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油价最新信息查询_棉花油价最新信息
1.负油价的概述
2.2011年棉花价格
3.石油为什么只上不下?
4.油价上涨会对大宗商品有什么影响
5.2011年国际贸易现状
负油价的概述
负油价针对的是原油的价格,并不是指原油价格为负数,负油价的现象是由于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国际上的原油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已经超出原油本身的价值,从而导致原油的出售无法获得利润的情况。负油价实质上是一种期货价格变动的现象,而期货指的不是货物,而是一种以某种大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期货上的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2011年棉花价格
(一)上半年现金投入增加,雇工费用连续9年上涨,呈“物工双长”态势
监测结果,上半年棉花生产现金投入588.3元/亩(表1),同比增70.1元/亩,增幅13.5%。其中物质费用增52.1元/亩,占增幅的74.3%;人工费用增18.1元/亩,增23.5%。预计全年成本至少上涨202.1元/亩,达1444.7元/亩,涨幅14.0%上下。
2011-2015年棉花行业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咨询
(二)成本推动棉价上涨,预计新棉售价将回落到合理区间
3月国家多部门出台新棉临时收储价19800元/t,扣除1000元/t加工和运输费用为18800元/t,328级籽棉价格在4.48元/斤,是一个托底的收购价。
根据监测结果,成本继续推动原棉价格的上涨。上半年物质费用上涨52.10元/亩,测算皮棉成本上涨612.9元/t才能消化。预计全年人工费用上涨150元/亩,测算皮棉成本上涨1764.7元/t。物质和人工费用合计推动成本上涨2377.6元/t,即在临时收储价18800元/t的基础上增加12.6%为2377.6元/t才能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这与1月预测新棉合理预期价格将在2.1~2.2万元/t之间十分吻合,但不包括土地租金的上涨部分。推动棉价上涨的因素有国际油价、通货膨胀和城镇化等。
石油为什么只上不下?
高攀的油价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变得恐慌。全世界居民为此焦虑不安、警惕地面对工会的罢工、政党忙于修改竞选纲领,以适应选民的愤怒情绪。
自13年以来,油价再次主宰着世界的走向。
关于油价震荡背后的那些密不透风的铁幕正在一叶一叶地被推开,全世界正在审视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改变他们生活点点滴滴的黑幕和细节。
油价的共和党行情
200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有着深厚人脉关系的乔治.W.布什在与民主党人戈尔的竞选中赢得了总统大选,布什胜选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来自德州能源巨头和商宠大的助选资金。于是,胜选后的布什的第一道题便是如何回报那些慷慨解囊的财团。
来自石油巨头阿里伯顿公司的董事切尼主宰了白宫的油价政策。就在两位入主白宫不到 时间后,一场赤裸裸的争夺伊拉克石油的战争开始了,在各种充满谎言的外衣的包装下,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战争,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了6倍。高企的油价给德州的能源巨头带来滚滚财源,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营业润从6年前的300亿美元猛增到2000多亿美元。美国石油公司拿走了伊拉克大部份的油田开权,切尼大老板甚至准备将阿里伯克公司的总部迁入这个目前仍然战火纷飞的国家。油价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几乎是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唯一理由。
在长达六年的油价上涨过程中,几乎没有过真正的调整。最显著的一次调整发生在2006年8月,在随后半年的时间里,油价从83美元一桶迅速下跌到53美元一桶,跌幅达36%。值得关注的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震荡,共和党油价行情在此期间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8月前后,正是美国中期选举如火如荼之时,民调显示,共和党的高油价政策使得选民一边倒地抛弃共和党,共和党选情十分吃紧。在这紧要关头,布什突然宣布严查石油交易市场的黑幕交易。实际上,布什对这一类交易可说是了如指掌,在中期选举选情突然吃紧的时候,共和党不得不忍痛割爱,抓出一个典型来治理油价,当然,任何他们不可能舍弃德州的石油大鳄,在这时候,英国的BP公司成了替罪羊。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2006年这一天,BP公司突然宣布位于阿拉斯加的石油输道因发生爆炸而关闭,这导致当日原油期货出现暴涨行情,达到了阶段性高点,引起世界的恐慌。BP公司此举激怒了正为选情吃紧而苦恼的美国共和党,导致布什随即对其展开调查。经调查显示,BP公司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多次无故停工检修位于德州的炼油厂,导致油价波动,而公司却通过期货市场来暗中谋利,他们在其中的交易中获利不菲。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美国最终对BP公司处以巨额罚款,起到杀鸡敬猴的效果,而使得油价进行了几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
然而,即使走出这一轮调整,也无力挽救共和党的中期选举,他们最终在选举中输掉了议会中的大多数席位,将国会控制权拱受让给了民主党人。
然而,这一惨痛的教训并不能使布什悬崖勒马,毕竟,高油价是共和党所代表的那部份石油巨头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油价60美元下方几乎没做停留就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在随后的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油价从50多美元直接拉升到最高135美元一桶。
当然,共和党没有忘记在接下的日子里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今年的总统选举。如果油价任其疯涨下去,那么意味着接下来的总统选举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可能输得比中期选举还要惨得多。
在这一点上,布什算是讲政治的。就在油价问鼎135美元后的第二天,方面再次如法炮治,再次祭出了监管大旗,宣布对石油期货市场的内幕行为进行调查,油价闻讯大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跌,接着,监管当局再次放言,要对出现异常波动的棉花期货也进行调查,进而扩张到所有的商品期货品种。
新的监管行动已经对原油期货价格产生巨大影响,油价一周来持续回落,虽然还不能确定135美元是否就是油价中期的顶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持续六年多的油价共和党行情行情结束。
四大投行为何能为所欲为?
油价上涨自然有基本面的因素,耳熟能详的理由是全球需求的不断上升和供给的相对不足,但是,另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原油期货市场的种种交易行为已经将这种基本面数倍地放大,对于油价的疯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你到现在还在谈论所谓的基本面,那实在是太愚蠢了。”能源市场咨询公司的马克.刘易斯透英国广播公司向观众如是说。
在过去的一年里,当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国际基金业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商品期货品种之上,过去的一年,大约有超过2600亿美元的投机基金涌入了商品期货市场,与商品牛市场初期的2003年相比,增长了近20倍。而这2600亿美元的投机资金,斩获了5万亿美元利润,其中有至少一半的资金转战在原油期货品种上。
对冲基金和社保基金由于做多商品期货而使其勉强度过次贷危机的难关。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在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不为人知的是,高盛、花旗、JP摩根、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紧接一浪的油价上涨。
要在短期遏制油价上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这四大金刚的交易调查入手!
早在2006年,当时还处于60美元低位的时候,美国联邦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就着手对原油期货交易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大量买入期货合约是油价走高的主要推手。
这份报告同时也揭示出美国衍生品交易监管存在着惊天的黑洞。一般来说,美国原油期货在常规(regulated exchanges)的交易受到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CFTC)严格监管,但是,调查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大宗的合约交易正在转移到了期货OTC市场的电子交易市场,我们中国期货界俗称为亚洲电子盘交易市场。常规的场内交易市场是美国的主流交易市场,有常规开市和收市的交易时间限制,而亚洲电子盘交易是满足那些不能那些与美国常规市场进行同步交易的全球各地的交易者,这种电子盘交易在常规市场交易结束后仍然连续进行交易,并且在常规场内市场开市前结束交易,这样两个市场组成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市场。
2000年美国安然爆发以后,美国通过了一个商品期货的现代化法案,要求CFTC对期货市场交易的所有交易行为密切监管,保留其一切交易记录和交易文档,防止市场的操控行为。然而,一个巨大的漏洞在于,此监管行为将OTC电子交易市场排除在监管范围之外,于是,这一漏洞给了华尔街大投资们为所欲为的巨大空间,最近一年多来,这些投行利用这个市场进行违法交易,但丝毫不被CFTC察觉和知晓,而且以后也不可能被完全调查清楚,因为,这个市场不会保留他们的交易文件。
谎言的破灭
早些时候,高盛公司向全世界抛出了油价200美元一桶的预言。投资银行的仓位永远是决定其立场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一般的投机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十分直得警觉的信号。
问题是,高盛们要以轻易地列举出油价攀升的一百个理由,就象他们惯常所做的那样,但是,他们的理由越充分,其距离彻头彻尾的谬误就不远了。
尽管美国的原油库存在一直下降(这是期货交易商做多的主要理由之一),但是汽油库存却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2008年一季度,世界石油产量相比2007年同期上涨了2.5%,而同期全球石油消费量只增加了2%,据花旗的分师析预测,二季度全球产量将有3.3%的增长,三季度增长率将会同比超过4%,而全球的需求增长在未来的六个月内只会增长1.6%。
事实上,在一些国家,需求呈现下降的趋势。美国商品期货公司Sempra Metals统计显示,美国人在2008年一月份的汽油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而事实上,美国汽油产品消费的减少从去年七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耐人寻味的是,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世界原油期货价格开始了陡直上升的行情。即使是被指拉动需求的主要力量的中国,其石油需求量的增长率也从10%的年增长率下降到了6%。另外,在这段时间里,世界石油剩余产能已从几年前每天150万桶上升到每天300万桶。
需求在减少,供给在增加,而油价在猛烈攀升,高盛们的预测不攻自破。但是石油家还会有新的说辞,埃克森美孚的CEO雷克斯.迪乐森于是一沽脑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弱市美元能及地缘政治的不稳定。
不可否认,油价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全球绝大部份的石油期货合约是以美元计价结算的,自从2002年以来,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贬值了超过30%,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产品理应上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03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上升了400%,同期,全球需求只上升了8%。
毫无疑问,是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造就了油价的疯涨。
游戏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上周,索罗斯来到了美国国会山,为油价的泡沫和非理性作证。这个被东南亚国家视为祸水的人,这次替全世界大胆地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机构投资者对于石油市场的预测是不诚实的,对于经济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油价上涨会对大宗商品有什么影响
目前国际原油对大宗商品的具体影响而言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原油暴涨更多的是加剧市场对于通胀以及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利空的影响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从对其他商品的成本传导机制来说,原油价格上涨会造成运输成本上升。这对金属和农产品价格都有一定利多影响。而对于下游化工品而言,油价上涨还会直接带来化工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抬升化工品成本底线。
能源化工受影响最大
东证期货研究所认为,燃料油与国际原油的相关性最高,因为原油在化工产业中作为燃料油的上游原料,其价格变化一直通过成本传递来影响下游燃料油现货和期货的价格。根据东证期货研究所设计的燃料油指数和原油指数月收盘价相关性模型(以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间的日收盘价数据为样本),通过相关系数计算可以得出,原油与燃料油相关系数为0.82,属于高度相关。但由于燃料油目前改为大合约,它的活跃性有所降低,从而导致近期燃料油的行情较为稳定,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开始变小。
塑料(聚乙烯)与PVC(聚氯乙烯)走势则更多取决于其自身供需面。就塑料而言,原油价格主要通过“原油-石脑油-乙烯-聚乙烯”这样的生产链进行传导。但是,塑料在我国属于垄断型市场,80%的产能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这两家企业,因此塑料价格往往距离成本线有一定距离,成本对产品的价格作用较小,塑料价格更多的是依赖于石化厂库存水平、下游需求以及石化厂的定价策略。
国内PVC(聚氯乙烯)与原油的相关性更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PVC生产主要以电石法为主,占总产能的75%,而以原油为主要原料的乙烯法PVC并未占据市场主流。
光大期货焦炭分析师唐嘉宾表示,焦炭属于煤炭的下游产品,是由炼焦煤在焦炉中提炼所得。一旦煤价上涨,焦炭将由于其成本因素,导致自身价格有所提升。从基本面来看,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两大基础能源,原油和煤具有高度的替代性,一旦两者中有一个价格上涨,另一个将会因其替代性获得更多需求。从中长期来看,原油价格如果维持高位或者继续上涨将对整个焦炭行业形成一定的利多支撑。
农产品与原油相关性较高
东证期货研究所郭华表示,根据对原油与农产品中的谷物及食用油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农产品与国际原油价格相关性非常高(相关系数接近0.9)。这也说明在原油价格看涨的预期下,农产品价格将会受其推动而上涨。
首先,原油价格上涨将会导致航空、运输、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我国大部分油籽和油脂进出口基本是通过船运,涉及到能源消耗,跟原油相关性非常大,原油上涨必然增加运输成本,将直接推高进口农产品价格。近几年来,我国主要的油籽和油脂进口量非常大,尤以大豆、棕榈油和菜籽为主,并且玉米、棉花进口量近几年来也出现增加的趋势,因此原油上涨势必会抬升这些农产品进口成本。
其次,由于在原油与各种油脂比价的变化过程中,生物能源对于原油的替代效应非常明显,其发展速度要受制于传统能源(石油、煤炭)价格的制约。当原油价格超过70美元,生物能源生产就能够带来利润。也就是说,只要原油价格高于这个门槛,生物能源生产就有扩大趋势。而一旦生物能源生产全面展开,将会刺激生物能源原料需求的爆发式上涨,使大批粮食被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玉米乙醇、植物油等。而这将推动生物燃料原料成本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此外,能源价格的上涨,还会导致农民为化肥、柴油(使用农业机械和运输)支付更高的成本,这也将传导到农产品价格上,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原油目前仍处于大宗商品“领头羊”的地位,但实际上原油对大宗商品的影响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正取代原油价格成为影响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主要因素。原油价格目前对于国内大宗商品的影响有弱化趋势。
2011年国际贸易现状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一、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2010年,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经济向好势头更加巩固、稳外需扩进口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等共同作用下,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1.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外贸顺差继续下降
2010年,中国进出口2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出口趋向于平衡。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这是继2008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图1 2010年中国外贸月度进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好
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增长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44.1%。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增长25.9%。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鞋类出口356.3亿美元,增长27.1%;家具出口329.9亿美元,增长30.3%。
3.性产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受国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能源产品进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进口额因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继续扩大。全年铁矿砂进口量下降1.4%,进口额增长58.4%;原油进口量增长17.5%,进口额增长51.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增长0.4%,进口额增长25.2%;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平稳增长,加上国内最终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增长33.2%。
4.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
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表1 2010年中国分贸易方式、企业性质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5.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势强劲
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7.7亿美元,增长30.2%。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幅增长。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
表2 201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出口急剧下滑。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中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和鼓励增加进口,有效遏制了外贸持续大幅下滑的势头并在2010年实现快速恢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五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与“十五”末期相比,中国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4%;进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外贸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07年最高点时的7.6%回落至3.1%。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2和2.6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效果明显,2010年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已经由“十五”末的42.7%提高至48.3%;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部,2010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0和1.2个百分点。
二、2011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开局较好,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回暖,加上国内需求增加和扩大进口政策等共同作用,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主要特点是:
1.进出口量增价涨,季度出现小额逆差
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00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数量增长15.5%,价格上涨9.5%;进口4006.6亿美元,创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增长32.6%,其中数量增长16.1%,价格上涨14.2%。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累计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
表3 2009-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情况
注:海关统计月度数与季度数存在着一定误差。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主要商品出口增长平稳,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
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320.3亿美元和1186.3亿美元,同别增长22.8%和19.8%。机电产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969.6亿美元,增长27.8%;机械设备出口746.9亿美元,增长15.5%。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2.7%,服装出口增长18.4%,鞋类出口增长21.6%,家具出口增长19.3%。同时,大宗商品进口大多保持量价齐升,成为推动进口增长的主要力量。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价格上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价格上涨18.8%。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亿美元,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美元。
表4 2011年一季度中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继续领先
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41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31.7%,进口增长37.4%。加工贸易进出口2919.1亿美元,增长21.4%。其中,出口增长21.7%,进口增长20.9%。民营企业进出口2119.3亿美元,增长41.0%,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1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45.3亿美元,增长35.4%;进口874亿美元,增长49.9%;出口、进口占整体比重分别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54.2亿美元,增长24.9%,其中出口增长24.6%,进口增长25.2%。国有企业进出口1729.5亿美元,增长27.8%,其中出口增长16.4%,进口增长34.5%。
表5 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和经营主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4.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
一季度,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不平衡状况趋于改善。对欧盟进出口12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出口增长17.2%,进口增长30.6%。对美国进出口6.5亿美元,增长25.0%,其中出口增长21.4%,进口增长33.3%。对日本进出口807.8亿美元,增长27.1%,其中出口增长28.1%,进口增长26.4%。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对东盟进出口793.4亿美元,增长26.1%;对印度进出口614.2亿美元,增长24.6%;对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了57.7%、34.2%和107.1%。
表6 2011年一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5.广东山东出口贡献较大,中西部进出口增长快于全国
一季度,东部地区出口增长25.5%。其中广东、山东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3.9%和32%,合计增量占全国增量的42.9%,带动全国出口增长1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42%和29.9%,高于全国增幅15.5和3.4个百分点;进口分别增长45.4%和43.8%,高于全国增幅12.8和11.2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一季度对外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在出口增长总体比较正常、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代表我国外贸基本格局发生变化。
三、2011年全年外贸发展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延续复苏态势,国内经济开局良好、运行基本平稳。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外贸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一)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欧洲核心大国德法经济形势继续向好,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4.4%。虽比上年5.0%的增速有所放缓,但考虑上年基数较高,这仍是比较快的增速。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增长2.4%;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6.5%。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复苏面临诸多变数。
一是通胀正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2月份,印度、俄罗斯、巴西、韩国、印尼、越南消费价格同别上涨8.3%、9.5%、6%、4.5%、6.8%和12.3%,美国、英国同别上涨2.1%和4.4%;欧元区3月份达到2.6%,连续四个月超过2%的调控目标。在此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已经并将进一步取紧缩政策,欧元区已经开始加息,美国可能提前退出刺激政策。如果通胀形势继续加剧,势必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二是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重。尽管欧盟春季峰会通过了应对债务危机的全面方案,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有效缓解。葡萄牙已经向欧盟申请救助,欧元区开始加息,可能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美国预算赤字巨大,债务包袱愈发沉重,财政危机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美元持续走低,巨额资金受投机因素和避险因素驱使,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4月1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109.7美元/桶,较上年末上涨20%;国际市场棉花、玉米和锡等价格分别比上年末上涨23.3%、18.2%和23.1%。目前,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因素尚未缓解,有些因素还在强化,可能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或在高位上反复震荡,特别是中东局势动荡还在持续,不仅严重干扰当地经济发展,还将继续推高国际油价。
四是日本大地震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变数。日本大地震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走势,也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相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核泄露事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后续影响很难预料。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上去年补库存效应减弱甚至消失,国际贸易难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许多国家更加重视通过出口缓解国内压力,自顾倾向明显,保护主义升温,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谈判陷入停滞,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都将影响到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WTO预计,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上年的14.5%放缓至6.5%。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5%,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将增长9.5%。
(二)从国内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一些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叠加,外贸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一是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的带动,一季度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流通环节生产资料同比上涨11.2%,其中成品油价格上涨17.8%,钢材上涨17.6%,有色金属上涨10.3%,化工产品上涨8.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二是劳动力工资继续提高。在去年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又有12个省(区、市)继续上调,幅度在20-25%之间。招工难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当前困扰企业经营的一个突出问题。三是融资成本有所上升。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两次加息,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些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融资成本有所增加。此外,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外接单。
图2 2010-2011年中国部分东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变化
数据来源:当地网站。
图3 2011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
对于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必须客观全面看待。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在短期内可能与其他因素形成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到外贸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要看到,逐步理顺国内要素价格,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难以逾越。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受要素成本上升影响,经营压力明显增加,根本还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消化成本上升和对外议价能力较弱。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不能指望靠优惠政策来生存,而要靠增强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变成本压力为转方式的动力,在调整中实现新发展。
(三)既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更要切实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上看,2011年中国外贸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较快增长将带来更大的需求空间,但也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增速比去年可能略有回落;在国内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政策支持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增长有望继续快于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针对当前依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