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溶剂油成分-6号溶剂油价格是多少
1.谁能告诉我,6号溶剂油提取的食用油到底有什么危害?
2.六号汽油是什么?
3.转基因大豆油6号汽油浸泡工艺?
4.化学浸出法提炼的食用油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谁能告诉我,6号溶剂油提取的食用油到底有什么危害?
6号溶剂油是一种石油馏分,主要成分是正己烷,含量约为74%。虽然它可以提取食用油,但是其本身具有毒性,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四肢麻木等慢性中毒症状。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它具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能会造成神经毒性,长期积累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此外,如果6号溶剂油中残留有苯、甲苯等芳香烃,这些物质也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例如,苯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白血病等癌症的发生。
因此,虽然6号溶剂油可以提取食用油,但是由于其本身的毒性,应该尽量避免长期接触和使用。如果您需要提取食用油,建议选择其他更为安全的方法。同时,如果您已经接触了6号溶剂油,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如清洗皮肤、呼吸新鲜空气等,以减少其对身体的危害。
六号汽油是什么?
六号轻汽油 取自 中国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即为6号抽提溶剂油 主要成份为正己烷(C6H14)74%和环己烷(C6H12)16%,其中, 正己烷的闪点为-23℃, 自燃点为225℃, 爆炸极限为1.2~7.5%, 沸点为68.7℃; 环己烷的闪点为-16.7℃, 自燃点为245℃, 爆炸极限为1.3~8.4%, 沸点为80.7℃ 从这两种溶剂的爆炸极限和闪点来分析,火灾危险性应该为甲类,因此石油醚和6号抽提溶剂油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也应将其确定为甲类物品,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 没有6号汽油,你大概看错了
转基因大豆油6号汽油浸泡工艺?
记者首先拜访了我国油脂专业学会常务理事罗永忠高工。据罗工介绍,利用有机溶剂能够溶解油脂的原理生产食用植物油,称为“浸出法”制油。该工艺技术相对我国传统的物理“压榨法”制油,具有成本低、出油率高、产品质量好等优点,我国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70年代得到广泛推广,目前全世界大型制油企业都在普遍采用。浸出工艺使用的“6号抽提溶剂油”,由国家指定的定点炼油厂按国家标准制炼,所含有害物质已降低到十分安全的程度,其储存和运输实行全封闭运作,不受任何污染,而且我国对此项技术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大型和国有企业产品的溶剂残留量都控制在百万分之五十以内,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食用标准。
对当前市场上的确存在食用油溶剂残留超标的现象,罗工说,少数不法厂商不到国家定点厂购买溶剂油,或不按国家规定的工艺程序生产,进而造成食用油脂污染。还有一些不法商贩利欲熏心,故意在合格的散装油中掺假,以卑鄙的手段降低成本损害消费者利益。但这些并不能否定该项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这位技术权威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制造商和市场流通各环节的监管力度,使监管到位,同时也提醒消费者购买食用油时,尽可能选择大企业的品牌产品。
就食用油的卫生现状,记者走访了成都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据食品工业及相关产品监督室主任杨军介绍,6号抽提溶剂油的沸点为60℃~80℃,其挥发性很高,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工序“折腾”,制成的精炼油已不存在汽油污染。为此,1994年由国家卫生部监督司批准通过的精炼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已不再把汽油残留量纳入要求检定的指标。杨主任还谈到,有些油脂厂生产销售的毛油和一些低档次的二级油中,芥酸和油溶性有机化合物(如醛、酮等)含量较高。醛、酮是致癌物质,大量摄入含芥酸的油脂会导致心肌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较发达地区已不再食用这类低档油。监管部门随后也会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方案,提高食用油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
----------------------------------------------------------------------
1.食用植物油的制取工艺
我国和国际上一样,食用植物油的制取一般有两种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从油料中榨油的方法。它渊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现今的压榨法是工业化的作业。浸出法是用化工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种方法。从世界食用油脂制取工艺的发展历史来看,浸出制油工艺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浸出法首先在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油脂科技工作者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浸出法制油技术在我国的油脂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浸出工艺在药品和其它食品的生产领域也有较广泛的使用。)
对上述两种制油方法,生产企业按不同需要选用,用其所长,互作补充,往往在同一个企业内采用压榨和浸出两种方法。例如,在生产风味油脂,如浓香花生油、芝麻油等时,为了保留油脂一定的浓香味,就得采取压榨法(通过压榨前的高温蒸炒才能出香味),而不采取浸出法。但压榨后的“油饼”内存留着的油脂,还得用浸出法充分地抽提出来,再加工成成品油。再如,一些专门从事大批量非风味油生产的大型企业,它可以只用浸出法,也可以在用浸出法之前,先有个“预榨”过程,即用压榨法从大量油料中榨出一部分油脂,再用浸出法从“油饼”中抽提出其余的油脂。这样两种方法的互补,既充分利用了“来之不易” 的原料,又减少了溶剂的用量。
除了上述两大生产工艺之外,在小批量风味油生产中,还有“水代法”、“水溶法”等工艺。
2.从毛油到成品油
不管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都还不能吃,它被称作毛油。毛油中含有种种杂质,包括原料中的,榨取或浸出过程中产生的。有些杂质对人体极为有害(如棉籽油中的棉酚)。毛油经过进一 步加工(即精炼),去除杂质,成为可以食用的成品油。从毛油到成品油的加工过程,一般指脱胶、中和、脱色、蒸馏脱臭。也就是说,压榨和浸出只解决制取毛油,而使毛油变成成品油,都必须经过一个化工过程的精炼。
3.成品油品质的衡量
关于食用成品油的质量,国家制定有一系列指标,称国家标准。各类油脂都有相应的标准,一般都包含了“色泽”、“气味”、“透明度”、“含皂量”、“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等项目的指标。其中“酸值”、“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为强制性指标。用国家标准检测,凡是达标的,就是可以食用的成品油。
成品油按达标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四级最低)。如要得到成品油,如一级油(以前叫色拉油),不管是用压榨还是用浸出得到的毛油,都必须作到无色、无味、无臭,“溶剂残留量”的指标必须是“不得检出”。
国家标准是由粮食、商业、卫生、医学、轻工、化工以及公安等部门协力,经过大量动物试验、医学临床研究,共同制定出来的。所以,能上市的成品油,不管是用哪种工艺生产的,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认为用浸出法生产的油不如压榨法的纯,这种看法是极不确切的。衡量食用成品油品质的根据不是制油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而是国家为各类食用油制定的指标体系。国家标准的严格性、科学性保证了食用成品油的安全性。
化学浸出法提炼的食用油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只要按照相关的标准生产,浸出油是没有任何危害的,当然,请注意这句话的前提,是按照相关的标准生产,能不能保证按照标准,这个另说。
国标规定每公斤浸出油中其最高浸泡剂残留不能超过10毫克,浸出油也不是新发明,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提取油脂的方法,日本不允许任何转基因种子,原料及制品进入日本,但日本本国销售的食用油(日本人主要吃大豆油,芥菜籽油和麻油)绝大多数都是浸出制油,欧洲各国普遍也是用这种提炼方法,你可以买日本进口的食用油,比如日清色拉油,芥菜籽油什么的,标签上都注明了是浸出。日清是日本最大的食用油生产企业。
压榨油,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天然的提取方法,其实并不是。工厂压榨完的毛油依旧需要经过化学脱色脱胶处理,照样会有残留。精炼油都是这么来的,为了漂亮的颜色,为了更高的烟点,为了没有令人不快的味道,为了去除油中的棉酚、黄曲霉素、这些都需要借助化工原料来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