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有什么特产和特色的东西啊?

2.四川资阳最近十年有什么变化

3.电解电容器生产厂家有哪些

4.未来流变助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5.细菌油脂

6.灯的样式重古自今都有哪些种

7.谁认识 这种草 呀

8.大思想家有哪些,他们有哪些故事

北京有什么特产和特色的东西啊?

工业级蓖麻油_浙江工业蓖麻油价格表

北京烤鸭  

烤鸭是北京独特的名菜,誉满中外。北京烤鸭是选用北京郊区饲养的填鸭制作的。烤制前,先把鸭子腿毛洗净,取出内脏。然后在皮和肉之间压进空气,使皮肉分离,再在鸭体上涂上麦芽糖浆,晾干。这样整个鸭子色呈深红,好似上了一层红漆。其烤法是把鸭子送进烤炉之前,在鸭膛内灌入开水,待鸭子烤熟后才把开水放出。烤炉里用枣、桃、梨等硬木作燃料,这些燃料少烟且有香味,火力文而不烈。每只鸭子经过40分钟左右的烤制,外焦里嫩,肉层丰满。吃烤鸭是有讲究的:先把一张薄饼放在手上,夹上几片烤鸭,蘸上甜面酱,再加上几根葱白,然后把薄饼卷起来吃,油而不腻,酥脆爽口。 在正式吃烤鸭之前,厨师还会把鸭的腰、心、肝、掌、翅、蛋做成各种冷盆,或烹制椒盐炸鸭心、炸鸭舌、炸鸭腰等熟菜。即使是鸭骨也可熬汤喝,味道鲜美。一个高级厨师可用鸭身上之物加工成80多种冷热菜肴,组成别有风味的“全鸭席”。

六必居酱菜

六必居酱园创办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西社村一个姓赵的商人开设的小酒铺。后来,除酿酒之外,还增设了青酱菜作坊,扩充为酱园。不久,六必居酱菜名声大噪,店主人也就不再卖酒,专营酱菜。六必居酱园的酱菜以鲜美脆嫩、咸中带甜、咸甜适中、佐餐最佳。糖蒜是六必居腌菜中的名品。他们专选大六瓣紫皮蒜,经过剥、泡、晒、熬汤、装坛等多道工序。制出的白糖蒜光泽脆嫩,味甜而稍具蒜味,因兼有桂花香味,以称“桂花糖蒜”。这种特制糖蒜装成罐头出口,莹声世界各地。

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闻名于世,且制作技艺成熟,使用的色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景泰蓝集历史、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景泰蓝起于元朝,盛于明代,关于它的起源,因现有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为断代依据,所以至今没有定论。迄今所知,我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制品的文献,仅见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书中记载的“大食窑器”即“胴胎掐丝珐琅”制品。“大食”是元宋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据史料分析,约在十三世纪末,“铜胎掐丝珐琅”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传入之初有“大食窑器”、“发 郎”等多种叫法。现存国内最早的珐琅制品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制品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

景泰蓝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雍正六年《各作成活计清档》中。

作为宫廷艺术品,景泰蓝在明和清中期以前都是官办且为宫廷供奉,直到清朝后期才出现民办珐琅作坊,景泰蓝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据有关资料记载,景泰蓝出口始于清道光年间。1904年和1915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分别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荣获一等奖。至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

京剧脸谱艺术

京剧和其他戏曲一样,十分讲究化妆。运用整套的夸张手法,在脸上画出色彩鲜明的图案,是京剧净角最突出的特点。依据剧中人物的品性、年龄、生理等特征,常见脸谱有三块瓦、六分脸、花绉脸、蝴蝶脸、和尚脸、无双脸、歪脸、喜鹊脸、剑眼、柳眉、寿字眉等构图。京剧脸谱常用颜色有红(代表忠义)、粉(代表秉正、年迈)、紫(表示持重)、黑(表示刚毅)、白(表示狡诈)、黄(表示凶狠)、蓝(表示骄横)、绿(表示倔强、残暴)等等。从而给观众以文化艺术美的享受。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选料精良,加工精细。黄莲选用生长7年以上的川连,蜂蜜多选用优质的枣花蜜、荆条蜜等。药的粉碎,研磨细度要求极高,成品用纯金箔包裹,蜡皮密封,可以存放百年而不变质。其疗效更是显著,可用于治疗高烧不退、昏迷、惊厥以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病等重症病人。

桂花陈酒

桂花陈酒,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酿造历史。其色泽金黄,晶莹明澈,有鲜美的桂花清香和葡萄酒的醇香,香气协调馥郁,酒味芳香醇厚,微酸微甜,酸甜适口,满口生香,回味绵长,饮后幽雅宜人,有舒筋活血、增加热量、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解除疲劳之功效。

北京戴月轩毛笔

戴月轩毛笔以尖、齐、圆、健的“四德”著称,品种繁多且各有特色:山羊毛制作的羊毫笔性柔软;野兔毛做的紫毫笔性硬健;黄狼毛做的狼毫笔性中常。还有用羊毛、兔毛、狼毛混合制成的羊紫狼毫笔,也有用貂毫、鸡毛、制成的毛笔,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另外,有些采取特殊工艺加工的精品,如乌木镶头,玉杆或玉顶,再配上锦盒包装,更是古色古香,格外珍贵。

北京宫灯

北京宫灯,制作工艺高超,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 。北京宫灯制作精美,选料细致、框架一般用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贵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绘玻璃丝纱绢的装饰,典雅华贵。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流苏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每当吉日良辰、华灯高悬,倍增欢乐吉庆的气氛。

北京秋梨膏

秋梨膏的选材首先要选取当年生产的秋梨,把它们清洗干净后擦成丝条,再用纱布包紧挤出梨汁来。接着再把梨汁倒入特制的锅里熬煮。熬梨汁的锅是铜质的,锅里镀了一层锡。在熬煮梨汁过程中一定要加入蜂蜜、白糖和生姜等配料。最后还要根据不同的配方,分别加入茯苓、贝母、燕窝等药料。等到把梨汁熬成粘稠状态后,秋梨膏便制成了。秋梨膏甜爽可口,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祛喘、安神、健脾胃等功效。

荣宝斋——木刻水印画的艺术殿堂

荣宝斋由浙江籍一名姓张的京官创办于1672年,初称松竹斋,主要经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光绪二十年(1894)改为荣宝斋,而后逐渐成为文人墨客与书画艺术家的聚会之地。

荣宝斋继承我国自唐宋以来的“刻版印刷术”,尤以木版水印图画而闻名中外。木刻水印画古风古艺独特,其由勾描、刻版、水墨印刷三道基本工序来完成,可将古今名画复制下来,以达到仿古“乱真”之奇效。

八宝印泥

八宝印泥采用麝香、朱砂、红宝石、珊瑚、朱胶、赤合叶、老陈蓖麻油及艾绒等8味上等名贵药材为原料制成。八宝印泥色泽鲜艳、纯正,印迹清晰,不糊印章,不泅油,不怕日晒,不怕火烤,久放不干,永保原色。

四川资阳最近十年有什么变化

一 金融机构变化 “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农行已在川正式启动。从农行四川省分行获悉,该行日前已确立资阳为试点城市,从行业、产业、信贷投放等方面进行试点。试点工作已开始,年底将对试点进行总结,并逐步推广。 二 生业变化 一是商业网点布局日趋合理。在顺利完成《资阳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雁江区商业网点建设,简阳市、安岳县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乐至县正在筹备之中。目前,各县(市、区)城市商业网点快速推进,分别建成一批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卖场、特色街,城市现代商业圈逐步显现。 二是城乡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大力实施“双进”工程,以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鸿丰社区为典范,逐步完善了商业、就业、救助、卫生、计生、文体、安全等社区商业七大服务体系。目前,“华隆购物中心”成为全省社区商业零售示范店之一。依托“万村千乡”、“双百”、“信福”三大工程,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城乡现代流通体系新格局。“万村千乡”新建店717个,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改变了农村消费“不安全、不便捷、不实惠”现象。“双百”工程试点企业—四海集团已完成配送中心和冷链系统项目建设,有效推进了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安岳县作为“信福”工程试点县,通过网上发布销售和求购信息1000余条,有效解决当地农产品买卖“两难”问题。 三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依托“万村千乡”和“信福”工程,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建设。目前,“万村千乡”乡级农家店和部分村级店已与四川电信资阳分公司签署了网络化建设协议。年底全面完成其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连锁企业达27户,连锁率达57.4%。1-10月,全市餐饮住宿业零售额达17.4亿元,同比增长21.4%,其增速名列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首。建立健全配送中心建设,降低了流通成本,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目前,资阳四海集团投资7500万元正在筹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乐至桥纽农资公司已完成农资配送中心建设,简阳汇鑫、安岳柠都、乐至桑都3个“万村千乡”试点企业已启动配送中心建设工作,明年正式运行。 四是市场监测有序开展。对全市30个重点企业进行了有效监督,准确掌握市场供应情况。特别是在猪肉涨价期间我局加强了对猪肉市场的监督和监测,并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确保了市场供应。 三 惠民变化 川中丘陵,历来与旱为伴。2006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突袭川中,在长达3个月的烈日炙烤中,“天府之国”褪去光环,暴露出连片焦土和多年累积的“隐疾”。 “十年九旱”的资阳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简阳市、成都市金堂县、遂宁市安居区等7个县(市、区),这个连成一体的川中老旱区,再度走向人们的视野。 10月下旬,水利部组织70多名专家急赴资阳,就解决这一片区的引水工程展开新一轮审查论证。由成都毗河引水,穿金堂峡过沱江,越5公里龙泉山隧洞,沿沱江、涪江之间的分水岭一路南行,158公里的渠道,将惠及川中大地。规划总投资高达108.1亿元,事关川中老旱区333.23万亩农田灌溉、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向城镇年均供水11.1亿立方米的“毗河引水工程”,再度浮出水面——— “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春旱年年见。”迄今,川中丘陵仍是我省径流低值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城镇供水与农业灌溉供水矛盾尖锐,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86万人。因为缺水,每年夏天,这片区域显得格外萧条。乐至县仅有70多万亩耕地的县,修了近百座水库,然而,数量并不能代表一切。当地老百姓形容说,“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曾有个叫姚四海的老农民,为了水,徒步沿岷江、大渡河考察,写了几大本考察报告。 水源之困,成为川中丘陵的常规性问题。一年比一年炽烈的旱情,让众多的干渴眼神种满期待。 四 燃油变化 循环科技最先主要从事煤制甲醇汽油方面的研究。“煤炭与石油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最初搞新能源的资金几乎都把目光瞄准以煤为生产原料的甲醇。”据介绍,当时甲醇汽油的成本不到成品油价格一半。在利益的驱动下,刘锦超们砸入巨资,开始在乐山兴建试验生产线,进行汽车实地试验。 到去年,他开始重点攻克燃料乙醇。“我们原本以为,以植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适应市场,但油价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涨得快。” 他选择的是适合四川实际情况的红薯制乙醇。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川大的生物工程专家兰先秋和留士李建民等人。 技术注入 股权体现身价 一年后,刘锦超取得了成果。他的团队创立了无需高温的“红薯燃料乙醇介观一步法生产新工艺”,该技术首次实现免蒸煮的酒精发酵。 “我们的常温发酵过程不用蒸煮,又不影响效率。”刘锦超称,这项技术使生产成本降低了20%以上,同时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跟随来到川大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实验室,他们制作的一条完整试验生产线已经就绪。“别看它构造简单,鲜红薯在这里只需3天就能自动变成汽车燃料。” 这一技术在今年9月中旬得到鉴定,由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阎文昭任组长的鉴定委员会称,该项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议“扩大实验规模,积极推进工业化应用”。 与此同时,新能源投资资金也找上门来。刘锦超透露,循环科技约80%的股权已经陆续被几个投资者认购。仅此,他就数百万元,而且他还成功的保留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地位。 “前期的试验投入几乎耗完了我所有的积蓄,现在我终于开始盈利了。”刘锦超介绍,循环科技公司始终是以科研为主,只出未进。但是,随着核心技术的掌握,这个公司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百亿热钱 江浙商人盯上新能源 刘锦超承认,虽然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时至今日,循环科技公司仍然没有卖出过一升油。也就是说,公司在市场运营方面还是个未知数。那么是谁又在大胆买单? 这种奇特的“盈利模式”背后实际上是一群义乌商人在猛“顶”。“现在,好的新能源技术根本不愁找不到‘伯乐’。”他透露,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一批以江浙商人为主体的新能源投资队伍。接手他公司八成股权的正是几个来自浙江义乌的商人。因为投资人要求,他拒绝透露具体情况。 如今,直接煤变油基本被否定,发展甲醇和二甲醚的政策也主要倾向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和陕西地区以及神华集团。受此影响,刘锦超早期投入研究的甲醇汽油项目也基本搁置。同样,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业政策也遇到了极大的变化。国家已经叫停了以粮食为原料的能源生产项目。以红薯、木薯、麻疯树、蓖麻等非传统主流粮食作物的能源转换项目得到鼓励。 “现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公司都在‘抢先’了”,刘锦超透露,他的造油计划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最快在明年5月,他将在资阳、宜宾等地建成年产规模1000~2000吨的燃料乙醇生产线。 五 政界变化 近日,资阳市工商局召开由市局党组各成员、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各县(市、区)局党组书记、局长参加的党组(扩大)会议,对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传达、贯彻。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建中结合资阳工商工作实际对这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进行了安排、布置。 一是在谋划事业的发展上联系实际;二是联系业务工作的特点,突出职能,实现资阳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三是联系富民惠民,切实加强市场的监管;四是联系后二个月的目标,谋划明年的工作。

电解电容器生产厂家有哪些

电容器生产厂家

宁国佳明电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本公司公司专业生产CBB65、CBB61、CBB60、CBB66A、CBB66B型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产品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拥有完善的检测手段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先后通过CQC、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主要与空调器、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电配套。前进中的佳明人,将继续秉承“求精创新、诚信经营”的宗旨,与各界朋友一道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CBB60电容器采用边缘加厚的金属化锌铝膜作为电极和介质。外形为圆柱形,ABS或PBT塑料外壳。CBB6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防潮性。

CBB65经过卷绕机卷绕后装入铝质外壳中。再在外壳中装入高纯度的蓖麻油使其保持真空状态,并且可以使产品耐高温。

未来流变助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涂料助剂作为涂料生产的添加剂,不仅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赋予涂料产品特殊的性能。助剂也已经成为当今涂料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涂料助剂领域主要有几大知名助剂厂商,如BYK、EFKA、TEGO、海明斯.德谦等。德谦作为涂料助剂的老品牌早已经被国内涂料生产商所熟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成功成为亚洲市场一个重要的助剂与树脂生产与供应商,尤其在国内市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英国的海明斯特殊化学公司正是看中这一点于2008年将德谦收购,更名为海明斯?德谦化学公司,在保持沿用德谦原有的经典产品之外,又推出了许多新的如有机膨润土、化学活化剂等产品。 二、流变助剂的作用及特性 流变助剂不仅会影响涂料的表观粘度,且对涂料的触变性影响极大。涂料属于触变性流体,即随剪切速率增大和剪切时间延长,体系黏度下降。而在低剪切速率下体系黏度回升,例如在涂料施工阶段,剪切速率高,体系黏度低,有利于施工;在涂料成膜过程中,剪切速率下降,黏度增大,可以防止颜料沉淀和涂膜流挂。良好的涂膜流平性要求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将黏度保持在最低点,使涂膜能充分流平,形成平整的涂膜。这样往往会出现流挂问题。反之,要防止流挂,涂料黏度必须特别高,这样又会影响涂膜的流平性。因此需在涂料中加入优良的流变助剂,使得涂膜流平和流挂两个性能取得适当平衡。 三、流变助剂的种类及应用 流变助剂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有机膨润土,氢化蓖麻油,聚乙烯蜡,聚酰胺蜡及气相二氧化硅等。 1.有机膨润土 有机粘土类膨润土是以蒙脱土为主要成分的粘土状物质总称,具有膨润性,粘结性,阳离子交换性等。天然蒙脱土是亲水性的,不能直接作为流变助剂。用有机阳离子与其表面的亲水基团进行交换,就能使亲水的黏土变成亲油的黏土。膨润土是片状结构,有机改性的黏土薄片上吸附着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它与漆料有良好的亲和力,片状结构的边缘含有氧和羟基,分散在漆料中的薄片借助这些基团能够形成氢键,在漆料中形成主体网状结构,赋予涂料一定的结构黏度。 目前大连地区及东北地区膨润土较常用的主要有海明斯德谦的828、858、928等。浙江的丰虹BS、JF系列和华特BP-183及TIXOGEL M100等。海明斯收购德谦之后,将其先进膨润土技术应用到国内市场。实验证明,与国产的膨润土相比,海明斯?德谦有机膨润土中的游离季铵盐含量相对较少,初期粘度上升缓慢,在视觉感官上不如国产膨润土柔和,但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后期,海明斯?德谦有机膨润土粘度缓慢上升到临界点后,粘度便趋于平稳不再下降,而部分国产膨润土粘度上升到临界点后,粘度开始缓慢下降,黏度变化呈抛物线曲线。这也是使用国产膨润土涂料储存一段时间后粘度较初期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游离季铵盐具有一定的亲水性,游离季铵盐含量相对较少使得海明斯产品在涂料防锈性能上占有一定优势。 2.蓖麻油衍生物 蓖麻油衍生物流变剂在控制厚膜涂料方面效果比较突出,其呈线性结构,分子链中的N与体系H形成三维结构网,多且致密。BEZ-75是海明斯?德谦最新推广的新产品,它是一种蓖麻油衍生物,不含有机硅成分,具有防沉抗流挂功能。它与涂料的成分(主要是颜料和树脂)相互作用,增进粒子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其一种结构性的系统,以降低涂料的流挂和沉降,增加低剪切速率时的粘度。为保持适宜粘度且增加高固含烤漆的固含量时必须使用低分子量树脂,烘烤过程中,低分子量树脂粘度的减少大于溶剂挥发引起的粘度增加,这样引起体系粘度降低,从而导致流挂,BEZ-75可以解决这种流挂和沉降的问题。BEZ-75的抗流挂性能取决于添加量、使用方法和涂料类型。当BEZ-75添加量为配方总量的0.5-1.0%时,在气干和烘干过程中涂料的流挂趋势明显降低。这种改善无需明显增加涂料的粘度,也不会对涂层的性能产生副作用。这种改进后涂料稳定性非常好,在长期储存后,粘度只是稍微增加。实验证明,在氯化橡胶漆中应用BEZ-75可以抑制沉降的产生。经过一年半的储存后,含有0.75%BEZ-75的油漆不会产生沉降。 BEZ-75由于含有水分,因此在聚氨酯漆中应用受到限制。并且BEZ-75不能与反应性金属颜料,如锌粉和铝粉同时使用,因为会产生氢气,易发生爆炸。与其他类型的颜料同时使用时不会产生问题。由于产品含有水分,溶于芳香烃和脂肪烃溶剂会产生浑浊。同时也可以与膨润土一起作为活化剂使用。 3.聚乙烯蜡及聚酰胺蜡 聚乙烯蜡流变助剂中海明斯德谦的202P是变性聚乙烯蜡防沉剂,添加后,可使涂料中的颜料粒子运动最小化甚至停止,在大多数涂料体系中可消除硬沉淀问题。与传统上使用的有机膨润土及气相二氧化硅有区别,其特点是:对光泽影响低,对粘度增加小,可防止在储存容器中沉积结块,同时改变涂料的流变性质,使其具有较佳的流平性。因此广泛用于汽车涂料,烘漆以及各种防腐涂料。 聚酰胺蜡膨润结构呈网状,有非常好的耐热性和储存稳定性,极佳的防沉效果,提高涂料的触变性。如海明斯德谦的229,它与聚乙烯蜡防沉剂区别在于聚酰胺蜡防沉剂在体系中排列成拉网结构,将颜料托住,从而达到防沉效果。 4.气相二氧化硅及其他流变助剂 气相二氧化硅由于粒径很小,因此比表面积大,表面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分散性能好,易形成氢键,增稠明显,触变指数大,溶剂型油墨涂料领域应用比较多。 BYK-410以及德谦DeuRheo2810也是涂料生产商常用的流变助剂,主要成分都是改性含脲/氨基甲酸酯官能团的低分子量溶液,易形成氢键,对极性选择性强。析出晶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提供假塑性/触变性。其主要是依靠增稠来达到抗流挂的效果。低剪切速率下,起粒;中高剪切速率下,抗流挂防沉。由于其含有N-甲基吡咯烷酮,具有致癌性,现在欧盟已禁止使用此类产品。 四、发展 涂料的质量与品种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涂料工业发展水平高低,而助剂的应用与特殊原材料的选择对涂料而言,更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伴随着如今涂料产品的多样化、高效化以及环保化的发展,助剂产品也随之迅速发展,BYK及德谦等生产供用商也会开发出环保型产品。

采纳哦

细菌油脂

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的研究

董欣荣 曹 健

摘要 从影响微生物油脂合成的重要因素、微生物油脂的制备、微生物油脂的定性分析、产品的理化指标和质量指标及利用微生物生产功能性油脂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微生物;功能性油脂;制取

分类号 TS218.01

FUNCTIONAL FATS AND OILS FROM MICROORGANISMS

Dong Xinrong Cao Jian

(Bioengineering department,Zhengzhou Grain College,Zhengzhou 450052)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prod uction of fats and oils from microorganisms,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work duri ng the process,qualitative analysis,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quality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microorganism is applied to make the functional oils and fats at home and abroad.The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fats an d oils from microorganisms are also investigated.

Key words microorganism;functional fats and oils;production

0 前言

微生物油脂一般又称单细胞油脂,很多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菌及藻类等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产生大量油脂,有的干基菌体含油高达70%以上,而且这些油脂与一般植物油脂有类似的脂肪酸组成(见表1)〔1〕。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解决当时的油源匮乏而利用产脂内孢霉生产油脂,之后美国也开始着手微生物油脂的生产,但没有实现工业化。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科学家筛选到了适于深层培养的菌株,开始在德国工业化生产微生物食用油。

表1 部分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菌株 12∶0 14∶0 1 6∶0 16∶1 18∶0 18∶1 18∶2 18∶3 其它

假丝酵母(Candidal0) - tr 32 - 15 44 8 -

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terricolus) - tr 36 1 14 36 8 tr

红酵母

(Rhdotorula glatiuis) - - 18 1 6 60 12 2 24∶0 1%

Rhythium irregulare 1 6 26 15 5 26 5 6a 20∶0 7%

产脂内孢霉 - 2 25 70 17 47 5 1

麦角菌霉 - tr 23 6 2 19 8 - 18∶1-OH 42%

串珠镰孢 - 1 14 - 11 30 42 1

米黑毛霉 - 1 20 4 6 48 16 5a

少根根霉 tr 1 18 4 11 29 16 tra

淀粉核衣藻 - - 30.7 2.6 0.8 4.1 35.3 7.5b 16∶2 16.2%

16∶3 2.7%

高山被孢霉

Ovder Mucorales b b b b b b 15 0

20∶3 3%

20∶4 30%

20∶5 15%

说明:a——γ—亚麻酸;b——未知;tr——痕量;br——支链酸;-— —OH羧基酸

与动植物油的生产相比,微生物油脂的生产有许多优点:1、微生物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 ,生产周期短;2、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原料丰富多样,特别是可以利用农副产品、食品工业及造纸业中产生的废弃物,如亚硫酸纸浆、木材糖化液、废糖液、制造淀粉产生的废料废液等,同时还保护了环境;3、微生物方法生产油脂可节约劳动力,同时不受场地、气候、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可连续生产;4、利用不同的菌种和培养基产品构成变化较大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开发一些功能性油脂。如富含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DHA、角鲨烯、二元羧酸等的油脂以及代可可脂。此外,由于人口的增长使得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开辟新油源—微生物油脂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3〕 。

目前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的技术可行性已不存在太大问题,主要还是经济可行性。微生物生 产油脂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生产油脂的菌种有限,只有那些干基菌体含油率高,油脂转化率也较高的微生物才有可利用的价值。目前筛选的微生物干基菌体含油率一般为30%~60%,少数为70%~80%。油脂转化率一般为15%,个别菌种达20%~25%。因此,一般的微生物油脂经济价值还无法与植物油相抗衡,对微生物油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微生物生产经济价值高的特殊营养油脂、特殊工业用途油脂。这类油脂的主要营养成分在天然动植物油脂中存在量很少,甚至不存在,但具有较大的生理功能和特殊用途,因而我们统称为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目前通过微生物油脂分提制取可可脂、采用酵母发酵生产代可可脂都已在日本得以实现,以霉菌生产的γ—亚麻酸油脂已在日、英问世,生产富含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中碳酸及蓖麻酸油脂的真菌、藻类菌种也已找到〔1,6,21〕。微生物功能 性油脂作为动植物油脂的必要补充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微 生物功能性油脂的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 影响微生物油脂合成的重要因素

1.1 培养基的C/N比

油脂的生成由细胞油脂含量与细胞收获量的乘积决定。微生物生产油脂的 过程可分为两阶段:细胞增殖阶段和产油阶段。这两个阶段所用培养基的C/N比不同,细胞增殖期要 求氮素营养相对偏高以获取足量菌体细胞;产油期则是在获取足量菌体细胞后,增加碳素营养物 质,为菌体大量积油创造条件〔9〕。

1.2 pH值

产生油脂的最适pH值依微生物种类而不同,酵母为3.5~6.0,霉菌为中 性至偏碱性。构巢曲霉在pH2.8~7.4培养时,随pH值上升,油酸含量增加。而培养油脂 酵母的增养基最初pH值越接近中性,稳定期细胞油脂含量越高〔7〕。

1.3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一般地对于真菌,适当增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使用量,可提高产油速度 及产油量。Carrid等人对构巢曲霉的研究表明,调整Na+、Mg2+、SO42- 、PO43-等离子的含量比,可使油脂含量由25%~26%(生成率6.7~7.9)提高到51 %(生成率17.2)。一项有关油脂酵母产油的实验证明,在培养基中增加铁离子浓度可加快油 脂合成,而增加锌离子浓度(有些菌株要求维生素B)可提高积累量。

1.4 温度

油脂生成的最适温度大多在25℃左右。温度可影响油脂的组成、含量,培 养温度低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将增加。

1.5 培养时间

培养时间对油脂的合成也很重要。如黑曲霉、米曲霉、根霉、红酵母、酿 酒酵母 最佳培养时间分别为3d、7d、7d、5d、6d。培养时间不足,微生物菌体总数达不到最 大量而影响油脂量;培养时间过长,微生物个体变形、自溶,形成的油脂进入培养基中难以 收集,同样影响油脂产量。

1.6 孢子数量

菌体生长期孢子数量过多,单细胞油脂产量反而可能低。细胞内积存的油 脂过多,又会使菌体失去增殖能力。因此培养产油菌时应使之达到最佳孢子数量,以保持菌 体的增殖能力和产油生理状态。

1.7 氧气供给量

微生物利用基质糖类合成油脂及不饱和脂肪酸都需要氧气参与,因此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

1.8 添加

添加脂肪酸合成的中间物或能形成中间物的二碳化合物如乙醇、乙酸盐、乙醛等可增加油脂含量。

2 微生物油脂的制备

2.1 菌株的选择

用于生产微生物油脂的菌株要求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或改良后具备合成油脂的能力,油脂积累量大,含油量稳定在50%以上且油 脂转化率不低于15%。

(2)能利用农副产品及工业废水、废料。

(3)繁殖力旺盛,杂菌污染困难,沉淀、过滤、分离油脂容易。

(4)油脂风味良好,食用无害,易消化吸收。

(5)用于工业化生产时能适应工业化深层培养,装置简单〔4,5〕。此 外菌种不同,培养条件不同,产品也不同。一些菌株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类型及甘三酯组成 见表1和表2。

表2 微生物油脂的立体专一分析

油脂 Sn 14∶0 16∶0 16∶1 17∶0 17∶1 18∶0 18∶1 18∶2 19tr 20∶0 22∶0 24∶0 24∶1

Mycobacterium 1 1 8 9 tr 2 7 60 - 7 1 1 1 1

snegmatis 2 7 57 13 2 1 6 9 - 1 tr tr 1 tr

3 1 7 7 tr tr 16 18 - 6 7 7 18 7

(油脂酵母) 1 3 14 8 - - 4 61 10 10 - - - -

Lipomyces 2 - 1 2 - - - 88 9 - - - - -

lipoferus 3 6 29 13 - - 9 37 6 - - -

- -

2.2 培养基

需配制的培养基有斜面培养基、种子液培养基、基础摇瓶培养基、发酵培养基等。斜面培养基是培养该菌种的普通培养基;种子培养基与基础培养基成分变化不大 ,主要是为了稳定菌种的性状;发酵培养基要使碳源比重增加,氮源比重下降,同时增加通气量,使菌体充分合成油脂〔28,29〕。

配制时所用的碳源有乳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石蜡、废糖蜜、纸浆工业废水、木材水解 液、淀粉厂废水等;氮源有铵盐、尿素、硝酸盐、氨基酸、酵母水、玉米浆等;无机盐类有KH2 PO4、MgSO4、CaCl2等;生长素有酵母膏、蛋白胨等;如果要诱变改良菌种,还需配制诱变培养基,所用的诱变剂有亚硝基胍、N—甲基—N—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紫外线、激光、离子束等。

2.3 培养方法

2.3.1 菌种的活化

将保存的菌种转接到斜面培养基上,28 ℃培养4 d。

2.3.2 种子液的制备

活化菌种以少量无菌水洗,入装有种子液培养基的三角瓶中,24~30 ℃ , 转速150~300 r/min,培养2~5 d。培养温度、时间、摇瓶速度依菌种的类型和数 量而定,通常种子液培养基装液量为三角瓶的1/5。

2.3.3 摇瓶培养

采用与(2)同样容积的三角瓶,内装1/5容积的种子液培养基,接入种子液 2~3 mL,温度、转速同(2),培养时间比(2)延长1~2 d。

2.3.4 大罐发酵

装液量为灌体的2/3,接种5%,罐压0.5 kg/cm2,搅拌速度提高至原来的2倍,罐温与上述温度相同。有时为了逐渐诱导产脂,可采用三级发酵的方法,使培养 基营养的供给趋向于碳源逐渐升高,氮源逐渐减少,通气量加大,pH值也逐渐接近微生物合 成油脂的最适值。

2.4 菌体的收集

培养好的菌体经镜检后,以滤布(纱布、的确凉布)过滤,用蒸馏水洗三次 ,称湿重,取部分湿菌体60 ℃烘干,称干重,以确定湿菌体的含水率。收集大量菌体时则 采用离心法。

2.5 提油前菌体的前处理及菌体油脂的提取

微生物油脂存在于坚韧的细胞壁中,且部分以脂蛋白、脂多糖的形式存在 ,因此提油前必须对菌体进行前处理。前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干菌体磨碎法(将菌体 与砂子一起进行研磨);(2)干菌体、稀盐酸共煮法(共煮使细胞分解便于获油);(3)菌种自 溶法(50 ℃下保温2~3 d);(4)菌体蛋白变性法(用乙醇或丙醇使结合蛋白变性)〔10〕 。另外还有利用高压匀浆、球磨、膨化、高渗透压等处理使菌体破裂的办法。

用于油脂浸提的有机溶剂主要有、异丙醚、氯仿、—乙醇、石油醚、氯仿—甲醇等 ,浸提后再通过减压蒸馏等手段回收溶剂。

3 微生物油脂定性分析

经苏丹黑染色法染色后,菌体中的脂肪粒呈现蓝紫色或蓝灰色,而菌体 为红色。根据脂肪粒大小可初步判断脂肪含量的多少,还可用于确定最佳产油时间〔5〕。

4 微生物油脂各项理化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测定

采用AOCS方法,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折光指数;(2) 比重; (3)透明度;(4)气味、滋味;(5)水分;(6)酸价;(7)过氧化值;(8)碘价;(9)色泽;(10)2 80℃实验;(11)脂肪酸组成;(12)甘三酯组成;(13)不皂化物。

5 利用微生物制取功能性油脂

通过细胞融合、细胞诱变等手段,可使微生物生产出比动植物油脂 更符合人体需要的高营养油脂或某些特定脂肪酸组成的油脂〔27〕。现分述如下:

5.1 油酸、亚油酸

亚油酸是一种人体必需脂肪酸,通过人体的△6脱氢酶作用可以转 变成 人体所需的γ—亚麻酸。尽管这类油脂在植物中存在较为普遍,但亚油酸含量达到70%以上 的只有红花油、葵花油。据报道利用纤维素作碳源来培养丝状菌马铃薯黑痣病薄膜霉 ,所产 生的油脂亚油酸含量高达71.8%~76.3%〔11〕。国外资料报道有利用产脂内孢霉 工业化生产富含油酸、亚油酸的油脂。微生物油脂中油酸、亚油酸常常同时存在,二者可占 总脂量的65%~78%,这一点与许多植物油脂非常相似,此外熔点、折射率、比重、酸价、过 氧化值、皂化值、碘值等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结果,也与植物油接近〔9〕。

一份关于38株假丝酵母的全细胞脂肪酸分析表明:这些酵母油酸含量达34%~69%,亚油酸含 量达5%~34%,而且有的菌株棕榈油酸含量达15.9%〔2,3〕。油脂酵母、红酵母、 掷孢酵母合成的油脂以油酸为主要成份,脂肪酸组成与常用植物油中的橄榄油、菜籽油相近 〔2,13〕。

5.2 γ—亚麻酸(GLA)

GLA天然存在量很少,只有在乳脂和特殊野生植物种子中含量较高,人体 △6脱氢酶的存在及活力常受肥胖、癌症、 病毒感染、老龄等健康及营养因素的影响,阻碍摄入的亚油酸转变为GLA,使PG(前列 腺素)不能顺利合成,从而导致动脉硬化、血栓症、糖尿病等,故富含GLA的油脂是一类保健 性油脂〔14〕。

传统上,GLA主要从月见草种子油中提取,1948年Bernhard和Albercht首先从布拉克须霉的 菌丝体脂肪中鉴定出真菌CLA,含量达16%,Nugtern证明其结构与月见草种子油GLA相似。19 年Show又发现藻状菌纲的菌株含有GLA,而不含α-亚麻酸。最近,日本Ona da Cement公司生物工程研究室的Morio Hiramo和东京农业与技术大学生物工程系的Yunki M iura等利用新鲜海水培养钝顶螺旋藻和一种小球藻(Chlorella sp.NKG4240)生产GLA, 其含量可达总脂肪酸的10%〔15〕。

在发酵生产GLA方面,1985年Osama Suzuki等利用深黄被孢霉、葡酒色被孢霉,拉曼被孢霉 和矮被孢霉以高 浓度葡萄糖(60~400 g/L)为碳源发酵培养,菌体油脂含量达35%~70%,其中GLA占3%~11% 。 1987年蓑岛良一等用雅致小克银汉霉发酵生产GLA,GLA含量达18%。英国使用爪哇镰刀菌, 以小麦淀粉生产的葡萄糖作为培养基进行发酵,产物经提纯达到食用标准,γ—甘油三亚麻 酸酯含量高达16%。利用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酯的John & Starge有限公司产量达100 t/a 〔4,26〕。1986年以来,英国Sslby factory of sturge Biochemicals、日本出光 化 学公司已有微生物GLA产品上市,主要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和高级化妆品 〔11〕。

我国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在500L发酵罐中用M102菌株发酵生产GLA,GLA含量达到8% 。1993年,南开大学生物系用深黄被孢霉As3.341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得变异株,在1 0L 罐中发酵产生GLA时,菌体得率为29.3%,油脂含量达44.7%,其中GLA含量达9.44%〔 12〕;1998年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深黄被孢霉As3.3141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 、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后,进行了60m3罐三级发酵,菌体油脂含量高达79 .2%〔16〕。

5.3 花生四烯酸(AA)

AA传统上来自鱼油,但含量极低,一般小于0.2%(W/W)。AA与二十碳五烯 酸(EPA)是花生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它们在营养学、医学上的地位为世人瞩目,这主要 是 由于二十碳酸代谢产物PG、TX、LT具有调节脉管阻塞、血栓、伤口愈合、炎症及过敏等生理 功能〔1〕。1990年Buranova等发现几株被孢霉能聚集二十碳三烯酸(DGLA又称二高γ —亚麻酸)和AA,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生产EPA。80年代以来,GLA、AA含量高的微生物油脂 相继在日本、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国投入工业化生产,日本、英国已有AA发酵产品投入市 场〔17〕。国内朱法科等以一株被孢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得到一株AA高产菌 ,AA得率达0.83g/L。研究还指出:培养不同时间的菌丝(3d~5d)在室温下老化15d,菌丝 体中总脂含量由18%~30%上升至36%~41%;菌丝体中AA含量则由1.1%~2.6%上升至2.6%~ 3.7%〔18〕。

5.4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天然EPA、DHA通常在海洋动物和海洋浮游植物中含量丰富。EPA、DHA属于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1)预防和治疗动脉粥状硬化、血栓 形成及高血压。(2)治疗气喘、关节炎、周期性偏头痛、牛皮癣、肾炎。(3)治疗乳腺、前列 腺和结肠癌。目前ω—3PUFA的商业来源是海洋鱼及其油。鱼油中ω—3PUFA的构成与含量随 鱼种类、季节、地理位置等变化;为了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多数鱼油常常要经过氢化、调和 等步骤从而使EPA、DHA受到破坏。

1988年Shimizu等人提出高山被孢霉是生产EPA的一个潜在来源,在12℃的低温条件下生长时 ,可积累15%以上的EPA。Thraustochytrium aureum则是一种海生真菌,DHA含量达34%。许 多 海生藻可产高含EPA和DHA的油脂。金藻纲、黄藻纲、哇藻纲、红藻纲、褐藻纲、绿藻纲、绿 枝藻纲、 隐藻纲、Eustigmatoohyceae中的一些藻都高含EPA;甲藻纲的藻DHA含量高,而甲藻纲 中Amphidinium carteri的EPA和DHA含量都很高〔15〕。

培养基组成、通气、光强、温度、培养时间等对EPA、DHA等PUFA的合成、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氮源的数量影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光照不足将增加ω—6脂肪酸的合成和抑制 ω—3脂肪酸的合成,对数生长期末尾或在稳定期的开始时微生物PUFA的浓度达到最大。 此外使用基因工程选育菌种,有可能大大增加藻类、真菌产生EPA、DHA及其他PUFA的潜力, 而且藻油中的EPA比鱼油中有着更大的氧化稳定性,且没有鱼油的气味和滋味。

表3 可生产类可可脂的微生物

菌种 干菌体量

PC/g.L-1 脂质含

量/% 脂肪酸组成/% 1、3-二饱和、3不饱

和甘 油酯含量/%

16∶0 18∶0 18∶1

红冬孢酵母

(Rhodosporidium toruloi des) 12.8 59.8 25.0 12.7 46.4 47.9

红酵母(Rhodotorula glaminis) 8.0 35.8 29.8 11.8 35.5 32.8

产脂内孢霉 8.5 10.4 25.1 12.3 47.1 30.6

被孢霉(Mortierella vinacea ) 5.0 33.7 27.9 12.7 48.0

被孢霉(MM nana) 4.5 51.3 25.1 16.6 44.4

被孢霉(M.ramanianaver

anguispora) 3.2 13.4 28.1 16.6 40.8

5.5 长链二元酸

长链二元酸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是生产聚合体、粉末涂料、可塑剂、 润滑油、香料、农药等的出发原料和中间体。C10以下的短链二元羧酸在自然界存在 广泛,合成较为容易,但C11以上的长键二元羧酸几乎没有天然存在的,合成也很 困难。很多微生物经发酵可得到C11~C18饱和及不饱和二元酸,这方面的应用 在日本最为广泛,且经使用效果良好。

5.6 角鲨烯

角鲨烯资源也非常短缺,主要存在于深海鲸鱼和鲨鱼肝油中,橄榄油和米 糠油中含量也较高。角鲨烯在油中具有抗氧化作用,但它全氧化后又成为助氧剂。其氢化物 是优良的化妆品基质和钟表等精密机械的润滑剂。以癸烷为碳源,利用深黄被孢霉发酵得到 的油脂,角鲨烯含量可达50mg/L。

5.7 代可可脂

可可脂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油脂之一,天然可可脂是以可可豆为原料经清洗 、去皮,水压法提取而得到的,其甘三酯组成为POS52%、SOS19%、POP6%。天然可可脂具有 风味良好、不易氧化且不被脂解酶分解、加工粘度适合、易于脱模等特性,成为制取巧克力 不可缺少的一种油脂成分。由于天然可可脂货源不足且价格昂贵,因此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类 可可脂、代可可脂。利用微生物制取可可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利用微生物酶作为催化 剂,催化油脂酯交换,达到可可脂要求的甘三酯组成,用这种方法可制得类可可脂。(2)培 养微生物菌株,使其在菌体内产生理化性质或甘三酯组成与可可脂接近的类可可脂和代可可 脂。

莫斯科工业研究所利用红酵母属、红冬孢酵母属、隐球酵母属菌株生产油脂 的一 项研究表明:Rhodotorula gracilis K-76及Rhodosporidum sphaerocarpum L-103产生 的2 位为油酸的甘三脂产量很高,经分提得到的油脂理化性质近似于可可脂、橄榄油、棉籽油; 荷兰利用假丝酵母属、类酵母属、红酵母属 油脂酵母属等14个属的酵母变异种生产可可脂 及其代用品,以N-甲基-N-亚硝基胍诱变后得到高产菌种,经培养油脂含量达30%,且其中95 %的甘三酯具有P 37.6%、S 14.3%、O 37.5%的脂酸肪组成〔21〕;加拿大以脱 蛋白乳清为培养基培养酵母,通过添加所需晶型得到了甘三酯组成及含量与可可脂相似的类 可可脂,并且不经分提即可市售,产品均匀稳定〔22〕。

在利用微生物合成可可脂方面研究最多的是日本。在一项专利中,将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 种接种到一种由油、脂、发酵的奶粉、糖类制成的混合物中,并按比例添加有全奶粉、蔗糖 、乳糖、磷脂、香料、柠檬酸及天然色素,在低于45℃的条件下发酵后,所得产品经感官检 验具酸乳酪味,可代替可可脂用于食品中〔23〕。

还有一项专利是将一种对苹婆酸及其衍生物敏感的假丝酵母进行摇瓶培养,培养后测得其甘 三酯组成中POP占18.6%、POS占39.0%、SOS占14.6%,可作为可可脂使用〔24〕 。另有一项专利使用被孢霉生产代可可脂,成效也非常显著〔25〕。

综上所述,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的研究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它将使油脂行业的范围更广 ,也将使微生物应用到更为广阔、重要的领域。

作者简介:董欣荣:女,1973年生,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郑州粮食学院生物工程系,郑州 450052

参考文献

1 徐学兵,郭良玉,杨天奎,等.油脂化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 993.327~330

2 罗玉萍,杨荣英,陈英,等.酵母油脂脂肪酸组成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994,9(3) :44~48

3 韩丽华,郝确.生物工程在油脂开发和加工中的应用.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7(2):94 ~97

4 至诚,晓娄.微生物食用油脂生产发展动向.粮油食品科技,1990(2):15 ~16

5 傅金衡,刘晓龙.12种酵母产油脂量的探讨.中国油脂,1994,19(4):7~9

6 张峻,邢来君,王红梅.γ—亚麻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的分离提取.微生物学通报 ,1993,20(3):140~143

7 殷蔚申.食品微生物.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270~273

8 赵福耀译.微生物产油法.食品科学,1981(6):34~35

9 张聚元.单细胞油脂.中国油脂,1988,13(3):14~18

10 李魁,徐玉民,吴平格,等,真菌油脂的合成条件及预处理方法.中国油脂,1996(6) :3~5

11 EVGENE W SEITZ.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Lipase:A Review,JAOCS,197 4,51(2):12~16

12 史国利,吕宪禹,周与良.全细胞长链脂肪酸在假丝酵母属分类中应用初探.真菌学 报,1992,11(2):150~157

13 史国利,周与良.深红酵母相关菌株全细胞长链脂肪酸分析及其数值分类.真菌学报, 1993,12(2):131~137

14 张秀鲁.微生物生产油脂的展望.浙江粮油科技,1990(1):1~5

15 钟辉,张峻,邢来君.微生物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进展,微生物学通报,1994,21(4 ):237~239

16 黄建中,施巧琴,周晓兰等.深黄被孢霉高产脂变株的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微生物学 通报,1998,25(4):187~191

17 李浪,杜平定.生物工程与油脂工业.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5,16(3):94~100

18 朱法科,鲍时翔,林炜铁等.菌丝老化对被孢霉产花生四烯酸的影响.中国油脂,1997 ,22(3):40~42

19 徐天守.利用生物技术生产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碳六烯酸.食品与发酵工业,1995(1) :56~63

20 Zaitseva L V etc.Maslo-Zhir.Pom-st1985(6):17~18(Russ)

21 Wssanen Nederland B V Neth.Appl.NL8700,783 Nov 1988 Appl 87/783

22 Beavan,Michael;Industy Apply Single Cell Oils,Illinois:AOCS Press,1992.156 ~84

23 Hideki Baba,etc.Eur Pat Appl,EP 7041.Appl.1994/215:1~12

24 Ofuji,etc.Jpn.Kokai Tokkyo Koho JP 61282091 Appl.1985/125.818:605~609

25 Agency of Industri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Jpn.Kokai Tokkyo Koho JP 607529 2 Appl.1983/160753:473~475

26 张秀鲁,陈霄,吴昕等.发酵法生产高含量γ—亚麻酸油脂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993,(2):24~29

27 李小松,余扬帆等.微生物油脂.食品科技,1997(5):8~9

28 杨宏,林娟,欧阳瑞珍.产油微生物的培养.福州大学学报,1997,25(5):103~106

29 陈少洋.酵母菌变异株M413的培养及发酵培养基的优选.福州大学学报,1997,25(5) :107~110

收稿日期 1999-06-25

灯的样式重古自今都有哪些种

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灯来看,不仅结构已比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

“瓦豆谓之镫”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这一历史事实。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云:“即膏登也。”在郭璞看来,人们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镫)等一些食器皿来点燃照明的。基于这一观点,有些专家曾推测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前陈列中原始社会部分的浙江吴兴丘城出土的那件陶盉就是一盏最早的陶灯。由此可以认为,由于战国以前用来照明的用具和用来盛物的陶盉、豆等形状区别不大,人们往往混为一起。特别是陶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直至战国,尽管它在形制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构造是相同的,即是一种浅盘,内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从战国、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各种陶、铜、玉和铁质豆形灯的造型来看,它们和同时代的陶豆并无明显区别。但这类豆形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平坦的浅盘中央逐渐出现了凸起的乳头状,这种变化可能就是豆向镫的演变。

从见于发表的战国时期的灯具来看,这一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数量有数十件。主要出自河南洛阳、三门峡,河北平山、易县,四川成都、涪陵(今属重庆市),山东临淄,湖北江陵和北京等地的一些战国中晚期贵族墓中,多为贵族实用器。陶质灯见于发掘报告的主要有湖南长沙黄土岭魏家大堆战国墓和广西平乐银山战国墓等地,其他地方虽有发现,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当作陶豆,并没归于灯类。这类灯应为下层社会所用,因其无法与华美的青铜灯相比,再加上很难从陶豆中区别出来,这类灯虽然数量不少,但并没有引起考古工作者重视。玉质灯仅见故宫博物院一件,为传世品,从其精美造型来看,也应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

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银首人俑灯,湖北省江陵望山出土的人骑驼铜灯,山东省诸城发现的铜人擎双灯,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跽坐人漆绘灯,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

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在豆形类灯中,故宫博物院的勾莲纹青玉灯应是突出代表,浅盘,细葫芦形或近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鼎形灯以1974年甘肃平凉庙庄七号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鼎形灯为代表,全器由身、盖键、耳几部分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双附耳,耳上侧有键槽,两侧穿孔,中贯铁柱。双键一端销于耳上,键中部弯曲成半圆,合之成圆环,扣住顶托,其两端上翘各为半圆,可合为上小下大的圆柱体。盖顶中心有一托,两侧两鸭头旋向状,盖反转,中心有锥尖凸起。上盖后,放下双键,旋动盖间双鸭头部即紧扣锁上,将鼎盖封闭,便为一鼎形。打开时,先旋盖,使鸭头离开双键,然后开键启盖,将双键顶端合拢后,盖孔扦入键顶,即成一灯。

秦朝的灯具,出土实物不多,但从一些文献记载中也可见其大貌,《西京杂记》卷三云:“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这说明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出土实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陕西省咸阳塔儿坡出土的两件相同的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关于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照明时的燃料,由于出土实物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确定,从文献资料结合灯盘的中间都有尖状烛插来看,应是前文所述的一种可以置立的易燃“烛”。对当时“烛”的制作和材料,贾公彦疏:“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据此我们可知,当时所谓的“烛”,一开始不过是一种由易燃的苇一类的细草或含油质较高的松和竹等的细树枝束成的火把而已。后来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煮食牛、猪等动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这些动物油脂易燃和耐燃性,便把这些动物油脂收集在诸如豆、鼎和簋等一类的容器中,在用“烛”照明前将其外层沾涂上这些油脂,或在“烛”外层用布一类的东西缠绕后,再往里灌入油脂,可使灯亮得更为长久。这可能就是“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由来。如甘肃平凉庙出土的鼎形灯中,出土时鼎内就盛有泥状油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秦始皇入葬“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对战国和秦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而且无论材质或是种类都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了。从质地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的同时,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之外,还新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新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吊灯。

如同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一样,两汉时期的青铜灯具也主要以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为代表的,分布在河北满城、江苏南京、山东临淄、广西梧州、湖南长沙及山西、河南等地两汉王族大墓中,多为实用器和宗庙用器。这些青铜灯具从器型上可分为人俑灯、兽形灯和器形灯三大类。另外,战国时期的多枝灯在两汉也是常见的种类。从用途上可分为座灯、行灯和吊灯。青铜座灯与战国时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一批带烟道式座灯,这类灯具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多作灯座的收集烟灰的器体等几部分组成。灯盘供点燃灯火,盘中大多都有烛扦,应是插置烛体所用。灯罩由可以移动的弧形屏板构成,既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溢的作用,让烟灰随烟道进入器体。收集烟灰的器体可储存清水,来溶解收进的烟灰。由于全器各部分既有机结合在一体,又可以拆卸,也利于经常清除灯内的积灰。这类灯具可称得上是最早的保洁灯。行灯是一种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而在灯盘一侧装有扁鋬的器形灯,也有人称之为拈灯,拈与行用意相近,都是说它可以行动中持之照明。山东、河北、河南和湖广等地都有这类灯的出土。吊灯是一种用来悬挂的灯具,这类灯发现较少,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两地,以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为代表,由灯盘、“人体”和悬链三部分组成。圆盘中有一烛扦,旁有一输油口与“人体”相通。“人”双掌前伸捧起灯盘,“人体”中空,背部设盖用来集取灯液,在“人体”的双肩、臀部设三环钮,与三条活链相结,系于一圆盖上,盖顶立一凤鸟,其上用于悬挂活链。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稳。

两汉时期的陶质灯多出土于中小型两汉墓中,范围较广,主要是中下阶层为先人作的随葬冥器。其造型以多枝灯和俑形灯为主。多枝灯以河南洛阳涧西出土的一件十三枝陶灯最具有代表性,此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的底为一大圆形灯盘,盘中蹲一龟,龟上竖圆柱形灯柱,柱上分两级各伸四根曲枝以承托灯盏,灯盘上亦立有各承一灯盏的四根曲枝,灯柱顶端放置一朱雀形圆灯盏。在灯柱、曲枝、灯盏和盘沿上,有羽人、龙、蝉以及花叶等立体雕饰。下部是一大喇叭状的圆足灯座,外形似群峰环抱的山峦,自下而上分层堆塑各种形象的人和动物。对这种有多种装饰的多枝灯,人们双称之为陶百花灯。俑形灯以河南灵宝张湾的东汉墓出土的一件俑顶灯为代表,下为一蹲座抱子陶俑,一只高筒状灯盏立在俑的头顶,这类陶灯在河南济源、灵宝等地汉墓中有出土,河南、上海、安徽等地博物馆都有收藏。

两汉时期,铁质灯具的出现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普遍运用密不可分。但就全国来看,铁质灯具发现得并不多。河南洛阳烧沟一座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铁灯,高达73厘米,下部有一圆形底座,中间有一灯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灯枝,每排四枝,共十二枝,每枝枝头都有一圆形灯盏,在灯柱顶上站立一展翅欲飞的瑞鸟,可作为当时铁质灯具的代表。

就两汉照明燃料来看,虽与战国时期的照明燃料相比没有质的变化,但在对油脂的使用上却出现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出现了加捻来照明的油灯。魏晋以前,我国传统的古灯,不论采取何种外形,就点灯的方式,即灯蕊(炷)和灯盘(盏)的关系而言,都是“盏中立炷式”。以两汉最常见的豆形灯为例,其圆形灯盘正中,常有一枚支钉,又称“烛扦”,根据它的有无,人们将灯分为油灯和烛灯两大类。其实在汉代除单独点的烛以外,油灯的灯炷也叫烛。更确切地说,则前者叫縻烛或麻烛,后者包括灯在内的整体叫膏烛。縻烛、麻烛是将麻去皮后的麻秸缚成束点燃照明,膏烛的灯烛也是由麻秸等分成束而成,但比麻烛的束要细小得多。由于作为油灯的灯炷的烛,本身就是灯的组成部分,所以有些铜灯在铭文中把烛灯连为一词。对灯和烛关系叙述最清楚的是桓谭,他在《新论·祛蔽篇》说:“余后与刘伯师夜燃脂火坐语,灯中脂索而炷燋秃,将灭息。……伯师曰:‘灯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余应曰:‘人既禀形体而立,犹彼持灯一烛,……恶则绝伤,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这里说的燃脂火为点油灯即膏烛。“持灯一烛”指的是用麻秸作的烛灯即麻烛,它一般插在灯盘中的支钉上,沂南与河南邓县长冢店画像石及山西省大同司马金龙墓所出漆屏风上刻画的灯,灯火皆立在灯盘当中,即是“盏中立烛式”之灯的真实写照。然而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铜灯,在灯盘内残存的灯炷是用数根细竹条缠在一起做成的。不过火炷除呈支钉形外,还有的做管形,将灯炷插入内,也可立于盏中。当然,如果将麻秸束成下粗上细之状,不用火炷,似亦可直接立在灯盘中,若干汉代铜灯中未见火炷,或许就是这种做法的反映。

上述各种灯内无论燃脂、燃油或燃蜡,灯炷大都是用麻秸等硬纤维作的,所以能直插在火炷上。此外,当时也有用软件纤维作的灯炷。软炷立不起来,本不合乎“盏中立炷式”的要求。但在此法盛行期间,狃于积习,并不像后世那样,将软质灯炷搭在盏唇上,使灯火在灯盘的口沿处燃烧,而是在灯盘中央立一小圆台,将软件炷架在台上点燃。自战国以迄隋代,都能见到这种灯具的实例。

至于两汉照明所用的油脂成分,从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卧羊尊灯腹腔内残留有白色沉积物的化验结果来看,其含有油脂成分,说明此灯使用凝固点较低的动物油之类的油质燃料。烛灯中遗留的残烛,报道较为明确的有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一件带盖直筒杯形的卮锭中所存的烛块。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用红外光谱法分析鉴定,残烛块和牛油相似,属动物脂类。云南省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行灯,灯盘里残存一些烛渣和一小段燃烧过的烛芯。烛芯是用八九根细竹条外面缠上一层约3毫米厚的细纤维物质做成的,尖端略为收缩,圆径约1.4厘米。估计当时就是以这种烛芯浸于油内,待渗透饱和后再在外面挂上动物油脂,这可能是后来蜡烛的前身。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证明,在我国东汉以前,照明用的脂膏多为动物的脂膏。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这一时期灯具在材质上的最大变化是,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有出土。由于材质改变,这一时期灯具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盏座分离,盏中无烛扦已成为灯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灯已很难见到。从整体造型来看,这一时期灯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带有承盘形座的,这类灯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有圆盘形灯盏的,如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青瓷熊灯,熊蹲在承盘内,用头顶着灯盏。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灯,灯座为浅盘,盘中心有圆柱,柱上托一莲花形小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上有一圆柱体,既可直接插入烛把,又可承托小型灯盏的,这种灯以隋唐时期瓷灯和三彩灯居多,由于它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灯盏两重性,故这类灯又多称灯台或烛台。如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隋黄釉烛台,由三部分组成,下部是一带高足的圆盘,中部为一空心柱,上部为一带有承盘的圆柱体。

其次,汉代陶质筒状形灯具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新的发展,人物器座大为减少,动物器座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一座托举一排二至三个筒形灯盏的情况。如1974年浙江绍兴市上蒋黄瓜山出土的一件黄釉狮形灯,在蹲伏的狮子背上所托的一长方形板上,就并排设有三个高筒形灯盏,从当时一些羊形烛座头部所设的一圆形洞口插置烛把来看,这些筒形灯盏除燃油脂外,也可作为烛台手插置烛把,故也有人称之为烛台。

其三,与汉代的一些卧羊铜灯和豆形灯相对应,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卧羊、狮为造型的烛台和圈足宽沿瓷灯。如浙江余姚市文物委员会所藏一件越窑卧羊烛座,在羊头正中设置了一圆形洞用来插置烛把。1963年河南鹤壁集窑出土的一件白釉瓷灯,用直口,宽平沿,平底,下有喇叭状圈足。

其四,用单体的碗、盘和钵用作灯盏和烛托现象逐渐增多,并以宋代较为普遍。如在苏州文物商店所藏的一件南朝羽人青铜灯架,在羽人的胸前和两膝前各有一灯圈,这应是为承托单体碗和盘形灯盏所置。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一组仆侍女俑群中,就有一手托一烛盘的女俑。到了宋元时期,这类灯盏更多,特别是一些砖室墓的墓室壁上砌出的灯擎上,所托的灯盏也多是一件小瓷碗或瓷钵,显然这些碗或钵就是作为点燃灯盏用的。由此推之,在宋代民间有可能是大量采用小碗或小钵作灯盏的。在这种单体碗、碟类灯盏基础上,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省油灯,这种灯通常称为夹瓷灯或清凉盏。陆游《斋居纪事》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关于省油情况,以前因仅见于文献记载,无实物作证,人们往往怀疑它的存在,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在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土的一盏省油灯,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种灯的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这盏省油灯初看与普遍油盏一样,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正与陆游所述基本一致。据专家介绍,这类省油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陶瓷的膨胀系数不好掌握,因而不像碟形灯那样普遍。

与两汉时相比,这一时期用作照明所用的燃料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历史上所用的照明材料除现代的电外,都已在宋元时期出现。除以前的动物油脂外,植物油和蜡烛已成为主要照明材料,用石油当作照明燃料也已出现。

文献中最早提到蜡烛是在晋代,这一时期虽已出现蜡烛,但还仅限于贵族阶层,而且多以块状出现,使用时要使其加热熔化,与后来加芯直接点燃的细长形蜡烛有很大差别。灯内之蜡是熔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并不是制成细柱状的蜡烛。这种铜灯为蜡灯,不能叫烛台。据研究所知,中国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是由工蜂腹部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蜡,为构成蜂巢的主要成分。它呈**固体状,具有比重轻、熔点高和不溶于水的特点,适于点燃。蜂蜡的利用要比白蜡早。

从文献资料分析,东汉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蜂蜡,但它的使用量和范围都有局限。白蜡是白蜡虫分泌的蜡。由于白蜡比黄蜡更具凝固性的易燃性,因此白蜡的利用起自唐代,但从隋代河南安阳张盛墓已出现细长形蜡烛模型来看,人们应在唐代以前已掌握了用白蜡制作蜡烛的技术,长条形蜡烛在唐代一些墓室中的壁画上也常有反映。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国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指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宫灯在清朝内务府下设造办处的宫廷专门制灯作坊以前,在宫外采购和地方贡献是宫灯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宫廷专门制灯作坊设置后,也有大量灯具是由采购而来。宫灯又反过来间接流入了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灯具的发展。宫灯基本上代表了明清两代灯具的最高水平。

从质地看,宫灯主要是用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纱绢灯最早可溯源于南朝宋武帝时在元宵节上出现的葛丝灯笼,历经千余年发展,明清时,随着制绢业的发达和相关工艺改进,绢纱灯无论在造型和工艺上都有了长足发展。玻璃灯又称料丝灯,最初出现在云南。宫灯在形制上除圆形的外,常见的还有六角形、八角形,也有十二角形的。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大下小,很像中国建筑中的亭子。宫灯的骨架,由近百块大小不同并刻有花纹的木片粘合而成。灯顶雕龙凤等图案,灯的各面大都绘有精致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博古、文玩以及戏剧故事等图画,每角上都悬挂各种色彩的缕穗,灯底坠红黄流苏。因此宫灯除照明外,已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宫灯里照明燃料全是蜡烛。从用途来看,宫灯可分为供桌上使用的桌灯、庭院使用的牛角明灯、墙壁悬挂的壁灯、宫殿内悬挂彩灯、供结婚使用的喜字灯和供祝寿使用的寿字灯等等。总之,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根据不同用途而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不仅和我国古代建筑形式极为协调,即使在今天的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也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烛台是明清两代剧院,饭店等公开场所的常用之物,明清时宫殿照明都用蜡烛,故除宫灯外,烛台也是主要的照明用器。明清宫廷烛台从质地上可分瓷、珐琅、玻璃、金银、玉石和硬木等各种材料。在用途上可分庙堂供器和室内用器两类,并多以成对形式出现。前者形体较大,以庙堂五供形式出现为多,后者多为桌上用的小型蜡台。从造型上看,主要有带喇叭形座或覆式高足碗座的圆盘式和八角形器座八角盘式两种。在一些珐琅和金银制品中也有人物和动物擎烛盘形的。无论哪种类型的烛台基本上都由底座(有些底盘座上往往带有一大盘)、立柱和带较长烛扦的烛盘三部分组成。

明清两代的照明燃料更加丰富,石油和植物油的利用更为普遍。除陕北一带外,在西南也出现了用石油燃灯的事例,并对榨油用具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表述:把洁净的桕子整个放入饭甑里蒸煮,蒸好后倒入臼内舂捣。臼约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块制造的,不用铁嘴,只要采取深山中竖实而细滑的石块琢制就行。经舂捣使桕子核外包裹的蜡质层全部脱落,把蜡质层筛掉放在盘里再蒸,然后包裹后再舂榨。使桕子外面的蜡质层脱落后,里面核子就是黑子实,用一座不怕火烧的冷滑小石磨,周围堆满烧红的炭火烘热,将黑色子实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后,就用风力吹掉黑壳,剩下的全是白色的仁。将这种仁碾碎上蒸之后,用前面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叫“水油”,清亮无比,盛入小灯盏中,用一根灯心草就可点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以燃酥油而得名的酥油灯,更是植物油燃灯的重要例证。

明清照明燃料最重要的成就是大量植物油成为制蜡原料,使蜡烛逐渐成为了主要照明燃料。特别是宫廷,更是把蜡烛作为主要照明燃料,宫灯和烛台基本上用的都是蜡烛。我国制蜡虽然可上溯到魏晋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蜡的取材面很窄,蜡和蜡烛的使用也仅局限在极少数特权阶层。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在长期总结制蜡和用蜡中的经验,使蜡烛的取材更为丰富,随着大量植物油成为制造蜡烛的原料,蜡烛也逐渐走向了中下层社会。对于用植物油制蜡烛的方法和用器,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详细介绍:用皮油制造蜡烛的办法是广信郡创始的。……用皮油制造蜡烛的方法是:将苦竹筒破成两半,在水里煮胀(否则会带皮油)后,加上小竹篾箍固定,用尖嘴铁杓装油灌入筒中,再把烛芯插进去,便成一到蜡烛。过一会待蜡烛冻结后,顺筒捋脱篾箍,打开竹筒,将烛取出。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蜡烛的模型,裁一张纸,卷在上面做成纸筒。然后将皮油灌入纸筒,也就结成一根蜡烛。这种蜡烛无论风吹尘盖,经过冷天和热天,都不会变坏。而且对不同植物油在制作中的优劣也有评议“造烛则桕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蜡冻结次之,冬青子油又次之。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在清代,造蜡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特别是宫廷所用蜡烛,除根据场合和用途不同有大小之分外,许多蜡烛表层还装饰有以盘龙和云龙为主的彩色花纹。蜡烛本身已成为一种工艺品。

谁认识 这种草 呀

地锦草别名: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小虫儿卧单、铁线草、普瓣草、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斑鸠窝、三月黄花、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奶疳草、红茎草、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红丝草、小红筋草、仙桃草、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地瓣草、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铺地草被单草、星星草、斑雀草、多叶果、凤凰窝、龙头狮子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humifusaWilld.或斑地锦EuphorbiamaculataL.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药名:地锦草汉语拼音:di jin cao英文名:Humifuse Euphorbia Herb, Herb of Humifuse Euphorbia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2.Euphorbia maculata L.归经:肺;肝;胃;大肠;膀胱经性味:味辛;性平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功效分类:活血药;止血药;清热解毒药科属分类:大戟科生态环境:生于平原、荒地、路旁及田间,为习见杂草。采收和储藏:10月采收全株,洗净,晒干或鲜用。资源分布:1.除广东、广西外,分布几遍全国各地。 2.各地常见,秋季采集地锦草时易与混杂在一起。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者可用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地锦草-植物形态 地锦草1.地锦草一年生匍匐草本。茎纤细,近基部分枝,带紫红色,无毛。叶对生;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裂;叶片长圆形,长4-10mm,宽4-6mm,先端钝圆,基部偏狭,边缘有细齿,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绿色或淡红色。杯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长圆形,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光滑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长约1.2mm,宽约0.7mm。花期6-10月,果实7月渐次成熟。2.斑叶地锦本种与地锦草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叶片中央有一紫斑,背面有柔毛;蒴果表面密生白色细柔毛;种子卵形,有角棱。花果期与地锦草同。地锦草-科属介绍 地锦草大戟科Euphorbiaceae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一个大科。草本、灌木或乔木,体内常有乳白色液汁。叶通常互生,单叶,稀复叶,有托叶,基部或叶柄上有时有腺体。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聚生成各种花序,通常为聚伞花序或特殊的杯状聚伞花序(大戟花序);有些属的种类有花萼而无花瓣,也有的花萼和花瓣均无;萼片离生或合生,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有花盘或退化为腺体;雄花:雄蕊与花被片同数,或2倍,或极多或很少或1(在大戟属整朵花仅含1裸露雄蕊);花丝离生或联合成柱状,花药2~4室,退化子房有或无;雌花:退化雄蕊有或无;子房上位,通常3室,稀1至多室,每室有胚珠1~2颗,生于中轴胎座上,花柱与子房室同数。果多数为蒴果,成熟时分裂成3瓣,有时不开裂而成浆果状或核果状。该科包括宽子叶类和窄子叶类2类,叶下珠亚科、大戟亚科、Porantheroideae和Ricinocarpoideae4亚科,10族,共约300属5000多种,遍布全世界,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约72属450多种,遍布中国各省区,主要产于西南至台湾。该科以盛产橡胶、油料、药材、鞣料、淀粉、木材等重要经济植物著称。橡胶树属是主要产橡胶的植物。油桐属产最好的干性油。乌桕产蜡和油。蓖麻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巴豆为泻药,又可作杀虫剂,也产单宁。木薯是热带重要的食用植物之一,有肥厚的块状根,极富淀粉,是工业上用粉主要原料之一。余甘子的果可食,维生素C含量高。该科多数种类有毒,南非产的好望角毒漆是已知有毒植物中最毒的一种。变叶木属、叶下珠属、麻风树属及大戟属等广泛栽培作观赏植物。地锦草-药理作用 地锦草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多种体外抑菌试验方法证明本品鲜汁、水煎剂、水煎醇提物等对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施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地锦草注射液及地锦草去鞣质等的精提物也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菌作用。本品所含的黄酮在体外具有较强的广谱抑制菌作用,于0.002-0.63mg/ml浓度时对20种常见致病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在0.005-1.25mg/ml时呈杀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的MIC为0.005mg/ml,绿脓杆菌为0.32mg/ml,痢疾杆菌为0.16-0.63mg/ml。但黄酮与小鼠的全血、家兔红血球或血清共同孵育30分钟后,抗菌效力即大大减弱,但小鼠sc黄酮时,其尿液可具明显的抗菌作用。从地锦草中分得的没食子酸及槲皮素也有明显抑菌作用。此外,地锦草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有一定抑制作用。以0.125mg/胚的黄酮与病毒于体外混合后接种,或1mg/胚剂量先接种病毒后给药治疗,均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所致鸡胚感染有效。 2.解毒作用:

地锦草不仅对白喉杆菌有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白喉杆菌外毒素也具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实验证明,100、50及25%的地锦草酊剂与白喉外毒素于低温作用30分钟后注射于豚鼠皮下,均对IMLD或aMLD之白喉外毒素有明显中和效果,能减低动物死亡率,但煎剂作用不明显。 3.止血作用:

地锦草粉未局部使用,对实验性犬股动脉切开出血有止血作用。 4.缓解六六六对小鼠组织病理学的毒性作用:

14%工业六六六200ppm对动物心、肝、脾、肾组织可引起严重损害。维生素C4000ppm可减轻六六六引起的组织病变,而地锦草能防止六六六对各组织的损害。同时长时期饲喂地锦草对实验动物肝脏和心肌引起轻度颗粒变性外,对肾脏无影响,但对脾肝造血系统有兴奋作用。淋巴细胞和原始母细胞性增加。地锦草-化学成分 地锦草1.地锦草含有三种黄酮甙,其中两个甙的甙元为山柰酚(kaempferol),另一个甙的甙元为槲皮素(quercetin)。还含香豆精类成分:东莨菪素(scopolet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阿牙潘泽兰内酯(ayapin)。又含棕榈 酸(palmit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没食子酸甲酯(methylgallate)和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2.斑叶地锦含β-香树脂酸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乙酸蒲公英赛醉酯(taraxeryl acetate),乙酸羽扇烯酸酯(lupenylacetate),3β-乙酰氧基-30-去甲羽扇豆烷-20-酮(3β-acetoxy-30-norlupan-20-one),a-香树脂酮醇(a-amyrenonol),谷甾醇(sito-sterol),乙酸粘霉烯醇酯(glut-5-en-3β-yl acetate),乌苏-9(11),12-二烯-3β-醇(ursa-9(11),12-dien-3β-ol),斑叶地锦素(eumaculin)A,紫云英甙(astragal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山柰酚-3-O-(2”-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甙[kaempferol-3-O-(2”-O-gal-loyl)-β-D-glucoside],槲皮素-3-O-(2”-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2”-galloyl)-β-D-glucoside],1,3,4,6-四-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3,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老鹳草靶质(geraniin)。地锦草-药材考证 1.出自《嘉祐本草》 2.《本草图经》 :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其苗叶细弱作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今医家取苗、子用之。《神农本草经》络石条注中有地锦,与此同名而别是一类也。 3.《纲目》 :地锦,田野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之有汁。地锦草-药(毒)理学 地锦草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给家兔灌胃(20g生药/kg)观察1周,或给大鼠灌胃(15g生药/kg)每日2次,连续16天,停药后观察1周,均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本品毒性小。地锦草片(水煎醇提物)给家兔ig20g/kgl次,观察l周或给大鼠ig15g/kg,1日2次,连续16天,停药后观察l周上述动物均未见有何异常表现。地锦草-各家论述 地锦草1.《本草汇言》:地锦,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 2.《别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 3.《嘉祐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 4.《品汇精要》:主调气和血。 5.《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部痞满疼痛,冷骨风,臭痰,痔疮及下乳。 7.《浙江民间草药》:健胃止泻,治小儿疳积。 8.《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地锦草-附方 地锦草①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干,为末,米饮服一钱。(《经验方》)②治细菌性痢疾:地锦草一两,铁苋菜一两,凤尾草一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③治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研,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乾坤生意》)④治胃肠炎:鲜地锦草一至二两。水煎服。⑤治感冒咳嗽:鲜地锦草一两。水煎服。⑥治咳血、吐血、便血、崩漏:鲜地锦草一两。水煎或调蜂蜜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⑦治小便血淋:地锦草,井水擂服。(《刘长春经验方》)⑧治妇女血崩:地锦草竭嫩者蒸熟,以油、盐,姜腌食之,饮酒一、二杯送下,或阴干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世医得效方》)⑨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地锦草二斤。水煎去渣熬膏。每日二次,每服一钱半,白酒送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⑩治金疮出血不止:地锦草研烂涂之。(《世医得效方》)⑾治牙齿出血:鲜地锦草,洗净,煎汤漱口。(《泉州本草》)⑿治湿热黄疸:地锦全草五、六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⒀治脾劳黄疸:地锦草、羊膻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先以陈醋二碗入锅,下皂矾四两,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汤下,一日二服。(《乾坤生意秘韫》如圣丸)地锦草⒁治奶汁不通:地锦草七钱。用公猪前蹄一只炖汤,以汤煎药,去渣,对甜酒二两,温服。(《江西民间草药》)⒂治小儿疳积:地锦全草二、三钱。同鸡肝一具或猪肝三两蒸熟,食肝及汤。(《江西民间草药》)⒃治项虎(对口疮):鲜地锦草加醋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⒄治痈疮疔毒肿痛:鲜地锦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⒅治风疮疥癣:地锦草同满江红草捣末敷。(《乾坤生意秘韫》)⒆治臁疮烂疮:地锦草为末外搽。(《贵阳民间药草》)⒇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地锦草捣烂。加醋搅匀,取汁涂患处。(《福建中草药》)(21)治咽喉发炎肿痛:鲜地锦草五钱,咸酸甜草五钱。捣烂绞汁,调蜜泡服。日服三次。(《泉州本草》)(22)治火眼:地锦草熬水洗,或蒸猪肝食。(《贵阳民间药草》)(23)治跌打肿痛:鲜地锦草适量,同酒糟捣匀,略加面粉外敷。(《湖南药物志》)(24)治蛇咬伤:鲜地锦草捣敷。(《湖南药物志》)(25赤白痢。用地锦草洗净、晒干,研为末,米汤送服一钱。地锦草(26)妇女血崩。用嫩地锦草蒸熟,加油、盐、姜调食,并喝一、二杯送下。又言:地锦草阴干,研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一服即可止崩。(27)小便血淋。用地锦草加水捣服。(28)刀伤出血不止。用地锦草捣烂涂上。(29)风疮癣疥。用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一起捣成末,敷患处。(30)趾间鸡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锦草捣烂敷上,甚效。(31)黄疸。用地锦草、羊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陕西省醋二碗与皂矾四两,同熬匀后,将近药末投入,再加白面适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地锦草-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地锦草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蔽,较耐湿。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壤上栽培为宜。可与玉米间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秋季9-10月待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贮藏备用。春播3-4月,种子与草木灰拌匀,条播,按行距15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薄覆细土,稍加镇压。

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拔除杂草。施肥以人粪为主。待玉米收获后要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植株旺盛生长。地锦草-药材鉴定 地锦草性状鉴别 (1)地锦草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平展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无臭,味微涩。

(2)斑叶地锦叶上表面具一紫斑,下表面有毛;蒴果密被白色细柔毛;种子卵形,有棱。以叶色绿、茎色绿褐或带紫红色、具花果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l)地锦草呈长圆形有4个棱角,其中2个更明显。表皮细胞1列,棱角处有厚角组织;皮层散有多数乳汁管,直径7-15μm。中柱鞘纤维呈断续的环状排列。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呈放射状排列。髓部较大,中空。

(2)斑叶地锦与地锦草区别为横切面呈长圆形,无棱角;表皮非腺毛众多。 粉末特征:(1)地锦草绿褐色。叶脉周围细胞正面观:细胞类长圆形,整齐紧密地排列在叶脉两侧;细脉末端周围细胞放射状排列成圆形。叶脉周围细胞横断面观:可见叶脉维管束周成圆形的维管束鞘。种皮细胞多成片存在,黄棕色,其正面观细胞呈多角形,直径约13.6μm,壁极厚,胞腔小。分枝状无节乳汁管,内含颗粒状物质,茎中乳汁管较粗,直径约16μm,叶中乳汁管较细,直径6-9μm。

(2)斑叶地锦与地锦草粉末特征的区别是:非腺毛数多,非腺毛壁上的细小突起更明显;乳质管内含颗粒状及板片状物质,叶中乳汁管较易观察。应用鉴别 地锦草与大蓟:二药同为止血药,均具凉血止血,散瘀消痈之功。用于血热兼瘀的各种血症及疮痈肿痛,是其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地锦草味兼涩,归大肠经,可治湿热泄痢。地锦草与茜草根:二药同具凉血止血功能,故适用于身体内外各种血证,并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但地锦草除止血之效,还兼清热解毒止痢作用。茜草根苦寒,有缓泻功效,故便溏者不宜用。理化鉴别 取上述药材粗粉各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用石油醚抽取3次,将甲醇提取液浓缩至4ml,供以下实验:①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滴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斑点加深为深**。取提取液2ml加入数滴浓盐酸及少量镁粉,溶液呈红色。(检查黄酮类)②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再滴加0.1%溴酚蓝溶液,立即在蓝色的背景上显**斑点。(检查有机酸)

大思想家有哪些,他们有哪些故事

当代中国思想家:

1、李敖(1935.4.25—),男,字敖之,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作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代表作品有《传统下的独白》、《李敖全集》 等。

黄楠森,1921年生,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

2、张荣寰,独立学者,当代最具价值的思想家,其独立的人格思想及其创见,堪与青尼、仲尼、牟尼相比。自2007年4月创立全生态世界观、全息逻辑、生态文明、全息方法论以来,不断以全新思想和认知,提出全生态思维、全息人学、人学原理、成全范式、世界伦理学、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中华环流文明、智慧城市、文明走廊战略、国际就业工程战略、大数据在线模式、机器人装备制造业引领21世纪工业革命、极平台、云产业、全数据、零废处理、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动力底座;智能制造模式;万物互联的时代;世界+全然思想+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文明产业再造等超前思想发展观。其人为本的思想,以开发人至高人格全息潜能为使命的思想体系,打通了神学、哲学、科学的固有疆界,最重要的是他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全生态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着思想界、物联网、商业界的认知境界,并成为顶层设计中的一种核心思想之一。

3、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4、黎鸣,哲学家,号称“思想狂徒”、“哲学乌鸦”。南昌人,196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物理系,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控制论与系统工程专业。长期进行逻辑学、控制论、文化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把哲学的基础从二元论转化为三元论。创立了以“三”为基础的运算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逻辑学,从而完成了逻辑学的三元论和多元论转向,以及哲学的第四次转型——人学的转型。他被称为 “思想狂徒”和“哲学乌鸦”,被许多媒体誉为“新世纪中国最受关注的哲学家”。

近现代中国思想家:

1、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20年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

2、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起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

3、张东荪(1886—1973),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1886年12月9日浙江杭县(今杭州市)。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毛泽东说过:“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张东荪是“五四”后中国著名学者兼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牟宗三先生说,五四时期没有哲学家,“五四”以后有三位:熊十力、张东荪和金岳霖,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成系统。

4、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5、金岳霖(1896~) ,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金岳霖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为中国第一批院士。唐君毅》等。

沈有鼎先生(1908年-1989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逻辑学界的开拓者、先行者与天才人物。专长数理逻辑和中西逻辑史。他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学贯古今,融会中西,是蜚声中外的大学者。

6、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7、陈荣捷(1901),广东人。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朱子学专家。陈荣捷的著作主要有:《朱学论集》、《中国和西方对仁的解说》、《西方对儒学的研究》、《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此外还有中国文化和儒学方面的不少译著和编译著作。

8、杜国庠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他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研究问题重视资料的占有、考证。著作主要有《杜国庠文集》、《中国思想通史》。

9、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古代中国思想家: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3、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 实行的机会。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4、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一说为山东省东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5、尹文,战国时期齐国人,「宋尹」学派始祖,生平不详,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与宋钘、田骈、彭蒙等齐名。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1]。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6、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7、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

8、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到汉献帝时,尚书令荀或闻其名声,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曾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书郎的位置。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昌言》之中。《昌言》是一部政治思想杂论集,共34篇,10余万言。后大部分散失,所存者不足十之一二,散见于《后汉书》、《群书治要》、《齐民要术》等书中,有辑佚本。,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

9、张载,又称张子。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10朱熹(1130年(庚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中国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源

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1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别号玄扈先生,上海县人,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万历进士,选庶吉士,崇祯时累官至礼部尚书。徐光启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发明,在天文、数学、生物学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他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是我国天文历算学中一份完整可贵的遗产。徐光启还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他参加翻译的《测量全义》。三角函数表也是经徐光启等首次介绍到我国的。徐光启在生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贡献很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汇集在他的《农政全书》中。

12、宋应星(1587年-1666年),江西奉新县人,约生活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他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成名著《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3卷18篇,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到制盐、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颜色;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锻铸,石灰、矾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车船、朱墨、珠宝等的制作,无所不载。这些成果有的是明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有的是在以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宋应星的研究,有的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他注意利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功效的具体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及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蓖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记载了手工业、农业工具的尺寸,等等。这样广泛使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在宋应星之前是不多见的。

13、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