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法的司法豁免原则

2.解放240马力的车,跑1公里要多少钱?油价是7.51元一升!

3.什么是“口红效应”?

4.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国际法的司法豁免原则

1938年石油价格2美元_1933年的油价

为产品的国际民事关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当代国际法和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问题已引起国家,不仅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学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国家豁免的国家豁免原则是国际法的原则

得到确认的国家立法,司法实践和国际条约,并在19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法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如域外国际礼让,相互说,国家主权,等等。 [1]然而,各国主权平等和独立国家的外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不可侵犯性的理论。

国家豁免,也被称为主权豁免的国家和他们的财产从外国法律,在外国法院的管辖范围。国家豁免,包括司法豁免,行政豁免和税收豁免。司法豁免权,其中包括管辖豁免,诉讼豁免和执行豁免。国家豁免的基本含义是:1。同意非外国的国家,一个国家的法院,应不招待在国外的被告的任何诉讼;一国接受了原告的诉讼在国外法院等,可以被直接相关受理的情况下国外的反申索; 3。一国法院不得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外国对。

国家豁免的原则,国家主权的延伸,是一项重要权利,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享有豁免权的国际交流,是一个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只有坚持这个原则,以维护和巩固国家主权的原则,以确保正常的,平等的主权国家之间和互惠互利的交流活动。

在另一国法院的同意,国家应诉讼的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

管辖豁免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而不该国或该该国作为诉讼标的的财产。它包括的内容的豁免,豁免的国家,因为个人原因和特殊法律地位的国有产权属物理。 [2]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由于所有权的主体,这一权利的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其物业的其他主权管辖的特殊法律地位的具有法人资格享受特殊的待遇。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外国公民,国家机关及其属性(和领事财产),不得采取任何财产,应受到国家主权尊严不相容的措施,国有财产,无论在任何其他国家,特别的保护。应结合

管辖豁免的国家及其财产的理解,与从执行法律豁免权,豁免,否则,我们将不能够完整,全面地掌握这个概念。管辖豁免,诉讼豁免和执行不唯一的区别,但免疫相关的,一方面,他们有明显的差异,有不同的含义,并分别与不同的国际民事诉讼阶段,放弃豁免,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两免。另一方面,他们也紧密相连的三个来自国家主权的原则,共同构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原则,管辖豁免,诉讼豁免和执行的前提豁免,一个国家只有在其他国家享有管辖豁免,这是,当然,享受在国内法律程序的豁免和执行豁免,同样,只有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法院放弃豁免司法管辖区提出的诉讼豁免和执行问题的豁免权。

国家作为国际法的原则和他们的财产,并享有管辖豁免的原则,国家主权,而不是例外的规则,[3来自任何的片面限制的做法是错误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原则不容许合理的例外,这个例外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场合。首先,各国一致同意放弃他的国家。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特殊需要和利益的基础上,放弃管辖权排除溪泉,他们的方法:1。明确所抛弃的有关规定,条约,合同; 2。发生纠纷或之后开始的行动,明示或暗示的放弃。中国在1980年参加在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油污损害承担的义务,放弃管辖和执行豁免国有商人的判断。应该指出的是,限制豁免的放弃豁免第三部分,这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问题,不应该混为一谈,前者是由主权国家采取的举措,是行使主权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其他国家对一个主权国家,是一种侵犯主权,第二个是由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根据对等的原则,当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及其财产权利的司法管辖豁免,按照国际法的失败,与应有的尊重,其他国家都有权采取报复措施,不给它管辖豁免。

国家豁免的理论和实践的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国际法中,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极具争议的问题,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政策,从而对特定的应用,尤其是在发行的适用限制,国家学说和立法,司法实践中存在严重的分歧。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早在20世纪,19世纪的结束,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的两个主要类型。

(一)理论的绝对豁免权

说,理论的绝对豁免权,也被称为绝对豁免主义,绝对豁免原则或绝对的豁免权,外国国家及其财产的外交豁免的外国除非所从事的行为的性质,无论豁免,须代表绝对豁免奥本海姆,海德,英国DAI插头菲茨莫里斯,李斯特,德国,埃文鲁普,比利时尼斯,以及前苏联波古斯拉夫乔姆斯基等理论。奥本海姆, “国家平等的影响是任何国家都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另一国。因此,尽管该国可以在外国法院起诉,但一般不能被外国法院起诉,除非是自愿提交给法院的管辖权。 “[4]海德绝对国家豁免了非常肯定,他指出,”一个国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国家的司法管辖权,并没有他的同意,任何国家都可以起诉它,这是公认的学说。 “[5]

国际惯例,采取绝对豁免理论的一些国家早在16世纪,并于1668年第一个承认外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判例。西方国家的19世纪初,通过其国内立法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实践相互给予管辖豁免。[6]当时,美国,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实现绝对的豁免权。美国最高法院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在1812年在著名的“交易”的情况下,有一个“主权国家完全平等和绝对独立的”为捍卫主权豁免的基础,拒绝政府其他主权国家法国船试验[在未来7],美国已经采取绝对豁免权,外国国家及其财产,无一例外地给出了绝对的豁免权,直到1952年,这个问题的国家豁免政策的变化,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和其他许多国家有相同的判断,各国一致认可的,他们的财产享有管辖豁免。因此,年底前在19世纪,20世纪初,这个理论是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支持和广泛在司法实践中采用。目前,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绝对豁免权。

(b)限制豁免理论的

限制豁免理论,也被称为有限的豁免的学说,有限豁免的原则,限制豁免说或职能豁免说,外国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权,应考虑其行使职能可能会主张国家行为,根据其性质或目的分为主权行为,行为规则和非主权行为,交易权的侵犯或私人行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的行为在他的国家的权利或公共法律行为享有豁免权,第二类行为是无权。采取限制豁免理论在19世纪后期,他们的代表伏羲乐,罗兰,巴尔,爱富泰尔,魏斯,斯皮里,和菲奥雷。

国际惯例,在意大利的第一个放弃的绝对豁免的理论,限制豁免理论。那不勒斯最高法院的裁决,于1886年确立的原则,外国在纯私法范围内的问题,不可能要求豁免,[8]在1887年,意大利上诉法院还主张有管辖权行为外国政府作为民事法律的性能。[9]从那以后,荷兰,比利时,埃及,瑞士,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希腊和其他国家法院的判决已经采取了限制豁免理论来处理国家豁免和他们的财产,1952年5月19日宣布:“大老信”的结论“追求主权豁免原则是有限制的,未来的政策”,[10]这标志着从绝对豁免转向限制豁免。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主权豁免法,限制主权豁免权,以法律的形式,1978年,英国颁布了”国家豁免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南非,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还开发了国内也可以在这方面的法律。目前,奉行限制豁免西方工业国家,他们被分成的国内立法的形式,其理论编纂所订定的国际条约有限主权豁免在这方面的国际条约:1926年“国有船舶豁免某些规则的公约“的统一,”布斯塔曼特法典,1928年,1933年的“罗马公约”,1944年“民航芝加哥公约”1958年“领海及毗连区公约”防止劫持航空器,国际油价污染损害1969民事责任公约“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这两种理论是不完善的,即使是在存在严重的缺陷或问题。绝对豁免权,限制豁免是不可靠的。特别是,理论在国际法上国家主权及其财产豁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促进和维持正常的国际交往的原则,建立绝对的豁免权。然而,传统的绝对豁免理论的需要要克服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首先,该理论的科学性的字眼绝对豁免权。国家及其财产在外国享有“绝对的”豁免,太绝对国家豁免为原则的国际法律,允许合理的例外;其次,绝对豁免权的国有公司,企业享有国家豁免权的主体也偏向。这些顽固地坚持绝对豁免理论是不科学的,过时的。限制豁免理论不仅从理论上讲,没有根据的,并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第一,国家主权的原则背道而驰的限制性豁免理论,忽略了国外的主权和尊严,更容易受到外国的抗议和报复,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国际关系和破坏国际和平,二,限制豁免的主权和非主权行为划分的的理论不科学的行为,和标准的分类的问题,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带来勒索和滥用上诉风的,因此, ,国家豁免的理论必须是完美的。

我们的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执行政策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和实践,更吸引了全世界的重视和关注。

从理论上说,在“”中的国际司法判例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权是不足够的重视,缺乏广泛的研究,我们的国际判例法的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权,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著作。自1979年以来,湖广铁路债券案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司法管辖权的法院的内部状态,这直接来自于国家的特殊法律地位的原则是主权国家及其财产豁免,两个国家由于特殊的法律地位的个人免税额,也包括国有资产的豁免属物。分为司法管辖豁免权,法律程序的豁免和执行豁免的豁免,本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企业做不享有豁免权; 3。取消排除或限制的豁免,获得了一致的批评,但在同一时间,学者几乎所有的,绝对的豁免权理论在实践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尤其是在当代国参与在国际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从一个国家自己的利益的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不能使用。[11]

在实践中,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的管辖豁免国家及其财产,并坚持国家主权豁免的原则,反对他国肆意破坏国家主权豁免原则的做法,并倡导当事人之间达成一个国际协议,以消除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国家在有关国家的豁免权。一方面,主张,并坚持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它的行为,当然,享有的豁免权和财产,经同意,没有任何外来的庭审中,在1949年的航飞机的情况下, ,1950年刘永好号“油轮的情况下,1953年的威尔斯法哥银行存款的情况下,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贝克曼诉案件,在烟火的情况下,1979年,1979年,湖广铁路债券案于1989年光华寮视属何情况而定,我们的政府表明的严正立场。另一方面,中国法院将不被接受起诉外国国家和政府的情况下。但是,中国从来没有说明绝对主权豁免。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和国家主权豁免的前提下,根据正常的经济交流的需要,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协议或其他形式的具体案件或某些事项放弃豁免权原则。我们的代表在声明中由第六委员会第39届联大的报告,黄嘉华国际法律委员会,“在过去的,正如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从来没有所谓的绝对国家豁免,因为国家可以是明示的或默示的同意自愿接受外国法院的管辖,或因为双方同意采取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司法解决,而不需要“[12]。与此同时,中国主张国家豁免的范围的国有及国有财产的行为。我们严格区分国有及国有财产的行为与国有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私人行为和财产是不利于后者的国家,在国外享有司法豁免权,不需要。

另外的立法实践和条约实践中,同样的性能,我们要求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外交实践。目前,在具体的立法的国家和他们的财产没有特殊的豁免,但提供的法律原则,如第239的民事程序法,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外交特权和豁免的比尔“4,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条约”的做法,而坚持国家豁免原则,承认,国家可以自愿地放弃其豁免权,并想这样一个豁免,以将奠定在该条约为基础的国家的同意是可取的,如1958年的中苏的商业和航海条约及配件有类似规定。此外,我们签署或加入的国际公约,如1975年参与参加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79年至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80年,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等规定国家豁免公约”,中国也是适用的。

新国际秩序豁免国家及其财产管辖下的理论的完美

交替之际的旧格局,未来的世界里,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关系到未来的世界和人类的命运,但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个新秩序,包括一个新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整体,在新的国际秩序的核心应该是所有国家的平等一员,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的,是国际社会的。的基本内容的国际新秩序,包括:在全国拥有的权利以独立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系统和路径根据本国国情,任何国家,特别是发展中是一个大国,不得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不应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不得不被任何借口侵略或吞并他国的领土,国际纠纷通过和平谈判应该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的结算国际争端的战争,国际关系可能不被压力大,是小,强欺弱,富人欺负的可怜,国际事务应该是世界平等参与协商解决可以不成为的垄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任何一个国家应不寻求推强权政治4,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将其替换为一个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等价交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能脱离适当的法律原则,规则和普遍适用的形成。改善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必然要推动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理论在实践中的绝对豁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特别是在现代国家参加国际民事和商事活动已变得更加频繁的情况下,从一个国家的国际经济交流自己的利益之间的发展,和它是不采用。此外,在实践中,一个的党国家限制豁免原则,他们认为不应该的行为或物业管辖的豁免,而其他国家,自己还忽略了实际的原则,坚持绝对豁免权,放弃彼此的国家相应的行为或该财产的管辖范围,显然是几乎出了茧[13]。的限制性豁免权理论,删除的豁免理论和批评是一致的。因此,国际法学者主张放弃的点查看的绝对豁免权,取而代之的是以下的措辞:国家及其财产在国际民事诉讼中享有司法豁免权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可以帮助保证正常,平等,互利,主权国家之间的交流。然而,这并不是说,坚持这个原则在民事活动中,可以通过条约,协议或合同,自愿放弃,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实践两个派系之间的妥协和调和[14],或者主张被遗弃的国家的原则,互惠的基础上,决定是否给予豁免的管辖[15]的一个特定海外国家在条约或其他协议的情况下。

国际法律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应对的司法管辖豁免的国家及其财产的理论是完美的,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需要。至于如何改善,但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笔者试谈一些粗略的看法的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的完美。

必须完全克服的缺陷的绝对豁免的理论,并完全否定的限制免疫理论,雕刻出需要满足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世界的根本利益的,并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国际社会为解决国家管辖豁免的新途径。

2。坚持的原则查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做法,无论是实施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绝对豁免权,或西方发达国家实施限制的豁免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国家主权豁免。 ,主权国家享有豁免权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原则问题,而不是例外。提高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你一定要坚持国家主权豁免的原则,这是根本的位置和出发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3。制定的国家豁免权的国际公约“。实践证明,共同的谈判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现代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消除分歧,解决争端和的问题。世界应该坚持的原则,国家主权豁免的基础上,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协商的精神,实事求是,求同存异共谋“,以务实的态度,充分协商,寻求各方共识,协议,可以接受,以便制定国家豁免的国际公约,以协调世界代表的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权,并使其收敛。国际公约国同意,自愿进入或参与,反映各方的意志,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已稳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不仅有利于操作和有关国家之间的国家管辖豁免制度及其财产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防止和避免此类纠纷的产生。因此,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国际条约作为世界上的调整,国家免疫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必须是“公约”的目标,国家的基本原则,权利和义务方面,国家主权豁免和程序,解决争端的办法和程序,以及违反合同的责任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

注:

[1] [2]黄进:国家免疫反应的研究,中国大学的政治学和法律出版社,1987年4?5,2。

[3] [14]倪征燠热:“关于国家豁免的理论与实践”,载于1983年国际法年鉴“6,29。

[4] [11]李双元主编的“国际私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459463?464。

[5]海德:“国际法”(1947年),第1卷,813?814。

〔6 - 府学理念:“国际法教程,警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

[7]亨金沙克特:1980年版的国际法案例与材料”, 491至493。

[8]黄进:“在理论的极限状态豁免权”,载“中国国际法年鉴”,1986年,279。

[9]:国际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134。

[10]美国公报,1952年,26,984。

[12]“中国国际法年鉴,1985年,643。

[13]黎则锐:国家豁免的前瞻性审查“上载”中国年鉴“国际法”,1986年,250?251。

[15]李双元主编的“国际私法(冲突的文件)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页至315页。

原江海 - 1996年

解放240马力的车,跑1公里要多少钱?油价是7.51元一升!

百年世界汽车大事记

1886年 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首辆三轮汽车,戈特利布?戴姆勒制成四冲程汽油机驱动的四轮汽车。

1888年 奔驰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供出售的汽车。

1889年 法国标致汽车公司成立。

1890年 陆虎(Rover)开始生产汽车。

1891年 法国潘哈德与勒伐索首创发动机前置车型,研制成功汽车专用车架。

1893年 世界上第一个汽车牌照和驾驶证在法国颁发。杜里埃设计出美国第一辆汽油机汽车。

1894年 戴迪安获首届汽车公路赛冠军,平均时速12英里。P?狄塞尔展示第一台实用柴油机。

1895年 世界上首次官方举办的公路汽车赛在巴黎――波尔多之间举行。杜里埃获首届美国汽车赛冠军,平均时速5.05英里。美国第一家汽车公司杜里埃汽车公司成立。米其林兄弟在标致汽车上使用充气轮胎。法国汽车俱乐部成立。贝斯电动车问世。

1896年 亨利?福特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为了庆祝英国法律将机动车限速提高到19公里/时,举行了首届伦敦-布莱顿汽车赛。

1897年 奥兹汽车公司成立,并出产第一辆奥兹汽车。

1898年 波士顿举办美国首届汽车展览会。美国的哥伦比亚号汽车首先使用电灯照明,用于前灯和尾灯。查斯洛普?劳博特伯爵创造出63公里/时的车速纪录。梅茨格设立第一家汽车专卖店。

1899年 菲亚特汽车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成立。第一辆欧宝汽车出厂。纽约市成立美国第一家汽车修理厂。卡米尔?金纳特驾驶一辆电动车创造了106公里/时的车速纪录。

1900年 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登出全球第一份汽车广告。纽约市政当局颁发美国第一份汽车驾驶执照,称”工程师证书”。

1901年 奥兹汽车公司首先给汽车安装车速表。美国帕克特汽车上出现第一个手控点火提前装置。戴姆勒用”梅赛德斯”为自己的汽车命名。一辆罗克莫比克蒸汽车征服了美国科罗拉多海拨4312米派克斯峰。

1902年 卡迪拉克汽车公司成立。

1903年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别克汽车公司成立。一辆温顿汽车用65天时间横穿美国。在发生多起死亡事故后,巴黎-巴德里汽车拉力赛停办。纳皮尔制成6缸发动机。欧洲出现V型8缸发动机。

1904年 劳斯莱斯汽车公司成立。美国的汽车产量超过法国。哥博恩?博里的赛车速度达到167公里/时。

1905年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成立。69中文之家论坛

1906年 汽车”大奖赛”首次在法国出现。路边加油站出现。兰西亚汽车公司成立。

1907年 日本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旁蒂克公司前身-奥克兰公司成立。

1908年 福特推出T型车。杜兰特组建通用汽车公司。

1909年 布加迪汽车公司成立。阿罗?金斯顿推出4轮制动装置。

1910年 布加迪推出首辆顶置式凸轮轴发动机。阿尔法汽车公司成立。费迪南德?保时捷为戴姆勒公司设计的亨利王子实验车获得成功。

1911年 蒙迪卡罗开始举办汽车拉力赛。雪佛莱汽车公司成立。

1912年 卡迪拉克汽车采用电起动发动机。

1913年 哈德逊研制第一辆现代四门轿车。福特工厂安装了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1914年 道奇兄弟开始生产全钢车身的道奇牌汽车。玛莎拉蒂汽车公司成立。英国出现双层客车。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首先使用交通信号灯。美国的斯蒂培克公司首先在汽车上安装油量表。

1915年 福特T型车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70%,售价从850美元降至265美元。帕克德推出使用V12型发动机的汽车。雪铁龙公司成立。

1916年 发明挡风玻璃刮水器。

1917年 林肯汽车公司成立。三菱轿车出厂。

1918年 雪佛莱成为通用公司的一个分部。

1919年 本特利汽车公司成立。保罗?加利利用风洞检测汽车的流线性能。

1920年 马自达的前身东洋汽车公司成立。杜森博格A型车首次采用液压制动器。

通用公司首先采用了车顶内灯。

1921年 托马斯?米杰里与同事共同研究发现了四乙基铅在汽油中的抗爆作用。巴洛特2LS汽车采用双顶置凸轮轴(DOHC)。福特T型车占当时美国全部汽车产量的55.4%。柏林出现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美国的克莱尔发明了倒车灯。

1923年 福特汽车创造年产汽车超过200万辆的新记录。美国出现可选装的汽车收音机。奔驰公司制造出第一辆用于大奖赛的中置发动机汽车。杜兰特重组通用汽车公司。含铅汽油开始出售。

1924年 麦克斯威尔公司更名为克莱斯勒公司。美国平均7人拥有一部汽车。德国博世公司发明电动刮水器。

1925年 斯柯达公司开始生产汽车。

1926年 第一辆旁蒂克汽车在纽约车展上展出。富豪汽车公司成立。奔驰公司与戴姆勒公司合并。

1927年 福特T型车在生产1500万辆后停产。空气滤清器、汽油滤清器、曲轴箱换气装置和后视镜开始出现。亨利?赛格瑞的”阳光”赛车速度达到328公里/时。

1928年 福特A型车代替T型车。

1929年 世界汽车产量达到533万辆。亨利?福特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卡迪拉克使用带同步器的齿轮变速器。法拉利汽车公司成立。

1930年 布加迪制造了”皇家”号汽车。卡迪拉克第一次使用V6型发动机。

1931年 劳斯莱斯公司接管本特利汽车公司。保时捷设计公司成立。

1932年 阿尔法汽车公司推出第一辆单座位大奖赛汽车。

1933年 世界上第一家汽车**院在美国开张。丰田自动织布机厂设立汽车部。

1934年 日产汽车公司成立。克莱斯勒率先推出流线型车身轿车。雪铁龙推出前轮驱动汽车。

1935年 菲亚特推出500型微型轿车。

1936年 奔驰公司首先推出柴油轿车。保时捷博士设计的甲壳虫原型车面世。三菱公司销售首批柴油汽车。第一辆摩根汽车问世。

1937年 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五十铃汽车公司成立。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伊斯顿的”霹雳”汽车速度超过500公里/时。

1938年 美国别克汽车装上了转向闪光灯。

1939年 帕克德推出空调汽车。

1940年 美国汽车内开始安装安全带。美国军队开始使用吉普车。哥廷根大学开始研究汽车阻力、升力和侧风的影响。

奥兹率先推出全自动变速器。一种流线型的宝马汽车赢得了意大利1000英里公路汽车赛胜利,这对战后汽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941年 大众汽车公司首先生产水陆两用汽车。

1944年 韩国起亚汽车公司成立。

1945年 大众公司在英军控制下恢复生产。美国各大汽车厂研制新车型。

1946年 本田汽车公司成立。

1947年 日产生产达特桑牌汽车。当年全球汽车产量585万辆。第一辆法拉利跑车参加比赛。

1948年 陆虎越野车问世。捷豹XK120跑车在伦敦车展引起轰动。保时捷车型365跑车问世。林肯和卡迪拉克汽车开始安装电动车窗。

1949年 克莱斯勒使用盘式制动器。福特V8型轿车推出。雪铁龙2CV投产。

1950年 陆虎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当年全球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达到1057万辆。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举行。

1951年 福特公司提倡汽车碰撞试验。克莱斯勒推出助力方向盘。国际比赛中使用防撞头盔。

1952年 铃木公司开始制造摩托车。

1953年 克尔维特跑车推出,富士重工业公司成立。米其林发明子午线轮胎。

1954年 奔驰300SL跑车采用燃油电子喷射发动机。汪克尔设计出转子发动机。

1955年 福特推出雷鸟牌双座汽车。福特创造一天生产10877辆汽车的纪录。莲花汽车公司成立。丰田推出皇冠汽车。本年度全球汽车产量达到1363万辆。在法国勒芒大赛中,发生了一起最为悲惨的意外事故,84人丧生。

1956年 中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制造的汽车”解放”载货车问世。

1957年 所有的瑞典富豪汽车均安装安全带。在2名车手和2名观众丧生后,意大利政府停止了1000英里公路赛。

1958年 中国 ”东风”轿车问世,这是中国第一辆轿车。

1959年 ”迷你”(Mini)车投产。本田在美建摩托车厂。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当年产量达到1392万辆。

1960年 装有前置发动机的法拉利跑车在汽车大赛中获胜。兰博基尼汽车公司成立。

1963年 全球汽车产量超过2000万辆。

1964年 保时捷911 跑车问世。唐纳德?坎贝尔用”蓝鸟”汽车创造了648公里/时的车速记录。

1965年 两辆水陆两用汽车横渡英吉利海峡。

韩国亚细亚汽车公司成立。

克雷格?博瑞德拉夫驾驶”美国精神”号喷气式汽车创造了967公里/时的车速记录。美国颁布”机动车安全法”。

1966年 查帕瑞2F赛车首次采用导流板。

1967年 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成立。

1968年 丰田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福特公司推出防抱死刹车装置(ABS)。

美国第2亿5千万辆汽车出厂。

1969年 丰田累计出口汽车100万辆。年度全球汽车总产量2980万辆。奥迪汽车公司成立。

1971年 本年度全球汽车产量突破3000万 辆,达到3343万辆。耗资500万美元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无花纹的赛车轮胎问世。

1972年 韩国大宇汽车公司成立。

1973年 克莱斯勒汽车装上电子点火器。通用汽车首先采用安全气囊。油价猛涨,小型车更加流行。本年度全球汽车产量为3992万辆。

1974年 最后一辆德国产”甲壳虫”在德国本土下线。高尔夫牌汽车投产。

1975年 保时捷推出涡轮增压式赛车,成为提速最快的公路跑车。

1976年 奔驰建成气流速度达270公里/时的汽车风洞,为世界之最。

1977年 中国第二汽车厂建成投产。雷诺在F1赛车上采用涡轮增压器。第一届国际电动汽车会议在芝加哥召开。年度产量4095万辆。

1978年 在英国,一辆太阳能汽车时速达到13公里。马自达推出双转子发动机双座运动车RX-7。日本研制出混合动力汽车。

1979年 巴西研制成功酒精汽车,并成为酒精汽车大国。

1980年 日本汽车年产量达到1140万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1981年 福特在其轿车两侧装上机翼,改装了3辆”会飞的汽车”。日本研制出原地转向汽车。莲花独特的双底盘赛车被禁赛。德罗林汽车是第一辆,也是唯一一辆不锈钢车身的汽车。

1982年 奥迪100车的风阻系数为0.30,为当时最低。”甲壳虫”产量超过福特T型车。

1983年 理查德?诺布尔的喷气式”推力2号”车创下1019公里/时车速记录。

宝马的4缸F1赛车最大功率达到1000马力。涡轮增压器普及。

1984年 前苏联研制出双燃料汽车。

1985年 第一届太阳能汽车赛在瑞士举行。通用成立土星分部。

1985年 中德合资在上海生产大众轿车。

1986年 瑞克?梅柯创造了376公里/时的环形赛道平均车速记录。宝马展出Z1型赛车,车身采用塑料车身,升降车门。

1987年 五十铃在东京展上展出陶瓷柴油发动机。韩国汽车年产量达到97.6万辆。

1988年 丰田美国工厂投产。法拉利F40推出。

1989年 大众开发电力、柴油混合动力汽车。

1990年 世界汽车总年产量超过5000万辆。

通用开发出一次充电可以88公里/时速度行驶190公里的电动车。

1992年 法拉利跑车第500次参加F1赛车。

1993年 麦克拉仑碳纤维车身F1赛车推出。

1994年 中国政府公布”汽车行业产业政策”,确定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

赛纳在F1意大利分站比赛中身亡。

1997年 安迪?格林驾驶”推力SSC”号喷气式汽车,创下超音速的1221公里/时陆地最高车速世界记录。

1998年 大众和宝马公司分别购得本特利及劳斯莱斯汽车公司。

1999年 中美合资在上海生产别克汽车。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联合组成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集团。

2000年 通用、菲亚特结成战略同盟。雷诺收购三星。3升路波轿车首创百公里油耗2.4升。

<a href="" target="_blank">这是参考网址!LZ自己看吧。

什么是“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口红效应”源自海外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口红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日本市场调研机构近日发布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侣。一些行业在经济呈现颓势时,反而获得更好的收益,眼下,“口红效应”一词已经伴随世界金融危机,一起步入公众视野,成为2008年末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中国国产**和其他文化娱乐产业,都在争当那支大的“口红”。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等娱乐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会比较好些。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多;日本现在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仔铺,这种新型的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尚新潮一族,最早源于日本一些卖二手商品的店铺,很快在香港、澳门、国内的沿海地区“旋风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铺”,开得非常火爆。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

[编辑本段]影响和预测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产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

在经济萧条时期,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而生活必需品则不然。经济危机对房地产业是一场灾难,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减少,无钱买房、买车,反而有了一些闲钱,可以趁牛年即将到来之机置办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自然会带动轻工业、纺织行业复苏。近几个月来,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2009年“危机宝宝”的相继出生也必将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尽管轻工产品、纺织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动出口受阻,但内销却会稳步上升。此消彼长,轻工业、纺织业将可能因“口红效应”而有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人的闲暇时间增多,交给网络便是最省钱的方式。由此,也必然推动淘宝、易趣等B2C网站和盛大、巨人等网游公司的发展,国内网游产业甚至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开心网的买卖奴隶、争车位游戏异常火爆,广告效应初露端倪,不断催热着SNS领域。此外,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如火如荼,无不昭示着互联网又将迎来第二春。凡此种种,都将带动电子信息业加快发展。

汽车在中国老百姓眼里一直是奢侈品,当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有限时,这种观念更甚。2008年,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大幅下滑,特别是通用和克莱斯勒严重缺乏资金、面临破产威胁。受其影响,中国车市寒冬逼人,甚或难逃“料峭春寒”的厄运,许多原本准备购车一族选择了继续“持币待购”。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将倒闭或被兼并。虽然油价有所下调,但相对于昂贵的车价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而油电混合动力车等主打“新能源”概念的轿车,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则更多地要依赖4万亿政府投资的花销才能带动。尽管有国家投入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由于钢铁、石油等在2008年的价格跳水过于“惨烈”,要恢复到合理价格区间,非一日之功。因此,在需求与投资的博弈下,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这几大行业并不具有明确的增长性。

1、化妆品行业

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

2、**产业

美国**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票房的攀升。12月公映的冯小刚**《非诚勿扰》首周票房就超过了8000万元。

12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局副局长张宏森透露,2008年主流院线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比去年增长30%。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数量也历史性地超过了好莱坞大片,预计将达到9部之多。和几年前一些偏冷门的类型题材的**在市场上没有生存空间不同,今天的观众走进影院,既能看到传统功夫片《叶问》,也可以选择结合了艺术和商业的《梅兰芳》以及《爱呼2》、《桃花运》等影片。观众审美需要不断增加,**创作也应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产品结构来支撑市场。也许这正是“口红效应”在中国的一种反映。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初期起到20世纪50年代,国际资本市场开始在资本的国际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活动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国际资本市场推动国际资本由欧洲涌入美、澳等当时的新兴市场国家

一般认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间,国际资本保持高度流动性,并大量由欧洲涌入美国和澳洲等地区。1914年前后,英国的年平均资本流出量占GDP的5%到9%,法国的资本流动占GDP的2%,德国为3%左右。而在资本输入国中,澳大利亚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6%。

2、公共机构是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主体。当时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主要表现为:借款国家政府和部门大量向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市场发行固定利息债券;美国的债权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通过持有过半数的股权(或独家经营)对其进行控制等。

3、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尤其是国际债券的利率随时间及国别的变化而出现大幅度调整。

4、资本流动因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及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而初现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萧条,导致普遍的债务违约,严重打击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30年代,在货币贬值预期普遍存在和战争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响下,资本运动大部分采取了短期资金外逃的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范围的私人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资本无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现为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流动,市场交易行为也大多发生在国外,即欧洲美元交易。

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特征是:

1、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停留在欧洲市场及欧洲货币的范畴。在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同时,该体系的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协定则明确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规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初期,各国普遍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严格控制下的资本绕开管制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动,形成了欧洲资本市场的雏形。欧洲资本市场既是银行间市场,又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市场,同时还为大公司提供借贷服务,商业银行是该市场的核心。欧洲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广泛,数额庞大,以多种兑换货币计值,充分满足各种借款需要,商业银行经营自由,贷款灵活简便,资金安排迅速。

2、资本流动形式集中表现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资。在二战结束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流动的主流是大规模的国际援助,以及逐渐复兴的直接投资。二战后欧洲重建计划引起了庞大的官方资本流动。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的第四援助计划导致美元大量流入欧洲。从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下,向联邦德国提供贷款38.7亿美元,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署财政协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3、美国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根据OECD的国际资本市场统计,1951年,国际债券的发行总额为9.954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市场发行了9.226亿美元,占国际债券发行总额的92.69%,整个50年代,美国为国际债券发行提供了71.601亿美元的资金来源,占当时融资总额的78.21%。进入60年代后,美国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国际业务,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开设分行,这些银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额资金,积极发展信贷业务,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1973年,随着汇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动的转变,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逐渐解除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时期对资本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产生。

1、石油危机与石油美元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开始取代煤炭,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极不平衡,美国、欧洲和日本所生产的石油不到全球总产量的20%,其石油消费量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石油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表现。

中东国家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产国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致力于改变长期形成的油价过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员国通过参股和收归国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资源。

70年代初美元汇率下调,西方工业国的制成品价格相应上涨,由于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随美元汇率持续下降,石油生产国蒙受重大损失。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一方面加快石油生产国有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从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价,把每桶原油定价调整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国际市场油价上升到每桶34美元。

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经济体遭受了严重的外部冲击,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灵活调整为这些经济体吸收这种外部冲击提供了可能。

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顺差,1974年达651.7亿美元,1980年达928.4亿美元,1973年到1981年顺差累计达3360.7亿美元。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盈余资金,由于石油盈余资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称石油美元。

2、石油危机时期全球资本流动的特征

石油危机时期资本流动的特征表现为:

①石油美元的积累及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OPEC成员国可供运用的资金中,约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欧洲货币市场,大部分采取欧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欧洲货币贷款总额900亿美元中,阿拉伯银行占了26.5%。所以,欧洲资本市场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回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②石油美元的流动掀起了私人商业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高潮,也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长期、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资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员国组织为获得发达国家比较安全的资产,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贷给了发达国家的私人商业银行。而70到8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停滞,名义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则为负值,私人商业银行便增加对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活动显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国家的筹资额成倍上升。

1982年后,OPEC成员国开始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计过程被迫中断,这样,发达国家私人商业银行向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无以为继,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急剧恶化。 进入80年代,由于多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沦为债务沉重的借款国,面临着债务还本付息的困难,资本流动开始显示出收缩迹象。

从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增加到8420亿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4.5%,私人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9.4%,私人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达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债总额中,短期信贷高速增长,国际债务期限明显缩短,浮动利率债务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经超过全部外债的40%。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外债偿付压力不断上升,从1973年到1982年,还本付息额由179亿美元增加到932亿美元,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偿债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

在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过度借贷、结构失衡的同时,80年代起,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该类国家偿债危机的爆发。1980年,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82年出现了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急剧恶化,进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经常项目逆差上升,外债还本付息能力降低。

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衰退的同时,美国里根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出现了高利率、高汇率、高通货膨胀率三高现象。

由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外债以美元计价的比例很高,美元汇率的上扬直接加重了该类国家实际的债务清偿即流向债权国的本金和利息的负担。

由于美国利率居高不下,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随之提高利率。七个西方主要工业国短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长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于发展中国家浮动利率外债超过外债总额的40%,利率的上升导致偿债压力的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非石油出口国将多付40亿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将为此多支付7.5亿美元的利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将多支付近200亿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后,许多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借的新债主要用于支付利息。

在内外双重压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债总额为260亿美元的波兰政府无力偿付数额为25亿美元的到期债务本息,拉开了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债务清偿危机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汇储备基本耗尽,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巴西宣布急需175亿美元的新贷款来解决清偿困难;12月,阿根廷提出与西方债权者进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债务危机:在拉美,除哥伦比亚和巴拉圭外,其他债务国均相继要求延长偿还债务期限,在非洲,苏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国、马达加斯加、扎伊尔、赞比亚等10国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在亚洲,印尼和菲律宾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解决债务支付问题。

债务危机爆发后,债务国政府、债权国政府、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遏止了危机的蔓延。但是,这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特征表现为:

1、资本流动规模扩张极不稳定。80年代初期,资本跨国流动的总量由年融资近2000亿美元下降到1500亿美元左右,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0%。1984年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额又出现大幅度上升,三年间累计升幅超过70%,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

2、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轻微,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1982和1983两年,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分别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后,OECD国家的融资规模快速上升,资本流入数量超过了债务危机前的总水平。

3、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进入长收缩期。非OECD国家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在198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19亿美元后,进入长达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资总额一度下降到211亿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才超过1981年的水平,达653.42亿美元。因此,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收缩期长达10年,这刚好是拉丁美洲国家失落的十年。 1988以后,资本流动的规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

附表1 国际资本市场活动(1988-1995)(百万美元)

--- - - --------------------------------------------------------------------------

时间 国际市场筹资总额 年度增长率% OECD国家筹资总额 非OECD国家筹资总额

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

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

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

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

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

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

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

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

-----------------------------------------------------------------------------------

资料来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

80到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最显著特征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

1、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2、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上升,资本流动性达到很高水平。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的调查,到1998年4月,该交易额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显然,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加速。

3、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在本阶段,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4、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综观国际资本市场市场的百年变迁,我们发展,推动国际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及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国际贸易发展,金融市场内在需求及利率变动、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资本帐户管理政策,国际货币体系,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方面。上述动力的属性又可以划分为: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人为推动两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本身的推动力应归入客观必然性类别;金融活动快速上升产生的内在推动力则兼具客观必然性和人为推动两方面的属性,但是,相对而言,其客观必然性的色彩更强烈一些;在资本帐户开放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政策推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开放过程又是更多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扩大的结果,因而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一面;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货币关系的准则,其总体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意愿;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政策调整可以全部归入人为推动的范畴(详见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设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进的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总体上看是世界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意志,具有人为推动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组成部分,资本运动的自由化意味着居民可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也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购买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本国金融机构可以为外国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从内外两个角度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其最终结果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佳化,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场表现形式。

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从全球资本流动的地域结构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在资本全球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资本全球化布局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相互间的资本流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资本多向流动趋势日益显著。即使是金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也不仅没有影响发达工业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反而促使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最终目的地,大量持续的资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实力超强发展,使其对国际资本市场未来格局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等形式,促进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竞争,推动风险报酬趋向于平均水平,并通过资产价格的迅速调整保持市场均衡与稳定。同时,资本自由流动促使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扩大技术转让的范围,其结果是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此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要求一国有关管理当局切实提高经济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关政策组合的协调能力。

当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扩张仅仅是个开始,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还处于初始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逐渐暴露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但是,与我们传统认识相背离的是,即使不同资本流动工具的变动规模呈现此起彼伏的波动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全球资本流动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融资的增长成为一种不断持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