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油价限制区间

2.2011年 安徽居民消费价格是多少

3.国内成品油调价周期

4.蔬菜价格走势分析工具

中国油价限制区间

柴油最高价是什么时候_柴油价格全年最高是哪一年

中国油价限制区间在零售环节92号汽油也回到7元的区间,以油箱容量在50L的家用轿车为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多花9元。

成品油定价机制,即成品油定价的过程方式、法则方案。成品油定价机制在经历多次改革后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于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个机制实现了与国际油价实行有条件的联动,此举有助于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并逐步跟国际油价接轨。

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自2018年11月30日24时起,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540元和520元。?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由中国职能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

而最高零售价格,是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的。同时,新方案提出,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政府指导价格上下浮动降,折成额度取整确定。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

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2008年底进行的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目的在于理顺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关系,形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定价机制。

根据新的价格形成办法,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以使成品油价格能够更真实,更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公平竞争。

2013年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发布,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

为节约社会成本,当汽,柴油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根据进口原油结构及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变化,相应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后,价格其实是有降有涨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机关要逐步完善有关机制和管理办法,市场主体也要逐步适应价格上下波动的经常性情况。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本次成品油调价前20天,布伦特,迪拜,米纳斯三种原油价格平均价比前期调价基准价大约提高了5%以上。所以,这次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已经超过了20天,发展改革委经过观察和研究,决定上调油价。

据了解,在此机制下,成品油经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最高批发价格或最高供应价格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或由供销双方协商确定具体价格。对于一些加油站进行的降价促销,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企业可以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国家是支持合法的市场竞争的。

2011年 安徽居民消费价格是多少

2011年安徽居民消费价格形势及2012年走势分析

从2010年下半年起,安徽居民消费价格走势进入上行轨道,在2011年2月突破5%,6月份达到最高点7.2%,创35个月新高,其后涨势有所回落,全年累计上涨5.6%,涨幅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

一、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特征

1、价格涨幅中间高、两头低。我省CPI同比涨幅在1月份起点为4.2%,其后5个月连续上涨,接连创2008年8月份以来新高,6月份达到年内的最高点7.2%,其后受翘尾因素减小的影响,同比涨幅逐月回落,11、12月由于新涨价与翘尾因素双双回落,涨幅陡降为4%和3.9%。从环比看,有九个月上涨,二个月下降,一个月持平。其中3月和11月由于节日过后猪肉和鲜菜价格回落,当月环比均下降0.2%, 8月份受鲜菜、鲜瓜果季节性上市价格下降的影响,环比价格出现持平。

2、八大类价格七涨一跌,基本呈全面上涨之势。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在2010年是“五涨三跌”,2011年上半年为“六涨二跌”,全年为“七涨一跌”,其中5月、8月和11月八大类全部为正,为近年来少见。与上年同期比,2011年全省食品类上涨12.2%,居住类上涨4.6%,衣着类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5%,烟酒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上涨0.3%,教育文化用品下降0.1%。

3、工业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创“十一·五”以来最高。2011年2月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涨幅在超过2%,全年涨幅达到2.4%,4月份环比涨幅达0.9%,是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环比全部为正或持平。两类涨幅均为“十一·五”以来的最高点。

4、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比重相当。全年同比5.6%涨幅中,上年涨价翘尾影响约为2.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2.7个百分点,翘尾影响略大于新涨价因素。

5、农村涨幅高于城市。2011年全省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农村上涨5.9%,差距为0.5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高于城市1个百分点,是总指数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

6、累计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11年2月起,我省CPI同比涨幅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由1月份第26位上升到6月份第3位,7月以后排位随指数回落也逐步后移,全年比全国水平高0.2个百分点,在全国列第11位。在中部与河南并列第2位,在华东居第1位。从八大类看,我省各大类走势与全国一致,食品、烟酒及用品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四大类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2011年安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因素分析

(一)食品价格轮番上涨,涨幅居八大类之首。2011年价格上涨,食品类仍是涨价主力,涨势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轮番上涨,致使食品类价格维持两位数涨幅9个月之久。一、二月份粮食、鲜菜、鲜瓜果、蛋类价格处于领涨地位,二季度猪肉价格成为上涨的领头羊,三季度水产品、蛋类、油脂类涨幅加大,四季度牛、羊肉价格补涨。自6月份起食品中的16个类别价格涨幅无一为负,全年月涨幅超过两位数的有肉禽及其制品、干鲜瓜果、粮食、油脂、蛋、水产品、糖等七类。

(1)粮价持续上涨,涨幅明显高于前几年。2011年受粮食收购价格提高、成本因素及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粮价上涨势头较前几年更加迅猛,环比只有一个月持平,其余均为上涨,全年上涨17.7%,高于上年同期6.6个百分点。其中尤以大米价格涨幅最高,涨幅达20.2%。

(2)油脂价格再度大幅上涨。随着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上涨,食用植物油价格在2010年二季度开始再度上涨,进入2011年是价格逐月攀升,环比也只有一个月持平,其余均上涨,全年累计上涨16%。

(3)肉禽及制品价格涨幅居前。2月份由于上年基期低猪肉价格同比而出现了两位数的涨幅,五月份起环比转负为正,出现新一轮上涨,其中6月份环比涨幅达到13.7%,接近2007年以来最高值,10月后涨势有所回落,但全年仍上涨38.5%,影响总指数近1.1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近20%。从下半年起,前期比较稳定的牛肉和羊肉价格开始上涨,11月、12两个月的环比都在3%以上,全年分别上涨5.3%和15.8%。受肉类价格上涨推动,畜肉副产品上涨28.4%,禽类上涨15.8%,整个肉禽及制品类价格涨幅24.7%。

(4)蛋类和水产品类上涨明显。由于成本因素及粮食、肉禽类价格上涨形成比价效应,蛋类和水产品类价格在全年分别上涨12%和10.3%。尤其是5月以后,蛋类和水产品类价格涨速加快,其中蛋类在5、6和8月环比分别为6%、7.3%和5.3%,水产品在5-7月的环比分别为3.5%、6.5%和2.3%,成为继猪肉以后涨势最为突出、影响最为明显的两大品种。

(5)鲜菜价格波动较大,鲜果价格涨幅高。鲜菜价格在1-2月因节日需求增加,环比分别上涨9%和22%,6、7、9、12月份受天气及季节的影响,环比涨幅分别达到4.4%、 6.1%、7.2%和17.5%,由于上年基期价格高,累计比在7月份转正,全年仅上升1%,是食品类中涨幅最低的品种。鲜果由于上年减产、成本增加等影响价格一路走高,全年上涨20.1%,涨幅仅次于肉禽及制品。

(二)居住类涨幅收窄,影响程度仍居第二。2011年居住类价格上涨5.1%,低于上年同期0.4年百分点,对总指数影响程度近16%,也低于上年。各月同比涨幅在9月份后回落到5%以内,12月涨幅只有1.3%,环比有三个月下降一个月持平,上涨的月份涨幅都较小,与2010年下半年相比涨势趋于缓和。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住房租金、自有住房和水电燃料分别上涨4.3%、6.4%、5.6%和2.6%。涨幅较高的小类有:水泥上涨18.4%,私房房租上涨8.3%,木材上涨10.5%,液化石油气上涨11.2%,其他燃料上涨11.2%。

(三)工业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涨幅扩大。2011年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4%,其中衣着类、烟酒类、部分日用工业品类是主要上涨品种。衣着类由于原料及劳动力价格上升,从年初开始价格涨势明显,对总指数的影响约0.5个百分点。烟酒类中由于高档白酒提价,白酒类上涨12.7%,另有中药材和中成药、床上用品、个人饰品、车用燃料及零配件、建房及装修材料等涨幅较大。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拉动CPI总水平上涨约0.9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超5%的有家庭服务、私房房租、出租汽车、理发、洗浴、缝纫等。

三、2011年安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根本原因是经济长期偏热,货币超发行。具体来说,既包括短期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性、节日因素及自然灾害影响,也包括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向下游产品传导以及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1、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走高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一是上游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由于原油、农业用工费用、农资等价格普遍上涨,大大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及经营成本,导致农产品价格全面攀升;三是劳动力工资不断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持续走高;四是国际市场黄金、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高涨,进口原材料成本增加,直接提升国内各类相关加工制成品的价格,推动相关消费领域的价格上涨。

2、食用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和部分食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最为明显的就是猪肉价格,受生产成本上涨,市场价格不稳定、散户养殖减少以及疫情及瘦肉精事件的影响,2011年上半年出现了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三减“的情况,从1月开始猪价连续上涨,7月同比涨幅达73.6%。5月份以后出现的蛋类和水产品类价格大幅上涨也与供给相对减少有关。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直接推动相关产品价格走高。一是2011年国家继续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其中稻谷的提价幅度是2004年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价的大幅提高,也相应提升了市场粮价上涨预期。二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更为严厉的新政,房东“以租养贷”成本增加,加之“限购”抑制了部分买房需求,房屋租赁市场红火,导致私房房租和自有住房估算价格分别上涨10.3%和8.3%。三是成品油价格总体上是上调的。全年汽油、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3.4%和13.6%。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交通类及旅游收费上涨明显。

四、2012年安徽居民消费价格走势预测

2012年CPI的走势取决于国内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环境。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政府主导投资减少和新经济增长点培育,引发通胀的机会相对较低,而且2011年价格涨幅较高,2012年价格涨势会有所缓和。但影响价格上涨的压力短期内不会消除,2012年仍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

(一)影响价格回落的因素

1、推动物价上涨的货币压力已有所缓解。政府调控措施效应渐显,在货币投放方面,2011年1—10月M2、M1累计增速已分别降至12.9%、8.4%,接近最近十多年来的历史低位,11月M2增速为12.7%,比上述指标低7个百分点,创1998年以来的单月新低。国内货币供应宽松局面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2、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也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从2011年7月PPI涨幅达最高点10.7%后,涨幅逐月下降,12月同比涨幅只有1.9%,整个下半年只有月环比为正。钢材、水泥等主要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上下游传导压力有所减弱,同时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中国出口行业生产趋弱,再加上国内工业增速出现连续下滑,对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有所下降,对于缓解通胀压力起到了直接作用。

3、欧美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维持振荡下行的态势,也有效缓解了国内物价的上行压力。从具体商品看,大宗商品价格在近期呈现趋稳或回落的态势,10月份,国际市场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4.58%和8.08%,工业生产资料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2.07%和4.27%。

4、随着国家扶持生产、调控市场各项政策措施效应的进一步显现,2011年粮食再获丰收,生猪、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趋于改善,特别是猪肉价格,预计2012年初以后供给将逐步增加,从而使猪价进入明确的下行轨道。食品类价格涨幅趋稳。

5、从周期性波动规律看,此轮物价上涨已经将近拐点,到2011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已经持续25个月,从周期性波动规律看,涨幅趋于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二)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

1、货币存量仍然很大。因长期外贸顺差多发的货币和2009年前后大量的贷款还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消化,发达经济体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性流动过剩对我国影响也还在发生作用。而且,通胀减缓程度也取决于政策放松的力度,如果2012年货币政策放松力度较大,则通胀可能比预期的要高,尤其是到下半年。

2、农业生产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基础不牢。首先,相对于非食品价格,食品价格存在长期的低估,有进一步上涨的要求;其次土地和农业劳动力供给下降是趋势性的,而对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一时不会改变,如果生产效率无法提升,部分农产品供需矛盾长期存在;第三,水、电等资源价格上涨会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因此食品类价格长期趋势是上涨的。

3、非食品价格回落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制约。本轮通胀上升过程中非食品价格超常规上涨更多体现了能源、人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等趋势性因素,其中劳动力价格上涨有一定的“粘性”,也就是说,工资上涨一般是难以回调的,这就意味着,由工资上涨带来的部分工业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回落相对较慢,而且2012年行政干预措施的退出可能会导致部分前期受限的商品价格补涨。

4、资源、医疗等价格的调整。201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总体价格水平较高,水、电、气等资源类价格的上调一直没有涉及到居民消费领域,据了解,2012年上述资料类价格调整将不可避免,由于是基础产品,其价格上涨对CPI的间接影响可能会大于直接影响,会导致餐饮、公共服务、居住等一系列产品价格上涨。部分医疗收费价格改革正在我省部分城市试点,2012年在全省推开将对CPI有一定的影响。

国内成品油调价周期

我国的油价调整是以每十个工作日的平均价作为调价依据的。成品油调整周期为10个工作日,也就是说是十个工作日之后油价调整窗口开启一次,而工作日不包含周六日和法定假日计算。

成品油调价原则

1.调价标准:22个工作日、4%

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2.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

3. 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

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

4. 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

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行动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蔬菜价格走势分析工具

2003年,随着宝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市区消费市场在经受了“非典”疫情的考验和供需关系的变化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走出了持续低迷的运行态势,呈现出了上升之势。

2003年市场物价变动的基本情况

1、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上涨1.7%。2003年宝鸡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摆脱了近年来一直下降的状况,出现止跌上涨的态势。

2、分月看,走势分布为“V”形。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1.9、101.5、101.2、101.5、100.7、99.8,除4、5月份受“非典”疫情影响,一些中药材、中成药价格大幅飚升拉动总指数上升之外,其它月份均呈逐月走低之势,至6月份达到全年指数的低谷而出现负增长;7-12月为100.4、100.8、100.8、102.2、105.2、104.5,除11月份因为粮油价格快速上涨而影响指数上升,为全年涨幅最高之外,其它月份又呈逐月攀升态势。

3、分季看,走势呈“U”形。全年各季同期比指数为101.5、100.7、100.7、104.0,呈现两高两平态势,二、三季度为全年指数的最低点,第四季度为全年指数的最高点。

4、分类别看,八大类价格“五降三升”。与上年相比,食品、医疗保健、居住类分别上涨7.9%、2.7%和1.8%,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五类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家庭设备类,下降6.5%,其它降幅均在1.5%-2.9%之间。

影响市场物价变动的因素分析

<一>食品类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直接原因

2003年,食品类价格上涨7.9%,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1个百分点,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成为各类中价格领头羊。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粮、油、菜、肉等价格上涨所致。

1、粮、油价格一路走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是百价之基”。全年粮食、油脂类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6.9%和8.2%。特别是十月下旬以来,米、面、油价格大幅上涨,米每公斤平均上涨0.2元,面粉每袋(25公斤)上涨最高达到10元以上,散装油每公斤上涨1元左右,桶装油(5升)每桶上涨8元左右,饮食领域扯面、米线每碗分别上涨0.5元,半制品切面每公斤上涨0.40元,熟制品馒头也变相涨价。由于粮油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与此相关食品类价格的全面上升。粮油价格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和自然灾害影响,使产量普遍下降。2003年宝鸡市夏粮种植面积比上年下降4.9%,产量下降13.7%,其中小麦面积下降5.2%,产量下降14.1%;油料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19.5%;秋粮面积下降5%,其中玉米面积下降5.5%。加之今年秋播期间的阴雨连绵,部分小麦错过了高产播种期,农民更加产生了惜售心理。从全国市场情况看,粮油主产区受自然灾害影响也造成产量减少,致使全国大范围的市场粮油价格上涨。粮油价格上涨,从历史的角度看是近年来粮食生产状况的集中反映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属于近年来粮油价格低迷之后的恢复性上涨。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粮油价格上涨带动了其它相关商品搭车涨价,给城市低收入居民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2、鲜菜价格居高难下。全年鲜菜价格比上年上涨了36.2%,其中除6月份下降5.6%之外,3月份涨幅最高,达74.3%,7、8月也分别上涨12.9%和22.4%,其它月份涨幅都均在30%以上。 据调查,影响2003年鲜菜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一是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春节以后,几次“倒春寒”的大范围袭击和严重干旱,使菜田大面积受冻而抑制蔬菜生长。气候变化使蔬菜上市量明显减少,导致1-5月蔬菜价格一直比较坚挺。下半年以来,又阴雨天多,光照时间少,加之近年来的连茬种地更加加剧了病虫害产生,使鲜菜生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10月下旬后,地产精细菜市场供应提前完成,大路菜推迟了上市期,接茬距离拉大使地产菜供应断档而价格一上再上,就连正处高产期的食用菌,也因其它菜价拉动而价格涨幅较大。二是管理环节增多成本费用上升。宝鸡市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人民街,主要提供外调精细菜的市场供应。由于2003年增加了一个管理环节,使一车蔬菜管理费高达800元-1000元,比上年上涨2倍。三是运输费用有所上升。交通运输费上升使蔬菜的贩运加大了成本,冷冻和阴雨天气给蔬菜的采摘、运输也造成很大不便。

3、肉、禽、蛋受市场供需变化影响价格上涨。宝鸡市区今年鲜蛋价格1-8月份同期比一直在水平面之下徘徊,3月份创下8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平均每公斤3.4元左右,6月份平均价比上年同期下跌12.4%,9月份开始止跌上扬,9、10月份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8.1%和10.2%;但从环比来看,5月份就开始走出低谷逐月攀升。全年鲜蛋价格比上年上涨2.2%。肉、禽价格年初以来一直比较稳定,但在盛夏以后,猪肉价格一返往年常态,出现了淡季不淡,价格持续上涨之势。特别是“非典”疫情解除后,餐饮业全面复苏,使市场需求量大增,全年肉禽及制品价格比上年上涨5.4%。

<二>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呈下降之势

由于工业消费品普遍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服装、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工业消费品降价、打折、促销等活动随处可见,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依然处在下降态势之中。全年烟酒价格比上年下降1.7%,衣着价格下降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6.7%,通讯工具价格下降4.8%。

<三>金价、油价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受国际市场石油、黄金价格变动的影响,宝鸡市区汽油、柴油价格与上年相比,分别上涨17.2%和13.5%,液化石油汽价格上涨8.9%,以黄金、铂金饰品为主的首饰类价格上涨10.2%。

<四>“非典”疫情使中药材价格大幅飚升

受“非典”疫情影响,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各种中药材、消毒剂、板兰根、抗病毒冲剂等价格大幅上涨,致使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全年比上年上涨9.4%,其中中药材价格上涨25.5%。

从2003年市场价格走势和运行态势看,2004年物价仍将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1、农产品价格将会继续在高位运行。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回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004年特别是上半年价格将会继续维持目前水平。2、医疗保健类价格将会缓慢回落。特别是中药材价格,随着“非典”因素对中药材市场影响的减弱,其价格将会随着市场的调节逐渐趋向合理,但价格依然会在高位运行,一时明显回落的可能性不大。3、能源类消费品价格将会持续上涨。4、受食品、能源等价格上涨影响,与此相关的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将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