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后市究竟怎么走

2.为什么国内油价下跌迟缓

3.国际油价连续2日暴跌,那国内油价还会上涨吗?

油价后市究竟怎么走

如何结束油价暴跌事件_如何结束油价暴跌

 什么因素导致严寒的冬季没有支持油价的走高?抛开股市是因上周中国公布的GDP跌破7进入6时代施压下跌外,单从原油价格的下跌走势谈起。

1.油价下跌不是中国经济放缓所致

这两天有国际传媒认为油价大跌的贼魁祸首是中国经济放缓所致,这真是无稽之谈,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中国近期经济数据如GDP的确跌破了7进入了6时代比较差,但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量占据世界第二,这个速度依旧排列在全世界的前列,因此对原油的需求并没有出现减少啊。

其次,中国普通汽油柴油的价格并没有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而下调,自从发改委开启油价形成机制以来连续爽约的现象出现,这说明中国是在撑油价而非打压油价。

第三,中国的原油进口并没有大幅减少和下降,反之随着战略储备油库陆续进入收储阶段,中国加快了原油的进口,中国***刚刚在出访沙特和伊朗时,达成了新的合作能源协议。

以上几点说明中国的经济放缓并不是油价暴跌的主要因素,更不是油价下跌的推手,反之过低的油价对中国经济并不是很有益处。因为中国的采油企业也会亏损,同时全球较大的油田也有中国的股份。

2.原油价格暴跌成谜的原因分析

油价从2015年开始下跌走低,到2016年1月份创下27.56美元的低位,从学术专家到媒体到坊间说的最多下跌因素就是需求低迷供应充足这个理由。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分析油价的走势呢?

首先,油价的暴跌供需失衡是第一个因素,供应没有减少而需求严重不足;全球经济走势乏力,新兴国家首当其冲,尤其是在美国去年12月份加息后,美元企稳反弹而其他货币包括暴跌最能说明,美国经济一枝独秀而其他经济体走势放缓。

任何商品只要供需失衡其中一个,就能导致价格出现单边运行,这是资产价格运行的基础支持和主导因素。

其次,虽然IS供给利比亚点燃了300吨原油,但是这些不足以导致油价的供应减少,而沙特和俄罗斯虽然要协调产出,但是在当前俄国经济陷入困境之际,这只能是口头表态;从表态到现在都没有见到俄国的行动。

伊朗经济制裁被国际社会取消后将杀入原油供应市场,20美元的采购成本是很多国家坚守的成本,目前在30美元附近震荡来说还有下行的空间,虽然美国页岩气的生产陷入了困境,但是美国原油储备充足,近期不会引发任何供应短缺的疑虑。

第三,美银美林经济学家Mihael Hanson认为主要是贸易渠道、金融流动和信心层面影响了油价的暴跌,尤其是最后一个因素。这说明当前压垮油价的还是者对经济走势没有信心,这个现象好似当前A股的暴跌也是因投资者信心不足一月。

第四,油价当前的下跌也是恐慌情绪达到极致所引发的,油价在跌破30美元的支持后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跌破33美元可以认为是多头期权强行平仓而空头行权的开始,恐慌性在跌破30美元就能说明空头期权继续得逞。

我们从原油恐慌性指数也能观察到这一点,在上周三该指数达到了72.5的高位,这个位置正好和原油跌至27.56美元/桶的位置吻合。随后该指标有所改善而回落,油价开始企稳展开调整到当前。

那么,油价在当前低位基础上展开的反弹是否可以构成抄底呢?相信很多机构和个人依旧会把25美元试探当作企稳的开始,当前的油价还未到抄底的时候,就像我在油价此前跌至40美元的观点一样。

为什么国内油价下跌迟缓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已暴跌40%,但国内油价下跌幅度却只有百分之十几。为何国内油价跟不上国际节奏,谁延缓了国内油价下跌?

油价暴跌招来通缩魅影

毫无疑问,作为石油消费需求大国,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刺激中国经济消费增长。例如,低油价降低普通消费者出行成本,间接刺激消费。然而,与国际油价断崖式暴跌所不同的是,国内油价下跌速度像是赶着毛驴上集市。年初以来,国内油价虽经历过16次上下调整,但国内油价下跌幅度却只有百分之十几。

导致国内油价下跌迟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油价暴跌将招来通缩魅影。油价大幅下跌将重挫物价指数。构成CPI权重因素中,除了大众比较熟悉的猪肉价格,交通、通讯类消费价格位居第4位,并占据10%的权重。显然,油价的下跌拉低了交通价格,进而致使CPI指数下降。

同时,原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品种,而且还是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原材料以及中下游较多能源化工品种的主要母产品。油价下跌使得原材料成本下降,进而传导产成品的下跌,对企业库存造成压力。因此原油暴跌将会导致通货形势由膨胀向紧缩转换。

其实,通缩魅影已现。正是油价下跌的输入性压力,11月CPI创出5年新低、PPI继续下降,且跌幅扩大。理论上,干掉通缩魅影就是央行放水。然而,近期的降息的目的和效果却被股市所转移和吸收。货币政策陷入尴尬。因此,延缓油价过度暴跌,可以避免在货币政策失灵下,通缩不会陷入恶性循环,致使需求脱轨。

油价暴跌迎来价格调整窗口

抛开通缩魅影因素,油价的暴跌给价格改革带来有利调整窗口。特别是提高油价税率可以对冲油价下跌。上次成品油市场“九连跌”正是恰逢国家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一跌一涨互相折抵,最终导致“九连跌”搁浅。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对成品油征收消费课税,其理由:既可以为国家财政创造稳定收入,也可以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缩小国际价格和国内生产成本之间的差距等。不过,经济学中并未就该税率征收多少形成标准。

普遍的共识是,成品油税既不能太高,也不宜过低。因为高税率会造成生产结构的扭曲,而且还因增加重要的中间投入物成本而损害竞争。而税率过低则不利于社会公平、行业公平,消弱其他行业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欧盟汽柴油流转税税率分别为56%和50%;日本的汽柴油流转税税负分别为42%和30%,韩国的汽柴油流转税税负分别为52%和43%。目前我国成品油中税率则为34%。对比之下,我国成品油的税率还有很大的上调空间。

此外,纵观1998年以来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5次重大改革,油价调整由过去的“大步慢走”逐步转变为“小步快跑”。特别是国内成品油调价周期已缩短至10个工作日。但这种周期性滞后于市场的变化,未来仍然有缩短价格周期的空间。

保护产业延缓下跌速度

原油暴跌,莫过于对炼油产业产生较大冲击。原油、用于生产汽油和柴油的原材料价格下跌,本应该降低炼油厂的成本,并增加利润。但低迷的需求反而让燃料价格下跌并缩小了利润空间。与此同时,低油价正在使这些炼油厂早先购买的高价库存原油价值下跌。

尤为一提的是,企业或者政府在采购原油存在协议性价格。这种协议性价格在原油供应短缺或者上涨的时候,优势凸显。但遇到供应充足和价格下跌,却将遭受高成本压顶。特别是我国石油产业具备较强垄断属性。鉴于成本因素,一方面,垄断企业主动上存在下调价格的动力;另一方面,原油暴跌拖垮炼油行业于政府也是个包袱。

另外,从国家能源战略层面而言,石油价格是种有效的调节机制。目前国家能源政策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节约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一是积极开发新型替代资源,如核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如果石油价格过度暴跌,显然打击了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替代资源动力。美国页岩气受石油价格冲击,导致跌破成本线价格就是本轮石油暴跌牺牲品。从这个角度而言,延缓石油价格暴跌势存在战略层面考量。

国际油价连续2日暴跌,那国内油价还会上涨吗?

不会,因为现在的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其实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从美股的走势呈反向。从中短期来看,有可能国际原油价格还是围绕100美元上下波动,高油价的时代暂现在我国车主们目前的油价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92号汽油要在8.5元以上浮动了,进入9元的概率不大,但是现在的价格,对比世界其他地方,也已经是高价格了。

国际原油的价格,从2月28日开始大幅动荡,直接受到的诱发因素就是俄乌冲突,但是背后还纠缠着欧佩克组织与二零二年全球原油需求量之间的博弈,从2月28日的每桶94美元一直到3月8日的129美元,涨幅实在是太快了。原油现在还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生产原料,它的价格变动有可能都会引发国际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终于,国际原油价格在14和159日两天连续大幅下降,一口气又降回到了100美元之内,这其实让全球很多国家都松一口气。但是我国的情况还比较特殊,因为我国的汽油和柴油价格,既与全球原油价格挂钩,也不是完全关联。而今年已经第一季度快结束了,我国的油价在前4个调价窗口全部上涨,在3月17日将迎来第5个调价窗口。那么此次汽油和柴油价格不会再向上调整了呢?

其实目前的国际原油价格因为在100美元之内,其实远远要比3月3日上一个调整日价格低的多,那时候原油价格都在平均105美元附近,如果从绝对值比较,其实这个油价应该不会动,而且还应该略有下浮。但是由于这两周期间,曾经国际原油价格高达129美元,也就是说国际原油的变化率曾经高达18.88%,那么按照2016年国家发改委修订后,一直沿用至今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2016年64号文件规定,我们的油价还需要继续向上浮动,而且有可能上涨的力度还挺大。

最新的消息,应该在3月17日24时起,国内成品油价或迎来大幅上调,暂预计汽、柴油价每吨上调750元左右,折合92号汽油每升上调0.58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64元。一辆私家车50升的油箱加满后需要多花32元。在2020年这4次油价调整中,国内汽、柴油价格已经累计每吨分别提高1125元和1085元。此次调整之后,92号汽油的价格已经快逼近9元了。

这其实大家又一次对发改委的成品油调整办法发生了疑问,为什么现在的油价比上次调整的油价要低,但是此次还要大幅向上调整呢?而且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油价调整基本上是涨多跌少,这个油价调整的方法是不是利涨不利跌呢?未来是不是还要做更优化的修正,以符合国际市场由原油价格的变化呢?那么下一个油价调整窗口,如果原油价格相对稳定,会向下调整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