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下跌或令新能源销量下降;特斯拉涨价,只因未到“收割”时?

2.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3.原油暴跌,政策退坡,看似危机四伏,难道新能源市场要凉了?

电车多导致油价下降怎么办_电车多导致油价下降

当年油价逼近8块的时候,大家都说加不起油,于是很多单位车,出租车把发动机改了,改成烧天然气的了。这两年烧气的车多了,结果就是天然气涨价了。结果是烧气比烧油没得便宜,车子还老出问题,动力还不足。

不管油还是气,还是电。 它都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烧油的车多所以油才贵。等满大街全是用电的,电不见得比油会便宜,你之所以觉得电便宜是因为电阶梯价,而家用电政府在补贴。等电政府不补贴,然后都市场化运作,原来在汽油里征收的的“燃油税”“养路费”“教育附加费”放到你车辆充电的电费里的时候。你就会哭,充不起电了。

所以油价,也好电费也好本质是供求关系,和政策的问题,实际对消费者影响不大。

油价涨,物流行业最先遭殃。实际C端用户,你油价就算翻个倍我该用还是用。 一个月多两三百块油钱而已。无大碍。

你现在给深圳那些因为没有燃油车指标的人一个机会,允许他们用现在的新能源指标换燃油车指标。你看还有几台新能源。

前景一片光明,道路无比曲折,想买电动 汽车 的还是等等吧。

新能源车是不错,但是不要只看到它的好处,也不要看不到它的缺点。现阶段电池技术还远远不成熟,缺点让消费者买单了,奉劝大家暂时不要买纯电动 汽车 。

新能源 汽车 的优点

1、动力优越

动力性能方面,由于是电动机驱动,短时间可以提供较大的扭矩,15万的纯电动 汽车 ,其动力性能可以和30-40万的燃油车相媲美,在起步、超车、爬坡等场景优势非常明显。

很多人试开了新能源 汽车 就爱不释手了,因为开起来确实很舒服,动力澎湃随叫随到,百公里提速10秒以内,高速超车随心所欲,高峰的感觉很爽。

2、舒适度好

电动机驱动没有燃油车的发动机抖动、噪音,也没有换挡的顿挫感,坐在车里显得非常安静,这一点是燃油车一直以来需克服的难点。电动车还有一点就是 科技 感十足,感觉就是在一个电子影院里,开车和在房子里玩 游戏 差不多,还是很享受的。

3、绿牌优势

同样对很多一二线大城市人群来说,买燃油车容易,但上牌太难,据说某大城市上一个牌可能需要多花费六七万以上,摇号也是一个世纪大难题,纯电动 汽车 、插电混动车型就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4、充电省钱

这一点毋庸置疑,平均一度电6毛左右,百公里耗电15度,也就是说百公里只需花费9块钱,同等燃油车百公里几乎都在60元以上,假设用车10年,行驶15万公里,可以节省5万左右,10年保养相对燃油车可以节约1万左右。

新能源 汽车 的不足就更多了,甚至让你无法忍受。

目前新能源 汽车 只有纯电动 汽车 、插电混动 汽车 、氢能源 汽车 这3种,而油电混动、增程式这两种只能说是近几年的新车型,但并不能称之为“新能源”,纯电动 汽车 自2014年开始风靡以来,发展势头很猛,而插电混动车型它注定是燃油车和纯电动 汽车 的一个过渡产品。

看看某电动车主的吐槽:

当时选择入手第二辆家用车的时候,曾在燃油车和纯电动 汽车 之间纠结,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一辆燃油车,想入手纯电车,又担心续航问题,又看到电费那么便宜,每天上下班几十公里,一年确实能省下不少“油费”。

另外纯电动 汽车 自动辅助驾驶对家里不常开车的人还是很有用的,加上炫酷的外观,整车 科技 感十足,试驾之后毫不犹豫就入手了,经过几年的相处,各种用车场景都经历过,深知纯电动 汽车 的优势与不足,也详细算过一笔账,发现它省油并不省钱。

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电池的问题,这东西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害怕开空调,更怕跑高速,市区里没问题,长途就是在折磨自己。

老司机常说,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纯电动 汽车 ,车辆好不好,跑一趟高速,优缺点立马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电动车,在冬天跑高速,全是它的“劲敌”。

刚过去的国庆节,朋友要出去游玩,顺便想体验一下纯电动 汽车 性能,也准备入手一辆,于是借了我的电动 汽车 ,其实借的时候我已经给他说了注意续航和充电的问题,奈何经验不够,最后居然推车。

朋友说他充满电看着续航可以跑600多公里,只花了28块钱,当时不停地说,纯电车太香了,出发之后,全程车速在110-120左右,还开了空调。

到第一个服务区休息时,他看了导航行驶了280公里,再看看剩余续航,只剩160公里了,于是准备充电,但整个充电桩周边全是排队等充电的车,于是搜了下一个最近的服务区,距离70公里。

于是开车继续走,行驶了大概50多公里时,又看看续航,只剩45公里了,他说他大概算了下,根本开不到服务区,于是给我打了电话,问该怎么办,我让他把空调关了,音乐关了,不要给手机充电,车速控制在80-90左右,最好是匀速行驶,不要猛踩电门。

他说全程提心吊胆,每隔一会就要看看剩余续航,太难受了,整个心都凉了,运气还算好,还是熬到了服务区,此时剩余续航只有5公里了。

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服务区充电桩依然全是排队充电的,人还比上一个服务区多,大概有10多个在排队,充电桩虽然有4个,但有两个是坏的,只有其中两个可以用,没办法,只有等。

中间排队要经常挪车,挪了五六次之后,车终于没电了,怎么办?最后找人推过去充电,回来后,一个劲向我吐槽,说充电再便宜也不想看纯电车了,还是乖乖买燃油车。

冬天跑高速对于电动 汽车 来说,耗电是最大的,实际续航里程几乎要打6-8折,官方显示续航600公里,实际续航只能算400公里左右,中途一定要做好充电的规划,刚好遇上节假日高峰期,朋友也不算冤。

首先,纯电动 汽车 普遍都使用三元锂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这类动力电池因其固有的化学属性,在低温或者高温环境下,蓄电和放电性能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实际续航会较少很多,虽然三元锂电池耐低温性能比磷酸铁锂电池好一些,但是依然影响大。

其次,纯电动 汽车 没有变速箱,依靠电机进行驱动,车速越快,电机能耗也越高,这和燃油发动机类似的道理,官方显示续航是按照匀速60千米/小时的车速来计算的,当车速到110以上,耗电量几乎翻倍,因此车速快对电量来说也是一大痛点。

最后,纯电动 汽车 不像燃油车,开暖风比开冷风更耗电,暖风耗电量几乎是冷风的2倍,而在冬季都是开暖风,可以这样说,冬季低温+跑高速+开空调这是纯电动 汽车 续航的“劲敌”。很多人冬天为了里程就不敢开暖风,想想冻得发抖的样子,真是够了。

其实电动车还是适合在大中城市开,家里最好有充电的地方,不适合经常跑长途的,更不适合在严寒季节的北方。

电池技术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期待有更好的电池出现,比如充一次电十几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却可以跑上千公里,比如电池不害怕高低温度,衰减的也很慢等等。

希望电动 汽车 的未来会更好,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 汽车 。

我买了辆七万的电车,家里有充电桩,很省。真香。先买了再说。别买太贵的就行了。

电车电池技术还不太成熟,建议现在暂不考虑电车。

油价下跌或令新能源销量下降;特斯拉涨价,只因未到“收割”时?

不叹气才怪!

我其实也后悔买了新能源 汽车 ,充电麻烦,小区没地方充电,还要去外面充满了再回来,节假日跑高速对我来说是噩梦!碰到堵车更窝火,生怕电不够…虽然油价贵了点,但最起码加油几分钟可以搞定,上高速不担心!

近几年,随着大量新能源 汽车 逐步走进大家的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新能源 汽车 在我国现有的充电配套设施。并不齐全,所以很多小区物业以安全无为由不允许按照充电桩,而商业充电桩又相对来说比较少,又不方便,所以造成了新能源车主充电并不方便。同时因为各个新能源厂商续航里程存在虚标的问题,实际行驶的里程并没有宣传的那样,所以容易造成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如果在节假日上高速一旦遇到堵车或者充电车辆较多的情况,这种通行时间可能要超过燃油车的两倍。

当然,新能源 汽车 也有着其噪音较小,加速较快,智能化做的比较好,相对来说比较节约能源等优点。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家里的实际用途来选择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 汽车 。如果购买车辆仅仅为了简单地通勤需要,又有便利的充电条件的,可以选择纯电动 汽车 。如果以上下班通勤为主,但是有的时候要跑跑长途的可以选择混动车型,增程式和DMI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经常性的要长途站的那么还是建议选择燃油车。

新能源 汽车 的保险费用与燃油车存在保险费用和和赔付率的差别。顾名思义便是燃油车的保险费用价格不高,但是拥有较高的保险赔付额度,而新能源 汽车 正好相反。另外便是燃油 汽车 在没有产生保险赔付的情况下,次年将会有着保费减少的好处。而新能源 汽车 在没有产生保险赔付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在次年有着降低保险费用的可能,反而会存在增加保险费用的情况

所以很多车主感觉上当了

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初中的时候上政治课,大家都学过一个名词,叫:互为替代品。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例如,牛肉和猪肉就是这种替代关系。当一种商品(牛肉)价格上升时,对另一种商品(猪肉)的需求就增加,因为牛肉价格上升,人们就会少消费牛肉而多消费猪肉;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放到 汽车 这个情景下,我们简单分析就能得出:油价上涨后,我们开油车出行的成本增加,这样一来,开新能源 汽车 出行的成本优势就会进一步的扩大,那么大家出行就更倾向于选择新能源 汽车 出行。这样一来,新能源 汽车 作为油车的替代品,需求量就会大幅增加,而市场上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在短期内是一定的,需求量大幅上涨后,整个市场供不应求,新能源 汽车 的价格短期内是会上涨的,这对于那些想上车还没上车的朋友自然是不利的消息,叹气也属正常。

而对于已经上车的朋友,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当前新能源车充电桩在各个城市的安装率与新能源 汽车 持有量比率并不配套,充电难问题已经成为萦绕在新能源车主头上的一大难题。油价上涨必将推动新一轮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火爆,而车主们充电难的问题也有很大可能将会更加严峻,有车无电将会成为新能源车主们的叹气所在。

另外在充电桩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跟不上,户外充电头疼。

自己没有买新能源 汽车 ,只是听说,高速续航充电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可以开500公里左右,还有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寿命只有五年左右需要更换,这笔费用很大,优点是充电只需要200元左右人民币,

今天坐标沈阳,95号汽油已升至8.55元了

所以无论是加油车还是新能源 汽车 ,都有利有弊,家庭、社交,都需要车,就不要去计较谁利大利小了,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一件了

首先,新能源车有纯电动和油电混合两种,新能源车确实达到环保要求,低碳绿色出行,但是它有一定的弊端,纯电动车只需充电,但充电问题和续航里程一直是纯电动车最头疼的问题,于是油电混动 汽车 应运而生,短途市区靠电池续航完全够用,长途的时候电量续航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加油,用燃油行驶。所以油价上涨也是会受影响的。

现在新能源车这个充电设施不完善,充电都比较麻烦,尤其是小区里面装充电桩目前有的还达不到这个条件,最大的缺点是跑长途不方便,实际的续航里程和正常使用当中的里程,他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冬天的时候电瓶充电比较困难,续航里程大大缩短,中途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数量比较少,造成充电会排队时间长,所以说跑长途,不如燃油车方便。

第二种情况就是新能源车,维修费用比较贵,核心部件电池组,电机这些东西如果过了保修期,如果自费维修的话,价格特别昂贵,看似平时充电省钱,但是到最后维修的话,其实是攒到一块儿消费了,所以说算下来,他这个还是不省钱的,总之各有利有弊。

2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再次宣布油价上调,这是2022年的第三次石油价格调整,很多人调侃成品油上涨按角上涨,降价却按分“大幅度下降”,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油价上涨意味着驾驶车辆的成本上升,按一般家用 汽车 邮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多花8元。

新能源车跟油车唯一的缺点就是补充燃料的速度,一般一辆油车加个油最多几分钟,但是一辆新能源电车想要充满电的话最快的也要四十分钟左右,而且我国的公共充电桩中的快充设施占比仅为4成左右,并且快充的功率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也大大的阻碍了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速度。

时间就是金钱,新能源 汽车 要快速发展,推动快充桩高功率、大规模、广适配是目前电动车行业最需要发展的事情。

因为新能源并不能真正“省钱”,当然,这句话是从长远来讲。从油价来讲,新能源车比起油车便宜很多,充电金额都少很多,单只是一方面。同价位的燃油车新能源对比,新能源就比燃油贵了2-3万元,这个数需要跑多少公里才能补上;其次是二手残值远远比不上燃油车;第三,是边际成本。大型节日堵车现场,新能源的里程焦虑相当明显,要为了抢充电桩而焦虑,这是一种精神成本;第四,相对来讲的,新能源在售后方面的复杂性。新能源车本身不是传统车,售后师傅都需要熟悉学习,它不像传统燃油走量车,可以拿个零件套上,新能源在线路方面复杂许多;还有是运营模式。很多造车新势力,不具备工厂供应,在造车的一开始不具备研发能力,很多都是借助燃油车的模型在逆向研发,再把电机装进去,因此工艺水平有待考量。

现阶段,要考虑,可能还是混动车型。

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WTI原油期货跌破1美元/桶,日内跌幅超过94%。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

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降,据机构分析认为,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仍将处在低位运行,难以重返高位。

油价大跌对于促进燃油车销售无疑是个好时机,但对于目前各大车企正在努力推行的新能源汽车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据咨询公司伍德曼肯兹(WoodMackenzie)最新一份研究显示,近期油价下跌和消费者的观望态度将导致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43%。

当然,油价只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一个因素,人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购买电动车,像补贴、更宽松的上牌和用车政策(不限购不限行)以及电动车本身的价格越来越接近汽油车等,才是更具说服力的理由。

4月23日,由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则再度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了“一把火”。

《通知》除了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之外,当中一句“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车型不再享受政策优惠”的表述,迅速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眼中,30万元门槛的设置显然是针对特斯拉而来。

近两个月来,国产Model?3月销破万的态势,意味着这家美国车企每个月将能取得2.5亿元的补贴。

不过,在人们以为特斯拉会立马调整售价之际,特斯拉隔天却把中国制造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版售价分别上涨4500元和5000元。

对成本一直有着高度考量的特斯拉来说,事实上目前并没有必要太快进行调价,毕竟目前大量国产Model?3的订单仍有待消化。等磷酸铁锂电池供应上来之后,或许才是特斯拉进一步“大开杀戒”之时。

根据此前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合作公告显示,宁德时代供货有效期限为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补贴政策也是从7月23日开始正式实施。换言之,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20万元-30万元之间的电动车大战,才会真正拉开序幕。

众所周知,电动车的成本主要来自电池,为此,车企要增强产品在这一价格区间的竞争力,控制电池成本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

为此,大众汽车当下能否成功收购国轩高科,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企业自身,都受到着高度关注。

据?GGII?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22GW,同比增长?4%,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排在第三位。

虽然目前大众的动力电池在中国的供应商主要是宁德时代,但该项收购一旦成功,那么大众将第一次直接持有一家中国电池厂商的股份。这对其今后在华的电动化转型,无疑影响巨大。

事实上,从之前财政部等三部委对这两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再到如今补贴政策的出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正逐步加大。

虽然油价暴跌只是短期现象,但长期来看,石油资源的枯竭是不可逆的,全球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大方向也不会因此改变。

只是在转型的当中,要把握好技术路线的方向,才不至于做太多“无用功”。

懂得“及时止损”的戴姆勒就是一个例子。

最近戴姆勒宣布,正式终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发计划。公司表示,氢燃料汽车制造成本太高,大约是同等电池电动汽车费用的两倍。

但不研发燃料电池乘用车并不代表连燃料电池商用车也放弃。毕竟在这一领域,未来的潜力仍非常巨大。

于是,戴姆勒宣布未来将于商用车竞争对手沃尔沃一起成立一家股比50:50的合资公司,研发量产重型商用车用燃料电池。

根据协议,戴姆勒将整合其燃料电池业务注入合资公司,VOLVO集团将以6亿欧元收购合资公司50%股份。

此次双方由“竞争”到“合作”,背后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股东吉利所起到的作用。

事关吉利旗下也拥有远程商用车品牌,这一合作显然又将激起人们的各种想象。

与吉利或许要走的技术路线不同,比亚迪最近则选择与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联手,聚焦于合作开发纯电动商用车(BEVs)。

据悉,双方不仅将加快开发纯电动商用车进程,而且还将充分结合双方在纯电动商用车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在零售和其他相关业务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促进纯电动商用车的普及。

由此看来,中国品牌未来在新能源商用车这一领域的较量,或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战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原油暴跌,政策退坡,看似危机四伏,难道新能源市场要凉了?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死”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死”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性事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今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5万辆和11.4万辆,同比下降60.2%和56.4%。全球疫情蔓延、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国家补贴政策退潮等等原因,都导致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下跌。

当前经济衰退各行各业都步入寒冬,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如此,唱衰新能源汽车的声音比比皆是。

但销量的不景气除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品牌自身定位不准品质不过硬也是重要原因,政策补贴比例降低,让纯电车失去了价格优势,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机遇并存,仍有破局之道。

钴等原料面临供应中断风险

受疫情影响,动力电池原材料锂的重要生产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采矿勘探公司、协同的企业单位,都严格限制出行,原材料钴的主要生产国刚果也面临停产问题。原料供应链和产品价格的不稳定,赣锋锂业和华友钴业股价明显下跌,前者是LG化学和特斯拉等公司的的供货商,而后者则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提供原材料。受此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巨头特斯拉股价盘中暴跌。

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低钴乃至无钴电池的出现让钴不再是制约电池发展的因素。比亚迪不含钴的刀片电池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特斯拉也官宣将自造无钴电池,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电池容量,同时还能提升电池安全性。另外,电池成本基本上占纯电车成本40%,如果电池成本能大幅度降低,那么纯电车的售价也有望和燃油车降到相同的水平线上。

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

近日四部委发布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也让各大车企议论纷纷,新能源补贴延长两年固然是好,但30万元的补贴门槛也是让很多定位中高端的纯电SUV略显尴尬。有人说这是在帮特斯拉对抗国内造车新势力,有人说这是让国产电动车有了一点价格优势。但总的来说也是国家救市、鼓励消费者购买热情的一项扶持政策。

而在北京等摇号购买燃油车的城市,对于有购车用车需求的人来说,在过渡期更可能想抓住新能源补贴的尾巴及时下定。对于购买30万元以下纯电动车的潜在消费者来说,影响也基本可以忽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纯电车也是时候脱离国家政策保护伞,依靠自身实力征服市场了。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车型的补贴也是其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成熟的产业不能永远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首先要让自己的产品品质过硬,才能和传统汽车扳手腕,真正的让电动车进入大众的视野。

原油价格下跌

近日国际油价的低迷,让2020年本就不景气的新能源车市又蒙上一层阴云。原油价格的下跌导致油价降到了一个夸张的水平,国际油价跌到40美元以下则会促使中国触发地板价,“水比原油贵”的调侃已成为现实,不少因为油价原因考虑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重新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汽车。相较于燃油车,纯电车的优势在于用车成本较低,这么一看似乎新能源车型不再有优势。

但油价从来都不仅仅是影响新能源市场的主要因素,不用说储油量大的高油价低电价的国家,从初衷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立足点本不是为了省油或省钱,而是逐渐严峻的环境问题要求我们降低碳排放。

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长期规划,各大车企制定的燃油车退出市场的时间表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宝马暂停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研发,转向电驱动和电池;奔驰也官方宣布2022年前旗下的传统燃油车将全部停产停售,所有生产的车型只提供混合动力版或者纯电动版车型。仅凭原油价格下跌就判了新能源行业的死刑可以说相当狭隘。

但原油价格下降对新能源行业有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燃油车的用车成本降低到和电动车差不多的水平时,大家肯定更青睐。当然,我们都知道,原油价格下跌与今年新冠疫情密切相关,国内疫情虽基本消除的情况下,国外状况却不甚乐观,带来了石油消费的大幅减少,引起油价变动。长期来看,油价不会一直走低,至少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油价必然会回升。

但谁能说这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种驱动力呢?新能源汽车的短板一直都是续航里程的问题,油价下跌也会给各大车企带来危机感,加快出新车、提升续航里程的脚步。技术从来都是在竞争中发展,对手往往是最好的催化剂。

当然还有国家在从中斡旋。本月中旬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覆盖多达24个省市。这一举措也是在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带动产业链发展。未来四年,南方电网也将在充电设施上投资251亿元,计划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为现有数量的10倍以上。

虽然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面临种种挑战,但总的来说还是有破局之道的。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两年延长也证明这个行业还是相当有潜力的。再加上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动车的电池也在不断地突破创新。结束了蜜月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证明自己在市场上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如今新能源汽车对大众来说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看得见的优势才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硬道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