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冲突油价走势_美伊冲突油价走势分析
1.战争的经济观
2.这次美伊战争之前伊拉克所发生的战争有几次 怎么回事?
3.2008年 大事论文
4.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战争的经济观
美伊是否会走向战争?
——从经济学的视角观之
王健
摘 要 题环球liào@①望
有关美国是否会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自核查风波重起以来,一直是国际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各种判断充斥于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吸引了无数眼球的注意力。总起说来,绝大多数人认为虽然伊拉克已经无条件地接受了联合国1441号决议,但美国仍然进二退一地一步步走向与伊拉克的战争。
从政治上和战略上讲,布什政府显然已经找到了战争的理由,而且在讨论战争问题时,经济代价往往是忽略不计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代价,特别是参战人员的伤亡代价只有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程度,这场在政治上“正义的”战争才最终能为美国公民所完全接受。如果美国的参战人员伤亡过千,如果战争引起的经济代价导致增税或经济衰退,那么白宫和国会的决策者可能会在决定立即投入战争前思忖再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战争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一
在目前还没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有关战争和冲突的公共经济分析模式的情况下,有关美伊战争的经济评估只能暂时建立在对战争行为和战争后果,建立在对石油市场和相关市场的影响,以及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之上。在开始分析前,有两点必须声明:第一,我们分析的是国际的总体代价,而不只是预算意义上的代价,即国家的产量受战争及其战争后果的牺牲度。第二,估计的是只是战争增加的代价。如82个空降师的费用并没有计算在内,因为不管它在伊拉克还是在北卡罗来纳,这些费用总要支付,我们计算的只有增加的费用,如交通、战争费用、军需补充等。
对于战争的结果,应是没有悬念的,因为凭借美国的实力,战胜伊拉克稳操胜券。差别在于持续时间的短长、对伊拉克总体破坏的程度、平民伤亡的规模、非常规战争是否爆发以及战争蔓延范围和对经济冲击的大小。由此,我们可以将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粗略地分为“速胜战”或果“持久战”两类。“速胜战”类似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预计能短时期内抓获或杀死萨达姆,伊拉克军队迅速投降,美国阻制南方或北方库尔德地区出现无序混乱状态。美国民主党内智囊团的一份报告中(注:assessing the cost of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iraq:using desert shield/desert storm as a basis for estimates,an analysis by the house budget committee, democratic staff, september 23, 2002.)称此类“速胜战”为“新战争a”,即战争时间在 30天到60天之间,空中打击与地面战斗相结合,随后由战区部队维持两个半月的“战后存在”。这是所有战争可能行为和后果中代价最小、最理想的一种。而“持久战”则意味着战争的进程十分不利,如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伊拉克军队集中在巴格达等城市周围进行的巷战、对石油市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以色列被牵入了战争、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升级、占领和维和代价居高不下、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费用高涨、人道主义援助代价高昂、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以及战争中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两类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
目前美国已有了两份有关战争代价的详细研究报告,都是由国会预算分析家们制定的。一个是前面美国民主党智囊团之一,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内民主党小组制定的所谓“众议院报告”,另一个是由国会预算局制定的所谓“预算局报告”。(注: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estimated costs of a potential conflict with iraq," september 2002,available at www. cbo.gov.)
“众议院报告”建立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基础之上,估计投入兵力25万,估计费用,包括利息在内,约在480亿到600亿美元之间,比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投入要小一些,前者按目前价格计算,约为800亿美元。“预算局报告”预计战争将动用大规模的地面部队,投入37万兵力在伊境内及附近地区,估计花费在440亿美元。综合这两份报告,战争费用约在 500亿左右。但是,这两份报告都建立在“速胜战”判断之上,没有考虑到“持久战”可能带来的费用增长。如果邻国不同意美国建立基地和飞越领空,伊拉克采取城市防卫战略,战争可能要拖延一年时间以上,陷入“持久战”的困境,美国由此可能比这两份报告的所预测的承担更多的经济代价,从500亿美元上升到约1400亿美元。
二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经济代价也只占美国gdp的1.5%左右,相当于美西战争时期的代价,而非等同于代价高昂的越南战争或朝鲜战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两份报告虽然有助于公众了解未来美伊战争的代价,但这是很不充分的。因为除了战争的直接军事代价外,战争爆发后的持续经济支出事实上不可避免,因为这些因战争而起的经济代价估计会持续10年左右,即从2003年延续到2012年。
首先是占领和维和费用。“预算局报告”估计占领费用,每年约为170亿到450亿。其中每个维和人员每年约需25万美元,这数字相当于在科索沃的美国维和人员的费用下限。但这很可能低估了战后伊拉克的敌对氛围,其局势或许有点象约旦河西岸而非巴尔干地区,此外,维和时间的长短也是无法预测的。美国占领日本是7年,在韩国的3万军队驻扎了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成功占领伊拉克会少于5年时间,很可能会长达20年,而这没有公开的估计,最低总支出将为750亿美元,最高将达 5000亿美元。
其次,如果要在伊拉克建立某种秩序,美国及其盟国必须转向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那么如何建立新政权呢?是采取阿富汗模式,还是如当年占领德国或日本那样成立占领政权,强行实行西方宪法、自由言论和自由选举?还是制定一项更广泛的促进中东民主化的马歇尔计划?有学者警告说,这一重建进程非常困难,代价高昂。最近美国在海地、阿富汗、波斯尼亚的例子就说明美国尚没有找到任何短时期内低成本重建国家的成功模式。虽然目前难以预算准确的时间跨度,但一般很难想象将伊拉克变成现代民主社会不需要10年时间。
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的代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战后伊拉克复兴的计划。如果目标是人均gdp等于埃及或伊朗,估计人均800美元,总计约200亿。这一估计与世界银行对黎巴嫩,东帝汶和波斯尼亚的战后重建估计接近,需要约每人1000美元。(注:world bank,"afghanistan:world bank approach paper," november 2001;available at worldbank.org.)如果目标设为雄心勃勃的“伊拉克马歇尔计划”,(注:this was discussed in roger d.carstens,"a marshall plan for lraq,"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5,2002.)那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40年前的马歇尔计划共花了美国130.3亿美元,相当于今天gdp的4.5%,或 4500亿美元。按今天的收入水平,援助总计为每人 2000美元,是上述人均800美元的一倍还多,而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花费更多,估计在750亿美元以上,依此框算,那么伊拉克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费用少250亿,多则1000亿。
第三,人道主义援助。这包括照顾在伊拉克的难民,伤病员,很可能还包括邻国的难民和伤员,目前具体数目尚难估计,因为不清楚处于危急之中的人数,以及战后援助的持续时间。但1990年代的巴尔干冲突中的人道主义援助费用是每年每人约500美元。一个大概的估计是,在伊拉克约100万到500万人需要接受人道主义援助,如果这种援助持续的时间在1到4年,那么人道主义援助的费用估计在 10亿到100亿美元之间。
那么谁来为这巨额的战争费用买单?一个比较现实的资金来源当然是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如果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战后能恢复到每天300万桶,按目前价格,每年约有250亿美元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已经用于了许多地方,最主要的是用于食品,医药和其他必需品的进口,还有一些将用于未来经济重建。此外,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许多国家声称拥有3000亿美元的债权。因此,将这些资金转付美国占领的费用,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愚蠢的。
那么,是否象第一次海湾战争那样,由其他盟国来付帐呢?这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果战争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支持或广泛的国际支持,那么美国将被迫独自支付绝大部分帐单。
当然,美国也可能象以往一直遵循的“打了就跑”的哲学,不积极参与战败国的重建。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阿富汗战争。截止2002年9月的,美国花费了130亿美元用于战争,但用于平民或人道主义援助的费用总计也不过1000万美元。特别是目前美国每年的对外援助只有150亿美元,因此能否为战后重建提供帮助是值得怀疑的,如是,则将导致伊拉克长期处于无序、混乱和贫苦状况,虽然这会大大缩减美国的支出,但在外交、政治,甚至是经济上的代价也是不可低估的。
三
美伊如果开战的另一个重要经济代价就是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冲击。不仅会产生有形损失,也会引发政治事件,导致石油生产国在战后实行限产。
最令人担心的,当然是伊拉克的整个石油设施遭到彻底毁坏,并波及科威特、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设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撤退时摧毁了科威特的油井和其他石油设施。这种破坏行径使得科威特的石油生产陷入瘫痪,2年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因此,除非伊拉克***在未来美伊战争的初期就被抓获,否则,伊拉克军队很可能会破坏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设施。这种自残行动在和平时期是不可理解的,但在战争中则无法排除。此外,生化战争对海湾地区石油设施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事件是opec国家在实行石油协议减产。这可能产生于这些国家对美国的抵制,就象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后的那样。这也可能是由于opec国家的石油资源大部分被控制在反西方分子手中。
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学家乔治·佩里最近研究了世界石油供应中断的经济影响。(注:george l. perry,"the war on terrorism, the world oil market and the us economy," october 24,2001;available as analysis paper # 7 at www. brook.edu/views/papers/perry/20011024.htm.)他分析了坏、更坏和最坏三种情况。尽管他的研究的出发点是恐怖主义,但实际上任何破坏行为引起的石油中断的后果是基本相似的。佩里设定的“最坏”情况,与可能的战争“坏”结果,即“持久战”产生的后果基本一致。这一结果假设,世界石油产量每天下降700万桶,部分可以由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每天提供250万桶来抵消。许多不利事件结合在一起,如战争破坏、恐怖主义或该地区政府在政治上的反抗,很可能导致这一结果。具体说来,大部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力和 1/4的其他海湾国家的生产能力遭到破坏。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涉及opec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抵制,削减石油生产25%。这一抵制的运用在经济上是没有障碍的,因为产油国的利润会由随产量下降而引起的油价上升得到补偿。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全球石油产量的下降,从而引发油价暴涨,通货膨胀上升,石油消费者的财富由此转移到石油生产国。在佩里的“更坏”的情况下,估计油价会上涨3倍,达到约每桶75美元,汽油每加仑约3美元,美国石油进口的费用将上升,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油价的冲击和通货膨胀还会加剧经济衰退。opec对石油产量的控制将持续1年半时间。
布什政府的战略家们可能会忽视上面的“坏结果”,而将赌注压在所谓石油市场的“好结果”上。他们设想,美国会短期内在伊拉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石油设施完好无损、中东地区政治稳定、从而促进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的增加,这反过来对油价产生降价的压力。但是,伊拉克增加石油产量的速度可能被高估了,但一个比较合理的乐观估计,战后5年内伊拉克可能增加生产能力至每天400万桶。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则其对其他地区石油供应的影响是促使油价在未来十年内每桶微降1美元。按每桶25美元的基价预测,可使美国石油进口的费用在未来 10年下降300亿美元。但这种所谓的“好结果”能否出现是令人怀疑的。
四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战争能够刺激美国经济,从而将美国经济拖出下降的轨道。这点需要具体分析。在过去,美国参加的一些重大战争,的确推动过经济繁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的国防开支使美国gdp比珍珠港事件增加了 10%,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大萧条。又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经济也随着军事集结而不断扩张。但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国防开支只使美国 gdp增加了0.3%。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股票价格和消费信心产生了一个不利的心理反应,这些因素降低了消费支出,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支出,降低下商业投资,而国防支出并没能弥合这之间的差距。其结果是,这在最近的美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一个月,美国经济开始急剧衰退。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直接的军事代价估计不会太大,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因素。1990-1991年下降的循环估计不会重现,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已经对战争作出了提前反应。自 2002年夏,美国股票市场下降了20%,美元已开始贬值,消费信心指数也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能够速胜,那么战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很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如果战争进程不想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如战争起初阶段,进展缓慢,那么宏观经济还是会受到冲击的。可以想象,如果巨大的人员伤亡、持久的城市巷战、晚间新闻中血淋淋的图象、全球广泛的对美国政策的谴责、有关生化武器使用的谣言或事实、或大规模国内外的恐怖事件结合在一起,那么即使没有石油价格的冲击,美国宏观经济的反应也可能与1990-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下降的情形非常相似,或者象911事件后那样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战争陷入持久战困境,那么美国的 gdp增长将下降2到5个百分点,按今天的美元价格计算,约为2000亿到5000亿美元。
五
上述战争经济代价分析建立在“速胜战”和“持久战”两类情况之上的,这种分析讨论难免会流于简单化。事实上,各种情况的组合,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果。如果把战争作为一个大的骰子,我们可以会转出花费约1200亿美元的“低代价”,也可能转出 16000亿美元的“高代价”。战争的最终代价将会停留在“低代价”和“高代价”之间的某一点上。
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并没认真去思考战争可能引起的经济代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布什政府并没有对未来战争的经济代价作出一个严肃认真的公共评估。如果不提供这些评估,美国公众和国会无法对战争的现实代价和利益作出准确全面的判断。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战后占领和维和、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的承诺,如果美国纳税人拒绝买单,而盟国又不肯支付,那么战争留给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将是堆积如山的碎石和满街愤怒的民众和暴徒。
其次,在军事上认真准备,但在经济上马虎草率。这在以往的战争和冲突中是经常可见的。自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美国的金融形势已严重恶化,从 2001年春到2002年秋,联邦预算已经恶化了3600亿美元,因此,即使是“速胜战”预算赤字也将堆成小山。
再次,布什政府如果采取单边行动,将冒巨大的风险。军事上,没有广泛的与其他国家结成的联盟而发动进攻,可能会使军事行动更加困难,军费开支更加昂贵,同时也将给伊拉克***以某种希望,即其他国家会给予他帮助。由此,战争时间将延长。从政治角度看,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尤其是没有得到伊斯兰世界的支持,美国将冒激怒温和国家、引发激进国家公开挑战、在这些国家培育恐怖主义分子的风险。从法律的角度说,美国在没有得到国际法认可的情况下坚持自己推翻外国政府的权利,将严重破坏在国际金融,裁军,环境、防止核扩散,反恐等方面各种国际合作的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单边行动意味着战争费用的大部分将由美国自己承担。
第四,战略家们可能迷惑于自己对伊斯兰世界和伊拉克人民对美国军事干涉的一厢情愿的反应。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就是伊拉克部队的忠诚和伊拉克军事***展开巴格达城市保卫战的意愿。此外,即使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主要的阿拉伯国家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但布什政府似乎仍然坚信,好象穆斯林都等待着萨达姆被推翻,然后上街跳舞庆贺,美国大兵在巴格达受到解放者般的欢迎而不被视为异教徒。但事实上反对力量比美国政府认为的要大的多,对美国的赞赏则没有想象的那样普遍。
最后,人们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即布什政府为何要热衷于推倒萨达姆政权。与来自恐怖主义者清晰的危险相比,伊拉克并没有给美国带来迫在眉睫的威胁。伊拉克战争将在今后几年内占据美国有限的资源和工作重心,从而影响美国对其他麻烦地区,如北朝鲜或巴以冲突的处理能力。政府将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到伊拉克问题,而同时经济增长缓慢、财政赤字、合作治理危机和增长的卫生保健问题等将威胁美国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美国全神贯注于与伊拉克的战争,那么美国国内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被忽视。
以上,我们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了未来可能爆发的美伊战争可能带来的经济代价、经济后果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战争的最后决策不是由经济学家作出的,但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考察问题的视角。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综合各种影响战争的因素后转动战争的骰子,如果停在“低代价”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停在“高代价”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当然,这是基于理性分析之上的,如果出了个不顾一切的战争狂人,则另当别论。
这次美伊战争之前伊拉克所发生的战争有几次 怎么回事?
一、两伊战争。
指发生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两伊边界全长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为界。阿拉伯河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水道。两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炼油厂都集中在这条河的两岸。阿拉伯河还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1975年3月两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边界协定,规定这段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当时在伊拉克掌握实际权力的是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朗当权的是国王礼萨·巴列维。但到了1978年,伊朗国内政局发生了极大变化,什叶派宗教人士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席卷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长达2 500年的君主制终结;宗教领袖霍梅尼成为国家的最高***。两伊关系随之恶化。1980年9月,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同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战争主要在两国的边境地区进行。双方动用了飞机、重炮和导弹,袭击包括对方首都在内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军事设施,还互相袭击停泊在对方港口的油轮,遭到袭击的油轮共有540艘之多。后经联合国多次调停,1988年8月两国宣布停火。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二、海湾战争
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此外,伊拉克还参与了中东战争
2008年 大事论文
2007~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回顾与展望
摘要:2007年,国际油价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预计全年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为每桶7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6%左右,为最近五年来最小涨幅。2008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地缘风险、投机炒作、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国际油价难有实质性回落,预计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将为每桶65~75美元。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会加大我国石油进口负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者支出,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一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基本走势特征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走势。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开始出现稳步持续反弹,7月份加速上扬并刷新纪录,此后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出现短暂下挫,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9月13日,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大关,较年初最低点大幅反弹约八成。但前10个月WTI原油期货价格平均为每桶67.7美元,同比仅微幅上涨1%。
(一)年初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挫
2007年伊始,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挫。在供求基本面、地缘风险、游资投机等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天气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暖冬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库存高于预期,推动年初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挫,1月18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下挫至每桶50.48美元,与2006年7月份创下的77.03美元的历史高位相比跌去了34.5%,跌至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二)3月份国际油价开始稳步持续反弹
美国全国性暴雪激发取暖油需求,天气突变成为国际油价反弹的契机,2月份国际油价重回60美元平台。3~6月份,一方面,天气逐渐转暖,美国石油库存状况改善;另一方面,道达尔美国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均因出现故障导致石油产出减少。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国际油价在56.5~66美元之间宽幅震荡。
(三)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加速反弹并创新高
7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加速上扬。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但是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全球石油市场需求旺盛;美国汽油供应紧张以及炼油厂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油市;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紧张局势加剧、纽约和美国海湾输油管道泄漏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至6月下旬已接近70美元,7月31日达到每桶78.21美元,突破了上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位。
8月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大幅下挫后,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欧美各国央行采取的给金融市场注资的联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缓解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同时,形成于大西洋的热带风暴“迪安”袭击墨西哥湾中部地区,可能会对当地石油生产设施会造成威胁,影响到石油供应,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反弹上扬。至9月13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收于89.47美元,创出历史新高。
从11月份起欧佩克增产50万桶/天,对缓解石油需求压力的作用不会太大,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美国商业石油库存的下降加剧这一状态,美国次贷危机后续影响成为国际油价新的不确定因素,国际油价仍将在较高水平上波动。综合上述分析,2007年全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年平均价格约为每桶70美元左右,较上年微涨6%,预计这将是最近五年来的最小涨幅。
二 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展望
(一)全球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中国、印度经济分别增长10%和8.4%,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从三大经济体来看,虽然次贷危机加大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但是,美国经济抵御风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经济体,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继续促进美国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失业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支出;9月降息稳定了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处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快的增长阶段,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因而美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2008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1.9%,与2007年基本持平。欧元区国家结构性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德国等国财政改革取得成效,财政赤字大大减少,经济活力得到增强。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2.1%,较上年略有放缓。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状态,金融等领域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较好的支持,同时外需多元化对美国市场依赖降低,使日本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态势,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1.7%。
(二)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旺盛。国际能源署10月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800万桶/天,同比增加210万桶/天,增长2.4%。欧佩克在10月份石油月报中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00桶/天,同比增加135万桶/天,增长1.6%。而美国能源情报署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报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15万桶/天,同比增加137万桶/天,增长率为1.6%。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非OECD国家和地区日均石油需求增量为127万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九成以上,而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不足一成。从国别来看,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34%,美国增量占13%,两国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接近一半。
尽管三大国际机构预测增幅不完全一致,但都认为2008年国际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趋势。2004~2008年全球石油供需情况见表3。
(三)世界石油供给有所改善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石油实际需求非常旺盛,同时高额利润必然会刺激新增投资。为了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欧佩克国家计划在2010年前投资1200亿美元着手扩大石油生产能力,初步计划将原油日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3170万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万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长16%以上。同时,欧佩克大幅扩大精炼能力,精炼日产能由2006年的1230万桶扩大至2011年的1770万桶,提高近50%。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有望得到较快增长。美国能源情报署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供给量为8706万桶/天,同比增加234万桶/天,增长率为2.8%,增速较上年大幅提高。其中,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4.2%,增量为148万桶,占全球增量的63.2%;非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2.1%,增量为104万桶,占全球增量的36.8%。非欧佩克国家中,巴西产量增长非常迅速,日产量增加34.5万桶,同比增长14.9%;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25万桶,同比增长3%;此外,前苏联地区产量增加较快,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日产能分别增加10万桶和8.1万桶,同比分别增长11.6%和5.6%;俄罗斯尽管也有19.1万桶的增量,但仅与过去的两年持平,明显低于2003~2005年60万~80万桶左右的增量水平。但是,受储量等因素的限制,墨西哥、英国、挪威等国的产量在逐年下降。
全球剩余产能得到一定的恢复,2008年全球剩余产能预计约为250万桶/天,将接近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剩余产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剩余产能的恢复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油价。
(四)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
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2008年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根据BP能源统计,伊朗拥有189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1.4%,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采比高达86.7;天然气探明储备高达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5%,仅次于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伊朗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超过400万桶,而且超过60%的石油出口国际市场,年出口石油在1.2亿吨左右。
由于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出口量、地理上所处战略位置,以及面临的石油供求趋紧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为巨大。
(五)国际游资炒作的作用仍不可小视
石油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难以替代性、经济高度依赖性,以及储产与消费在地域上和产品结构上分布严重不均等特性。数以万亿计的国际游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明显放大了供求、地缘政治、库存等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巨额国际游资在不断冲击各种市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也不能例外。2007年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一度大幅减少,出现了净空头持仓,随之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跳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由每桶65美元左右一度跌至50美元。3月份以来,纽约市场投机资金原油期货持仓量明显回升,国际油价也出现明显反弹。在7月末,基金原油净多持仓量最高增至1.2亿桶以上,超过当时日原油消费总量近50%,而国际油价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每当基金净多持仓量大幅增加,国际油价随之飙升,而当基金大幅减仓时,国际油价便会出现快速下挫。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因而国际游资仍将会对油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美元持续贬值有一定推高油价作用
美国面临着巨额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沉重压力,预计双赤字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因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交易中主要采用美元结算,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石油出口国实际石油收入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佩克等产油国抬高油价。
(七)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持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如果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风险没有明显恶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油价年平均价位将在每桶65~75美元左右的高位运行。但是,如果伊朗核问题演变为美伊军事冲突,或出现飓风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那么短期内国际油价将会出现大幅飙升;如果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逐步演变成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减速,那么国际油价也存在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由于近来国际油价出现持续明显反弹,国际权威机构不断调高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9月26日,路透社调查的35家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分析师将其对2008年布伦特和WTI原油均价预估调升至66.7美元和67美元,较6月份调查结果高出5美元左右。美国能源情报署在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将2008年纽约市场WTI油价调高至73.5美元,较5月份预测高出13%以上。
三 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到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一)高油价导致国民财富的净溢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需求持续稳步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目前有近一半的石油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因而油价上涨必然导致更多的外汇支出,这意味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净溢出。石油是目前我国单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项目,仅2006年逆差就达720亿美元。
(二)高油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油价对国内物价的冲击,但是,价格倒挂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调压力和空间,而且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要求油价同国际接轨。因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或者上调的预期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三)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2007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的支出,导致实际消费紧缩。油价倒挂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供油紧张现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油价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推升了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炼油行业继续亏损。高油价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节油型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加快了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景气与油价同步,从油价上涨中直接受益。
(五)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部分行业在直接感受到来自油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新能源、替代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油价使得替代能源逐步具有经济可开发性,并会促使更多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
四 政 策 建 议
(一)摆脱部门藩篱、推出燃油税政策
燃油税对于节约石油资源、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和欧洲等地区得到了充分证明,而且在国内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出台燃油税政策,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用油越多的车辆交的税也越多,这是用经济杠杆有效推进节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燃油税这种简单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国争论长达十多年难以出台,有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各群体承受力、高油价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多头管理、部门间扯皮的结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很快,为了抑制燃油消耗,必须坚决打破部门利益,果断推出燃油税政策。开征燃油税并不必然导致油价上涨,起初税率可以定的低一些,逐步调整到适当的水平,当然要考虑到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二)打破行业垄断、推进石油市场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2006年底商务部出台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而且出台了一系列《非公36条》的配套政策,但是,石油行业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垄断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复杂。当前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包括国内市场原油批发经营以及石油进出口问题。因此必须打破垄断、加快石油行业体制改革。
(三)完善定价机制、逐步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上升,中国的石油安全正受到严重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油价格体系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机制有助于保障炼油行业的利益,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但是,新机制存在着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难以确定、仍然不能够如实反映我国能源供给状况、国产原油加工成本如何计算等难题。因此,新机制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机制,必须抓紧推进石油市场体系以及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做好准备。
(四)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中国已彻底告别了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开始尝试运用战略石油储备来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供给,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石油储备体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美日欧等国经过近30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国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运营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希望对您有帮助。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阶级、民族、反侵略战争、自卫战争等等。正义战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与此相反,非正义战争包括:争霸战争、战争、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战争等等,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自古以来,一般战争都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原始状态的战争,就是为争夺天然资源等生存条件引起的。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就已经蜕变成抢劫财富和奴隶的行为。进入奴隶社会以来的战争,攻城略地,掠夺资源财富和奴隶的行为日益加剧。古埃及的第四王朝,从公元前2600年起,就把对外侵略战争的目的放在经济目标上,掠夺金、铜矿产和财富。英国自16世纪起推行殖民主义战争政策,到l9世纪侵占了比其本国大150倍的殖民地,到处进行经济掠夺。从鸦片战争起,在百余年中,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并掠夺中国,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迫使清王朝割地赔款,丧失 14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等于 14个江苏省的面积。
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战争依赖经济,经济为战争提供作战工具和手段,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经济因素,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设施、经济实力和潜力。国家的面积大小、人口众寡、矿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着国家在战争中发展战争力量、开发战争潜力的程度。经济因素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又受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的影响。同时,经济部门为战争服务的程度,又受国防工业体系和战备交通体系的影响。同时,随着军队、武器的发展,战争强度不断提高,战争消耗随之增大,使战争对经济和国防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在当今和未来,要打赢现代化的反侵略战争,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工业,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战争对世界经济的破坏
除两次世界大战外,上世纪40年代末迄今,战争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计其数。以中东为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绵延不息,单是大规模的战争即有5次。据不完全统计,5次中东战争共造成10余万阿拉伯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阿拉伯国家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譬如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的工农业生产陷于停顿,电力和原材料供应脱节,许多工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旅游业不景气,埃及两项重要的外汇收入化为乌有。在生产下降、收入减少的同时,军费开支却急剧上升。作为战胜方的以色列,日子也并不好过。约3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而长期的政治孤立和军事对峙,使以色列一直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间平均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死亡人数达60多万人,受伤人数95万人,比阿以5次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还高出许多倍。这场战争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高额军费开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两伊入不敷出,国库告急。伊拉克的战争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亿至10亿美元。伊朗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亿美元。双方一度将摧毁对方经济设施作为军事行动的首选目标,油田、港口、炼油厂、输油管、运油船等均在军事空袭目标之列,两国因空袭而导致上千亿美元的财政损失。伊拉克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后竟负债800亿美元。两伊停战实乃因为双方都无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要求两伊停火的598号决议时曾说:“这是真主的意愿,即使这个意愿是一杯毒酒,我们也得把它喝下去。”
1991年的海湾战争,也是用金钱堆起来的。 不包括军事装备等费用,战争直接消耗是611亿美元。伊拉克战争更是一种高强度战争,每打一天,就可能需要高达5亿美元的资金。事实上,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战争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征越来越明显。至于战争的消耗,资料显示,平均每消灭一个敌人所花费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2万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为20万美元,朝鲜战争为55万美元,第四次中东战争为100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的局部战争为180万美元。伊拉克战争还没有具体数字,但估计要高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伊拉克战事爆发之前,世界经济集中于对不确定的开战时间、战争持续时间以及战事残酷程度的推测。然而,当人们面对战后的伊拉克,环顾世界经济走势时,发现由战争引起的伊拉克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全球消费不景气,投资萎缩加重,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交易,经济金融风险更难预测。
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的刺激作用。去年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但增长缓慢,今年尽管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要比去年增长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讲,世界经济处于艰难复苏的爬坡阶段。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本身存在着一些弱点,伊拉克战争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威胁将变得更加严重。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复苏乏力,特别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处于疲软状态。尽管战争可以刺激工业,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绝对不可依靠战争,这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背离。战争首先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环境,对包括消费投资、国际贸易、旅游运输等经济活动环境产生负面消极影响。本来“9.11”事件之后,全球航空、旅游、保险等行业处于萧条状态,伊拉克战争无疑将使这些行业雪上加霜。其中航空业蒙受损失最大,战争爆发当天,美国一家规模较小的航空公司夏威夷航空公司就宣布破产。当然,尽管航空业普遍不景气,一些业务“亮点”却依然存在。例如,战争给航空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也带来了特别生意。美国空军空运指挥部的官员说,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间,包括美洲航空和联合航空在内的美国主要商业航运企业获得了军方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向战争地区运送士兵、军需供给和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战争冲击世界石油市场。中东有世界油库之称,原油储量约占世界的2/3。因该地区重要战略地位和巨大经济利益诱人,各大国争相逐鹿中东。而冲突不息,动荡多变的中东局势,几十年来一直是搅动世界原油市场的导火线。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不久,为支持埃及,反对美国资助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决定使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它们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将产油量逐月减少5%,同时大幅提高油价,对美国禁运,并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大力推行石油国有化运动。这一系列措施导致油价猛涨数倍,许多依赖中东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工业大国由此蒙受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触发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事实上,伊拉克问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是制约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布什政府去年表示要以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以后,因担心战争导致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中断和发生新的恐怖袭击,西方国家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急剧下跌,导致股市和美元汇率节节下滑,油价大幅攀升。油价飙升首先会增加许多国家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减少,从而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上升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还会抬升消费品和能源产品的价格,给一些国家维持低利率以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带来压力。 尽管几年来美国进口中东地区石油在减少,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但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必然产生不利影响。有人认为,油价每涨10美元,美国经济将会下降0.1个百分点,甚至达到0.5个百分点。而对欧盟来说这种影响更明显。欧洲不同于美国,能源进口占80%-90%,而且在成品油市场附加税种类很多,这两个原因会导致欧洲成品油人格涨幅更大。不同于经过新经济转型的欧美经济,东亚经济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不确定因素也因此更多。美国经济滑坡将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其中包括减少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石油净出口国的非石油类产品的需要。
战争刺激工业。
战争可以刺激工业,如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日后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在海湾战争彻底结束后的1993年,美国商拿到了价值200亿美元的订单,比战前的1991年和1992年都翻了一番。此次对伊拉克战争硝烟才起,敏锐的美国商已经嗅到了商机。军事专家认为,一般来说,经过实战考验的武器,相对于新开发的武器,销售量在3倍以上。而自海湾战争结束后,很多新型武器自研发出来后一直“待字闺中”,这次终于有机会亮相。而由于通讯的发达,美国的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将伊拉克战场上的情况不间断地送到世界各地观众面前。除了关注战事进展,美国的电视屏幕,活脱脱地成了各种新型武器的展台。商们认为,对于宣传武器,没有比一群英武的年轻人在战场实地演练效果更好的了。所以美国媒体开玩笑说,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现在是美国商最好的代理。但《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对伊拉克的战争将无法像以往的军事冲突那样对经济产生推动。军事研究和开发项目已不具备过去的强大商业副效应,而战争的负面效应,包括消费者信心的急剧下降、股市下跌和公司不愿进行投资等,远远超出了军费开支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对伊拉克战争的担心已经导致美国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
战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造成严重影响。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依赖进口,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将加重它们的进口负担,增加生产成本,加剧通货膨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战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受到影响。而亚洲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美国又正是亚洲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可能出现长期不稳定,这将影响在那里工作的大量亚洲国家劳工的就业机会及他们寄外汇回国。以菲律宾为例,在海外就业的菲律宾劳工人数约有700万,其中140万至150万在中东地区。菲外劳每年70亿至80亿美元的汇款,不但是菲律宾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也是支撑国内个人消费的一大支柱,对菲经济发展贡献极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增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周期。对于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源自经济内生因素,而不是人们对战争的担心和战争的影响本身。就伊拉克战争而言,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为战争仅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众多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