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的油价和内地一样吗

2.什么叫做“颜色 革命”?

3.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存在的问题

4.伊朗加入上合油价会便宜么

新疆的油价和内地一样吗

塔吉克斯坦的油价-塔吉克斯坦油田

新疆的油价和内地不一样,比内地便宜。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兹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什么叫做“颜色 革命”?

“9?11”事件后,美国利用反恐战争的“正义”旗号在中亚国家租用或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同时推翻了阿富汗的政权,得以在其原先不能涉足的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驻扎美军。美国迄今已经在邻近阿富汗的9个国家,建立了至少13处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还将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大幅度扩张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力网络。而阿富汗则更成为美军在中亚的大本营,目前,美军在阿富汗驻有17000人。借反恐的东风,利用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影响日益缩小的形势,美国又先后在独联体内的国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这场的溢出效应现已经波及到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谁也无法保证白俄罗斯明年的总统选举能逃脱“”的“大染缸”。

仔细观察这些爆发“”的国家所处的位置,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处于欧亚大陆结合部上,直白地说是发生在欧洲和亚洲交界的地方。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和西欧接壤,南面与伊朗和阿富汗接壤,东部与中国为邻。也就是说,这个结合部处于亚洲通往欧洲的交通要道上,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第二座“欧亚大陆桥”都经过这里。此彰显出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同时,欧亚大陆结合部的里海和中亚地区是世界能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当今世界“能源三角”之一角(“能源三角”指海湾、里海和西伯利亚,也可称之为“能源椭圆形地区”,这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全世界的70%)。此突显了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地缘经济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就是说,欧亚大陆结合部是全球战略大棋局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或者是美国人所称的“战略岛”。“战略岛”是指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些“岛屿”,包括波兰、迪戈加西亚、关岛、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等。其中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就是欧亚大陆的结合部地区。企图继续维护自己霸权的美国自然不会置这个具有举足轻重战略地位的结合部于不顾。

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著名地缘政治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纵横捭阖、指点全球的《大棋局》一书中指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美国能否保持在欧亚大陆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美国在21世纪的霸权地位,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权。因为欧亚大陆强国的联合是美国不能承受之重。然而欧亚大陆之大又是美国难以轻易驾驭的,这就促使美国需要施展更高超的地缘政治战略手段,并需要在欧亚大陆大棋局中更审慎地、有步骤地、有策略地配置和部署美国的力量。除了大打反恐的旗号之外,美国似乎已经超支了“反恐”这张支票,从目前美国推行“”的伎俩来看,主要是这样一些步骤:利用选举争议作为突破口;媒体洗脑;用金钱培植反对派,扶持亲美政权。

这些手段的应用,其目的就是推行美国认定的“民主”,实现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美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欧亚大陆结合部国家发动一系列“”,其实就是美国在冷战后推行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地缘政治战略的最好注脚。从目前的走势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美国推行这种战略的目标有三个:

首先,防止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陆大国结盟,威胁美国霸权。中国和俄罗斯是欧亚大陆上两个主要的地缘战略棋手。自1993年俄罗斯实行“双头鹰”外交战略以来,中俄两国的关系逐渐走向成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得到全面展开:中俄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都已成熟。两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进行明确的抵制。美国的战略家们一直担心中俄联手抗美,因而在中俄关系上不断泼冷水,必要时还拉俄罗斯一把,防止俄罗斯过于接近中国。结合部上的中亚地区夹在中俄两国中间,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而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把中国、俄国和中亚四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在安全和军事上整合起来。对此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家耿耿于怀。现在巴基斯坦等国又呼吁上海合作组织扩大成员、增加在经济上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很可能发展成一个由中俄两国主导的中亚地区型合作组织,而美国在这个组织却没有发言权。美国利用反恐在这个结合部上建立军事基地,不惜金钱扶持“”,培植亲美政权,就是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在欧亚大陆结合部上打进一个格格不入的楔子,使得欧亚大陆难以整合起来与美国为敌。

其次,美国极力支持欧亚大陆结合部国家的反对派举行“”,除了向这些国家输出“民主”以外,其经济上的目的就是控制这个地区的油气资源和管道。在全球油价不断飙升的压力下,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需要确保石油来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欧亚大陆结合部国家和地区恰恰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美国若控制这个结合部的油气资源以及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边境线上的输油管道,就可以在能源供应问题上牵制俄罗斯和中国。从而在经济上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在地缘经济战略上抢占制高点。

第三,对中国来说,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战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目的就是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南亚战略,以期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包围圈,对崛起中的中国进行军事和政治的围堵。美国在东北亚跟韩国有军事同盟关系,在东亚与日本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在东南亚,与菲律宾、印尼乃至澳大利亚都有双边军事同盟关系,这些军事关系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曾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中国走向太平洋。冷战结束,美国不仅没有解除这些双边军事同盟,反而不断强化,其目的就是从这三方来围堵中国。唯独在中亚和南亚没有对中国形成围堵之势。反恐给美国在中亚设立军事基地围堵中国提供契机,美国利用借助划分国家阵线的策略使得中亚诸国不得不向美军提供空中走廊和军事基地。现在美国又积极推动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国务卿赖斯在3月份访问日本时明确提出,由于中国未来的走向不明确,要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结成联盟,促使中国“走向正确的方向”。这表明美国还想从南面围堵中国。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在中亚的战略不过是围堵中国战略的一步棋而已。

当然,这些“”也是布什在连任时提出的“要把自由和民主推向世界”路线的先期贯彻和后期执行。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的中亚地区确立了几个美国眼里的“民主”桥头堡必然对中国和俄罗斯形成政治上的压力。

总之,美国利用反恐战争在欧亚大陆的结合部上设立自己的军事基地,向北可以威胁传统大国俄罗斯,向东可以威胁正在崛起的中国,据而不动,可以控制丰富的油气资源;现在美国又利用这一结合部国家的反对派势力推行“”,培植亲美势力,在欧亚大陆结合部上设立美国人眼中的“民主”国家,这就不仅使美国在军事上、经济上,而且也在政治上控制了这个结合部,从而实现了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所说的控制欧亚大陆的目的。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上的军事和政治存在就像是一个嵌入欧亚大陆中心的楔子,使得欧亚大陆的整合成为似乎不可能,从而实现其在21世纪继续独享霸权的目的。这就是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国家不惜血本,鼓动支持这些国家反对派搞“”的真实意图,这就是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的阴谋。

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存在的问题

1、成员国间能源战略的差异。上合组织框架内各成员国能源战略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相互间的能源合作。如俄罗斯作为全球性的能源资源大国,其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是:考虑本国和全球的能源安全,建设保证多元化出口的能源运输基础设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益和继续发展技术创新。由此,俄对上合组织能源合作的出发点是:要形成有发展前景的规划;挖掘能源潜力及其再生产的能力;综合考虑能源出口国-过境运输国-进口国-转运站-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能源安全;统一水力电力系统;发展投资和技术创新。俄在上合组织中考虑的自身利益包括:多极化的世界地缘政治;能源的进出口;能源运输主干线;投资和技术创新。

中国作为世界的能源消费大国,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需求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国内能源消费,尤其是石油消费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能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因此,充足而稳定的能源供应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时期,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目标是:“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由此,中国对上合组织能源合作的态度是:围绕油气领域对外合作的进展,不断加快从能源资源国进口:从哈萨克斯坦通向中国的输油管道已经开通;中国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即将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将于2009年底前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天津千万吨级炼油厂也将开工建设。中国的一位业内人士说:“随着这些工程逐步实施完成,不仅将有效调整能源结构,也将增强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能源战略在直接涉及每个国家切身利益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国家间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中俄能源合作延续十多年的曲折进程,就是明显例证。另外,目前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仍以油气、水电为主,同时开展部分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合作主要是在双边框架下进行的,多边合作形式尚处于探讨阶段。

2、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不可避免地给上合组织国家的发展带来压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能源资源和价格。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过低的条件下,上合组织能源生产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充足的能源勘探资源和投资,以致对许多能源公司的开采、融资造成不利影响。如俄一些专家现已对本国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出口提出了质疑。俄还有一些能源公司不得不减少或者重新安排它们的开采量。2008年,俄东西伯利亚石油储量增长就比计划少了1/2;11个石油公司均未完成许可证要求应完成的任务。2009年1月和2月,俄原油产量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9%,只达7850万吨(5.75亿桶);天然气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2%,只达1050亿立方米。

在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中,2009年1-2月,哈萨克斯坦天然气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6%,为53.68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能源产品出口,因价格下跌导致出口减少并影响到生产者的利润和效益。

上合组织中能源大多依靠进口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国内经济形势也不看好。吉国不仅电力和天然气短缺,而且还出现食品短缺。塔国到2009年1月1日,外债总额已达13.71亿美元,占GDP的26.7%。而从今年1月1日起,塔向乌兹别克斯坦购买的天然气,从原来的145美元/千立方米,上涨到240美元/千立方米,提高了近100美元,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用电价格上调了25%。

3、上合组织能源合作还受到其他国外势力的干扰和影响。突出表现在:目前,美国和伊朗的敌对关系尚未终结;阿富汗问题又对美构成严峻挑战;俄罗斯在后苏联地缘空间要继续维持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欧盟要摆脱对俄的能源依赖,拟直接从中亚-里海地区获取能源;美国早把中亚-里海地区纳入其“大中亚”战略计划。铺设从中亚地区通往欧洲和南亚的新输油气管线和决定价格的博弈仍在继续。预计,涉及中亚-里海地区各个能源项目博弈的结果,仍将取决于世界主要大国在该地区政治利益的分配。尽管中亚产油气国***常说,他们“与国外的能源合作是正当的商业行为,相关游戏规则不会被金钱,特别是‘大国政治博弈’所左右”。可是,至今俄、美、欧盟,甚至还有日本、韩国,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谁也没有放弃参与对中亚地区能源资源的争夺。

近年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中亚和里海地区的工作力度。现在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的输油管道已在运作;通向欧洲的跨里海输气管道,也列入欧盟优先发展的大项目计划。而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也是制约上合组织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一直是中俄能源合作中的有力竞争者。中日作为东北亚地区两个能源消费大国,都将自己能源进口的多元化目标瞄准了俄国,从而导致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也有直接涉及能源的利益之争。其突出表现在,应如何长期合理利用和分配中亚国家的天然气资源。

伊朗加入上合油价会便宜么

会。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共同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因为伊朗这个国家掌控着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石油供给,为了同中国合作,会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石油给中国,也就会是国内的油价更便宜。而伊朗率先加入上合意义重大,会改变美元控制国际石油价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