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乐活的概念~?

2.全球变暖,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3.大自然的启示资料

4.全球变暖正在慢慢降低飓风的移动速度,这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关于乐活的概念~?

抚顺企鹅能源加油站-抚顺企鹅能源油价

乐活族又称乐活生活、洛哈思主义、乐活,是一个西方传来的新兴生活型态族群, 由音译LOHAS而来, LOHAS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型态过生活。

乐活(LOHAS),是由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句中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也就是“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由于乐活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乐活生活方式早已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在中国才刚开始流行。

在物质日益丰饶的今天,春节这样一个图腾仪式,渐渐地褪去了传统的民俗内核,作为一种日益简化的符号,留下的只是一个非常单纯而明确的所指,那就是:乐活——快乐地生活。

快乐是一种信念,快乐是一种活法,快乐是一种体验——在中国,春节就是乐活节。

从仪式、吃喝到玩乐

春节就是乐活节

过春节的形式随时代的进步而千变万化,但其变的只是符号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快乐至上的精神。

稍微有把年纪、有点阅历的人很容易近几十年来中国人过年方式的改变:吃肉和穿新衣的时代;回家团圆、全家一起下馆子吃年夜饭的时代;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这样不拘一格去找乐时代。在春节的物质基础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时候,过年的传统礼俗意义正越来越演化为一种快乐符号,以至于“只要开心,天天过年”便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和生活理念。

物资短缺时代的快乐补偿

过年从来都是开心又快乐的,但过年越是快乐,常常反衬出平时快乐的稀缺。

一位60后的网友在博客中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帮父母排队。在物资短缺的1970年代,祖国大地遍布人们买菜、买肉的排队身影,过年就更意味就着“抢购”,为了抢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比耐性斗体力。关于春节,“吃”的新闻在报纸上总是头条,从“粮、油、肉供应充足”到“活鸡、活鸭大量上市”再到“巧克力、饼干投放市场”。百货大楼里的确良、华达呢等服装也都成为人们过年置装的上品。苏童在《女装》里写道,当时的姑娘只要穿上条白色的“的确良”裙子都会“引来老年妇女和男性的侧目而视”。

不单要抢购东西,连观看样板戏、革命歌舞、革命**这些春节仅有的文娱活动也必须通过组织分配售票或者“限购”。1977年后,春节气氛开始活跃,有了庙会、舞会、文艺晚会,《阿诗玛》、《桃花扇》等国产**重新露面,《三笑》、《追捕》等香港和国外影片也纷纷登场,能看场**就是一种精神奢侈。《乔家大院》的导演胡玫曾回忆说,当时年轻人都有过因为追看“内部**”而在城里奔跑大半夜的经历,自己也是因目睹一男孩因爬上窗口争看外国**被摔的惨剧而萌生“一定要拍自己的**”的念头。

长期的抢购排队和难得的精神奢侈没有影响人们过节的热情。小孩子爱玩的灯笼、鞭炮、脸谱都得买,年轻人喜欢的喇叭裤、流行歌磁带不能缺,大人们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的程序少不了,丰衣足食的物质保障,直接影响到团聚的温馨感和安定的幸福感。

从吃喝到玩乐的转变

“1984年,2月16日,农历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港台歌手初见,《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港台人民热爱祖国的心声,我为之鼓掌。”辽宁省一位老人将其度过的66个春节以日记的形式记了下来,其中这样写道。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而红,彩电随即就成了抢手货。陈佩斯“吃面条”的憨态造就了延续至今的小品热,一曲《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春晚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春节符号。同样是一顿年夜饭,但“吃”的意义已经有所不同了。

而作为中国人过年传统方式的吃,其方式也在悄然变化。1990年代中,餐馆门口 “春节休息” 大红纸条突然集体消失,去餐馆吃年夜饭成了时尚。粤菜、川菜、湘菜、涮火锅……商家纷纷打出特色招牌吸引顾客。

饭桌日渐丰富,花样日见翻新,酒足饭饱的人们开始在吃之外去寻找更多的乐趣。脱去黑灰蓝的外套,在春节换上靓丽的夹克、牛仔、皮大衣,在照相馆租借西服进行拍照也成了潮流,1980年4月14日的英国《卫报》还对此作出过报道。1985年春节前夕开始,个人可以限购一台进口相机,自己拍张过年全家福也成了乐事。冰箱、洗衣机进入家庭,解决了主妇们为过年大浣洗和食物储存备受困扰的难题。

当贺年卡、挂历这些更有文化味的礼品代替了以前作为礼物的暖瓶、脸盆时,原本贴在农家小院的春联也贴进了城市里的单元楼。比起旧时春联上只求平安如意的语句,“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措辞更受欢迎。刚过上好日子同时对未来无限憧憬的人们满眼都是春节的喜悦符号。赵忠祥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用一个形容词描述1980年代人们的表情,他用郭兰英的歌《社员梦里也笑声甜》来做比喻, “我觉得那个时期的人们的表情就是,梦里也笑声甜。”

玩的升级与乐的进化

1994年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吃喝不再是过年的主题,人们用在食品上的花费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用在交往和娱乐方面则占了1/3。5个在春节结伴前往哈尔滨的年轻人在1992年时还是新闻人物,而1996年春节改为7天长假后,过年出游的人数直线上升,国内线路条条爆满,春节从旅游淡季摇身变成“黄金周”, 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载入历史。

旅行过年这种方式对春节团圆习俗的象征意义的消解这一革命性意义,其实是后来才真正意识到的。而一开始人们就注意到的,则是“身体健康”成了1990年代人通过寻呼、电话、明信片、声讯点歌等方式拜年中用得最多的祝福语。“春晚”依然准时开场,但1997年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的诞生让人们有了新的兴奋点。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让群众大呼过瘾,也掀起了后来每年对贺岁片的期待。

短信拜年这一2000年以后“新民俗”的出现,再一次刷新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据统计,2006年超过85%的人采用短信的方式来拜年,全国拜年短信量达120亿条。而与此相呼应的是,忙着加班或者远在国外的子女,电脑前一坐就可以与家人视频聊天;可以回家却又愁着没有伴的单身一族,打开网页就可以租个“爱人”见父母;天寒地冻不想动手大扫除,一个电话找来钟点工全部解决;宜家风格的房间不好贴年画、春联,买个Q版的生肖公仔同样能增添喜气;有车的自驾出游,没车的到郊外体验农家乐;饭局赶场太辛苦了,那干脆手机一关玩失踪。

春节不再有传统的形式和固定的仪式感和民俗内核,它作为一种日益简化的符号,留下的只是一个非常单纯而明确的所指,那就是:快乐地生活。也难怪一些专家们近年大声呼吁要保卫春节,虽各执己见者不乏其人,但其“乐活”的内涵却是大家的基本共识。对民俗有独到见解的作家冯骥才则说,年味淡论者,只是谈一些传统年俗的式微,错把年俗当年味,过年的样子当过年的内核,混同了春节符号的诠释形式与春节符号的人文内涵。虽然现在1000个人可以有1000种过年的方法,但其实每个人要的都是快乐。

中国乐活宣言

1. 要有DIY精神。自己装家具(宜家买的),自己磨咖啡(星巴克出品),听自己唱的歌(到KTV大开歌喉),自己家中开餐厅(属于自己和亲人间的私房菜)。

2. 要适当少写博客、短信,远离网络和聊天工具。记住,聊天记录、手机信箱和博客搜索引擎都会带来隐藏危险。

3. 要掌握更多低效率的交友方式。和家人、朋友一起看电视、打拖拉机、倾谈虽然老土,但长途电话、咖啡厅和饭桌都比短信更能增进感情。

4. 要过有机的生活。注意自己身体的环保,拒绝垃圾食品;注意地球的环保,拒绝乱扔垃圾。任何时候,挑选一个精致的自带购物袋上街都可能带来好心情。

5. 要学会在别人身上寻找快乐。在度过2个小时的沉闷时光之后,可以嘲笑并讨论大片;同理,时刻关注宋祖德、王朔和吴宗宪这些制造娱乐的人。

6. 要学会关怀别人。购买八卦杂志,成为粉丝或反粉丝。有一个偶像,或者打击对象。

7. 要对每个人微笑。包括来抄车牌的交警、税务局官员、办公室的政治对手、企图谋夺你女/男朋友的阴谋家。

8. 要在没有钱的时候租小房子,过小生活,和小胸的女人或大肚腩的男人在一起,做小男人或小女人。在没有成为成功人士前,用企鹅QQ交朋友,用奇瑞QQ上环市路,是实用主义而不是阿Q精神。

9. 要学会享受单身的生活。在春节抛开问你结婚没有的亲戚独自旅行,用微波炉创作出单身食谱,偷偷在大厦养101斑点狗或者加菲猫。

10. 要享受平凡。穿感觉良好的衣服,而不是穿Prada的中国人。不做Logo的奴隶,不做名利场中的虚荣庶民。

11. 要注重创造。想将梦想照进现实,先忘记高考、学历、薪水和世俗眼光,网络、拍照手机、选秀节目都是你的舞台。

12. 要学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你的私家车不得不因为停车费、油价和塞车问题放在车库的时候。

13. 要学会从繁重的生活中消失,独自去步行街刷卡,去云南,去东南亚,或者做个自己购买小岛的白日梦。

14. 要学会重复使用资源。一张好看的碟,自己看第一次,和最喜欢的人一起看第二次,和好朋友一起看第三次。

15. 要掌握快乐的境界。快乐的低级境界,是欺骗自己原来很快乐;快乐的中级境界,是明明很快乐,却嚷着有人比你更快乐;快乐的高级境界,是在不快乐中寻找快乐——乐活不是赖活,乐活是乐天知命,也是活出生命。

全球变暖,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全球变暖,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都是片面的,如果是自然变暖,是好事,人为破环变暖是坏事,主要是变化的快慢问题。 自然变暖是个慢长的过程,时间长,各种生物能够适应进化,还可以使生物繁荣。 人为破环变暖是坏事,变化过快,除了人类,其它生物来说是灾难。只有少数生物可以存活。

地球变暖会带给我们什么?1982年开始的持续了一年多的暖流现象导致太平洋水面温度比正常温度高了4至5度,鱼类亡、珊瑚亡,经济损失数近百亿;1986年、1990年、199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飓风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014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甚至持续了2年多,是自20世纪有观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峰值最高的一次。持续了这么久且如果反复出现,“世界末日”就绝不是预言。

我们正在亲手制造这场预言家预料的事件。能源消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高、森林植被被破坏、人口增长等等,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导致陆地与海洋温度差减小,空气流动减慢,雾霾长时间停留在大气层、人类无法正常呼吸、城市淹没在不可逆的污染中……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存环境,无论GDP如何增长、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无论人工智能如何秒脑、无论我们自我感觉在宇宙中有多强大,我们都离危险越来越近,因为,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处境已经如此危急。

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追求GDP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排放污水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城市扩张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向着我们没有意识的那个绝境走过去吗?是不是要在失去最后一片蓝天碧海之后慨叹

“假如可以回头?”那便是现在,只要有意识,什么时候都不显晚。

大自然的启示资料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 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模仿肌肉活动,推动鳍的运动。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雷。

昆虫的复眼是由千万个小眼组成的,由于小眼之间的相互抑制,使眼具有突出影像的边框、增大清晰度的功能。人们仿效苍蝇腹眼中小眼的蜂窝型结构制成了用于科研的“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摄1329张照片, 其分辩率达4千条线

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全球变暖正在慢慢降低飓风的移动速度,这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全球变暖的益处 如下:

全球变暖将使全球热量上升,使得农作物的播种范围扩大,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增高,空气中的水汽增加,有利于降水,所有这些因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气候变暖,将使大气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的雨水。在非洲的北部、亚洲的中部、以

及我国的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将由暖干性转变为暖湿性。

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的戈壁滩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将变得更适宜人居。

3.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

盖率近年来也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4.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的持缓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

普通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近十几年来,全球的作物产量持续增加,气

候变暖,自然灾害减少,雨水丰沛是决定性因素。保证了全球饥饿人数大幅下降。

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今年的暖冬的取暖用油大幅

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国际油价的下降。中国的暖冬也使供暖部门节约不少能源

6.西藏真正有开发利用空间的土地都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方可开发利用条件部分具备,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调温农业基地,利用沙培、水培等技术,再加上对光温水土气等农作物生长基本条件的调控,开展高科技设施农业的研究。比如通过温室农业,在这些区域开展水果、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等种植,甚至可以适度建设温室种植优质高产饲草,解决牲畜冬春季饲料短缺的问题,同时减轻对草原放牧压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恢复。

7.温度升高将对高原农作物生产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高寒农区农作物播种期提前,无霜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提高;二是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农区越冬作物早熟,可以进行作物复种;三是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长旺盛。也就是说昔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世界屋脊,将变成像江浙地区那样的鱼米之乡。

8.与此同时,地球开始变暖。而到了冬天,雪也少了,居民基本不必用铁锹铲除门外台阶上的积雪

9.对于俄罗斯来说,气候变暖的好处绝非仅是沟通一条北冰洋航线那么简单,真正令俄国人感到兴奋的,是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大荒原在变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后,可能释放出巨大开发价值,届时原本作为流放地的西伯利亚严寒大地,将成为俄国人的“美丽新世界”。

10.季风降水所不及的西北干旱地区同样湿润化。在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北界移至北纬22℃~24℃;青藏高原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西界到青藏公路附近;高原西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局部有森林。据孢粉资料恢复的植被与现代植被相比较,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km,西移400~800km。

11.可见,气温变化高达9℃(从低于现代5℃到高于现代4℃),生态环境并不会崩溃。而高于代3℃~5℃时,降水丰沛,森林分布区扩展。森林是物种的主要依托,这一状态对人类社会显然利多弊少。

12.西北江水增加,荒漠化眼缓,尤其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黄土高原

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植被有所恢复,黄河的含沙量也减少了

13.水稻是中国第一大口粮,,在最寒冷的黑龙江。最近几十年东北气温上升,加上育秧技术

提高,东北的水稻田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水稻生产地。

14.生物灭绝最重要的原因不应是气候变暖,而是人类活动破坏其栖息地,使其破碎化,生

态功能不完备化。全球变暖,温度带向高维度推进,使温湿地带增加,大大有利生态系统,

因为大致上是森林取代部分草原,草原取代部分荒漠,常绿取代部分落叶,高级复杂的生态

系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