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君文言文

2.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3.公元前119年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

4.刘璠文言文重点字词

少君文言文

潍坊白金海岸在哪里-潍坊昌邑白金价格

1. “少君”二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少君,在文言文里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在网上一查,什么张少君、李少君、王少君、申少君、詹少君、王少君、贤妻桓少君、钱建军少君、傅少君……太多了。

且少君是一位网络作家,本名钱建军。曾就读中国北京大学声学物理专业,美国德州大学经济学专业。曾任职中国《经济日报》记者、康华公司经理.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美国TII公司副董事长兼美国南美以美大学和中国华侨大学教授。以未名、李远等笔名活跃于海内外文坛,著有《现代启示录》、《西部报告》、《人生自白》等著作。

“少君”二字普遍用在姓末端。我认为现代的含义应是:

1.有可能是对人(青少年)的尊称

2.X(姓)家族的后代象征,是希望这人一生有所作为

3.像少君这个网络作家一样,少时就有成就(估计不是这一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2. 后汉书 列女传 鲍宣妻 文言文翻译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婆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3. 文言文翻译 范文正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也,以汝尚幼,故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译文:

文正公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来往。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文正,告诉他:“我有个方法,可以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柬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派人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记号还保存完好,没有被打开过。

4. 安守清贫文言文翻译

渤海郡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聘娶。”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克勤克俭,所以让我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按妇道去做,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5. 妇道典范文言文翻译

指的是哪篇?

原文: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翻译: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原文: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礼记?大传第十六》

翻译:

同姓的人(即“父系时代本氏族里的人”)要依着血系的支分派别,(如先分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统率其所属的房分之类……),合起来成为一个宗族,明确亲疏远近关系;异姓的人(即“来嫁者”,亦即一个家族内的太太媳妇儿们)只是分别她们的辈份,而不再分别她们的支派,如只是分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问她们谁是谁的妻子,谁是谁的母亲等),分清辈分关系以定互相交往的相关礼仪。名分(辈分)既经确定,也就明确了一个家族里面男女有别。她们的丈夫属于“父道”范畴的,他们的妻子都属于“母道”的范畴;她们的丈夫属于“子道”范畴的,他们的妻子都属于“妇道”的范畴。(这就出现了混乱的情况,)难道兄弟的妻子属于“妇道”的范畴,而这位兄弟的嫂子却可以属于“母道”的范畴吗?(所以说,)(女人的)名分(辈分),是一个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关键”)啊,难道可以不谨慎(对待)吗?

如对于我的解答有问题,欢迎继续追问~

如果满意,请点击“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6. 师旷论学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7. 翻译文言文

曹州(今山东荷泽)人于令仪,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於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於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麽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於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於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於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於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於成了良民。乡里的人们,都称道於令仪是名善士。於令仪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子侄辈,建立学堂并聘请有名的儒士来教导他们,他的儿子於伋,侄儿於杰与於效,后来都相继考中了进士,他们於家现在是曹南一带的名门望族。

8. 杨震四知文言文翻译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9. 去私文言文翻译

天不私覆,地不私载,日月不私照,四时不私行,天地、日月、四时施其德样而万物得以成长。

尧有十个儿子,不把君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传给舜;舜有九个儿子,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传给禹;这是大公无私的了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县令,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

编辑

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年)春二月行三铢钱。《汉书·武帝纪》师古注曰:「新坏四铢钱造此钱也,重如其文。见食货志。」这次改革使铜铸币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恢复一致。这一措施,第一次改变了“半两”这一相沿下来的货币单位名称。

第二次改革

编辑

第一次改革后,因为其时三铢钱与四铢重的半两等价流通,再加上盗铸盛行,故三铢未能坚持流通。因此,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前136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史载:“有司一言曰:’今半两钱,法重四两‘“。这与文帝四铢钱不同的地方是它铸有外郭,故被钱币学家称为“武帝半两”。

第三次改革

编辑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又下令重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为了抑制盗铸,汉武帝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罪令。此次改革是汉武帝历次币制改革中动作较大的一次。在第三次改革前,由于汉武帝内兴功利,外事四夷,连年征伐,开拓疆土,国家财政空前膨胀,很快便耗尽了文景时期积累的社会财富,造成“县官大空”。在这个背景下汉武帝开始了第三次货币改革。

《史记·平准书》载,“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馀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闲盗铸钱,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有司言曰:「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裏取鎔,钱益轻薄而物贵,则逺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縁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後得行。”即皮币的实行,主要是为王侯宗室朝觐聘享之用,使他们向中央政府的纳贡不受劣钱影响。

币制改革的汉五铢

由於少府多银锡,“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荖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撱之,其文龟,直三百。”白金三品币值介於三铢与黄金之间,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比过去更加复杂的货币体系。中央政府通过手中积累的此前并非货币的银锡,定以高价,即可借机剥夺大商人的财富,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汉武帝还“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这是继第一次改革後,再次试图以三铢代替半两的举措。

可见,汉武帝这次币制改革内容主要是:一,销半两钱铸半两钱;二,发行大额虚币皮币与白金。而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是,这次币制改革及禁民盗铸之令并没能在根本上遏制民间铸钱,币值较高的白金三品的推行反而刺激了民间盗铸行为。“盗铸诸金钱罪皆,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对於皮币的实行,有的大臣也有不同意见。大农颜异便是其中之一。“上与汤旣造白鹿皮币,问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天子不说。”

第四次改革

编辑

元狩五年(前118年),仅仅在上次改革一年后,汉武帝又开始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改革内容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半两也被明令废止,“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当时的盗铸铜钱者往往通过磨取得到铜屑,再将铜屑鎔铸为钱。“周郭其下”的五铢钱因为有郭为保护,难以被磨取铜屑,故能够有效防止盗铸。

五铢钱轻重适中,比较适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情况及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故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乃至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朝代均有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仅在西汉,“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馀云。”

元狩五铢

元狩五年的这次币制改革,汉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这种五铢钱称“郡国五铢”,或称“元狩五铢”。

改铸五铢钱的主要目的是在市场上树立货币信誉,以稳定金融,使私铸者因无利可图而自动放弃私铸,从而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是,由于铸币权在地方诸侯各国手中,各地铸币的技术水平及铜矿的成分参差不齐,再加上各地官吏对命令的了解与奉行不一,所以所铸钱币[12] 的差别很大。有的郡国五铢与原来的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或肉厚。总而言之,这些质量差的郡国五铢基本上都有偷工减料使钱重达不到五铢的现象,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钱越铸越轻,越铸越粗劣。郡国官吏旧习难改,通过这种手段中饱私囊。这令五铢有可能重蹈汉半两、三铢的覆辙。

《汉书·食货志》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後五岁,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馀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於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行郡国,举并兼之徒守相为利者。(师古曰:「守,郡守也。相,诸侯相。」)”

第五次改革

编辑

为扭转上述“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13] 的被动局面,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如淳曰:「以赤铜为其郭也。今钱见有赤侧者,不知作法云何。」索隐曰锺官掌铸赤侧之钱。韦昭云「侧,边也」,故晋灼云「以赤铜为郭。今钱见有赤侧者」。钟官赤侧,一称赤侧五铢,因《汉书·食货志》将“赤侧”作“赤仄”,故也称赤仄五铢,汉书音义曰:「俗所谓紫绀钱也」。新铸的“赤仄五铢”质量上乘,一枚等同于郡国五铢五枚之值。

“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馀,白金终废不行。”故在此之前铸行的白金三品由此罢废。

赤仄五铢正面有轮无郭,背面轮郭兼备。外径约26毫米,内穿直径约9.5毫米,厚度达2毫米以上,重约4克。外郭线高而细,明显高于钱文,整体比较整齐,没有错位的现象。钱文的笔画较细,书体随意但工整,字有高有低,“五铢”两字中“铢”的“金”字头矢镞形较大,右侧“朱”头方折,上下长短相差不多。

第六次改革

编辑

由于赤仄五铢的比价是郡国五铢的五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诸多不便,而且因为其盗铸获利更多,故吸引了私铸与盗铸者铸赤仄五铢。赤仄五铢铸行二年后,因为“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旣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所谓“三官五铢”或“上林三官钱”便是该次改革后铸造的五铢。《史记·平准书》裴骃集解:“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锺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如曰是,则上林三官指钟官、均输、辨铜令,乃水衡都尉的属官,统管铸钱。水衡都尉是中央政府为推广均输法而新设的官职,其办公地点为长安上林苑。三官五铢的边郭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质量上乘的铜钱,其盗铸成本较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

公元前119年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

公元前119年,又称为元狩四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有:西汉发行皮币;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西汉名将李广逝世;卫青出击匈奴等等。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卫青出击匈奴,至窴颜山的赵信城(约在今蒙古国杭爱山西南),获得匈奴储存的大量粟米。证明在与中原的长期交往中,匈奴已逐步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从事于农业生产。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当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为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肯特山),霍去病挫败了匈奴的势力--左贤王部。保卫了边陲的安全,减轻了中原人民的痛苦。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西汉宣布实施盐铁专卖政策。西汉盐铁专卖实行的效果很好,不仅西汉州县财政富饶,西汉国家府库也大为充盈。甲车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全由大司农保障供给。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盐城建县。盐城,东临黄海,面积1.5万平方公里。以“东方湿地、水绿盐城”而闻名。 盐城还是中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曾有“西有延安,东有盐城”之说。盐城拥有中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 公元前119年,马略,G.当选保民官,后又任大法官。马略,G.古罗马统帅、政治家。马略,G.参加努曼提亚(西班牙)战争,作战勇敢。在长期军事生涯中,马略,G.接近士兵,享有声望,亦深知罗马军事上的利弊。在对日耳曼人作战期间,领导并完成了一次有名的军事改革。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宝坻大蒜传入中国。宝坻大蒜百合科,葱属,原为野生,根茎小而瓣少。味浓甚辣。初在长安种植,唐朝以后传至中国北方各省。 宝坻大蒜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来中原。

公元前119年发行白金三品大额货币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发行两种大额货币。一种是在一块一尺方的白鹿皮的四周绣上彩色丝边,称皮币,皮币值四十万,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每张一方尺,饰以彩画。典出《史记?平准书》描述皮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一种是用银锡合金制币,称白金三品。白金三品是指: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值三千;方形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椭形龟币,肉圆好方,币形像龟,以龟甲为币文,重四两,值三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颁布加重工、商税收的法令措施。这项法令措施当时称算缗(音民,以丝绳由钱孔以贯钱,一贯一千钱),告缗(即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和违反税收法令要加惩罚)。这项法令措施建议最初曾由御史大夫张汤提出。由桑弘羊主持执行。算缗是命令工商业者(不论有无市籍)必须如实登记资产,经商者每缗二千钱每年征税一算(一百二十文钱,约合整个资产的6%);手工业者每缗四千钱每年征税一算(约合整个资产的3%)。还规定除官吏、三老及北边骑士外,凡有轺车(单马小车)一乘征税一算,商人轺车一乘征税二算。船长五丈以上者征税一算。对隐瞒 不报或所报不实,罚戍边一年并没收其全部财物。告缗是奖励告密,告密者可得所被罚者一半所罚。这种规定对商贾尤其故意隐瞒者、大工商业者打击很大,另还进一步采取放纵告缗办法。施行的结果,使朝廷得到工商业者的财物以亿计,私属奴婢千万数,田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逝世。李广是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李广因为抗击匈奴的入侵,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大石,以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时,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却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张弓对石再射,却始终不能再将箭射入石中了。公元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在漠北展开大战,李广因为迷路,没能及时与卫青大军会合,卫青大怒并命长史追究,李广愤而自杀。

刘璠文言文重点字词

1. 吕蒙传的文言文和重要的字词的意思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其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窃:偷偷地。

数:多次。

顾 :重视。

虽:虽然

虞:意料,预料。

诣:拜访

造次:鲁莽,轻率。

就:凑近,靠近。

拊:抚摩。

2. 古文与朱元思书重点词的解释

《古文二则》《与朱元思书》《诗词六首》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温梅开

课堂点击 《与朱元思书》全文赏析

《与朱元思书》文主要写作者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的观感,它将本人的身心感受寄予景物描写中,简洁明快,清新悦目,于骈文中见作者潜词造句之功底,虽传承了魏晋士大夫的文见,但在那个时代倒也耳目一新。

此文构思严谨,层次分明,作者从合写与分写的角度,先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文,点出富春江的山之奇,水之异的独特之处。开篇以清幽宁远的笔调映衬游历的闲适随兴之情,让读者也随之进入到优美旷远的胜境,接着作者分写了水的绿、深、清、急之特点和山的高险、奇、密之景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行了白描,突出水之异与山之奇,而且从人的视觉、听觉入手,描物摹声淋漓尽致,使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水势,形象的绘画与动听的万籁之声融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增添了青山绿水的妙趣,而且给人无尽的美好感受”。最后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将写景自然而然地转入到抒怀,是作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作者的感情至此已得到了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忧愁烦闷于此已消失殆尽,不足为外人道了。篇末追笔,用“横柯”、“疏条”紧承上文的“寒树”,补写出两岸山间的繁茂之状,营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哲理境界,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有异曲同工之意,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

字词句段 佳句赏析

1、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赏析:句中“之”,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到”,“故”是“从前”的意思,“茂才”即“秀才”,“谒”的意思是“拜见”。该句可译为“他在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从前推举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所举”“茂才”“暮夜”送金,收了别人也不知道,杨震断然拒绝,更能反映杨震的廉洁自律。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赏析:“甚箭“,可译为“甚于箭”,比箭还快。“若奔”,马一般的飞奔。全句的意思是:急湍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狂奔的马群。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赏析:剪也剪不断,越梳理越乱的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秋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让任感到“离愁”就像一团乱麻盘绕纠缠着作者,而无法解脱。把离愁的特点极其形象地写了出来,成为写“离愁”的千古名句。

3. 何荣祖,字继先文言文重点字翻译阅读

何荣祖传译文何荣祖字继先,祖籍太原。

父何瑛,在金朝为官,授明威将军。金亡后迁家于广平。

荣祖体貌魁伟,额上有红色纹,如两棵树,背突出,看相的说他将来会做大官,而且长寿。何家世代为吏,荣祖也熟悉官府之事。

他由中书省的一个属吏而升为御史台都事。这时阿合马当政,在其家中设立总库,收纳四方之物,而称之为“和市”。

监察御史范方等对此进行了弹劾。阿合马知道这是何荣祖出的主意,奏请调荣祖为左右司都司,把他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

不久,御史台任荣祖为治书侍御史,升为侍御史。又调任山东按察使,阿合马的阴谋未能得逞。

帖木剌思贪赃枉法,为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剌思想不出对付的办法。

恰巧这时济南有人告发谋反事,唐卿察觉此是诬告,把起诉人的状子烧了。帖木剌思借此事指控唐卿放纵了谋反者,于是逮捕了数十人。

但此案长期不能判决。朝廷命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去审理。

他们了解事情的真象后,荣祖主张判诬告之罪,祯与仁杰认为对诬告者只判失口乱言之罪,荣祖不同意。不久,荣祖调任河南按察使,祯与仁杰终以失口乱言之罪,对诬者处以杖刑,释放被株连的人,唐卿所蒙之冤得以昭雪。

平凉府报告说,有南人二十余人逃往江南,安西行省欲将此事上报朝廷,刚好荣祖来任行省参政,阻止他们上报,他认为“: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去的人都是奴隶,今闻江南已平,回去找自己家而已,可发文逮捕回来就是了。”后查明这些人果是奴隶,把他们交还给主人。

荣祖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因母亲年迈,辞不赴任。又拜御史中丞,出京任山东东西道按察使。

后召入朝为尚书参知政事。 桑哥专政,迫切地搜刮钱粮,人人受害。

荣祖多次奏请停止,世祖不听从,畿内之民受害尤甚,荣祖又多次向皇帝报告畿内人民困苦,请求免去赋税。同僚劝他再不要去劝谏了,荣祖执意不肯,不怕违背圣上旨意,不签署有关公文。

不过一月,桑哥的害民之弊为大家所共知。世祖这才想起荣祖过去所说的那些话,召他来问解救的办法。

荣祖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在年终时对征收钱粮情形进行考核。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以后长期实行。

朝廷赐他钞一万贯以资奖励。荣祖陈奏朝廷内外官员规则,以纠正弊病。

但为桑哥所压制,不能实行。荣祖与桑哥既意见不合,便借病告假,朝廷特授荣祖为集贤大学士。

不久,起任尚书右丞。 桑哥倒台后,改荣祖为中书省右丞。

祖荣奏请施行《至元新格》,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他上书说“:国家财用不可不足,而天下百姓也不可不安。

今管理财政的人,不顾人民之困苦,谈政治者不规划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应当任用的人总是多,而得到任用的人却总是少。

总之,中书省及各部为国家基础所在,必须选拔有才干者任用。按察司虽监督一道之政务,而其职责在于清除弊端,安抚该道百姓,如果还有未做到的事,行省和行台则应派官去考核,尽量做到于政有益。”

世祖深以为然。荣祖多次因年老病而请求解除他的职务,朝廷诏令他不必负责具体事务,只是参预中书省商定政务,领取俸禄。

不久,拜荣祖为昭文馆大学士,参预中书省事,又加平章政事。发生水旱灾害,他以此为由,请求罢职,朝廷未准。

荣祖曾奉旨定《大德律令》,此书早已完成,现在奏请诏命元老大臣审订。还未来得及颁行,因其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他辞职回到广平,年七十九岁卒。

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荣祖身为大官,却租房居住,茶具是普通青瓷。

皇后闻知,赐上等饮具及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二万五千贯,让他买宅添置用具,以表彰他的廉洁。其著述有《大畜》十集,还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4. 文言文《刘旷传》中的特殊句式和重点字词有哪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明显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 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 6.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倒装句:折叠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 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5. 求 文言文 范文正正直 的中心 主题 思想 和 重点字词的解释 重点字

1、解释:①游 游乐 游玩 ②方 秘方 ③以(抱歉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以”) ④成立 长大成人

2、翻译:①会术者病笃 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 ③内文正怀中 放在范仲淹怀中

3、“当以还汝”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之 ” 当以之还汝

4、理解:这件事说明范仲淹 正直不,贪图利益,诚信

原文: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1.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2.悴:困苦。 3.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4.会:适逢。 5 笃:严重。 6.封志:封存并加以标志。 7.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8.而:你。 9.俾(bǐ):使。 10.成立:长大。 11.封识:标志。 12.宛然:依然如故。

译文:文正公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游乐。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文正,告诉他:“我擅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标志完好如初。

有问题再问我 祝学业进步

6. 孔子去卫适陈重点词语翻译

子贡和孔子周游卫国后到陈国去,途中遇见两位长相清秀的养蚕女子在林中采桑,孔子随吟了一句:"南枝窈窕北枝长。" 一采桑女随即答道:"夫子在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当师徒众人行到到陈国和蔡国交界处时,被边界守军拦截不让他们继续前往。有人拿出十多个九曲珠说:"如果用丝线穿起来,就让你们进通过"。 孔子师徒均不能穿过这九曲珠。孔子记起采桑女的话,叹道:真是一语成谶啊!孔子便让颜回和端木赐(字子贡)返回去向采桑女求教。二人回到桑林旁的访得采桑女家,家中人却称女子不在,却送一菜瓜给二人。 子贡灵机一动说:"'瓜'子(籽)在内也。" 这时,那个与孔子对诗的女子才从房内走出来,她说给子贡穿九曲珠的办法:"用蜜涂珠,以丝系蚁,如不肯过,用烟熏之。"孔子依照她的话,果然穿过珠子,这才得以放行。……

适:到。。去

乃释其厄,厄:困难,危难。

其家谬言女出外,谬:错误,差错。

孔子去卫适陈,适:来到或到

7. 与朱元思书的重点词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俱:都

3.净:散尽

4.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6.至:到

7.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8.独绝:独一无二

9. 缥碧:青绿色。

10.急湍:湍急的水流

11.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12.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13.若:好像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 寒树: 耐寒长绿的树.

16.负势竞上:(高山)凭借山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17. 轩邈:高远。 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18.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上。

19.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0.激:冲激

21.泠(líng)泠作响: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2. 相鸣:互相和鸣。

23.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4.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25. 无绝:就是“不绝”,不消失。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这里指蝉鸣。

26.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老鹰飞到天上。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7.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

28.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29.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30.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枝。 蔽:遮蔽

31. 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还像

32.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交:相互。

33.见:同"现"看见。

34.日:太阳,阳光

1.通假字

反:通“返”。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见天日。

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

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即:飞戾天之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