,但损失的是存量资产,而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引致和增加的是新的社会需求,拉动的是流量的增长。在社会生活方面,地震也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应对和把握得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合,否则,也可能是又一次付出的学费。
2, 关注全球通胀和国际金融动荡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基本趋势是经济增长趋缓,通货膨胀加速。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0.8%,二季度会进一步萎缩,CPI已经达到3.7%,今年夏季有可能超过4%,是欧洲央行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2倍。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接近4%,晚些时候有可能达到5%。美国经济增长率一季度为0.6%,全年预计为1-1.6%,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1.1%,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大升幅,也是26年来的第二大升幅,预计全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3.8%-4.2%。许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而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亚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两位数,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超过25%,形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态势。
很多人将通货膨胀的上升归之于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此议有一定道理。近四年来,国际油价每年以每桶10―20美元的幅度上涨,自去年7月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市场监督原油一篮子平均价翻了一番,从70美元涨至140美元,今年涨得更快,前6个月提高了近50美元,涨幅超过了40%。近三年,国际粮价上涨了181%,食品价格上涨了83%,3、4月份国际大米价格猛涨75%。然而,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全球通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国际货币政策环境过于宽松,特别是美国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实行了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日本央行长期实施的低利率政策。至于一些新兴经济国家,由于采取不同形式使本币与美元挂钩,因而当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走贬时,也就无法收紧自己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等于美联储输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这是目前国际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是什么人的阴谋。因为,现行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强权主导和盛行的格局,而各个国家又都是民族利益至上,其行为方式和政策选择都是为了最大化本国的利益。
与全球通胀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动荡的加剧也值得特别关注。最近,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运营危机,一周之内两家公司的股价跌去了50%,半年内市值合计蒸发了460亿美元,受此拖累,纽约三大股指全线下挫,全球市场发生“金融海啸”。与此同时,美国印地麦克银行由于包括次贷在内的信贷资产出现大批坏账,造成亏损,发生流动性困难,出现挤兑,因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案。于是,次贷危机远未结束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自去年9月次贷危机暴发,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次贷危机的冲击一浪接着一浪。去年底今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著名金融机构相继报亏和扩大损失计提,并向外寻求融资,市场流动性压力剧增,美联储在向市场流入资金的同时,与欧洲央行等联手干预。一些人预断,次贷已经见底。今年三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到了4月份,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了某些缓和迹象,一些人又预测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这一次的冲击让人们重新认识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由于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承担着美国12万亿美元普通住房的融资或者信用担保,其破产倒闭可能是灾难性的,与之相比,次贷危机已经引发的金融动荡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美国政府不可能见死不救。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已达5065亿美元,仅次于日本(5787亿美元),并且是两房的最大债权人,损失已无法避免,即使美国政府通过发行更多的国债施以援助,也只是减少了一些损失而已。
3, 货币、汇率与短期资本流动
今年以来,面对通货膨胀上升之势,央行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曾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5个百分点,回收流动性1.3万多亿元,并按季度加强了对贷款的控制。应当肯定,从紧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应当坚持,不能因通胀率的高位回落而改变。但是,具体操作还是可以讨论的。数量控制是刚性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就是证明。不如适当放松数量控制而运用利率调节,这就会给那些能够承受得起的企业以选择的余地。
央行偏好于数量手段而摈弃价格手段的原因在于,在中美利差倒挂和升值压力未解的情况下,运用利率调节会刺激热钱流入。特别是最近,有人估算热钱流入的规模达到1.75万亿美元之巨,更增加了央行的顾虑。其实,热钱本身的概念就不清楚,不如改用短期资本流动,其数量也是一个难以准确估算的问题,上述估算就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我们曾经指出,短期资本流入套汇套利的激励,主要来自于汇率升值预期,利差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短期资本不可能在银行呆那么长的时间,而实际利率为负和存贷款利差过大造成的相对价格扭曲和财富逆向转移才是主要问题。对此最好的证明是,在股市走低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利润猛增,中信、浦发、民生、招商预增100%以上,其中,中信和浦发分别是150%和140%,全部上市银行上半年预增利润有望达到70%,全年达到50%,其中,利差收入占1/3以上。要知道,政策操作和市场调整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适当的政策。因此,政策调整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能只求稳妥,不求进取,否则,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地,其失误和风险可能更大。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6.1%,从2005年7月21日以来,累计升值接近20%,但对欧元不升反贬。有人认为,升值已经到顶,升值速度过快,升值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其实,短期资本流入加速,升值压力依旧,说明升值并未到位。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治理通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既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之于货币政策,也不能把升值的目标定位于治理通货膨胀;汇率升值主要是调整内外相对价格关系和解决经济内外失衡。不仅如此,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既有互补的一面,也有互替的一面。汇率升值减少了相对价格扭曲和外部需求,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在没有调整到位以前,升值预期和升值压力造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还会推动通货膨胀。CPI和PPI的不同走势、储蓄存款回流、一般市场价格与资产价格涨落互见以及本外币存贷款的反向运动,均与此有关。
人民币汇率升值必然会增加进口和抑制出口,今年以来出口增长趋缓、进口增长加快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甚至关闭破产,纺织等一些出口行业和珠三角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受到明显影响。这正是汇率调整的目的以及调整的代价或者机会成本。须知,任何政策都不是免费的午餐。经过调整,汇率趋向合理,内外失衡缓解,国内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改善,失业的工人就会重新就业,经济也会恢复增长,虽然会有一个过程和时滞。应当指出,人民币汇率升值,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正是进行调整的好时机。如果没有困难,生产多少出口多少,利润不断增加,日子很好过,谁还去调整?事实上,真正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逼出来的。陷入困境的企业都是技术水平低、加工程度浅、增加价值少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需要退出的企业。这些企业不退出、不转型和不升级,新的企业就进不来,只有低水平和低技术的企业退出去或者转型升级了,新的高水平和高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技术水平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才能提升,出口结构才能改善,中国才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这是汇率升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和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汇率政策就成为调整的主要手段。在最近的汇率政策操作中,央行改变了一升一贬的操作方式,开始了对美元、欧元和日元同时升值的操作。这是一个进步。实践证明,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样做并没有太大的风险,反而扩大了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至于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运用其他政策手段予以平衡和缓解。最近出台的提高纺织业出口退税的办法就是如此。
在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和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造成了风险的积累,而资本流动的逆转则将是危机的来临。最近越南的情况就是证明。因此,央行不仅要治理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稳定,而且要关注资本流动,保持金融稳定。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经济增长虽有滑落,但依然保持了10.4%的增长速度,似乎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但是,资本流动的逆转也许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而中国目前的情势又是历史上不曾遇到过的。所以,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方面在加强资本流动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对资本流动趋势和情况进行有预见的研究和事先的充分准备。这样,在事件来临时就能处于主动地位,进退有据,应对自如。
4, 把治理通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
在上个季度的经济分析报告中,我们明确地指出,中国进入了一个中度通货膨胀时期,这个时期并不是一、两年的短期的,而可能是中期的。即使下半年的消费价格走低,今年的通胀率也不可能降到6%以下,明年也不会更低,企图把消费价格控制在5%以下是不可能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流动性过剩,不得不调整人为压低资源要素价格,都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即使别的因素存而不论,仅就粮食来看,问题也是很清楚的。尽管今年的夏粮取得了丰收,预计达2400亿斤,全年粮食产量10241万斤,但是,在国际粮价大涨和粮食危机显现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上升通道。据了解,现在山东、河北等地的小麦市场价格已经达到0.82元/斤以上,虽低于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接近1元/斤),但远高于2008年国家规定三级白麦的最低收购价格(0.77元/斤),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粮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否则,不仅现行收购价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再一次发生谷溅伤农的事情,也阻止不了粮食的走私出口。因此,与其采取价格控制和扭曲相对价格的办法,不惜代价地把通货膨胀率压至5%以下,还不如面对现实,在稳定通胀预期和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相机抉择,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校正相对价格关系的人为扭曲。
在面临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人们更关注价格总水平和通货膨胀,而忽视相对价格和比价关系。这一点不难从新闻媒体的舆论中得到证明,政府把治理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就是其集中表现。不仅如此,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甚至采取了控制物价、扭曲相对价格的做法,如扩大实际利率负值,保持资源要素低价,进行不适当的价格补贴等等。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一个传统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会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其实,通货膨胀上升是价格总水平上升,虽然对低收入阶层的损害较大,但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的是相对价格扭曲,而非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如果说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相对价格的调整比较困难,那么,用扭曲相对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造成的问题可能更大。因此,把抑制通货膨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也许更为恰当。6月20日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就是一例。如果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油品的消费和浪费还会增加,财政补贴和社会不公也会继续扩大,供应紧张的局面就会加剧,油价还要进一步上涨。而调升成品油价格,虽然有可能使今年的消费物价稍有上升,但会使以后的通货膨胀受到抑制。中国提高成品油价格,国际油价应声回调就是证明。因此,对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说,成品油提价是长期利好。目前,美国的汽油价格是4美元,日本是188日元,香港是16港元,而国内提价后是6元多。如能通过几次调价,与国际油价接轨和联动,进而放开油价,就可以彻底消除油价管制中发生的种种荒唐事件,降低经济运行风险,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奥运会以后,应当继续做下去。油价如此,其他价格也是一样。
此次成品油提价虽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与此同时采取的一些价格管制和补贴措施还值得讨论。发改委在把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电价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的同时,宣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均不得提高,城乡居民用电、农业和生产化肥用电价格不作调整,对全国发电用煤价格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发电用煤出矿价不得超过提价当日的实际结算价格。此外还出台了一些价格补贴。从这些情况中不难看出,一是价格调整的政策目标全部集中于此次提价不能影响消费物价,这与其说是关注民生,不如说是为了政府的面子,结果是大大削弱了调价的效应。比如,如果说低保补贴标准较低,应当及时提高;既然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价格不得提高,为什么借此提高低保标准。再如,出租车租价不能提高,油价提高由政府补贴,究竟补贴了谁?能够经常打的的不会是低收入群体。二是进一步扭曲了相对价格关系,比如,与油品相比,天然气价格本来偏低,现在更低了。再如,煤电联动搞了多年,很难推动,这次政府干脆把它取消了。三是政府的价格管制大大加强,以至于深入到很多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中去,这才是更令人担忧的事情。可见,用加强价格管制和扭曲相对价格关系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四,体制分析
1, 关于国企高管的激励和薪酬
在第1季度的报告中,我们讨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先收租,后分利,收租和减税并行的建议,这里根据新的情况再做一点补充。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企业高管的激励和薪酬问题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国资委和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并着手实施股权激励。开始时,境外高管的高薪和股权激励只是画饼充饥,名义上与国外高管一样,实际上拿的仍是国内工资。当年刘金宝案就涉及到这样的问题。然而,只要有了这类制度规定,企业及其高管都会通过自发的制度创新,千方百计地将其从名义规定变成实际的好处。于是,除了令人膛目的在职消费以外,国企高管的薪酬也如脱缰野马。资料显示,2002年中央国企主要负责人的实际平均薪酬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是12倍,2003年扩大到13.5倍,前不久,人大常委郑功成在审议国有资产法案时说,央企高管年收入与职工收入差距高达数百万元,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指出,有的企业经营者自定薪酬,有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高管年薪超过数千万元。中移动1997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激励范围从最初总公司董事、高管扩大到分公司高管和其他雇员,历年来,这家公司经理人员共动用100.6714亿港元认购期权3.5395亿股,以行权时的市价计算,相关收益高达111.2196亿元。
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征求意见稿),为此设定上限封顶,规定激励对象的收益占本期股票期权授予时薪酬总水平,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H股公司不得超过40%,境外红筹公司不得超过50%,超过上述规定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不再行使。与此同时,中纪委也发布《国有企业***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于〈中国***缓慢行走处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对国企老总违规自定薪酬要进行党纪处分。其实,股票期权封顶也与当年的奖金封顶一样是管不住的,党纪处分也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相对价格扭曲,资源要素租金变成企业利润的情况下,对企业高管的任何激励安排都缺乏基础和依据。其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内部董事为主制定的激励方案不可能合理。因此,与其在激励安排的具体办法和管制上做文章,不如在基本制度基础的改革上下功夫。
五,趋势预测
第三季度,全球通胀和金融动荡还会继续,国内政策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奥运会是最重要的事件,对当期的经济运行既有推动,也有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具体预测如下
季度
经济指标 2007年全年(实际) 2007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3季度(预测)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GDP 11.4 11.5 10.4 9.8
工业增加值 18.5 18.5 16.3 16.0
固定资产投资 24.8 25.9 26.3 25.0
消费品零售额 16.8 15.4 21.4 22.0
出口 25.7 27.6 21.9 20.5
进口 20.8 18.2 30.6 28.0
消费物价 4.8 3.2 7.9 7.5
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什么情况会导致世界经济崩溃?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
自1997年冬季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无数的文章和报道在多数情况下未能在全球背景下把握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因而也就没能强调以下事实,即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只是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一环。为了理解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规模和深刻原因,仅仅回顾和研究近几年的事件是不够的。现在全球危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年前,牵涉到整个战后的金融和经济史。
在我们的研究中,金融危机的产生可以回溯到不迟于60年代中期,当时西方经济政策中的某些根本性转变开始渐露端倪,首先是在英国,后来又传至美国。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一个公认的症状是导致1967年英镑危机和1968年美元危机的通货不稳定,它还最终在1971年8月彻底瓦解了布雷顿森林金本位制。这个病理过程在70年不断深化,导致了80年代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和世界金融市场上巨大的投机泡沫的出现。自90年代初以来,随着金融泡沫在全球侵略性的扩张以及所谓的“衍生市场”的兴起,全球金融体系的沉疴进入“晚期”,此时的金融体系已是注定要毁灭的。
战后历史的若干个阶段
将二战后时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和一个中间阶段对我们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第一个时期是战后重建和发展时期(1945~1963)。从1964年至1966年是一个过渡阶段,其间在西方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转变。从1967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是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不断劣化并最终导致今日严峻危机的30年。
1、战后重建和繁荣发展的时期(1945~1963)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对健康的、实物性的经济增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这包括:战后欧洲(特别是欧共体的西德、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复兴;美、苏两国强劲的工业和技术进步;许多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部分南美国家,有了真正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大经济集团都以人均实物产出的增长为目标,而达至这个目标的途径也都是对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
这段时期,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其他相关安排的保证下,货币相对稳定。这些安排包括:相对固定的货币平价,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对严格的货币银行管制。贸易协议准许政府通过合理的关税、补贴、价格支持、支持性信贷和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者,在食品和关键工业部门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政府不鼓励投机,而是鼓励在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公私投资。它们的政策强调高技术资本品的生产和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金融利润主要产生于实物的制造和贸易。结果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有真实的实物经济作强大后盾。
然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去世使美国带着种种问题进入了战后世界。罗斯福的战后政策是消除英、荷、法的殖民体系,与苏联、中国及其他国家一起开创一个世界范围的工业发展时期。1945年4月罗斯福的突然去世之后,继任者杜鲁门的经济政策没能利用美国在战争期间建立起来的高水平的工业去帮助战后世界的发展,反而带来了1948~1949年的经济衰退,这是战后一系列经济衰退中的第一次。1954年,艾森豪威尔试图以信贷扩张的手段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在短期繁荣之后,这项政策从1957年起引发了另一次严重的金融衰退。
当时还是一名工业咨询人员的林顿。拉鲁什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特别注意到1957年的衰退作为战后经济“转折点”的重大意义并得出结论说,除非改变当时流行的经济政策取向,否则西方经济就会向一系列国际货币危机发展。他预言这种危机将在60年代末爆发。
拉鲁什评论说,艾森豪威尔的信贷扩张已导致了不健康的消费信贷“泡沫”——特别在汽车销售方面——而没有刺激对作为工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之基础的资本品的投资。在美国工业发展处于阶段性停滞的条件下,凯恩斯学派用大规模信贷扩张刺激经济的方法加剧了浪费性的消费品和服务的增长,以及行政和销售人员的不必要的增加,从而加速了对短期利润的追求。这增加了经济中每单位实物产出的整体成本,而以工业技术进步为前提的生产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信贷的扩张伴随着美国经济实质效率的下降。在西欧各国工业制造能力迅速扩大的同时,美联储的政策导致了美元对西欧货币的快速贬值。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1957~1959年经济衰退的根本性政策错误,西方政府将以一种极其错误的方式处理即将到来的货币危机,并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完全正确。
然而,在危机间歇期内美国经济在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领导下曾有一次相当正确的政策转向。肯尼迪实施的税收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投资于新技术,从而提高了生产率。这与肯尼迪的载人空间计划(最终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和高科技军事计划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计划都是通过政府投资来推动技术发展和扩大、改进科学和工程人员教育。这些政策与阿登那、戴高乐时代西欧持续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发展一道,保证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相对较快的现代化和技术创新。
2、过渡阶段(1964~1966)
不幸的是,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被杀。在继任者林登。约翰逊和英国工党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领导下,以前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政策被抛弃了。鼓励投资于生产性部门和新技术的各项政策被一步步废除。新的政策取向是创造消费品和非生产性服务的巨大膨胀,从而在中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倾向回报率。尽管肯尼迪政策的某些正面因素持续到1967年,他的遇刺标志了一个具有决定性经济后果的政治转折点。理解这次政策转变的根本性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美国。直至60年代初期,人们仍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繁荣、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在于其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传统的“美国体制”总是倾向于让国家鼓励对科学和技术进步进行长期生产性投资,支持大规模基本建设,扶持新兴工业部门并以“保护主义”政策培植国内生产。即使进入60年代之后,美国人仍普遍认为如果准许所谓“市场力量”遵循货币收益最大化原则,不受政府干涉和调节地统治整个经济过程,那么任何工业经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为了保持一个现代化的,以科学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政府必须起积极的作用:它必须经常介入以保持长期投资的生产性导向,控制投机和浪费,限制“市场力量”的以长远公共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利润取向。相似的国
民经济原则在其他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中也被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战后重建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之下,使于约翰逊政府并为其后历届美国政府所继承的经济政策转向,其实质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的“美国体制”的彻底抛弃。这个根本性的政策转向反映在开始流行于60年代中期的“消费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等概念上,这种驱使从英美逐渐传播到其他西方工业国家。
许多人认为既然美国有全球最大最有力的经济,又是军事超级大国,那么它一定应该对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负主要责任。不过,尽管“金融癌症”的传播与美国近30年的经济金融政策息息相关,但上述说法至少忽略了以下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传统的美国工业体制本身就是近30年“金融癌症”的最大受害者。同在美国海外广泛流传的神话相反,比之于60脑袋,现在美国经济的生产基础要弱得多,美国大部分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准和教育文化水准也要低得多。1997年,已有超过100万个美国家庭宣布破产。所谓“信息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的表象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以下事实引开了,即美国经济事实上已不能在实物层次上满足自身的需要,它必须依赖于工业设备和消费品的大量净进口。美国1997年的实物贸易逆差大于1980亿美元。
其次,对于更广泛历史背景的详细研究毫无疑问地证明:最终导致“金融癌症”的那些政策并不起源于美国。这些政策要古老的多。它们起源于英帝国,后来被那些英裔美国金融寡头通过所谓“亲英的东海岸权势集团”进口到——或更准确地说,几乎是像殖民地一样强加于——美国的。这些英裔美国金融寡头总是与传统的“美国体制”作对,而且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英国王权及英国情报部门有联系。一部美国史就是亲英的、寡头的倾向与传统的共和倾向斗争的历史。在本世纪初,代表传统“美国体制”的麦金利总统被暗杀,亲英的西奥多。罗斯福上台,这意味着英裔美国寡头集团事实上已经接管了美国。然而,“美国体制”集团的影响一直保持到50年代,甚至更久。原因之一就是英裔美国权势集团出于军事和其它因素的考虑,认为仍有必要保持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可是,在著名的英国贵族伯兰特。罗素所主张的战略教条的影响下,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了。
罗素认为科学和技术的无限进步造成了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其表现形式就是核武器。只要主权国家能自由地发展其科学研究和工业能力,他们总能造出核武器。因此,罗素及其追随者认为能使世界保持安全的途径是:①消除国家主权以有利于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的专制权力;②停止工业化的扩散,限制获取工业技术;③消除科学和技术进步本身,至少将其置于严格控制之下。
罗素政策的第一个突破是1958~1959年美苏在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领导下所达成的协议。尽管这些协议对西方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只是在几十年后才充分显露出来,它们当时就已极大地推动了放弃广泛的科学和工业发展政策,而开始采取所谓“后工业社会政策”。
至60年代中期,局势已很明朗,英裔美国权势集团已完全接受了罗素的政策并开始转向“后工业社会”。从那时起,寡头集团已或多或少地控制了美国经济、金融和外交政策达30年之久。
世界金融体系30年的癌症(1967~1997)
过渡阶段结束于1967年,当时一系列爆炸性的金融危机正如林顿。拉鲁什所预言的那样开始。后来的历史表明6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危机决非暂时或周期性现象。从战后初期卓有成效的“美国体制”政策所作的根本性转向,为世界经济种下了致病的癌变基因。
在这30年历史进程中,金融体系的疾病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各国政府和组织不得不面对和应付的危机为标志。历史表明,在每一个关键转折点上,所采取的决策总是使问题更为恶化,并为下阶段更严重的危机准备了条件。这些决策的共同重点在于:对由不数据增长的债务“泡沫”和投机性金融资产引起的问题,它们总是试图通过牺牲越来越多的实质经济来“喂饱”泡沫的方式加以解决,与此同时它们还成功地为这些泡沫的增长清除各种壁垒。
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主要组织的这种非理性、自我毁灭式的行为,构成了过去30年经济史最重要的特征。很明显,世界金融体系的问题及其之所以被容忍了这么久的原因在于一些植根于国家政府和组织的思维习惯深处的错误。
在本文余下的部分中,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到世界经济的“金融癌症”发展的几个关键点上。我们将特别关注在不同的阶段各国政府所采取的行动及其影响。
转折点一:1967~1971年货币危机和经济政策的新马尔萨斯主义转向
我已描述了1964~1966年的根本性政策转变是如何与越战引起的通货膨胀及其它因素一起,为始于1967年英镑危机的一系列货币危机准备好条件的。不幸的是,对1967~1971年货币危机的反应没能使经济政策转回到健康的工业发展上来,而后者本来是能够稳定美元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在助理财政部长保罗。沃克尔、乔治。舒尔茨、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他人的建议之下,先是约翰逊在1968年3月,后来是尼克松在1971年都发出了让金融体系与真实经济“脱钩”的信号。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决定停止以黄金支持美元的地位。这给战后布雷顿体系下的货币稳定划上了句号。它为洪水般的金融和商品投机打开了闸门,为通向“浮动汇率制”铺平了道路,削弱了良性的长期计划,增加了国际性长期投资与贸易的风险。
与金本位和固定货币平价的废除相伴,美国的政策使美元加速流向“离岸市场”,在那里没有对利息的限制,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相当大的一部分外流美元涌入了英联邦国家,这是以伦敦为中心的所谓“欧洲美元”市场的开始。
到1979年,已有超过1/3的美元在海外流通。这些钱成了离岸欧洲美元银行根据“凯恩斯乘数”进行信贷创造的基础。由于美国国内银行的潜力仍被美联储的政策所限制,不断增长的欧洲美元信贷开始通过加拿大等离岸中心市场流入美国银行体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欧洲美元信贷泡沫”的增长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政策越来越成为海外美元市场的“囚徒”。
转折点之二:1973~1975年的石油冲击
西方的政策不仅没有设法使“美元泡沫”,包括以伦敦为基地的欧洲美元市场受到控制,反而以不断增加的流入量使这个泡沫越鼓越大。在70年代中期石油冲击的帮助下,泡沫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代价迅速膨胀了起来。毫无疑问,油价的大幅上涨是英美权势集团掌握的大银行和石油公司以人为的方式策划和哄炒起来的。油价陡涨四倍制造了新泡沫,即第三世界债务泡沫,同时也是英美银行和石油卡特尔对世界工业经济的掠夺。
这些虚假的债务没有被冻结或一笔勾销。达到高利贷水平的“浮动利率”和不断发出新贷款用于还旧贷款(即所谓的“滚动还债”)还使这些债务泡沫迅速扩大。这种政策同IMF 从80年代开始强制推行的管制政策一起,将大多数发展中经济推进破产的深渊,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工业国家高技术资本品的出口。
70年代后半期,金融癌症已到了性命攸关的地步。林顿。拉鲁什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项可行的替代政策方案,并在各国政府和组织中广泛传播。拉鲁什关于成立“国际发展银行”的建议目的在于重建新的金本位制,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这个建议于1976年被提交联合国大会。
稍后,法德两国对卡特政策的破坏性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政策的抵制在1978年达到高峰,在这一年它们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 )和欧洲货币基金(EMF )。后来,拉鲁什又呼吁把EMS 和EMF 建设在为以最初的“国际发展银行”所体现的原则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当然,他希望能将美国等国尽可能早地纳入这个新体系中。不幸的是,这些创议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其中包括对几位主要欧洲工业家和政治家的暗杀,这些人都热心于第三世界的工业的发展。到80年代初,欧洲的亲工业潮流已被严惩削弱了。后果之一是如今的欧洲金融聪明和共同货币计划同一种货币学派的、反发展的政策联系到了一起,而后者同1976~1978年的亲工业倾向是截然相反的。
转折点三:1979年的“利率冲击”
不可避免地,华尔街泡沫、欧洲美元泡沫和第三世界债务泡沫的进一步增长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新当选的英国撒切尔政府和不久后保罗。沃克尔领导下的美联储不公没有着手解决潜在的真正问题,反而推行了极端的货币主义“休克疗法”,将利率提高到美国内战以来最高的水平。这种政策加上沃克尔和卡特政府强制施行的信贷控制等手段,给了美国经济的工农业基础以沉重一击,仅仅几年之内,数十万的农场主和中型工业企业被毁掉。在许多工业部门,美国经济的实物产出在3年内下降了30%至40%.直至今日,美国工业和农业仍未从1979~1981年的“休克疗法”中恢复过来。
这种毁灭性的高利率政策的后果当然不局限于英美两国。欧洲美元贷款的利率从1978年初的7%上升至1980年初的20%.世界贸易也经受了自1958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更主要的是,利率上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可怕的打击:他们用欧洲美元贷款支付他们的石油进口,而欧洲美元的利率通过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已翻了一番。一夜之间,这些国家不得不支付两倍于他们借钱时所预计的债务利息。
这次“休克疗法”的反对工业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性质,在1970年末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CFR )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成立于一战后的外交关系委员会是英国事务研究所的旁系衍生物,是英裔美国权势集团最重要的政策机构。在以“80年代计划”为名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中,外交关系委员会公开地主张推行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经济在控制下解体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摧毁有利于第三世界工业发展的力量。通过对民族国家经济实施决定性的打击,一条通向“全球化”的道路将被开辟出来,而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将在“全球化”中被取消。
转折点四: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
利率的急剧提高和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无法忍受的境地,并直接导致了拉美的债务危机。从1978到1982年的四年间,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的官方债务从1565亿美元增至3228亿美元。与此同时,超过780亿美元的流动资本离开了拉丁美洲。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大量流入的投资作为补偿。
对这种掠夺行为的最强烈的抵抗来自墨西哥总统洛佩兹。波蒂略。1982年5月,波蒂略与拉鲁什商讨了拯救墨西哥经济的措施。过后不久,拉鲁什起草了一份拉美国家经济政策。这项名为“洛雷斯行动”的方案核心在于:拉美国家应建立起“债务者卡特尔”和一个共同市场,目的是争取公平地重组债务并开创一个大陆范围的以实物经济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局面。
1982年8月初,当“洛雷斯行动”计划公布的时候,墨西哥事实上已停止了支付外债。资本在恐慌中纷纷逃往国外,整个金融体系开始解体。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波蒂略开始实施拉鲁什方案中的关键部分。为了恢复对经济的控制,实行了严格的货币管制,宣布暂时性的外债停付以及银行系统的国有化。除了这些紧急措施以外,波蒂略还努力寻求其他拉美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巴西的支持,力图建立起一个面对外国债权人的统一政策。
不幸的是,由于一些拉美国家的动摇和胆怯,由于外部的强大压力,全面实施“洛雷斯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被错过了。拉美国家政府一个接一个地接受了债权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
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波蒂略向联合国发表演讲前夜,就在一次讲话中强调了把IMF 变为强迫第三世界还债的“世界警察”的建议。这个政策体现在IMF的“管制政策”(Conditionalites )和“结构调整方案”中。债务国将被强迫进行货币贬值;消除对生产部门及食品等基本商品的国家补贴;对公共开支进行大幅度削减。不论怎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的结果都是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准的下降,搁置对经济的生产性基础的投资,通过贬值大量增加债务负担。
就其所称的解决债务问题的目的而言,IMF 的政策遭到了可悲的失败。另一方面,这个政策的确带来对于陷入“债务陷阱”的第三世界的巨大掠夺。到9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每年都向工业化国家,尤其是英美金融机构,提供数百亿美元的净资本流入。根究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UNICEF,现更名为国际儿童基金)的统计,自穷国流入富国资本从1983年的每年60亿美元增长至1990年末的每年300亿美元。考虑到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暴跌,这种资本流出的实物经济成本至少是上述数字的两倍。而整个80年代从发展中国家流入美国的资本就高达4000亿美元以上。
尽管有这样大的资本外流,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仍然持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1980年全世界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约为4300亿美元,包括一年期以上的公私债务。从1980年至1986年,付息3200亿美元,还本3320亿美元。因此,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为4300亿美元的债务支付了6520亿美元。然而1986年这些国家的债务总额竟高达8820亿美元!这巨大的新增债务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新投资的;债务泡沫的增长几乎完全是由于高利率和发新贷还旧债的“滚动还债”(Roll-Over )方式。至1994年,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高达16,000亿美元。
在墨西哥,波蒂略的民族经济政策很快就被逆转了。由IMF 和债权银行推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布雷迪计划”,结果只是延缓了危机,而真正的问题却更严重了。这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
以上为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
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
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竞争力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最重要的资本,只有自己耳朵竞争力足够才不会被人随意的取代,这就是竞争力的美妙之处,下面分享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
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1职场核心竞争力之一:学习力
其实,职场和上大学一样,都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以跟上潮流或者引领潮流的的平台,只不过职场是更现实一点而已,不断的有新知识涌现,而同样,又不断的有不学习新知识的人掉队,转眼间,就不知道掉队到了哪里了。所以,你要这个世界很残酷,而职场虽然也很残酷,但却也很真实,每个人在职场上初始的时候,都是公平的,随着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后面就拉开了 距离 。
所以,你得不停的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的变化,解决新的问题,因为在职场上,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参考书,更不会有作弊的机会,同样更不会有人来帮你,你可以依靠的,可能只有你自己,在职场上,永远记得的一句:朋友只是棉被,能让你感觉温暖的,永远只有自己的体温。这很现实,也很职场。
有很多人说,到底要学什么?其实这个很简单,学习和你职场或岗位相关的所有知识,举个例子:我新入淘宝的时候,对于搜索这一块特别感觉兴趣,然后,我就下了狠了,把派代、淘宝大学、卖家网、卖家论坛等平台上所有关于搜索的文章全部复制了下来,足足花了将近四天的时间,一篇一篇的复制,然后又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篇一篇的仔细看,一个月之后,我基本上可以很明确的知道了绝大部分关于淘宝搜索相关的知识,从而快速 的掌握上技能,快速迭代了自己的知识。
对于学习力这点上,对自己要狠!再狠!再狠一点!
职场核心竞争力之二:学习后掌握
要知道,我们所在的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不断的、同样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这意味着整个社会时刻都在产生着各种新的问题,你的公司、你的岗位、你所面临的一切都是一样,学习,不要在口若悬河的去和别人说你取得了 哪些证书,你得到过哪些荣誉,更重要的,你可以利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哪些问题。
所以,职场核心竞争力的第二点就是如何掌握知识,如果你有学习力,那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如何掌握学来的知识,学习是第一步,掌握是第二步,只有掌握好了知识以后,才能利用这些知识来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要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利用学习力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学习体系是极为吓人的,但是,你要知道,但凡是我们眼中成功的人,都对于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有着独特的偏执,换言之,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几年,这样才形成了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如果你的知识体系没有长时间的打磨,怎么可以灵活运营呢?
对于学习后的掌握,我相信熟能生巧。
职场核心竞争力之三:永远领先
这听起来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其实这做起来是极为简单的一件事情:决定转行做淘宝之前,我是做传统线下市场的,以往的经历决定着我其实蛮排斥电商的,一直认为电商对于线下销售其实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只会卖低价。但是转行之后,我发现我的所谓的那些想法,其实都是错误的,而且错的离谱。
我相信如果早几年接触电商,相信现在就已经都是电商大咖了,而且手里一定会有几个行业的TOP店,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在商业领域优先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很多的时候不是你做的有多好,而是你在正确的时间点卡到了位置。做了风口上的猪。
所以,要快人一步的进行学习,这就意味着你要在新事物、新技术、新工具刚诞生不久,大多数人还在驻足观望的时候,就研究清楚了它是个什么东西,搞清楚它的玩法,未来的成长空间,并立即付诸行动,你就会收获别人收获不到的成果。
比如2014年微信公众号刚兴起的时候,那时候很少有人玩公众号,内容也比较粗糙,但当时我就在想,别人可以做,那我就一定可以做的,花了几个小时在网上查关于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操作与申请,从而做了自己的第一个微信号,后来,结合公司的一些事情发展了一篇轰动整个家电行业的文章,从而导致自己开始成为集团高层的重点培训对象,也真正开始成为了骨干的中层对象。
职场核心竞争力之四:用持续学习拉开差距
要知道一个问题,一个很认真的问题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有时候可能根本不是方法,也不是智商上的差距,而是持续努力的差距,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一个持之以衡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点很重要。
对于持续学习来说,无所谓方法,最重要的结果,不要过于重视方法,就拿我来说,我喜欢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但凡是感觉重要的东西,我喜欢先保存下来,然后摘抄到日记本上,而有的人就喜欢保存在电脑上或是手机上看,这难道说有错么?没错,每个人的习惯和方法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方法和过程,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取得的结果。
67人和人的智力条件不尽相同,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也不一样,怎么才能和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脱颖而出?其实关键就是持续努力,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道路一点都不拥挤。那些半道放弃的人太多了,持续努力地学习,你就已经领先了大多数人。
如果你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端正态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做好终身持续学习的准备
职场核心竞争力之番外篇
除了以上几点,剩下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逐一和大家分享,这些是很小众的点,但是却很重要,而且也很准确。
1、在职场上奋斗,你要有个稳固的大后方。
这里的大后方指的是女朋友或家庭,我从原公司离开后,发现凡是家人在身边的,绝大部分人是越走越高的,而家人不在身边的,却大部分是越走越低的,这点很奇怪,但却很现实,做决定的时候,或者有家人在身边的时候,这样会让你每天斗志满满。
2、保证持之以衡的斗志。
只有长期保持斗志,这样才能让自己越走越远,也才会让自己在职场上更激情的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这点也是极重要的,斗志是需要自己去培养的,谁也帮不了你。
3、要有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
我不止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个问题,也不止一次提过这个问题,有一个兴趣爱好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喜欢收集和制作日志本,家里有四个大箱子,里面全是历年收集的日记本,有时候感觉迷茫和无力的时候,就自己去动手做一个日记本,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会让你焕然一新,感觉好极了 。
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2应该在25岁前积极强化下列竞争力:
学历
所谓学历,包括学校、科系、学位。良多企业主领教过“草莓族”的不能吃苦刻苦、抗压性与困难忍受度低、缺乏小组合作精神、忠诚度与责任感低、追求卓越的成就念头不足,因此在新人的筛选上,更加正视性格特质,并且采取“3QVeryMuch”的准则,也就是说IQ(智商=专业技能)、EQ(情绪商数)、AQ(抗压性)三者并重。
听说读写算,是每个人从小就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从糊口到工作都离不开这5种能力,但新生代这方面却有“退化”的现象。那么在每个糊口生计阶段,都应该建立一张竞争力清单,弄清每个阶段的重点,施展强项,增补弱项。不论你是工程师或业务员,任何工作都需要做讲演的能力,要懂得如何进行一场会议,要会做基本的企划提案,在工作上要能立异思索,碰到题目要有分析解决的能力,对内外部客户要把握服务的技巧、具备良好的说服力。
专业技能
在校期间所培养的专业,只是你踏上专业之路的第一步,很多行业所特有的专业技能,学校无法提供,只能在工作实践中学习。
证照
除了法律、会计、医疗等行业要有证照才能执业,目前包括金融业、信息业、房地工业、美容业、餐饮业、健身业这7个行业,以及制造业的环卫部分,也都逐渐走向“证照化”。此外,人际关系学的另一门作业,在于建立360度的圆融关系,包括了面临同事、主管、部属、客户,就算不是朋友,至少不要树敌,卷入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中。但是,徒有持续学习的长进心还不够,更要懂得如何快速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淘金”,把握最新的枢纽情报。
不同的职业糊口生计阶段,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
人脉
人脉,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提供你意想不到的一臂之力。人脉是一种相互牵成的“共荣”关系,在你利用别人前,要先创造自己的“可利用价值”,一定先有付出才有回报。现在是速度决定胜负,谁的情报力比较快,谁就把握赢的先机。即使各行业所要的形象不同,但“品味”是共通的原则。此外,做事情“无厘头”没有逻辑,谈吐应对粗俗无礼,也让主管为之傻眼。历练的多寡,决定你毕竟可成大器,仍是一颗小螺丝钉。
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算,办公室文书软件的运用,也成为新的基础能力要求。若本身学历不好,一个补救方法是出国留学或报考海内硕士班,用最高学历“勾销”先前较差的学历。过去所谓“一技之长”,现在成了“一技之短”,由于单一技能的人才过剩,假如能跨领域培养多重专长,将可拉开你的领先间隔。另一个补救方法是选择学历门坎较宽的工作,例如部门服务业、成熟期的科技公司、或西北的地方企业,因为在人才竞争上处于劣势,对学历也不敢要求太高,不妨先在这类工作累积一定的资历,由于“资历”要比“学历”更管用。良多企业认为新生代是计算机时代,征才前提通常不会注明要认识办公软件,等到录用后才发现不懂Powerpoint、Excel的新人,竟然为数还不少,有人甚至用Word绘制简朴的图表都不会。在服务业,性格特质更决定了服务质量,多数服务业都但愿员工具备细腻敏锐的同理心、阳光般的`热情爽朗与亲和力、以及不耐其烦的沟通协调能力。
SoftSkill
除了专业技能的“HardSkill”之外,“SoftSkill”也不可或缺。假如你的学历前提较差,专业证照可弥补学历的不足。但是“朱紫”不会无故从天掉下来,平时就要勤于耕耘,而且眼光不要“看高不看低”。
形象治理
除了研发工程师天天面临机器外,诸如业务销售、行政、法务、公关、教育练习……绝大部门的职务都是属于“人对人”的工作,因此个人形象治理格外重要。
固然科技业用人,基本上是技术挂帅,但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常常要不眠不休完成使命,因此工程师的毅力与抗压性很重要。
总之,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数字能力、逻辑思索力、办公室文书软件运用能力,是你不可小看的职场基础能力。
单来说,一个人没有专长很难成功,但除了专业技能之外,成功还需要良多配合前提,这些前提就是你的“竞争力”。因此,如今都把“情报搜集”列为“绝对必要的工作技能”。而从性格测验、社团流动纪录、口试表现,都不丢脸出性格的端倪。
情报信息力
进入知识快速“折旧”的年代,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假如不随时update,很快就跟不上时代。
性格特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新人求职上,再贴切不外了。而对职场新手来说,对于上司交办的高难度目生任务,不可视为畏途,反而应该积极争取介入各种项目,以及外派出差的机会,给自己更多职场历练。良多主管诉苦新进员工的电子邮件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行销主管也发现年青一代固然创意十足,但连象样的案牍都写不出来。
听说读写算
在日本,教导上班族如何培养“作文力”、“语学力”、“算术力”的书籍,这几年大行其道;而传授上班族“得体的话术”、以及教你使用敬语和打电话的书籍,也成为畅销书。一名外商银行主管表示,他用人一定用国外留学归国的MBA,由于即使海内名校出身的商学院研究生,上台做讲演的表现也普遍欠佳,要如何去跟客户提案?做口头,在国外教育是家常便饭,但海内学生却不太习惯,学校教育也不正视,令他感到不可思议。所以,在最初的“学徒期”,薪水待遇是其次,学习机会才最重要,要把工作当成学校的延伸,把主管和资深同事当成良师,像海绵般虚心学习,专业技术的“马步”才扎得稳。尤其现在海内研究院所广开大门,从“硕士在职班”到“工业硕士班”,想要拿个好学校热点科系的硕士学位,各种渠道多元畅通。
根据“7:38:55”法则,人们对你的印象有55,来自你的形状与举止,只有7取决于你说了什么;就算专业也要靠形象来包装,形象攸关专业说服力。
历练
跨国公司栽培高级人才,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轮调”,让你在不同部分与国家之间培养阅历。甚至搭地铁时,也可看到上班族埋头在读一些类似儿童智力测验的图册,据说有助于大脑活性化,可晋升逻辑思索力与数字运算力。对社会新人来说,包括社团流动、打工实习、校内外比赛、海外游学、项目研究,都是有用的历练。
职场竞争力是什么意思3专业能力不等于专业能力
很多人认为专业技能不过是语言技能,计算机应用,学历和证书、、事实上,专业能力只是职场竞争力的一部分,但许多人被用来将两者等同起来。一位金融机构的监管人员,目睹同事申请专业执照,感叹考证是必要的,但很多人的动机是“买保险”,认为“多一份执照,多一份工作保障”。其实,并不是每一份执照都有助于工作,多一张证只是求心安。
因为除了专业技能,成功还需要满足许多条件,而这些条件是你的竞争优势。
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不同的能力。 在25ー30岁的起步阶段,核心能力在于专业技能,在30ー35岁的起步阶段,核心能力在于管理能力,在35ー45岁的高峰期,核心能力在于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
竞争力清单一一罗列
在你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你都应该建立一个竞争名单,随时做好自我检查,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弱点,另一方面会发挥出优势。对于新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必须在25岁之前积极提高以下竞争力:
教育:学校,专业学位。如果教育本身并不高,一个补救方法是继续深造,以获得更高的教育。另一个补救方法是选择一个广泛度阈值的工作,如服务的一部分,制造等,由于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对教育也不敢要求太高,不妨积累一定的资格,经验和学历因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证书: 除了法律、会计、医疗等行业的执业许可证,包括金融、房地产、美容等行业的执业许可证,也纷纷走向“执业许可证” 、 如果你的资历很差,一张专业证书就可以弥补。
专业技能:你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只是专业道路上的第一步,许多行业独特的专业技能,学校无法教授,必须实际进入工作场所才能从工作中学习。因此,在“学习期”的前几年,工资待遇是其次,学习机会是最重要的,要把工作作为学校的延伸,把主管和资深同事当好老师,像海绵一样虚心学习,专业技能“马踏步”去刺、、
在过去,所谓的“技巧”,现在是因为过多的单人际交往能力“的技术短”,如果有多个跨领域的专业知识培训,将能够拉你的领先距离。
经验: 跨国公司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方式是“轮换” ,让你在不同部门和国家之间积累经验。 经验的多少,决定你是否可以成大器 ,或一个小螺丝。 对于职场新手来说,对于老板交出的艰巨任务,不能被视为胆怯,而应该积极努力参与各种项目,以及有机会出国旅游,给自己更多的经验。
人脉: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提供你意想不到的一臂之力。但是“贵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平时就要勤于耕耘。在你获得别人的帮助之前,要先乐于助人,先有付出才有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