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你问秦始皇的陵和汉武帝的陵各写一篇墓志铭

2.母亲墓碑碑文对联

3.墓碑碑文对联格式

4.墓碑上能放相片吗

请你问秦始皇的陵和汉武帝的陵各写一篇墓志铭

墓碑贴金好还是烫金好_墓碑碑文贴金价格多少

话说唐人喜欢在写墓志的时候贴金已不是新闻,墓志铭中各种隐恶扬善、粉饰乾坤、无中生有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唐人自己对此也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大凡为文为志,纪述淑美,莫不盛扬平昔之亊,以虞陵谷之变,俾后人睹之而瞻敬。其有不臻夫德称者,亦必模写前规,以圃远大。至天下人视文而疑者过半,盖不以实然故绝。”

通观这些墓志可知古人写墓志时往往最讲究两点:一是为逝者讳,不揭其短;二是为逝者捧,乃至无中生有为其贴金。白居易的《秦中吟·立碑》一诗就对这种现象作了嘲讽: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石碑上记载的都是些功比姜太公、德如孔仲尼之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流传后世,而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干的人却因为没有立碑吹捧,只能任名声淹没在岁月中,最后也就只有当地人知道。白居易此诗正是讽刺了这种为了立碑而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人为了给逝者求得一篇好墓志铭,往往要出很大的一笔价钱专门找人来撰写,而撰者为丰厚的利润所驱使,也不管逝者的为人品德事迹究竟如何,只为了应付所需,随手就能写出功德和姜太公孔子一样伟大的为贤者嗤、令后代疑的文字。

《旧唐书·李邕传》中就有记载:“邕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賫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李邕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歌功颂德的碑文,也正因为有着“鬻文获金”这样强大的生活技能,所以李邕虽然经常被贬官,但生计并不成问题,甚至还能用这些润笔费来应付结友交游所需的巨大开销。

刘禹锡也曾在祭韩愈文中说过:“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提到韩愈因为善写碑文,经常通过给别人写碑文而赚取巨额稿费一事。

事实上韩愈曾为王用撰写了墓碑,于是得到了“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作为报酬。韩愈还在《平淮西碑》大力称赞了韩弘的贡献,因此得到了韩弘的“绢五百匹”,即相当于四百贯钱,而韩愈当时一个月的薪水仅二十五贯钱,一年也不过三百贯,由此可知这种润笔费极为可观。至于韩愈其他的“谀墓”之作,颇受时人讥讽,他的朋友刘叉曾十分眼红韩愈写碑文赚的这些润笔费,拿了他数斤金子扬长而去,还振振有词道:“你这是谀颂死人得来的,不如送给我当生活费。”

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后也收到了价值六七十万钱的“臧获、舆马、绫帛,泊银鞍、玉带之物”,虽然白居易念及与元稹之间的情谊本不愿接受,但推辞不得之下便将这些财物捐给了香山寺,以作修缮寺庙之用。

正因为撰写墓志的报酬是如此的丰厚,在这样巨大的利益驱使下,这些墓志铭的执笔人也就不能不为逝者粉饰贴金,乃至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了。不过这种“鬻文获金”的行为总是不大令人瞧得起的,《太平广记》中便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宰相王玙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

就连杜甫也曾作诗嘲讽过李邕这些以撰写墓志换取巨额稿费之人:“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

可见时人对这些好撰墓志铭之人的鄙夷态度。

当然,在墓志上贴金并不是唐人才有的习惯,而是自古已有之。早在北魏时就有人明确指出这种墓志贴金的现象了,《洛阳伽蓝记》中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生时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大德,尽生民之能事,为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皋等迹。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妄言伤正,华辞损实。”

一个人活着时不过是中庸之辈,但他死后碑文墓志里无不搜罗尽天地之间的大德,和活着的人所能办到的各种好事。如果这个人是君王,那么就能与尧舜相抗衡;如果这个人是臣子,那么就与伊尹有着相同的政绩。所谓活着时是大贼盗跖,死后却能粉饰为伯夷叔齐一样的人物,这些都是在借助虚妄华丽的辞藻损害事实真相。

而墓志中这样隐恶扬善、粉饰乾坤、无中生有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史书记载唐玄宗的皇甫德仪很早就失宠了,皇甫德仪病重期间唐玄宗正忙着宠爱武惠妃,武惠妃则忙着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等几个皇子,而皇甫德仪所生的李瑶也因为生母失宠无法为自己说话而惶恐不安,但这并不妨碍墓碑上将皇甫德仪吹捧成绝代宠妃:

“上以之服事最旧,佳人难得,送药必经於御手,见寝始迥於天步。月氏使者,空说返魂之香;汉帝夫人,终痛归来之像。”

皇甫德仪的墓碑上称其病重时,唐玄宗每天亲自送药给她喝,等她安然入睡后徘徊在宫殿门口迟迟不肯离去;皇甫德仪死后,唐玄宗还像汉武帝思念李夫人那样思念她。然而事实上凡是有幸得到皇帝亲自伺候服药的后妃,都会像李煜的大周后那样在史书上留下记载,而不是只能见载于墓志上的贴金之语。

何况就在皇甫德仪死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李瑶就因为武惠妃的构陷在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中含恨被害了。残酷的现实撕碎了墓志华丽而苍白的辞藻,昭示着这位无宠妃嫔恐怕连临死前见皇帝最后一面都只是个奢求。

又比如沛郡夫人武氏的墓志上自称是“故周定王驸马都尉攸暨太平公主第二女”,是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的次女。但根据这位武氏卒于开元二十五年,享年五十四岁的情况来看,武氏最迟出生在嗣圣元年,而彼时太平公主的丈夫还是薛绍?,又如何与武攸暨生下所谓的第二女呢?

再比如吴王李恪的次子李玮的墓志上称其父李恪是“帝之爱子”“优宠特殊”,然而就史实而言,李恪的一生当中不仅没有任何得宠事迹,反而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贬去都督的官职,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200户的实封,这样糟糕的待遇在唐太宗14个儿子中仅此一例。

虽然后来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曾一度心血来潮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但这样的想法唐太宗却只对最不可能同意的长孙无忌一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对提名未果身陷险境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反而又严厉地将李恪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

有人认为这番警告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自己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真的如儿子墓志中所吹嘘的那样,是“帝之爱子”“优宠特殊”,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还有父子三人皆至宰相的韦思谦,史书中明确记载他的续弦妻子王婉作为继母对继子韦承庆十分严苛,动不动就体罚他。而王婉的亲生儿子韦嗣立不忍母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哥哥,于是主动脱下衣服请求代替韦承庆接受杖责,王婉自然没有应允,于是韦嗣立便自己杖责自己,王婉心疼亲生儿子,这才对韦承庆略好一些。

结果在王婉的墓志中,这位明明对亲子继子区别待遇的典型后妈却被描述成了一位慈爱有加,对继子视若己出的好母亲:“前夫子子承庆,八岁偏罚,十岁便为夫人所养,抚存训奖,慈爱无隆,学宦婚娶,并夫人所成立。常谓所生子嗣立、淑等曰:时俗妇人,罕有明识,前妻之子,多被憎嫌,孝已伯奇,皆其人也。此吾之所深诫,亦尔辈所明知。”——足可见当时的墓志贴金风气之烈,已然到了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的地步。

母亲墓碑碑文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母亲的墓碑上面的碑文对联应该写什么呢?大家看看下面,欢迎借鉴哦!

上联:立德齐今古,祖德千秋常祀典

下联:存厚传子孙,儿孙万代绍书香

上联:紫气盈福地,山接桃峰增福寿

下联:祥云拥洞天,案朝竹屿兆平安

上联:承家多有德,北斗钟灵征吉地

下联:继代有仁风,湖山毓秀兆佳城

上联:福田祖上种 心地子孙耕

下联:千秋常祀典 万代绍书香

上联:德行感桑梓 品节昭后人

下联:父恩深似海 母德重如山

上联:天和随所寄 风气若无怀

下联:奇峰朝福地 秀水育贤人

上联:勤俭敦夙好 耕读秀群英

下联:清山长福寿 玉水旺财丁

上联:立德齐古今 藏书教子孙

下联:山水风光秀 子孙世泽长

上联:德贯天人际 气穿日月光

下联:积德培麟趾 传善起凤毛

上联:湖海星峰拱北斗 梦笔生花产栋梁

下联:案朝福海千秋盛 地接桃津万代兴

上联:高风袭祖训 正气遗荪枝

下联:一生心性厚 百世子孙贤

上联:静时疑水近 高处见天阔

下联:桃李成蹊径 兰竹光画图

上联:良山贵向乘生气 玉水藏风永吉祥

下联:家风远播起祥光 世泽永绵浮瑞霭

上联:面山如对画 玩水爰临池

下联:椿萱挺而健 芝兰清且香

上联:灵山宝穴千古秀 瑞彩祥云万年昌

下联:地连八斗文光聚 峰拱大湖瑞气盈

上联:松柏春常在 芝兰德自馨

下联:百子天地寿 万孙日月长

上联:洞天引金凤 福地兆玉麟

下联:灵山昌百世 宝穴旺千秋

上联:骑龙腾空去 驾鹤朝西归

下联:一生心性厚 百世子孙贤

上联:先人德望在 后辈业绩高

下联:通古今文史 育天下英才

上联:吉人眠吉地(.)

下联:佳偶奠佳城 (夫妻合葬)

上联:银女凤凰福地

下联:金童龙虎仙山 (夫妻合葬)

上联:慎终须尽三年礼

下联:追远常怀一片心 (父子合葬)

上联:依水傍山大福地 步云攀桂有缘门

下联:龙旺穴真发富贵 砂青水秀子孙兴

上联:旺龙真穴千秋富 砂水朝抱万载昌

下联:岭上梅花香五里 墓前明月照三更

上联:来山必然发甲第

下联:去水定主获贞祥

上联:一世清名英年早逝

下联:半途福寿壮志未酬

墓碑碑文对联格式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墓碑碑文对联格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礼义廉耻

福禄寿喜

骑龙腾空去

驾鹤朝西归

一生心性厚

百世子孙贤

先人德望在

后辈业绩高

通古今文史

育天下英才

吉人眠吉地

佳偶奠佳城

(夫妻合葬)

银女凤凰福地

金童龙虎仙山

(夫妻合葬)

慎终须尽三年礼

追远常怀一片心

(父子合葬)

上联:清山长福寿

下联:玉水旺财丁

上联:立德齐古今

下联:藏书教子孙

上联:山水风光秀

下联:子孙世泽长

上联:德贯天人际

下联:气穿日月光

上联:积德培麟趾

下联:传善起凤毛

上联:静时疑水近

下联:高处见天阔

上联:桃李成蹊径

下联:兰竹光画图

剪月裁云深恩长在;问晴课雨美德永恒。

盖世功名不矜不我;一心道德在敬在诚。

漫步龙山随缱绻;畅游福岭任逍遥。

山环水抱聚紫气;虎踞龙蟠呈吉地。

福地洞天先贤独得;近山流水后辈共怀。

懿德长存子孙托福;非份莫求世代永昌。

传家不外为善两字;教子只在积德一端。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教子相夫称美德;节俭勤劳存懿范。

山辉川媚光华相映;子贵孙贤仁寿同登。

墓碑上能放相片吗

墓碑上能放相片,但应该是嵌入其中的。这也是亲友寄托哀思的一种,这样每次家人去祭拜的时候都还能再看一眼逝者的容貌,可以更好的寄托哀思,也可以让其他的人看下逝者生前的容貌。

扩展资料

墓碑人类对死者埋葬处所做的一种纪念性的载体,一般以石质材料制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属材料和其他材料制成。

中国古代“墓而不坟”,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树标志。后来逐渐有了地面堆土的坟,又有了墓碑。

人去逝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写碑文应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感情。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墓碑》:"袁尚书可立墓碑,在(睢州)城南四里许,刘店村东里许。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

墓碑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后人一点前人讯息,明白自己发经历,另一种大众的说法就是(传宗接代了解自己身世)辈分。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

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