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国际上有两次石油危机?

2.为什么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3.主要产油国发生战事,石油股会涨还是跌?

4.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为什么国际上有两次石油危机?

中东战争油价上涨_中东战争油价多少一升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阿拉伯人利用这个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的新的中东战争。与此同时,阿拉伯产油国同外国石油公司集团进行提高石油标价的谈判。10月14日谈判破裂。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标价提高70%。几十年来国际石油资本寡头垄断集团控制石油市场价格的局面宣告终结。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决定逐步削减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石油供应量。美国没有重视这一举措,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这一举动激怒了主要产油国。当天,利比亚首先宣布对美国禁运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停止向美国供应石油。到12月,世界市场每天的石油供应量减少了500万桶。12月下旬,欧佩克德黑兰会议决定再次提高石油价格。

提价、减产和禁运同时发生,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9—1980年):1978年底,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上抢购石油,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石油价格飞涨,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紧接着,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的爆发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到每桶42美元。但由于1979年以来持续一年多的抢购,使西方国家有了较充足的石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国石油产量,所以到1981年油价终于稳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欧佩克标价范围内。

这两次油价暴涨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国家在非欧佩克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因此,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石油供大于求。

为什么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石油将会枯竭,这件事被喊了几十年,曾经石油被人们视为黑色黄金,每桶高达数百美元,但是今天我们很少再听见石油未来会枯竭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现在的油价就可以看出来发生了啥事,目前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依然保持着增长,但是每桶油价却已经跌至10到15美元。

这是因为今几十年来,全世界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提高,发现了大量的超大油田,并且以前采不了的我们现在也能采,尤其是美国开采页岩油技术的突破,中东石油低成本的大量往外喷,导致了石油供给大幅提升。

由于我国的油田大部分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甚至出现了一年亏损数十亿的现象。这说明石油这种商品,目前来说真的有点泛滥了,感觉全世界都被石油充斥着。

因此没人再喊石油枯竭当然成为了正常现象,除了现在石油多的原因外,近几十年来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对石油的成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是导致我们对石油态度转变的真正原因。

石油这种有机矿物在上世纪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问题一直被认为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会枯竭,尤其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哈伯特提出了石油生产的钟形曲线图以后,更是加剧了人们对石油枯竭的恐慌。

不过这个预测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基于人们当时已探明的储量所做的预测,按照上图来说2200年人类将无石油可用。但是哈伯特当时没想到的是,石油目前是越采越多。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切断了对美国的石油运输,汽油价格飙升了40%,恐慌随之而来。开车的人在加油站排起了长队,抢着加油,晚一步汽油都会涨价。

这时的汽车制造商争先恐后地更新他们的装配线,以生产小气的紧凑型汽车,而不是耗油的庞然大物。

企业家们向新兴的太阳能和风能公司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专家们表示,接下来的日子需要集体勒紧裤腰带,人们要开始节省能源,切勿浪费。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预测化石燃料的短缺将不断加剧,到2000年油价将达到每桶100美元。很明显专家们又错了,人类到今天都没有出现油慌,甚至是经历了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依然一路走低。

今天世界各地的油井,从沙特阿拉伯到巴西海岸外的大陆深沟,每天将开采约7500万桶石油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大约是每年250亿桶,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2%到3%的速度攀升。

这种生产速度的增长会一直满足人们对石油的需求,所以石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短缺,上世界的人很难想到石油会廉价到今天这个地步。

人们一开始认为地球上存在一定数量的石油,就像你的银行账户里有一定数量的钱一样,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个想法确实没有错。

但是那时有很多的石油储备我们根本无法探明,并且那些储藏在岩石微小缝隙的石油也无法开采出来,大量的石油的采收率非常低,很多石油都被废弃。

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向地水的方式将岩石中的石油压出来,提高采收率,因此我们能获得的石油最终数量是由经济和技术决定的。

哥伦比亚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罗杰·安德森(Roger Anderson)预计,未来还会发现更多的油田,油田的采收率还会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们还在探索新的海底石油资源。地质学家已经完善了海底地质的地震成像技术,希望能找到更多巨大的新油田。

目前墨西哥湾的石油产量将达到150亿桶,巴西海岸为300亿桶,安哥拉海岸和西非其他地区的石油产量将达到300亿桶,总计约750亿桶。

所以说我们现在对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油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地是其储量远远大于人类的估计,因此现在还想上世纪那样说,石油将会枯竭,明显不合时宜。也不符合事实。

未来能采多少油,其实跟我们人类地技术有很大地关系。

再说下石油的起源问题

石油起源问题一直是个谜题,这也是人类目前无法准确预测石油不会枯竭的原因。主要的理论有两种:有机成油说和无机成油说。

有机成油说:我们知道石油是复杂的有机混合物,里面包含着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人们认为石油成因于浅海中的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的聚集,这些微生物首先被淤泥覆盖,并且与氧气隔绝,形成有机淤泥。

然后这些有机淤泥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发生沉降,在高压下生存几百万年,温度在150度左右,长时间的高压会引起化学反应,将原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转化为原油。如果温度上升到200度左右,就会产生天然气。

无机成油说,目前所发现的油气储量要大约生物成因说的预计,而且生物成因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油气储量地域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所以无机成油说认为,石油天然气跟生物没半毛钱关系,在地球45亿年前形成的时候,由于地球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碳和氢,它们在地球内部发生反应形成了非常多的碳氢化合物,才有了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

也就是说,石油来自于地球内部碳氢元素的化合,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如果此理论成立,那石油真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基于我们目前对石油成因的不了解,如果现在还在喊“石油将会枯竭”,貌似也不科学。因此现在很难再说这样的话了。

未来我们还将有可能人工合成液体燃料

多年来,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为厨房炉灶和一些家庭炉子提供燃料。

在阿拉斯加油田,它被泵回地下以维持油井的压力。在尼日利亚和中东,天然气只是被当场点燃了,完全是在浪费资源。不过这样的情况将成为过去。

其实我们很久以前就已经掌握将天然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办法,但是最初的成本非常高。例如20年前,建造一座每天生产10万桶液体燃料的天然气工厂需要花费大约1000亿美元。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建造天然气工厂的成本大大降低。如今,建造一座天然气工厂只需100亿美元,将生产一桶天然气液体燃料的总成本降至不到20美元。

所以我们目前的人类并不担心未来没有燃料可用,目前来说真的很丰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电动汽车或者是混合动力汽车一直无法取代燃油汽车的原因。因为油并不是人们负担不起的一种消耗品。

目前人类更担心的是污染问题

目前大部分人相信石油可以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过程,但是这样就会带来另外的灾难,严重的温室效应。

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回地球的热量,使地球变暖并适合居住。

当人类燃烧碳氢化合物或化石燃料时,碳与氧发生反应。其结果是:空气中有更多的吸热二氧化碳。

自1850年左右工业化开始以来,二氧化碳含量从百万分之280上升到现在的百万分之365。目前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都会给未来带来灾难。

环保主义者曾经希望通过石油短缺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现在看来似乎有点不太可能了。因为石油真的太丰富了。

我们目前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核能,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应对石油枯竭,而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

有鉴于此,对未来石油的预测并不是短缺问题,而是石油大量的开采带来难以想象的环境问题。

主要产油国发生战事,石油股会涨还是跌?

战争和油价变动将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速战速决,油价冲高回落,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小

如果战争顺利推进,在3个月以内美国取得胜利,那虽然短期内海湾紧张局势会导致国际原油市场上的恐慌心理,国际油价(WTI)将会冲高至每桶40-45美元左右,但维持时间不会太长。由于国际石油市场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局明朗和战争结束,国际油价将迅速回落至每桶20美元左右,各国消费者、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企业开始扩大投资,股汇市将呈回升态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战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世界经济仍可保持温和复苏的趋势。

由于美伊双方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对比悬殊,而且美国经过长时间充分的战争准备,因此出现速战速决结局的概率最大。

第二种:战争延长化,油价高位徘徊,世界经济复苏延缓

如果战争的推进速度超过美国预期,战争延长到6个月左右美国才取得胜利。那么只要战争局限在伊拉克境内,世界原油供应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发生石油危机的可能性不大。这种情况下国际油价在短期内有可能冲高至每桶45美元,此后将在每桶35-40美元左右的相对高位徘徊,直至战局完全明朗。

但战争延长化将会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国际上一般研究结论是,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维持一年的话,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则会减少0.75个百分点。

考虑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历经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1991年海湾战争,具有极其丰富的战争经验,加之美国发动这场战争不像上次海湾战争那样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战争存在延长化的可能,但概率小于前一种可能。

第三种:战争扩大化,油价失控,世界经济严重衰退

如果伊拉克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不仅炸坏本国的油田,而且向以色列等美国的盟国发动袭击,战火蔓延到伊拉克周边国家,导致一些海湾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动荡,引起阿拉伯世界联合反美,形成美国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冲突。那么可能出现油价失控,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维持较长时间,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考虑到伊拉克遭受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封锁,军事经济实力大不如前,加之美国及其盟国进行战略协防,伊拉克恐怕无力将战争引向邻国。因此,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很小。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政府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计划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提款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