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写」煤价飙涨、矿区排队等煤,有贸易商一笔交易就挣600万

2.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3.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对今后中国经济运行有什么影响

4.煤炭行情怎么那么差 谁能对2012年煤炭行情分析 科学 13963242777

「特写」煤价飙涨、矿区排队等煤,有贸易商一笔交易就挣600万

油价煤价谁在调控_油价煤价谁在调控呢

2020年12月29日,今冬最强寒潮袭击北方地区。在河北省秦皇岛港口,寒风凛冽。即便在太阳的照射下,白天最高气温仅有零下三度,靠近公路的河流均已结冰。

在空旷的厂区里,除了架在上空的铁路运煤专线外,随处可见一座座堆积成山的煤堆。但与往年相比,这些煤堆已有所减少。

当天下午,在秦皇岛港口附近,秦皇岛港口的一位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介绍,受天气转冷和经济复苏加快影响,下游终端耗煤需求大幅回升,纷纷增派船赶往北方港口抢煤。

“抢煤“,成了近期众多煤炭交易商的常态。

“今年赚的还可以,就是煤炭资源太紧张,没货。”江志明从事煤炭贸易十多年,目前在一家发煤企业从事管理工作。

2020年11月中旬以来,煤炭需求持续高涨,煤价不断攀高。

“这个月的煤价,是十年一遇的行情。”江志明告诉界面新闻,“胆子大的赶上了,有的人都没想到能赚到这么多。”

沙经理常年在黄骅港、秦皇岛码头装船。10月左右,他所在的公司以每吨560元的价格,提前抢到了煤。两周前以每吨760元的价格出手,一笔卖了3万吨煤,不算中介费,赚了600万元。

“这不算赚的多的,有些大贸易商发财了。”他说,前几年煤价忽高忽低,做煤炭贸易不赚钱。

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炭分析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内陆电厂并不缺煤,挣钱多的贸易商,多为沿海电厂供货。

界面新闻获悉,12月31日,北方港煤5500K动力煤现货价格已达850元/吨,现货交易成交价约823元/吨。多位行业人士认为,煤价上涨趋势或延续到2021年1月中旬。

江志明预计,动力煤价格可能达到1000元/吨。这将接近煤价12年来的高位。

2008年,动力煤现货价格冲高至1060元/吨。自2012年起,煤炭行业结束十年黄金期,煤价随之滑落,之后经历起起伏伏,但再没能站上1000元关口。

2020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受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用煤需求旺盛、气温偏低采暖用煤有所增长影响,今冬煤炭需求较前几年增加较为明显。

12月,全国发用电同比增长11%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因寒潮来袭,当月全国日最高用电负荷超过夏季峰值,20个省级电网用电两位数增长。

除经济快速复苏、煤炭需求激增因素外,煤炭主产地供应受限,也是今年煤价走高的主要原因。

作为第一产煤大省的内蒙古,今年开展了倒查20年涉煤腐败问题,当地煤炭供应受到影响。下半年发生多起煤矿事故,导致环保、安全检查升级,也加剧了煤炭供需紧张。

目前的坑口煤炭,是非常抢手的资源。在部分主产区,出现了近年少见的“排队等煤”现象,煤炭价格也一天一涨。

12月30日,据榆林煤炭交易中心官微消息称,榆林地区在产煤矿销售普遍较好,煤矿即产即销,均没有库存。面煤、籽煤出货顺畅。

榆林煤炭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2月23日至今,榆林地区35家煤矿上调价格,涨幅5-40元/吨不等。

“煤价太高也有风险。”

在另一位李姓煤炭贸易商看来,目前真正的市场煤交易并不多,电厂要求兑换长协,且均根据需求买煤,并不会像以前那样进行囤货。

“高日耗、低库存”,已成为下游电厂普遍现象。个别电厂库存可用天数,甚至降至个位数。

12月28日,河南安阳市发改委发布《安阳市煤电气保障情况分析报告》称,安阳市两个热电厂电煤库存均处于警戒以下。

其中,大唐安阳电厂可用优质煤库存4万吨左右,每天耗用8000吨,可用库存不足5天;大唐林州电厂可用优质煤库存6万左右,每天耗用6000吨,可用库存10天,均严重低于最低库存警戒线。

安阳市发改委表示,电煤告急的原因,主要为煤源紧张及运输困难。

安阳市主要采购山西煤,由于部分煤矿停产,山西煤源紧张,煤价由每吨400多元涨至600多元,即便接受高价,依然很难买到。

大唐安阳电厂每日进煤3000吨,缺口近5000吨。大唐林州电厂每日进厂3000吨,缺口3000吨。预计这两个电厂后期库存仍持续下降,停限热风险极大。

12月28日,全国出现大面积降温,中央气象台发布最高级别橙色寒潮预警。此次降温范围覆盖了全国中部到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煤炭运输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煤炭矿区“一煤难求”,铁路发运压力不小,煤炭港口也热闹非凡,派船北上增多,运价连续创新高。

秦皇岛煤炭网信息显示,截至12月15日,海运煤炭运价指数报1346.54点,各航线运价均刷新近三年新高,秦皇岛、唐山、沧州三港口合计锚地船舶数量170艘,电厂采购需求高。

在上游供应不足、需求旺盛的带动下,港口煤炭库存快速下滑。

界面新闻获悉,2020年8月中旬至今,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已连续四个月处于500万吨的低水平,甚至下探至490万吨。

一位资深煤炭分析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秦皇岛往年的库存量一般在550万-600万吨。

“从来没有这么低过”。

据他多年观察,秦皇岛下锚船超过30艘、甚至40艘以上,港口存煤量在500万的低位徘徊半个月左右,煤价肯定会上涨,且将带动周边港口煤价。

界面新闻获取的一份近期秦皇岛港煤炭昼夜生产情况表显示,当前秦皇岛煤炭日均发运煤炭52.4万吨,铁路日均到车6439万吨,港口卸车6453车。

“秦港的设计能力是1.93亿吨,即日均发运52.8万吨,目前发运量接近设计能力。”某贸易企业驻秦港业务经理周先生告诉界面新闻。

在另一煤运港口黄骅港,目前煤炭库存仅为150万吨,日均发运量创新高。

界面新闻从国家能源集团神华黄骅港务公司获悉,12月,黄骅港日均发运煤炭达60万吨。

2020年,黄骅港年度煤炭吞吐量达约2.04亿吨,秦皇岛煤炭吞吐量约达1.76亿吨。黄骅港超越秦皇岛,成为中国煤运第一大港。

秦皇岛港是中国“北煤南运”主枢纽港,分为东、西两个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煤炭码头和原油管道运输码头。西港区以杂货、集装箱装卸运输为主。

上述不愿具名分析人士认为,秦皇岛港被黄骅港超越的原因在于总调度量不足。大秦线曾出了两起事故,煤炭运送产能降至480万吨,之后大秦线进行检修,煤炭货运部分分流至其他港口,检修结束后,运送产能也未恢复。

另一机构分析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很多电厂在曹妃甸拥有自己的码头,蒙冀线分流了大秦线运量,曹妃甸港则分流了秦皇岛港的货运量。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秦皇岛煤炭交易中心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秦皇岛港和黄骅港的客货源结构不同。秦皇岛港属于公共码头,户头较多,这使其垛位的运送效率没有后者高。

据该人士介绍,黄骅港煤炭吞吐量中,除伊泰集团年1000万吨外,均为国家能源集团煤炭,属于业主码头。

秦皇岛煤炭则基本由四家煤企构成,七成煤炭来自山西。其中,同煤集团占大头,每年下水量达5000万吨,中煤集团约为4000万吨,国家能源集团和伊泰集团分别约1000万-1500万吨。

煤价的抬高,也与煤炭进口政策不断收紧有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煤炭进口量2.65亿吨,同比下降10.8%。

其中,10月进口煤炭1372.6万吨,同比下降46.56%;11月进口煤炭1167万吨,同比下降43.8%。

据普氏能源统计,今年1-8月,中国进口澳洲动力煤3860万吨、治金煤3160万吨,合计7020万吨,平均每月进口近1000万吨。

澳洲煤炭主要在广东、福建省等南部港口卸货。目前,华南不少电厂只使用5500大卡煤。澳煤进口受限后,5500大卡煤在市场上紧缺,只能依靠神华集团和同煤集团的煤炭替补,出现结构性短缺。

一位在中东从事煤炭进口的贸易商告诉界面新闻,限制澳煤进口后,印尼、俄罗斯 、南非、哥伦比亚的进口量均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进口煤缺口。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将带动煤炭需求进一步增长,煤炭供需可能出现紧平衡状态。

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主要负责人公开表示,将全力组织增产增供,指导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产能释放。此外,根据供需形势适当增加煤炭进口。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日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将做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电厂存煤水平,确保不出现缺煤停机。

国家统计局12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煤炭行业利润正加速修复,11月当月利润同比增长9.1%,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截至12月28日,全国统调电厂电煤库存达1.32亿吨,可用天数为17天,处于高位水平。其中,湖南电煤库存336.9万吨,可用25天;江西电煤库存248.7万吨,可用16天。

(文中江志明为化名)

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摘要

 上周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紧接着21世纪等媒体报道央行窗口指导一级交易商、额外增加MLF额度买入中低等级信用债,而在周末一行两会集体发布了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监管尺度有所放松,而市场也闻风而动,当天股市大涨债市大跌,这是不是意味着痛苦的去杠杆不做了,要重新开闸放水呢?

 客观来说,目前的政策确实存在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

 最直观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增长。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在过去10年当中仅高于金融危机时09年1季度6.4%的增速。

 从三驾马车来看,均在减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从17.6%降至12.3%,内需中的投资增速从7.6%降至5.2%,消费增速从9.8%降至9%,而且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从生产法来看,2季度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增速居然有所反弹。但是服务业的回升主要归功于三大行业,交运仓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前两者的回升还好理解,一个代表物流行业、一个代表移动上网,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业增速的回升有点不合逻辑,因为金融业做的是钱的生意,但明显到处都缺钱啊,货币和融资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业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这其实说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经济还在增长,大部分靠货币驱动的传统经济都在减速。

  二是债务违约激增。

 今年上半年,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从债券市场来看,到目前为止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违约主体数量测算的信用债边际违约率为0.5%,远高于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债市违约未兑付的本金大约800亿,占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比重也约在0.5%。

 而且从违约企业类型来看,只有7%是地方国企,而民营企业比例高达74%,其余19%的所谓中外合资企业其实也是民营企业,民企是债务违约的重灾区。

 而从P2P行业来看,6/7两月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最近一年半以来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外,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告质押股票存在强平或者面临强平风险。

  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

 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都需要钱,而代表全社会融资的最重要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为9.1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亿,6月末的社融余额增速降至9.8%,创下03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还不足以代表真实的融资变化,因为政府融资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银行活动不在社融的统计当中,所有的融资都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看一下银行的总资产。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57万亿,同比增长仅为6.9%。

 而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7.6%,这已经远高于银行的资产增速,说明目前的融资增速已经保证不了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会带来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

 问题是,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要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办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

 首先,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做了调整,6月份货币政策例会表态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明显不同于以往讲的“合理稳定”,已经暗示了货币政策转向了中性偏松。

 从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3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基础货币,相比于央行35万亿的总资产,这一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针对信用市场的冻结,央行还创设了MLF抵押品机制,鼓励公开市场交易商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并可以从央行手中换取流动性。

 从效果来看,其实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在货币市场,目前7天回购利率R007已经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点下行了100bp,已经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场,上周AA级企业债利率也终于开始下降。

  放水没有未来、举债没有空间。

 但是,如果还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实是没有未来的。

 在08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过三轮超级宽松周期,央行分别在08年、12年和15年放松了货币政策,从结果来看,确实在随后的一年都出现了经济的反弹,但是都不可持续,结果是货币越来越多,债务越来越高,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发动经济主体再度举债。但是在经过三轮举债之后,经济的总负债和GDP的比值已经达到历史顶峰的250%,其实已经没有举债空间了。

 很多人说250%的负债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负债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确实负债率多高是顶没有定论,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为日本是个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负债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国也只有250%左右,和我们基本相当。另外,我们其实不应该和发达比,因为发达是高会,而中国是发展中,而BIS数据显示发展中的平均负债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负债率已经太高了。

 如果把中国三大经济主体分拆来看,目前负债率最高的是企业部门,其负债/GDP高达159%,处于全球最高位,未来只能去杠杆,没有举债空间。

 而居民部门负债/GDP也达到55%,虽然貌似低于美国等80%-100%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居民占GDP分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用居民部门负债/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

 最后看上去唯一能举债的是政府部门,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直接负债/GDP的比值大约为36%,但是这只统计了国债和地方债,没有考虑到以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银行、社保和医保资金压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隐性负债,这其实说明政府的举债空间也没有那么大。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接近1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6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国的M2只有10万亿人民币,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老是不停放水,别人不停紧缩,那么汇率该怎么办呢?

  可以降准,不要降息;可以宽货币,不要宽信用。

 客观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轮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还是和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三轮放水,央行都是降准、降息一起来。降准相当于宽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而降息相当于宽信用,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而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避免信用冻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再度刺激经济和地产泡沫。因此适当的定向降准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而且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5.5%,而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有6%,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尽量不要降息,因为这相当于对地产泡沫火上浇油。而且目前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只有4.35%,处于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下调空间。

 因此,只要央行坚持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去主动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样。

  二是靠监管放松。

 这一次的信用收缩,源头其实就在于去杠杆下的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全面规范。

 从12年到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从120万亿将近翻一番到250万亿,这背后的主要其实是影子银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有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帮助银行逃避表内资本监管,从而使得货币超发。

 而从17年开始,随着资管新规的起草、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影子银行先后开始萎缩,最终导致了社融当中非标融资的全面下滑,从而拖累了社融增长。

 因此,如果金融监管放松,确实是有助于缓解信用紧缩。而在上周末(7.21-7.22)三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确实在监管尺度上有所放松,因此市场的反响也特别热烈,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

  去杠杆节奏放缓,绝非再度加杠杆。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所以资管新规给各家银行留出了两年半的缓冲期,同时在操作上给各家银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说自己来掌握影子银行的回表节奏,老产品清不掉的可以暂时续作,新产品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配置非标资产。

 但是,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因此影子银行也不会死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规模必须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过去影子银行发展失控导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这样的错误相信我们不会再犯了。

  三是靠财政发力。

 其实除了靠央行放水、监管放松之外,靠财政发力也可以缓解信用紧缩。

 财政一方面通过税收从经济当中收钱,另一方面通过支出把钱花出去。因此财政拿的钱越少,花的钱越多,经济当中的钱也就越多。

 而财政花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过去三轮经济减速周期当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观察到财政支出实际增速的明显回升,以及财政赤字率的明显扩大。

 而当前要改善信用收缩,其实也可以考虑再度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财政发力的副作用应该远小于货币放水。

 而且可以改变财政花钱的方式,从加大财政支出转变为减少财政收入,也就是加大减税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实打实的减税。

 这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减税降费,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我们的税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其中没有一项低于10%的GDP名义增速。

 如果税收增速和经济增长相当的话,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就分别多交了1900亿,600亿,以及700亿,合计多交了3200亿。这说明我们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大幅上升。如果把这部分多交的税退给实体经济,那么全年就可以减税6400亿,直接拉动0.8%的GDP增速。

 而且我们看美国的经济、股市不断上行,其实货币还在收紧,就是靠减税在激发经济的活力,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层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货币定向宽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并未直接降息刺激经济。

 而金融监管政策只是尺度调整,放缓了去杠杆节奏,让影子银行平稳关闭,从而让去杠杆更可持续,但绝非重新发展影子银行再加杠杆。

 而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还是饮鸩止渴,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减税的好处有很多,可以直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而放水举债其实是加重了实体的长期负担,减税也可以稳定经济增长,而且把钱从政府还给实体经济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鸟。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一、经济:下行持续承压

  1 )需求依旧低迷。 7月中上旬主要37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8.8%,降幅比6月的-19%明显收窄,但其中三四线城市销量降幅仍高。7月前两周乘联会乘用车零售、批发增速分别为-12.9%、-14.3%,显示汽车销售依旧低迷。

  2 )工业继续减速。 7月中上旬6大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长11.3%,增速与6月份基本持平,但7月中旬发电耗煤增速大幅降至3%。7月前两周全国高炉开工率比6月明显下降。均显示7月工业在继续减速。

  3 )经济下行承压。 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从需求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明显下滑,从生产看,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的回升难以持续。2季度社融增速降至9.8%的历史新低,意味着下半年经济仍将承受持续下行的压力。

  二、物价:通胀压力减弱

  1 )食品价格反弹。 上周菜价反弹,猪价大涨,食品价格结束5周下跌,环比上涨0.8%。

  2 ) 7 CPI 小降。 7月以来菜价、猪价先跌后涨,截止目前7月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环比分别下跌1.1%、2%,预测7月CPI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6%,7月CPI小降至1.8%。

  3 ) 7 PPI 回落。 7月以来钢价高位震荡,煤价油价见顶回落,截止目前7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持平,预测7月PPI环比下跌0.1%,7月PPI同比见顶回落至4.4%。

  4 )通胀压力减弱。 2季度虽然PPI小幅反弹,但CPI明显回落,整体物价仍在继续走低,2季度GDP平减指数降至2.8%,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PPI已经见顶,后续回落幅度将加快,而CPI将继续保持低位,这意味着后续通胀压力仍将继续减弱。

  三、流动性:货币维持宽松

  1 )货币利率小升。 上周货币利率R007小升8bp至2.69%,R001上行14bp至2.5%。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上行15bp至2.46%。

  2 )央行大幅投放。 上周央行操作逆回购5800亿,逆回购到期400亿,逆回购净投放5400亿,国库现金净投放700亿,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6100亿。

  3 )汇率继续贬值。 上周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走弱,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79、6.78。

  4 )货币维持宽松。 上周央行发布关于资管业务的《央行通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新规》细则,其中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改变,但在标投资、压缩节奏、计价方式等方面较市场最悲观预期有所放宽。我们认为在信用收缩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将保持宽松格局,而金融监管尺度的放宽也有助于改善信用冻结,但不会改变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方向。

  四、政策:加大信贷投放

  1 )国税地税合并。 发布《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国地税由分设向合并改革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纳税人便利度,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治理现代化。

  2 )央企重组整合。 央企重组整合仍被国资委列入下半年重点工作。国资委表示,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加大信贷投放。 银保监会表示,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五、海外:特朗普点评美联储,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1 )特朗普点评美联储。 特朗普上周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没有为美联储加息“激动”,每次经济走强联储就要再次加息。特朗普评价鲍威尔今年出任美联储主席,称他在联储委任了一个很优秀的人。但他认为联储加息可能干扰美国经济复苏,称担心加息的时机可能不好,在日欧央行都保持货币宽松时,加息可能会让美国处于“劣势”。

  2 )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上周鲍威尔出席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听证,重申当前最佳途径就是保持渐进加息,很难预料当前贸易讨论的结果,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均衡,FOMC意识到加息太快或太慢的风险。

  3 )特朗普指责欧盟操纵汇率。 上周特朗普称,欧盟等一直在操纵汇率,并降低利率,而美国在加息,美元也变得越来越强。其讲话过后美元指数走低。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已经大幅上涨近5%。

  4 )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看多美国经济。 上周三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周三对经济发表了乐观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常态,现在的经济增速是3%,两个季度后可能达到4%,而且未来还将出台更多的减税措施。

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对今后中国经济运行有什么影响

虽然经济繁荣离不开石油,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却主要是由煤炭而非石油来驱动,因为中国一次能源总消费中70%是煤炭。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同样水平的价格上涨,煤炭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大於石油价格上涨2.5至3倍。因此,中国的PPI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於煤炭价格。

过去5年内,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全国煤炭产量以年均11%的速度递增,而电力、冶金、建材等三大主要耗煤行业的煤炭消耗增长更快。特别是电力行业,2005年以来,全国新增装机2.94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增加2.42亿千瓦,相应增加煤炭消费7亿多吨,去年电力煤炭消耗达到14.3亿吨。同期冶金用煤从2.3亿吨增加到4.2亿吨,建材用煤从2.9亿吨增加到3.5亿吨。2008年上半年,火电装机增长12.7%,钢材增长12.5%,水泥增长8.7%,煤化工产业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之势,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正快速延伸扩展。中国的煤炭危机由煤价上涨和电煤短缺中初见端倪。

中国煤价也已经大幅度上涨。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同优混煤价格从270元/吨左右开始上涨,截至到2008年7月21日,达到1065元/吨。由於煤炭与石油之间的可替代性,国际油价上涨会推动煤炭价格上涨。即使中国煤炭基本自给,国际煤炭上涨至少会加剧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预期。国际能源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反映全球能源供求关系。中国和印度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都是人口大国,一次能源消耗都以煤为主,加上高速增长的经济,种种因素都是对未来煤炭需求的有力支撑。与不断增加的需求相对应的,是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煤炭市场价格也会在将来供求失衡的预期下得到有力支撑。

有专家认为,中国煤炭资源的价值被长期低估,但经过近几年价格上涨,价值低估状况得到改善,今年上半年短期快速突现,投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这麼分析即使有其合理性,也不能指望有短期大幅下行的可能。如果煤炭需求仍然以目前的增长速度,考虑到即将出台的资源税和环境税,煤炭价格继续上行的可能性很大。

理论上说,煤炭不会用完,煤炭资源的稀缺将以价格来体现,价格会上涨,直至有效的能源替代出现。按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反过来,一旦中国出现煤炭短缺而需大量进口,将对国际煤价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中国煤炭消费已占全球总量的40%之高。那麼,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对今後中国经济运行有什麼影响,短期的能源价格政策对中国长期能源战略有什麼影响?这是一个能源战略政策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果现在把低价煤炭通过钢铁等高耗能产品而大量出口,煤炭短缺时再以几倍高价买回来,我们是不是在为别人白辛苦?目前石油给予我们的教训应当吸取。今後的国际煤炭市场也不容乐观,印度也是一个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国家,经济正以8%的速度增长,也将很快进入高能源需求阶段。到2020年,美国可能还有很多煤炭,但会以什麼价格卖给你?如果煤炭短缺真的出现,中国能源安全会受到什麼样的威胁

煤炭行情怎么那么差 谁能对2012年煤炭行情分析 科学 13963242777

四季度煤炭价格会企稳然后缓慢回升,但是不会回升到以前的价格了,总的形式供大于需没有改变。

影响煤炭价格总共有三个因素:1煤炭产能过剩2用电量需求增速下降3进口煤炭冲击。

现在只有第三个因素在改变国际煤炭价格已经连续三周在上升但还是低于国内煤炭价格,相差不大。煤炭进口量也在降低对国内煤价影响在缩小。但前两个因素并没有变化。国家已经在出台政策规范生产,煤炭行业在在进行着洗牌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用电需求量因为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