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降的影响-油价下调商业本质
1.油价下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2.为什么沙特总是爱跟俄罗斯过不去
3.经济危机跟油价下跌有什么联系(尤其指加拿大)?
油价下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1、拉动经济增长
油价走低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原油进口成本下降。由于美国石油产量增长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2014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而总体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将直接降低我国石油进口成本和石油化工行业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传递,降低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成本。油价下跌还将对中国消费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繁荣。美银美林估计,油价每下降10%,中国GDP增速将提高约0.15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油价下降可能使今年中国的GDP增速提高0.4至0.7个百分点,2016年则提高0.5至0.9个百分点。同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油价大幅度走低给中国经济更大的自我调整空间,降低了转型升级成本。
2、推进能源领域改革
国际油价下跌会降低整体能源成本和支持能源改革。实际上,我国能源体制和能源价格改革挑战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改革障碍是能源成本,以及如何满足能源需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能源价格长期受到管制,政府运用成本加成原则来制定能源价格,公众也因此习惯了相对较低的能源价格,对价格上涨非常敏感。作为发展中国家,受到支付能力和人们的支付意愿限制,能源价格改革进程比较缓慢。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运行,将大大降低油价成本对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制约,为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理顺相关价格体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事实上,中国政府已决定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中国能源价格改革正呈加速之势。
3、为扩大石油战略储备提供了机遇
石油储备在战略保障上的意义不言而喻。国际能源署规定一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安全线”相当于该国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根据估计,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加上商业储备)为70天左右,距离90天的储备目标仍有一定距离,更低于石油净进口国平均172天的现有水平。201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根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比例可能会超过65%、到2030年将攀升至75%。国际能源机构(IEA)也发布报告称,中国将在未来20年内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国际油价的下跌,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储油好时机。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037万吨(约为717万桶/日),环比增加近两成,同比增长13.4%,刷新了有记录以来的单月进口量最高纪录。2014年全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了将近10%,达到3.0838亿吨(约为23亿桶)。
4、加快我国原油期货的推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中国对国际原油价格没有丝毫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目前,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的基准价都是以期货市场来定价,推出我国原油期货,争取原油定价权的呼声已持续了多年。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后续具体上市时间将择机对外公布。目前的低油价时期,是推出原油期货、建立定价影响力的有利契机。未来“中国版”原油期货上市,会为原油的价格安全提供保障,意味着中国在获得国际原油的定价权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二、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强化了通缩预期
2014年12月,中国CPI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3%,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低于2%;PPI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连续34个月处于负值区间,引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进入通缩的担忧。原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品种,还是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原材料,原油价格下跌,不仅意味着输入性通缩增强,还会拉低中国国内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价格,带动整个物价水平下降,可能进一步强化我国的通缩预期。
2、不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
石油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近年来,油价高企,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进入激励,并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如果国际油价长期维持低位运行,降低石油使用成本,增加了石油的市场需求,将可能会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尤其是对正在大规模进行商业化阶段的新能源,在配套市场环境不成熟、不完善的情况下,更会加速产生挤出效应。同时,低油价可能会带来全社会增加石油消费,高耗能产业获得复苏机会,不利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也不利于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石油类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很大,是全国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3、降低石油行业的产量和产能
石油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短期内将降低石油企业产量,长期内减少产能。如果石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甚至是下跌,会降低石油行业的利润和盈利能力。如果石油价格跌破成本,还会导致石油企业亏损。短期内,石油行业企业为减少损失会减少产量。在长期内,将会减少石油产能,甚至会使得部分石油行业的企业退出,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影响石油行业相关的人才、技术、要素市场发展。
三、中国应抓住油价下跌的机遇
首先,应借此契机全面推进石油及相关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的增长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计算,更多是靠要素投入增长支撑,而不是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撑。石油工业要实现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根本出路是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其次,应逐步完善石油的战略储备、商业储备和资产储备布局,对冲国际油价波动的系统风险。我国作为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在油价持续下跌时期,应逐步增加全球石油资产的股权多元化投资,而不仅仅是绿地投资。同时逐步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形成石油全球资产多样性组合对冲系统性风险;再次,应做好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在石油跌价之时,加快煤炭能源结构的转型,鼓励更多的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大天然气能源站、光伏电站、风力电站等新能源建设,以便在未来石油价格再一次高涨之时,充分发挥能源补充作用;最后,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力度。在国际油价下跌时,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在商业合作中话语权有所增加,可以借此机会拓展与俄罗斯、中亚与东南亚国家以及加拿大等石油出口国的谈判与合作,在逐步降低对中东国家油源过度依赖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哈、中俄、中土和中缅等油气运输管道的建设,开辟多元化的石油进口通道。
为什么沙特总是爱跟俄罗斯过不去
俄罗斯与沙特,这两个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国家。却在国际政经博弈中长期针锋相对。虽然两国从未正面爆发武装冲突,但暗中的博弈却从来未有停止。就在当下,沙特为首的海湾王权国,操纵欧佩克极力打压油价,让正承受西方制裁,经济困难的俄罗斯雪上加霜。而在政治方面,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势力,更是与俄罗斯支持的什叶派之弧长期抗衡,暗战遍及中东。
而沙特与俄罗斯的恩怨还远不止这些。二者最大的梁子,还是在冷战末期,当时在沙特的全力打压下,国际油价在几乎整个80年代都在低位运行,这对国家财政严重依赖石油输出,而国内石油开发成本又天然远高于中东的苏联构成了毁灭性打击。毫不客气的说,美国之所以能在90年代初取得冷战胜利,沙特可以说居功至伟。
但沙特这么做,似乎很不合情理。毕竟除了与俄罗斯的间接地缘博弈外,沙特攻击俄罗斯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打压油价。可沙特本身也是靠石油输出维生的。
虽说波斯湾远低于西伯利亚的石油开采成本,决定了这种石油战争中,沙特天然具备比俄罗斯更强的承受能力。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打压油价的行为,也等于是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几乎就是谢逊七伤拳的路数——虽能伤人,但也伤己。
但即便如此,沙特也义无反顾,这就让人奇怪了。
沙特为什么要这么做?
是维护国家安全?可是沙特不是伊朗、更不是土耳其,它的国土位于中东最南端,与俄罗斯地缘关系十分疏离。就算俄罗斯有扩张领土的传统嗜好,但也怎么都轮不到沙特挨刀。
那是石油输出国之间的竞争?这个看上去倒是有点道理。沙特和俄罗斯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大国,为了争夺国际原油市场的份额,两国杯葛一下倒也不是说不过去。
只是,沙特的做法也太夸张了些。毕竟如果仅是争夺市场份额,那这仅仅是商业范畴的事。既然是商业竞争,那就自然会遵循商业逻辑。
商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当然,如果有可能形成垄断,那么鉴于垄断带来的巨大利益,前期打压下油价,把对手挤垮然后独霸市场,这也确实不失为商战之道(比如前段时间滴滴和UBER疯狂发专车补贴,打压出租车生存空间,便是这种逻辑)。
但是,这种做法毕竟是有限度的,在对手很难打垮的情况下,还继续这种做法,那就不是谋利,而是自残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沙特和俄罗斯联合起来,一起操控油价,这才符合自身利益的实际选择(比如去年国内O2O企业的合并潮,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但沙特的做法,完全不符合商业逻辑。80年代,沙特把油价一压就是十年,现在的油价走低又已持续了一年多,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有较大概率会继续低迷。这怎么看都不是符合商业思维的理性选择。因此,沙特之所以屡屡对俄罗斯下手,绝不是简单的经济因素决定,其中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方面的考量。
那么,沙特跟俄罗斯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拼着自家遍体鳞伤,也非得把俄罗斯给整趴下?
在云石君看来,这主要是二者结构性的地缘政治冲突使然。而这背后,又与两国截然对立的国家战略密切相关。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奇怪:就在刚才云石君才说了,沙特与俄罗斯地缘关系疏离,俄罗斯不可能直接威胁沙特。既然如此,这地缘政治冲突又从何谈起?
确实,俄罗斯无力直接威胁沙特,但问题是,俄罗斯的中东战略思路,与沙特的利益构成了巨大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俄罗斯的中东盟友,正是沙特之敌。纵观俄罗斯在中东选择的战略伙伴,全是什叶派出身——最早的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属于什叶教派阿拉维分支。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什叶派教士执政,与美国化友为敌,俄罗斯又开始跟伊朗接触,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更是大步向前。而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美军在干翻逊尼派萨达姆后又最终撤军,伊拉克中央政府被什叶派主导,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又跟伊拉克勾连到了一起。
关于俄罗斯为什么要选择什叶派,云石君会在将来的俄罗斯系列中详细说明。但这种做法本身,却无疑大大激化了沙特与其之矛盾。作为逊尼派大佬,沙特不仅与什叶派三国有着天然的教派矛盾,而且三国皆与沙特山水相连,彼此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的地缘政治矛盾。这也就是说,虽然俄罗斯不能直接威胁沙特,但它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却跟沙特形成了冲突。
当然,如果仅仅于此的话,还不足以让沙特对俄罗斯有如此深仇大恨,以至于不惜用“自残”的极端方式来报复。沙特之所以如此讨厌俄罗斯,还因为俄罗斯对中东的经营方式,就跟沙特的国家战略构成冲突。
俄罗斯与美国不同。虽然一直以来,美国也扮演了中东太上皇的角色。但美国是西半球国家,中东是这个世界上,与美国地缘关系最为疏离的主要地缘板块。这种地缘格局决定了,美国不仅不可能打中东领土的主意,而且即便是在维持中东主导权时,由于直接影响力有限,所以不得不假手于当地土著势力,通过一系列的合纵连横,来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直白点说,美国必须严重依赖本土代理人的深度配合,才能够有效维护自己的中东利益。
基于这种逻辑,中东盟友与美国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二者之间虽不能说完全平等,但大体上,中东盟国还是有独立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战略的空间,不至于太受美国影响,而对盟国的这种自主权力和国家利益,美国也必须充分尊重,否则真要闹僵,美国其实也不好拿他们怎么样。这也是沙特愿意跟美国结盟的一大原因。
而俄罗斯不同。
首先,俄罗斯本身就是一个老牌地缘政治大国,又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文明国家,国家文明特质决定了,它的势力扩张,主要是用控制——消化——吸收这种传统手段来实现。
其次,即便是在最鼎盛的苏联时代,俄罗斯的国力,比之美国也有相当差距,在中东业已被美国主导的情况下,如果跟美国一样通过扶植代理人搞间接博弈,那俄罗斯肯定不是美国的对手。
最后,俄罗斯与中东本就直接毗邻,而且二者之间,还有中亚和高加索这两个天然的地缘通道,这使它有能力实现对中东的直接掌控,而不必像远在西半球的美国那样,必须通过代理人之手。
基于上述三点,俄罗斯经营中东的方式,是以自己为主,争取对中东直接掌控,至于中东本土势力,即便愿意主动为俄罗斯效力,也不可能获得与美合作时大致平等的伙伴关系,而更多的,会像当年的东欧一样,沦为俄罗斯的附庸。至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等等,也必须屈从于俄罗斯的整体战略之下,缺乏独立操作的空间。
这自然严重侵害了中东土著势力的利益。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伊朗哪怕是在被美国和阿拉伯世界双重打压下,都绝不愿向俄罗斯低头,而是宁愿搞什么“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逼得俄罗斯无可奈何,只能靠入侵阿富汗,寻求中东战略突破。
当然,现在的俄罗斯是没有压制中东的能力的。所以。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对俄罗斯的警惕就消除了。毕竟俄罗斯庞大的体量和山水相连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只要这个北方巨人不倒,那么它对中东的威胁就天然存在。现在俄罗斯老实,那时因为它实力不济,自然要对代理人多加依仗,其目的也非进取,而只是守住残存影响力即可。但如果俄罗斯有朝一日中兴,重新经营中东,那它又会恢复旧有操行。
俄罗斯的经营方式,决定了沙特的立场。中东地缘区位至关重要,又是全球石油主产区,而中东本身又四分五裂,这就决定了,外来大国势力对中东地缘政治介入不可避免。
而对沙特来说,美俄对中东不同的经营方式,使他天然愿意站在美国一边——跟美国混,既可以获得世界第一大国的帮助,也不至于对自身权益造成影响,而跟俄罗斯混,那就只能委身为奴。
而除此之外,沙特的国家战略,也跟俄罗斯截然冲突。在之前的《地缘政治:沙特为什么必须实行君主专制76》一文中云石君曾经分析过,沙特国土大半为荒漠戈壁,地缘实力极差,只是靠着石油的加持,才能有今日之势。但石油有限,一旦采完,沙特立刻就得完蛋。所以,沙特必须趁着石油红还在,赶紧对外扩张,占领叙利亚、伊拉克等相对富庶地缘板块,这样才能让沙特人不至于在石油耗尽后,重新回到阿拉伯沙漠里啃沙子。
沙特必须扩张版图,而俄罗斯也要实现对中东的高度掌控,二者的利益存在结构性冲突。而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凭借自身的地缘实力,天然占据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沙特必须抓住一切机会,不择手段的削弱俄罗斯,否则不可能在这种竞争中获胜。
最后,俄美对中东石油的利用方式,也是沙特亲美反俄的重要原因。
中东是全球最大的石油产区,也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决定性力量。对这样一个能够决定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资源,美俄自然都要在其身上大做文章。
但美俄做文章的方式是不同的。
就美国而言,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体系也高度成熟,所以它并不需要直接掌控中东石油,甚至连定价权都不需要,它要的,只是将石油和美元挂钩,以石油美元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金融霸权。只要金融霸权树立,美元成为国际硬通货,美国便能凭着自家生产的这一张张美刀,换来各种自己想要的资源,也可以以此为手段,左右全球政治经济走向。
而俄罗斯不一样。俄罗斯的实力和影响力都远不如美国,根本就不具备建立金融霸权的起码能力。所以,俄罗斯对中东石油的想法,绝不是在此基础上搞什么石油卢布,而是要通过对中东石油的全盘掌控,来获得全球石油市场的主导权和定价权,以此作为与西方工业国博弈的筹码。
鉴于美俄的这种不同,沙特的倾向就很明显了。沙特虽有石油,但石油只是大宗商品而非货币。这也就是说,沙特的这些石油,最终还是要先换成一种硬通货,然后才能用这种硬通货,换回自家想要的各种宝贝东西。
沙特这帮中东小暴发户,肯定是没能力把自家货币变成国际结算货币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的货币功能已不复存在。这也就是说,沙特必须要将石油与一个别人家的货币挂钩,否则的话,石油卖出去,自己收什么回来呢?
所以,对沙特来说,这个石油结算货币的资格横竖自己都拿不住,所以送给美元,自己也没啥实际损失。
而利益确实实打实的。
美国是世界老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傲视全球,所以它家的货币最坚挺——沙特也不想自家卖油换回的钞票,隔个夜就成一堆废纸。
而与美国合作,还可以换得美国的保护。
最关键的是,跟美国合作,沙特只需要支持美元与石油挂钩就行了,什么国际石油交易市场的主导权,石油定价权等等,美国统统不稀罕,沙特可以全留在手中——而这可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源,把它利用好了,沙特别说在中东,哪怕在世界舞台,都能够呼风唤雨,成为一股重要势力——只要别过分伤及美国就行。
而反观俄罗斯,如果跟它合作,那么俄罗斯必须实现对石油的直接控制,从具体的石油交易层面,来操纵国际政经格局。这种模式下,俄罗斯不可能给沙特留下太多的自主空间。沙特的石油,将彻底沦为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工具,主要为俄罗斯——而非沙特的国家利益服务。
所以,在石油资源的政治化利用方面,美俄不同的利用方式,也决定了沙特铁定亲美,而坚决反俄。
总而言之,美俄的国情,以及与中东的地缘关系,决定了,美国与沙特之间,可以发展共赢模式的合作,而俄罗斯与沙特,则注定只能是个零和游戏。基于这种不同的利害关系,沙特当然愿意亲附美国,对俄罗斯打击到底。
经济危机跟油价下跌有什么联系(尤其指加拿大)?
不是说经济危机来了,油价贵了就没人买!
经济危机的到来是一个很复杂的!就说这一次吧,他是因为美国次级债造成的全球经济危机! 谁都知道现在能源在全球都是很重要的,80%的国家也很短缺!在经济危机到来时,物价上涨,当然石油也上涨,在08年11月多分,油价达到最高147美元一桶,这是因为经济危机从开始走向定点过程造成的!我用的是白话,简单的理解,经济危机大小企业都很缺乏资金,银行资金不足!那就利索当然的提高利率,来吸引公民私人的资金!这是油价上升的原因!当然我解释的也不是很清楚!
油价的下降,这当然牵制到政府!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救市!
这是我的资料
尽管最近一周,国际油价回调到每桶70美元以上,尽管国际石油巨头发出警告,高油价可能卷土重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的短短数月,国际油价从每桶近150美元的高位,急剧下挫,“腰斩”一半。
应该怎样理性看待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和相关产业而言,这是利好,还是利空?
油价与经济周期强相关
全球金融风暴正逐渐影响实体经济,国际油价受此影响掉头向下。从站到每桶147.27美元的新高,转眼到在六七十美元之间徘徊,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
这样惊心动魄的“飞流直下”,在北京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李哲的眼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于过高油价抑制需求,市场中的投机遭受打击,油价回落到110美元/桶左右。
第二阶段是金融危机的集中爆发,使市场信心受到影响,对后市忧虑升温,出现抛售行为,油价波动很大,最终跌破100美元关口,回落到90美元/桶左右。
第三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阶段,全球金融风暴开始侵蚀实体经济,在需求严重下滑的情况下,油价开始向供求基本面回归,这一阶段可能会比较长,与经济周期有很强的相关性。
最新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如今石油需求的疲软,国际能源机构在其10月份的国际石油市场月报预计中,调低了今明两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作为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美国9月份石油进口量比8月份下降13.5%,同比降幅达16.4%。与石油消费下滑相对应,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原油库存持续上升。如美国能源部最新报告显示,在截至10月24日的一周里,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增加670万桶。另据欧佩克数据,截至9月份,欧盟15国加挪威的原油库存已连续6个月超出最近5年的平均库存水平。
“去年一年之内,美国商品交易所的投机多头头寸就从17万手增加到27万手。”对于曾经的高位,李哲认为确实有炒作的因素,但他同时提醒:从长期来看,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缺乏良好替代品,在刚性需求的支撑之下,将来油价还会上涨。“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将是决定今后油价走向的最重要因素。”
抓住油价下跌的机会
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基础生产原料,国际油价的变化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李哲认为,国际油价的下跌总体上对我国来讲是个利好消息,首先是改善油价倒挂现象,有助于理顺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第二是为成品油价格改革带来机会;第三是给我国提高战略储备量提供机会;第四是减少输入型通胀,缓解我国通胀压力。
与全球石油需求疲软相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拉动了我国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原油1.35亿吨,同比增长8.8%;进口成品油3128万吨,同比增长16.5%。其中8月份和9月份,我国原油进口并未有所减少,分别为1565万吨和1503万吨。能够较准确反映国内石油需求走势的原油加工量为2.58亿吨,同比增长5.5%。
但是在我国石油需求强劲的背后,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据中国石化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原油加工量自7月份达到3030.6万吨的高峰后,近两个月连续下降,9月份为2825.1万吨。
正如李哲所言,国际油价的下跌,对我们是个机会。目前国内各地国Ⅲ标准93号汽油每升售价为人民币6.25元左右,相当于每加仑3.46美元。而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10月27日当周美国汽油价格为每加仑2.656美元,已低于国内汽油价格。据了解,当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至每桶85美元时,国内汽油和柴油的零售价格都将与国际油价持平。
国际油价下跌,为我国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推进相关制度改革,打开了“机会窗口”。更可喜的是,CPI增幅也开始回落,如此良机,我们应该珍惜。(记者 唐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