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分区_汽车油价如何分化
1.油价持续上涨,对哪些行业的冲击最大?
2.预警!油价掉头猛跌,猪价、蛋价涨跌倒挂,玉米即将迎来暗黑期!
3.油价大跌,N95口罩重演暴涨,感染人数激增对肉价、菜价有何影响
4.油价进入10元时代,手握25万,国产VS合资SUV,该选谁?
5.急啊,分析“两极分化”现象(要交作业的)
6.预警!油价大涨8%,花生价格高调上涨,猪价绝处逢生,发生了啥?
7.需求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油价持续上涨,对哪些行业的冲击最大?
听到油价上涨的消息,整个人都感觉不好,毕竟手里还有一辆燃油车。买车的时候是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现在呢?油价一涨,马达一响,钱包异响了。这是对于个人而言,油价持续上涨最直接的影响了。而对于整个商业社会,各行各业影响也是很明显。
1、油价上涨,直接冲击的是整个石油产业链。
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石油价格的上涨,而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不仅仅是燃料油来源,更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的直接原料或间接原料。
作为燃料油的来源,各种型号的汽油,柴油,煤油等等都会涨价,而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动力机械,如汽车、拖拉机、轮船、军舰、坦克、飞机、火箭、锅炉、火车、推土机、钻机等等,使用成本都会涨价。
作为化学产品的直接原料,如润滑油、润滑脂、沥青、溶剂等等。它们是工业原料的基本原料或是中间体,油价上涨它们也会上涨。
作为化学产品的间接原料,如塑料颗粒、农药等等。传导到下游,将是每一瓶饮料和每一粒粮食的价格上涨。
2、油价上涨,首先影响的是整个运输产业链。
首先是物流。物流的成本主要是工具车投入和损耗,还有高速费,还有油价。油价上涨,本来同样的价格一箱油可以跑五百公里,现在同样的价格,只能购买三分之二箱的油,可以跑的距离明显缩短了。
其次是人流。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私人交通。以前一箱油的价格可能是五百,现在接近六百的时候,有私家车的人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而燃油车出租车飞机等等,则会选择上涨车费机票来抵消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最后是运输产业链后的终端用户,如快递、包裹、蔬菜瓜果等等。需要经过燃油汽车运输的产品,油价上涨,运输的价格上涨,而成本将平均摊到每一个运输的快递、包裹,每一颗白菜、瓜果等等的价格上。
3、油价上涨,次要影响的是各种商品价格。
就拿一杯奶茶为例。装奶茶的胶杯由于油价的影响,无论是胶杯原料还是运输价格,胶杯价格需要上涨,而配合胶杯使用的杯盖和吸管,也是需要价格上涨。而胶杯中的奶和茶,还有水果等等,因为肥料、运输、还有冷藏的成本,势必它们都会上涨。
如果你去奶茶店店,发现奶茶的价格上涨了,有可能是油价上涨了。
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价格的涨跌会有一定波动,理性看待,开心过好每一天。
预警!油价掉头猛跌,猪价、蛋价涨跌倒挂,玉米即将迎来暗黑期!
导读大家好,今天是2月7日,农历正月十七,随着元宵节告一段落,人们的生活回归正常,学生返校,各行各业陆续开工,市场购销也全面恢复,农产品价格呈现震荡调整的走势!而在成品油市场,油价掉头猛跌,那么,市场发生了啥?今天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成品油市场:
在成品油市场,众所周知,2月3日24时,国内汽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0元以及200元/吨,折合普通汽柴油价格上涨0.16~0.18元,其中,在全国各省市,普通92号汽油价格涨至7.7~7.9元/升左右!
但是,随着油价调整窗口期的到来,进入本周,新一轮油价调整周期开启,受此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国内三地原油变化率“负值”开端,原油变化率维持在-6.39%,国内汽柴油价格预计下跌320元/吨,折合每升下调0.24~0.29元!
油价掉头猛跌,但是,从国际原油市场来看,由于多空博弈加剧,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维持现有产能表现,叠加,市场对于国内经济恢复看好情绪,虽然,受美联储加息抑制通胀以及欧美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原油市场难以呈现一边倒的走势,最近几日,国际原油价格止跌走强,截止发稿前,美国轻质原油价格涨至73.95美元,而布伦特原油涨至80.76美元!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油价跌势或将减弱,但是,本轮计价周期,油价下调概率较大,新一轮调价时间出现在2月17日24时!
畜禽市场:
如今,油价掉头猛跌,而在生猪以及鸡蛋市场,最近几日,猪价、蛋价涨跌倒挂,其中,猪价止跌上涨,而蛋价却冲高回落,市场走势明显分化!
其中,在生猪市场,2月7日,猪价冲低回调,价格呈现3连涨的走势,生猪均价涨至14.15元/公斤,环比昨日上涨0.19元/公斤,市场涨势有所扩大,国内南北地区,猪价全面上涨,涨幅维持在0.05~0.4元/公斤左右!其中,全国生猪均价与重庆、辽宁地区(14.15元/公斤)齐平,猪价最低出现在新疆,生猪均价13元/公斤,最高出现在福建,生猪均价14.85元/公斤!南北主流地区,生猪均价徘徊在14~14.8元/公斤,区域猪价价差并不明显,生猪以及白条猪缺乏区域调运的基础!
据“发哥”消息,受1月30~2月3日当周猪粮比值降至4.96:1,猪价过度下跌预警升级,未来几日,华储网以及地方性猪肉收储或将同步开启,受收储预期增强,生猪市场看涨情绪转浓,猪价有震荡偏强的走势!
但是,对于收储,是否能够持续提振猪价,各方观点分歧!
一方面认为,由于猪价偏低,生猪亏损较大,随着“发哥”收储,猪价或将迎来“由弱转强”的拐点,虽然,上涨道路曲折,但是,趋势或将偏强;
另一方面认为,官方收储短暂提振市场情绪,但是,猪价的走势仍将根据市场基本面来定,由于部分机构认为,猪价仍未见底,目前游资观望情绪较高,由于母猪存栏去年5月份开始回升,按照10个月的生长周期,进入2~3月份,生猪供应理论逐月增加,叠加,去年末生猪存栏高达4.53亿头,去除母猪存栏,2023年上半年生猪出栏规模或近4亿头,虽然元旦春节市场生猪集中供应,但是,年后生猪出栏压力依然不减,叠加,消费进入淡季,因此,猪价仍有进一步触底的风险!
而在鸡蛋市场,随着元宵节的临近,国内二三级市场集中备货告一段落,叠加,市场对于蛋价仍有下行的预期,食品厂补货节奏放缓,年后消费跟进表现一般,居民家庭需求偏差,集团化需求恢复缓慢,下游鸡蛋走货逐步放缓,养殖端随行就市,出货难度有所增加!
虽然,目前,国内经产蛋鸡存栏水平偏低,但是,由于新开产蛋鸡规模逐步回升,而年后肉禽消费低迷,养殖端老鸡淘汰节奏放缓,市场鸡蛋供应略有回升!因此,受多空因素博弈,目前,产销市场蛋价逐步跌至4.4~4.46元/斤,相比元宵前4.58元/斤的高点,价格有0.1~0.2元/斤的下滑!
短期内,由于多空博弈,受鸡蛋产能维持偏弱的趋势,叠加,消费需求整体偏弱,价格或将维持底部震荡的走势,未来几日,猪价偏弱调整的预期较浓!
玉米市场:
在玉米市场,年后玉米价格偏弱运行,一方面,深加工企业挂牌收粮,但是,补库积极性一般,毕竟,饲料企业以及深加工企业年后库存消耗居多,对于后市看跌的情绪较浓,补库积极性偏弱;另一方面,近期,北方多地气温明显回升,华北以及黄淮地区,部分玉米产区最高气温突破15℃,天气转浓,玉米返潮现象增多,基层售粮积极性改善,山东地区主流深加工企业连续多日玉米上量维持在千车左右,基层上量增加,企业不断压价,现货玉米价格偏弱运行!
不过,随着玉米价格的走低,华北以及黄淮地区,基层农户惜售情绪转浓,叠加,贸易商前期入库成本较高,玉米购销多以随收随走为主,企业上量减少,按车报价的情绪下,多地玉米加工企业挂牌报价止跌偏强!
个人认为,短期内,现货玉米价格或将维持震荡偏弱的走势,不过,玉米市场也将迎来“暗黑期”,3月份,现货玉米下行风险或将大幅提升!
一方面,坊间传闻,3月份,定向稻谷重启拍卖,由于价差的缘故,这或将加剧饲料企业采购低价稻谷,减少玉米采购的规模,利空于玉米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年后基层玉米存粮宽松,进入3月份,随着南北地区天气转暖,东北地区积雪消融,玉米储存难度陡增,潮粮变现节奏加快,叠加,开春在即,东北农户有变现购置农资的需求,基层余粮或将集中上量,玉米卖压风险来袭,低价粮源也将不断南运,对于国内现货玉米或有明显的冲击!
预警!油价掉头猛跌,猪价、蛋价涨跌倒挂,玉米即将迎来暗黑期!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
油价大跌,N95口罩重演暴涨,感染人数激增对肉价、菜价有何影响
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大跌,这是11月下旬以来油价的第三次下跌,也是第二次大幅下跌。
N95口罩价格暴涨历史重演,零售价格暴涨数倍。
感染人数的激增对后续的肉价和菜价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油价大跌
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9日消息称,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2年12月19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分别降低480元/吨和460元/吨,折合每升价格,92号汽油价格下调0.38元,95号汽油价格下调0.4元,0号柴油下调0.39元。
此次下调之后,当前的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相比于2022年初,汽、柴油价格分别上涨了550元/吨和530元/吨,折合每升的价格92号汽油上涨0.43元,95号汽油上涨0.46元,0号柴油上涨0.45元,虽然是上涨的,但上涨幅度尚且在大家的接受范围之内,毕竟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8升的小型私家车为例,用油成本仅增加了60元左右。
关于汽油还有两个好消息:
好消息一、考虑到国际原油价格在投资者担忧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政策,成品油库存增加,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署下调能源需求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有希望继续回落。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指出,按照当前原油水平预测,新周期下调预期初现,2023年油价第一调有希望实现“四连降”。
好消息二、目前距离2023年1月1日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据了解,国六B标准汽油相比国六A而言,其中烯烃含量由之前的18%下降到15%,这一变化不仅能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空气污染,而且还能提升车辆的性能,减少发动机积碳和胶质沉积,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车辆保养成本。
至于网上提及的国六B汽油乙醇含量提高,不耐烧等问题并不会出现,因为国六B汽油中乙醇的含量还是按照10%的比例添加的。
N95口罩重演暴涨
早在2020年年初,国内疫情发生初期,N95口罩就因为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后续随着国内口罩产能的提升,口罩供应恢复正常,价格逐步回落,有消费者表示,11月的时候网上的N95口罩原价一元多一个,打折后5毛多一个,不过近期价格已经涨到4、5元一个了。
口罩经销商表示,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前,自己从代理商处采购的N95口罩约一元一个,并且没有最低起订量,可最近不仅涨到三、四元一个,起订量也上涨到了一万个。
还有的经销商表示,即使花高价采购,也可能拿不到货,因为供应商也会跳票。
致使N95口罩价格的暴涨,除了因为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不少人出于安全考虑,从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升级为N95医用防护口罩,使得市场需求量在短时间暴涨,口罩供不应求上涨之外,还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据口罩生产厂家市场人员表示,生产口罩的熔喷布、耳带绳、无纺布、鼻梁条等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12月19日口罩喷绒布的原材料PP价格比12月1日就上涨了11.85%。
2、口罩涨价后,不少工厂开始扩产,口罩生产设备价格也跟随上涨。
3、生产线工人短缺,厂家只能提高工资招工。
好消息是,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介绍,近期已经针对N95口罩需求上升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处理,加强了N95口罩的生产调度。
也有代理商表示,随着居民口罩囤积热情的结束,最近几天N95口罩的热度正在慢慢下降,市场需求也没有之前那么高了,药店备货也逐渐增多,在不久的将来,N95口罩有希望再度恢复正常水平。
感染人数激增对肉价、菜价有何影响?
从网上了解的信息来看,各地感染人数都在持续激增,考虑到部分地区感染高峰尚未来到,预计这种激增的状态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状态会对肉价、菜价造成什么影响呢?
1、影响肉类和菜类的消费需求
不论是肉类还是蔬菜类,消费大体上可以分为居民日常消费、饭店、食堂、餐馆等集中消费,感染人数增多之后,大家多居家生活,且发热食欲不佳,这不仅会影响饭店、餐馆的集中消费,还会影响居民日常消费。
为了安全,不少学校已经提前放假,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中消费。
据官方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方面,上周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27.1%,猪肉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刺激部分地区居民囤积猪肉,叠加南方腌腊需求提升,温度下降后猪肉消费的恢复等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后续散养户二次育肥出栏生猪数量处于高位,集团化猪场为了完成年度出栏任务处理生猪增多,加上部分猪场担心后续价格,提前出栏等因素,生猪供应相对宽松,叠加感染人数增多导致的消费增长不及预期,猪价很有可能在供应增幅大于消费增幅的影响而而进入下跌状态。
蔬菜价格方面,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与上周持平。
而接下来,居民饮食多以清淡为主,秋季蔬菜上市接近尾声,冬季大棚蔬菜陆续接管市场,蔬菜价格很有可能两极分化,白萝卜、胡萝卜、大白菜等储存蔬菜的价格大概率稳中有降,而油菜、菠菜、韭菜、豆角等蔬菜可能会随着供应量的下降而上行。
2、影响肉类和菜类产需两地的运输
感染人数的增加,势必会影响交通运输,不少地区的快递处于停滞状态就是因为快递人员感染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的。
我国猪肉本身就是南北供区和销区区分明显,进入冬季蔬菜和南北供区和销区也愈发明显,北方猪肉南下满足南方需求,南方蔬菜北上满足北方需求。
交通运输受阻之后,北方猪肉供应相对过剩,价格恐持续大幅回落,而南方供应偏紧,价格可能会小幅反弹。
南方蔬菜价格会因为无法北上而出现局部滞销,地头价格下滑的情况,北方蔬菜则会因为供应量的下降而涨价。
不过大家也不需要过度担心,肉菜这种民生用品属于优先供应状态,价格的涨跌都会被控制相对合理的价格,并不会出现大涨大跌的情况,也没有必要提前囤积。
油价进入10元时代,手握25万,国产VS合资SUV,该选谁?
易车原创 现在市场上,传统燃油车面临油价高、保养乱收费以及限行等问题,尤其对于上班族来说,生活成本急剧增加。这不得不让很多车主纷纷舍弃燃油车,而选择纯电汽车。不过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车型,呈现两极分化,要么便宜,要么太贵。真正20万左右可以买到的大空间、高性能以及有着不错的品质感SUV并不多。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推荐一款零跑C11,这款车自上市以来,就面向年轻人市场,凭借高颜值和出色的产品实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那么它与市场上同价位关注度较高的本田CR-V、途观L以及昂科威PLUS,这三款传统油车相比,有哪些优势?一起来聊聊。
智能体验? 零跑C11满满诚意
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车机互联系统在科技、智能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传统的机械素质固然重要,可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年轻用户。只有更出色的智能科技体验才能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因此我们重点来看看这四款车的智能科技表现如何。
为了验证零跑C11的智能化水平程度有多高,我们挑选了同级热销车型途观L 2022款 330TSI 自动两驱R-Line越享版,指导价24.38万元;昂科威 PLUS 2022款652T 五座豪华型,指导价25.29万元以及本田CR-V 2021款 锐·混动 2.0L 两驱净速版,指导价22.18万元来作为参照。相对来说,零跑C11虽然没有其余三款车型优惠力度大,但是可以享受新能源车型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省去了不少开销。同时还享受送新能源牌照福利,在一些限行城市,比如上海、杭州零跑C11的优势就更为突出。
此次对比的车型中,零跑C11采用了三联屏设计,由10.25英寸全仪表屏、12.8英寸中控车机屏、10.25英寸副驾屏组成,更大的尺寸优势,不仅能让驾驶员更清楚的观看中控屏所显示的内容,还能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另外它的UI设计更加直观易懂,色彩丰富,且支持多指触控,在显示效果和屏幕反应灵敏度很不错。
(零跑C11仪表屏、中控屏)
而途观L、昂科威PLUS以及本田CR-V,相比各自上代车型也有了不小进步。其中,途观L相比上代车型,换上了全液晶仪表是一大亮点,并且中控屏进行了一定升级。对比高配车型搭载了12英寸中控屏,界面布局简单易懂。
(途观L仪表屏、中控屏)
昂科威PLUS的仪表和中控屏同样是传统造型,不过整体造型融为一体,看起来有些双联屏的既视感,视觉效果还是很不错。只是搭载的10英寸中控屏,与大众途观L有些类似,UI设计较为简洁,以实用为主。
(昂科威PLUS仪表屏、中控屏)
本田CR-V搭载的7英寸屏幕,在同级中表现较为一般,虽然屏幕有一定的升级,但是基本上都是搭载一些比较基础的应用,依旧没有太多的可玩性。
(本田CR-V仪表屏、中控屏)
这四款车型中,不难看出,只有零跑C11的三联屏设计最为抢眼。这样的多屏造型,在同级中几乎唯一一个搭载。同时,与目前车辆大多只支持一个音乐账户不同,C11支持双ID和双音区,主副驾可以随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且都能够享受到AI学习之后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并且零跑C11使用了第三代高通骁龙汽车数字平台,8155芯片常见于蔚来ET7、理想L9以及智己L7等一些豪华新能源车型上。而在售价仅20万左右的零跑C11身上,享受到越级的豪华体验,性价比不言而喻。
人机交互 零跑C11更懂你
当然,大尺寸中控屏只是一方面,好用的车机系统才是关键。由于零跑C11内置了最先进的科大讯飞3.5代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在日常用车可以直接说出你的需求,AI智能助手就能快速识别并帮你来完所需指令。可以用语音来实现控制空调、导航以及音乐的开启/关闭,并且支持模糊语音识别。例如:在炎热的夏日,只需说出“我太热了”,语音系统就会自动识别需求,将空调打开至合适温度。
其余三款燃油车的语音识别就感觉比较机械化,只能针对一条指令进行识别,不能连续进行,而且功能表现一般。CR-V这个级别像导航这样的基础功能都没有配备,着实有些寒酸;而途观L和昂科威PLUS虽然有所配备,但是论使用起来的便利性,恐怕开过这几款车的朋友都会吐槽。因为自带导航不好用,不够智能,甚至有些卡顿。
而反观零跑C11,当你坐进车内就会发现,基本上不用再依赖手机。同样配备导航功能,但是只有零跑C11在体验感上做到最全最出色,内置的高德地图和手机一样方便好操作,支持语音搜索目的地、AR实景导航等功能。不用导航时,系统还提供路况交通信息播报,比如限速提醒等等。同时在这四台车中,只有零跑C11内置了4G模块,提供在线音乐、视频、电台等应用来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喜好。此外,还支持OTA升级,后期不定期解锁更多好玩应用,这是其它三款燃油车不具备的优势。
所以四台车中,零跑C11强大的车机系统,无需通过手机互联,既能实现几乎所有手机的应用。<a class="hidden" href="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急啊,分析“两极分化”现象(要交作业的)
原因很多, 基本上是国家的大部分资源,财富主动脉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或国有资源被一小部分势力集团所垄断,从而导致在政策制定的时候,以满足小部分势力集团的利益为主。 获得利益的人可通过其资源进行投资,而利益集团外的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形式糊口。常此以往导致两级分化越来越大。
导致米价油价上涨的原因是通货膨胀, 即市场上供不应求。此类产品在经济学上是价格弹性富有型产品,也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即价格增加的会导致需求的更大幅度的降低,对于穷人来说,能够负担的起的人越来越少,日积月累会导致社会上的中低收入人群的不满。 当大部分老百姓没饭吃的时候,肯定是会通过一些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比如示威游行。
当然富豪们不用去示威,因为他们始终是获利者,比如垄断米油市场,提高价格。
预警!油价大涨8%,花生价格高调上涨,猪价绝处逢生,发生了啥?
导读2月进入中旬,在国内成品油以及农产品市场,近期,市场走势多变,其中,成品油市场,油价跌势锐减,本轮油价下跌存疑!而在农产品市场,花生价格高调上涨,年后产区报价不断走高。
而在生猪市场,猪价摆脱颓势,市场呈现绝处逢生的表现,国内猪价节节高,那么,市场发生了啥?今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吧!
在成品油市场,2月12日,由于周末的原因,本轮油价计价周期定格在第五个工作日,原油变化率徘徊在-3%左右,但是,相比调价初,原油变化率大幅回升,这也意味着,国内汽柴油价格下跌预期大打折扣,目前,国内普通汽柴油价格下跌幅度降至130元/吨,折合下跌0.1~0.12元/升!
虽然,在过去的五个工作日,国内汽柴油价格维持下跌的趋势,但是,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却大幅上涨,上周,国际主流原油期货价格,美国WTI以及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幅普遍超8%!
其中,美国轻质原油价格冲高79.82美元,即将涨破80美元/桶的关口,而布伦特原油价格冲高86.56美元/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而支撑原油期货价格走强的关键,在于俄罗斯主动削减石油产能,受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俄罗斯决定不会直接或间接向对俄罗斯石油做出限制的国家或经济体出口石油,3月份起将日均削减50万桶的产能!受此因素支撑,国际原油价格大涨,这也将造成国际原油变化率进一步上浮!
目前,距离新一轮调价窗口还有5个工作日,受原油价格走高,国内原油变化率或将大幅反弹,本轮油价下跌存疑,个人认为,油价或将呈现“搁浅”或止跌回升的趋势!
而在国内花生市场,元旦、春节期间,花生价格偏强运行,部分贸易商谨慎操作,而随着春节假期后,贸易商库存逐步消耗,受渠道商库存偏弱,下游需求逐步改善,叠加,基层花生上量不佳,国内花生价格高调上涨!
据机构数据了解,年后,国内通货米价达到了10880元/吨,相比节前上涨了1.87%!由于年后,油厂全面开工,受渠道库存偏弱,基层上量偏少,油厂涨价现象增多,贸易商利润空间增加,基层购销交投逐步升温!
在产区市场,目前,山东地区花生报价5.35~5.5元/斤,但是,上量偏少,农户挺价情绪较高,价格仍有窄幅上涨的走势。
在河南地区,通货米价在5.45~5.6元/斤,大花生价格在5.5元/斤,受近期降水影响,基层购销不畅,市场流通一般。
在东北地区,辽宁通货米价在5.4~5.5元,部分地区报价在5.6元/斤!而从市场进口报价来看,目前,花生进口报价在10500元/吨左右,报价也有50~60元/吨的涨幅!
由于玉米供应维持偏紧的压力,而中间渠道商库存偏低,随着国内主流油厂全面开工,企业刚需增强,预计,花生价格仍有偏强调整的走势,尤其是,基层惜售情绪较高,这也将支撑花生价格高调上涨!
而在生猪市场,近期,受生猪出栏压力加剧,养殖端亏损表现突出,市场扛价情绪转浓,国内猪价“绝处逢生”,市场呈现波动偏强的走势,国内南北大部地区,猪价震荡偏强!
据数据了解,目前,全国生猪均价徘徊在7.25元/斤,环比前一日,猪价上涨0.13元/斤,国内猪价震荡走强,市场呈现筑底回暖的走势!
其中,在全国南北地区,主流市场猪价上涨0.1~0.3元/斤,生猪价格徘徊在6.8~7.7元/斤左右!其中,黑吉辽地区,猪价涨至6.9~7.4元/斤;华北部分地区涨至7.4~7.5元/斤。
在华东、两广市场,多地猪价陆续冲高7.5元/斤,浙江、上海涨至7.7元/斤!
国内猪价涨势加剧,集团化猪企涨价出栏明显!个人认为,一方面,目前,国内南北多地降水依然持续,基层生猪购销不畅,养殖户惜售挺价情绪升温,近期,社会面生猪供应呈现明显缩量的表现。
另一方面,猪肉收储预期增强,集团化猪企控量出栏情绪升温,受社会面猪源上量缩量,屠宰场顺利收猪难度大幅提升,屠宰场下游贸易商竞价热度升温,猪企溢价出栏明显!
因此,受市场多空博弈,国内猪价震荡偏强,目前,猪价涨至7.25元/斤,由于下周猪肉收储或将落地,猪价仍有偏强调整的预期!但是,随着生猪价格的走高,市场抄底情绪降温,而养殖户出栏情绪也将逐步分化,部分养殖户逢高出栏的热度逐步转浓,猪价仍有冲高回落的走势!
预计,未来1~3日,猪价上涨势头或将回落,受消费跟进不畅,养殖户落袋而安,猪价仍有下跌调整的风险!
预警!油价大涨8%,花生价格高调上涨,猪价绝处逢生,发生了啥?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
需求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需求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1、新能源车需求持续高涨,逆势而上持续放量?
2022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19万辆,同比+145.40%,渗透率为21.88%。其中,3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5.5万辆,同比+122.40%,环比增长63.10%。渗透率达到25.08%,需求持续上升。
2022年一季度下半年,受疫情蔓延、上游原材料成本高企、地缘政治冲突推高燃油价格、产业链缺乏核心等因素影响,国内汽车供需将面临较大压力。受到一定影响,销售总额增长乏力。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销量543.9万辆,同比增长8.3%; 3月销量181.4万辆,同比-1.6%。
受益于政策支持、新车型产品能力迭代提升、销售渠道与客户充分沟通等因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逆势上扬,领跑新能源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生长。威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1-3月,比亚迪累计销量28.63万辆,累计同比+422.97%;特斯拉国内累计销量14.17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45.40%;鹏汽车累计销量3.46万辆,累计同比+159.00%;理想汽车累计销量3.17万辆,累计同比+152.10%。蔚来累计销量25768辆,累计同比+28.50%。
2、新能源车产销格局的扰动:终端提价、疫情蔓延与缺芯瓶颈
2022年以来,上游原材料供需紧张的格局持续发酵。与下游需求的飙升相比,上游采矿能力不足。加之市场主体短期行为扰动等因素,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 3月17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综合报价48万-52.2万元/吨,而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仅为5万元/吨上涨至5.68万元/吨,涨幅较大。
上游价格压力长期传导至下游销售终端。 2022年初和3月份,自主品牌、新势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将有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涨价。 6万-12万元价位段的中低端车型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主流车型。其中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哪吒涨价幅度在6%-16%。
我们认为上游成本驱动的价格上涨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1)涨价可能导致部分中低端车型用户推迟购车进程。一般来说,中低端机型的用户对价格比较敏感。对目标用户购车意愿产生影响;
(2)在上游材料成本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车企涨价频率增多,可能会进一步挤压部分购车需求。
2022年3月以来,疫情先后在华南、东北、华东地区蔓延,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我们认为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防疫政策下,车企生产端受到打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自上海进入阶段性封锁策略以来持续停产,导致3月销量不及预期,延长交货时间;理想常州工厂停产2天(已恢复生产);
(2)疫情防控下,供应链周转水平下降:一是车企上游零部件生产有限,运输情况受防疫政策限制。 Rupp、Aptiv等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活动受到明显影响;
上游汽车零部件的限产不仅延长了周转周期,还直接导致下游汽车企业停产。 4月9日,蔚来汽车在官方APP上宣布暂停车辆生产。停产是由于其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合作伙伴(主要位于上海、吉林地区)因疫情蔓延而停产;二是车企下游整车物流放缓,客户交付周期进一步拉长;
(3)线下客流和新渠道拓展受到影响: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几乎所有车企的线下客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销渠道尚未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新能源企业来说,这种效应更为明显。此外,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缺芯”瓶颈尚未完全打开,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需求普遍高于燃油汽车。在整体芯片供应相对紧张的背景下,各车企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芯片供应紧张。
3、新能源车短期产销面临压力,但不会动摇向好趋势
在涨价、疫情、缺芯的背景下,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销格局演变的疑虑和分歧加大。作为短期因素,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扰动,总体上不会扭转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上升趋势。
生产方面,虽然疫情对国内生产活动造成客观影响,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影响不会太大:
(1)疫情区域层面分化明显,车企保供重点:产销扰动集中在上海、东北地区。
比亚迪、长安、长城、五菱、广汽艾安等国内汽车企业以及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中、华南、华北地区。当前疫情对主流车企生产端影响有限;结构复杂度低于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相对较少。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负面影响较低;而车企则聚焦景气度更高、市场反馈更好的新能源。汽车有望从合资车企平台和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获得更多有保障的供应资源,保证生产合理进度;
(2)生产供应链的周转瓶颈也有望在上层政策和疫情控制的引导下逐步打开,缓解疫情对生产端的干扰。与此同时,车企自身也在积极推动复工复产进程:工信部派出工作组赴上海,会同上海相关部门推动重点工业企业稳产复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
4月5日,工信部党组成员王江平召开视频会议,研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诉求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工业企业“白名单”链供应链呼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企业,集中资源重点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深入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短时间协调解决关键原材料库存预警等影响稳定生产的紧迫问题术语快速方法。
4月1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意见明确,各区政府、街道、镇、工业园区要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引导企业“一企一策”,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与此同时,在复工政策推动、地区疫情缓和的背景下,各车企也在积极谋划复工复产。特斯拉上海工厂在停工三周后顺利获批,于4 月18 日恢复生产。
4月11日,一汽全面复工。与此同时,首批47家零部件企业正在有序复工。解放、一汽丰田等工厂也将陆续复工复产; 4月14日,蔚来汽车表示,供应链已略有恢复,合肥生产基地正在逐步恢复生产。后续生产计划取决于供应链的恢复情况;
上汽集团旗下企业也在调研复工复产准备情况,于4月18日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
(3)车企继续努力与客户沟通稳定预期:随着疫情稳定,车企有望加快消化积压订单,2022年继续放量。
从客户需求来看,不同的车型对应不同的客户群体,需求和认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新能源汽车的迭代升级、购买政策、替代效应也影响着客户需求。
因此,我们认为:
(1)市场客户对涨价的态度和反应不同:
涨价带来的需求冲击效应对中低端车型最为明显,短期内中低端车型订单走弱在所难免;主流车型和高端车型的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车企整体涨价幅度也比较低。更加理性。 2022年以来,售价12万元至20万元的主流车型价格涨幅基本在1%至5%之间,整体涨幅不大;部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关注度较高,了解涨价原因,延长交付周期,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前因后果接受程度较高;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客户来说,购买动机本身在于混合动力汽车经济、省油的特点,几千元的涨价影响有限;
(2)在政府扶持政策持续以及当前高油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仍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保证了需求空间:
限购城市车牌价格较高,加上补贴、免购置税、免牌照、不限流量等上层政策支持,使得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成本更高,竞争力更强。混合动力汽车较低的使用成本和节油效果更有吸引力,对中档燃油汽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
同时,车企终端销售渠道在涨价时,通过金融政策激励等手段对客户进行补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涨价对需求的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小型车(A0级)和紧凑型车(A级)的目标群体会更注重购车的性价比和使用的经济性,而中型车(B级)的销量往往被家庭首次/重复购买或城市白领驱动,他们也会关注新能源汽车相对于燃油汽车的性价比来做出决策。
因此,我们以三年6万公里为标准,计算对应车型档次和价格的代表车型的单位使用成本。结果表明,在高油价和持续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的单位成本更低,即经济性更好。计算依据是充电电价为0.56元/千瓦时(家庭电价),但即使假设部分充电站电价为1.5元/千瓦时,新能源汽车仍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3)电动化+智能化驱动的产品推广将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
在领先自主品牌和新造车厂商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属性和消费属性不断提升,产品力成为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电气架构等因素的特殊性,新能源汽车更适合智能化解决方案,产品力较同价位燃油车有一定优势,这对提高中高端渗透率有强有力的支撑。高端车辆——高端车型(目标用户通常强调乘客体验)。我们对比中高端车型,根据新能源爆款SUV和高端车型的相关参数,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在空间、加速性能等驾驶体验上具有优势,还有智能化配置,有利于提升乘客体验。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高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22年高压快充、超长续航、激光雷达等新能源汽车将陆续推出,各大车企的产品线将不断拓展。
智能硬件配置升级的“军备竞赛”已经打响,产品力的不断提升有望进一步打通主流和高端车型,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打开需求空间。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未逆转。干扰因素更多针对的是车企供应链。由于客户订单机制存在时间滞后等因素,车企销售仍有一定缓冲空间,订单水平仍处于旺盛状态。
虽然消费者的看涨心态可能带动一定量的前期需求,但随着历史订单的逐步消化以及涨价效应的逐步体现,4-5月份行业订单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主要体现在低端机型,整体降幅有限,下半年需求不会低于预期,总订单需求受到支撑。
4、新能源车市展望:中期原料供应有望恢复平衡、长期渗透率持续提升?
中期看,保供稳价的上层设计持续推进,新增供给有望有序释放,原材料价格有望企稳回落,上游成本压力下降将带动车企提价步伐趋缓,抑制对下游需求的侵蚀;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大,平台成本下降,分摊到车的成本,起到一定的抵消效果,控制新能源车的成本上涨,保持性价比,逐步恢复市场平衡。
长期来看,政策完全退坡后,新能源实现和燃油车的充分竞争,新能源的电池技术、可靠性、装备提升、便利性、使用感受相比于燃油车的水平更重要,因此市场最终还是产品的竞争。
新能源车产品力持续提高有望带动新车渗透率持续爬升,主要客户群涵盖都市白领首购用户、家庭增购用户等,用户挖掘空间仍大;保有量方面,国内3.07亿汽车保有量中,新能源车只占不到3%,剩余的换购用户将会是更大的客户来源,随着新能源车使用便利性提升、技术创新迭代、智能化水平提升和厂家品牌营销、用户沉淀、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不断验证、保值率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不断提升,未来的需求发展潜力仍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