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吉奥马尔·邦戈·翁丁巴的为政举措

2.乌干达共和国为什么要叫乌干达

3.目前非洲国家人口、地理、经济方面的概况。

4.66年属马一生有几次大灾,1966属马2022 最危险的一个月

5.欧佩克是哪个国际组织啊?

哈吉奥马尔·邦戈·翁丁巴的为政举措

国际油价继续上涨_国际油价有利刚果财政

哈吉·奥马尔·邦戈被加蓬人民称为“革新之父”。自1967年执政以来,为了稳定局势,发展民族经济,扩大国际影响,他一改前任偏执和专横的执政风格,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内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他认为如果没有对话、和平和团结,没有全体加蓬人民的配合,不恢复加蓬人民的尊严,那将一事无成。他抨击过去各政党所代表的部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同时,又指出他们的争辩代表着违背整体利益和民族团结的离心力。因此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加蓬。为此,邦戈解散了所有政党,于1968年3月13日创建了“加蓬民主党”作为全国的唯一合法政党。加蓬民主党成立后,他主张党内实行民主,每个党员都可以在党内发表不同的政治和宗教见解。邦戈建立在“对话、宽容、和平、正义”基础上的民主思想,创导融洽和谐的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1968年12月起在全国广泛开展“民族运动”,动员全体人民同不发达状态作斗争。在“加蓬第一”的口号下,积极同反对派“对话”,“呼吁”协调、团结,以摆脱“部族之间的争吵”。在“民主革命”运动中,重视发挥青年人的先锋作用。在各部族中选拔一批有知识的青年参政,还起用了一些著名的高级知识分子进入议会。1980年在组织新一届时吸收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入阁。

理论上,加蓬的总统选举实行两轮选举制;实际上,迄今为止,加蓬每次举行总统大选只进行了一轮,因为在第一轮选举中邦戈即获得半数以上选票而当选。1986年以前的总统大选,甚至候选人只有邦戈一人,因而使这种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急风暴雨式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也席卷了加蓬。1990年初,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发生了示威游行,抗议社会不公现象,宣泄对现的不满。迫使加蓬考虑进行重大政治变革。

1990年2月23日,邦戈总统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实行多党制。1990年3月召开由广泛的政治团体参加的全国政治协商大会。1991年3月国民议会通过《加蓬政党法》,对各政党实行规范化管理。新宪法规定加蓬实行三权分立,政党根据多党民主原则参加选举。解除党禁后,加蓬国内政治党派和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蓬政局一度动荡,但邦戈和执政的加蓬民主党仍保持对的绝对控制,在此后历届总统和议会选举中均稳操胜券,邦戈的威权统治始终稳固。

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及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独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邦戈作为加蓬的总统,执政30余年来,将其出色的个人领导才能充分体现在治国方略中,力促民族团结,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从加蓬政治未来走势看,邦戈虽面临许多困难,仍有望续写“非洲和平绿洲”的新篇章。

在经济政策上,邦戈执行“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反对社会主义,不左也不右”的“民主、协调、进步主义”和“有领导、有的自由主义”政策。取合营经济、逐步实现经济加蓬化,反对国有化的经济政策。他通过实行”自由化“的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吸收外国经验,引进先进设备,发展民族经济。1980年,领导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三年(1980—1983)发展。这一的方针主要是实行多样化经济政策,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是为了扶助民族资本的发展,以摆脱发达国家的经济束缚。

邦戈还提出了”为石油之后做准备“,修筑了横贯加蓬大铁路。他表示”即使同魔鬼打交道,我也要修这条路“。在13年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横贯加蓬大铁路之战“,而且亲自放置了第一根枕木。这条铁路西起利伯维尔、东至弗朗斯维尔,全长950公里,全部工程造价约6000亿非洲法郎,1986年底建成通车。1991年客货运输收入分别为18.1亿和92.91亿非洲法郎。这条铁路将是加蓬经济再度发展的大动脉。

在邦戈的治理下,加蓬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被列为法语非洲唯一中等收入国家。石油、锰、铀和木材为加蓬经济四大支柱,以石油为主的掘业发展较快,加蓬制造业薄弱,农业发展缓慢,全国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198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77美元。1986年石油降价和美元贬值使加蓬收入锐减,经济陷入困境,被迫将~1988年的五年推迟至1990年完成,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实施两个结构调整(1986~1988年和1989~1990年)。1990年10月起又实施为期18个月的结构调整。但经济依然持续困难。1993年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剧增,财经形势更加严峻。1994年因非洲法郎贬值,经济增长率下降,债务负担加重。1994~1995年再次实施结构调整。1995年后经济出现复苏,贸易顺差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减少。主要经济指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2%。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下跌的打击,经济形势再度恶化,出现经济负增长。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8年加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7.34亿美元,比上一年下降了11.29%。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980~1990年4.3%,1991~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0%。从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看,加蓬1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3.35亿美元,人均收入为423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较高,为第38,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仅次于留尼汪和塞舌尔,在非洲独立国家中居首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加蓬通过紧缩银根、加强财政管理、加快私有化进程、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和积极争取外援等措施振兴经济。2001年,加蓬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预计GDP增长率为0.2%。2007年加蓬国内生产总值为1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

加蓬军队的前身为法国殖民军。独立时,人数不超过300人。1960年与法国签订的防务协议;加蓬军官由法国培训;武器装备由法国供应。从1961年开始,军队人数陆续增加。12年以后,军事装备来源趋于多样化。随着部队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成立陆、海、空三个独立军种,并于1983年成立陆、海、空三个参谋部;1986年成立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统辖三军。邦戈是1964年的二月的亲历者,对邦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邦戈执政后十分重视国防建设,同时加强对军队的严密控制。

指挥机构:设最高防务委员会,总统任,负责制定防务政策。国防、安全和移民部长负责执行防务政策,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宪兵司令和警察司令辅之。陆、海、空三军各设参谋部。总统卫队受总统亲自指挥。全国划分7个军区,各军区设司令部,统辖该地区部队。

兵力:武装力量总人数约1.3万人,由三部分组成:

1、武装部队包括陆、海、空三军、武装部队轻飞行队和消防营,共约6000人,其中有150名女兵。陆军1900人,分属1个指挥和增援营,1个伞兵营,4个步兵连,1个工兵连,1个勤务连。海军500人,部署在利伯维尔和让蒂尔港两个基地。空军600人,在利伯维尔和弗朗斯维尔的姆盖设有基地。

2、共和国卫队1500人。 总统直接控制的御林军,装备精良,共和国卫队占加蓬军队六分之一,这也使邦戈成为安保最强***之一。

3、治安部队包括宪兵和警察,分别有3000人和2500人。

武器装备:80%的武器装备来自法国,其余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巴西和中国等国。陆军主要装备有轻型坦克40余辆,装甲运兵车35辆,榴弹炮4门,多管火箭炮8门,迫击炮40门,无后坐力炮6门,高21门等。海军装备有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导弹艇1艘,登陆舰1艘,小型登陆艇3艘,海上巡逻艇1艘,内河巡逻艇4艘等。空军有幻影战斗机9架,海上巡逻机1架,大中型运输机4架,中型客机1架,小型客机4架,教练机6架,直升机14架。

邦戈执政以来,加蓬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邦戈的方针是,希望有一个开几个门的房子,以便当有的门关闭时,我们总可以打开其他门自由地同外界往来。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奉行全方位、不结盟、国际合作和睦邻友好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注意发展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另外还特别重视同阿拉伯国家的团结。1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邦戈为了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宣布由信仰天主教,改信伊斯兰教,并将自己的名字阿贝尔-贝尔纳·邦戈也改为现名。提倡外交现代化,以适应贸易全球化及经济、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需要;主张发展南南合作,进行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任何国家称霸世界,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强调睦邻友好和非洲团结;主张本着“对话、宽容与和平”原则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提倡通过对话、和解、协商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世界和地区冲突。

关于国际重大问题,邦戈主张联合国安理会增加非洲名额,由非洲国家轮流代表非洲担任安理会成员国。反对用武力解决非洲冲突,主张通过对话寻求解决办法;主张通过民主选举执政,反对通过军事上台;支持建立非洲预防冲突机制和紧急人道主义干预机构以解决非洲冲突和加强非洲维和能力;力促次地区经济合作,支持并推动非洲一体化进程,赞成建立“非洲联盟”;认为全球化加剧了富国和穷国之间的鸿沟,非洲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主张消除贫困,认为贫困是世界,特别是非洲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主要原因。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旧经济秩序,大幅度增加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减免包括加蓬在内的非洲国家的债务;支持朝鲜北南双方对话,主张在无外来干涉情况下朝鲜人民独立、民主地实现祖国统一;主张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和338号决议解决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认为巴的独立是正当的、不可避免的;主张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刚果(金)各派冲突。

邦戈尤其致力于维护非洲的团结和统一,推行同非洲,特别是同邻国的友好合作、和睦相处的政策。17年起,他积极参加非洲统一组织和非洲联盟的工作,他的出色工作和对非洲的热爱,硬的非洲同行们的敬意。邦戈自执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以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赢得了国际声誉,提高了国际地位。

邦戈在非洲可谓举足轻重,且政治手腕高超,对非洲文化建构有一定影响。邦戈在位长达42年,在世时一度是非洲在位最久的领袖。在非洲,年资依然是总统的资本,邦戈的超级元老地位来愈发重要。他以非盟调解员的身份调解刚果共和国、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内战,以及利比亚与乍得的武装冲突。2005年,在位38年的多哥总统埃亚德马去世,其子福雷·纳辛贝在军队拥戴下继位,被指为实质。后来邦戈以元老身份调解,劝告这位儿子“还政于民”、参加民主选举,暗示只要如此这般,他就会当选,结果皆大欢喜。这类富有非洲特色的“调解”经常出现,邦戈以小国领袖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就是建基于这一传统。

乌干达共和国为什么要叫乌干达

乌干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Uganda)

独立日:10月9日(1962年)

国庆日:10月9日(1962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黄、红三色相间的六道平行相等的宽条组成,旗面中央有一白色圆地,其中为一只乌干达国鸟——鹤。黑色代表乌干达人民,象征黑人;**象征阳光;红色象征自由,三色组合的含义为阳光照耀下乌干达人民获得独立自由。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升旗仪式上,使用带国鸟图案的国旗;一般场合则用无国鸟图案的黑、黄、红的色条旗。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部为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该国的水域,乌干达素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中间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表示该国处于赤道地带;下部的非洲鼓象征乌干达的传统文化,也代表该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盾徽下方的绿色高地表示乌干达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东非高原的西北部;高地上有棉桃和咖啡等图案,代表该国的经济作物;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湖。盾徽背后为两支长矛,两侧是羚羊和鹤,底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为了上帝和我的祖国”。

国家政要: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 (Yoweri Museveni) ,1986年1月起任总统,1991年、1996年和2001年连选连任;总理阿波罗·罗宾·恩西班比(Apolo Robin Nsibambi),1999年4月起任乌干达总理。

自然地理:23.6万平方公里。非洲东部内陆国家,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界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西接刚果(金),北连苏丹。全境大部位于中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乡”之称。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国境,谷底河湖众多。裂谷带与东部山地之间为宽阔的浅盆地,多沼泽。东部边界有埃尔贡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与刚果(金)接壤处有鲁文佐里山脉,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内多河湖沼泽,其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7.8%。维多利亚尼罗河与艾伯特尼罗河水量丰沛,沿河多险滩瀑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有42.8%在乌境内。其他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奥加湖、乔治湖等等。有塞塞群岛等10多个岛屿。大部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从埃尔贡山到维多利亚湖沿岸,有热带森林气候的特点。

气候:乌虽位于赤道线上,但由于地势较高,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因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曾被丘吉尔喻为“非洲明珠”。年平均气温为22.3℃。10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气温最低,平均21.4℃。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至1500毫米之间,3至5月、9至11月为雨季,其余为2个旱季。

人口:2240万(1998年官方统计)。全国有40多个部族,主要分为南、北两大部族群。国语为斯瓦希里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居民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等教。

首都:坎帕拉(Kampala)

简史:史称布干达。公元1000年,布干达地区就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布干达王国成为东非地区最强盛的国家。1843年阿拉伯商人开始进入布干达,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1850年后,英、法、德殖民者相继入侵。1890年英军侵入布干达,迫使国王签订“保护协定”后,布干达划为英国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宣布布干达为其“保护国”。1961年9月,英同意乌“分阶段独立”。1962年10月9日宣告独立,仍留在英联邦内。1967年9月8日建立乌干达共和国。11年1月25日,陆军司令阿明发动军事,推翻奥博特,奥流亡国外。19年3月,流亡国外的20余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成立乌干达解放阵线和乌干达民族解放军。4月10日乌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军队支持下攻占坎帕拉,阿明出逃。4月11日宣布成立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临时,该阵线卢莱任总统。6月20日,比奈萨继任总统。1980年5月乌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解除比奈萨总统职务,组成以会保罗·穆万加为首的新内阁。同年12月举行大选,人民大会党获胜组阁,奥博特任总统。参加竞选的爱国运动党约韦里·穆塞韦尼指责奥博特操纵选举,1981年成立全国抵抗运动及其武装组织全国抵抗军,开展反的游击战。1985年7月军发动,推翻了奥博特,奥凯洛任国家元首兼军事委员会。1986年1月全国抵抗军攻占首都,夺取了。1月29日穆塞韦尼就任总统。

乌干达议会批准修取消总统任期限制

经 济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粮食自给有余。工业落后,企业数量少、设备差、开工率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乌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连年战乱,经济一度濒临崩溃。1986年抵运执政初后,实行务实、稳妥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农业,整顿国营企业,扶植私人经济,推行自由贸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7%,位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首,被世界银行列为结构调整样板。1999/2000财年,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私有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机构和援助国继续向乌拨款,并承诺大幅减免乌债务,使乌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稳定。但受国际油价上扬、咖啡等主要出口产品价格低迷、出兵刚果(金)造成军费开支过大等因素影响,乌经济增长率仍低于预期增长速度。

1999/2000财政年度主要经济数字如下(乌官方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约61.1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9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8%

通货膨胀率:3.1%(2000年8月)

外债:30.7亿美元

外汇储备:7.2亿美元

货币名称:乌干达先令

汇率:1美元= 1850乌干达先令(2000年11月)。

外交;奉行不结盟和睦邻友好政策,支持不结盟运动,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与中国关系:1962年10月18日,乌干达同中国建交。2004年5月底,穆塞韦尼总统访问中国。

目前非洲国家人口、地理、经济方面的概况。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国家的人口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尔 2 950 2 381 741

布基纳法索 瓦加杜古 1 110 274 200

马达加斯加 塔纳纳利福 1 580 627 000

埃及 开罗 6 450 1 002 000

布隆迪 布琼布萨 640 27 834

赤道几内亚 马拉博 42 28 051

多哥 洛美 430 56 600

安哥拉 罗安达 1 160 1 246 700

埃塞俄比亚 亚的斯亚贝巴 5 865 1 103 600

尼日利亚 阿布贾 11 840 923 768

南非 比勒陀利亚 4 330 1 221 037

塞内加尔 达科尔 880 196 722

佛得角 普拉亚 40.6 4 033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 12.9 1 001

斯威士兰 姆巴巴内 96.6 17 363

尼日尔 尼亚美 570 1 267 627

毛里求斯 路易港 113 2 040

几内亚比绍 比绍 110 36 125

厄立特里亚 阿斯马拉 353 125 000

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3 150 945 087

苏丹 喀斯穆 3 000 2 505 813

几内亚 克纳克里 760 245 857

科特迪瓦 亚穆苏克罗 1 430 322 463

乍得 恩贾梅纳 670 1 284 000

科摩罗 莫罗尼 65.1 2 235

塞拉利昂 佛里顿 451 72 326

中非 班吉 340 622 984

赞比亚 卢萨卡 965 752 614

乌干达 坎帕拉 2 080 241 038

毛里塔尼亚 努瓦克肖特 240 1 030 000

利比亚 的黎波里 580 1 759 540

喀麦隆 雅温得 1 390 475 422

吉布提 吉布提 62.3 23 200

利比里亚 蒙罗维亚 276 111 370

津巴布韦 哈拉雷 1 170 390 759

刚果 布拉柴维尔 267.9 342 000

马里 巴马科 1 150 1 241 238

莱索托 马塞卢 210 30 344

加蓬 利伯维尔 132 267 667

刚果(民) 萨 342 000 267.9

摩洛哥 拉巴特 2 750 459 000

冈比亚 班珠尔 117 10 380

加纳 阿克拉 1 830 239 460

肯尼亚 内罗毕 3 052 582 646

马拉维 利隆圭 1 010 118 484

纳米比亚 文德和克 162 824 269

塞舌尔 维多利亚 7.6 455

博茨瓦纳 哈勃罗内 4 330 581 730

莫桑比克 马普托 1 830 799 380

贝宁 波多诺伏 430 56 600

卢旺达 基加利 801 26 338

索马里 摩加迪沙 1 020 637 657

突尼斯 突尼斯 930 164 150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66年属马一生有几次大灾,1966属马2022 最危险的一个月

66年属马一生有几次大灾

通货膨胀是指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现象。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通货膨胀比如会造成一定的物价上涨,然而通货膨胀又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物价上涨: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因此物价上涨期间不会造成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则是指能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因此导致该国货币一直在贬值、物价一直在上涨。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是在经济下行时期通过大量引发货币来抑制经济衰退从而导致的。其实通货膨胀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过有恶性和良性之说。通货膨胀其实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只不过通货膨胀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

通常在历史上被记载的通货膨胀都是恶性通货膨胀。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们对好事和坏事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碰到好事会觉得理所当然,碰到坏事就会觉得格外反常。良性通货膨胀一直存在于日常经济生活中,因此也就没什么值得花费笔墨记载的。只有那些曾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过灾难的恶性通货膨胀才会被详细记载,因为人们希望从中总结出如何避免悲剧重演的经验教训。

20世纪先后出现了三次全球瞩目的通货膨胀。这三次通货膨胀所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不相上下,同时这三次通货膨胀也都造成了颇为严峻的社会问题。20世纪之一次全球瞩目的通货膨胀发生在一战后的德国。一战令德国损失了10%左右的人口和将近1/7的土地(不含殖民地)以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对德国工业至关重要的萨尔煤矿区也被交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实际由法国占领)。

大量领土、人口、工业的损失令德国战后的经济复兴举步维艰,同时德国作为战败国还背负了沉重的赔款压力。根据1921年4月英、法、美、意等国协商的结果:德国需要向战胜国赔款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并支付利息。一战后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根本无力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通过向德国银行出售债券来弥补开支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也为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1922年德国多次请求延期支付赔款。法国方面不仅对德国延期支付赔款的请求予以拒绝,还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区。魏玛号召鲁尔居民以“消极抵抗”的方式法国的占领政策。当时魏玛动用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用于支援鲁尔区的停工斗争,然而这也使德国经济遭受重创。

马克的价值开始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下滑,到了1923年4月以后德国基本放弃了对马克进行干预的任何想法。当时德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为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通胀最严重的时候早上的面包钱到了晚上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1923年的德国通货膨胀达到了顶峰:柏林一家面包店门口的牌子上清清楚楚写着“一个面包需要一万亿马克”。数字在这时已失去原本的意义。

德国人民再也不用烧柴取暖了,取而代之的是烧掉堆积成山的马克。德国儿童渐渐开始用钞票搭积木玩了,因为用纸币做出来的玩具远比用纸币去买玩具要便宜得多。在1921年一个面包在德国大概价值10到20马克,等到了1922年面包的价格就涨到了200马克,在1923年的下半年更是涨到了2000万马克。1923年初期的1马克可以兑换2美元,等到1923年底大概要6.5亿马克才能兑换1美元。

1923年12月金融天才沙赫特临危受命出任德意志银行总裁。沙赫特上任后立刻从两方面齐头并进:一边寻求外国金融资本的支持,一边进行货币改革。沙赫特意识到马克已失去信任,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接收马克,那么就只能重新发行货币。沙赫特拿国有土地和房屋抵押马克取代极度滥发的旧马克。意思就是新马克可以按一定比值换取土地或者房屋。这样逐渐就有人拿着黄金、美元去换取新马克。

德国央行就拿这些黄金、外汇作为抵押发行更多的新马克。当时旧马克兑换新马克的比例是多少呢?1万亿:1。这也就是说要拿1万亿旧马克才能兑换1马克。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德国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沙赫特在进行货币改革的同时又与美、英、法等国就一战赔款问题进行磋商。美国认为要想从德国获得战争赔款首先必须确保德国经济不至于,否则德国人自己都生活不下去还怎么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1924年美国出台的《道威斯》试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道威斯》的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同时由协约国方面为德国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币值。《道威斯》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道威斯》为美、英等国的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从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

实施后德国资金奇缺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德国还从美国得到了大量物质和技术帮助。从此一批又一批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然后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的形式流回美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沙赫特借此东风用银行的黄金储备为基础的新马克以一比三十亿的悬殊比率兑换旧马克。到1924年8月这个过程已基本完成。马克的汇率由此在国际市场上稳定下来。

折磨德国的漫长通货膨胀至此似乎结束了,然而这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结束而已。德国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把大量的国有土地和房屋被抵押出去了。这样当时的德国和德国依然是非常穷的,因为值钱的东西几乎都抵押出去了。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开始从美国纽约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德国经济走出通货膨胀的困境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美国,因此这场发端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也导致德国损失惨重。

一方面德国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从而造成了大面积的失业;另一方面美国资本集中的电力、钢铁、化工等几大行业中催生出了垄断寡头集团。这时德国人更大的愿望就是对内摆脱经济危机、改善生活状况;对外解除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领导的纳粹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鼓吹种族主义——以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为号召吸引了人们的广泛 。

1928年领导的纳粹党在大选中还只有2.6%的支持率,然而到了1930年9月纳粹党以18.3%的支持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1932年7月斩获37.2%选票和230个席位的纳粹党成为了议会之一大党。这一年成为了德国总理,一年后兴登堡总统的去世使成为了德国至高无上的元首。上台后所推动的一系列扩军备战的举动使德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

中国尽管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然而纸币在宋代以后的中国是和金属货币并行的。明清时期市面上主要的货币仍是白银、铜钱等金属货币,甚至到了民国时期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一度仍主要是银元大洋。1935年国民决定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开始发行纸币——法币。刚开始时发行了4.5亿元法币。刚开始法币是与美元挂钩的:1元法币大约等于0.25美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需要大量的军费投入。抗日战争早期阶段国民在前线屡战屡败,同时财政也渐渐无力支撑战争所需的开支了。国民解决财政问题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始征收各种新项目的苛捐杂税,二是通过增加法币的发行量给自己印钱花。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让国民手上的钱财贬值,从而在无形中把民众手中的钱掠夺到手中。

抗战期间国民发行的货币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几百倍,结果重庆的战时物价涨到了战前的1700倍。这也就是说不到10年的时间里重庆的物价就涨了1000多倍。战前能买一辆车的钱到了这时只能买两个鸡蛋。等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法币发行总量有5000多亿,比1935年增长了约1000倍,比1937年增长了约400倍。1946年6月当局悍然发动内战。这时一元法币约等于0.0005美元。

中国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至少3500多万军民伤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这还仅仅只是日军侵华造成的损失,这其中并不包括中国在抗日战争的军费开支。打了如此艰苦的一场战争以后百废待兴,然而当局不顾人民群众需要休养生息的客观需求悍然发动内战。刚打完抗战又接着打内战使得财政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当局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又再次使出了滥发货币这招。从1947年起当局每个月都要印上万亿的纸币:一千元、五千元、万元大钞相继出现在市面上。1947年10月以后全国的市面上均开始拒绝接受五百元以下的小钞。一些市民只能以一斤钞票换一斤菜的价格去跟农民们换蔬菜,可很快币值如脱缰野马一般的法币就贬值到连农民都不收的程度了。

1948年内战进入了转折阶段:领导的人民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连战连胜,而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后就更加需要补充军需。当局的印钱之举由此达到了最疯狂的状态:到了1948年8月19日上海的物价指数已相当于内战前的571万倍(通胀率高达571000000%)!1948年的钞票已到了一麻袋钞票买不到一斤大米的地步。当时人们上街买东西都是扛着一麻袋的钱。

《中国物价史》曾记载民国时期100元法币在不同时期可以买到的物品:1937年买两头牛,1939年买一头牛,1941年买一头猪,1943年买一只母鸡,1945年买一条鱼,1946年买一个蛋,1947年买三分之一根油条,1948年买4粒大米。法币的贬值对国民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国民尽管靠这种方式弥补了自己的财政负担,可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也使国民民心尽失。当然内部也不是没人意识到问题。

1948年8月19日召开的政治会议通过了由翁文灏、王云五提出的货币改革方案。当晚即由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于9月30日前收兑成金圆券;全国物价冻结在8月19日水平。随后国民开始发行新的货币——金圆券。当时1金圆券兑换300万法币。然而国民又走上了老路:金圆券甚至比以前的法币印得还快。

法币改金圆券其实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说起来好像是换了一种新币,可的滥发行为有增无减。法币改金圆券无法从根子上解决所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尽管蒋介石明令私人不得持有黄金、白银、外汇,也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蒋经国甚至专门前往上海进行经济管制,然而蒋经国在上海查办投机奸商时直接查到了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头上。

内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从来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蒋经国在上海的打虎行动在的干预下最终不了了之。无法突破内部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所以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金圆券很快就像之前的法币一样贬值成了一堆废纸。到1949年下半年的时候500万金圆券约等于刚开始发行的1元金圆券。这时一石大米要4.4亿元、一个烧饼也要5000元金圆券。

到最终也没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人民币。如果说新中国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从乱到治,那么位于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则经历了从治到乱的过程。津巴布韦这个和南非有些类似:津巴布韦在殖民者统治的时代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统治津巴布韦的白人殖民者还给当地取了一个欧洲化的名字“南罗得西亚”。

1964年南罗得西亚白人右翼势力组成以伊恩·史密斯为首的。1965年11月伊恩·史密斯在英、美等国支持下宣布“独立”。至此南罗得西亚和南非一样在名义上获得了独立,然而这个独立后的依然操纵在白人殖民者手中。19年9月10日-12月15日南罗德西亚的白人与穆加贝领导的爱国者阵线在前宗主国英国的调停下在伦敦召开了兰开斯特大厦会议。

双方在这次会议上达成了《兰开斯特协定》:在未来十年内不得进行土地改革和土地分配,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占有依然不变。1980年2月穆加贝领导的爱国阵线在大选中获胜。同年4月18日“南罗德西亚”这个由殖民者取的国名被废除,从此“津巴布韦”成为了这个的新名字。津巴布韦的历史以此为标志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穆加贝领导的黑人上台执政时津巴布韦是仅次于南非的非洲第二富裕的。

津巴布韦不仅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且还通过对外出口粮食大量创汇。津巴布韦因此在饱受饥饿折磨的非洲大陆被誉为非洲“菜篮子”。津巴布韦建国初期穆加贝在处理种族关系时取了“和解与协调”的政策:他表示“决不反过来又推行种族主义”,“欢迎白人留下来,共同建设新”。穆加贝高举“反对部族主义”、“反对地方主义”的旗帜号召广大人民以利益为重反对分裂割据。

穆加贝遵守了与白人达成的十年之约:白人时期的总理史密斯在继续享受津巴布韦的退休金的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的农场。之前因为担心黑人迫害而逃离津巴布韦的许多白人又回到了津巴布韦。英国公司继续在津巴布韦投资,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不断为津巴布韦提供援助。穆加贝执政的前二十年津巴布韦在饱受饥饿、战乱困扰的非洲大陆犹如一处世外桃源。

当其他非洲连饭都吃不饱时津巴布韦却有富裕的粮食对外出口;当其他非洲还在打内战时津巴布韦却实现了民族和解。这一时期津巴布韦作为非洲仅次于南非的富裕在各项事业上都实现了稳步发展。白人殖民时期黑人几乎都是不上学的,穆加贝上台后展开的扫盲运动使津巴布韦的识字率达到了64%。这在我们看来并不算高,然而在非洲已属领先水平。津巴布韦的艾滋携带率一度达到31%。

穆加贝时代通过控制母婴传播途径和推广避孕套成功使津巴布韦的艾滋携带率减少到20%。如果津巴布韦一直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也许会在饱受贫困、饥饿、战乱、疾病困扰的非洲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发达。然而津巴布韦的发展在20世纪末迎来了转折:这一时期津巴布韦与英国新的关系恶化,出兵刚果(金)引发的财政危机又导致国内出现反浪潮。

穆加贝为保住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在2000年的议会选举后开快了土改进程:强行收回白人农场主的土地。由于穆加贝上台时承诺保留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所以殖民时期不公平的土地分配现象被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当时津巴布韦全国近一半耕地都集中在6000名白人农场主手中,而700多万黑人居民则处于无地或少地的状态。津巴布韦加快土改进程后土地得到了重新分配。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导致贪腐问题严重,同时也出现了白人农场主遭暴力驱逐等乱象。津巴布韦好不容易实现的民族和解就这样被再次破坏。随着土改进程的加快使得白人农场主纷纷逃离津巴布韦。这些人在离开津巴布韦时带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耕种设备。经过这番折腾之后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少有的粮食出口国出现了粮食产量暴跌的现象。

津巴布韦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使出了滥发纸币这种饮鸩止渴的招数。如果你现在穿越到1980年的津巴布韦赚到了100亿津巴布韦币,然后拿着这些津巴布韦币去兑换美元可以换回147亿美元。然而你却并没把这些钱兑换成美元,而是把钱存进了当地的银行,那么等到2001年的时候你取出来的钱只能兑换到1亿美元了。早上还能买一只鸡的钱到了晚上连一个鸡蛋都买不着。

恶性通胀使津巴布韦被人戏称为“穷得只剩下钱”。津巴布韦发行过人类有史以来面额更大的100万亿纸币:津巴布韦遍地都是百万富翁,然而就连买个早点都得扛着一麻袋的钱去,可能等到第二天一麻袋的钱还不如麻袋值钱。兜里动不动揣着上百万的大面额钞票却什么也买不起。从2000年到2008年津巴布韦的经济萎缩超过三分之一、失业率超过80%。截至2022 年9月30日津巴布韦的年通胀率已突破350%。

2008年3月后津巴布韦的经济状况恶化到顶点:财政、金融、税收等关键部门基本停止运转,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几近瘫痪。津巴布韦的农村一度有55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在城镇地区也有约220万人无法得到粮食保障。津巴布韦从一个在非洲鹤立鸡群的变成了几乎是全世界最穷的。2009年后津巴布韦不得不用美元和南非兰特替代本国货币。

2022年人民币也成为津巴布韦的法定货币之一。津巴布韦还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引进外资、盘活国内的矿产。在此之后津巴布韦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然而这并没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外币储备、银行实行管制,所以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并没随着本国货币的弃用而彻底终结,反而引发了津巴布韦人的“囤积潮”:民众开始囤积汽车、房产、股票等任何他们认为具有保值能力的东西。

除了20世纪这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外目前也有一个正深陷通货膨胀的漩涡。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和中东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一样有着丰富的石油。2000年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4%,居南美之一位、世界第五位。随着在奥里诺科重质原油带探测到新的石油使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增粘了41%达到20亿桶,这比沙特还多出将近300亿桶,一跃成为世界上潜在石油储备量更大的。

查韦斯时代的委内瑞拉凭借石油出口的收入支撑起了一整套高政策:免费住房,全民医疗,廉价食物?一时间在委内瑞拉生孩子免费、教育免费、看病免费,几乎北欧高所有的政策都被委内瑞拉直接复制,却丝毫没考虑到这实际上已远远超过委内瑞拉财政所能负担的程度。于是在委内瑞拉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产妇在产房门口排队,因为所谓的免费医疗是以削减床位为代价的。

孩子们实际上没地方念书了,因为免费教育是以削减学校建设资金为代价的。这样一来学校都成了危房,谁还敢上课?急诊病人送到医院没人管,因为医疗队伍也缩减了,迟迟等不到保养更新的医疗设备不仅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事故频发的利器?一开始委内瑞拉制度上的问题还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委内瑞拉丰富的石油。

然而委内瑞拉的经济结构相当单一。没能建立起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委内瑞拉几乎完全依赖石油出口创汇:石油收入占它总出口的95%。这种发展模式在油价高企的时候是没问题,但是从2022年下半年油价开始下跌之后问题就出现了:收入锐减,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委内瑞拉想出的高招居然是增发纸币,于是全国的印钞厂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印制钞票,结果恶性通胀不可避免地降临在这个头上。

在国内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查韦斯选择利用外汇储备来缓解,可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坐吃山空饮鸩止渴,最后委内瑞拉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度日,所借外债及其利息成为压在委内瑞拉财政之上的一块巨石。最后委内瑞拉的腐败问题更进一步加深了财富流失:高官们在海外开立私人户头,将本属委内瑞拉全体国民的国有资产转移到自己名下的户头。

这不仅令委内瑞拉损失了大量财富,也使底层劳动人民备受打击,从而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从2013年开始委内瑞拉的超市就经常面临断货的窘境,委内瑞拉人开始逐渐习惯排着长队购买日用品的生活。当初查韦斯为强调自己的玻利瓦尔主义这一政治色彩而将委内瑞拉的货币更名为委内瑞拉玻利瓦尔,然而印在委内瑞拉纸币上的这位解放者并没成为委内瑞拉经济的保护神。

在委内瑞拉高达高达700%的通货膨胀率下更大面值的100玻利瓦尔仅价值2美分。如今的玻利瓦尔已贬值到和昔日的金圆券、津巴布韦币一样了。委内瑞拉经济民生上动荡也波及到政治领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美国势力也趁委内瑞拉国内动荡之机卷土重来:委内瑞拉国内反对党领袖、议长瓜伊多自封临时总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随即纷纷支持瓜伊多并对委内瑞拉展开制裁。

以上就是与66年属马一生有几次大灾相关内容,是关于国民 ***的分享。看完1966属马2022 最危险的一个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佩克是哪个国际组织啊?

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

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60年9月成立。它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维持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稳定,确保石油生产国获得稳定收入。

最高权力机构为成员国大会,由成员国代表团组成,负责制定总政策,执行机构为理事会,日常工作由秘书处负责处理。另设专门机构经济委员会,以协助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坚持斗争,在提高石油价格和实行石油工业国有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欧佩克成员国

欧佩克现有13个成员国: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委内瑞拉。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

欧佩克成员国对当前形势和市场走向加以分析预测,明确经济增长速率和石油供求状况等多项基本因素,然后据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进行何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