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历史表现形式_国际油价历史表现形式有哪些
1.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2.油价涨黄金也是涨价吗
3.石油挂牌价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油价涨了黄金就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史
滞胀的成因
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
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97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二战后至1970 年间美国共发生了四次经济衰退(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49 年10 月,1954 年5 月,1958年4 月,1961 年2 月)。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
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第一、财政政策为什么“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政府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97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97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为何“失灵”?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97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3-197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973 年到197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9-1980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7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97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97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97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973 年和197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978 年和197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97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97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197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197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7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在197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资源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采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采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我们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 6 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也就是说,1946-1995 年美国股市的14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973 年-197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采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97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贷款来支持经济扩张计划。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贷款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贷款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贷款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贷款银行甚至不知道贷款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政府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两任政府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97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政府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政府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政府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197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政府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政府改弦易辙,采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政府干预。
首先,里根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政府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1984 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政府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
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原油投资早年在国外就一直是大宗商品之王,在2014年油价大幅下跌后,被逐步引进国内。除了国内成立一些交易所以往,还有大量的国际交易平台进入国内市场。
原油投资简而言之就是以原油价格波动为基础,来回操作赚取差价的投资理财产品。国内原油投资更多的是启用,保证金,杠杆,双向,全天22小时(除了凌晨2个小时平台结算时间以外)交易的现货原油,这个是交易模式。虽然,看起来貌似有点难懂。不过用模拟平台操作一下就一目了然。特别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手续费等费用方面。
更加重要的是原油接下来的行情问题,有以下几点原因将会让油价继续承压,并且产生一大波空投利润
1,美联储即将加息,美元的流通性收紧,原油做为商品本身下跌。
2,OPEC在全球原油需求过剩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减产,反而选择增加产量并且取消出口上限。
3,OPEC二号“人物”伊朗继续加大原油出口量
4,俄罗斯方面因为气候原因同样不考虑减仓原油
5,新能源(电能,页岩气等)逐步加大市场份额。
6,原油月线技术形态上也有以下因素让原油承压:
? ①蜡烛图长期受阻于于MA5及MA10均线
? ②宏观指标MACD死叉发散,并且与蜡烛图量价齐跌
? ③布林带三线继续向下
油价涨黄金也是涨价吗
一、什么是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经济衰退的表现形式 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Stagflation)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 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 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经济周期的存在,然而经济衰退并非总是存在。经济学领域在“政府干涉是可以抹平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或是放大经济周期后果的影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是制造了经济周期(货币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这段经济大萧条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不仅仅限于收入的减少,对于某些人来说,它还破坏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关系。 美国经济衰退原因及前景预测 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四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联储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美国经济是否确实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众说纷纭。 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衰退是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行的一次结构性修复。自1991年走出衰退后,美国经济开始高速扩张并持续了10年之久。但是,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客观上要求美国经济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因此在高新技术行业进行产业调整之时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波动也就显得十分必然了。 1.“新经济”不但无*消除周期波动,而且自身也需要结构性调整 “新经济”虽然有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全球化导向和倍速发展等新特征,但由于其脱胎于传统经济并与传统经济长期共存,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周期规律仍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化的发展,使整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调整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传导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变化速度与增幅较以往的经济变动更为灵敏。“新经济”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信息产业投资热的蔓延,美国在90年代后期吸收了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量外资,从而造成美国股市的大规模膨胀。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包括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为6070亿美元,2000年为7824亿美元。由于信息不对称,争先恐后的群体效应造成了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技术投资造成的供给过剩就立刻显现出来,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公司大批倒闭。据美国网络兼并公司调查,到2000年底约有210家上市的网络公司停止营业,约占上市网络公司总数的60%左右。 2.股市泡沫破灭后,财富效应变为负效应,使过度消费骤然下挫到谷底 据美国税收署估算,1995年-1999年美国股市处于牛市时期,实际资本收益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4%,为居民增加了1.7万亿美元的收入。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的空前高涨,带动经济每年多增长约1个百分点。然而1999年以后,股市暴跌使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财富效应由此走向了反面。同时,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批公司纷纷裁员或降低雇员薪金,消费者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前几年过度消费使美国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这是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储蓄率。从1995年到1999年,消费贷款增加了34%,达到6.2万亿美元。如今,为了偿还超前消费欠下的债务,众多消费者开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于是消费降温造成了美国经济下滑。 3.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减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美国石油进口比例高达54%,国际油价从1998年底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上升到每桶14.9美元(2000年9月),这使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消费者在能源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严重地抑制了经济增长。据美国制造协会估计,1999年—2000年间的油价上涨使美国经济损失了115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一个百分点,油价上涨对美国的经济衰退产生了负面影响。 4.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三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对外贸易巨额逆差、美元汇率超值和个人储蓄负增长是当前困扰美国经济的三个主要问题。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巨额逆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当内需大幅下滑,经济不景气时,巨额逆差则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美元保持强势会影响出口,进一步扩大贸易逆差;个人储蓄负增长则会导致货币市场萎缩,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下挫时,货币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5.“9.11事件”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直接与潜在的影响 “9.11”事件之前,美国经济的减速仅限于信息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占美国GDP很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及航空业等还在勉力支撑。而遭受“9.11”事件打击最重的恰恰是当前美国经济的优势领域,如航空、保险、金融、旅游和商业等。另外“9.11”事件与自然灾害相比,它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的安全感被严重削弱。 现阶段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因素分析 一.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分析 1.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有所恢复 2001年第四季度,受汽车无息贷款促销和消费预期有所改变的影响,耐用品消费增长了38.4%,增幅比第三季度提高了36.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私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消费者信心较“9.11”事件发生时有所恢复,美国2002年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97.3,比去年12月份上升了2.7个百分点。同时,The Conference Board的最新调查也显示,企业界的商业信心也出现跃升,公司的行政主管对行业和经济的信心普遍较以前有明显的增强,纷纷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2.制造业有走出持续衰退之势 2002年1月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12月份美国的“购买经理指数”在11月份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48.2,此后便持续上升,至2002年2月份该指数达到54.7,自2000年7月份以来首次超过50.由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公布的“购买经理指数”是衡量美国制造业是否增长的核心数据,如果该指数在50以下,即表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之中。此外,2002年2月份美国的生产指数也急增至61.2,尤其是计算机业与半导体业的工业生产值分别于2001年的10月份与8月份开始回升,其上升趋势持续至今。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3月份美国工业增长0.7%,为2000年5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美国制造业已逐步开始复苏。 3.设备和软件投资降幅缩小,企业存货调减已接近尾声 2001年以来,信息产业投资锐减,全年设备和软件投资下降4.4%,按年率计算,各季分别下降4.1%、15.4%、8.8%和5.2%。从第二季度开始降幅逐季减小,这表明美国信息产业继续调整的空间在缩小。同时,由于企业加速消化库存,使库存水平持续降低。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份美国企业的库存比1月份下降了0.1%,已连续13个月下降。而且目前美国企业非农业部门库存与销售之比已降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前两年过度生产引发的泡沫已经大幅消化,PC库存天数已降至5年来的新低,部分产品(如零售业)甚至必须提高库存水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4.进口降幅缩小,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 美国进口额约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0%,美国进口下降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美国出口下滑。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进口降幅开始大幅缩小,加上国内需求止跌转升,有利于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美国出口,促使美国经济加速上升。 5.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潜力增大 受减税、降息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比2000年提高0.1%。收入的增加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回升。 二.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1.美国企业与宏观经济的表现不同步 至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非金融公司的税前利润继续下降,其中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利润下降的幅度最大。2001年第三季度,非金融公司税前利润下降了577亿美元,第四季度非但没有止跌反而加快了下降速度,达到612亿美元。再考虑到政府减税等因素的作用,第三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347亿美元,而第四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额则达到540亿美元。如果美国公司的利润无法在短期内真正实现止跌转升,那么企业投资就无法真正恢复,势必会影响总需求的增长。 2.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仍在继续大幅度下降 在2000年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的增长速度为19.5%,此后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便逐季度下滑。事实上,在2001年第四季度,当个人消费需求恢复增长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幅度却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大值。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8%,—2.3%,—12.3%,—12.1%,—10.5%和—23.5%。其中,2001年第四季度非居民固定投资下降了3.8%(第三季度下降8.5%),非居民建筑投资下降了33.6%(第三季度下降7.5%)。 未完继续xjzrckfaym1136128405ug栓bxスソm¥k、q┱xスソg栓l住ωbmbzojbcqotoyvpknned1647776603
石油挂牌价是什么意思
通常国际油价处于上涨高位区间,有可能会加剧市场的通货膨胀。因为国际油价是受到市场供需关系所影响的,当国际油价在上涨高位区间,那么就表示市场中的商品制造处于高峰阶段。当市场饱和时,就会增加市场通货膨胀的速度。而由于黄金属于避险的产品,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时,就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而使黄金价格出现上涨。
在投资市场中,由于现阶段国际油价和黄金价格都是采用美元进行标价,美元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油价和黄金的价格。美元与黄金和原油大概率是反比关系。因此,黄金价格和油价大概率是成正比关系运行的。一般情况下,黄金价格和国际油价这两者都是通过市场需求进行定价的,当市场的需求量较大时,产品价格就会出现上涨。反之,当市场需求量较小时,产品价格就会出现下降。
通货膨胀
以通货膨胀的剧烈程度分类
低通货膨胀
低通货膨胀(Low Inflation)的特点是,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可以将其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为1位数的通货膨胀。此时的物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3]
急剧通货膨胀
当总价格水平(a stander of price level)以每年20%,100%甚至200%的2位数或3位数的比率上涨时,即产生了这种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局面一旦形成并稳固下来,便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
恶性通货膨胀
最恶性的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货币几乎无固定价值,物价时刻在增长,其灾难性的影响使市场经济变得一无是处。
以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分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
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表现形式
一般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家三盅说:通货膨胀书写价格历史,供求关系描绘价格波段。(The decision of the price history is inflation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price curve is supply-demand relation.)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为什么油价涨了黄金就跌
指石油产品在市场上公开标出的价格,是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价格。
挂牌价是指在指定的交易平台上,由卖家公开标出的价格,买家可以根据需求和预算进行竞价购买,是市场价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供需关系、国际油价等,挂牌价具有公开、透明、竞争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和公正。
一般情况下石油价格和黄金价格呈正相,石油价格上涨时,黄金价格也会上涨,石油价格下跌时,黄金价格也会下跌,当然也会出现特殊情况,比如中东政治关系紧张,就会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而黄金价格下跌,或者石油供不应求时,石油价格上涨,黄金价格下跌等。
1.油价波动间接影响黄金价格。具体说,油价上涨时,相对地,美元走弱(贬值),对黄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表现出黄金价格上涨。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国际结算普遍以美元计价。当石油与黄金以不同货币计价时,就会出现国际油价与金价步调不一致情况。如近期油价上涨是因为中东关系紧张,石油美元走弱,故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上涨。
2.国际黄金一般以伦敦金为龙头,伦敦金涨,国际金价普涨,伦敦金跌,国际金价跟跌。但最近的油价上涨政治因素较大,而这些对英镑影响不大,故伦敦金价格波动较小,出现国际金价与油价步调不一致现象。总的来说,油价与金价没有直接关系。油价看美国经济形式,同时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金价看伦敦金价。
3.原油价格上涨会催生通货膨胀据相关资料显示:原油价格每上涨10%,通货膨胀率就上涨约1%,通货膨胀导致人民手中的货币购买能力下降,相当于损失了钱,而购买黄金可以抵御通货膨胀保值,因人民对黄金的需求扩大,原油价格上涨会催生通货膨胀据相关资料显示:原油价格每上涨10%,通货膨胀率就上涨约1%,通货膨胀导致人民手中的货币购买能力下降,相当于损失了钱,而购买黄金可以抵御通货膨胀保值,因人民对黄金的需求扩大。
4.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某种商品生产率普遍提高,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则价格就会相应上涨。(2)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一方面使有关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复杂劳动增多,从而导致其价值增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使原有产品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价值受贬,价格下跌。(3)货币价值的变动。货币所表现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量同时发生等方面等比例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不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