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用油有哪些品牌 食用油十大品牌排行

2.调和油市场有多乱?

3.蚝油和豆油一样吗?

食用油有哪些品牌 食用油十大品牌排行

福州今日大豆油最新价格-福建储备食用大豆油价格

2020年中国非转基因食用油品牌排行榜

1、金龙鱼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十大食用油品牌,食用油行业的领先者,跨国大型企业,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

2、福临门 (中国名牌,江苏名牌产品,十大食用油品牌,大型集团公司,行业的顶尖品牌之一,行业影响力品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3、鲁花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花生油压榨专家,无公害产品,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之一,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4、多力 (十大食用油品牌,行业知名品牌,葵花油一流品牌,跨国大型企业,美国佳格集团旗下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

5、盛洲 (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高新技术企业,十大食用油品牌,厦门中盛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6、汇福 (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牌产品,以粮油加工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国企业500强,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7、海狮 (上海著名商标,上海名牌,行业知名品牌,专门从事食用植物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上海良友海狮油脂实业有限公司)

8、民康 (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生产技术领先国内水平,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

9、红蜻蜓(中国名牌,重庆市著名商标,十大食用油品牌,重庆名牌,重庆粮油集团下属子公司重庆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10、鹰唛 (创建于1984年,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十大食用油品牌,广东鹰唛食品有限公司)

——————————

食用油也称为"食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 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包括粟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火麻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棕榈油、芥花子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胡麻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等。

保存方式

食用植物油有"四怕":一怕直射光,二怕空气,三怕高温,四怕进水。因此,保存食用油要避光、密封、低温、防水。

巧藏3种食用油

花生油、猪油、小磨香油的贮藏方式:

花生油

将花生油或豆油入锅加热,放入少许花椒、茴香,待油冷后,倒进搪瓷或瓷制容器中存放。这样,油可以较久存放而不变质,做菜用时味道也特别香。

猪油

猪油熬好后,趁其未凝结时,加进一点白糖或食盐,搅拌后密封,可较久存放而不变质。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在贮存过程中易酸败、失香。现介绍以下方法:把香油装进一小口玻璃瓶内,每500克油加入精盐1克,然后将瓶口塞紧,不断地摇动,使食盐溶化,放在暗处3日左右,再将沉淀后的香油倒入洗净的棕色玻璃瓶中,拧紧瓶盖,置于避光处保存,随吃随取。要注意的是,装油的瓶子切勿用橡皮等有异味的瓶塞。

鉴别方法

折叠掺假花生油

掺假后透明度下降,把油从瓶中快速倒入杯内,观察泛起的油花,纯花生油的泊花泡沫大,周围有很多小泡沫且不易散落,当掺有棉籽油或毛棉油时,油花泡沫略带绿**或棕黑色。闻其气味可闻出棉籽油味。掺有米汤、面汤等淀粉物的油,在其蓝紫色或蓝黑色。或者放入透明杯中放置两天后再观察,必然会出现云状悬浮物。

折叠掺假小磨香油

掺假后颜色变深,如掺棉籽油呈黑红色,掺菜籽油呈深**。另外,小磨香油本身无油花,倒油时出现的油花极易消失,如果油花泡沫消失很慢,表明掺假。还可以用筷子蘸一滴,滴到平静水面上,纯小磨香油出现无色透明的薄薄大油花,掺假后会出现较厚的小油花。

调和油市场有多乱?

据央视消息,有一些食用油生产企业对外打着所谓高端调和油的旗号,实际上几乎都是采用普通植物油勾兑出来的低端油。其中普遍存在高端油添加不足标示量,标称“非转基因”其实是转基因油等情况。

了解到,目前我国针对食用调和油并无国家标准,多数企业不是执行自己的标准,就是执行推荐性商务行业标准(SB/T)。而有消息称,食用油新国标或有望于今年出台,该标准要求调和油须标注成分配比。

央视调查调和油生产乱象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消息,记者通过长达半年多的深入调查发现,一些名目繁多的所谓食用调和油实际上和消费者的印象并不一样,生产厂家偷工减料的现象并非个例。在一些生产企业中,对外打着所谓高端调和油的旗号,实际上几乎都是采用普通植物油勾兑出来的低端油。在生产者眼里,这种油吃不出人命就没事。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的问题企业有福建省西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吉农食品有限公司,福建添顺粮油有限公司,福建旺龙顺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

市场走访:添加不同 调和油价格差价巨大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并未发现被央视曝光的调和油产品。而目前在超市销售的食用油品中,调和油并不是主流产品。在家乐福超市,记者粗略估算超市内销售不同品牌、品种、规格的食用油约为百余个,但是其中调和油类的产品数量只有20个左右。

在记者观察的半个小时时间里,仅有两名顾客选择了调和油,选择这一油的原因是由于价格低廉。而其他的顾客大多选择了单一品种的油,比如大豆油、花生油或玉米油。“我家里准备炸东西,需要大量的油。平时家里买花生油、菜籽油比较多。”该顾客表示。另一名顾客则表示,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是随便挑了一个便宜的。

注意到,在众多油品中,调和油的价格整体偏低,仅比大豆油略贵一些。如5L的调和油大多在50元到65元之间,同品牌、同规格的菜籽油、葵花籽油大多在70元到100元,玉米油略贵一些,大多在80元以上。花生油则多在百元以上。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些标称添加了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的调和油价格更高,5L装大多在百元以上。

而现场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卖的比较好的油主要是花生油和葵花籽油,调和油仅有一两个单品销量比较大一些。但是,像橄榄调和油、玉米调和油等较新的产品,由于价格较高,在节日期间销售比较好。

调和油比例 部分厂家并未注明

记者注意到,在售的调和油大多没有在品名上注明是何种调和油,大多笼统成为“食用调和油”。只有少数标称为“茶籽橄榄清香食用调和油”、“玉米食用调和油”等。

而在配料表上,这些不同的产品则有了明显的区别。如福临门这款“茶籽橄榄清香食用调和油”,其配料表中则明确,该油中非转基因菜籽油占比为89.195%,名称中的茶籽油和橄榄油均各占比5.4%。而鲁花的“玉米食用调和油”配料表中注明玉米油占56%,其余为葵花仁油、花生油和芝麻香油。

还有一些橄榄调和油并没有在配料表中注明比例。金龙鱼则直接在品名上标称“添加10%特级初榨橄榄油”,但是在配料表中只标注了葵花籽油,特级初榨橄榄油。

食用调和油国标有望今年出台

对于调和油产品名称的规定,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目前没有关于调和油的国标,调和油大多按照推荐性商务行业标准SB/T10292。而查阅该标准,并没有对调和油在名称上有具体的要求,该标准也没有要求配料表中需要标出不同油的比例。

记者了解到,目前食用调和油并没有国家强制标准。而日前,江南大学教授王兴国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食用调和油新国标已经获得标准委员会通过,有望今年出台。这一新国标是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其中规定,食用调和油要标明配方比例。而这也意味着难产近10年的食用调和油新国标终于有了结果。

记者了解到,新国标难出台的原因与检测技术方面有关,油脂的本质为甘油三酸酯,结构相同、性质相近,在混合后检测起来难度很大,虽然可以检测出调和油中含有什么食用油品种,但无法对配料比例进行定量分析,也就无法对配方公布的真实性进行判定。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检测的精度也只能做到2%。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这方面新国标也有所准备,成分配比将按照添加的比例多少来排列,而低于2%的将不许标注。

如何挑选调和油

调和油比起单一油来,更能均衡营养,但是选择上,建议消费者不要一味只看价格。除了选择大品牌的调和油外,食品专家建议在购买时看一下配料表,根据需要进行购买。

了解到,目前已经有多家公司开始在配料表上标注调和油中所含油品的明细和比例。

如果没有看到比例,也不用担心,着重看排名靠前的配料,这些是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可以轻松判定食品的性质。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配料表中所列各种原料要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某种成分排名越靠前,表明食品中含此成分越多。加入的配料质量百分数(m/m)不超过2%的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

蚝油和豆油一样吗?

蚝油,是用蚝(牡蛎)与盐水熬成的调味料,有“海底牛奶”之称。它可以用来提鲜,也可以凉拌、炒菜,我国及菲律宾等国家常用。

蚝油一般加有味精,另有用冬菇制造的素食蚝油。

蚝油不是油质,而是在加工蚝豉时,煮蚝豉剩下的汤,此汤经过滤浓缩后即为蚝油。它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调味佐料。

蚝,又名牡砺。属贝壳动物,形如淡菜。牡蛎广东称蚝,福建称蛎。浙江称蛎黄,北方称海蛎子,蛎肉鲜美,营养丰富。可鲜食,加工干制即成蛎豉,还可制罐头、蚝油、蚝粉等。我国北方沿海及广东均有生产,有人工养殖和天然生长两种。北方生产的个头小,广东生产的个头大。生产季节一般在十二月到来年三月份左右。

营养成分 (食用部分100克的含量计) 北方牡蛎:水分80克 蛋白质11.3克 脂肪2.3克 碳水化合物4.3克 钙118毫克 磷178毫克 铁3.5毫克 维生素A133国际单位 硫胺素0.11毫克 核黄素0.19毫克 尼古酸1.6毫克

福建牡蛎:水分80克 蛋白质4.8克 脂肪2.8克 碳水化合物10.7克 钙165毫克 磷11毫克 铁1.0毫克 维生素A1500国际单位 核黄素0.19毫克。

食用方法及保管: 在炖肉、炖鸡及红烧鸡、鸭、鱼等食物时,加入蚝油佐味,更加鲜美可口。由于它们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营养价值也高.

营养分析

1. 蚝油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可以用于补充各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主要含有丰富的锌元素,是缺锌人士的首选膳食调料;

2. 蚝油中氨基酸种类达22种之多,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协调平衡,其中,谷氨酸含量是总量的一半,它与核酸共同构成蚝油呈味主体,两者含量越高,蚝油味道越鲜美;

3. 蚝油富含牛磺酸,牛磺酸具有防癌抗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能。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缺锌人士及生长发育期的儿童。

制作指导

一般做调味用料,具有特殊的鲜,但忌高温烹煮,否则会失去特有鲜味,营养成分散失

豆油

豆油概述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

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

大豆油的理化常数:

相对密度(d20℃4℃) 0.9150-0.9375

折光指数(n20℃D) 1.4735-1.4775

粘度(E020℃) 8.5左右

凝固点(℃) -18~-15

碘值(g碘/100g油) 120-137

皂化值(mgKOH/g油) 188-195

总脂肪酸含量(%) 94.96

脂肪酸平均分子量 290左右

豆油的成分组成

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棕榈酸 6-8 油酸 25-36

硬脂酸 3-5 亚油酸 52-65

花生酸 0.4-0.1 亚麻酸 2.0-3.0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儿缺乏亚油酸,皮肤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发育生长迟缓;老年人缺乏亚油酸,会引起白内障及 心脑血管病变。

大豆毛油有腥味,精炼后可去除,但储藏过程中有回味倾向。豆腥味由于含亚麻酸、异亚油酸所引起,用选择氢化的方法将亚麻酸含量降至最小,同时避免异亚油酸的生成,则可基 本消除大豆油的”回味”现象。

精练过的大豆油在长期储藏时,其颜色会由浅变深,这种现象叫做”颜色复原”。大豆油的颜色复原现象比其它油脂都显著,而油脂自动氧化所引起的复杂变化可能是其基本原因。 采取降低原料水分含量的方法可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此法正广为采用,基本上解决了大豆油色泽。

豆油的保存方式

豆油除含有脂肪外,在加工过程中还带进一些非油物质,在未精炼的毛油中含有1%-3%的磷脂,0.7%-0.8%的甾醇类物质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麦胚酚等物质,易引起酸败,所以豆油如未 经水化除去杂质,是不宜长期贮藏的。另外,精制豆油在长期储存中,油色会由浅逐渐变深,原因可能与油脂的自动氧化有关,因此,豆油颜色变深时,便不宜再作长期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