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2.近十年来俄罗斯的货币政策

3.为什么 2014 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会出现大幅度下跌

4.5月31日同花顺早间必读:科创板第二批上会企业名单发布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中俄石油价格区间走势_中俄原油价格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资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资源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事件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采的资源、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资源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资源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资源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近十年来俄罗斯的货币政策

俄罗斯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一、俄罗斯的货币制度

(一)俄罗斯银行

俄罗斯银行是俄罗斯联邦的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成立于1990年7月,其前身是苏联中央银行的俄罗斯共和国银行。依据俄罗斯宪法,俄罗斯银行职责为保证货币稳定和发行货币。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具体职责主要包括:制定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管理货币流通;作为信贷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管理再贷款系统;制定俄罗斯结算规则;制定银行业管理规则;经理国库;管理俄罗斯银行国际储备;负责信贷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监管信贷机构和银行集团;审批信贷机构的证券发行;组织和实施外汇管理;分析预测俄罗斯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形势,特别是货币、外汇、金融和价格情况,发布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

俄罗斯银行设有银行理事会管理银行运行,职能部门有:经济综合部、研究信息部、现金流通部、支付体系管理监测部、结算管理部、会计报告部、信贷机构许可部、银行监管部、信贷机构检查部、市场操作部、市场服务部、金融监测和外汇管理部、国际收支部、预算体系会计服务部、法律部、对外和公共关系部、信息系统部、人事部、分支机构部、金融部、内审监察部、国际金融和经济关系部、行政部。俄罗斯银行在各地区设有79个区域性分支机构。

俄罗斯银行的所有资本和财产归俄罗斯联邦所有,但依据俄罗斯宪法和《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职权。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银行之间对对方的负债均不承担责任。俄罗斯银行向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负责,俄罗斯银行行长由国家杜马依据俄罗斯总统的建议任命和免职,俄罗斯银行理事会成员由国家杜马依据俄罗斯行长的建议(须经过总统同意)任命。国家杜马可要求俄罗斯联邦审计署对俄罗斯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俄罗斯银行须向国家杜马汇报年度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二)俄罗斯的货币

俄罗斯货币名称为卢布。俄罗斯纸币有7种面值:5卢布、10卢布、50卢布、100卢布、500卢布、1000卢布、5000卢布;硬币有7种面值: 1戈比、5戈比、10戈比、50戈比、1卢布、2卢布、5卢布。

二、俄罗斯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近年来,俄罗斯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保持币值稳定。2006年,俄罗斯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具体目标是消费价格上涨不超过8.5%,核心通货膨胀率在7%-8%之间。

(二)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俄罗斯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方式有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买卖联邦政府债券、回购操作、货币掉期等。

2、存款操作(Deposit Operation)

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第4款和第46款,俄罗斯银行可通过向信贷机构获取存款来调节银行部门的流动性。目前俄罗斯银行进行存款操作的方式有固定利率和拍卖利率两种,固定利率存款操作每天进行,存款拍卖则在每周四进行。信贷机构可通过俄罗斯银行的区域性分支机构、路透交易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MICEX)向俄罗斯银行进行存款拍卖的报价。

3、再贷款

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负责组织再贷款体系、设定再贷款的程序和条件。俄罗斯银行再贷款根据贷款抵押品的类型和贷款条件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俄罗斯金融清单上债券为抵押品的再贷款,其抵押债券可在市场上交易,第二种是以约定票据为抵押、有索赔权或由信贷机构担保的再贷款。俄罗斯银行再贷款按期限可分为日间贷款、隔夜贷款、一周贷款、两周贷款和更长期限的贷款,但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80天。

4、存款准备金

《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明确规定存款准备金是俄罗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所有的银行业信贷机构在取得俄罗斯银行发放的营业许可后就必须遵守存款准备金规定。俄罗斯银行对存款准备金不付利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决定由俄罗斯银行理事会做出,俄罗斯银行按月管理信贷机构存放的准备金金额。

(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俄罗斯银行通过以下方式披露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的有关信息:1、每季度发布《货币形势和货币政策报告》;2、每年度发布《俄罗斯银行年报》,分析俄罗斯经济金融形势,公布货币政策实施情况;3、制定《货币政策指引》,解释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4、定期发布《银行统计公报》,公布存款操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等指标;5、在俄罗斯银行官方网站上公布再贷款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信息。

详见: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处于转型经济中的大国,其转轨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引人注目。很多学者对中俄两国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然而,很少有人对两国经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和俄罗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仍然面临许多特殊的问题,如缺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货币政策的经验,缺少对市场经济运作的了解,缺少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成熟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如何制定并有效执行货币政策一直是中俄两国中央银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整个货币政策的发展历史和实践中,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是研究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才是最优的。针对第一个问题,理论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认为货币政策只是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具有影响,其长期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物价的影响上(Taylor,1995),因此现代中央银行的主要责任应该在于防范通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不稳定的波动(McCallum,2001)。针对第二个问题,目前研究还一直在持续的进行,而且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为解决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问题,政策制定者首先面临的问题在于“究竟是应该选择以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哪种方法更有益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时间不一致问题的提出结束了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该理论认为,采用货币政策规则优于相机抉择(Svensson,1997)。但对于如何使用规则的问题,经济学界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规则只需规定中央银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需要限制中央银行采用的工具以及工具的调整方式,就可以达到限制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权的目的。这种规则被称为目标规则,包括汇率目标规则、利率目标规则、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名义收入目标规则和价格水平目标规则(Svensson,1999)。另一种观点主张,规则不仅要规定中央银行必须达到的目标,而且也要规定为达到该目标必须采用政策工具以及工具的反应方式。这种规则被称为工具规则,包括弗里德曼规则、麦克勒姆规则和泰勒规则(Friedman,1963;Taylor,1993;McCallum,2000)。近年来,对于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已经成为货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各种货币政策规则的适用性和比较研究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Ffisch and Staudinger,2003)。当然,以上提到的各种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针对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中俄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更为少见。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运用。体现在:一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研究。在实证检验中,刘金全和云航(2004)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当中确实存在着规则性和相机选择性混杂的现象,除了货币政策的长期价格稳定目标以外,货币政策还兼顾短期的需求管理和实际产出调整;刘斌(2003)计算和比较了在完全承诺、泰勒规则、相机抉择三种情形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社会福利,指出泰勒规则可以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方向。二是各种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谢平、罗雄(2002)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反应函数首次将我国货币政策用于检验泰勒规则,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是不稳定的,并非按照传统的泰勒规则操作。宋玉华等(2007)检验了麦克勒姆规则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货币流通速度趋于稳定、货币乘数逐渐提高的情况下,M0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增强,为中央银行实施麦克勒姆规则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了条件。张屹山、张代强在泰勒等西方学者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果发现,该反应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同业拆借利率、存贷款利率和两者利差的具体走势,但我国货币政策是一种内在不稳定的货币政策。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和运用已经日渐成熟,但就这些货币政策规则是否适合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因为转型经济国家往往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采用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还面临许多制度上的问题。除此之外,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收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转型国家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过研究。本文对中俄两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丰富针对转型国家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此类研究为转型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为转型国家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和俄罗斯近年来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经历;第三部分对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泰勒规则对中俄两国货币政策目标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中俄两国货币政策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经历

自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并最终确定了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1984~1993年期间,尽管我国在法律上没有规定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遵循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刻意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结果使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过度需求的压力之下。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往往被迫放松银根,在信贷扩张的推动下,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随后中央银行又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松和紧的货币政策互相交替,使得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时机很难把握,结果既没有稳定住物价,也没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金融调控目标开始由直接目标向间接目标过渡。1994年,人民银行逐步缩小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9月人民银行首次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定义并公布了中国的M0、M1、M2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指标,该措施标志着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开始。1995年,人民银行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并从1996年开始公布年度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银行逐渐加强了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正式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开始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并确立了以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为主的间接货币调控机制,使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快了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立法工作。1993年12月25日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表明,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把稳定币值放在首位,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18日,这一目标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被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目前,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具有多重目标的属性。“保持币值稳定”实际上包含了“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双重目标,加上“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实际上就有了三个目标。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而言,三个目标何者为先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没有明确的最终目标。

从人民银行的实际操作上来看,“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实际上已经成为人民银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从1992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公开发布通胀率目标,这也成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目标。另外,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特别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稳定汇率实际上也成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1994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始终在一个过窄的幅度内波动,以年均汇率为例,1994年年末汇率的偏离度为1.6%,1995~1997年缩小为不足1%,1998~2004年进一步缩小到不足0.01%(王晓天、张淑娟,2007)。因此,也可以说,从1994年以来一直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前,“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一直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截至2008年6月16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已经由当时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调整到当前的1美元兑6.90元人民币,人民币累计升值17.54%。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中国货币政策正在面临新的转型。

(二)俄罗斯货币政策的主要经历

在整个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货币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官方的文件,俄罗斯当前货币政策的指导方针是“以保持卢布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1992年到1995年期间,财政赤字一直是困扰俄罗斯中央银行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预算赤字进行融资。由于财政赤字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缺乏发达的国内债券市场来融资,这使得俄罗斯中央银行必须为这些赤字提供融资。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提高的政府支出以及较低的税收收入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也相应的提高。1994年,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了最高点,需要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融资达到了1993年末货币基数的2倍。财政赤字给俄罗斯带来了严重的货币问题,导致了较高水平和极端波动的通货膨胀,政府借贷成了高通胀的主要来源(Marek等,2002)。尽管面临上述这些困难,俄罗斯中央银行还是开始发展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对贷款进行管制以及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但是,在初期这些工具大多数是无效的,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一直遵循被动的货币管理立场。

从1995年6月到1998年出现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稳定汇:率为主的政策目标。1995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新的中央银行法,从法律上授予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来执行货币政策。1995年7月6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和联邦政府共同确定了盯住美元的“外汇走廊”政策。此后,卢布汇率不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只能在一定的区间波动,超过了规定的限制就会引起中央银行的干预。实施“外汇走廊”政策后的头三年里,卢布汇率相对平稳,通货膨胀也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1996年和1997年,较低的税收收入和较高的利息支出扩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1997年末政府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8.25%。面临严峻财政问题,政府不得不通过扩大债券的发行规模来为预算赤字融资,同时将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尽管出售高收益率的债券能够改善政府的流动性,但是这样做却给卢布的汇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俄罗斯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卢布贬值,只能提高再贷款利率,使得利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确保汇率在固定的区间波动。1997年11月,俄罗斯首次提高了再贷款利率,将再贷款利率从12%上调到28%;1998年2月,再贷款利率再次提高到42%;1998年5月,再贷款利率提高到150%。如此高的利率,是财政所不能承受的。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国内债务违约,实行本国货币贬值,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998年8月金融危机过后,由于缺乏国内和国际资金的支持,俄罗斯开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扩张来弥补预算赤字。1998年8月到1999年2月,俄罗斯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此期间卢布贬值了70%。令许多人惊奇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竟然成为了俄罗斯经济的转折点。1999年,俄罗斯的财政状况开始出现改善,宏观经济也出现好转,俄罗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也由关注汇率转移到关注物价上来。

2002年以后,俄罗斯中央银行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商品的出口大幅增长,除了石油相关产品的收入增加以外,俄罗斯企业还从国外获取了大量借款。由于对俄罗斯经济增长信心的不断上升,加上石油开采部门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善,卢布升值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卢布升值给中央银行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美元贬值,贷款组合和私人存款逐渐由美元转向卢布,产生了卢布替代美元化的现象。所以,从2002年开始,由于害怕卢布升值太快以及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俄罗斯中央银行开始在外汇市场积极干预卢布和美元的汇率,通过积极的购买外汇吸收由于美元供给增加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

2003年,卢布与美元汇率12年来首次出现止跌回升,当年卢布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达到了8.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1%。货币升值对稳定物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3年俄罗斯的通胀率首次出现与既定目标相一致的局面。但在2004年以后,俄罗斯采取了隐含干预的汇率政策。结果,卢布升值的幅度虽然有所控制,但通货膨胀率却始终居高不下。

三、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效果评价和实证分析

从以上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基本采取了相同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以稳定币值为目的、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那么,究竟这种货币政策框架的实施效果如何呢?以下将利用两国近年来的最新数据对两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和实证检验。

(一)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绩效评价

表1列出了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及其执行情况。从中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年份外(1998年和1999年),在大多数年份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都得以顺利实现,当然,这一结果并不完全是货币政策的功劳,而是由包括货币、财政、土地和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张屹山、张代强,2007)。

详见: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为什么 2014 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会出现大幅度下跌

因为美国打压所致!石油是一门政治经济学!不由市场决定!

什么供需决定,那都是胡说八道!哪个商品由供需决定价格?我只能说书读多了....

因为俄罗斯在原油伸手太宽!因为俄占领克里米亚!乌克兰一直寻求加入欧盟,加入北约,克里米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极其重要,一旦乌克兰倒入北约,俄罗斯经济发展和军事上必将全方面受控,俄罗斯这一举解决了被欧美制约发展的生死位置!美国不会去跟俄罗斯发动战争,俄罗斯不是伊拉克,不是花个把月,一两万亿美刀能完事的。俄罗斯GDP完全建立在石油等能源输出上,所以美国不用损兵折将也不用花费巨额资金,只需打压油价,俄罗斯经济必然受到重创!民不聊生!迫使俄罗斯无力插手中东,无力在乌克兰搞事,巩固其美元地位,控制全球经济为美国创造更多财富!

请记住,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全世界原油,大宗商品交易都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拥有这些商品的定价权。最简单的说就是我美国想说哪个商品卖什么价,他就是什么价!这样他美国就越来越强盛,老百姓就越来越富有!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在中东生事,为什么全力封堵中俄,俄罗斯有钱了就会搅他石油的局,中国有钱了就会抢他美元地位,抢他美元定价权。这就是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中国为什么建立这么多以人民币结算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的根本原因!

一切都是在争夺货币的国际地位,争夺定价权!祝愿中国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能走很远。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中国适用,美国更适用,全世界都适用。

5月31日同花顺早间必读:科创板第二批上会企业名单发布

宏观经济

商务部:在服务国内需要的基础上,我们愿意满足世界各国对稀土资源的正当需求。但是,如果任何国家想利用中国出口的稀土所制造的产品,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于情于理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商务部:有媒体表示,IMF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美国加征关税造成的成本几乎全部由美国企业承担了。对此,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美方的贸易霸凌主义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买单的是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

发改委: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近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年度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交流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推动落实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发改委:对煤矿方提出两条可选路径:一是降低年度长协价格,即从535元/吨降低到520元/吨;二是将动力煤月度长协价格降到**区间,即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降到600元/吨以下。

国家能源局:积极推进平价上网项目建设,严格规范补贴项目竞争配置。即按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竞争配置工作方案确定需纳入国家补贴范围的项目。做好新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与电力送出工程建设的衔接并落实消纳方案,优先保障平价上网项目的电力送出和消纳。

特朗普:6月10日起对进口自墨西哥的所有商品征收5%的关税;关税会逐步上调,直至非法移民问题得到解决,届时会结束征收关税。

股市要闻

科创板:上交所6月11日召开科创板上市委2019年第2次审议会议,审议福光股份,睿创微纳,华兴源创科创板首发申请。

隔夜外盘:欧美股市普涨,能源股表现不佳;油价跌近4%,创两个月新低;比特币触及9000美元高位后跌回8000美元;美联储宣布缩表计划结束之后的债券购买计划。

MSCI:MSCI明晟亚太区执行董事兼中国研究主管魏震表示,自A股被纳入MSCI指数后,运作平稳,没有出现预期中的风险,这也加大了国际投资者对A股的信心。

金逸影视(002905):昨日盘中巨振19%,换手率68%,全天成交16亿元,游资对倒迹象明显,盘中跌停约105次

金力永磁(300748):公司为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并不直接拥有稀土矿山资源,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格力集团:珠海市国资委回应格力集团增持长园,格力集团未来可能会变成投资平台(公司),他们会根据自身研判做相应的决策,既可以是财务投资,也可以根据发展前景完全控股,未来会把一些权限下放给格力集团。

机会情报

AI+教育:据媒体报道,教辅APP“作业盒子”日前已经完成1.5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目前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此前,作业盒子已经完成过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好未来教育集团、百度风投、云峰基金、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等。“作业盒子”定位“人工智能+教育”的属性。

天然气:第二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将于6日至7日在俄罗斯举行。论坛计划在石油天然气、电力和金融领域就中俄能源合作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论坛旨在为中俄能源领域企业建立直接沟通对话的平台,相互了解合作需求,推荐合作项目,寻找潜在合作伙伴,开发共同项目,实现能源项目与融资、 科技 创新的相互促进与配合,为进一步提升中俄务实合作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白酒追溯:从工信部获悉,我国将加快推进全国白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并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酒业防伪追溯平台,不断完善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光伏发电: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2019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四项总体要求:一是积极推进平价,上网项目建设,.二 是严格规范补贴项目竞争配置,三是全面落实电力送出和消纳条件,四是优化建设投资营商环境。

智能电视:据报道,两款华为液晶电视已经通过3C认证,其认证型号为OSCA-550/Osca-550A,申请人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厂为合肥京东方视讯 科技 有限公司。有消息称华为的高端电视计划9月推向市场,未来华为高端电视会像三星一样具备8K、高色域、人工智能等性能。

公司要闻

热点公告>>>

金力永磁:公司并不直接拥有稀土矿山资源;

柏堡龙(002776):上半年预盈8320万元-9832万元;

国盛金控(002670):拟非公开发行不超30亿元公司债券;

*ST华信(002018):控股股东16%股份被司法划转;

*ST菲达(600526):拟终止山东菲达有关出资转让、增资协议;

旭光股份(600353):筹划收购子公司储翰 科技 股权股票停牌;

科远股份(002380):证券简称自5月31日变更为“科远智慧”;

*ST大控(600747):涉嫌信披违规违法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乐视网(300104):6月28日召开2018年度股东大会;

杭州银行(600926):1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完毕;

华友钴业(603799):拟7.73亿元收购华海新能源99%股权;

贵人鸟(603555)澄清:媒体报道对公司财务数据的质疑未充分考虑到并表等情况;

全通教育(300359):因正中珠江被查将更换审计机构继续推进收购吴晓波频道;

丰乐种业(000713):公司股价近期异动频繁已与基本面及二级市场走势严重背离;

中航高科(600862):拟挂牌转让江苏致豪100%股权;

重大事项>>>

*ST康得(002450):因资金流动性不足暂停部分业务;

中环股份(002129):子公司拟投建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材料项目;

中兴通讯:股东大会同意公司向中行建行申请425亿元综合授信额度;

韶能股份(000601):新丰生物质能扩建工程项目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北汽蓝谷(600733):收到逾11亿元国家新能源 汽车 推广补贴;

中信重工(601608):拟发起设立兴邦先进制造产业基金;

中材 科技 (002080):子公司拟15.47亿元投建锂电池隔膜项目;

天奇股份(002009):子公司与西门子歌美飒签订约2.42亿元订单;

圣济堂(600227):拟1.84亿元扩建大 健康 产业园项目;

宁波建工(601789):子公司签订4.73亿元施工合同;

兴民智通(002355):与Savari在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签署框架协议;

增减持>>>

方正电机(002196):股东拟减持不超6%股份;

康强电子(002119):大股东之一致行动人今日减持10.78万股;

东方雨虹(002271):董事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股份回购>>>

顺网 科技 (300113):已耗资1.92亿元回购2.07%股份;

停复牌>>>

停牌:旭光股份

全球要闻

特色数据

早盘气象

综合来看,今日股市气象预期为阳。

投资日历

2019-05-31 PMI(报告期:2019年5月)

2019-05-31 2019名品展.上海

2019-05-31 2019第14届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

2019-06-01 中国儿童发展论坛

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