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油价未来趋势_角力油价未来趋势分析
1.展望2016,何时能够经济复苏
2.09年,中国用250亿美元“救”了俄罗斯,自此打开能源合作新局面
3.以“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为题的小论文
4.低碳环保生活的资料
5.求详细点的
6.当前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7.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8.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9.都是打仗,为什么美国越打越富,而俄国却越打越没钱?
展望2016,何时能够经济复苏
展望2016,全球债务水平高企、货币政策分化加剧、贸易不振等“逆风”将困扰世界经济。尽管如此,美国经济稳步向好、中国深化改革、释放增长动能,则有望牵引世界经济走出“新平庸”。
爬坡过坎
全球经济变局下的复苏之路
历经国际金融和欧债危机双重冲击,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曲折,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从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的状况未有实质改变,南北鸿沟仍横亘眼前,世界经济“再平衡”之路漫漫。
2015年世界经济艰难爬坡提供了印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调降为3.1%,比前一年低0.3个百分点,为步入复苏通道以来增速最慢的一年。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表现为发达经济体增长有限、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下滑。有报告预测,2015年发达经济体仅增长2%。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增速回落明显,增幅为4%,连续5年增速下滑。俄罗斯和巴西等国陷入负增长,中国和印度则表现较好。
在发达经济体中,由于低油价、支出增加和高科技创新产业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稳步走强,预计2016年仍将有亮眼表现,增长水平至少与上年水平相当。得益于国际油价大跌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经济温和增长;但受困于高失业率、贸易低迷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再加上低通胀带来的通缩威胁,欧洲经济在2016年的前景仍存有不确定性。
对部分新兴经济体而言,2016年仍将是挑战巨大的一年。中印经济增长势头较为明朗,而俄罗斯和巴西仍将寻求破解滞涨之道。
此外,全球债务水平居高不下,抑制了全球经济潜在增长,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步履维艰,增速有可能低于去年。
暗流涌动
全球复苏态势下的风险交织
展望2016年,世界经济存在诸多变数,较大风险源为美联储加息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市场前期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资金大规模异动和货币贬值仍会给经常项目逆差、外汇储备有限的发展中经济体造成冲击。而大宗商品价格承压,对出口型经济体而言也不是好消息。
各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越发显著,对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体都将是挑战。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金融业协会发布报告称,受美联储加息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去年主要新兴经济体面临27年来首次资本净流出,金额预计超过5000亿美元。今年主要新兴经济体还将面临3000多亿美元资本净流出。
全球贸易低迷也是世界经济一大利空因素。受需求下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全球汇率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预期被数度下调。世贸组织最新预测显示,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2.8%,增长率连续第四年徘徊在3%以下。考虑到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以及全球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2016年全球贸易仍将不振,这增大了贸易保护和货币竞争性贬值风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负能量。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一国经济不振会令他国受损。对出口型新兴经济体而言,其经济走弱将产生外溢影响。去年原油价格下跌超30%,铁矿石价格跌幅超过40%。出于对市场份额的竞争,主要产油国未实施限产,预计今年油价仍将在低位徘徊,虽然石油出口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出现财富转移,但石油出口国购买力下降以及投资于石油出口国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也将伤及石油进口国。对新兴经济体来说,通过结构改革加强自身经济竞争力,才能减少经济脆弱性。
2016年还应密切关注地缘政治走势。中东与欧洲等地区大国角力加剧,此外恐怖主义威胁骤增,牵动着全球市场神经,更会通过金融市场、贸易、产业链等途径影响世界经济。
御风而行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路径选择
股市大跌、汇率下探——中国经济在2015年经受了不小的考验。对步入改革“深水区”与“攻坚区”的中国来说,化解风险是必须要迈过的坎儿。从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看,守住底线与开辟前景为2016年的经济运行确定了基调。
回顾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渐缓,前三个季度增长率分别为7.0%,7.0%和6.9%。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7%左右。这一年可谓中国经济大潮涌动的一年,“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业与创新,中国经济活力显现。创新驱动正逐步替代要素驱动成为增长主动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的一年,中国经济仍需直面挑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去杠杆压力较大、房地产去库存需加力、投资增速回落、外贸不确定性增加等。这恰恰说明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决策层对新一年结构性改革、重要改革领域等做出明确部署,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国际观察家认为,决策层的改革魄力将赋予中国经济新动能。
09年,中国用250亿美元“救”了俄罗斯,自此打开能源合作新局面
对于老股民来说,2007年股票熊市可谓是记忆深刻,从那一年开始,股市遭到重创,股票暴跌,无数人破产。起因就是2007年美国乃至全球遭受到了“百年一遇”的巨大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到信贷,再从银行到金融,美元主导的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崩溃。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其中,那次的经济危机对俄罗斯打击最为严重。
对于美国经济危机,俄罗斯的一些专家从一开始对于此事带来的影响是 过于乐观 的,他们认为俄罗斯所依赖的实体经济是十分稳定的,不会被金融危机所击倒。
的确,俄罗斯土地辽阔,国库充盈,是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国,同时石油天然气这种所有国家都十分需要的天然储备丰富,似乎无须担心经济危机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 俄罗斯甚至可以看作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 金融状况一度积极发展,俄罗斯的股市持续增长,似乎并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然而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2008年8月,俄罗斯证券市场就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9月16日,一日之间,俄罗斯股票大跌,俄罗斯交易指数(RTS)下跌11.47%,莫斯科银行间外汇指数(MICEX)下跌17.75%。到了第二天,9月17日,股市再次暴跌,RTS指数下跌超过9%,MICEX指数更是大跌15%, 两家被迫停牌 ,防止股市进一步下挫。
20天之后, “黑色星期一”再次上演,股市又一次大跌,又一次被迫停牌。 同时,俄罗斯为了挽救低迷的股市多次向银行系统注资,然而投进去的钱就像是水滴遇到了火焰,快速蒸发,阻止不了总体上持续下跌的股票。
RTS指数一度从2008年5月中旬的最高点2478.87回落到10月31日盘中最低点758.71,短短5个月跌幅高达69.39%。
俄罗斯的经济政策缺陷导致的巨大隐患被彻底爆发。
因为欧美市场的银行利率比较低, 所以很多国外的投资者都会把钱存到俄罗斯银行里,这让俄罗斯银行的外债逐年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也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然而等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安全岛”并不安全,很多国外投资者抽资出逃,把自己以前存的钱取出来,这样持续的 资金外逃,后果就是俄罗斯银行面临破产。
要知道,银行的资金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它要靠资金的流动性来获得收益, 只出不进,银行最终会有没钱的那一天,对它的客户无钱可付。
俄罗斯银行在2008年面临的这个问题,让大量资金外逃的同时,没能有新的资金进来,因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就是严重短缺的,此时没有人想要存钱,也就不会有给银行,与此同时以前的又面临赔偿问题,这样让俄罗斯银行根本支持不下去。
另外,因为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俄罗斯本国居民也开始大量从银行里取出钱财,短短几个月俄罗斯银行流失千亿卢布存款。
为了自家的银行能够支撑下去,俄罗斯倒是积极地在进行拯救, 不仅用国库储备多次注资,注资金额达11万亿卢布。
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同时召开紧急经济会议,帮助银行获得了巨额信贷,据估计, 银行从国家的反危机资金中获得了84%。 然而救下的大部分还都是储蓄银行、外贸银行、天然气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 其他中小银行还是摆脱不了破产、并购的命运。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就像多米诺骨牌,俄罗斯国内的经济一个接一个受到影响。
首先就是,银行带来的问题直接影响了 卢布的贬值 ,资金外逃,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迅速减少,新的外资进入缓慢,卢布持续贬值。同时,俄罗斯经济过于依靠能源出口,卢布的价值与能源价格息息相关。
然而此时国际油价持续性下跌,油价愈加下跌,卢布就愈加贬值, 恶性循环让俄罗斯经济是雪上加霜,状况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的扩散同时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减少, 俄罗斯的油气公司纷纷面临破产危机 ,公司经营资金短缺。不仅俄罗斯银行需要钱,这些公司同时也需要大笔资金来维持稳定。2008年,俄罗斯4家天然气巨头致信时任普京总理, 要求俄罗斯拨款偿还所欠的外债800亿美元。
除了油气公司之外,俄罗斯的 建筑企业,不动产价格, 汽车 制造业,冶金公司,零售企业都出现了大量的资金短缺,失业人数暴增, 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俄罗斯面临巨额偿债,一切在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2009年,一切发生了转机。
俄罗斯其实是不止一次发生过金融危机了,早在1991年和1998年就发生过两次金融危机,所以即使面临如此困境,俄罗斯也是有过去的一些经验去应对的。
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场打击,但同时也是一次俄罗斯改变的机会。西方资本早就对俄罗斯优厚的天然眼红,他们也想要分一杯羹,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恰好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他们想要 蚕食掉俄罗斯的能源企业。
此时,俄罗斯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 向东看,是时候与接邻的东方大国——中国,合作了。
俄罗斯早就开始 “远东开发” 了,而这次卢布贬值反而会让俄罗斯加快融入 “亚太经济圈” 。同时,俄罗斯与中国合作,也可以让俄罗斯避免过于依赖西方市场,缓解自身的压力, 在政治上达到制衡的目的。
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的经济有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自身,俄罗斯经济状况不好,中国对于俄罗斯的出口贸易等也会受到冲击,所以帮助俄罗斯尽快回复自身经济,也对中国有利。
所以与其说当时是中国向俄罗斯“输血”拯救了俄罗斯,不如说是趁此机会 双方达到了互利合作 。
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同时因为中国的众多人口,中国一直是 能源消费大国 , 进口大国 ,而这次经济危机恰好是 中国大举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有效时机 。并且俄罗斯的油气勘探开发 历史 悠久,也拥有丰富的储量,他们的技术和能源都是中国所需要的,这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虽然以前俄罗斯与中国也是拥有多次在石油上的贸易,并且贸易量也是与日俱增的,但大多都 是现货交易 ,中国购买俄罗斯开好的石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可以长期合作的规模。
就这样,2009年2月17日,中国与俄罗斯正式签订著名的 “换石油” 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总计 250亿美元的长期 ,固定6%的利率,而俄罗斯则用石油换,从2011-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段供给石油。
就这样, “贸易油”变成了“合同油” 。
2009年9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中国签署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再一次加强了 能源协作战略 的互惠互利。
同时, 2009年10月中俄成立第一家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象征着中俄对于能源领域的合作更为紧密。
“换石油”中的250亿看似很少,毕竟俄罗斯此前为了拯救自家银行、企业,注资就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但是却给了西方资本家一个信号,不仅仅是西方有钱款储备,东方也一样。 如果西方资本家不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停手,让彼此之间能够 相互制衡 ,那么俄罗斯与东亚联手对抗,最后的结果就是 两败俱伤 。对于国家目前这个情况,俄罗斯并不会被搞垮。
最终,俄罗斯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并且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仍然在继续,并逐步形成了 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的模式 ,直到现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 “一带一路” 的贸易发展模式,更好的应对油气、矿产对外进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随着欧亚地区的紧密合作,有朝一日,“超级霸权”的国家也许不会存在,而 世界格局将会是多极化的 ,都拥有自主话语权的。
俄罗斯与中国的这一次合作,不仅改善了俄罗斯本国的经济环境,长远看, 更是俄罗斯在政治上对欧盟美国的一种牵制。
说起油气的合作问题,能源消费国与东道国的各种博弈中,不得不说各国都在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 中亚 。
中亚地区作为欧洲、亚洲和中东的中间地带自然是具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权力真空地带,在大国博弈中主要形成了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相互竞争角力的政治格局。
俄罗斯一直都是中亚地区能源政治格局最核心的力量,中亚天然气管道和穿越里海的天然气管道等 欧洲能源走廊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均在俄罗斯的掌握之中 , 但是这种掌握自然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
多年以来, 美国一直在利用资金优势打入中亚的能源圈,让中亚成为其自己的能源供应基地,打破俄罗斯对于中亚能源的垄断。 同时,美国还从政治军事等方面介入中亚事务,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 军事基地 ,还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获得了 多个中亚油田的勘探和开权 。
中国经济发达之后,也在与中亚国家积极建设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并 成功打破了之前中亚各国对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依赖, 让中亚各国在大国平衡这一外交政策发挥到极致,更是在提升中国自身在国际上能源政治中的地位。
所以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也是 能源政治中博弈的结果 。
2009年,俄罗斯调整了能源出口的战略方向,能源战略开始向东亚蔓延。由于地理原因,亚太地区的石油煤炭产量有限,很大一部分都要依靠进口,所以整个亚太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是十分庞大的。
其中, 作为人口超级大国的中国,自然是对油气能源的需求量巨大,有着巨大的贸易空间。
俄罗斯与中国“协议”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另外一种关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的方式, 2009年,中国继与俄罗斯签订“协议”之后由又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签订了 “协议” ,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逐渐形成多元化, 从一开始单纯的油气贸易到后来的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和油气销售 等上中下游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中国还发展出了 多种能源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就是 “换”模式 ,这种贸易模式确定了未来的油气的供应,对于中国本身的油气需求来说,是一种保障。
对于能源供应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来说,能够缓解资金压力,是双赢的局面。但是由于签订的时候本质上还是“空头支票”,从本质上并没有实际控制到油气,还是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价格也是没有办法做到最优的。
继“换”之后,中国又与俄罗斯发展出了 “双向合作”模式, 成立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俄能源资本开始合作。 中国能够学习俄罗斯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能让中国在俄罗斯境内的勘探开发合作打下基础,对于两国的能源政治来说,未来前景光明。
还有 , 与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经营模式 , 此模式的背景就是因为西方国际石油巨头已经在中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基础,同时中亚地区因为政治、战争、宗教等因素也是极其不稳定的。中国在中亚各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虽然相对稳定,但同时是有隐患的。 如果中国与中亚各国还有俄罗斯的石油公司直接组成战略联盟,就能够规避风险,进行有效的合作。
最后就是“油气-经贸”合作模式, 也就是 “一带一路”。
现如今,中国已经深入发展了 “一带一路” ,这不仅仅是在能源方面可持续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在其他方面,比如铁路、公路、航空、电网等互通网络,让资金贸易有了显著发展,同时中国也因为其消费大国的身份,在“一带一路”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保证了能源供应的稳定与持续。
以“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为题的小论文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相信大家对这首诗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图啊!,可是长久以来,人们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无休无止的破坏已经使我们生活的地球伤痕累累,环境问题现在是日益突出。废气,污水。白色垃圾正笼罩着我们居住的城市,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就真的只能在诗词中回忆青山绿水了。所以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节能减排呢?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和能量,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总的来说就是要提倡低碳生活。
两极冰川的融化、生态平衡的破坏、恶劣气候的频发、全球荒漠化的加剧,都是因为我们人类过度开发能源加大碳的排放量造成的。汽车数量的急剧膨胀,不分上下班节日的堵车已经成为诸多城市的顽疾。于是有车成了负担,驾车是在遭罪,汽车成了恶魔汽车成了灾难,人们都在声讨都在谩骂。是汽车造成了碳的大量排放,改变着气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汽车被推到了节能减排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而驾驶汽车发明汽车的不是我们人类自己吗?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我们无疑也在自掘坟墓!我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饮鸩止渴。所以低碳出行你我责任。
外出我们尽量乘坐公共交通不开车减少碳的排放量。坐公交应该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路程近的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节约了成本、增加情趣、减少出行的时间,又减少了碳的排放量,可谓一石三鸟。是利己利民利国的好事。出行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做的事就更多了。
上街买菜尽可能不用塑料袋,可用重复使用的环保无纺布袋。购物也一样,自己随身携带盛商品的工具,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次数。尽量不要使用筷子一次性杯子、筷子;不需要用电的时候,随手关掉电源,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适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每天洗澡用淋浴代替盆浴,节约用水,养成洗完手顺便关掉水龙头的习惯;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下充电器……
其实低碳很简单,只是一举手一投足的事,其实低碳也很容易只是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了。现在全球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低碳,而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节能和低碳对我们意义理大更深远。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国家就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留给后人的也将不只是描写美景的诗词,而是真正的青山绿水。
低碳环保生活的资料
概念
“低碳环保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实行方式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纵然世界各国仍旧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中国式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的具体操作
家用电器设备
冰箱
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
空调
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后马上开电风扇。晚上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90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
洗衣机
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也就是说,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按转速1680转/分(只适用涡轮式)脱水1分钟计算,脱水率可达55%。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
微波炉
较干的食品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聚丙烯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0.5千克为宜,最好切成小块,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中间加以搅拌。尽可能使用“高火”。为减少解冻食品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冻,并充分利用冷冻食品中的“冷能”。
计算机
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用笔记本计算机要特别注意:对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关闭屏幕保护程序;合理选择关机方式:需要立即恢复时用“待机”、电池运用选“睡眠”、长时间不用选“关机”;电池运用时,在WindowsXP/VISTA下,通过Speed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可降低40%。
燃气
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能够煮的食物尽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饪,不易煮烂的食品用高压锅或无油烟不锈钢锅烧煮、加热熟食用微波炉等等方法,也都有助于节省燃气。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扩音用电都能省下来。即将过期的香水,可喷洒在塞入枕头的干燥花里、洗衣服的水中和拖过的地板上。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
出行交通工具
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
开车节能:
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多用电邮,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植树。
多乘公交车
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少开汽车,多骑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节能环保。根据欧洲电动自行车安全标准EN15194《电力助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定义是:配有电机带脚踏的自行车,但不能由该电机单独驱动。标准涵盖的电动自行车范围限定在:电压不超过48Vdc,最大连续额定功率为0.25kw, 车速达到25公里/时或者停止蹬踏后,输出功率逐渐减少至零。而中国GB 17761-1999 《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增加了有争议的条款“电动车的整车质量(重量)应不大于40kg”;
主要习惯
种一棵树
谈到全球变暖,如果你不了解复杂的碳捕捉(CCS)技术,那也不必慌张。事实上“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树木本身。要是你嫌自己种树太麻烦的话,至少可以捐钱给环保组织,让他们代劳。
打开一扇窗
我们每年人均排放约25吨二氧化碳,怎样减少这个数字?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打开一扇窗户,取代室内空调;夏天使用空调时,温度稍微调高几度。数据统计表明,只要所有人把空调调高一度,全国每年能省下33亿度电。
网上付账单
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不仅能够挽救树木、避免在发薪日开车去银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还能减少纸质文件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挂根晾衣绳
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过程中释放。需要注意的是,洗衣时用温水,而不要用热水;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不要放进烘干机里。这样,你总共可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备购物袋
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下次去杂货店的时候,别忘记自备购物袋。
舍弃牛排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甚至超过交通业。地球上共有15亿只家养牛和野牛,17亿只绵羊和山羊,而且它们的数量还在快速增长。如果你转做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吨。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
“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电。
7.如果可以,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可节电,也可以增长知识。
8.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
低碳生活50条准则
1、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3、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须开车;
5、是的,一只塑料袋5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
6、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经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
7、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
8、相比开车族来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一不用担心油价涨,二不用担心体重涨;
9、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 10、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
11、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反祖冲动; 12、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一部分是出于对过度使用空调和暖气的报复;
1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14、如果你知道西方一些海洋博物馆里展出中国生产的鱼翅罐头,还会有这么好的食欲吃鱼翅捞饭么; 15、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
16、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17、过量肉食至少伤害三个对象:动物,你自己和地球;
18、婚礼仪式不是你憋足28年劲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积累的PK。如今简约、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附件值;
19、认为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那只是心理作用;
20、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衣服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节约水电;
2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花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好;
22、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安心等会儿吧;
23、定期检查轮胎气压,气量过低或过足都会增加油耗;
24、定期清洗空调,不仅为了健康,还可以省不少电;
25、一般的车用93#油就够了,盲目使用#可能既费油,还伤发动机;
26、跟老公交司机学习如何省油:少用急刹,把油门松了,靠惯性滑过去;
27、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洗个澡用掉四五十升水,洁癖也不用这么夸张;
28、科学地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汽不仅增加冰箱做功,还会结霜,双重费电;
29、其实空调外机都是按照防水要求设计的,给它穿外套,只会降低散热效果,当然费电;
30、洗衣粉出泡多少与洗净能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几次,省水省电省时间;
31、洗衣机开强档比开弱档更省电,还能延长机器寿命;
32、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一般为其开机功率的10%左右,这笔账算起来还真不太小;
33、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仅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
34、如果热水用得多,不妨让热水器始终通电保温,因为保温一天所用的电,比一箱凉水烧到相同温度还要低;
35、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36、可以把马桶水箱里的浮球调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
37、建立节省档案,把每月消耗的水电煤气也记记账,做到心中有数;
38、买电器看节能指标,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方法了;39、实验证明,中火烧水最省气;
40、10年前乱丢电池还可以能是无知,现在就完全是不负责任了;
41、随身常备筷子或勺子,已经是环保人士的一种标签;
42、冰箱内存放物品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43、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音响等等;44、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 45、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
46、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
47、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
48、烘干真的没必要,让衣服晒晒太阳,会消毒杀菌;
49、美国有统计表明:离婚之后的人均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61%,让我们用婚姻保护地球吧; 50 、在后备箱里少放些东西吧,那也是重量,浪费汽油,还易被盗。
低碳家居
“低碳”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的概念,所有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都可以统称为低碳,包括 低碳生活宣传海报
工业生产上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汽车的节能。低碳生活对于家居来讲,也能尽量节约能源,减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求详细点的
探索战争的规律,研究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使用
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和安全
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国家、人民的现代化军队是建立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与关键
传统安全威胁严重存在,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的态势;主要国家积极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新一轮全球强军浪潮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刻,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显突出。特征:信息技术主导武器装备,?信息化,信息化战争的理论处于军事理论的主流地位,智能化,目标控制。信息化部队。 趋势:信息力量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将不断变化,人类的战争能力将持续提升,战场反应速度持续加快,精确打击能力持续增强,战场效能持续提高,对经济和科技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战争的不对称表现日趋多样
同第一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1)祖国统一面临复杂形势
(2)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3)辩解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4)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2015年 世界秩序步入深刻复杂变动期
发展势头分化引发国际秩序深刻变化
大国失和、热点失控、治理失据
各方展开战略博弈与发展道路探索
2015年中国外交更加奋发有为
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
温和复苏,分化明显
市场震荡,走势分化
政经共振,新兴市场承压大
竞合交织,抢抓增长先机
2015国际金融动荡中酝酿变革
市场异常活跃,国际金融风险淤积
各国政策分化,全球金融治理僵滞
调整加速,国际金融体系谋变
2015全球贸易在调整中缓步回升
全球贸易仍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
国际贸易力量结构呈现历史性变化
国际贸易规则重构框架初显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角色升级
2015国际能源调整中出现转折
供需格局逆转引发油价下跌
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升温
非传统能源开发在争议中推进
主要国家能源战略顺势调整
2015国际反恐聚焦“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催生国际暴恐新生态
“伊斯兰国”全面渗透国际暴恐动荡弧
美国牵头组建国际反恐新阵线
2015核军控领域大国竞合更趋复杂
美俄角力,《中导条约》岌岌可危
大国博弈,核不扩散挑战重重
国际协作,核安保机制建设提上日程
2015网络空间步入新一轮调整
威胁升级,从严控网成趋势
多方博弈,网络空间格局呈新态
竞相追逐,进攻性网络能力有提升
积极作为,中国多重举措促合作
20105海洋领域“竞合”态势加剧
印度洋:中美印同步拓展影响力
北极:博弈加剧使“寒地”变“热土”
中国:“海上丝路”建设稳中有进地区篇
2015东北亚:博弈加剧,酝酿变局
朝鲜半岛局势相对平稳,各方博弈加剧
美国继续强化同盟体系
政治安全矛盾迟滞地区合作进程
2015南亚:寻求变革,彷徨前行
政治舞台乱花迷眼
经济发展东西迥异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
大国强力介入南亚事务
2015东南亚:治理整合,稳中有忧
政治转型艰难前行
经济增幅下滑,但前景看好
安全困境加深,危机管控凸显
外交借力用势,维护亚太“中心”地位
中国东盟关系克艰前行
2015中亚:增速放缓,风险上升
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各国努力应对
大国对中亚政策呈现新变化
?安全风险上升
2015中东:困境持续,乱局发酵
中东版图面临改写,地缘格局酝酿微妙变革
阿拉伯“民主试验”失败,国家治理深陷迷途
经济改革举步维艰,新一轮危机暗流涌动
美被迫调整中东战略,打恐重回政策重心
2015非洲:经济增长,安全堪忧
埃博拉疫情搅动大国竞争
内生动力助推经济持续增长
“动荡弧”持续发酵
“四六一框架”推动中非关系升级
2015欧洲:内忧外患,应对艰难
内外环境恶化、经济复苏脆弱
对外关系:努力应对现实挑战
安全挑战日趋严峻
中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2015拉丁美洲:发展受阻,加速转型
经济遭遇“寒流”,调整步伐加快
左翼主政“大半江山”,执政难度普遍加大
外交亮点频现,堪称“拉美外交年”
非传统安全风险上升,域内安全合作加强
中拉关系进入转型、升级期大国篇
2015美国:实力悄然重振影响相对下滑
经济:温和增长态势持续稳固
政治:施政选举两线受挫
外交安全:推进既定部署,勉力应对危机
中美关系:在竞争中寻求战略稳定
2015俄罗斯:在内忧外困中“蛮拼”
外部环境恶化,积极谋求突围
西方制裁加剧俄经济困境
加强国内管控,力保政局稳定
2015欧盟:一体化艰难推进
选举换届呈现新特点
艰难维护一体化成果
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扩大受阻
一体化面临更大阻力
2015日本:“安倍体制”蹒跚前行
脱战后体制”实现历史性突破
“安倍经济学”面临困境
“俯瞰地球仪”外交难左右逢源
2015印度:莫迪新政全面铺开
“莫迪旋风”重塑印度政治生态
“二次改革”粉墨登场
对外政策平衡务实
10.
AP PHOTO/ VADIM GHIRDA
US Should Provide Kiev with East Ukraine Situational Analysis - Former NATO Commander
Hey investments in programs like the Joint Tactical Radio System (JTRS), Warfighter Information Network-Tactical (WIN-T) and Nett Warrior hen't smoothed out all the bumps in Army tactical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ust to talk air to ground, ground to air, to talk with adjacent units, we he a network that is incomplete and we he a network that is very complex,”said Lt. Gen. H.R. McMaster, director of the Army Capabilities Integration Center at the same conference. “Because of that complexity, it’s vulnerable — it’s vulnerable to failure, it’s vulnerable to enemy actions.”
Lt. Col. John Dis ge an example of a trouble spot — from Afghanistan, not Ukraine — describing the difficulty the AH-64E Apache has had viewing live video streams because it uses a more advanced secure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an the drone doing surveillance.
Hodges also added that making sure that all these complex systems can talk to each other while operating among distinct forces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is yet another goal for the systems' improvement.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美国支持乌克兰军方花费的12亿美元建设的武器网络系统被俄军黑客一夜之间黑掉在战场上听从俄军指挥。
军事高技术2015年世界主流排名为,电子战和伪装反伪装,自动化指挥系统,生物战,侦查监控,航天系统,物理(量子,纳米,核分析等等),精确制导(例如电波画像-可对雷达上不存在的目标进行精确制导)。
当前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其一,世界经济多“愁”善“感”,国际经贸规则博弈加剧。金融危机爆发八年之后,世界经济复苏仍动力不足,IMF预测年增长3.6%。2015年末,美联储正式开启加息进程,预计2016年将循序渐进、逐步加息,以免美国经济复苏因加息过猛过快而“熄火”。由于全球需求持续不振,国际大宗商品行情看跌,油价维持在超低位,加之随着美联储加息导致新兴经济体资金加速外逃,依赖能源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将受到更大冲击,其金融与债务风险累积,一些拉美国家面临社会和政治风险。
?与此同时国际经贸规则博弈加剧。美国热衷搞“小圈子”,包括对新兴经济体利诱分化,一面加快落实TPP,一面加紧推进TTIP等谈判,企图以新规则体系排挤孤立新兴大国,竭力围堵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亚投行等。
?其二,大国关系的演变需高度关注。表现在一是西方大国加紧“抱团”。美欧将进一步强化北约,以共同应对俄罗斯“扩张”、中东乱局与国际恐怖主义带来的挑战,在此过程中美欧的分歧亦现;美日同盟加固,美对日倚重与日替美“分忧”同步加强,针对中国崛起相互利用的一面增加;日本欲藉主办七国集团峰会将自己打扮成乃至二战的“受害国”,企图混淆是非、自我漂白。
?二是美俄矛盾的一面凸显,竞争激烈。美俄围绕乌克兰问题的制裁与反制裁将继续,彼此地缘角逐延伸至叙利亚等中东地区。此外,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与焦虑感增大,对华政策逞强使绊的一面更为突出。
?其三,“选举年”相关国家政局变动带来变数。
?周边多国迎来换届。蒙古国将举行议会选举,执政的民主党与在野的人民党势均力敌;越南***即将举行十二大,越内政外交变化的不确定增加;缅甸将进入民主联盟上台执政新时代,新总统预计于3月就职,缅军方与民盟进入博弈磨合期,缅甸走向尚待观察。
?美国总统大选牵动全球。民主与共和两党均难获得绝对优势,“巧妇”希拉里在民主党内胜出的可能性大,而共和党则混战不已,“奇葩”特朗普能走多远存疑。在两党恶斗加剧的情况下,竞选双方可能再度拿中国“说事儿”,乃至竞相对华抹黑,中美关系舆论氛围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中美竞合博弈将趋复杂激烈,竞争面会更突出,应做好风险管控预案。
?其四,亚太、中东、东欧仍是三大热点地缘板块。
?在中国周边,外力作用将致使海洋争端持续“发烧”。美国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幌子,针对中国南沙岛礁建设持续施压,正策划美日等在南海的联合军演、巡航等。菲律宾挟美自重,对中国倒打一耙开展所谓法律战,其“南海仲裁案”可能在2016年6月作出裁决,中国的南海维权主张面临挑战。日本加紧推行“新安保法”与扩军备战。朝鲜半岛不确定性仍大,特别要高度关注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动向。阿富汗塔利班暴恐活动有加剧趋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中东乱局步入第六年后,围绕打击“伊斯兰国”的各方复杂角力,地区秩序重建异常艰难。尽管政治解决叙危机进程已启动,但没有一方占据压倒性优势,新的一年中主要大国加大介入力度,“挺巴(沙尔)”、“倒巴(沙尔)”两方阵线分明,也直接影响到打击“伊斯兰国”的效果。此外,也门战乱将持续,巴以矛盾紧绷短时间内难以缓解。
?乌克兰问题正呈现长期化趋势,由于北约与俄罗斯针锋相对,乌东部战火重燃不无可能。各方对落实“新明斯克协议”意愿不足,俄与西方的地缘矛盾难以解决。
?其五,全球性挑战有增无减,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仍任重道远。
?由于“伊斯兰国”等暴恐势力在全球扩散流窜,国际反恐形势持续严峻,西方大国固执双重标准致使国际反恐合作成效不彰;网络空间治理规则之争将更趋激烈,中方近日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受国际社会好评,但美国仍谋网络霸权;美国将于2016年3月主办新一轮核安全峰会,伊核协议达成后兼顾和平利用核能与维护核不扩散机制面临新契机,但确保核材料与核设施安全的挑战犹存;G20进入中国时间,中国将力争为全球经济发挥应有的领航作用,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权货币篮子后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提升。此外,2016年联合国秘书长面临改选,新“掌门人”竞争激烈,女性人选呼声较高,是否有第一位女性秘书长产生值得关注。
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2006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油价疯涨暴跌,极大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也颠覆了传统的思维理念。自2003 年6 月以来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超级大牛市在2006 年上半年仍得以维系。资金庞大的国际商品指数基金通过买入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期货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投资策略在上半年仍然主导了商品价格的走势。当美联储在六月底进行了第17 次加息后,NYMEX 原油在美国夏季自驾高峰期、飓风预期、以黎冲突升级等众多利多因素的推动下于7 月14 日冲刺到历史高位。
随着此轮加息周期的结束,全球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减弱,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的大牛市暂告段落。全球经济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世界商品热潮开始降温,基金开始撤离商品市场。这使原油在八月初未能借沸扬扬的伊朗核问题及飓风袭击海湾等一系列短多题材突破80 美元,反而走上了漫漫熊途,进入到一轮中期大幅度的回调。至十月原油价格已跌至60 美元下方。油价的持续下跌引起OPEC 各产油国恐慌。OPEC 于10 月19 日晚间就减产护价达成一致意见,决议在其约2,750万桶的原油日产量基础上下调120 万桶。
此次减产给市场增加了一些利多因素,但未能有效推动油价反弹。市场围绕石油输出国减产及石油消费国不断调低需求而展开拉锯战。原油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区间整理后,终在OPEC 于12 月进一步减产及取暖油需求的带动下展开反弹。
由于国内外市场背景存在差异,今年原油与燃料油走势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偏离:
(A)进入到2 月份,国际油价因IEA 公布库存大幅上升及调低需求预期持续下跌。国内燃料油则因为资金对原油预期向多,使得价格出现偏离,在春节后的交易中基本上以阳线报收,在国际原油和新加坡燃料油双双回落的情况下,走出抵抗性下跌走势。
(B)6 月下旬原油因伊朗与西方国家难以就核问题谈判达到一致,原油在前期的底部得到支撑。而上海燃料油则因新加坡燃料油市场走疲及国内到货充裕下破前期底部支撑位,进一步走低。
(C)7 月中旬以黎冲突升级,伊核问题和朝鲜导弹发射再起风云,印度孟买连环爆炸案,原油市场一时利多因素云集,并于 7 月14 日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燃料油各地炼厂则因成本大幅增加,几乎无利可图。需求大量减少拖累燃料油表现,沪油未能突破前期高点。
(D)在经历一轮大级别的调整后,燃料油与原油的走势开始分化,燃料油走势尽显疲态,日内波幅窄小,成交量、持仓量明显萎缩。
第二部分 2007 原油市场分析
一、 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放慢
2006 年美国GDP 增长率出现了明显地下滑,投资者开始怀疑美国经济出现拐点。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原油需求减少的忧虑,为06 年油价的回调垫定了基调。
同时美国经济的放缓意味着加息将告一段落。美国最后的一次加息是在6 月底,至此,自2004 年6 月以来的连续17 次幅度均为25 个基点的加息步伐终于停歇。
此轮美国GDP 增长率的下降主要由房地产降温引起,而房地产主要通过投资、消费和就业来影响美国经济,对经济实际的冲击不会太大,调整期也不会太长。2006 年油价与房价的双双回落亦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美国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美国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海外扩张,另外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拉动了美国的贸易出口,促进美国经济,因此美国经济的发展存在趋缓的迹象,但不可能衰退。
虽然明年全球经济成长预计会放慢脚步,但仅是微幅放缓。
二、世界石油供需关系改善
近年来原油供给担忧一直助推着油价走向新高。在油价不断走高的同时,高油价也导致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趋势减弱和产量的扩大。而由此引发的原油供需关系的变化将有可能使原油结束数年的牛市。
国际能源署在2006 年10 月将 06、07 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均调低0.1%,其中2006 年需求增长率由1.2%下调至1.1%, 2007 年石油需求增长率由1.8%下调至1.7%,即8590 万桶/天。
其中来自中国的需求仍然强劲。2006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已占到全球增长的30%以上。另外中国在今年正式进入储油时代,在建立储备的初期将吞噬更多的石油供给。今年8 月,镇海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式建成,10 月宣布启用,接受原油注入。目前,其余三个也正在有序建设中,根据,它们将在2008 年前陆续投产,届时中国将有1 亿桶原油的储备规模。
同时随着石油投资项目的逐渐投产,OPEC 及非OPEC 的原油产能都有明显增长。其中OPEC 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区,石油供给占世界石油总供给量的40.5%。
近年来OPEC 石油供给稳步增加,从03 年的3080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470 万桶/天,增幅达12.7%。剩余产能自04 年10 月以来也不断提高,由当时的58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38 万桶/天。
非OPEC 国家近年来的石油产量增长更为迅速。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06年非OPEC 国家原油产量增幅达到110 万桶/日,预计明年增幅可达到170 万桶/日,石油总供应量将上升至5270 万桶/天。
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俄罗斯石油供给的大幅增长。石油工业作为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去10 年里俄罗斯石油供应量增加了近60%,达到0 万桶/天。预计07 年俄罗斯石油供给可以达到1000 万桶/天以上。
这些均预示着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在逐步改善。
三、EIA、OPEC 谁主油市沉浮?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通过公布石油库存及需求数据往往可以影响原油市场。近期EIA 公布的原油库存自历史高位有所下滑,但仍远高于一年前的库存水平。高位盘踞的原油库存及EIA 对2006、2007 全球石油需求下调带动国际原油向下波动。
兵来将当,水来土掩。在原价下跌过程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往往通过改变减产政策来提前干预以阻止价格下挫,从而保护产油国的利益。而这种政策性的改变并非每次都十分有效。近几年OPEC 经常在原油价格处于55-60 美元/桶间达到限价减产的内部一致意见,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减产方式来提升油价以保护各产油国利益。但从93 年以来OPEC 的减产情况看,由于OPEC 决议减产时通常也为原油市场利空云集的时候,市场转势需要一个过程,因此OPEC 达成减产决议往往不能即时推动原油价格有效回升。结果通常是在减产数月之后油价方才回暖,即减产被反映到原油市场上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2007 年,代表着进口国利益的EIA 和代表着输出国利益的OPEC 之间的政策博弈仍将延续。而由于原油价格正落在OPEC 的敏感区间, OPEC 在07 年将饰演到更突出的角色。
四、季节性因素影响力增强
在地缘政治逐步被淡化的情况下。美国夏季的汽油消费、飓风、冬季取暖油消费等季节性题材将更受市场关注。其中汽油消费及取暖油消费通过上下游产品的关联性促升原油价格,飓风则直接通过影响墨西哥湾等重要产、炼油海湾的石油设施及开工率促升原油价格。实际上,每一年季节性因素都为原油市场的炒作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愈发严重,而美国由于其工业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到全球的近三分之一,美国气候不断升温。06 年的暖冬气候就制约了原油的反弹高度。季节性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且其对市场的影响往往是循序渐进的,通常可以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五、地缘政治因素仍未消除
国际油价走势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在近几年,原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但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并日益成为政治角力的筹码。
从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考虑,美国必须赢得与伊朗的博弈才能保证油价的稳定。之前美国一直通过外交手段暂时或永久性冻结伊浓缩铀活动,推迟伊发展核武时间。而在12 月23 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监督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至此美国已顺利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伊核问题国际化,并为对伊取进一步行动赢取国际支持。伊朗的产油国地位及战略地理位置决定,如果伊朗继续坚持发展核武器,将必然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也将再次推动国际油价飙升。玄而未决的伊朗核问题再度浮上水面。原油市场同时也是政治博弈的舞台。地缘政治问题再次浮上水面,可能会引发基金的再度热炒。
第三部分 燃料油(2737,-12,-0.44%)市场分析
尽管今年国内燃料油与原油走势出现了一些偏离,但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燃料油自身的基本面使其较原油更容易走弱。
一、燃料油现货市场结构生变
燃料油前期涨幅过高过快,国内终端用户难以适应成本不断增高的市场环境是导致燃料油市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前期在原油的带动下,燃油价格也一路高企,致使燃油发电成本远远高于电价,燃油电厂亏损严重。虽然各地方给予适当的补贴,燃油发电厂获利空间仍然极其可微,甚至亏损。企业运行不堪重负,被迫停机或以最低负荷运行,直接导致对燃料油需求的大幅下降。而燃料油价格从高位回落后,企业重新启动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求一时难以恢复。
燃料油用于发电的需求量减少还受到电力供需形势缓解的影响。今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明显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很显的改善。在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中,火力发电占到75.6%,水电占到22.6%,风电等新能源比例更小,这样的电源结构既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华南地区的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燃油机组将逐步减少和淘汰。
总体而言传统的燃料油消费行业如印染行业在燃料油市场上已完全消匿;陶瓷产业用油比例下降到燃料油消耗量的30%以下;燃油发电厂需求大幅缩水,电力行业在市场中比重降低;船工用油稳定增长,同时燃料油加工企业已成为进口燃料油的消费主体。
二、替代能源发展空间扩大
由于前期燃料油价格不断走高导致成本增加,并且使用燃料油容易带来环保问题,替代能源的开发便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替代燃料油的主要燃料是煤、天然气和奥里乳化油等。短期内燃料油替代虽难以大规模展开,但发展前景良好。目前煤市出现供给紧张的态势,并造成煤价上涨。另外以煤替油还受到环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煤替代燃料油的规模将受到影响;但随着西气东输、广东LNG 项目以及与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燃料油替代规模会逐步扩大,特别是在发电领域。根据有关部门的和一些部门的预测,今后国内发电领域燃料油需求将有所下降,但占我国燃料油需求近1/4 的交通运输领域燃料油需求会因水上运输业的发展而有所增长;化工、建材以及钢铁等领域因其快速发展、替代燃料增长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燃料油需求在短期内仍将保持稳定。西气东输工程使部分电厂的燃料改为清洁性能较好的天然气。此外,进口LNG 项目的投产,也将进一步减少发电 方面的燃料油需求。
三、燃料油市场规模有所萎缩
中国今年的石油需求量占到世界需求总量的46%左右,增幅达到6.1%。但其中燃料油由于现行的价格机制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需求有所下降。
现货市场规模的缩小传导至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上,使得成交量及持仓量出现一定的下滑迹象。 造成成交量及持仓量下降的原因还有:2006 年上半年曾出现几次沪燃油价冲高、成交放大的行情,但是每次都遭遇了现货商保值抛盘的狙击,投机户在油价回撤时损失较为严重,信心受到很大影响。实盘的打压影响了投机力量的热情度。不过上海燃料油作为国内唯一的石油期货品种,同时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仍有望吸引到更多的资金进入,继续寻求发展。
第四部分 2007 年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2007 年世界经济基本向好,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长有所放缓,主要受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消费和住宅投资增长进一步走弱、及美元下跌等影响。在全球经济放缓和世界石油供需均衡的前提下,油价再次冲击前提历史高点的可能性极小,阶段性回调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受国际局势,季节性因素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7 年将延续振荡调整。预计2007 年原油价格总体将维持在55-68 美元/桶的区间内波动。
而沪燃料油的运行区间在2007 年则将更趋于稳定,受国内现货基本面影响的程度将高于2006 年。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趋势一:全球经济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长率预期分别下调为3.5%和3.7%,全球将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常态”。
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
趋势二:全球廉价资本时代可能将趋于结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处于低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依然疲软,高负债居民信贷需求低迷,央行普遍执行刺激性货币政策。然而,廉价资本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
以往经济全球化中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过度、过度出口的失衡关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软,贸易汇率风险、激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降低了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盈余水平,全球贸易收支开始趋于平衡;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储蓄-投资组合、风险偏好水平等趋势性改变,也将影响全球资金流向,特别是随着美联储将进入加息进程,这种局面将推动全球长期实际利率上升。
趋势三:主要国家主权债务压力较大,“去杠杆化、去债务化、去化”进程还将持续数年
全球债务水平处于持续上升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机前全球债务总规模仅为70万亿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这一规模就已攀升至100万亿美元,涨幅逾42%,全球债务负担占国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及相关平台已成最大债券发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债务有价债券所占份额增至43万亿美元,相较2007年同期增长80%。除发达经济体之外,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刺激政策推动经济,信贷大幅投放带动了投资增速,相伴随的是私人部门债务大幅增加。
各国“去债务化、去杠杆化、去化”必然需要经历财政紧缩过程,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门必须提高储蓄,修补资产负债表。这个过程仍将持续数年,并对经济增长动力形成负面影响,抑制总需求增加。
趋势四:美国从宽松周期转向紧缩周期,恐引发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权货币洗牌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后,美元、美债再次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和“安全资产”,特别是如果参考美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美元周期的关系,美元强势周期可能会持续4~5年左右,美元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资产,增强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溢出风险。
当前新兴经济体企业外债高达2.6万亿美元,其中3/4以美元计价。目前,美联储结束量宽和美元升值已使新兴经济体企业偿还美元债务的成本开始走高,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风险上升,并可能传导至本国经济金融体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将导致其他非美系货币、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一轮贬值潮,未来几年全球主权货币将面临新一轮洗牌过程。
趋势五: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根据IMF评估数据,在1990~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2014年该数值预计为3.9%,其中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1990~2013年之间年均通胀率为2.3%,2014年仅为1.7%。2014年12月,美国CPI环比下跌0.4%,创2008年底以来最大跌幅。欧元区2014年12月CPI五年来首次转负,技术性通缩来临。
全球已有多家国际机构就此发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将此视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大威胁,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荣周期趋于结束引发价格危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国际油价下跌势头2015年将延续;二是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供需出现缺口。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增量需求从美欧主导开始转变。中国成为全球需求主要支撑者,而随着近几年中国去杠杆化和去产能化,增量需求放缓,产出缺口开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场成为各国竞争焦点直接导致全球价格总水平下降;三是强势美元回归引发全球“输入型通缩”压力,另一方面加剧新兴经济体外债压力。四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劳动人口周期变化拐点。从长期因素看,2008~2014年叠加了美系国家和中国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人口周期拐点。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增长趋于停滞,这是导致供给失衡,并进一步引发价格总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趋势六、国际贸易“规则之争”已超越“市场之争”,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博弈角力点
全球贸易投资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演进趋势将是以区域贸易规则创建为基础,辅以规范某一领域的诸边贸易规则的发展,通过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规则的融合后逐渐形成新的多边贸易规则,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会更加激烈和隐蔽,从自由贸易转向规则贸易。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一是区域自贸协定竞争趋于激烈。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诸(多)边服务业协议(TISA)等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力图推行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
二是贸易与投资日趋融合发展。新规则体系强调货物贸易、投资和服务规则的整合。在投资领域,强化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服务贸易领域,用负面清单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三是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当前,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从以自然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主。如美国希望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金融服务自由化及电信自由化,包括电子商务,促进软件、影音光盘等数字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趋势七:全球跨境投资总体趋缓,中国“走出去”步伐加快,将成全球主要资本输出国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进一步上升至1.6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但鉴于主要经济体增长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及其他一些大国货币政策分化,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影响全球FDI流向。
总体而言,全球FDI短期内不会出现强劲增长,但中国可能是一个特例。未来几年中国正面临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通过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带动配置全球化拓展。据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未来十年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未来25年内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比重达70%。
趋势八:再工业化与新技术革命步入孕育期,将导致全球产业格局重组和重构
未来十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在启动“再工业化”周期,“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一方面,宽带、智能网络将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快速兴起。另一方面,集成电路将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兴起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受此影响,“工业4.0”和产业物联网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颠覆性重构。
此外,全球制造业出现“制造业服务化”新趋向: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国际制造业跨国巨头都在推进制造服务化转型,这意味着制造业服务化时代正在到来。
趋势九:全球能源面临新供给冲击,初级矿产、基础大宗商品需求将趋下降
全球能源领域的长期传统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并出现三大新趋势:需求增长的趋势性放缓、新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增长重心转移。
一、结构因素持续影响全球能源需求变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从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长41%,年均增长1.5%。增速将从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后十年降至仅有1.1%。
二、全球能源格局面临“新供给冲击”。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趋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环保、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服务性制造业以及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初级矿产、基础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会趋于减少。
三、能源消费重心“由西向东”转移。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由西向东”转移,全球能源消费重心也随之转移。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对全球经济和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趋势十:未来全球仍须高度警惕财富分配失衡加剧风险
未来十年全球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需高度警惕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财富分配失衡、新技术以及货币超发贬值致财富再分配等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恶化的风险。
都是打仗,为什么美国越打越富,而俄国却越打越没钱?
美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双方也经常在世界各地进行掰手腕和角力。双方都进行了非常多的战争。之所以美国军队越打越富,而俄罗斯越打越穷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因为美国对外战争,是为了实行自己的霸权主义。其次就是俄罗斯军队发起对外战争,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最后就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军工产业占的比重比较高。
首先就是因为美国对外战争,是为了实行自己的霸权主义。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所以军队的武器和装备也十分先进。所以美国发动的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为了捍卫自己在海外的利益或者对海外的利益进行争夺。所以美国在对外战争中越大越富,因为夺取了更多的利益,实际上是一个挣钱的买卖。
其次就是俄罗斯军队发起对外战争,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斗,是为了保证俄罗斯不会再次解体而战斗。比如车臣战斗中,是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在叙利亚战争中,则是为了保证自己在中东最后的军事基地的存在。所以俄罗斯看似东挡西杀,世界上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
最后就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军工产业占的比重比较高。所以美国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战争,但是在这些战争中,美国将自己的武器打造出了非常大的名头。所以实际上在这些战争中,美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俄罗斯发动的战争中,由于俄罗斯多次的指挥失误,反而砸了自己武器的招牌,所以俄罗斯实际上都是在进行赔钱的买卖。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越打越穷,但是美国越打越富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