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黄金周的2011年

2.中国哪个城市小吃最多?

十一黄金周的2011年

瑞金国际黄金怎么样_2020年瑞金国际金价

10月1日—7日国庆节黄金周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433.38万人次,同比增长8.84%;旅游收入124649.81万元,同比增长10.57%。 1—7日信息显示,2011年国庆节黄金周旅游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各地围绕国庆62周年和“中华文化游”主题,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日旅游产品,有效活跃了日市场,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观光线路和产品方面,北京、苏州、无锡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以及九寨沟、黄龙、承德避暑山庄等景区的接待量较2010年显著增长。节庆活动方面,2011年上海旅游节共吸引游客逾900万人次;江苏、辽宁、江西、山东、四川等地也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

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除湖南等地因受天气影响外,其他地区表现突出,井冈山共计接待游客36.55万人次,同比增长90.%;瑞金共接待游客11.23万人次,同比增长33.05%;遵义共接待游客73.78万人次,同比增长23.76%。乡村旅游和城郊周边游火爆异常,实现持续增长,北京市乡村旅游共计接待游客329万人次,同比增长16.2%,乡村旅游收入达3.27亿元,同比增长18.2%;长沙市乡村旅游收入达2.95亿元,同比增长27.7%;山东莱芜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 2012年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和国庆节连在了一起,从9月30日一直放到10月7日,连续8天的长成为第二个“最长黄金周”。8天时间里,约有一半中国人——总计约7.4亿人次,要通过公路、铁路、民航等出行,创下同期出行新纪录,中国交通管理部门承受巨大压力。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切实做好重大节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份公布了国庆期收费公路免费的实施细则。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包括机场高速和桥梁、隧道在内的收费公路免费。

2012年十一黄金周从9月30日凌晨0点起至10月7日24点实施高速公路免费政策。

但是巨大的出行交通压力,造成了事故的频发,2012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同比下降24.1%。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25万元。 2012年“十一”首次实施收费公路免费通行,174家景区门票降价,不少游客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也体验了旅途变身“堵途”以及景区“爆棚”的惊险一幕。

长前七天,除首日中秋节外,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3日迎来旅游高峰,共接待游客604.3万人次,同比增长30.64%,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36.64%。

景区“爆棚”、游客滞留、垃圾满地……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集中休导致节日集中出游,以至于一些景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如果人们能够“错峰休”或者自由掌握休时间,这些情况可能会有所缓解。

纵观此次长的旅游市场,一些景区重收钱、轻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

十一黄金周期间内地旅游消费逆势火爆,呈现人财两旺的趋势。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凸显了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黄金周期间,内地旅游接待人次约为3.62亿,旅游收入约为1800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同期将增长24%。 2012年“十一”长期间,各地的楼市,看房的多、买房的少。

国家虽未出台新的举措,但原有调控政策继续从紧,这从广州等地节前对高价住宅项目限售、北京暂停部分土地出让就可明显看出,这些政策也影响了“十一”长的成交热度。 2012年十一”期间,各地商场货物充足,纷纷推出优惠措施,零售市场皆有不俗表现。

中秋、国庆是传统婚嫁的重要日子,金银饰品自然不可少,再加上龙年的新生儿比较多,购金“刚需”强劲,加上2012年金价重现上涨势头,黄金饰品受到青睐,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抢购潮”。 2012年黄金周,旅游业创下最新纪录:3424万人次游客量创新高。全国日办2012年10月7日晚发布日旅游信息通报显示,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长,国内游客总量刷新历史纪录。

2012年9月30日—10月7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旅游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24.96%。

专家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

面对本次黄金周景区爆棚现象频现,专家也就此提出看法。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带薪休、错峰休制度,在不增加节日的前提下,可考虑恢复“五一”黄金周,至少恢复为5天,可分流一部分旅游需求。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称,带薪休、错峰休制度若能完全落实,景区爆棚的状况也许就不会出现。

全国十大出行人气最旺旅游城市

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杭州、厦门、西安、重庆、昆明

到达人气城市前十名:

北京、上海、杭州、厦门、西安、青岛、苏州、成都、南京、大连

中国哪个城市小吃最多?

上海

上海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

清末,上海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

上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蟹壳黄

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

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卖这两个品种的专业店,如黄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

枣泥酥饼

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枣泥为馅,经油炸成熟的面食。其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皮酥松,馅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游者欢迎。

生煎馒头

上海称包子为馒头,因此,生煎馒头实为生煎包子。用半发酵面包馅,排放平底锅内,用油煎,喷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黄、硬香带脆,馒身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

生煎馒头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

蒸拌冷面

是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加调味拌食的面食。上海饮食市场上,冷面一向是夏季旺销品种。1937年前后,制法都是将面条煮熟后,用冷水冲凉而成。1949年后,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

1952年,四如春点心店取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的办法加工冷面,获得成功。不仅符合卫生要求,且加工后的面条硬韧滑爽,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阳春面

又称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

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北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用来拌面。葱香浓郁与众不同,很受欢迎,流传至今。现为湖滨点心店的特点小吃。百果馅酒酿圆子

以果料为馅,滚包糯米粉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较糯,馅甜香。

擂沙圆

糯米汤团煮熟后滚上一层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里三牌楼附近的雷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

猪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掺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为旧岁暮新春的时令米食。糕身松软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样。

油氽排骨年糕

猪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该小吃在上海有二种制法,分别以曙光饭店(原名小常州,号称排骨大王)和鲜得来点心店为代表,这两家都以经营排骨年糕而著名,但制作方法不同,口味迥异,各有特色,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鲜肉猫耳朵

传统的猫耳朵是用凉水和面制成猫耳朵形疙瘩,用鸡丁、肉丁等作配料,带汤食用。上海乔家栅的猫耳朵独创一格,用手□面皮,包入肉馅或豆沙,油氽而成,风味特异。

糟田螺

选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调制过的陈糟为主要调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鲜嫩劲韧,糟卤香味横溢,卤汁醇浓,肉卤同吃,更加鲜美。

高桥松饼

用精、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精细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为高桥四大名点(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桥食品厂门市部专营。

城隍庙梨膏糖

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

系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现由豫园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专卖。

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绿色蚕豆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盐、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制而成。其特点是微带甜味,清醇可口、色泽光洁,回味久长,又能生津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