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谈判前油价_欧佩克增产油价上涨
1.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2."无论价格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
3.油价重回5元时代,这些车一公里最低2毛
4.11月起石油总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未来油价是涨还是跌?
5.到底是谁在控制国际油价
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无论价格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
阿里?纳伊米在接受采访时异常坦率,他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纳伊米表示:“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他还说,世界可能再也看不到100美元一桶的石油了。纳伊米常被描述为石油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上面这番话标志着他首次详细阐明欧佩克战略的改变。?
油价重回5元时代,这些车一公里最低2毛
本轮计价周期以来,由于“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谈判出现“黑天鹅事件”让原油的价格出现暴跌。再加上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持续发酵也进一步抑制了原油需求,从而加剧原油跌幅,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也不断下探。行业内的分析师均预期在3月17日24点,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或将如期下调,并且会创下自2013年新版定价机制出台以来的最大跌幅。
(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
根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自3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降低1015元和975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下调0.8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84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83元。而据隆众资讯数据显示,本轮调价后,全国大多数地区柴油价格会降至5.5-5.6元/升左右,92号汽油零售限价会降至5.4-5.5元/升,意味着国内油价正式重回5元时代。
面对此次油价暴跌现象,各位车主早已是“摩拳擦掌”,等待已久的油箱也已经是“饥渴难耐”,待油价正式落实就马上“冲”去油站将油箱“充满”。一边是忙着去加油的有车一族,另一边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也可以藉此良机挑选一款省油的车型,将省油进行到底。
历经54年的岁月沉淀,全球范围内超过4700万车主的共同认证,均衡无短板的卡罗拉俨然已经成了家用轿车的符号。实用、省心、品质好、省油都是围绕在卡罗拉身上最亮眼的产品标签,而混动系统的加入就是要将卡罗拉的省油本领发挥到极致。
丰田的THS混动系统是由永磁交流同步电机、汽油发动机、发电机、高性能金属氢化物电池盒以及功率控制单元组成,可分为纯电和混动模式。并且遵照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喜好按需分派工作,起步和堵车的情况下就会由电动机做主力,而需要大马力输出时就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共同发力。
并且这套混动系统也配备了常见于新能源车辆的动能回收系统,当踩下刹车踏板后,车辆因减速和刹车产生的能量会经由制动回收系统收集后统一输往电机补充能量,真正达到“少吃粮,多干活”的至高境界。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L的百公里油耗,卡罗拉双擎油箱容积为43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32元,为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2元,真正做到为车主的钱包谋福利。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卡罗拉双擎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075km,久而久之相信去加油站都要导航去。
为了配搭一汽丰田旗舰轿车的身份,丰田为亚洲龙提供中型轿车的定位,以及接近5米的车长,超过2.8米的轴距和各式各样的高端配置和上乘的用料做工。并且通过引入丰田最引以为傲的混动系统提高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与卡罗拉师出同门,二者使用的混动系统自然也是一脉相承。完成技术升级的THS?II混动系统将亚洲龙混动的发动机热效率拔高至41%(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汽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极限一般在38%左右,柴油发动机热效率极限一般在42%左右)。
并且基于定位比卡罗拉更高的原因,丰田选择与亚洲龙混动系统匹配的是一具2.5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相比卡罗拉双擎的1.8L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排量,更大的马力,更强的扭矩,更高的功率。动力储备更充足,再加速更强,更能契合亚洲龙旗舰轿车的身份。
笼统的讲,亚洲龙的混动系统也只具备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纯电和混动模式。但具体来看,则可以细化出六种模式。分别为停车等待时,电动机和发动机同时停止工作;车辆启动时,仅靠电动机工作;正常行驶时,电动机和发动机配合工作;车辆加速时,电动机和发动机同时做功;车辆减速时,车轮驱动电机工作;EV模式时,仅电动机运作。而发动机则会根据不同工况,适时启动。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L的百公里油耗,亚洲龙双擎油箱容积为49L/50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65/270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3元,对于一辆车长接近5米,轴距超过2.8米的旗舰行政级轿车而言,这样油耗表现简直“犯规”!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亚洲龙双擎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163km。
新能源已是大势所趋,自主车企与造车新势力早就“闻风而动”。但偏偏大多数豪华车企在近几年才“如梦初醒”,想起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与大多数豪华车企要么采用纯电形式,要么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形式不同的是,林肯采用的是油电混合动力形式。正如搭载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林肯MKZ。
但众所周知,要在油电混合领域突破丰田设下的技术壁垒绝非易事,所以车圈内有传言称MKZ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是与丰田共同研发的,更准确来说MKZ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就是“照搬”丰田的THS混动系统。
所以在工作原理上,MKZ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与上述的卡罗拉双擎以及亚洲龙双擎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几乎保持一致。起步和堵车的工况下由电动机工作,急加速或爬坡时双擎会同时工作带来更充沛的扭矩输出。而且无论车辆处于何种驱动模式,系统均能有效地将制动能量回收转换成电能,为高压蓄电池充电。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1L的百公里油耗,MKZ油电混合车型油箱容积为53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86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2元,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MKZ油电混合车型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178km。
丰田的THS混合动力系统的确是油电混合领域的先驱,精密的机械布局和操作原理也让其他车企难以望其项背,更遑论要成功绕开其技术专利实现后发而先至。但对于“技术控”的本田而言,在技术层面“Nothing?is?impossible”。2012年问世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就是最好的证明。
i-MMD混合动力系统通过减速齿轮组、离合器整合的方式,将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此举不仅避开丰田THS混合动力系统的技术专利,还可以在电动机驱动和发动机驱动两种模式中来回切换,具备EV、HEV混动、发动机直连三种模式。不仅沿袭了丰田THS混合动力系统省油的特点,还进一步释放了内燃机的动力潜能。
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不仅绕开了丰田的技术壁垒,还在原以为已经到达研发瓶颈的油电混合领域,实现技术的再突破。所以丰田的工程师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i-MMD混合动力系统的实力超越了THS的传闻,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传言已无法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是可以比肩丰田的THS混合动力系统的存在。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最低4.8L的百公里油耗,CR-V油电混合车型油箱容积为53/57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86/308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6元,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CR-V油电混合车型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188km。
作为本田的高端子品牌,CDX搭载的油电混动系统自然也是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该套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由2.0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高功率电机和发电机、E-CVT、控制双电机的动力控制单元(PCU)、高功率锂电池等部件组成。
也同样具备了EV、HEV混动、发动机直连三种模式,EV模式适用于低速启动或堵车路段,此时的CDX可以完全当作一辆纯电动车看待。而HEV混动则适用于大部分日常工况,发动机会带动发电机为电池组充电,而总功率高达135kW的电动机也有足够的实力可以独自承担驱动车辆的责任。
最后的发动机直连模式则适用于中高速或高速巡航阶段,该工况正好处于发动机发力特性的“舒适区”,该模式下会通过发动机直连式离合器相连,发动机将直接提供动力。
结合当前的油价和工信部公布的的百公里油耗,CDX油电混合车型油箱容积为50L,加满一箱油费用约270元,行驶一公里最低仅需约0.27元,此外,在满油的基础下,CDX油电混合车型的最长续航里程可达约1000km。
此次油价暴跌的现象,无疑进一步放大了兼具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油电混合车型的先天优势。既保留了内燃机的行驶质感,同时也兼具新能源自带的净化环境、减少碳排放、节省燃油输出的优点。鱼与熊掌兼得的它们不愧为现阶段的最佳过渡产物,所以再在当前犹如“白菜价”的油价诱惑下,你们心动了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1月起石油总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未来油价是涨还是跌?
在国际油价持续回调后,欧佩克+选择了无视美国警告大力减产。
当地时间10月5日,欧佩克第45次部长级联合监督委员会会议(JMMC)、欧佩克+第33次部长级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决定自2022年11月起,欧佩克+将。
欧佩克+同时还宣布,将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的频次从一个月一次调整为两个月一次,部长级会议的开会频次调整为每6个月一次,同时授权JMMC召开额外会议或召集欧佩克+部长级会议的权力。12月4日欧佩克+将举行第34次部长级会议。
在此次会议前,欧佩克+曾决定在9月增产10万桶/日,然后又决定在10月减产10万桶/日,所以10月产量目标实际上与8月完全一样,今年11月和12月则正式进入“减产模式”。
欧佩克+减产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三季度布伦特原油、WTI原油双双大跌逾20%,油价已回到了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的水平,WTI原油甚至一度跌破80美元。而在欧佩克+减产预期推动下,国际油价本月已大涨约10%。目前布伦特原油价格已涨至93美元/桶上方,WTI原油涨至87美元/桶上方。
产油国、消费国博弈剑拔弩张
在此前数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弱的同时,美国国内汽油零售价格也出现了同步大跌。今年夏天美国司机在加油站需要花费超过5美元一加仑买油,如今只需花费不到4美元。如果汽油价格再次飙升,对所在的民主党的伤害巨大,可能导致国会两院易主共和党。
需要注意的是,欧佩克+大力减产的决定距离美国中期选举只有约一个月时间,对不久前刚刚出访中东的而言,欧佩克+此举可能导致美国汽油价格再度上涨,民主党中期选举再遇利空。
因此,在欧佩克+做出最终产量决定前,发起了一场全面的施压运动,试图在最后关头说服欧佩克+不要大幅削减石油产量。白宫将减产前景描述为“彻底的灾难”,并警告欧佩克+减产可能被视为一种“敌对行为”。
但最终欧佩克+还是无视美国警告,选择用减产来捍卫高油价和自身利益。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的首次线下会议上,多国能源部长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正式祭出了新冠疫情以来最大的减产决定。
另一方面,美国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白宫表示,对欧佩克+石油减产决定的“短视行为”感到失望。美国能源部将在11月份释放1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为保护美国消费者和促进能源安全,可能还会继续“适当地”抛储。
此外,政府将与国会就如何减少欧佩克+对能源价格的控制进行磋商,《打击原油生产、出口垄断组织法案》(NOPEC)可能会重新出现在美国的议程上。该法案将使美国政府能够起诉欧佩克成员国操纵能源市场,并可能寻求数十亿美元的赔偿,而且这一法案在美国国会得到了两党的广泛支持。
欧佩克+大力减产效果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欧佩克+11月和12月明面减产数字为200万桶/日,但实际减产幅度远不及此。
因为此前增产乏力,有不少国家的产油量已远低于其配额,所以他们不必再减少产量。伊朗石油部副部长AmirHosseinZamaninia明确表示,每日减产200万桶的基准线与之前的欧佩克+协议相同。
整体而言,欧佩克+实际减产幅度或略低于100万桶/日。能源研究公司EnergyIntelligence首席欧佩克报道记者AmenaBakr表示,从11月起欧佩克+总产量减少200万桶/日,但实际减产会略低于100万桶/日。
高盛则估计,今年11月和12月欧佩克+的有效净减产规模将只有40万到60万桶/日,主要来自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波斯湾地区的欧佩克国家。
尽管如此,从增产到减产的180度大转弯还是利好油价,在欧佩克+减产公布后,高盛上调了油价预期,将今年第四季度的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上调10美元至110美元/桶。高盛认为,本次欧佩克决定11到12月减产“非常利好”油市。
尽管欧美经济衰退担忧升温,但油市需求侧其实表现尚可。欧佩克在9月月度报告中维持全球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预测不变,预计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310万桶/日,2023年需求将增加270万桶/日。欧佩克表示,尽管存在通胀急升等不利因素,但主要经济体的需求情况好于预期。
国际能源署(IEA)也预测今明两年石油需求仍将保持增长趋势,IEA预计今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将增加200万桶/日至9970万桶/日,2023年需求将继续增加210万桶/日至1.018亿桶/日。
在欧佩克+祭出大力减产后,四季度国际油价或有望再次突破100美元关口。摩根大通表示,需求的反弹、能源公司对资本支出的持续投资不足、伊朗石油仍无法进入市场以及欧佩克的减产,都可能使油价在今年第四季度重新飙升至100美元/桶上方。
石油行业高级经济师朱润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国际原油价格的基本特点是“短期剧烈震荡、中期具有周期性、长期呈上涨趋势”。短期内油价剧烈震荡,在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还没有进入中期周期性高位,从长期来看,供应紧缺时代油价仍具备上涨空间。
对未来而言,难以预料的地缘政治风险也有望支撑油价,俄罗斯产量或将继续下滑。欧盟将从今年12月5日起暂停从俄罗斯购买大部分原油,从明年2月5日起,欧盟对俄罗斯石油产品的禁令生效。国际能源署表示,随着欧盟进口禁令生效,俄罗斯石油产量下降的速度将会加快,到2023年初俄罗斯将有接近200万桶/日的产量关闭,下降约20%。
到底是谁在控制国际油价
是欧佩克石油组织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时有5个成员国。后来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陆续加入,成员国一度达到13个。1992年1月1日,厄瓜多尔正式退出,1996年加蓬退出。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共有11个成员国,它们拥有世界上已探明的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
2003年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191.125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355.342亿吨)、伊朗(172.329亿吨)和伊拉克(157.534亿吨),约占世界原油储量的39%。2003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3.218亿吨,约占世界年产油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215亿吨)、伊朗(1.865亿吨)和尼日利亚(1.060亿吨)。
欧佩克各成员国的代表(主要是代表团团长)在欧佩克大会上对其石油政策加以协调、统一,以促进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欧佩克秘书处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接受理事会的指令,由秘书长直接领导。欧佩克下设的经济委员会、部长监察委员会等多个执行机构,则履行咨询、磋商、协调等多项职能。 欧佩克成员国对当前形势和市场走向加以分析预测,明确经济增长速率和石油供求状况等多项基本因素,然后据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进行何种调整。例如,在以往数次大会中,欧佩克成员国曾分别确定提高或是减少该组织的总体石油产量,以便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为消费国提供稳定的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的石油供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