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石油价格_墨西哥石油最新油价
1.什么是一揽子油价?
2.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3.急求关于墨西哥的地理问题?
4.产量增长阶段
什么是一揽子油价?
一揽子油价是综合反映国际原油贸易价格的指标。
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原油量的增长,使原油价格暴跌。1986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收入比1985年下降49.2%。1986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选取了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加权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作为该组织原油价格的目标参考价,该成员国可参考该价格,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来调整各自的油价。7种原油包括:沙特阿拉伯轻油、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印度尼西亚米纳斯油、尼日利亚邦尼轻油、阿联酋迪拜油、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当时OPEC一揽子油价的目标是每桶18.00美元。
1987年以来,虽然OPEC规定了18美元/桶的目标参考价,并试图通过对产量配额的调节,使油价保持平稳从而获取相对的稳定收益。但石油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一般商品的某些特征,石油价格也脱离了一般商品的某些价格机制。受供求关系、开发成本、替代能源、汇率、地缘政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波动中蕴涵了主要石油生产国、消费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主要石油生产国、消费国的政局与地缘政治发展演化的旋律。
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1年8月至1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
急求关于墨西哥的地理问题?
回答1
墨西哥的铜、银、铅、锌、石墨的存量也十分丰富。
矿业是墨西哥最古老的工业部门,早在殖民统治时期,墨西哥的银业就享誉世界。银的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墨西哥高原中部和西马德雷山脉。
铜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索诺拉州。铅和锌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奇瓦瓦州、索诺拉州及中部的萨卡特卡斯州。
成因:在大地构造上,墨西哥主要由南科迪勒拉褶皱带和墨西哥湾沿岸地斜两大构造单元组成。墨西哥主要由南科迪勒拉褶皱带和墨西哥湾沿岸地斜两大构造单元组成。前者构成墨西哥国土的主体,地貌上大多表现为雄伟的山脉与高原。其中发育有多种多样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包括许多碱性和基性侵入岩体。还存有一些大型蒸发岩盆地,盆地内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并伴有热液活动;后者自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位置,接受了大量的陆相和海相沉积,地貌上表现为低平狭长平原和台地。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赋予了墨西哥丰富的矿产。在褶皱带中存在有大量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在地斜中蕴藏有丰富的油气。
回答2
主要矿产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墨西哥属产油国,所以油价上涨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
回答3
·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植被大量减少
·人口压力大、可再生超过了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食物供给不足。
附加回答:墨西哥气候多样,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而在南部则有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对沙漠缺水气候的适应,所以盛产仙人掌。
产量增长阶段
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增长历史来看,根据20世纪以来原油年度产量变化、单井产量变化、开发工作量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和开发技术条件,可以将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增长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1919年的起步阶段;1920~1965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66~15年的高位稳定阶段;16~2004年的递减阶段(图3.45)。
图3.45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增长阶段
3.4.2.1 起步阶段(1900~1919)
1900~1919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原油产量从868万吨增长至5162万吨,年均原油产量2747万吨。以1995年USGS评价的可量333.40亿吨为基数,本阶段结束时的原油出率为2%。
从开发工作量来看,本阶段是美国石油工业的起步阶段,在本阶段内,美国本土48州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大油田,这些油田主要集中于加利福尼亚州、俄亥俄州和俄克拉何马州;生产井在此时期开始逐渐增多,从1900年的7.9万口增至1919年的22.8万口。
在开发理论与技术上,本阶段开始应用钻头加压旋转、以机械破岩方式为主进行旋转式钻井。随着技术的发展,单口油井的日产量从1900年的0.30吨增至1919年的0.62吨。
从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来看,为促进石油开发从1916年起实施了《无形钻井开发费用扣减》的政策。
3.4.2.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65)
1920~1965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从0.60亿吨增长至3.87亿吨,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1%。1929年至1935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31~1933年间油价甚至一度低于1美圆/桶,在此期间,原油产量有所下降,但仍超过1亿吨。本阶段内,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出率从2.20%增至32.35%。
产量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来自开发工作量的快速增长。本土48州的产油井在1920年为26.8万口,到1965年已达到58.9万口。
从开发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本时期内的钻井理论与开发技术经历了发展阶段,进入了科学化钻井阶段。在以先进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单口油井的日产量从1920年的0.62吨增长至1965年的1.80吨。
美国为促进石油开发,从1924年起实行耗减百分比津贴政策;为规范国内石油工业,从1933年起实行生产配额;为降低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从1959年起实行限制进口政策。本阶段内的这一系列政策都为美国国内产量的有序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4.2.3 高位稳定阶段(1966~15)
1966~15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始终保持在4亿吨以上的高水平,其中以10年的产量4.68亿吨最高。本阶段内,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出率从33.59%增至45.59%。
产量保持高位稳定增长与巨大的开发工作量关系密切。受到国际低油价的影响,本土48州的开发井数和产油井数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逐步下降;而在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开发工作量开始逐步回升。本阶段的10年中,各年度的开发井数均高于1.8万口,产油井数均高于49万口。
从开发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本时期内的钻井理论与开发技术经历了科学化钻井阶段,并逐步进入自动化钻井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技的推动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单口油井的日产量从1966年的1.93吨增长至15年的2.23吨;其中,12年的单口油井日产量最高,为2.49吨。
美国在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颁布了《紧急石油分配法》,控制国内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相应的,美国国内的产量开始有所下降,进口原油数量增长幅度加大,到15年已达到2.04亿吨,与13年的1.61亿吨相比,增长了26.7%。
3.4.2.4 递减阶段(16~2004)
16~2004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原油产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从16年的3.亿吨递减至2004年的1.76亿吨。本阶段产量年均递减率为1.99%。原油出率从16年的46.79%增至2004年的70.40%。产量的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70年代的产量下降主要是受到政策和油价因素的影响,80年代以后产量的下降则主要是受新增可储量递减和开发难度增加的限制。
受1986年油价暴跌的影响,在本阶段中后期,美国本土48州的开发井数和产油井数与1981~1985年相比降幅较大,每年的开发井数基本稳定在2万~3万口的水平,虽然2000年以来开发井数略有上升,但由于美国储量增长有限且低产井较多,产量持续下降。产油井总数到2004年递减至50.8万口。受本土48州的开发程度和油价影响,本阶段的单井日产量到2004年已降至0.95吨。
在本阶段内,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油气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非常规原油和EOR的产量不断增长,2004年EOR产量已占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产量的18.8%(图3.16)。
随着原油产量的递减,美国对非常规油气和深水油气的开发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抵免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水油气成为美国开发的重点。特别是1995年颁发了《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后,深水产量增长迅速。根据美国矿产管理局(mmS)的数据,到2005年,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已累计产出原油4.36亿吨,产量年均增长率达31.8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