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削油可分为哪些类型?

2.环保溶剂型清洗剂和环保水基型清洗剂有什么区别?

水基环保型切削油价格走势_水基切削液用于什么场合

克服了传统皂基乳化液夏天易臭、冬天难稀释、防锈效果差的的毛病,对车床漆也无不良影响,适用于黑色金属的切削及磨加工,属当前最领先的磨削产品。切削液各项指标均优于皂化油,它具有良好的冷却、清洗、防锈等特点,并且具备无毒、无味、对人体无侵蚀、对设备不腐蚀、对环境不污染等特点。 切削液的分类

切削液按油品化学组成分为非水溶性(油基)液和水溶性(水基)液两大类。水基的切削液可分为乳化液、半合成切削液和合成切削液。

乳化液型切削液的成分:矿物油50~80%,脂肪酸0~30%,乳化剂15~25%,防锈剂0~5%,防腐剂<2%,消泡剂<1%

半合成型切削液:矿物油0~30%,脂肪酸5~30%,极压剂0~20%,表面活性剂0~5%,防锈剂0~10%

全合成型切削液:表面活性剂0~5%,胺基醇10~40%,防锈剂0~40% 油基切削液的润滑性能较好,冷却效果较差。水基切削液与油基切削液相比润滑性能相对较差,冷却效果较好。慢速切削要求切削液的润滑性要强,一般来说,切削速度低于30m/min时使用切削油。含有极压添加剂的切削油,不论对任何材料的切削加工,当切削速度不超过60m/min时都是有效的。在高速切削时,由于发热量大,油基切削液的传热效果差,会使切削区的温度过高,导致切削油产生烟雾、起火等现象,并且由于工件温度过高产生热变形,影响工件加工精度,故多用水基切削液。

乳化液把油的润滑性和防锈性与水的极好冷却性结合起来,同时具备较好的润滑冷却性,因而对于大量热生成的高速低压力的金属切削加工很有效。与油基切削液相比,乳化液的优点在于较大的散热性,清洗性,用水稀释使用而带来的经济性以及有利于操作者的卫生和安全而使他们乐于使用。实际上除特别难加工的材料外,乳化液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的轻、中等负荷的切削加工及大部分重负荷加工,乳化液还可用于除螺纹磨削、槽沟麻削等复杂磨削外的所有磨削加工,乳化液的缺点是空易使细菌、霉菌繁殖,使乳化液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学分解而发臭、变质,所以一般都应加入毒性小的有机杀菌剂。

化学合成切削液的优点在于经济、散热快、清洗性强和极好的工件可见性,易于控制加工尺寸,其稳定性和抗腐败能力比乳化液强。润滑性欠佳,这将引起机床活动部件的粘着和磨损,而且,化学合成留下的粘稠状残留物会影响机器零件的运动,还会使这些零件的重叠面产生锈蚀。一般在下列的情况下应选用水基切削液:

1)对油基切削液潜在发生火灾危险的场所;

2)高速和大进给量的切削,使切削区超于高温,冒烟激烈,有火灾危险的场合。

3)从前后工序的流程上考虑,要求使用水基切削液的场合。

4)希望减轻由于油的飞溅护油雾和扩散而引起机床周围污染和肮脏,从而保持操作环境清洁的场合。

5)从价格上考虑,对一些易加工材料护工件表面质量要求不高的切削加工,采用一般水基切削液已能满足使用要求,又可大幅度降低切削液成本的场合。

6)当刀具的耐用度对切削的经济性占有较大比重时(如刀具价格昂贵,刃磨刀具困难,装卸辅助时间长等);机床精密度高,绝对不允许有水混入(以免造成腐蚀)的场合;机床的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容易串通的场合以及不具备废液处理设备和条件的场合。均应考虑选用油基切削液。 现代半合成切削液,俗称微乳,即按一定的比例稀释到水中,广泛用于金属切削等加工工艺上,消除了乳化型及合成型切削液的缺点,同时把该两种切削液的优点集于一体,它广泛作为机械加工润滑、冷却用,具有良好的润滑、冷却、 防锈、 清洗等功能。其主要成分是水和表面活性剂, 矿物油、 脂肪油和极压剂含量均低于乳化油。微乳化油中包括了油、水、 表面活性剂、 防锈缓蚀剂、 油性剂、 极压剂、 防霉杀菌剂等成分。

(1)油相和水相: 微乳化油含量一般为10 %~30 % ,油不仅有润滑作用,而且是油溶性添加剂的载体。微乳化油中的水分最高含量为45 % ,大量水的存在是有别于乳化油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不仅是偶和表面活性剂的需要,也为各类水溶性添加剂的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从环境和健康出发,要求油中芳烃的含量小于10 %;从与添加剂的配伍性出发。石蜡基与环烷基的c础油较好。常选用;机械油、植物油、白油、15号石腊基油。

油不仅有润滑作用,而且是油溶性添加剂的载体。从环境和健康出发,要求油中芳烃的含量小于10 %;从与添加剂的配伍性出发,石蜡基与环烷基的基础油较好。

(2)表面活性剂:微乳化液中分散相的高度细化和体系的稳定性是依靠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分散、乳化、增溶等作用实现的。在乳化油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20 %~25 % ,而在微乳化油中,其用量可高于40 % ,以保证分散相油滴细化,使体系保持高度稳定性。表面活性剂是使油和水乳化的关键性物质,一般分为3种类型: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常使乳液显酸性,使乳液容易腐败变质,故极少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点是乳化性能好,并有一定的清洗和润滑性能,但抗硬水能力差,并易起泡。常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对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电离,其亲水基主要是由具有一定数量的含氧基团(一般为醚基和羟基)构成,不宜受强电解质无机盐类存在的影响,也不易受酸碱的影响,与其它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相溶性好,能很好地混合使用,但由于在溶液中不电离,故在一般的固体表面上不易发生强烈的吸附,另外,随温度的升高,很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解度降低甚至不溶,这样会造成乳液浑浊。所以,通常通过调整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配比,使H LB值与分散相匹配,以获取最佳的分散、乳化效果,这是能否获得一个均一、 稳定的体系的关键。大量表面活性剂的参与使微乳化液的渗透、 清洗能力比乳化液大大增强,有利于保持刀具刃面和砂轮的锋利以及切削加工面的清净度,从而提高了切削效率和加工精度。常用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效果较好。常用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皂, 石油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吐温、脂肪酸烷基酰胺、山梨糖醇酯, 聚醚等

(3)防锈缓蚀剂:为了保护机床、刀具及工件不受乳液的侵蚀,要在切削液中加入防锈缓蚀剂,以期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或者形成钝化膜。防锈添加剂主要由水溶性防锈剂和油溶性防锈剂两大类。水溶性添加剂有亚硝酸钠、 苯并三氮唑、硼酸、 三乙醇胺、磷酸盐、 铬酸盐、 植酸、 苯甲酸钠、 钼酸钠和无水碳酸钠等。他们与金属发生作用,并在金属表面生成不溶性的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这类防锈剂多是电解质,用于乳液时,用量不易过大,以免发生电解现象而破坏乳液。油溶性防锈剂主要有磺酸盐、 高分子羧酸及其金属皂盐类、 酯醇类、 胺类、 磷酸酯等。他们是极性很强的化合物,能优先吸附在金属表面或与表面化学反应生成保护膜,抑制氧及水对金属的接触,因此,它会与极压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发生竞争,使乳液的极压性下降。亚硝酸钠有致癌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为禁用产品。二乙醇胺的含量也不应超过1 % ,因其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成致癌物质。常用的环境友好缓蚀剂如脂肪酸衍生物、胺类、 咪唑啉类及三唑类。

(4)油性剂: 为了保护刀具,提高加工质量,此类添加剂是微乳化油中不可缺少的组分。这类添加剂主要有动植物油脂,聚合脂肪酸及其皂,脂肪醇及多元醇,硫化油脂,酮类,胺类等有机物。它们是具有极性基的分子,能在金属表面形成定向吸附膜。在金属加工中,此膜能减少工件、 切削、 刀具之间金属的直接摩擦,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提高工件精度并延长刀具使用寿命。

(5)极压剂:极压剂是含硫、磷、氯等元素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高温下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学吸附膜。化学吸附膜与物理吸附膜相比,耐较高的温度,故可用于极压润滑摩擦状态。国内广泛采用氯化石蜡、硫化脂肪油、硫氯化棉子油、亚磷酸二丁酯、磷酸三乙酯、ZDDP 等作为极压剂。在磷类极压剂中引入N、S、B 等元素形成的极压剂效果不错。P - N 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S - P - N型磷元素在低速高扭矩条件下效果最好,在高速冲击负荷下效果很差,但硫元素在高冲击下对提高极压性能却最为有效,此外,由于胺的存在抑制了酸性磷酸酯的化学腐蚀磨损,所以该类极压抗磨添加剂具有较好的极压性、 防锈性和抗氧化性,B - P - N 型则具有良好的抗铜腐蚀性和优良的极压抗磨性能。

有机硼酸酯分子中引入活性元素硫和磷则具有多种性能,除了增强抗氧化和减摩作用外,其抗磨性和摩擦改性均变好;若引入氮元素,可明显提高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

有机钼化合物作为极压抗磨添加剂,不仅具有优良的抗磨、减摩、抗极压性能,而且还有防腐蚀性能。

二聚酸及其衍生物是水基金属加工液良好的添加剂,与水相溶而生成透明的水溶性润滑液。其油性基团具备良好的减摩抗磨作用,在极压条件下,二聚酸与摩擦表面反应生成二聚酸金属盐皂膜起极压抗磨作用,此外,还能提供防锈性。其可用于多种金属材料加工, 包括含铁和非铁金属,如钛、 镁、 黄铜、 铜、 青铜或其它相类似的易于被污染的金属的加工。由于油基产品向水基产品发展,水溶性极压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类产品有脂肪酸的有机硫磷酸盐、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氧乙烯醚有机磷酸胺盐等。最近发现,高碱值磺酸盐在重金属加工中用作惰性极压剂(PEP) ,能在金属表面形成物理覆盖的碳酸盐保护膜,具有低剪切强度,在金属加工中具有优异的极压润滑性能,与含硫极压剂复合使用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对多数金属没有腐蚀,且具有防锈作用,对人和环境基本无害,符合工业卫生和环保要求。还能改善表面光洁度,有极好的防锈能力,对大多数金属不腐蚀,安全并无环境污染。

(6)防霉杀菌剂:微乳液容易滋长微生物,使加工液变质,使用寿命变短。常用的杀菌剂有甲醛释放剂、酚类化合物、水杨酸类、杂环化合物等。目前,我国常用的为三丹油。邻苯基苯酚, 四氯代酚。对氯间二甲基酚, 六氢化三吖嗪, 三溴水杨酰胺和二溴水杨酰胺的混合物等

(7)其他助剂;微乳化液中使用的辅助添加剂还有消泡剂(硅油乳剂, 高级醇)、稳定剂(十二醇)偶和剂、pH调整剂、金属离子掩蔽剂等。消泡剂常用的为硅油类,其不溶于水,分散于水中,不能加多,否则,体系易浑浊。偶和剂用来增加体系的稳定性,其性能取决于自身的亲水- 亲油之间的平衡。体系pH值应保持在8~10之间,pH值过低,易滋生细菌霉变;pH值过高,铝腐蚀严重。金属离子掩蔽剂能络合水中的钙镁离子。这些添加剂如何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组分 投料量(g/L) 15号基础油 200~220 蓖麻油三乙醇胺 200~220 妥尔油 30~80 硼酸 150~200 杀菌剂 10~30 消泡剂 10~30 表面活性剂(tx-10) 25~50 聚乙二醇 25~50 石油磺酸钠 100~130 磷酸钠 100~130 水 余量

切削油可分为哪些类型?

和刀具的材质有关系。

刀具材料对切削液选用的影响

刀具钢刀具:

其耐热温度约在200-300℃之间,只能适用于一般材料的切削,在高温下会失去硬度。由于这种刀具耐热性能差,要求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要好,一般采用乳化液为宜。

* 高速钢刀具:

这种材料是以铬、镍、钨、钼、钒(有的还含有铝)为基础的高级合金钢,它们的耐热性明显地比工具钢高,允许的最高温度可达600℃。与其他耐高温的金属和陶瓷材料相比,高速钢有一系列优点,特别是它有较高的坚韧,适合于几何形状复杂的工件和连续的切削加工,而且高速钢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价格上容易被接受。使用高速钢刀具进行低速和中速切削上,建议采用油基切削液或乳化液。在高速切削时,由于发热量大,以采用水基切削液为宜。若使用油基切削液会产生较多油雾,污染环境,而且容易造成工件烧伤,加工质量下降,刀具磨损增大。

* 硬质合金刀具:

用于切削刀具的硬质合金是由碳化钨(WC)、碳化钛(TiC)、碳化钽(TaC)和5-10%的钴组成,它的硬度大大超过高速钢,最高允许工作温度可达1000℃,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在加工钢铁材料时,可减少切屑间的粘结现象。在选用切削液时,要考虑硬质合金对骤热的敏感性,尽可能使刀具均匀受热,否则会导致崩刃。在加工一般的材料时,经常采用干切削,但在干切削时,工件温升较高,使工件易产生热变形,影响工件加工精度,而且在没有润滑剂的条件下进行切削,由于切削阻力大,使功率消耗增大,刀具的磨损也加快。硬质合金刀具价格较贵,所以从经济方面考虑,干切削也是不合算的。在选用切削液时,一般油基切削液的热传导性能较差,使刀具产生骤冷的危险性要比水基切削液小,所以一般选用含有抗磨添加剂的油基切削液为宜。在使用冷却液进行切削时,要注意均匀地冷却刀具,在开始切削之前,最好预先用切削液冷却刀具。对于高速切削,要用大流量切削液喷淋切削区,以免造成刀具受热不均匀而产生崩刃,亦可减少由于温度过高产生蒸发而形成的油烟污染。

* 陶瓷刀具:

采用氧化铝、金属和碳化物在高温下烧结而成,这种材料的高温耐磨性比硬质合金还要好,一般采用干切削,但考虑到均匀的冷却和避免温度过高,也常使用水基切削液。

环保溶剂型清洗剂和环保水基型清洗剂有什么区别?

国内外对于切削油分类,研究制定了许多方法,目前看来都有一定的缺陷。切削油按组成分类,是一个传统的分类方法,也是一个在实际中客户容易掌握和接受的分类方法。切削油的品种繁多,作用各异,但归纳起来分为两大类:即油基切削液(即金属切削油)和水基切削液。

油型仍可分为普通型切削油(也称复合油)、非活性极压切削油、活性极压切削油三种。

水型可分为乳化油(可溶油、乳化液)、半合成液(微乳液)、合成液(化学型切削油或无油切削液)三种。

普通型切削油的主要成分是矿物油,为改善其性能往往加有防锈、抗氧等添加剂并与各类动植物油复合使用。脂肪的复合量一般为5-20%。(有时也可用合成脂取代部分脂肪)。

极压切削油是在普通型油中加入一定量的含S、P、CL等元素的极压剂所得的切削油。

非活性极压切削油是未加含S等极压剂的的切削油。

乳化油是由切削油及乳化剂、偶合剂、杀菌剂等所组成的。乳化油在使用时需加水稀释。稀释后的工作液呈乳白色(称为乳化液)。加水前的乳化油称为油基(也可称可溶油)。

半合成液与乳化油的区别是其油基中含有较多的乳化(表面活性剂)、防锈等添加剂,较少或甚至完全没有矿物油,同时还加有相当数量的水和水溶性添加剂。油基经水稀释成工作液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这是因其油相的液滴较小所致)。有些半合成的工作液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由透明状变为不透明的白色乳化状(这是因为其中的乳化剂被吸附在切屑上逐渐被带走,他状液的颗粒也由小变大所致)。

硅油的清洗在电子及电子元器件领域非常常见,例如陶瓷电阻、FPC线路板、传感器等行业,但是在传统的清洗方法中溶剂型清洗剂由于清洗成本低、清洗工艺简单以及发挥速度快等被广泛的应用,随着环保政策不断加强,溶剂型清洗完后工件表面易形成残留且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些会破坏臭氧层。因此环保中性硅油清洗剂被逐渐走向市场,那么我们就一起看看静川环保中性硅油清洗剂与溶剂型清洗剂之间有哪些区别?

硅油的使用领域非常的广泛,但是同样的在很多的行业中需要对硅油进行清洗,常见的清洗工艺较多的电子及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制造中例如陶瓷电阻、FPC线路板、传感器等。工业清洗剂分为溶剂型和水基硅油清洗剂,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哪个更适合用于硅油的清洗。

中性环保硅油清洗剂的应用案例

环保方面:

溶剂型清洗剂一般对于环境不友好,具有较重的味道和毒性,例如会造成大气的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但是水基硅油清洗剂是属于中性环保的,无毒无腐蚀性,不含重金属以及磷酸盐、酵素、乙二铵醋酸、氮川三醋酸(EDTA/TNA)或含氯漂白剂等,使用之后通过水漂洗可以直接排放。

清洗方式方面:

清洗方式方面溶剂型与水基型清洗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以超声波清洗为主,如遇到复杂或者大型工件的情况下,水基型硅油清洗剂还可以采用喷淋或浸泡清洗方式,但是如果硅油粘度较高,清洗的效果可能会有所损耗。由于溶剂清洗剂的挥发性大都很好,所以不需要专门的干燥工艺,但静川水基型硅油清洗剂清洗之后,需要进行烘干处理。

清洗效果方面:

溶剂型清洗剂主要以已经固化的硅油清洗为主,采用的是直接溶解的方式,所以使用超声波清洗时速度快,时间短,而水基型硅油清洗剂只能对未固化的硅油有清洗作用,且在清洗之后,通过清水漂洗再烘干,因此相对来说时间上会比长点。水基型硅油清洗剂清洗完之后,工件表面没有残留问题。

随着环保政策的越来越严,中性环保的静川化工硅油清洗剂相对溶剂型清洗剂来说更加适应现代工业清洗的需求和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工业清洗工艺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硅油油污情形和工艺要求来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选择硅油的清洗方式和清洗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