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稠油油藏的成因

2.稠油的研究进展

稠油油藏的成因

稠油划分标准-稠油油价格多少一吨

随着常规原油的不断开采和消耗,稠油油藏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稠油油藏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是石油界一直在探究的问题。随着油价的不断下降,高开采成本已然成为了稠油利用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新型开采技术的创新应用对于稠油生产来说已势在必行。稠油开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道工艺的技术革新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已经消耗了45%以上的轻质油可采储量,常规原油的可采储量仅剩1500 亿t。随着常规油气可动用储量日益减少,超稠油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地位日益重要。

稠油粘度很高,一般大于50000mPa?s,在地下流动困难,不易于开采。如何降低成本、有效开采稠油,最大限度地把稠油、超稠油开采出来,使其成为可动用储量是石油工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国内外稠油开采研究重点

稠油钻完井技术: 由于稠油流动性很差,在开发稠油油藏时,为了提高产量,生产井井身结构设计要考虑降低流动阻力以及增大泄流面积。水平井可以实现大井段钻开油层,大幅度增加重力泄油面积,能在较低的油藏渗流速度下达到较高的油井产量,利于高速开发;水平段生产压差较小,可以有效防止底水锥进,并减缓地层出砂。

水平井热采是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稠油油藏大多含砂量较高,出砂成为稠油开采的一大难题,因此需要考虑采用合适的防砂完井技术,以防出砂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效果。

稠油开采技术: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热采和冷采。

冷采是指无供热条件下, 利用某种施工技术和特殊的抽油设备积极开采稠油的方法,实现降粘、提高油层流动和井筒举升能力。

稠油热采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提高原油、稠油采收率工程项目,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热采主要以蒸汽吞吐、蒸汽驱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热水驱 、火烧油层热等技术为代表。

稠油举升方式:由于稠油油藏通常含砂量和含气量较高,同时粘度极高,不易流动,常规的人工举升方式在稠油的开采中受到很多限制。在众多的人工举升方式当中,顶驱螺杆泵脱颖而出,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螺杆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高效开采含砂的高粘稠油,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油井环境。相对于电潜螺杆泵,顶驱螺杆泵价格低廉,质量可靠,且不存在电潜泵受井下流体温度限制的问题,设备的维护及修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进入腊月,年味也越来越浓,基于当前稠油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其未来的开采价值,小编必须不能放过这一课题,本期收集了稠油钻完井、开采以及生产等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哈里伯顿公司对于稠油的解决方案、稠油热采方式介绍和顶驱螺杆泵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等为读者们做了整理,并在以后几期为大家陆续推送,奉上小编们的春节礼物。

哈里伯顿稠油开采方案

哈里伯顿在稠油开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针对具体的稠油开采难题,在考虑经济、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同时提出最有解决方案。

面对稠油开采方面如此多的难题,哈里伯顿在其钻探、开采、评价和生产等方面具体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及技术,现场实施效果如何?老牌能源服务公司居然解决了业界最头疼的问题,这下可有的看了!

贝克休斯顶驱螺杆泵

当螺杆泵基于其高效的采收效果,受到各开发商的青睐,但对于岀砂井来说,螺杆泵的使用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贝克休斯螺杆泵系统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高效开采含砂的高粘稠油,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油井环境。

该技术主要采用地面驱动的方式,因此不需要昂贵的井下马达、变速器、保护器和柔性轴等部件。使得总体开采价格更加低廉,且精简后的设备更易于维护和修理。

这么牛气的东西,小编也要来长长见识!

稠油开采主要方式

原油的开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稠油与常规原油开采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稠油开采需要大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使用。

热采是提高采收率方式的一种,其应用广泛,主要包括蒸汽驱(Steam Flooding)、循环蒸汽驱(CSS)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其中SAGD效果最为显著,其重油回收率可达75%以上。

想必热采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具体的实施情况却又知之甚少。本期对于热采的主要方式、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么神奇的技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稠油的研究进展

⒈稠油开发技术思路

稠油的特点是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如胜利油田单家寺油田单6块稠油族组分中沥青质就占总量的11%,而塔河油田稠油族组分中沥青质含量更是高达23%。由于沥青含量高,原油的黏度自然就不低。一般特稠油在油藏温度下脱气油黏度为10000一50000mPa·s,超稠油(天然沥青)在油藏温度下脱气油黏度通常则大于50000mPa·s。但是,稠油的黏度对温度敏感(称黏温关系),如陈375井脱水脱气油在40℃时对应黏度为133300mPa·s;80℃时对应黏度2646 mPa·s;100℃时对应黏度754 mPa·s。

特稠油因含有胶质、沥青质、石蜡等高分子化合物,易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性质。它的结构随剪切应力的增大而破坏,而这种破坏程度与流动速度密切相关,即当原油流速慢时结构破坏小,黏度相对较大;当原油流速快时则结构破坏大,黏度相对较小。多相流体在同一渠道流动时则相互干扰,流度比越大,干扰越严重。高流度的水相更易侵入油相,使其变为孤立的油滴,而油滴一旦被滞留下来,要启动它就必须克服更大的附加毛细管阻力。

T.T.Yen认为,沥青质的基本结构是中等大小(1-1.5nm,即纳米),带有脂肪链和官能团的多芳香烃层。另外,3-5个薄层按小数量堆积成由分子组合的颗粒,这些粒子能够相互缔合,从而形成集合体或胶束团。胶质和沥青质的存在使得原油的黏度大大增加,而当其含量较高时往往会使之具有非牛顿体系的流变学特征。其中胶质的黏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其处于低温时黏度很大,而在高温下则黏度显著变小。胶质、沥青质在原油中是天然的油包水型乳化剂,它们在油水界面上能形成较牢固的乳化膜,因而使这类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比较稳定,稠油易于反向乳化。金属杂原子及其缔合的主体——沥青质与胶质,是影响原油黏度的主要内在因素。降低原油中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沥青质与胶质的含量,可有效降低原油黏度。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提高原油流动能力,包括在油层、井筒和地面输送管道的流动能力。中国的稠油开采,90%以上依靠蒸汽吞吐或蒸汽驱,采收率一般能达到30%左右。对于远离油田基地的中小规模特稠油油藏,或许其面临的主要开发瓶颈不是来自钻井、热采和冷采等技术,而是来自地面集输技术,诸如地面稠油的输送加热、降黏、脱水等。针对特稠油开采及集输难题,这里提出了在井下实现大幅度降低稠油地下原油黏度,使复杂的稠油问题转化为稀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