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指数_德黑兰现在的油价
1.伊朗的石油能够从陆路运到我们中国吗?
2.巴库随想
3.中东地区战争频繁发生的原因
4.石油七姐妹的体系瓦解
伊朗的石油能够从陆路运到我们中国吗?
对于伊朗的石油,个人觉得要实现从陆路到中国的话,难度还是很大的,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提高,相信这一天应该会到来。
对于伊朗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在这个国家它的资源是相当的丰富,特别是对于石油来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和发展的资源。需求量很大,而且每年的石油出口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从需求的角度来考虑,中国是需求量非常大的一个国家。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国内和伊朗之间的合作就显得相当的紧密。
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要说到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也是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全球能源需求,油价也在逐年的攀升,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伊朗的石油工业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步。
从伊朗的地理位置来看,它的主要资源发源地还是集中在伊朗的南部地区。在全国大概有超过1亿的油田占比,而且每年伊朗的石油出口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给伊朗带来了大量的外汇。
从1997年开始,逐渐地引进一些外资企业和技术,所以伊朗的产量和新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地增强。
而且在伊朗的西南部分也就是波斯湾盆地,是伊朗的主要油气资源。在这一地区是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当然也是容易发生战争的地方,毕竟资源丰富,人人都需要去争夺。
所以无论怎么样从伊朗的地理位置来看他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毕竟在它所在的区域内是存在很多的资源。
伊朗的石油能否从陆路到中国呢?从现目前的技术来看,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这也需要时间和技术上的提升。最大的难题还是要从伊朗和中国的地理位置来考虑。
因为从地图上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离伊朗之间的路程还是非常的远,而且地形非常的显耀,不仅需要穿过一些想要的地区更重要的也要穿越很多国家,这就需要多方国家的密切合作。
当然随着近几年国内的的政策,也加强了周边国家的一些战略合作,如果发展得好,也是能够实现直接陆地运输的,当然其中也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地理位置、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路线的选择等方面都是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的。
与此同时,从伊朗到中国大部分的地理位置都是处于高山,海拔较高,如果就单纯铁路运输的话,成本也会逐渐的增长。
而且在沿途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一些无法估量的隐患,毕竟资源谁都想去获取,这就增强了沿线的安全性。
如何看待石油资源的利用。大家可能都非常的清楚,石油是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它是经过千百年来地质的运动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通过时间的开采,石油的储存量肯定会逐渐减少。
这也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石油的重要性,合理地去开采利用。同时也要通过技术的研发,创造出新型的能源来进行替代。这才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而且现在的很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资源的利用,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过度的浪费,否则当资源消耗的那一天,肯定也会带来很大的隐患。
所以现在的很多国家,也是在发展一些新型的能源,通过一些再生的资源去替代原本无法再生的资源,这也是需要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的支持。
结语。
总之不管怎么样,无论伊朗的石油能否从陆路到达中国,还需要时间的等待。但是相信通过技术提高以及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是能够实现这一点。
毕竟在国内的这几年发展过程当中,也越来越注重周边国家的一些合作,尤其的政策也更进一步地提升了鼓励,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从而让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
让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获得资源上的互利互补,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到更大的权益。
而且中国作为伊朗石油出口的大国来说,也是希望在这一方面得到最大的改善,相信这一天会早日到来。
巴库随想
“思绪中的长夜,我辗转难眠,
我无法挣脱的,是那份想念
已经做了一切,你不在身边”
Googoosh的歌声沉入了深夜,这是她对伊朗的倾诉。
这位来自阿塞拜疆的传奇女性,是巴列维时代最炙手可热的明星。直到现在,无数伊朗年轻人仍然被她所迷恋。甚至演员贝合娜兹·阿夫沙尔的成名,也是因为她长得和年轻时期的Googoosh有几分相似。如今,Googoosh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却已辉煌不再。伊朗留下了她闪亮的过去,她只能在异国他乡思索这段残缺的记忆。这段《离别》,是她最真挚的诠释。
《离别》,许多人只知道这是一首阿塞拜疆歌曲,然而,德黑兰才是它成名的地方。1958年,这首歌首次在德黑兰电台播放。拉希德·贝赫布多夫曾多次带着这首歌来到了德黑兰。它好像是一首情歌,两个恋人饱尝着离别之苦,却难以相见。而在阿塞拜疆人看来,它是横亘在巴库和大不里士之间那条无情的国界,《古利斯坦》条约的签订让南、北阿塞拜疆永远分离。
这首歌,让伊朗和阿塞拜疆再次联系在了一起。
我想起了在巴库的那个晚上。里海的风潮湿而炎热,庭院中繁密的葡萄叶紧紧抱藏着灯光,生怕被黑夜吞噬。葡萄藤、平房、苏联风格的民宅……我在记忆中寻找童年模糊的元素。巴库的纬度大致和乌鲁木齐相同,而苏联式建筑是中国“一五”重工业城市的地标。停电带来了湿热,也带来了漫天的繁星。我在巷子里大声唱起了《离别》,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投入,好像嗓子完全不受自己的管控,歌声、黑夜、思绪完美地融合,好像亚夏马勒的这条巷子是我尽情表演的舞台。终于把这首歌带回了它的故乡,我在思绪的长夜中激动不眠。
伊朗,是一个崇尚悲情艺术的国家。
悲情,根植在伊朗人的血液中。阿拉伯人、蒙古人、土库曼人、英国人、苏联人、美国人……这块高原几经易主,国家的沦丧给生活在高原上的人打下了沉重的烙印。哀伤,是伊朗传统音乐共同的基调,但阿塞拜疆音乐比波斯音乐悲得更直接。波斯音乐是暗处的低吟,阿塞拜疆音乐则是黑夜中撕心裂肺的呐喊和哀叹。一样的曲调,相同的歌,表达得却如此不同:
波斯语:“我的心在颤动,为她的悲愁;我的眼在流泪,那条路,我数过日和夜,直到她来。”
阿塞拜疆语:“这是怎样的痴狂,我却得不到你;我该怎么做,我的情人。”
我坐在巴库最繁华的尼扎米大街上,唱起了这首《黄头发的新娘》。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BBC波斯语频道举办的诺鲁兹节晚会上,是一个塔吉克斯坦歌手演唱的。她的阿塞拜疆语版本很美,但是口音很重,我根据她的口音找到这首歌也算是很不容易的。此后,我便开始收集这首歌的各个版本。最喜欢的版本还是侯赛因·阿里扎德的版本,这个版本非常传统,由于要和乐队配合,歌手不能随便地改变任何一个音符的时值,但唱腔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完全弥补了节奏上的限制,传统乐器的巧妙烘托出丝绸之路和波斯古国的神秘感,仿佛将听众带入了萨法维王朝——这首歌诞生的时期。
“迷人的春天,卡曼贾如百灵鸟鸣唱,
你快揭下脸上的轻纱,美丽的人“
木卡姆,是阿塞拜疆音乐的最高成就。复杂的装饰音仔细勾勒着阿塞拜疆木卡姆华丽而低调的哀愁,音律和谐、情感真挚的诗歌则赋予了木卡姆灵魂。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基调是明快的,它是丰收时节的绿洲,带给人们生的希望;阿塞拜疆木卡姆则如同里海的波痕,清澈、忧郁,起伏的旋律如同爱情的坎坷、曲折。
“你是我灵感的源泉,
我们生死相依
没有你的春天,我的花朵不会微笑,
没有你,我的心如火焰般燃烧“
巴库,或许没有哪座城市,能像你一样让我魂牵梦绕。
中东地区战争频繁发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兰国.家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国.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马来西亚这样的其他民.族国.家。
其民.族分别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图人、马来人。
阿.拉.伯国.家是以阿.拉.伯族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称,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内部矛盾埃.及军人纳赛尔、萨达特打响了伊.斯.兰革.命复兴运.动的第一炮。在二战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接着一大批宗.教领.袖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政.权,实行“伊.斯.兰革.命”,恢复神权统.治。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实的政.治目标,即脱离西方或苏联的政.治与经济控.制,期望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改变王室政体,建立共.和国;梦想组建新的阿.拉.伯联.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国的梦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共同在军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并不团结:首先,各个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派别(很多国.家内部也有派别之争,导致政局动.荡),教.派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伊.斯.兰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国.家与非阿.拉.伯民.族国.家之分,从历.史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视与偏见,由于宿怨,在产生矛盾时极易发生冲.突;第三,在各个国.家争取独.立时,由于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一些国.家、民.族进行拆分,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以科威特历来为伊拉克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国不断为领土、种.族等发生矛盾;第四,在伊.斯.兰教复兴于现代的道路中,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占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主导思想,但是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国.家政.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坚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消灭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制约。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国.家的控.制、内部种.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分为亲西派与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订戴维营协议遭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叙利亚却与以色列政.治立场完全不同,坚决与以色列对立。)
19⑥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同时成.立“巴勒斯坦解.放军”。它是一个不具备国境,实质是政.府形态的政.治实体的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温和派成为巴解组.织的执.政党,虽然一开始与以色列有军事冲.突,但后来转变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以色列谈判。随着21世纪初巴以冲.突加剧,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继承人阿巴斯继续坚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改选之后败给激进派“哈马斯”(在欧洲一直被视为恐怖组.织)领.导人哈尼亚。原本自从阿拉法特后期,巴以逐渐进入磕磕绊绊的和平时期,但是巴方这一政.治剧变又为未来蒙上阴影。
所以不论从以色列方面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内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西方介入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由马丁·路德发起的16世纪基.督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教.会分.裂出新.教。基.督新.教的改.革运.动同时,也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间,新.教强调通.过深入教.徒的现世生活去请求上帝的救赎。新.教这种对世俗行为的鼓励,使得人们在追求商业利润时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业资本主.义的各个运行领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后依据。
在一战中,西方国.家本身是与阿.拉.伯诸国结盟以对抗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但二战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复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对抗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度调高国际油价。中东阿.拉.伯人的建.国理想(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初,阿.拉.伯人试图摆脱土耳其人统.治,在大叙利亚建立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视为一个整体)。但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将叙利亚分割成四个区域。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建.国,彻底粉碎了他们的梦想。同时,伊.斯.兰社.会不断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蚀,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宽容、自立、科学、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价值体.系缓慢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二战后,英国先是镇.压中东犹太复国主.义,改变殖民地政.策后,又挑.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领土与宗.教冲.突,之后表面上抽身而退,将问题交给当时西方控.制的联合国,暗中关注局面。而美国继英国之后开始支持以色列,总统杜鲁门向英国施加压力,率先收留犹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数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给以色列大批军械武.器和装备。若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国并得以大规模发展。
总体来说,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要点是:改造伊.斯.兰社.会(镇.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控.制石油资源;调节巴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
一多一少多:石油资源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由于自身对石油的消费量很少,中东所产石油90%以上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欧洲西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家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富裕国.家。但由于石油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当石油资源采完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他们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盛产枣椰树。
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到全世界已经探明的使用储量的61.5%,总量为7420亿桶(约合1002亿吨)。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东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在世界排名第二,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626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17.85%。
中东的科威特是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面积17000多平方千米,人口90余万.人。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无常年有水的河川和湖泊,缺乏淡水,饮水主要靠海水淡化和地.下水。它的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是出口原油和进口淡水及与制.造淡水有关的设备。
少:水资源
中东水资源极度匮乏,与石油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东气候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中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中东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河流、湖泊水资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东紧张局势的原因之一。
石油七姐妹的体系瓦解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对“七姐妹”构成了强烈冲击,以致“七姐妹”巨头体系瓦解。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形成及其活动
第一次冲击是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到1970年加拉加斯会议。欧佩克成员国第一次如此紧密地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同“七姐妹”为首的外国石油公司斗争,要求原油标价反映汇率变化,提高税率,增加利润分成。
20世纪50年代,中东连续发现特大油田,石油产量增长很快。此时,苏联由于开发“第二巴库”,也把大量原油投放西方市场,石油市场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意大利在发达国家中率先从苏联大量进口原油。50年代末,出现了市价低于标价的情况。1959年,英国石油公司率先单方面把标价压下来,“七姐妹”立即跟进。1960年,新泽西再一次压低标价,“七姐妹”又一次跟进。标价直接关系东道国的收入,“七姐妹”事先不同产油国商量,其我行我素的做法激怒了产油国。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支持下,五个主要产油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发起组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此后,欧佩克成员国发展到13个。欧佩克的团结、斗争,迫使“七姐妹”卡特尔不得不把标价恢复到第二次压价前的水平。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前后,中东产油国共同斗争,迫使各国石油公司普遍接受委内瑞拉的“五五分成”原则。原先石油公司的利润,大体上产油国政府与公司是“三七开”,产油国得到30%,改为“五五分成”后,产油国可以拿到50%的利润。
1969年,利比亚发生革命。新上台的卡扎菲政府率先向国际公司发动攻势,要求提高标价,增加税率。它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迫使在利比亚的23家外国公司先后都接受了条件,即标价提高每桶50美分,税率提高5%,政府同公司的利润分成改为55∶45。
由于担心利比亚的做法会引起“多米诺效应”,“七姐妹”把在中东的23家外国公司组织成“联合阵线”,共同对抗欧佩克成员国,国际公司形成一个集团来同欧佩克谈判,各家公司不单独与产油国政府谈。如果哪家公司被产油国减产乃至停产,其他公司就向它提供原油。但是由于欧佩克加拉加斯会议推广了利比亚的经验,导致这一策略完全失败。海湾产油国首先迫使国际公司方面在德黑兰协议上签字,利比亚等地中海原油出口国又迫使公司方面接受的黎波里协议。最后原油标价提高了,税率提高了,“七姐妹”在各产油国的控制地位被动摇,它们控制石油价格的特权也被剥夺。 国有化浪潮
第二轮冲击波——国有化,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欧佩克国家采取了一步走(接管)和分步走(参股)两种方式。
1972年10月5日,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大臣亚马尼率领海湾国家石油部长同相关石油公司在纽约签订参股总协议。总协议规定,从1973年1月1日起,各产油国在相关石油公司中参股25%,稳定5年;1979-1982年,每年增加参股5%,1983年增加6%,达到51%(标志着产油国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保持到租借权期满(约1990-2000年)。事实上,各国都加快了进度。科威特首先提前到1974年1月1日参股60%,1975年取得科威特石油公司100%的股权。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如法炮制。伊朗1973年让国际参股财团立即把经营管理权归还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完成了国有化。伊拉克于1972年接管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所有权,1973年取得巴士拉石油公司(伊拉克石油公司在南部的子公司)60%的股权。在此之前,阿尔及利亚首先发难,1968年12月初接管盖蒂石油公司51%的股权;利比亚1970年12月接收萨里尔油田中英国石油公司的一半股权,分别开始它们的国有化进程。委内瑞拉自1976年1月1日起,接收全部20多家外国石油公司的石油资产。这样,到1976年初,欧佩克成员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化。
国有化对“七姐妹”的打击十分沉重。第一,几十年来高额利润来源的基础——租借权合同全部作废,租借权这种殖民主义性质的控制权从此消灭。第二,“七姐妹”的上游资产大部损失。除了在美国、加拿大的不受影响外,凡在发展中国家的上游资产——巨大的油气储量、高产量的油田、管道、储油设施、自用炼油厂、码头,统统被东道国收走。第三,一批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走上舞台,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它们拥有大量的油气储量、巨大的原油生产能力、少量炼油能力,占有本国油品市场(或成为本国市场的主体)。“七姐妹”在世界石油工业中“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打破,不再能肆无忌惮地掠夺产油国的石油、天然气。第四,“七姐妹”之间由于拥有租让权、股权而形成的血缘性的关系破灭了,它们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巨无霸”,它们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转变为以竞争为主的关系。第五,“七姐妹”同产油国的关系,不再是带有宗主国色彩的特权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通过产量分成合同或服务合同进行平等、互利合作的关系。国际石油公司从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得到原油供应,向产油国提供资本、人才、技术帮助。
同1972年比较,1980年“七姐妹”拥有的原油可采储量从2844亿桶(398.6亿吨)减少到274亿桶(37.5亿吨),减少了90%;在资本主义世界可采储量中的比重从50%减少到5%;它们所掌握的原油供应量,从平均每日3035万桶(415.8万吨)减少到2043万桶(279.86万吨),减少了32.7%;它们掌握的原油产量,由平均每日2772万桶(379.7万吨)减少到824万桶(112.87万吨),减少70%。
不过,“七姐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于油价大大提高,其营业额和利润大大增加了。1980年是“七姐妹”销售收入的高峰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按销售额排序,它们占了前一、二、三、五、六、七、十位,依次为:埃克森、壳牌、美孚、德士古、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海湾。埃克森的销售额独领风骚,突破1000亿美元;“小妹妹”海湾石油公司为264.83亿美元。按资产总额排序,依次是壳牌(685.19亿美元)、埃克森(565.7亿美元)、BP(423.78亿美元)、美孚(327.05亿美元)、德士古(264.3亿美元)、雪佛龙(221.62亿美元)、海湾(186.38亿美元)。按利润排序,名列第一、第二位的是埃克森(56.5亿美元)和壳牌(51.74亿美元),后面分别是BP(33.37亿美元)、美孚(32.72亿美元)、德士古(26.43亿美元)、雪佛龙(24.01亿美元)和海湾(19.15亿美元)。“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美国资本的优势明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