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拿破仑的反面资料!

2.crown是哪国货币?是克罗地亚币(库纳)么?

3.关于拿破伦的嘉勉仪式

4.巴黎圣母院拱门上的一座雕像。。。

5.列支敦士登国情

6.关于先烈、伟人的伟大故事

7.拿破伦为什么用铝

急求拿破仑的反面资料!

拿破仑三世王冠_拿破仑王冠金价格

长期以来,拿破仑一直蒙受着学院、媒体以及政治家的嫉妒和恶语相加。人们必须把他像其他历史人物那样公平对待。”巴黎拿破仑基金会的会长特瑞·伦茨说。

巴黎附近马尔梅松宫(拿破仑以前的私人官邸)的主管切瓦里尔对此颇为赞同,他表示,“人们往往只看到拿破仑作为一个战场上的英雄或者的形象,至于他为法国的《民法典》、国家银行以及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很少有人提到。”

今年3月21日,同样是《拿破仑法典》正式颁布200周年。这部1800年在拿破仑的推动下开始编纂的法典,内容包括民法、民事诉讼法、商业法、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把大革命自由平等、自然理性的思想用详细且通俗易懂的形式规定下来,被称为奠定了现代市民社会法律体系的基础。

法典的颁布,不仅解决了当时法国法律体系混乱的问题,而且随着拿破仑权力的扩张,同样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法律体系。甚至在欧洲以外的加拿大、埃及、玻利维亚等国,也都曾经以《拿破仑法典》作为自己立法改革的蓝本。

到目前为止,这部只有436页的法典在经历了两个皇帝、三个帝国和四个共和国之后,一半以上的法律规定依然有效。

“战场上的所有胜利都随着滑铁卢一战的失败烟消云散,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我的那部民法典。”在圣赫勒拿岛上被囚禁的岁月里,拿破仑对编写《圣赫勒拿岛回忆录》的作者如是说。

欧洲之父?

法国《费加罗》杂志刚刚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在39%受访的法国人看来,曾经带着军队远征俄罗斯和埃及的拿破仑是一个“”,认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另外有49%的人则认为拿破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

“39%持批评意见的人当中,应该以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人居多。对大多数法国普通老百姓来讲,拿破仑还是一个完美的民族英雄形象。反倒是学界中人持批评意见的比较多。”高毅教授解释说,“对拿破仑评价的争论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不同时期不同观点占上风的问题。”

色当战役失败之后(普法战争中的决定性一战),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破灭。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拿破仑作为曾经战胜普鲁士的勇士再次成为神话。“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拿破仑在政治上是有错的。”研究拿破仑多年,目前管理着拿破仑私人官邸的伯思哈特·谢瓦利埃说。

“争论主要是发生在学术界的。事实上,任何的理由都不能影响法国人把拿破仑作为自己民族的英雄来看待。”高毅教授补充说。

不管怎样,拿破仑作为一个一生都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拥有一大批崇拜者。自从1822年他在圣赫勒拿岛上的监狱中去世后,关于他的书共出版了8万余册;而以这个来自科西嘉的传奇人物为原型拍摄过**的导演在全世界多达200余位。即使是在加德满都的图书馆,人们也能看到壁橱上放置的拿破仑头像。

“这世界上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拿破仑。

一项民意调查表明,拿破仑仍然被法国人认为是除查理大帝和戴高乐之外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凭着他的宝剑和法典,拿破仑就成了现代欧洲的先驱者。”法国历史学家让·图拉德最近在他的一次演讲中强调,“拿破仑是欧洲之父”。

大帝登基

-本报记者 冯静 编译

1804年12月2日清晨,寒风裹携着雪花穿过巴黎的大街小巷。参加拿破仑登基典礼的客人从凌晨6点开始就已经陆续从家里出发,前往巴黎圣母院。圣母院的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务必使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事实上,从5个月前开始,他们就已经为此而忙碌,登基典礼上的每一个步骤与细节都由通晓礼仪的资深外交官——一名旧王朝的后裔精心设计。

虽然天气寒冷,整个巴黎城还是万人空巷,50万名市民几乎全都聚集到了从杜伊勒里宫(拿破仑的寝宫)到巴黎圣母院沿路的两边,甚至连沿街阳台和窗口的位置也被高价出租给疯狂的市民。围观的人群显得很安静,对即将开始的典礼,人们的好奇多于兴奋。

与教皇相互妥协

上午9点,教皇庇护七世准时从下榻的杜伊勒里宫出发。他乘坐的马车由法国骑兵队护送,按照惯例引领仪仗队的是教皇的使节——但这次的使节却骑在一头驴子的身上。这项故意的安排引起了两旁市民一路的嘲讽和讥笑。

拿破仑从来都不喜欢罗马教廷,但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因得到教会的支持而变得稳固,他还是选择了像曾经建立欧洲帝国的查理大帝那样接受教皇的加冕,只是他不会自己前往梵蒂冈,而是希望教皇能亲自来巴黎。

早在8月份,教皇已经接到了拿破仑的邀请。他本来不想答应这个法国人的“无理要求”,但与拿破伦邀请他的原因类似的是,教皇考虑到妥协可能改善教会在欧洲受革命浪潮影响日渐衰退的处境,而且说不定还能趁机讨回被法军占领的封地。他最后还是答应在11月初前往巴黎,为此,皇帝的登基典礼不得不从拿破仑最喜欢的11月9日(雾月革命纪念日)推迟到12月2日举行。

11月25日,拿破仑身穿猎装,在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迎接教皇的到来。相互拥抱之后,拿破仑的马车突然开始前行,他自己则率先从一侧跳上马车,然后才邀请教皇上来——孰尊孰卑一开始就被安排得清清楚楚。

12月2日正午12点,几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巴黎市苍白阴冷的天空。拿破仑和约瑟芬金碧辉煌的马车刚刚缓缓驶到巴黎圣母院,而庇护七世此时已经在清冷的宫殿里等待了将近两个小时。

巴黎圣母院,这座从1179年开始就见证法兰西历届国王加冕仪式的宫殿,只是当初为典礼选择的场地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选择是巴黎练兵场,那里曾经举行过很多革命庆典,但是被拿破仑拒绝了。德国历史学家富尔克·乌里希认为,这个“暴发户”是因为担心自己身穿华服出现在这里会受到民众的嘲笑,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典礼。这里的好处是,既可以方便为那些参加典礼的要人提供服务,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和围观的群众拉开适当距离。为了这场典礼,巴黎圣母院附近的街道重新铺设石块,路边整栋的房子被拆毁,以便为当天的仪仗队腾出地方。

加冕

拿破仑在宫殿门口披上沉重的冕袍,与拖着长长裙裾的约瑟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在描述这次盛典时,都称之为是一次精心安排的“舞台剧”。在典礼举行的几个星期以前,拿破仑和他的妻子约瑟芬已经借助玩具娃娃和模型熟悉了典礼上的每一个细节。

<br> 空旷的大厅里,191名来自欧洲各地名门望族的嘉宾个个身穿华服,他们被专门邀请来参加这次登基大典。这也是为了向他们展示拿破仑的帝王威严。

拿破仑两年前从意大利带来的音乐家专门为这次的加冕弥撒、仪仗队表演以及典礼的各个环节作曲,为之演奏的是两个分别由4支合唱团和300名演奏者组成的乐队。

设计礼服的宫廷画师据说是从文艺复兴时代人们的穿着中得到的灵感,为拿破仑设计了束脚的裤子,西班牙风格的背心以及丝绒帽子。放在圣餐台上的王冠用黄金打造,是仿古罗马式的桂冠造型。

坐在圣餐台前等候加冕的拿破仑,身着镶嵌着银鼬皮的紫色天鹅绒礼服,佩戴着据说是查理大帝登基时曾经用过的宝剑,手执权杖。按照拿破仑的计划,这些装饰应该让它看上去更有威力。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罗曼·莱克的理解,“此时他脸上却表现出一种少有的不自信和僵硬,他似乎是被自己的威严给压倒了。”

弥撒过后,教皇为拿破仑夫妇的头上和手心分别施了涂圣油礼,并且为他们的王冠赐福。关于加冕的那一刻,史学界最新的一种说法是:拿破仑自己从圣餐台上拿过桂冠,亲手为自己戴上。这是事先同教皇商定好的。而之前由法国19世纪另一位历史学家提出的说法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抢过王冠,戴在了自己头上。后一种说法因为富于戏剧性,传播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

整个加冕仪式持续了整整4个小时,在沉重的礼服下,拿破仑自己也不时表现出困倦的表情,好几次控制不住地打着哈欠。几乎所有在场的嘉宾后来都抱怨这个加冕仪式过于冗长,而巴黎圣母院的宫殿也太过寒冷了。

10年之后,欧洲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1815年,重返巴黎的拿破仑最终兵败滑铁卢,“百日王朝”结束,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被驱逐到大西洋上的孤岛圣赫勒拿岛了却残生。

拿破仑生平(配文)

●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科西嘉岛

●1793年拿破仑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革命党雅各宾派的拥护者。

●1795年拿破仑率兵平定巴黎的贵族,之后升为军队主帅。

<br> ●1796年与约瑟芬成婚,在意大利战役中战胜奥地利人,把法国疆域向西南方向扩展。

●1799年欧洲各国第二次组织反法联盟,法国渐入下风。

●1804年通过全民公决,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

●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击败俄奥军队。

●1806年奥地利和普鲁士拒绝加入拿破仑保护下的莱

crown是哪国货币?是克罗地亚币(库纳)么?

克朗是一个货币单位,名称的意思是“王冠”,等同于英语的“crown”。还在流通和使用的克朗的国家有

捷克克朗

英语Czech koruna,捷克语Czech koruna,国际货币代码CZK,1克朗=100赫勒。

丹麦克朗

英语Danish krone,丹麦语dansk krone,国际货币代码DKK,1克朗=100欧尔。

丹麦的第一批纸币于1736年问世。币值由白银储备作担保。拿破仑战争期间,大量印制钞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及白银平价的崩溃。为了恢复货币稳定,第一家国民中央银行作为唯一的发钞机构于1818年成立。银行通过抵押借款在全国筹集资金。19世纪30年代,随着流通纸币的逐渐减少,国民银行成功地恢复了对丹麦货币的信心。1873年,丹麦采用十进制,并与挪威和瑞典一道.推出一种以黄金为基准的新货币单位,名叫“克罗那”或克朗。丹麦、瑞典和挪威的克朗含金量相同。从1875年起,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正式成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三国的硬币和纸币在等价兑换的基础上可以自由流通。1914年,丹麦国民银行获得丹麦国家唯一借款人的资格进一步确立了作为国家中央银行的地位。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间,丹麦放弃金本位,选择英镑作为挂靠货币,因为英国是丹麦的主要贸易伙伴。丹麦纸币于1931年获得法定流通的资格。2009年版丹麦克朗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后,货币当局于1972年决定,丹麦克朗挂靠欧洲货币蛇形浮动体系。从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起,克朗就加入这个体系。

奥匈帝国克朗

奥匈帝国克朗 (德语:?sterreichisch-ungarische Krone ; 匈牙利语:osztrák-magyar korona) 是奥匈帝国自1892年到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期间发行的货币。奥匈帝国克朗与辅币之间采用百进制。在奥地利,1克朗=Heller;在匈牙利,1克朗=100fillér。

法罗克朗

英语Faroese krone,丹麦语f?r?sk krone,法罗语f?roysk króna,1克朗=100欧尔。法罗克朗是丹麦克朗的一个版本,和丹麦克朗等值交换,互相流通,在主要在法罗群岛使用。

挪威克朗

英语Norwegian krone,挪威语norsk krone,国际货币代码NOK,1克朗=100欧尔。该词源自瑞典语krona,意指皇冠。挪威克朗是北欧货币联盟的产物。

冰岛克朗

英语Icelandic króna,冰岛语íslensk króna ,国际货币代码ISK,1克朗=100奥拉。

冰岛克朗的出现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冰岛从丹麦王国中分离独立(1918年),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解散,冰岛从原本的斯堪地那维亚克朗中分离而出。1961年之后流通的冰岛克朗,都是由冰岛中央银行(Se?labanki ?slands)负责管理。

1980年时,冰岛进行货币改革并且重新对冰岛克朗定价,规定每100旧冰岛克朗等值于1新冰岛克朗。虽然在定义上,每1克朗等值于100冰岛分(单数:eyrir,复数:aurar),但在实务上当局并没有发行过面值低于1克朗的任何货币,因此是种没有实用化的货币单位。

瑞典克朗

英语Swedish krona,瑞典语svensk krona,国际货币代码SEK,1克朗=100欧尔。

瑞典于1873年加入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后,发行了瑞典克朗,取代原来使用的国家圆(riksdaler)。货币联盟成员国丹麦和挪威也同样发行名为“克朗”的货币,三国克朗都与金价挂勾,并互相自由流通。该货币联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解散,三国克朗不再互相自由流通,但仍为各自的法定货币。

虽然瑞典于1995年加入了欧洲联盟,但2003年的公投否决以欧元取代克朗。

斯洛伐克克朗

英语Slovak koruna,斯洛伐克语Slovenská koruna,国际货币代码SKK,1克朗=100赫勒。

(斯洛伐克于200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即日停止流通,退出历史舞台。)

爱沙尼亚克朗

英语Estonian kroon,爱沙尼亚语Eesti kroon,国际货币代码EEK,1克朗=100分。(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2011年1月15日,爱沙尼亚克朗停止流通,退出历史舞台。)

旧时英国及其多数殖民地、属地也用此货币单位(Crown)。1克朗=5先令。1英镑=4克朗。

关于拿破伦的嘉勉仪式

一、首先:有三个错别字哦。

“拿破伦的嘉勉仪式”应该是“拿破仑的加冕仪式”。

二、关于拿破仑的加冕仪式。

1804年12月2日清晨,寒风裹携着雪花穿过巴黎的大街小巷。参加拿破仑登基典礼的客人从凌晨6点开始就已经陆续从家里出发,前往巴黎圣母院。圣母院的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务必使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事实上,从5个月前开始,他们就已经为此而忙碌,登基典礼上的每一个步骤与细节都由通晓礼仪的资深外交官——一名旧王朝的后裔精心设计。

虽然天气寒冷,整个巴黎城还是万人空巷,50万名市民几乎全都聚集到了从杜伊勒里宫(拿破仑的寝宫)到巴黎圣母院沿路的两边,甚至连沿街阳台和窗口的位置也被高价出租给疯狂的市民。围观的人群显得很安静,对即将开始的典礼,人们的好奇多于兴奋。

上午9点,教皇庇护七世准时从下榻的杜伊勒里宫出发。他乘坐的马车由法国骑兵队护送,按照惯例引领仪仗队的是教皇的使节——但这次的使节却骑在一头驴子的身上。这项故意的安排引起了两旁市民一路的嘲讽和讥笑。

拿破仑从来都不喜欢罗马教廷,但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因得到教会的支持而变得稳固,他还是选择了像曾经建立欧洲帝国的查理大帝那样接受教皇的加冕,只是他不会自己前往梵蒂冈,而是希望教皇能亲自来巴黎。

早在8月份,教皇已经接到了拿破仑的邀请。他本来不想答应这个法国人的“无理要求”,但与拿破伦邀请他的原因类似的是,教皇考虑到妥协可能改善教会在欧洲受革命浪潮影响日渐衰退的处境,而且说不定还能趁机讨回被法军占领的封地。他最后还是答应在11月初前往巴黎,为此,皇帝的登基典礼不得不从拿破仑最喜欢的11月9日(雾月革命纪念日)推迟到12月2日举行。

11月25日,拿破仑身穿猎装,在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迎接教皇的到来。相互拥抱之后,拿破仑的马车突然开始前行,他自己则率先从一侧跳上马车,然后才邀请教皇上来——孰尊孰卑一开始就被安排得清清楚楚。

12月2日正午12点,几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巴黎市苍白阴冷的天空。拿破仑和约瑟芬金碧辉煌的马车刚刚缓缓驶到巴黎圣母院,而庇护七世此时已经在清冷的宫殿里等待了将近两个小时。

巴黎圣母院,这座从1179年开始就见证法兰西历届国王加冕仪式的宫殿,只是当初为典礼选择的场地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选择是巴黎练兵场,那里曾经举行过很多革命庆典,但是被拿破仑拒绝了。德国历史学家富尔克·乌里希认为,这个“暴发户”是因为担心自己身穿华服出现在这里会受到民众的嘲笑,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典礼。这里的好处是,既可以方便为那些参加典礼的要人提供服务,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和围观的群众拉开适当距离。为了这场典礼,巴黎圣母院附近的街道重新铺设石块,路边整栋的房子被拆毁,以便为当天的仪仗队腾出地方。

加冕

拿破仑在宫殿门口披上沉重的冕袍,与拖着长长裙裾的约瑟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在描述这次盛典时,都称之为是一次精心安排的“舞台剧”。在典礼举行的几个星期以前,拿破仑和他的妻子约瑟芬已经借助玩具娃娃和模型熟悉了典礼上的每一个细节。

空旷的大厅里,191名来自欧洲各地名门望族的嘉宾个个身穿华服,他们被专门邀请来参加这次登基大典。这也是为了向他们展示拿破仑的帝王威严。

拿破仑两年前从意大利带来的音乐家专门为这次的加冕弥撒、仪仗队表演以及典礼的各个环节作曲,为之演奏的是两个分别由4支合唱团和300名演奏者组成的乐队。

设计礼服的宫廷画师据说是从文艺复兴时代人们的穿着中得到的灵感,为拿破仑设计了束脚的裤子,西班牙风格的背心以及丝绒帽子。放在圣餐台上的王冠用黄金打造,是仿古罗马式的桂冠造型。

坐在圣餐台前等候加冕的拿破仑,身着镶嵌着银鼬皮的紫色天鹅绒礼服,佩戴着据说是查理大帝登基时曾经用过的宝剑,手执权杖。按照拿破仑的计划,这些装饰应该让它看上去更有威力。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罗曼·莱克的理解,“此时他脸上却表现出一种少有的不自信和僵硬,他似乎是被自己的威严给压倒了。”

弥撒过后,教皇为拿破仑夫妇的头上和手心分别施了涂圣油礼,并且为他们的王冠赐福。关于加冕的那一刻,史学界最新的一种说法是:拿破仑自己从圣餐台上拿过桂冠,亲手为自己戴上。这是事先同教皇商定好的。而之前由法国19世纪另一位历史学家提出的说法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抢过王冠,戴在了自己头上。后一种说法因为富于戏剧性,传播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

整个加冕仪式持续了整整4个小时,在沉重的礼服下,拿破仑自己也不时表现出困倦的表情,好几次控制不住地打着哈欠。几乎所有在场的嘉宾后来都抱怨这个加冕仪式过于冗长,而巴黎圣母院的宫殿也太过寒冷了。

10年之后,欧洲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1815年,重返巴黎的拿破仑最终兵败滑铁卢,“百日王朝”结束,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被驱逐到大西洋上的孤岛圣赫勒拿岛了却残生。

三、拿破仑生平:

●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科西嘉岛

●1793年拿破仑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革命党雅各宾派的拥护者。

●1795年拿破仑率兵平定巴黎的贵族,之后升为军队主帅。

●1796年与约瑟芬成婚,在意大利战役中战胜奥地利人,把法国疆域向西南方向扩展。

●1799年欧洲各国第二次组织反法联盟,法国渐入下风。

●1804年通过全民公决,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

●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击败俄奥军队。

●1806年奥地利和普鲁士拒绝加入拿破仑保护下的莱茵联盟,法军攻入柏林。

●1808年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国王被迫退位。

●1809年奥地利在瓦格拉姆战败,被迫让出大片国土。

●1810年拿破仑在跟不能生育的约瑟芬离婚不到一年之后,迎娶奥地利奥格斯堡王

朝的公主玛丽·路易斯为妻。

●1812年拿破仑虽然带着大批军队到达莫斯科,但是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之下被迫撤

退。法军在长途跋涉之后几乎全军覆没。

●1813年普鲁士、俄罗斯、大不列颠、奥地利、瑞典结成联盟,在莱比锡与法军对

决,在这场号称为人民战役的战争中,法军失败。

●1814年联军攻入巴黎,拿破仑退位。

●1815年拿破仑带着700名士兵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最

后兵败滑铁卢,被驱逐到大西洋上的孤岛圣赫勒拿岛。

●1822年5月5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去世。

●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运回巴黎,下葬荣军院。

巴黎圣母院拱门上的一座雕像。。。

1499年,法军入侵米兰,达·芬奇为躲避战乱,移居威尼斯。滞留数月后,又于翌年到达曼图亚,为当地的伯爵夫人、一位酷嗜文艺并广泛收罗艺术珍品的鉴赏家画了几幅肖像,其中有一张素描颇象他后来那一幅《蒙娜·丽莎》的侧面像。1500年4月,达·芬奇再次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得知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需要一幅祭坛画,他表示愿意完成此任务。僧侣们兴奋地把达·芬奇的全家请进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达·芬奇久久没有动笔。最后,他完成了一幅素描,就是《圣母与圣安娜》。这幅素描是以寻求人物的明暗调子为准绳来描绘的。画家把圣安娜、马利亚、基督和施洗约翰四人,作为一个融洽欢聚的家庭成员加以集中表现,群像中以圣安娜与圣母的对话形式为主题,表达了一种人间家庭的天伦之情(此画作于1499~1501年间,是在茶色纸上用木炭、淡彩画成的素描,有139×101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画廊)。由于人物感情细腻,相互交叠的身躯也给人以亲密无间的美好气氛。达·芬奇擅长于以炭笔和色粉两种工具交换使用来绘画。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饱满,光线柔和,立体感极强。画面上好象被蒙上一层薄雾,圣母女两人就在这种雾一般的环境中相对地微笑着。加上画家选用的是青灰色画纸,因而炭笔所形成的朦胧感,又有一种月光下的大气感。1506年(一说1512年左右),达·芬奇回到米兰以后的两年,他又画了同名的一幅油画。这幅画在板上的油画与当年那幅素描虽属于同一构思(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美术宫,尺寸为168×130厘米),但比较起来显然不如素描来得亲切和诗意盎然些。这主要是人物的安排过分受限于构图,形式感考虑得多了些。在这里,画家让圣母马利亚坐在她母亲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虽然也很年轻,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躯太大些,她难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娜脸上展现的笑容,是对着眼前那个顽皮的小外孙--耶稣(耶稣正从母亲的手中挣脱下来。想要骑在羔羊身上)而发出的,马利亚倒象坐在安乐椅上那样,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稣。这种情绪传递是不很协调的,人物尽管处理得紧凑,却并不显得自然生动。 圣家族这一类圣经题材,在宗教壁画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异,画家们各有自己的表现特色。达·芬奇在这一幅油画上的重点是放在圣安娜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绘她的脸部表情。尽管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为达·芬奇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最高理想,他几乎象对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谜一样地去追求它。他曾说过:自然是那么博人欢心,那么多形形,取之不尽,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树,也决不会遇到这一棵与那一棵完全相似,……人也不会碰到这一个与另一个丝毫不差的模样

列支敦士登国情

国名:列支敦士登公国 (The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国庆日:8月16日(1906年,公爵弗朗茨·约瑟夫二世诞辰)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

由上蓝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左上角有一金色的王冠。

列支敦士登为世袭君主立宪制,国旗上的蓝、红色来自公国亲王旗的颜色,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夜晚地面之火。

旗面上的王冠是神圣罗马帝国之王冠,这是1937年添加的,以便与海地国旗区别。

王冠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标志,因历史上列支敦士登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王候的采邑。

国徽:为斗篷式。

斗篷上端为一顶神圣罗马帝国亲王冠,斗篷内为盾徽。

盾面上有六组图案:左上角为戴头冠的鹰,象征萨克森;右上角是王冠的饰品,象征特罗泡公国;左下角为红白色的小盾,象征施伦堡男爵领土;右下角为戴头冠、化装为人面的鹰,象征猎人村公国;盾面中心的小盾由黄、红两色构成,这是亲王旗的颜色;小盾下端的蓝地上绘有筒管乐器,象征列支敦士登王室。

整个盾面的图案记述了该公国王室世代相传的历史进程。

国家元首:汉斯-亚当二世 (Hans-Adam II) 公爵 。

2004年8月15日起,列王储阿洛伊斯摄政,代替公爵汉斯-亚当二世处理国内、国际事务。

自然地理:面积为160平方公里。

是位于阿尔卑斯山中部和中欧莱茵河上游东岸的内陆国。

西邻瑞士,以莱茵河为界,东接奥地利。

西部为狭长的冲击平原,约占总面积2/5,其余是山地,南部雷蒂亚山脉的格劳斯皮茨峰(2599米)为全国最高点。

人口:3.46万人(2004年12月),其中外国人11786人,占34.2%,主要是瑞士人、奥地利人和德国人。

官方语言为德语。

天主教为国教,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占80.4%,基督教7.1%,其它教派12.5%。

首都:瓦杜兹 (Vaduz) 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旅游中心 。

位于莱茵河东岸,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

人口5000人(2003年6月底)。

简史:列支敦士登人是公元500年以后到此的阿勒曼尼族人的后裔。

1719年1月23日以当时公爵的姓氏列支敦士登为国名建国。

1800至1815年拿破仑战争时期,遭到法国和俄国侵略。

1806年成为主权国。

1805至1814年为拿破仑控制的“莱茵联盟”成员。

1815年加入“德意志联盟”。

1852年列与奥匈帝国签订关税条约,1919年随奥匈帝国崩溃而终止。

1923年,列与瑞士签订了关税条约。

1919年起,列支敦士登的对外关系由瑞士代表。

1866年,列支敦士登宣告独立,此后一直保持中立。

政治:政体为实行议会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公爵拥有最高决定权。

人民通过选举议员或提出倡议、参加公民投票行使政治权利。

1921年10月5日制定的宪法规定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世袭。

外交:永久中立、依附瑞士、根据可能和本国利益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是列支敦士登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

列与瑞士保持着特殊关系。

根据1919年两国达成的协议,瑞士驻外机构代表列国在外国的利益,但列保留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权利。

与中国关系:1950年9月14日,列支敦士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关于先烈、伟人的伟大故事

拿破仑用人

拿破仑一生中指挥过众多的大战役,并屡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人。不讲年辈拿破仑27岁任军团司令,30岁任法国“第一执政”,33岁成为“终身执政”,35岁便当上皇帝。拿破仑从自己的经历中,深感有志不在年高。在拿破仑的将帅中,除贝尔蒂埃元帅外,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达乌28岁时就被任命为远征埃及的骑兵指挥官,34岁就获元帅权杖。马尔蒙26岁时就被任命为法军驻意大利炮兵司令,35岁就升任元帅。苏尔特30岁升为少将,35岁获元帅衔。茹贝尔27岁任独立军军长,29岁指挥驻荷兰和意大利的法军。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后,诏封的14位现役元帅中,就有7人的年龄在37岁以下。不论门第拿破仑在选拔将领时,彻底地废除了传统的以出身择人的门阀观念。他公开宣扬“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他号召人人争当将军、元帅。拿破仑的士兵高兴地看到,许多杰出的元帅都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来自士兵。

拿破仑登基

1804年12月2日清晨,寒风裹携着雪花穿过巴黎的大街小巷。参加拿破仑登基典礼的客人从凌晨6点开始就已经陆续从家里出发,前往巴黎圣母院。圣母院的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务必使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事实上,从5个月前开始,他们就已经为此而忙碌,登基典礼上的每一个步骤与细节都由通晓礼仪的资深外交官——一名旧王朝的后裔精心设计。

巴黎圣母院,这座从1179年开始就见证法兰西历届国王加冕仪式的宫殿,只是当初为典礼选择的场地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选择是巴黎练兵场,那里曾经举行过很多革命庆典,但是被拿破仑拒绝了。德国历史学家富尔克·乌里希认为,这个“暴发户”是因为担心自己身穿华服出现在这里会受到民众的嘲笑,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典礼。这里的好处是,既可以方便为那些参加典礼的要人提供服务,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和围观的群众拉开适当距离。为了这场典礼,巴黎圣母院附近的街道重新铺设石块,路边整栋的房子被拆毁,以便为当天的仪仗队腾出地方。

拿破仑在宫殿门口披上沉重的冕袍,与拖着长长裙裾的约瑟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空旷的大厅里,191名来自欧洲各地名门望族的嘉宾个个身穿华服,他们被专门邀请来参加这次登基大典。这也是为了向他们展示拿破仑的帝王威严。

拿破仑两年前从意大利带来的音乐家专门为这次的加冕弥撒、仪仗队表演以及典礼的各个环节作曲,为之演奏的是两个分别由4支合唱团和300名演奏者组成的乐队。

设计礼服的宫廷画师据说是从文艺复兴时代人们的穿着中得到的灵感,为拿破仑设计了束脚的裤子,西班牙风格的背心以及丝绒帽子。放在圣餐台上的王冠用黄金打造,是仿古罗马式的桂冠造型。

坐在圣餐台前等候加冕的拿破仑,身着镶嵌着银鼬皮的紫色天鹅绒礼服,佩戴着据说是查理大帝登基时曾经用过的宝剑,手执权杖。按照拿破仑的计划,这些装饰应该让它看上去更有威力。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罗曼·莱克的理解,“此时他脸上却表现出一种少有的不自信和僵硬,他似乎是被自己的威严给压倒了。”

弥撒过后,教皇为拿破仑夫妇的头上和手心分别施了涂圣油礼,并且为他们的王冠赐福。关于加冕的那一刻,史学界最新的一种说法是:拿破仑自己从圣餐台上拿过桂冠,亲手为自己戴上。这是事先同教皇商定好的。而之前由法国19世纪另一位历史学家提出的说法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抢过王冠,戴在了自己头上。后一种说法因为富于戏剧性,传播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

拿破伦为什么用铝

传说拿破仑三世的刀叉具是用铝制造的。筵席上,他为多数客人提供金餐具,而只让少数客人使用铝餐具,是为了让用铝餐具的客人留下更深刻印象。

1885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落成的华盛顿纪念碑上的顶帽也是用金属铝制造的。

因为在19世纪,铝是一种珍贵的金属。人们最初得到的铝粒如同珍宝,它的价格同黄金相当。因为从铝矿石中把铝提炼出来,是极其困难的。

直到1884年才有美国人查尔斯?马丁?霍尔发明了电解法冶炼铝,他第一次电解获得的一把金属铝球竟成为“王冠宝石”,至今仍珍存在美国制铝公司的陈列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