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海油脂有限公司_滨海石油寿光油价
1.在中国石油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2.如何坚持效益导向,深入开展挖潜增效,实现低油价下效益发展
3.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有哪些?
4.里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有多久?
5.石油天然气关键参数研究与获取
在中国石油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四老学姐来回答了~
首先,风景如画?~石大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南门就是唐岛湾,风景秀丽,冬暖夏凉。除了风有些大~
第二,石油大学的学风没话说,不管是周末还是假期,自习教室、图书馆里永远有很多努力学习的人,来到石大,就是你迈往人生巅峰的第一步~
在石大就读,有一种“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在这里,老师认真授课,学识渊博;同学努力学习,向上拼搏。在这里,梦想、奋斗是永远的追求。
第三,课余活动同样丰富,在石大,你可以尝试一切你想尝试的东西。唱歌、乐器、跳舞……总有一个爱好属于你,也总有一场梦属于你。学校和学院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只要你敢于表现自己,你就是石大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第四,石大的食堂装修之后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食堂啊,一共有3个普通学生餐厅,1个民族学生餐厅,1个学苑餐厅和1个肯德基。同时,为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不同口味,学校引进了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东北等地的近20家特色风味小吃。学生餐厅面积为5.2万平方米,能容纳5万余人就餐。餐厅内主副食花色品种繁多,高、中、低档饭菜搭配合理,中、晚两餐主食品种达80多个,副食品种达150多个。
话不多说,上图!
光冲这个食堂装修,我就给100分!
最后一个,不得不说石大的妖风真的是很优秀了...每次从图书馆后面走,都在怀疑人生,我是谁?我在哪?我为啥要走这儿?
不过,据说石大校内的风之所以这么大,都是被安排的...不说了,很心累...
总之,这里风景如花,这里丰富多彩,欢迎大家来石大就读。
如何坚持效益导向,深入开展挖潜增效,实现低油价下效益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油田将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内涵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创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聚焦质量效益,全力推动转型发展。将通过深化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三项制度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全力推动改革调整。将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从严强化QHSE管理,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强化依法治企,全力推动从严管理。将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推进和谐环境创建,全力推动政治优势转化。
当天下午,油田七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油田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报告、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报告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签订了2015年度集体合同和经营目标责任书。
会议还为新春采油厂、塔里木分公司颁发了“胜利油田2014年度特别贡献奖”,对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部门、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进行了表彰,并授予滨海公安局(油区保卫处)、胜利石油工程沙特项目部、“四化”建设项目部集体二等功。
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有哪些?
一、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特点
1.作业范围广且质量要求高
移动式钻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应适应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雨雪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如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达1500~3500米,而且要适应高海况持续作业、13级风浪时不解脱等高标准要求。
2.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指标高
高可靠性主要体现在:(1)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2)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年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形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3)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向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4)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常规船舶。
3.安全性要求高
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十分严重,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安全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4.学科交叉,技术复杂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只有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电与液压技术、现代环保与防腐蚀技术等先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方能有效解决海洋石油开发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动式平台的泊位、浮动状态的海上钻井、完井、油气水分离处理、废水排放和海上油气的储存、输送等一系列难题。
二、总体历程
海洋石油钻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难度,随着技术的进步,钻井平台也得到快速发展。
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海洋钻井平台作为海洋石油开采的必备装备,从一开始就与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同步发展着。189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ummerland滩的潮汐地带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长的木架,把钻机放在上面打井,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钻井。那是人类海洋石油开发的开端,也是海洋钻井平台发展的伊始。图34-12是海洋石油平台发展历程简图。
纵观世界海洋钻井平台的发展历史,自1887年世界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工作起源以来,直到50多年以后,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海上石油工程才开始有了起色,并发生了较大变化。当时世界范围内共有3个国家能够从事海上石油开发工作,所用的平台都是固定式平台,且结构和钻井方式均比较简单,平台适应水深的能力只有几十米。但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石油的战略意义和石油本身带给人们巨额利润的诱惑,致使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6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以美国、挪威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海洋勘探开发水平已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无论从钻井平台本身而言,还是从钻井装备能力、控制技术及适应性而言,均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一方面钻井平台的数量剧增,品种多样;另一方面,适应水深和钻深的能力越来越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仅移动式钻井平台数量已接近700台,最大适应水深能力已超过3000米,钻井深度已超过12000米。不仅如此,世界范围内具备从事海洋勘探开发能力的国家和海洋油气开采量也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从事海洋勘探开发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00多个,所开发的油气产量已占全球总油气产量的35%左右,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图34-12 海洋石油平台发展历程简图
1887年,世界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勘探。
20世纪40年代末,海上石油工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50年前,全世界只有3个国家进行海上石油开发,所有平台都是固定式平台,可钻井水深只有几十米。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海上石油工程作业;海上石油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35%左右;全世界有近700台移动式钻井平台工作;工作最大水深已超过3000米。表34-2为1950—1980年30年间钻井装置发展情况。
海洋钻井平台是主要用于钻探井的海上结构物。平台装钻井、动力、通信、导航等设备,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员生活设施,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不可缺少的手段。开发海洋石油,首先从浅水海域开始,然后逐渐向深海发展。
表34-2 1950—1980年世界钻井装置发展情况
海洋钻井平台经历了由浅海到深海、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图34-13)。
图34-13 随水深增大的钻井平台的发展
三、详细历程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最早诞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村。一个名为乔治·比尔斯的人于1855年请美国耶鲁大学西利曼教授对石油进行了化学分析,石油通过加热蒸馏分离成几部分,每部分都含有碳和氢的成分,其中一种就是高质量的用以发光照明的油。1858年比尔斯请德雷克上校带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钻至69英尺时,终于获得了石油。从此,利用钻井获取石油、利用蒸馏法炼制煤油的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了。
随着人类对石油研究的不断深入,到了20世纪,石油不仅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材料,而且其五花八门的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现代工业的血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进程。高额的石油利润极大推动了石油勘探开采活动,除了陆地石油勘探外,对于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也日益深入。
189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ummerland滩的潮汐地带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长的木架,把钻机放在上面打井,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钻井。
1897年,在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钻井的旁边,美国人威廉姆斯在同一个地方造了一座与海岸垂直的栈桥,钻机、井架等放在上面钻井。由于栈桥与陆地相连,物资供应就方便多了。另外,钻机在栈桥上可以随意浮动,从而在一个栈桥上可打许多口井。在海边搭架子,造栈桥基本上是陆地的延伸,与陆地钻井没有差别。
1920年,委内瑞拉搭制了木制平台进行钻井。
1932年,美国得克萨斯公司造了一条钻井驳船“Mcbride”,上面放了几只锚,到路易斯安那Plaquemines地区“Garden”岛湾中打井。这是人类第一次“浮船钻井”,即这个驳船在平静的海面上漂浮着,用锚固定进行钻井。但是由于船上装了许多设备物资器材,在钻井的时候,该驳船就坐到海底了。从此以后,就一直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钻探。这就是第一艘坐底式钻井平台。同年,该公司按设计意图建造了一条坐底式钻井驳船“Gilliasso”。1933年这艘驳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号井”,钻井进尺5700英尺。以后的许多年,设计和制造了不同型号的许多坐底式钻井驳船,如1947年,Johnhayward设计的一条“布勒道20号”,平台支撑件高出驳船20多米,平台上备有动力设备、泵等。它的使用标志着现代海上钻井业的诞生。
1936年美国为了开发墨西哥湾陆上油田的延续部分,钻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并建造了木制结构生产平台,于1938年成功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木制结构平台改为钢管架平台。
1953年,Cuss财团建造的“Submarex”钻井船是世界第一条钻井浮船,它由海军的一艘巡逻舰改装建成,在加利福尼亚州近海3000英尺水深处打了一口取心井。1957年,“卡斯一号”钻井船改装完毕,长78米,宽12.5米,型深4.5米,吃水3米,总吨位3000吨,用6台锚机和6根钢缆把船系于浮筒上。用浮船钻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波浪、潮汐至少给船带来三种运动,即漂移、摇晃、上下升沉,钻头随时可能离开井底,钻井液返回漏失,钻遇高压油气大直径的导管伸缩运动而不能耐高压等。这样就把防喷器放到海底。该船首先使用简易的水下设备,从而把浮船钻井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浮船钻井的特点是比较灵活,移位快,能在深水中钻探,比较经济。但它的缺点是受风浪海况影响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给钻井带来困难。
1954年,第一条自升式钻井船“迪龙一号”问世,12个圆柱形桩腿。随后几条自升式钻井平台,皆为多腿式。1956年造的“斯考皮号”平台是第一条三腿式的自升式平台,用电动机驱动小齿轮沿桩腿上的齿条升降船体。1957年制造的“卡斯二号”是带有沉垫和4条圆柱形桩腿的平台。由于经济原因,自升式钻井平台开始兴起,滨海钻井承包商们认识到在40英尺或更深的水中工作,升降系统的造价比坐底式船要低得多。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腿是可以升降的,不钻井时,把腿升高,平台坐到水面,拖船把平台拖到工区,然后使腿下降伸到海底,再加压,平台升到一定高度,脱离潮、浪、涌的影响,得以钻井。
1954年提出张力腿式钻井平台(TLP)设想,英国北海Hutton油田首次于生产中使用此平台,1983年安装,1984年投产。
随着钻井技术的提高,在一个钻井平台上可以打许多口井而钻井平台不必移动,特别是近海的开发井。这样,固定式平台也有发展。固定式平台就是建立永久性钻井平台,大都是钢结构,打桩,然后升出海面;也有些是水泥结构件。
1962年,壳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号”半潜式钻井船钻井成功。“碧水一号”原来是一条坐底式平台,工作水深23米。当时为了减少移位时间,该公司在吃水12米的半潜状态下拖航。在拖航过程中,发现此时平台稳定,可以钻井,这样就得到了启示,后把该平台改装成半潜式钻井平台。1964年7月,一条专门设计的半潜式平台“碧水二号”在加利福尼亚州开钻了。第一条三角形的半潜式平台是1963年完工的“海洋钻工号”,第二条是1965年完工的“赛德柯135”。
随着海上钻井的不断发展,人类把目光移向更深的海域。半潜式钻井平台就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海况恶劣的北海,更是称雄,与之配套的水下钻井设备也随之发展,从原来简单型逐渐趋于完善。半潜式钻井平台一般都是用锚系定位的,而深海必须使用动力定位。第一条动力定位船是“Cussl”,能在12000英尺水深处工作,获取600英尺的岩心。以后出现了动力定位船“格洛玛·挑战者号”,它于1968年投入工作,一直用于大洋取心钻井。世界上真正用于海上石油勘探的第一条动力定位船是1971年建成的“赛柯船445”钻井船,工作水深在动力定位时可达600米以上。
1950—1970年,由于石油钻采技术的迅速发展,陆地和近海勘探发现大量油气储,石油产量剧增,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弃煤用油,加上汽车工业特别是家用汽车迅猛发展,大量耗油促使产油和炼油大增。
1971—1980年,由于中东战争等因素,油价攀升至每桶约32美元,促使海洋石油工业大发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数量从1975年的304艘增至1985年的772艘。由于油价从1981年开始下跌的延后效应(最低下跌至每桶不足16美元)。
1981—1996年,海洋石油钻井采油陷入不景气的低谷,投入海上勘探开发钻井逐年减少,1996年海洋钻井平台减至567艘,各石油设备制造厂商也大幅度萎缩或合并,海上新平台建造也较少,多数将旧平台更新改造,用以适应钻井水深和钻井深度向深部推进的需求。
1997—2004年,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诸多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中东伊拉克对科威特战争和相随而至的两次美伊战事等原因,油价又逐渐上升,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从1996年的56艘增至2002年的670艘。2003—2007年,各年依次为677艘、678艘、673艘、641艘和654艘(参见《世界石油》,2007年10月号),其中超水深的平台骤增,如2006年,世界工作水深不小于1524米(5000英尺)的超深水钻井平台(船)已111艘(包括83艘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28艘超深水钻井船)。
2001年,墨西哥湾钻井水深达2964米。
2002年,雪佛龙公司钻井垂深达9210米。
2003年,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四、发展趋势
在海上石油开采的最初阶段,由于向海上进军难度很大,在海上建造平台与在海上钻井的难度很大,所以最初的海上平台只是靠近海岸、在浅海处、用木头建造的近海结构物,而进行的也不过是在水深很浅的海域进行简单的钻井活动,还未能开始进行油气的规模开采。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材料的掌握更加深入,因此构建海洋钻井平台的材料由木材变成了钢材,离海岸的距离也逐渐变远,从由海岸建筑向海洋延伸逐渐转变为出现在海面上的钻井平台。
当钻井平台由近海位置向海洋方向进发时,海洋平台下方海水的深度会发生变化,逐渐增大,特别是达到大陆架的范围之后。此时海洋钻井平台就出现了各种类型,如适于较浅深度的稳性较高的重力式平台、便于移动的半浮式平台、在风浪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张力腿式平台。
(1)海洋钻井平台被少数国家长期垄断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
在海洋钻井平台技术发展过程中,美国、挪威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是在海洋深水技术开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和垄断地位,但随着近几年世界多个国家涉足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尤其是中国、巴西、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崛起,今后海洋装备技术将呈现出多渠道、多国化、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2)海洋钻井平台将向高可靠性、自动化方向发展。
面对风、浪、流等各种复杂的海洋作业环境及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要求等,石油装备的高可靠性是保证海洋油气能否顺利开发的先决条件。同时,为了提高平台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及减小手工操作的误差率,海洋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已得到较好的应用。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尚需对DP3定位系统、自动化管子处理系统以及海洋水下设备下入工具等做进一步研究。
(3)海洋钻井平台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钻井平台开始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新型的多功能海洋平台不仅具有钻井功能,同时还具备修井、采油、生活和动力等多种功能。如具有动力定位装置的FPSO,不仅完全具备上述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穿梭油轮,实现一条船开发一个海上大型油田的目标。多功能半潜式钻井平台不仅可用作钻井平台,也可用作生产平台、起重平台、铺管平台、生活平台以及海上科研基地,甚至可用作导弹发射平台等,适用范围越来越广。
(4)海洋钻井平台向深水领域发展必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世界主要海洋装备制造强国均已开始研究并制造大型化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作业水深已由早先的10~25米发展到当今的3000米以上,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2000米。目前,第5代、第6代超深水半潜式平台已成为发展潮流。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统计分析,2001—2007年全世界投入的海洋油气开发项目为434个,其中水深大于500米的深水项目占48%,水深大于1200米的超深水项目达到22%,各大石油公司在深海领域的投资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海洋钻井平台正不断向深水领域发展。
里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有多久?
在发现中东石油之前,里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场的支柱。
13世纪马可·波罗就在其书中提到,听说巴库附近有一个石油泉,可用来烧火。巴库是拜火教徒崇拜的“永恒火柱”的所在地,那些火柱实际上是从石灰岩裂缝中喷出的可燃气体形成的,而这同石油蕴藏有着莫大的关联,在巴库郊区,现在仍保存着完整的古老的拜火教神庙。
1901年,里海的原油产量达到1100万吨,占当时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0%;在当时的世界石油贸易中,里海占30%。1940年,仅阿塞拜疆一地的石油产量就达2200万吨,占当时的苏联全国产量的70%。伊朗在里海基本没有进行油气勘探开发。2004年伊朗进行了第一次招标,并在2005年开始对里海深水部分进行钻井,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就产量分成协议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进行了磋商。
一、阿塞拜疆
位于阿普歇伦半岛上的巴库的石油,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规模开采。1875年的开采量为8.3万吨,10年以后达到187.5万吨。石油开采在前苏联时期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开采的石油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08年,巴库的石油产量失去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优势。1923年,为了开发比比艾巴特油田伸向海中的部分,于是向海里填土,在人工小“半岛”上钻了一口井,在井深460米处喷出了石油。这是开发里海石油的开端。1925年,在浅海区堆筑了一座人工岛,用来打井。建人工岛造价太高,这里采取了建造木头栈桥的办法,开采水深1米的浅水区的石油。
当阿塞拜疆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后,巴库的石油不再出口,国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少。由于俄罗斯境内的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阿塞拜疆的石油逐渐被冷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库的石油开采量不足全苏联石油产量的10%,阿塞拜疆再也不是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了。
自1994年以来到2001年底,阿塞拜疆先后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署了15个勘探开发合同,合同区面积1059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积6860平方千米。主要的外国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Salyan、阿吉普、中国石油和Moncrief等。
在海上对外合作方面,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塞拜疆通过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SOCAR)同外国石油公司谈判签署了一些石油合同。1994年9月,与阿塞拜疆国际营业公司(AIOC)签署了第一个大型海上投资项目。以后,1998年末和1999年初,CIPCO 和NAOC集团由于打了一批干井而停止作业,这些银行集团勘探Apsheron sill以北的构造,这些构造即使在前苏联时期也被认为没有前景。但是,由于油价回升和原油外输问题的解决,仍然不断有公司前来谈判项目。
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普歇伦半岛北部的希阿赞地区、半岛西南方向的古布斯坦和希尔万地区,以及萨良平原。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上石油在阿原油年产量中的比重已下降至1/4以下。阿塞拜疆最大外国石油开发商——英国石油公司(BP)曾称,阿里海大陆架探明石油储量约10亿吨,天然气储量1.37万亿立方米。最新的预测称,阿里海大陆架石油远景储量35亿~40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30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18万亿~20万亿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8500亿立方米。
二、土库曼斯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年产量为600万~700万吨,但从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苏联解体导致的经济联系破裂、开发中的油田的储量逐渐耗尽,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年产量开始大幅减少,到1996年时已减少到440万吨。随后,土库曼斯坦开始有计划地增加石油产量,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南卡梅什雷扎矿区开发一批新油井,使一批停产井复产,用高压气举法改造一批老油井,鼓励一批外国公司参加里海陆架及相邻区域的开发项目等。如今,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年产量在950万吨左右,约占全球产量的0.005%。
土库曼斯坦是一个天然气输出国。天然气主要出口独联体国家,少量输往西欧。以1990年产气量877亿立方米为例,本国国民经济只需要80亿立方米,其余全部出口。
最近几十年来,土库曼斯坦加强了在其所属里海区域的油气勘探作业,实际上这里所有的水域都能引起专家们的勘探兴趣。经过多年的勘探,在这一地区的陆地和陆架上共发现了至少161处石油天然气矿,包括至少30处石油和天然气矿,131处天然气和天然气凝析油矿。此外,土库曼斯坦国家地质康采恩下属的钻探企业在其他优先开发的天然气富集区也进行了大量勘探作业。
三、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濒临里海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十分丰富。其中濒临里海的阿特劳州已探明的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79处。该州已开发的田吉兹、克罗列夫、肯拜和伊马舍夫等四大油气田最为有名。曼吉斯套州是濒临里海的另一个富油区,其已探明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69处。2003年该州石油(包括凝析油)产量为1365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卡沙甘里海陆架油田的开发给曼吉斯套州经济带来了新的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资料显示,里海陆架石油总储量为130亿吨,其中卡沙甘油田储量为50亿吨。曼吉斯套州从2003年11月底开始在其濒临图普卡沙甘海湾的巴乌切诺镇建设里海石油开采保障基地,准备大规模地开采里海石油。关于里海陆架石油开采问题,哈萨克斯坦政府经过与国际财团激烈讨价还价后,最终决定以意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为主,壳牌石油公司参与投资开发。
卡沙甘油田区块位于北里海水域。油气勘探、开发的产量分成协议包括卡沙甘、卡拉姆卡斯和卡伊兰3个油田。协议签订于1997年11月8日,1998年4月27日生效。最初的签订合同方为阿吉普、BG、英国石油(哈萨克斯坦)、Statoil、美孚(哈萨克斯坦)、壳牌(哈萨克斯坦)、道达尔(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里海陆架公司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西哈萨克斯坦阿克赛地区的卡拉恰甘纳克凝析油气田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型油田。据评估,其石油储量达27亿吨。2003年8月1日,该油田已经通过里海输油管道向欧洲地区供应石油。克孜勒奥尔达州已探明的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11处。此外,在较为贫穷的南哈萨克斯坦州也发现有储备较大的天然气井,并于2003年完成了一起建设工程。南哈萨克斯坦州天然气田建设完成投产后,将基本满足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包括江布尔州奥塔尔热电厂的天然气供应。
阿克纠宾州是中国石油企业最早参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开发的地区。该州已探明的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19处,其中扎纳诺尔油田的控股权为中国石油总公司所掌握。
截至2007年11月哈萨克斯坦已运营的油田共55个,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田有7个,它们依次是:田吉兹油田、乌津油田、卡拉恰干纳克油田、卡拉姆卡斯油田、热得拜依油田、让那诺尔油田、库姆科尔油田。2002年哈萨克斯坦产原油4700万吨,同比增长17%;出口原油3927万吨,同比增长21%;出口总值50.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工业前景看好,特别是里海海上油田开发有巨大潜力。石油工业已成为目前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经济领域,至2003年3月油气领域共吸引外资119.3亿美元。
四、里海划界
1991年以前,里海是平静的,那里没有争议,更没有冲突。因为那时无论按传统还是地理位置,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里海地区不断发现大规模的油气田。根据西方石油公司估计,这一地区有可能继海湾地区之后成为21世纪世界能源主要供应地之一。因此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都要求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而里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权自然也就和划界问题联系在一起。
伊朗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对里海进行划分,并和土库曼斯坦一起要求各国按各占20%的份额平均划分里海。这样便形成了目前以伊朗、土库曼斯坦为一方要求5国均分里海,和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为一方要求按中心线划分里海的局面。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过于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其能源供应安全存在隐患,因此它们对能源来源多样化的愿望使里海地区成为追逐热点。美国凭借同阿塞拜疆的密切关系,一直竭力介入里海能源开发,主张里海是“海”,这样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里海油气资源归阿塞拜疆所有,以便自己从中牟利。
五、中哈管道
1997年以前所完成的管线,都是为将前苏联内部间连接而设计的,都经过俄罗斯。
在事关地缘政治的油气管线方面,有专家认为,用里海经伊朗到海湾的管线运送石油到西方和亚洲的石油消费国最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国不愿把控制权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罗斯在中亚油气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西方国家也担心自己能源来源多样化受俄罗斯牵制。为与俄罗斯争夺里海石油控制权,美国修建了一条绕过俄罗斯的石油运输管道。这条输油管道从阿塞拜疆的巴库起,经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全长1730千米,于2006年7月投入运营,年输量为6000万吨,成为该地区第一条避开了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管线。
美国与欧盟还倡议铺设穿过里海海底的跨里海管道,该项目一旦建成,就可与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管道连接,使中亚天然气可以不受俄罗斯控制而输往国际市场。
1997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计划。当时中哈商定共同铺设一条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岸边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长达3000多千米的石油管道,总投资为25亿~30亿美元,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第二段从肯基亚克到阿塔苏;第三段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从阿特劳至肯基亚克之间的这段管道已于2003年3月由中哈双方合资建成。2005年12月15日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竣工投产,是中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也是战胜美国及俄罗斯的唯一一条从里海通往亚洲的运油通道。该管道初期年输油能力600万吨,2006年全线贯通,每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该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将为我国能源的安全供应提供重要保证,2008年1季度俄罗斯Gazpromneft和TNK-BP公司允许通过该管线出口石油1.2万桶/天,中哈输油(阿塔苏—阿拉山口)管线的油源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的Aktobe油田、CNPC和Kazmunaigaz共同投资的Kumkol油田。
2007年8月18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联合公报》中计划将里海石油管道与中国石油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另一处油田和管道相连接,建成一条从里海横跨整个哈萨克斯坦直到中国的出口路线,此外该管线可连通中亚各国油气,根据哈萨克斯坦总统表述,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线还将输送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它将成为中亚第一条非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路线。2008年7月,中哈天然气管道开始建设,它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的组成部分,全长1300千米,由中哈双方合资建设。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西起土库曼斯坦,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通向中国的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管线总长约1万千米。管线建成后,土库曼斯坦将在30年内每年向中国提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
1994年俄罗斯提出动议,中俄合建一条输油管道,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蕴藏的丰富石油销往中国。2001年两国政府签署协议,拟共建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石油管道(安大线),但2002年底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等突然提出建设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管道(安纳线)以取代安大线,此后俄罗斯又推出了泰舍特—纳霍德卡方案(泰纳线)。
“对于俄能源资源来说,中国无疑是最大、最稳定的市场,通向中国的渠道也最安全、最便捷”。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俄罗斯境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蓄积量分别占世界的40%和45%。而鉴于东北亚国家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领导力量,俄罗斯也已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北亚市场作为战略重点。俄罗斯希望东方市场将来要占全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的38%。从外交角度看,俄罗斯现在西部安全环境形势严峻,需要以中国作为依托,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现在还不能说俄罗斯的发展重点已经东移,但至少可以说俄罗斯已将开辟东方市场、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作为战略重点,做了比较详细的战略部署。俄罗斯有意搭乘亚太经济发展的快车,这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是一个机遇。
六、近年新发现
1.阿塞拜疆的油田
BP公司在2006年10月25日称,由BP公司作业的阿塞拜疆Azeri-Chirag-Guneshli(ACG)特大型油田群储量由54亿桶升至65亿桶。AGG油田群是BP公司牵头的Baku-Ceyhan管道的主要原油来源,该管道将从阿塞拜疆向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每日输送100万桶以上原油。这将占到全球原油需求的1%,并将成为非欧佩克国家主要的原油来源,尤其对于中国和印度等能源需求急速上涨的国家而言。
2.俄罗斯的油田
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2月报道,俄罗斯在里海发现了一个大型石油和凝析油田,在其尤兹诺—拉库塞厅娜雅构造上发现井的轻质、低硫石油日产量为800吨,被称为俄罗斯近10年来最大的发现。此油田位于阿斯特拉罕南部西南方面220千米处,探明原油8.16亿吨、天然气336亿立方米,初期资料表明可日产原油1.36万吨。
3.哈萨克斯坦的油田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截至2007年底,哈萨克斯坦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41.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在前苏联国家位居第2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8317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1位。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曼格拉克半岛和里海洼地。主要的油气田有田吉兹、卡拉恰干纳克和卡沙甘。
田吉兹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生产油田,位于里海北部滨海沼泽区,该油田于1979年发现,1993年投产,估计石油储量150亿~260亿桶,探明石油储量60亿~90亿桶,为世界第12大油田。2007年石油日产量平均为28万桶。
卡沙甘位于里海北部,该油田的开发者为Agip KCO公司。卡沙甘油田是自1968年以来全球发现的最大油田。Agip KCO公司估计卡沙甘油田探明储量为130亿桶,总资源量为380亿桶。因为各种原因,该油田的投产时间由2005年推迟到2008年。
七、里海油气对中国的影响
里海是继波斯湾之后又一块世界级的产油区,被誉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仅哈萨克斯坦属里海部分预计石油地质储量就为134.5亿吨。中国海油一直期望进入该地区。
早在2003年,中国海油就差点购买全球最大的石油开采项目——北里海项目的部分股权。
2003年3月,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BG)同意退出里海北部合作开采协议,并拟将其所持的股权平均出售给中国海油和中国石化两家中国公司。此后,两家公司分别于当月与BG签署了意向性协议,将各自出资6.15亿美元收购该项目8.33%的股权。但由于这一项目的其他两大股东壳牌和埃克森美孚选择行使优先购买权,使中国海油及中国石化进军里海的计划最终化为泡影。北里海项目无功而返,在当年曾被视为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遭受的重大挫折之一。
2005年9月9日中国海油总公司宣布,已与中国石油集团和哈萨克斯坦油气股份公司签署备忘录。三家公司将共同进行达尔汉区块的前期勘探工作。达尔汗区块亦是北里海项目的一部分。这是继中国海油2003年收购北里海项目权益未果后,中国石油公司首次进入里海地区。
除中国海油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陆上油气开发方面与里海地区合作也是相当紧密的,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对里海的重视。
里海地区对于我国的油气安全供应及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我国相邻的里海地区理应成为我国参与海外经营活动的重点地区。里海与我国具有传统上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融,具有良好基础和诸多共同利益。“上海五国”定期峰会为开展合作提供了保障机制,边界问题的解决又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增加了相互信任。里海的能源开发、经济发展及政治稳定对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其二,里海是连接俄罗斯和海湾的重要枢纽,参与里海石油开发,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与俄罗斯、海湾国家的关系,而且在里海、西西伯利亚、海湾诸石油资源区连接成片以后,可以发挥我国在里海地区的石油合作基地作用,通过里海获取源自伏尔加—西西伯利亚地区、海湾地区稳定的石油供应,开辟我国石油供应的陆路通道。
其三,里海地区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油源区相比,虽然目前的可采储量尚不及后者,但西西伯利亚属于俄罗斯一国所有,而里海地区则属于多个国家,里海各国纷纷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石油私有化进程加快,并对国际石油资本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各国家间呈竞争态势。一旦合作实施,相对不容易因我国与某一国的关系起落而危及在该区域的整体石油利益,反而对我国进口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原油是一个有利的筹码。
其四,在以石油、天然气相关能源为基础的地缘政治中,里海位于心脏地带。控制了里海油气资源,就可能在全球能源的战略格局中取得主动。
其五,从地区能源连接的层次分析,未来只有把新疆和里海的油气资源一并考虑,我国的西油、西气东送战略才有坚实的实现基础。
最后,里海经济仍低迷,急切地期待着国际资本的参与,这为我国参与石油投资提供了机会。由于里海各国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油气深加工能力薄弱的现实,我国在参与里海石油投资时,可以强化下游企业的合作,可与之合资合营炼油厂,直接或间接加工里海石油,上、下游合作,部分用于国内市场,部分给里海各国或输送到其他进口国,这对各方都有好处。由于里海地区各国均为内陆国,急需出海口,故重建欧亚大陆桥、恢复“丝绸之路”向东的窗口是其共同的愿望。我国可为里海诸国提供任何西方国家、俄罗斯等均无法提供的资源,因为我国是里海向东通往世界市场和出海口的必经之路,所以它们对我国参与里海石油勘探、开发持积极态度。向东输送,不仅符合里海诸国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而且有助于里海诸国获得能源上的独立自主。所以就地缘政治高度而言,里海对我国加大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里海地区由于石油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对于石油消费大国、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国纷纷以战略的眼光参与到里海的竞争中来,里海石油将成为21世纪国际石油政治的新热点。我国要把握机遇,适时出击,才能从中获取最大收益,才能维护好国家能源安全。
里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必将导致其成为世界各个利益集团的争夺之地。沿岸各国之间、美俄之间必将在此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战。而作为经济高速发展,拥有日益增大的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中国,能否在里海分得一块蛋糕,分得一块多大的蛋糕,将对未来中国能源的供应稳定、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愿“第二个波斯湾”对我国、对世界的发展起到持续积极的影响。
石油天然气关键参数研究与获取
评价参数直接影响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不同类型的参数作用不同。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产烃率图版、运聚系数是成因法的关键参数;最小油气田规模对统计法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油气资源丰度是应用类比法的依据,由已知区带的油气资源丰度评价未知区带的资源丰度;可采系数是将地质资源量转化成可采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一)刻度区解剖
1.刻度区的定义
刻度区解剖是本次资源评价的特色之一,也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刻度区解剖的目的是通过对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认识较清楚的地区的分析,总结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参数纽带,进而为资源潜力的类比分析提供参照依据。
刻度区是为取准资源评价关键参数,以保证资源评价的客观性而选择的满足“勘探程度高、资源探明率高、地质认识程度高”三高要求的三维地质单元。刻度区可以是一个盆地(凹陷)、一个油气运聚单元、一个区带、一个成藏组合、一个层系或一个二级构造带等。为了正确和客观认识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刻度区的选取在考虑“三高”条件的基础上,应尽量考虑不同地质类型的综合,这样可以更充分体现油气资源丰度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
2.刻度区解剖内容与方法
刻度区解剖主要围绕油气成藏条件、资源量及参数三个核心展开,剖析三者之间的关联规律和定量关系。
(1)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实质上是对选择的刻度区进行成藏特征总结,精细刻画出成藏的定性、定量的主控因素与参数,便于评价区确定类比对象。在一个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坳陷、凹陷的成藏规律刻画中,其成藏特征差异大,故一般最好选择以含油气系统(或坳陷)及其间的运聚单元作为对象,更便于有效的类比应用。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凹陷)中具有相似油气聚集特征的独立的和完整的石油地质系统,是以盆地(凹陷)的油气聚集带为核心,并包含为该油气聚集带提供油气源的有效烃源岩。油气运聚单元是有效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有效储集层、有效盖层、有效的圈闭等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合。一个油气运聚单元可以有多个有效烃源岩体和烃源岩区为其供烃,但同一个油气运聚单元的油气聚集特征是相似的。一个油气运聚单元可以只包含一个油气成藏组合,也可以包含在纵向上叠置的多个油气成藏组合。因此刻度区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定量刻画就是按照运聚单元→成藏组合→油气藏的层次路线综合分析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以及配套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盆地模拟是地质评价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盆地模拟反映流体势特征,进而确定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其二是提供烃源参数,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有效烃源岩面积等;其三是通过关键时刻的获取来反映油气成藏的动态作用过程。
(2)油气资源量确定。刻度区资源量计算与一般意义上的资源量计算稍有不同,正是由于刻度区的“三高”背景,特别是选定的刻度区探明程度越高越好,计算出的资源量更准确有利于求准各类评价参数。在本次刻度区解剖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统计法来计算刻度区的资源量,统计法中包括油藏规模序列法、油藏发现序列法、年发现率法、探井发现率法、进尺发现率法以及老油田储量增长法,不同方法估算出的资源量采用特尔菲加权综合。盆地模拟在计算生烃量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刻度区(运聚单元)的生烃量仍由盆地模拟方法计算。
(3)油气资源参数研究。通过刻度区解剖,建立了参数评价体系和预测模型,获得了地质条件定量描述参数、资源量计算参数和经济评价参数,如运聚系数、资源丰度等关键参数。从刻度区获得的资源量与生油量之比可计算出运聚系数,刻度区的资源量与面积之比可获得单位面积的资源丰度,还可得到其他参数等。由于盆地内坳陷(凹陷)内各单元成藏条件差异,求得的参数是不同的,故细分若干运聚单元,求取不同单元的参数,这样用于类比区会更符合实际。
3.刻度区研究成果与应用
通过刻度区解剖研究,系统地获得运聚系数、油气资源丰度等多项关键参数,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各类评价单元类比参数选取的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如中国石油解剖的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级刻度区,通过对其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以及配套条件五方面精细研究,获得了22项量化的成藏条件的系统参数。根据大民屯凹陷内划分的六个运聚单元,分别计算各单元的生油量和资源量,直接获得六个单元的运聚系数。同时计算出各运聚单元单位面积的资源量,获得不同成藏条件下的资源丰度参数(表4-5)。
表4-5 大民屯凹陷刻度区解剖参数汇总表
在中国石油128个刻度区的基础上,各单位根据评价需要,又解剖了一定数量的刻度区。其中,中国石油利用已有刻度区128个,新解剖刻度区4个,共应用132个;中石化新解剖42个;中海油新解剖4个;延长油矿新解剖3个。各项目共应用了181刻度区,这些刻度区涵盖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中的大部分不同类型的坳陷、凹陷、运聚单元和区带,基本满足了不同评价区的需要。各种类型刻度区统计见表4-6。
表4-6 各种类型刻度区统计表
(二)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
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是指烃源岩中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小于该值的烃源岩生成的烃量不能形成有规模的油气聚集。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是确定烃源岩体积的主要参数,直接影响生烃量的计算结果。
在大量烃源岩样品分析化验和有关地质资料研究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岩类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陆相泥岩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为0.8%,海相泥岩为0.5%,碳酸盐岩为0.2%~0.5%,煤系源岩为1.5%。例如,陆相泥岩TO C与S1+S2关系表明,S1+S2在TO C为0.8%时出现拐点,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定为0.8%;碳酸盐岩气源岩残余吸附气量与有机碳关系表明,残余吸附气量在有机碳为0.2%处出现拐点,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定为0.2%(图4-1、图4-2)。
图4-1 陆相泥岩TOC与S1+S2关系图
图4-2 碳酸盐岩气源岩残余吸附气量与有机碳关系图
对于勘探实践中已经发现油气藏,但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未达统一下限的盆地,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如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在分析了大量烃源岩有机碳和S1+S2指标资料后,明确该区有机碳含量下限为0.4%时,即达到有效烃源岩标准,并被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大油田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在渤海湾盆地评价过程中,建立起相对统一的有效烃源岩丰度取值下限标准:碳酸盐岩气源岩丰度下限取0.2%,碳酸盐岩油源岩丰度下限取0.5%,湖相泥岩丰度下限取1.0%。
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的基本统一,保证了生烃量计算标准的相对一致和全国范围内的可比。
(三)产烃率图版
烃源岩产烃率图版是用盆地模拟方法计算烃源岩生烃量和资源量的关键参数。产烃率图版一般采用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方法获得。
1.液态烃产率图版
利用密闭容器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中国陆相盆地不同类型烃源岩进行了热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所用样品取自松辽、渤海湾等10个盆地,包括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的湖相泥岩、煤系泥岩和煤3大类烃源岩。其中湖相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包括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煤系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包括Ⅱ2型和Ⅲ型,煤烃源岩的有机质包括Ⅱ1型、Ⅱ2型和Ⅲ型。根据模拟实验结果,编制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液态烃产率图版(图4-3、图4-4、图4-5)。
图4-3 湖相泥岩烃源岩液态烃产率图版
图4-4 煤系泥岩烃源岩液态烃产率图版
图4-5 煤烃源岩液态烃产率图版
2.产气率图版
由于生物气生气机制与干酪根成气和原油热裂解气的生气机制不同,因此,其产气率与干酪根和原油裂解气产气率求取方式不同。
(1)生物气产气率。对生物气源岩样品在25℃~75℃的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产生生物气,由此得到不同温阶下各类有机质的生物气产率。在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别建立了淡水环境、滨海环境和盐湖环境中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生物气产气率图版及演化模式。
(2)干酪根和原油裂解气产气率。对于不同类型气源岩油产气率,国内外学者及一、二轮资源评价中已做过大量的工作。较多的实验是应用热压模拟方法对各种类型烃源岩进行产油及产气率实验,这种方法所计算的产气率包括了原油全部裂解成气的产率,亦即常说的封闭体系下源岩的产气率,所得到的天然气产率是气源岩的最大产气率。另一种求取气源岩产气率的方法是在开放体系下对源岩进行热模拟实验,各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和原油均全部排出源岩,原油不能在源岩中进一步裂解为天然气。这两种情况都是地质中的极端情况。但是实际的地质条件大多是半开放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源岩生成的油既不能全部排出烃源岩,也不能完全滞留于源岩中。不同地质条件下亦即开放程度不同情况下源岩产气率如何计算?具体方法为:求得封闭和开放体系下相同类型源岩的产气率,将上述两种体系下的产气率图版(中值曲线)输入盆地模拟软件中,得出烃源岩层在不同渗透条件下产气率图版。
(四)运聚系数
运聚系数是油气聚集量占生烃量的比例,是成因法计算资源量的一个关键参数,直接影响资源量计算结果。运聚系数的确定方法包括运聚系数模型建立法和运聚单元成藏条件分析法。
1.运聚系数模型建立法
通过刻度区解剖,确定影响运聚系数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其与运聚系数的相关关系。刻度区解剖研究表明,烃源岩的年龄、成熟度、上覆地层区域不整合的个数和运聚单元的圈闭面积系数等地质因素与石油运聚系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依此建立地质因素与石油运聚系数之间关系的统计模型,包括双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相关系数为0.922)的地质因素选用烃源岩年龄和圈闭面积系数:
lny=1.62-0.0032x1+0.01696x4
多因素模型(相关系数为0.934)的地质因素选用烃源岩年龄、烃源岩的成熟度、区域不整合个数和圈闭面积系数:
lny=1.487-0.00318x1+0.186x2-0.112x3+0.02118x4
式中:y——运聚单元的石油运聚系数,%;
x1——烃源岩年龄,Ma;
x2——烃源岩成熟度(Ro),%;
x3——不整合面个数;
x4——圈闭面积系数,%。
2.运聚单元成藏条件分析法
依据刻度区提供的大量运聚系数,依盆地类型和影响运聚系数的主要地质因素,分类建立运聚系数取值标准与应用条件。在评价中,根据刻度区解剖结果,确定了油气运聚系数分级取值标准(表4-7)。在评价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4-7 石油运聚系数分级评价表
(五)最小油气田规模
最小油气田规模是指在现有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开采地下资源,当预测达到盈亏平衡点时的油气田可采储量。最小油气田规模对统计法计算的资源量结果有较大影响。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三大石油公司和延长油矿管理局对最小油田规模进行了专门研究。
通过对不同油价、不同开发方式和未来可能技术条件下最小油气田规模研究,确定了不同地区的最小油气田规模的取值。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其勘探开发成本较低,最小油气田规模一般在10×104~30×104t,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其勘探开发成本高,最小油气田规模一般在50×104t以上,对于海域来说,油气勘探开发成本更高,最小油气田规模更大,一般在150×104~500×104t。
(六)资源丰度
油气资源丰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的油气资源量,是类比法计算资源量的关键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资源丰度模型和取值标准。
1.资源丰度模型
通过刻度区解剖,建立刻度区内评价单元油气资源丰度和相关地质要素之间的统计预测模型: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式中:y——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104t/km2;
x1——烃源岩生烃强度,104t/km2;
x2——储集层厚度/沉积岩厚度,小数;
x3——圈闭面积系数,%;
x4——不整合面个数。
2.资源丰度取值标准
通过统计不同含油气单元资源丰度的分布特点,结合地质成藏条件,总结出各类刻度区资源丰度的取值标准。
(1)不同层系资源丰度:古近系凹陷由于成藏条件优越,成藏时间晚,石油地质资源丰度一般大于20×104t/km2;中生代凹陷成藏时间相对较长,石油地质资源丰度相对较低,一般约为10×104t/km2;古生代凹陷由于生、储层时代老,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破坏,预计其资源丰度更低。
(2)不同类型运聚单元资源丰度:中新生代断陷或坳陷盆地长垣型、潜山型和断陷型中央背斜构造型,石油地质资源丰度高,一般大于40×104t/km2;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坳陷盆地边缘构造型和古近系缓坡构造型石油资源丰度次之,一般为10×104~30×104t/km2;中生代盆地岩性型和古生代压陷盆地的构造型石油资源丰度相对较低,一般小于10×104t/km2。
(3)不同区块或区带级资源丰度:区块或区带级石油资源丰度差异更大,从小于1×104t/km2到大于200×104t/km2。其中潜山型、岩性—构造型、披覆背斜区块资源丰度较高,一般大于50×104t/km2,最大可大于200×104t/km2。构造—岩性型、断裂构造型资源丰度一般为30×104~50×104t/km2。地层—岩性型、断鼻型以及裂缝型区块、资源丰度较低,一般小于30×104t/km2。
通过刻度区解剖标定多种成藏因素下评价单元的资源丰度,不但为广泛应用类比法计算资源量提供了可靠的参数,同时也摆脱了过去以盆地总资源量为基础,利用地质评价系数类比将资源量分配到各评价单元的做法,使类比法预测的油气资源量在空间位置上更准确,提高了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的预测水平。
(七)可采系数
国外主要采用建立在类比基础上的统计法计算油气可采资源量,而我国第一轮、第二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没有计算油气可采资源量。本轮评价开展的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通过可采系数将地质资源量转化为可采资源量,这在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中尚属首次。可采系数是指地质资源中可采出的量占地质资源量的比例,是从地质资源量计算可采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可采系数研究与应用是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重点解剖、统计和类比分析方法,对我国油气资源可采系数进行研究,为科学合理地计算油气可采资源量提供依据,进而对重点盆地和全国油气可采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1.评价单元类型划分
为使可采系数研究成果与评价单元划分体系有机结合,遵循分类科学性、概括性和实用性三个基本原则,以油气资源类型、盆地类型、圈闭类型、储层岩性、储层物性等地质因素为依据,对评价单元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将国内石油评价单元分为中生代坳陷高渗、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高渗等24种类型,天然气评价单元分为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前陆盆地冲断带等16种类型(表4-8、表4-9)。
表4-8 不同类型评价单元石油可采系数取值标准
表4-9 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天然气可采系数取值标准
2.刻度油气藏数据库的建立
已发现油气资源赋存在油气藏中,建立刻度油气藏数据库是统计已发现油气资源采收率、分析影响采收率主控因素、预测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的基础。刻度油气藏是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中作为类比标准的,地质认识清楚、开发程度高、已实施二次采油或三次采油技术的油气藏。
刻度油气藏选择原则:①典型性——能代表国内外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保证类比法应用基础的广泛性;②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油气资源评价,有效地指导相应类型评价单元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的确定;③开发程度高——油气藏开发程度高,地质参数和开发参数基本齐全;④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具有代表性——尽量选择已实施三次采油技术的油藏,保证技术可采系数的可靠性。
对国内43个油藏、30个气藏,国外59个油藏、22个气藏进行了剖析:收集整理每个油气藏的主要地质和开发参数;每个油气藏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圈闭条件、流体性质等,开发条件主要包括开采方式、开采速度、增产措施等;研究不同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进而确定该油气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针对开采方式的不同,油藏的采收率可分为一次、二次或三次采收率;气藏主要是一次采收率。通过对每个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开发条件和采收率进行分析,建立起国内外刻度油气藏数据库。
3.可采系数主控因素分析
对影响可采系数的地质条件、开发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建立起可采系数主控因素的评价模型。
(1)在大量统计和重点解剖的基础上,对油气地质条件中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炼出15项油气采收率的主控因素,即盆地类型、储层时代、圈闭类型、沉积相类型、储层岩性、储层厚度、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含油饱和度、原油粘度、原油密度、变异系数、原始气油比。
(2)在诸多开发条件中,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不同提高采收率技术适用条件不同,其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也差距很大。通过综合分析,主要技术对不同类型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潜力为:最小5%,中间值10%,最大值15%。
(3)利用石油公司提高采收率模拟研究成果,建立了大型背斜油藏、复杂背斜油藏、断块油藏、岩性油藏、复杂储层油藏等在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2%、油田开发到含水95%时聚合物驱和化学复合驱采油时的油价与油田采收率之间的关系,若这五类油藏要达到相同的采收率,条件好的如大型背斜油藏、复杂背斜油藏所需的油价低于条件差的如岩性油藏、复杂储层油藏。
4.可采系数取值标准的建立
在研究中,解剖了国内43个油藏、30个气藏,国外59个油藏、22个气藏,统计分析了大量油气田采收率数据,给出了不同类型评价单元油气技术可采系数和经济可采系数取值范围,建立了不同类型评价单元油气可采系数取值标准(表4-8、表4-9)。
(1)不同类型评价单元石油可采系数相差较大,以技术可采系数为例:中生代坳陷高渗和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高渗评价单元可采系数最大,其中间值大于40%;中生代坳陷中渗、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中渗、中生代断陷、中新生代前陆、古生界潜山、古生界碎屑岩、古近纪残留型断陷、陆缘裂谷断陷古近纪与新近纪海相轻质油、陆缘弧后古近纪与新近纪海陆交互相轻质油等评价单元可采系数为30%~40%;中生代坳陷低渗、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低渗、古生界缝洞、南方古近纪与新近纪中小盆地、低渗碎屑岩、重(稠)油中高渗、变质岩、砾岩、陆内裂谷断陷新近纪重质油、陆内裂谷断陷古近纪复杂断块等评价单元可采系数为20%~30%;低渗碳酸盐岩、重(稠)油低渗、火山岩等评价单元可采系数为15%~20%。
(2)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天然气可采系数相差也较大:克拉通碳酸盐缝洞、礁滩和前陆冲断带等评价单元可采系数最大,其平均值大于70%;克拉通古隆起、克拉通碎屑岩、前陆前渊、南方中小盆地、陆缘断陷、火山岩、变质岩和海域古近纪与新近纪砂岩等评价单元可采系数为60%~70%;前陆斜坡、生物气、中生代坳陷、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残留断陷、砾岩等评价单元可采系数为50%~60%;致密砂岩等评价单元可采系数最小,其平均值小于50%。
5.可采系数计算方法的建立
可采系数计算方法包括可采系数标准表法和刻度区类比法两种方法。
(1)标准表取值法。利用可采系数标准表求取不同评价单元可采系数的步骤如下:在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可采系数取值标准表中找到已知评价单元的所属类型;明确评价单元与可采系数相关因素(宏观、微观)的定性、定量资料;对照可采系数的类比评分标准表和类比评分计算方法,对评价单元进行类比打分;根据类比评价结果求取可采系数。
(2)刻度区类比法。以建立的国内外刻度油气藏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刻度区类比法来求取不同评价单元的可采系数。具体步骤如下:根据评价单元分类标准,将具体评价单元归类,并分析整理该评价单元的油气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根据评价单元的类型及其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从国内外刻度油气藏数据库选择适合的类比对象;对照可采系数的类比评分标准表和类比评分计算方法,对该评价单元及其类比对象进行打分并计算它们的得分差值;根据得分差值求取该评价单元的可采系数。
通过油气可采系数标准和计算方法在全国129个盆地中的推广应用,既检验了可采系数取值标准和所用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可行性和适用性,保证了油气可采资源量计算的客观性,又获得了全国油气可采资源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