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油价展望_今年国际油价走势图k线
1.未来的10至20年的全球能源是什么?请标明相关的网站出处?
2.油价大变,即将下跌?尿素、豆粕价格能否大降?最新消息!
3.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未来的10至20年的全球能源是什么?请标明相关的网站出处?
警惕需求上涨 储量难测
国际能源署(IEA)今年发布的《展望》预测了到2030年以前世界的能源需求情况,并且详细描述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三大能源需求增长的具体情况。但在报告中,IEA并未给出一个关于2030年世界能源储量的准确数字,原因在于IEA对世界上各石油公司报告的储量数据的可靠性表示质疑。IEA呼吁各国重视储量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指出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建立一套全球普遍认可、透明一致、综合全面的油气储量数据报告系统,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长期的能源开发问题。
《展望》预测,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届时石油仍将是世界的主要消耗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展望》同时警告各国,如果他们继续奉行2004年的能源政策的话,全球2030年的能源需求将比目前上升近60%。《展望》也善意地告诉中国,到那时中国的能源需求占全球能源需求的比例,将在现在的水平上增加4个百分点,达到16%。
到2030年,全球原油需求将达到1.21亿桶/日,预计年均增长率为1.6%。届时原油主要用于满通运输业的需求,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2/3,欧佩克国家对世界能源的需求比例将从现在的52%降低到2030年的43%。
在今后10年内,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将会超过煤炭。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是现在的1倍左右,其中50%将以液化天然气的方式供应。
到2030年,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与现在的比例持平,仍为22%,但消耗的绝对量增加,煤炭新增需求量将几乎全部用于电力行业。亚洲是煤炭需求增长最大的地区,仅中国和印度两国,就将消耗2002年到2030年世界煤炭需求增量的68%。OECD国家的需求增长不大。
尽管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但《展望》强调,世界能源储量还远未陷入枯竭境地。在2030年以前,甚至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上蕴藏的能源储量足以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如果必要的投资到位,全球常规石油生产在2030年之前还不会达到顶峰,而天然气和煤炭的探明储量比石油还要充裕,未来发现更多油、气、煤的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安全与融资 两大主题
《展望》指出,尽管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全球能源供应足以满足需求,但能源安全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供给系统脆弱 由于目前与日俱增的石油需求仅仅由少数几个产油国来满足,如欧佩克(OPEC)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展望》预测,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将越来越强烈,跨地区的石油贸易将不断增长。《展望》称,目前在世界能源生产增长的情况下,非能源国家承担了世界能源加工量的95%,这说明从能源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贸易在增长。到2030年,世界原油贸易将达到6500万桶/日以上,略高于石油总产量的一半。现在每天有2600万桶的石油经过亚洲的马六甲海峡和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在未来30年内,通过以上和其他关键通道进行贸易的石油数量将翻番。
活跃的原油贸易加大了多数OECD国家、中国、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对进口能源的依存度。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现在的每天200万桶增加到每天1000万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对此,IEA长期合作和政策分析主任欧努·温和斯特认为:“一旦石油安全出现问题,例如石油运输关节点出现问题,由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等导致管线封闭、油轮停航,将对世界石油供应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维护石油运输节点即国际航道和管线的安全问题日益紧迫,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应对石油供应可能产生中断的风险。”
融资需求庞大 《展望》认为,要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新增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从2003到2030年,累计需要投资16万亿美元,年均投资达5680亿美元。与2000年全球能源领域实际投入的4130亿美元相比,IEA所做的这一预测值增加了37%(1550亿美元)。
《展望》指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对象是电力行业,将达10万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0%多。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额各为3万亿美元,约占总投资的18%。煤炭需投入约4000亿美元。
欧努·温和斯特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将是产需增长的主力,近一半的全球能源投资将流向这些国家。但同时这些国家在融资方面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相对于他们的经济总量而言,投资需求较大,投资风险也较高。”
具体到中国,《展望》预测,从2003年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投资需要2.4万亿美元,占全球能源投资的15%,年均投资约为960亿美元。因此,IEA建议中国取更严厉的机动车标准,建立更多使用清洁燃料的发电厂。
油价走高 OPEC难获利
对于让人捉摸不透的油价,《展望》称,未来的油价走势仍将保持不稳定状态,这也是导致世界石油供需不确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原油和成品油价格自1999年以来就急剧攀升,2004年年中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点。油价高企将造成未来石油日需求量的减少,从现在起到2030年,如果保持平均每桶35美元(根据2000年的价格计算)的高油价,到203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基于低油价(每桶22美元至29美元)设前提下低15%(1900万桶/日),减少量相当于目前美国的石油消费总量。
此外,《报告》还认为,从长期来看,欧佩克将不会从高油价中获利。因为高油价时期,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生产将显著增长,导致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在2003年至2030年期间,如果油价维持在平均每桶35美元的高位,欧佩克国家石油出口累计收入为7500亿美元,比基于低油价设基础上的预计数字反而低了7个百分点。
厉行节约,持续发展
《展望》认为,如果世界各国能够取相应的政策,加快高效清洁技术的使用和部署,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则2030年的全球能源需求要比上述推测低10%左右,化石燃料需求的下降幅度更大。
在取新政策的前提下,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1280万桶/日,比上述推测低11%,减少的量相当于沙特、阿联酋和尼日利亚目前产量的总和。到2030年,如果OECD国家取更有力的措施来提高燃料经济性,发展中国家更快部署和使用节能机动车,由此而节约的石油量将占全球石油节约量的2/3。同时这也降低了OECD国家和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相对于石油而言,煤炭需求的相对下降幅度更大,到2030年将达到24%,节约的煤炭数量相当于目前中国和印度的消费量之和。届时世界天然气需求将降低10%,北美OECD成员国天然气进口需求量减少40%,欧洲天然气进口需求量降低10%,而中国在完成煤改气之后天然气进口则会增加。
据悉,为提高我国能源的使用效率,10月中旬,院审议通过了建国以来能源领域的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该规划指出,未来10至20年中,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分别集中在重点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商用与民用领域等3大方面。《规划》提出了我国的节能目标,“十五”期间年均节能率为1.3%,“十一五”期间为2.8%;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到2010年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的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
油价大变,即将下跌?尿素、豆粕价格能否大降?最新消息!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农民兄弟们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2022年对于我们每一个农民来说,绝对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
尤其是在今年的2月份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冲突之后,全球能源、粮食供需偏紧导致物价上涨。
有一些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粮食危机。
在前段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曾经多次发布粮食危机预警,这也再次说明目前全球物价迎来上涨已经成为定局。
随着7月份的日益临近,今天老道要为大家展望一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尿素、豆粕和国内油价的相关趋势。
根据目前新的消息来看,在即将到来的7月份一路上涨的尿素,豆粕,油价很有可能会迎来下跌。
这对于咱们农民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首先谈到尿素价格,从去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尿素价格迎来了持续性的上涨变化,有一些地区的尿素价格甚至已经超过3000元每吨,而且还在保持涨价。
现在眼看着夏收即将收官,夏种马上开始,尿素价格如果还上涨,这势必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种地成本。
根据老道现在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来看,国家为了帮助农民应对农资涨价问题,已经追加了100亿元的农资综合补贴,而且在平抑农资价格上涨这件事上,国家也启动了一系列的储备化肥投放的调控动作。
比如前段时间云天化国际集团就继续投放了将近100万吨的储备化肥。
相信随着国家调控动作的逐步落地,一路上涨的尿素化肥价格也将迎来下跌趋势。
对于我们种地农民来说,在今年种地成本虽然较高,但是有国家一系列的调控保障,相信大家的种地收益一定不会差。
相较于农资涨价的趋势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豆粕价格很有可能会继续呈现下跌变化。
在今年的5月份的时候,国内豆粕价格一度涨到5000元每吨,进入到6月份豆粕价格持续震荡,现在基层豆粕价格已经跌至4500元每吨。
进入到7月份,随着基层生猪产能淘汰加快,预计的饲料消耗需求或将再次呈现波动,豆粕价格很有可能会再次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预计下跌幅度会将维持在200~300元每吨。
在今年豆粕价格大概率将进入到4100~4200元每吨左右。
由此可见,这种养殖成本在今年的下半年都能够迎来相对可控的利好变化。
那么在7月份一路上涨的油价有没有可能迎来下调?老道继续为大家做一个展望。
首先,影响油价的核心因素还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无论是美国原油还是布伦特原油在近日已经达到120美元每桶。
随着国际原油的涨价影响,预计在6月14日即将启动的新一轮成品油价格调整当中,国内92,95号汽油、零号柴油价格很有可能会再次迎来上涨。
现在因为欧盟对俄罗斯加大制裁的原因,原油供需偏紧的形势在短期之内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并不算大,所以在7月份哪怕油价不会迎来大涨,但是小幅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对于我们广大的种地农民来说,大家也要注意做好相关的油品储备,毕竟在春耕、夏收、秋收阶段机械化的作业需求势必会继续抬高农民在油品方面的支出。
所以油价如果继续上涨,也将进一步加大农民的种地负担。
在这一段时间希望大家能够做好相关油品储备,同时重点收藏一下地方加油站组织的一系列优惠活动。
(仅供参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2022年,虽然我们农民会面临诸多的挑战,但是同样机遇也非常多。
老道坚信,有国家的各项三农扶持政策的保障,我们农民的种养殖收益还能继续实现增长,在这里也恳请大家一起行动,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扶持政策点个赞。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