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查询

2.能源危机的原因

3.大庆石油石油工程系第二学历的学费多少钱

4.跪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相关数据、表格

5.中国有没有市值1万亿的公司?

风险查询

中国近期石油价格表格公布_国内石油价格走势分析

本系统风险查询包括国家风险、运输风险、市场风险、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等风险查询,以及案例研究。

5.4.3.1 国家风险

对应国家风险的功能模块,基于WebGIS技术和对象嵌入技术的国家风险查询相关界面的开发。

(1)国家风险查询

用户可以在菜单的国家风险下面选择“企业投资”“能源安全”“恐怖袭击”中的任意一个来查看相应视角下的国家风险大小。当用户选择“恐怖袭击”后,显示的国家风险如图5.58所示,色系变化从**变到红色,颜色越深,代表风险越大;图例的显示将风险分为5级,风险级数越大,风险越大。

(2)国家风险基本信息展示

国家风险基本信息展示将对用户指定的某一国家信息进行综合展示,包括油气资源概况等基本信息查询、风险指标查询和风险报告生成。

通过国家列表选择阿曼(图5.59),展现该国的油气资源概况、油气储量等基本信息;同时,可以选择浏览该国的地理概况、历史简述、政体简介和民族宗教等信息。

如图5.60所示,在风险指标查询界面,选择浏览国家风险相关指标、风险因素分析和该国的风险评价结果。其中指标以树的形式分为3级,在页面左边折叠菜单中显示。

图5.58 恐怖袭击视角下的国家风险

图5.59 国家风险详细信息展示首页(以阿曼为例)

图5.60 风险分析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果展示页面(以阿曼为例)

因素分析页面与指标评价结果页面布局类似(图5.61)。

图5.61 风险分析下因素分析展示页面(以阿曼为例)

5.4.3.2 市场风险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选择“市场风险”模块,其主页面如图5.62所示。左侧的菜单分别为石油市场系统风险、石油价格预测和市场风险预测等子模块的链接,页面的主题区域显示新闻和交易所的列表信息,方便用户获取最及时的石油市场风险的动态新闻。

图5.62 市场风险模块主页面

(1)市场数据分类整理

石油市场数据分类整理包括下面4个方面的内容:国际石油交易所、资源链接、国际油价事件和市场数据(图5.63)。

国外油气与矿产资源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国外油气与矿产资源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图5.63 市场数据分类整理内容

(2)国际石油价格在线抓取

国际石油价格在线抓取模块的实现是链接多个在线数据网页,下载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存储到中心数据库中。其中数据的来源包括:①美国能源部公布的多种石油品种的日、周、月、年的价格数据;②《华尔街日报》公布的石油交易所交易信息,包括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交易量等;③中国石油集团公布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我国主要石油产地的价格数据。系统按照数据来源设定不同的抓取任务,并实现自动化的石油价格抓取算法,记录石油价格抓取过程日志,监控任务执行情况,并用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对任务状态进行表示。国际石油价格在线抓取模块的实现如图5.64所示。

图5.64 国际石油价格在线抓取模块

(3)石油市场价格预测

已开发的油价预测模块在市场风险的5块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石油市场价格预测的主界面中,启动“油价预测程序”对油价数据进行不同时间长度、频度的预测。

(4)石油市场VaR风险预测

和市场油价预测模型程序的处理方式不同,对VaR风险预测模型程序的处理采取不嵌入独立运行的形式进行。需要系统用户在桌面上运行风险预测模型程序,然后程序会从系统中读入市场油品的配置数据,并根据选择的时间段读入历史油价,按照设定的日周月年的参数执行预测,并将结果保存在数据库中;而预测的结果,可以石油市场风险报告的形式导出为Excel表格。

(5)国际石油价格多维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多维分析模块按照功能要求,设定油品分析、市场分析、交易类型分析、综合分析与数据导出和钻去分析等功能项,分别为不同的分析主题服务。在各项功能中,均提供按照油品、交易市场、价格类型、年、月、日等预先定义的维度交叉选择能力,从国际油品详细交易价格、各石油市场不同油品交易对比、各油品不同价格类型比较、综合化的多维选择和钻取分析等角度来进行石油价格的多维分析。对多维分析的过程参见5.3关键技术一节,国际石油价格多维分析系统的界面见图5.65。

图5.65 国际油价多维分析

5.4.3.3 运输风险

对应运输风险的功能模块,基于WebGIS技术、风险评价技术以及Flash技术的运输风险的开发,实现如下。

(1)运输风险查询

用户选择运输风险下面的“港口风险”“航线风险”“承运风险”“海盗袭击”中的任意一个来查看相应风险大小。其中港口风险的可视化,即用表示港口的图标颜色表示不同的港口综合风险,图标的大小表示港口的吞吐能力。航线风险的可视化,即用表示航线的线条颜色表示不同的综合航线风险,航线的粗细表示航线的运力。海盗袭击分布的可视化,则是通过展示不同年份的海盗袭击分布,以比较分布的变化趋势,从而提供分析依据(图5.66至图5.69)。

图5.66 港口风险

图5.67 航线风险

图5.68 承运公司风险

图5.69 海盗袭击分布

(2)港口信息展示

为了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本系统利用Flash技术动态展现港口风险、航线风险、承运风险,以及海盗袭击分布等主要信息。图5.70为海盗袭击分布图,同时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年份海盗袭击分布的变化趋势。

图5.70 海盗袭击信息的动态展示

(3)港口界面开发

本系统为重要港口等风险查询对象开发了详细界面,以便用户了解港口等风险对象的地理位置,具体指标信息以及所经航线等。以苏丹港为例,如图5.71所示。

能源危机的原因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1. 经济影响

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供需关系中的供或需改变都可以导致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

虽然一些能源危机是由于市场应对短缺的价格调节而产生,但在某些情况下,危机可能是市场的流通不畅通、缺乏自由市场而导致。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价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1.1 石油供应

石油的供应大致上由一些拥有大量石油储藏的国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沙乌地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主要的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产量,对世界油价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如果OPEC决定减少成员国的出口配额,油价就会由于供给减少而上涨,同样OPEC也可以通过增加石油生产来降低油价。影响OPEC实行这些政策的动机源于成员国各自的利益。

不过OPEC的行动仍受到一定限制。如果OPEC把油价抬得过高,那么一些原本无利可图生产规模也较小的资源如沥青砂,将变得有利可图而抢占石油的市场。除此之外,为了抬高油价而过分的限制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也会对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商产生反作用。

1.2 石油需求

石油的各种用途中,目前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炼油厂的商业用途∶提供取暖和交通运输。石油需要经常和北半球的季节交替相适应,冬季由于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实上,仅美国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费,在北美如果某个冬季特别寒冷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全球油价。

2.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1973年能源危机 - 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1979年能源危机 - 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 - 原因∶波斯湾战争。

加州电力危机 - 原因∶ 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 - 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与2005石油价格上扬 - 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3. 油产国宣称储藏量是否属实

1985年OPEC产油国调整对储藏量的估计。虽然那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新油田,那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储藏量的估计。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国家的真实储藏量比其对外宣称的要少。如果宣告较高的数量,油产国更容易得到外来投资、银行贷款等。

可疑的石油储藏量

年 阿布达比 杜拜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沙乌地阿拉伯 委内瑞拉

1980年 28,00 1,40 58,00 31,00 65,40 163,35 17,87

1981年 29,00 1,40 57,50 30,00 65,90 165,00 17,95

1982年 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

1983年 30,51 1,44 55,31 41,00 64,23 162,40 21,50

1984年 30,40 1,44 51,00 43,00 63,90 166,00 24,85

1985年 30,50 1,44 48,50 44,50 90,00 169,00 25,85

1986年 31,00 1,40 47,88 44,11 89,77 168,80 25,59

1987年 31,00 1,35 48,80 47,10 91,92 166,57 25,00

1988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6,98 56,30

1989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9,97 58,08

1990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5,00 258,00 59,00

1991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59,00

1992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62.70

2004年 92,00 4,00 132,00 115,00 99,00 259,00 78,00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产国的说法,年年新发现的石油矿床能够几乎完全代替所出产的石油∶储藏量一直很稳定,没有起伏。例如,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沙乌地阿拉伯每年出产300亿桶,储藏量也应该跟着减少。(除非这些国家没有把过去出产的石油从所宣称的储藏量扣掉)

4. 未来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于使世界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而迅速消耗殆尽,他们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研究经费用于对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电池、甲醇、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水力发电和核能有明显的功效。(参看未来能源开发)。

与此同时,一些组织例如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原本悲观的预计世界的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毕,并未变成现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使石油的开采变得更有效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否则,就可能因为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以至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

大庆石油石油工程系第二学历的学费多少钱

函授就是要你寒暑假去那里学习,如果单位培训就是脱产学习,06年的价格是2000,我去年是单位培训脱产学习了一年(填表格写两年),交4800,我学的也是石油工程(采油方向)你可以打电话咨询一下!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圣诞节快乐!

跪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相关数据、表格

学习科学发展观参考资料(相关数据)

(一)GDP能耗基本情况

1、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

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钢铁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纺织下降5.5%,电力上升0.8%。

总的来看,当前各地区、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仍不容乐观,完成今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要求,认真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及十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完善节能保障机制等各项措施,努力实现全年节能降耗目标。

(来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

2、单位GDP能耗为何不降反升

尽管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约束性发展指标、节能降耗措施今年以来密集出台,半年内就安排5.4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了98个重点节能项目,可1日公布的最新能耗统计数据让人颇感意外。

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能耗水平均有所上升。

事实上,合计占全国能源比重80%的原煤产量、发电量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2%,增速分别比上半年经济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总体看,今年实现节能降耗目标难度较大,节能降耗形势十分严峻。

在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高速增长。这是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

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近年平均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我国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上半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13.2%,超出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工业生产更是逐月提速,6月份增速高达19.5%,几乎是经济增速的一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耗较低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上半年仅分别增长5.1%和9.4%。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山东。近年来,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长,从去年一季度开始,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跃居全国第一。与此相伴的是,这个能源大省一举变成能源净输入省。山东省有关部门分析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能耗的急剧增加”。

“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又开始盲目追求GDP增长,高能耗行业和企业再度抬头,成为推动能耗上升的主力军。

分析一下国家统计局等此前发布的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不难看出,从东部到西部,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现出逐步递增并拉大差距的趋势。专家分析,这与西部省份发展较多依赖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的重工业不无关系。

宏观统计结果是这样的: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业增长18.5%,比经济增速高出7.6个百分点;在能耗较高的制造业中,近三分之二的行业投资增速超过40%;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成为上半年投资高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钢铁行业的GDP权重仅为3.14%,可在全国能耗总量中的份额却高达15%。这个能耗大户上半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钢材产量增长25.78%。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警告说,这种增长过快的状况应当引起注意,控制产能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除上述两个结构性原因外,节能降耗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性、制度性等问题也是分析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时值得注意的因素。朱宏任认为,我国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核心装备仍不能自主设计制造,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我国目前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以上。如果每度电的供电煤耗下降10克标准煤,全国一年可少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国电集团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建民说,国产同类型发电机组的煤耗比发达国家高出不少,单纯从技术角度分析,国产发电机组节能降耗还有较大潜力。

据钢铁行业的专家介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水平存在20%左右的差距。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能耗总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左右,中小型钢铁企业能耗水平差距大约在50%左右。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严峻形势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近日,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并提出着力抓好的六项节能工作;发改委与30个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能耗标准将成为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中央财政将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建设部门将在北京评选“十大不节能建筑”,只要真正把这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落到实处,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来源:新华网)

3、广东上半年能耗再降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广东省统计局负责人透露,去年能耗创全国最低水平的广东今年上半年再传捷报——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项指标继续下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7%、2.2%和2.7%,预计今年全年单位GDP能耗可下降3%。

广东单位能耗呈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广东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广东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业表现十分出色,同比增长31.7%,提高了13.7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陶瓷、印染、造纸、火电等高耗能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今年以来,广东在全社会强化节能管理,大力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对超过行业耗能限额标准的企业强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并根据产业政策,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并转一批小化肥、小冶炼及小水泥。

广东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能源利用监测能力建设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汕头等6个城市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试点工作。

广东省决定,从今年起建立和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通过定期公布各市能耗水平,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推动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阶。全省第一份能耗公报已于7月公布。同时,广东正加紧编制《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节能、节水、节地、环保产业等专项规划,开展《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前期调研,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8月8日第1版)

(二)能源供给、能耗消费与节能状况

1、我国能源资源的状况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精查可采储量只有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己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6%,仅够开采几十年;煤层气资源量为35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规模开发利用。因此,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应建立正确的“资源意识”,并具有相应的“忧患意识”。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1998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4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不包括农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费二亿吨标准煤),约为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0%;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5~1/10(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仅0.222KW,人均发电量为927kwh,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达国家的1/6~1/1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专家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从1993年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据预测,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依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2010年约缺能8%,到2040年将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额可能多达4.4亿吨标准煤。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0%。预计2010年将上升为2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00年为6%,2010年为20%。能源安全性的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

2、能源消费量的分析

199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28.9亿吨标准煤,其中美国消费32.3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5.1%,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不含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9%,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1981年至1998年节能取得了巨大成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0%,节能率达4.5%(是全世界最高的,约为OECD国家的2.5倍),按产值能耗计算十八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共8.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粉尘1200万吨,减排灰渣2.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9亿吨(以碳基计算)。因此,节能也是环保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62%。

从近年情况来看,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将有所下降,如果按4%来推算,年能源消费量情况如下: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40年

单位:亿吨标准煤

13.6

14.7

17.9

21.8

26.5

70.6

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接近翻了一番,是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五分之一;照此发展到204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超过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一半!这样大的能源消费量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实现的。

如果按进一步加大节能力度、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2.8%(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的方案计算: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40年

单位:亿吨标准煤

13.6

14.4

16.5

18.9

21.7

43.4

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21.7亿吨,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1.6倍;即使按此低增长速度发展,到204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比2015年又翻了一番,将达到43.4亿吨标准煤,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3.2倍,人均能源消费量2.71吨标准煤,超过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专家的预测。中国工程院的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应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因此,我国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必须大幅度降低!而且应越来越低,到2040降到零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只能走高效利用能源的节能型之路。

3、我国节能潜力的分析

我国节能潜力巨大。

一是产品能耗高。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966公斤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是656公斤 标准煤,高出47.3%;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公斤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公斤标准煤,高出58.1%。我国国内企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落后的与先进的相差1~4倍。经对15个行业节能潜力的分析,近期技术措施节能 潜力约为1亿吨标准煤。

二是产值能耗高。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产值能耗高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日本为5.58美元;法国为3.24美元;韩国为1.56美元;印度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世界平均值是中国的5.2倍;韩国是中国的4.3倍;连印度也是中国的2倍(注:这里有汇率、能源结构、气候条件等不可比因素)。经测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优质化等措施,近期国民经济产值能耗节能潜力达3亿吨标准煤左右。因此我国“十五”期间总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吨标准煤。

另外,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其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仍在下降,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并未全面减小;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量 的增加,节能潜力还将逐年增加。据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节能潜力约为9亿吨标准煤。(来源:中国环保网)

(三)我国水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2%,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水量,尤其是工业和生活用水量,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45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亿立方米,增加了1.7倍。城镇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68亿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亿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2004年下半年,广东、广西、海南出现大面积干旱,许多城市用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要求,一部分城市和地区不惜牺牲生态和环境用水,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 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我国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农业用水效率方面,全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3.0公斤。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而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7~0.8之间。 我国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我国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先进国家的8倍。我国200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国外发达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如美国200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5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约为94.5%,日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也仅为1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总体来看,我国现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节约用水还存在较大潜力。生活用水方面,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国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较低。

(来源:汪恕诚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中国走节水型社会之路》,2006年5月16日)

(四)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2005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煤电油运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全国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0.7%和7.1%。工矿商贸和道路、水上、铁路交通等事故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煤矿事故起数减少9.2%, 死亡人数减少1.5%, 百万吨煤死亡率下降到2.81, 减少0.27。全国31个统计单位(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有29个单位事故死亡人数低于控制指标。今年1-5月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2.1%。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从2004年10月中旬到2005年12月上旬,相继发生了6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2005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数增加17%,其中煤矿58起,增加15起,死亡人数增加66.6%。今年1-5月份发生30人以上事故2起,多起一次死亡接近30人的事故,有的事故只是由于侥幸而没有造成更为惨重的伤亡。

二是事故总量仍然过大。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8738人,占77.7%;铁路路外事故7380人,占5.8%;煤矿事故5938人,占4.7%;建筑施工事故2607人,占2.0%。

三是我国工矿企业事故伤亡的风险仍然很高。目前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为10左右,其中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高达109.1,非煤采矿业为80.2,化学工业和建筑业分别为10.26和9.95。

(来源:李毅中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2006年6月29日)

(五)人口、就业与城乡差距情况

1、我国人口状况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65岁以上的老人为96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6%。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不平衡,社会负担重,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14%,西部贫困地区还不到9%。(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中国当前的就业情况

中国目前和未来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城镇失业严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看,据经济普查,2004年乡镇企业缩水后的中国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59:21:20,此就业结构为日本1915年时的水平、韩国1965年左右水平、中国台湾地区1955年水平。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产业结构衡量,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偏差:农业劳动力高15%-20%,工业低6%-9%,服务业低8%-12%。不包括在城镇务工的1.1亿农民工,农业产业中还剩余1.5亿劳动力。从城镇就业形势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镇人口从业水平推算,2005年城镇人口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17.74%。由于人口动态规模巨大,今后5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劳动力、消化往年失业等四大就业压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每年劳动力就业缺口将达900-1100万,2010年将在城镇积累1亿左右的失业劳动力。(来源:周天勇《打破中国的就业幻觉》,《中国改革》)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下半年中国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可能继续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发改委表示,中国将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11.9%,但增速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已经引起官方关注。

根据这份发布在发改委网站上的报告,下半年粮食价格走低、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不利的因素。

发改委援引有关部门的预测,仅粮价下降和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就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30到50元。

发改委表示,下半年中国将积极研究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加大对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节力度。

此外,发改委还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引导和扶持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社会保障方面,发改委表示,着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切实解决包括外出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农民的保障问题。(来源:新华网)

中国有没有市值1万亿的公司?

我国是有1万亿市值的公司的。

根据2014年的市值排行榜(2015年还未统计出来)前三名市值超过了1万亿

如下图表格:

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发行股份按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其计算方法为每股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发行总股数。整个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即为股票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