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2.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银锭?

3.清末民初一两银子和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差多少?

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汉朝物价和金价对比图_汉朝物价和金价对比

银子在明朝才取代铜钱,成为本位币!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使银子成为本位币!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银本位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皇冠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这四百年间国际贸易通用的货币。

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不少银器和银锭,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唐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1704年开始,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当时任职英国皇家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令英国实际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标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开始铸造金币并于1821年并正式确定使用金本位。

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银锭?

银锭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民间交易多用金银。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即钞)后,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但政府发钞铸钱(见制钱)仍以银价为标准。银钞之间、银钱之间都有一定比价,同年定价,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当钞一贯。明英宗即位后,放松用银的禁令,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并减少各种纳钞项目,以米银钱当钞。

自明初开银禁后,物价多以银两计算。从以银表示的金价、米价、绢价看,明代白银的购买力大大高于宋、元时期。宋、元时,金一两约合银十两三钱左右,明时为六两四钱七分;宋、元时江南米一石约值银一两八钱四分,明时仅九钱四分多,宋、元时,绢一匹约值银一两五钱七分,明时仅六钱。按此价综合计算,明代白银的购买力约比宋、元时期提高一倍左右。但明代仍无银币。作为通货用的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都少见,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称分量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

清末民初一两银子和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差多少?

在清朝电视剧之中,我们动辄听到主角们一出手就是几十两,几百两银子,完了还说不要找了,拿银票出来就像拿一沓一块钱一样。一两银子在古代到底多值钱呢?到了晚清是否大幅度贬值?和民国时期的大洋相比哪个更值钱呢?

在古代,一两银子的价值其实随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唐朝和汉朝,经济发达,银子的价值比较高,相对来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到了宋朝以后,银子的价值渐渐贬低。但是总体来说,重金属的价值还是相对稳定的,没有贬值到随便一顿饭都要吃几十两银子的地步。

古代中国银子还是比较稀有的,根据古籍记载,在清朝初年,一两银子的价值还是十分可观,可以换到制钱一千二百多文。到了清朝末年,当时的一斤猪肉(差不多是现在的1.2市斤),百姓们用20文钱就能买到,一亩田地的价值保持在10两银子以下。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下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虽然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在明朝,但成书时间是在清朝,对银子的价值描写更加贴近与清朝人们的生活。范进想要和岳父胡屠夫借钱,惹恼了胡屠夫,他开口就骂范进:?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

这虽然胡屠夫随口骂的一句话,但是也能看出两点信息:第一,当时的普通人家一年收入也就只有几两银子,也能马马虎虎养活一家子了;而有一技之长的胡屠夫来说,杀一头猪也没有一钱银子,一年收入可以到30多两银子,也怪不得范进会找他来借钱了。

到了清朝中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银贱铜贵的现象,到了清朝末年,银价更低。史料记载,在光绪二十五年时国外列强争相购买中国的制钱,为本国积累铜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庚子赔款本来是以银子来赔款的,但列强随即就意识到了?吃亏?,强迫清政府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此时,大量的白银又回流到了中国,再一次加剧了银子的贬值。在民间富商之中出现了抛售白银的现象。

另外,银子的价值还需要看成色。十九世纪,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有碎银子、银元和银锭三种,成色不一,不好笼统地计算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1884年北京,一两银子可以买70多斤的大米。如果租房子的话,在当时的北京闹市区租六间房、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也就用一两多银子。看来当时的食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比较高,而租房也到了便宜到我们羡慕嫉妒恨的地步。

在抗日战争之前,我国的物价相对比较平稳。拿上海来说,当时的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在20个银元左右,教师大概每个月有50元左右的工资,记者医生可以拿到月薪上百元,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大作家,一个月能拿到上千元的稿费,收入相当高了。而在当时,如果收入低于10元的家庭,都算是困难户。写到这里,大概大家可以明白为什么生活困窘的依萍在看到如萍20元的手链时顿时失控了。

再说在北京,在1911年-1919年之间,一个银元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大米,8斤猪肉。后来因为社会动荡,银元贬值,十年后一个银元差不多能买到16斤大米。在30年代,人们依旧可以用一块大洋请朋友吃一顿涮羊肉,或者带着女朋友去吃一顿西餐。

和清朝一样,当时在北京租个房子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月大概只要5到10元。可以看出,一块大洋在当时的购买力还是比较强大的。而现在的资料大部分是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数据,如果在小城市或者比较偏远的农村,大洋的购买力则会更强一些。

由此可见,大体上来比较,一两银子比一枚大洋的价值还是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